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举报
开通vip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书: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冯谖客孟尝君、季氏、阳货、大同、许行、老子四章、曹商使秦、艺文志诸子略 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一套书写符号。 当今世界的文字,大体可分为两类:表音性的和表意性的。前者以语词的声音要素为直接记录对象;后者以语词的意义要素为直接记录对象,汉字属于后者。一、“六书” ?所谓“六书”,乃是前人分析汉字的结构和使用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清代以后,“六书”的名称和次序如下: 1、象形 2、指事 3、会意 4、形声 5、转注 6、假借 许慎《说文解...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书: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冯谖客孟尝君、季氏、阳货、大同、许行、老子四章、曹商使秦、艺文志诸子略 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一套书写符号。 当今世界的文字,大体可分为两类: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音性的和表意性的。前者以语词的声音要素为直接记录对象;后者以语词的意义要素为直接记录对象,汉字属于后者。一、“六书” ?所谓“六书”,乃是前人分析汉字的结构和使用而归纳出来的六种 条例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pdf信访条例下载信访条例下载问刑条例下载新准则、条例下载 。 ?清代以后,“六书”的名称和次序如下: 1、象形 2、指事 3、会意 4、形声 5、转注 6、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叙》关于“六书”的解说: 1、“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就是这样一类字,看到它的外形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仔细辨察它的结构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上、下二字就属于这一类。 ?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标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纯体指事字。在汉字中为数极少,纯系指事性的符号。 加体指事字。在象形字基础上增加指事性符号,表示字意之所在。 2、“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这类字,是把事物的形态描绘下来,其书写的特点是随事物不同的形体而曲折变化,日、月就属于这一类字。 3、“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一般认为,“以事为名”指形旁而言,“取譬相成”指声旁而言。形符与声符相配成为一个新字,江、河就属于这一类字。 4、“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意思是说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字合在一起,它们意义相合,表示的就是新字的意义,武、信就属于这类字。 5、“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本无其字”是指本来没有这样一个字。“依声托事”指找一个同音字或音近字来表示某个词义。如“不亦乐乎”的“亦” 许慎的贡献:说明“六书”每一类的特点,并举了例字,奠定了汉字形体学的基本理论,人们称这种基本理论为“六书说”。 “六书”简评: 六书可分为两大类: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一类,讲的是造字的问题。(象形、指事为一类,属独体字或基本上属独体字。会意、形声为一类,其特点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成的,是合体字。) 六书中的转注、假借与前四类不同,它们构成一类,它们属用字的问题,同造字又有关系。 六书中最重要的是:象形、形声和假借。 ?1、象形字是汉字造字的基础。 会意字、形声字和一部分指事字是以它为基础而造出来的。象形字在汉字总数中 所占比例很小,也就几百个,但它是造字的基础,是组成千万个汉字的元素。 ?2、形声字的重要性反映在数量上。 形声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字都可以成为形符、声符来组合新字,而且形声字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部件(一般作声符)去组成新字。附:形声字产生的途径: (1)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如:“齿”“凤”“裘” (2)把表意字字形的一部分改换成音符。如:“囿”“何”“羞” (3)在已有文字上加注意符。 ①为明确假借义而加意符。如:“师-狮” ②为明确引申义而加意符。如:“取-娶” ③为明确本义而加意符。如:“它-蛇”“止-趾”“州-洲”“孚-俘”“益-溢” 附:形声字的意符和声符: (1)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 如: 旗、旄、旗(qí)、旌、旆、旃 (2)声符表示形声字的声音。 (3)声符跟字义的关系 ?3、假借字的重要性表现在: (1)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特别在造字初期,汉字字数比较少,没有假借这种方 法,汉字难以发挥记录汉语的作用。 (2)假借本身是用字问题,不造成新字,但它是创造新字的桥梁。如:其-箕 二、《说文解字》 (一)、《说文解字》的贡献 1、从字书发展来看,《说文》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富于科学独创性的语言专著。 2、《说文》首创了部首分类法。 3、在字义解释上许慎有创见。 首先,抓住字的本义,从根本上解决训诂问题。 其次,解释字义不满足于单词释义,还加以具体形象的描写叙述。 例: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 象,南越大象,長鼻牙,三年一乳。 4、《说文》提供了语言文字的研究方法。 《说文》以形体、字义、声音三者互相沟通的方法来探求古代的语言文字,为语言文字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5、《说文》对当时文字起了统一规范作用。 (二)、《说文解字》的不足 1、对词义的认识上。 有些受到当时社会思想、阴阳五行之说影响。 2、对文字发展的保守态度。 以篆书为正体,认为隶书的出现破坏了六书。 3、时代局限。 后世出土的甲骨文、金文,许慎没能见到,因此有些字形分析错了。 4、解说方面的不足。 (三)、有关《说文解字》的研究和《说文解字》对后世字书的影响 1、有关《说文》的研究 …………研究《说文》的鼎盛时期是清代干嘉时期。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最重要的一部《说文》注本。考定二徐本是非, 结合声韵训诂并引据古籍来注解原书的说解,阐明字义及其引申变化,重视后起的词义,对同义词的辨析非常精确。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征引群书印证《说文》,搜集的材料很丰富。 ?王筠《说文句读》,采用段、桂两家的注,删繁举要,便于初学,也时有 王氏自己的精当见解。《说文释例》,阐明许书体例,在段玉裁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发挥并使之系统化。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文”,说明字形与字义、字音的关系,而以 字形为主;“通训”,专讲转注和假借,即字的引申义和假借义;“定声”,把文字按古韵分类,即以上古韵文的用韵来证明古音。