首页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doc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doc

举报
开通vip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doc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doc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故《中庸》有“人道敏政,地道敏树”之说,重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所在。《论语》首章即言“学而时习之”,《荀子》开篇则说“劝学”,孟子也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吃饱穿暖,住得舒服,但如果没有教养,仍然不是真正的人,最多是长得像人。概言之,人而无教,则离禽兽不远。正是儒家形塑了中国传统教育,不论是民间的,还是官方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犹如一座宝山,对于其中的成人之教,我们至少可以从人文...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doc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doc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故《中庸》有“人道敏政,地道敏树”之说,重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所在。《论语》首章即言“学而时习之”,《荀子》开篇则说“劝学”,孟子也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吃饱穿暖,住得舒服,但如果没有教养,仍然不是真正的人,最多是长得像人。概言之,人而无教,则离禽兽不远。正是儒家形塑了中国传统教育,不论是民间的,还是官方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犹如一座宝山,对于其中的成人之教,我们至少可以从人文教育、自由教育、天性教育三个维度来领略其绮丽山色。 人文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是人文教育。《易传》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一语正可以概括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质。“文化”这个现代流行词即是发源于此,而“化”更是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温柔敦厚特点,如感化、更化、归化、教化、潜移默化,化不是猛烈的更新,不是彻底的变革,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陶冶和渐变。 人文教,是重人之教,而不是重神之教。在受基督教孕育的西方文化中,人要信仰上帝,人的生命、精神等等都属于上帝,而中国文化则没有这样一个外在超越的上帝。中国哲学从先秦时代,就从听命于鬼神的神道主义转向了重人的人道主义或人文主义。《论语》记载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自己也明确说:“敬鬼神而远之。”《尚书》中说:“天视自我民 视,天听自我民听。”即使存在神一样的天,也不是为所欲为的,而是要顺从人民的需要。在神道主义盛行的时代,神是全善的,人受神之监管,人的善恶以及祸福都受神的支配,而人文主义,就将人从鬼神的世界中解放了出来。因此,这种人文主义转向的最明显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就是“民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的理念一直流传至今。 重人,所以中国传统教育又是社会教育,孔子之所以在后世被尊为“万世师表”,正是因为他以有教无类的方式开启了面相社会大众的私人讲学,这奠立了中国教育的基本精神。社会教育,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可以称为平民教育,“教育面前,人人平等”,要让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每个人都成为具有完满健全人格的人。宋明时期的儒者在民间广设书院,甚至深入乡村郊外、街头闾巷从事教化工作,这正是社会教育的最佳体现。而这样的教育并不依靠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作为依据。 钱穆先生曾比较中西文化说:“宗教为西方文化体系中重要一项目。中国文化中则不自产宗教。凡属宗教,皆外来,并仅占次要地位。”诚然如此,佛教是从印度传来,而道教实则并不是崇信外在之神的宗教,其目的是养生以求长生升仙。而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儒家更不是宗教,但是儒家并非不讲信仰、信念。如明代大儒王阳明就教导弟子要“立志”,要“信得及”。孟子也说“有诸己之谓信”。中国传统教育非常重视“立志”,立志就是要相信自己,中国文化讲究“反求诸己”,归根到底是反求本心,立志也即是要自信本心。孟子说“志一则动气”,若志不立,气便不足,由此导致的结果便是如《中庸》所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故若说中国有宗教,那么此宗教也只能是“人心教”或“人文教”。 重人心,故人文教育的一大内容就是伦理道德之教。任何教育必须进入人心,否则便难以持久。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皆是教育的内容。一般说来,道德与功利相对,那么,成德之教,便不是功利之教。因此,真正的教育就不是以利相交,而是以德相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商品,唯独教育不能成为商品,否则就遗失了教育的根本――成人之教。这一点正警示我们,教育市场化有着极大的风险,违背教育本质,也就颠覆了教育。 自由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也是自由教育。“自由教育”一词源于西方,其实质就是全面教育、通识教育,自由就是强调人要德、智、体、美等多维度、全方位发展,故而也就是综合性的素质教育。 如就教育内容的分类来说,《论语》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主要是文学,学习六经史传;行,就是日用常行,待人接物的德行,主要是向外的,人要做到行不逾矩;忠,尽己之谓忠,主要是向内的修己;信,即诚信,如《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孟子也说“思诚”是人之道。可见,诚信在孔门中是最高的德性,它意味着天人合一。诚者,真实无伪,无伪方是“真人”。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不习乎”是说对于孔子所教的是不是有好好去学习。可见曾子的这句话中就包括了忠、信、文三者。孔门的教学既重德行的修养,亦重知识的学习,是知行合一的教育。 《史记》中记载,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的贤者就有七十二人。六 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包含了礼仪、音乐、射箭、驾车、写字、算数等全方位的内容。