朱书的最大贡献在于突破了许氏专讲本义的框子而从形、音、义三方面来综合研究词义。 2、后世模仿《说文》而作的字书 晋·吕忱《字林》陈·顾野王《玉篇》宋·司马光《类篇》 明·梅膺祚《字汇》明·张自烈《正字通》清·张玉书等奉诏编写《康熙字典》词汇 一、古代汉语词汇特点概述 ?古代汉语的词汇有这样一些特点: 单音词占优势,复音词居于次要地位,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先秦时期尤其如此。因此词的义项比较多,理解起来比较灵活。随着语言的发展,单音词表现出能产的特点,绝大多数复音词由单音词发展而来。 注意几个问题: 一、单音词 注意避免把一些互有联系的单音词误解为复音词。 ①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汉书·霍光传》)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③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晋书·羊祜传》) 二、复音词 复音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成的词。又包括合成词和单纯词 (一)合成词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 在古代汉语中,特别是先秦时期,合成词还处于临时组合阶段,不十分稳定。主要表现为: 1、组成合成词的语素不太稳定。 如:“甲兵”,表示军队的意思。 有时,“甲兵”又是一个词组。指铠甲和兵器。 2、有时合用,有时分用。合用时是一个合成词,分用时又是两个单音词。 如:“衣”和“裳”《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衣”指“上衣”,“裳”指“下裙”。 《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衣”“裳”连用,可指“衣服”。 请注意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指用两个单音的近义或反义语素组成的合成词。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 代表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1、由两个近义的语素组成的偏义复词。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2、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语素组成的偏义复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二)单纯词 单纯复音词只包含一个语素,组成单纯复音词的字,只代表一个音节,而不表示意义。 请注意“叠音词” 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汉字重叠而成的词,或称为叠字。叠音词是双音节的单纯词,它的意义与原词单独使用时的意义不同。 如:“斤斤计较”中的“斤斤” 注:单纯复音词中,大部分是连绵词。如:犹豫 二、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定义 本义:通常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在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所反映的并有史料证明的意义。本义是词义的基础。 引申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新意义。引申义和本义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相似或某种联系。 假借义:由文字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叫做假借义。假借义与词的本义、引申义毫无联系。 (二)、探求词的本义的方法: 1、从字形确定词的本义 注意:(1)、不要把問題看得太絕對了,因為不一定每一個字形都表示詞的本義。 (2)、按字形確定本義,不應理解得過於死板、狹窄。 2、用词义归纳法探求词的本义 (三)、词义引申的类型: 1、连续式(或:连锁式、串联式): 2、并列式(或放射式): 3、综合型 (四)、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 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实词到虚词。 语法 语法:是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以及组词成句的规则的总和。 语法分为:词法——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1、实词活用2、虚词分析)句法——组词成句的规则。(3、特殊语序4、特殊句式) 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语法是最稳定的, 第一节、实词活用 一、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有时候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意思看,仍是使动用法 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 例: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二、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三、名词的一般动用 注:这时并不起使动或意动的作用,但词义一般也产生一些变化。 例: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四、名词用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做状语 1、表示比喻 例: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君:指鲁缪公。伋: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自称) 3、表示处所 例: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 4、表示工具或依据 例:秦王车裂商君。(《史记·商君列传》) (二)方位名词作状语 表示行为的处所或方向。 例:河渭不足,北饮于大泽。(《山海经·夸父追日》) (三)时间名词作状语 例: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左传·隐公元年》) 五、词类活用的条件 以下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些条件。 (一)名+名,如果不构成并列、偏正、同位或判断句中的主谓关系,则有一个 活用为动词。 例: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 (二)名+“而”+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而”不连接名词。 例: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 (三)副+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判断句除外)。例: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左传·隐公元年》) (四)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名词和介宾短语不能互相修饰,介 宾短语常作动词的补语。 例:甲戌,师于汜。(《左传·襄公九年》)。(师于汜:驻扎在汜水边上。) (五)名/形+代,名/形活用为动词,且常活用为使动或意动。因为古代汉语中 名/形不修饰代词。 例: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六)能愿动词“可”“欲”“能”“足”+名/形,名/形活用为动词。