一个人既要有礼貌,又要能够欣赏艺术以陶冶其精神,射箭则可以强健身体,驾车、写字和算术则是日常生活的技能。这不正是现代人所说的素质教育嘛~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诗兴起人之情感和志趣,但人的情感和志趣不能太过度,否则就容易走偏,因此需要以礼来节制和修身,礼容易使人变得拘谨不自然,故而还需要音乐的熏陶,以养成和乐从容的精神境界,正如孔子所自道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儒家认为,从容中道,就是圣人了。“人皆可以成圣”,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即使就“孔门四科”的文学这一科来说,孔子也考虑到了人格的全面发展。《礼记?经解》记载孔子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孟子说人之心有四端――仁、义、礼、智,而汉代儒者则将仁、义、礼、智、信与五经相对应。这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学习应当是“博学于文”。因为人的性情是非常复杂的,包括认知、情感、意志、道德等多个方面,而不同的经典由于内容或风格上的差异,故只能是集中培养人之性情的某一个方面。所以儒家的经典教育就讲究各个经典之间的相互融合沟通,共同熔铸受教者的人格情操。 孔子本人就是这样一个具有近乎完满人格的典范人物。我们知道,西方人将人性分为理智、意志、情感,如柏拉图就是这样。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经在其所著的《孔子传》中说:“近世心理学家说,人性分智、情、意三方面。伦理学家说,人类 的良心,不外由这三方面发动。但各人各有所偏,三者调和极难。我说,孔子是把这三件调和得非常圆满,而且他的调和方法,确是可模可范。《论语》记载孔子的一句名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一身兼具仁、智、勇三者,便是完满的人格。儒家与西方哲学的不同在于,西方哲学是贬抑情的,认为情感是负面的,需要用理智去驾驭和战胜情感,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则以情志的兴发为起点并最终导向情理圆融。不论是情胜理,还是理胜情,均是有偏颇的人格。故自由教育就是情理圆融、人性自由发展的教育。好的教育,不能只是灌输学生知识,仅有知识,而无道德情感,那会造成冷漠的人格。孔子博学多闻,但却怀抱一副救世的热肠,这是他与飘飘然遗世独立的道家之间的最大区别。好的教育应当是唤醒人内心的爱,尤其是大爱。 本真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又是本真教育。本真者,人之真性情也。简言之,就是依循人之本性来设教。《诗经》中说:“天生?A民,有物有则。民之禀彝,好是懿德。”“有物有则”即是说人性自有其规律。《左传》中则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此“中”就是天道,就是中道,每个人都是禀受了天性之中来到这个世界。因此,教育就是要教如何保养此天性,并让它进一步茁壮成长。孟子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做说明,“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人性就像牛山上的树木一样,若每天都用斧头砍来砍去,那树木迟早会死绝。树木之理正如育人之理。 北宋的程颐曾经做过皇帝的老师,他看到皇帝折断了花园里的树枝,于是教导说:“草木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正如人性不可摧折一样, 对于草木也要如此看待。教育的目的是要成人,任何一种好的教育都必须顺应人的人性来设置,而不能是摧残或扭曲人性。孔子因材施教,便是充分顺应了每个学生的性格和特质进行教育。而最基本的教育则是依于天性的教育,古人称其为“本性立教”。孔子弟子有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弟是仁之本。虽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孟子也说仁、义、礼、智。但是他们都认为,孝弟比仁义礼智更为根本。孔子首先教导学生要“入则孝,出则弟”,孟子则说仁义礼智都是从亲亲敬长的孝弟之情发展而来。孝弟是人的天性,每个人生来就知道爱慕父母,爱亲敬亲。而“教育”的“教”字本身也是由“孝”与“文”组成,文是后天的文饰,也就是文教。孝与文相合,也就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这正是孔子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天性教育,也正是君子之教。如果说“文”是文化的话,那么“质”就是人的本真面貌。每个人大概都有过放下文明伪装的冲动,做一个真实的人、自然的人。简言之,教育或“人文化成”有个适度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文之过度便是虚伪,文明而不失本真,才是君子。 这种本真,儒家称为诚或信。“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合内外之道也。”与人性的成就相并生的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国古人并不认为性情仅限于人之一身,相反,月明星稀、春花秋月皆可颐养性情。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根本上说,人亦是天地间造物之一物,天地是万物之父母,人也就是天地所生养,没有天覆地载,人不能成其为人。 正因为顺应了人的本真天性,所以这样的教育就是快乐教育。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而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最喜爱的学生颜回则是“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学习与教育都是乐在其中。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便认为学就是要“寻孔颜乐处”,这一寻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寻找人之本真的过程。明代的王艮曾写过一首通俗易懂的《乐学歌》,谓“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在乐的状态下呈现人之本真,学乐合一,这是教与学的最高境界。 在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展开,“孔家店”被打倒,随之而来的即是对传统教育的全面否弃。在西方学术体制的冲击下,国人基本失去了面对传统的温情和敬意,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对传统进行深入认识和理解的耐心。近百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反思今日教育体制之弊病时,自然需要反思那段历史,重新回向传统,接续传统教育的人文性、自由性和本真性。 【刘增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李 敏
本文档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21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3-19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