能愿动词修饰动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七)“所”+名/形,则名/形活用为动词。因为“所”必须同动词结合。 例:故俗之所贵,王之所贱。(《论贵粟疏》) 第二节、虚词分析 代词、助词、副词、连词和叹词 一、代词 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或”和“莫”、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一)人称代词 1、“吾”“我”“予”(余)——第一人称代词 2、“女”(汝)“尔”“若”“而”“乃”——第二人称代词 3、“其”“之”——第三人称 (二)指示代词: 1、“是”、“此”、“斯”、“兹”、“之”——近指代词,表示“这”“这个”“这里”等。 2、“彼”、“夫”——远指代词。 3、“其”——特指代词。 4、“若”、“尔”、“然”——略等于现代汉语的“这样”、“那样”、“如此”。 5、“焉”——兼词,既是指示代词,同时又具有语气词的性质。 6、“诸”——合音词,从使用上看,可分为: (1)用在动词之后,但不是在句末,是“之于”的合音。例:“投诸渤海之尾。” (2)用在动词之后,位于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三)疑问代词 指人、指事物、指处所 1、指人的——“谁”、“孰” ?“孰与”组成一个词组,用于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可译为“哪个 更怎么样”或“……和……比,哪个怎么样”。有三种情况: (1)比较的价值尺度(指形容词或副词)出现在“孰与”后。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2)比较的价值尺度(指形容词或副词)出现在“孰与”前。 例: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史记》) (3)没有价值尺度出现。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指事物的——“何”、“胡”、“曷”、“奚”, 3、指处所的——“安”、“恶”、“焉” (四)“或”和“莫”: ?一对相反的无定代词,代人或事。只用作主语。 1、“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意义为“有人”、“有的”。 例: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孟子·滕文公上》) 2、“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意义为“没有谁”、“没有什么”。 例: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孙膑兵法·月战》) (五)“者”、“所”: ?“者”、“所”被称为辅助性代词或助词,因为它们有一定的实义,却不能单 独运用。 “者”主要有两种作用: 1、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者”: 例: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可译为“的”、“的人”、“的东西”等 2、数词、时间词后面的“者”: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数词之后的“者”可以译为“样”、“种”、“类”、“方面”等,时间词之后的“者”则无法译出。 所:注:一般说来,“所”表动作的受事、被动者,“者”表动作的施事、主动者。 所见所闻见者闻者 ?“所……者” 表示的意思与“所”字结构一致 ?“所”字结构运用起来有四种形式: (1)所食 (2)所食者 (3)民之所食(或“民之所食者”) (4)所食之粟(或“民之所食之粟”) 二、副词 (一)程度副词 “少” “稍” “颇” (二)范围副词 “但” “徒” “特” “第” “直” “仅” (三)时间副词 “曾”“再”“仍” (四)谦敬副词 “幸”、“谨”、“敬”、“惠”、“辱”、“窃”、“忝”、“猥”、“愚”等。 (五)指代性副词 “相”和“见” 三、连词 “而” (一)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 (二)表示偏正关系: 四、助词 “之” (一)作结构助词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同一关系,可以译为“这样”、“那样”等。 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句子变成词组,可以作主语、宾语、谓语、句首状语,还可以作复句的分句。 (二)作衬音助词 不表示任何意义,只起补凑音节的作用。 第三节、特殊语序 一、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要放到动词或介词前面。这条规 则基本上是严整的。 例: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齐策》)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注意:这里专指含有 否定副词“不、毋、未”和无定代词“莫”的否定句。 例: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三)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这个宾语常是一个名词), 可以把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并在提前了的宾语之后加代词“之、是”来复指,以示强调。 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 (四)没有结构标志的宾语前置。 1、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前置。 “是” 2、一般句式中介词宾语前置 二、定语后置 三、谓语前置 第四节、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者,……也。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也。 例:其巫,老女子也。(《史记·滑稽列传》) 3、……者,……。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4、……,……。 例:秦,虎狼之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二、被动句: (一)“于”字句:主+谓+“于”+主动者 例:郄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 (二)“见”字句:主+“见”+谓 例: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三)“为”字句:主+“为”+主动者+谓 例: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 (四)“为……所……”句:主+“为”+主动者+“所”+谓 例: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世说新语·自新篇》) (五)“被”字句:主+“被”+谓 例:七国之难,发怒于错,错卒以被戮。(《史记·酷吏列传》) (六)“被……所……”式:主+“被”+主动者+“所”+谓 例:吴郡顾士瑞……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颜氏家训·杂艺篇》)三、反问句几种习惯用法: (一)“不亦……乎” 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二)“何以……为”(何……为) 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三)“何……之有” 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四、与感叹语气有关的句法 (一)谓语前置 例: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史记·孙武吴起列传》) (二)“何……之……” 例:一仰天叹,天为陨霜,何天之易感,霜之易降也?(《论衡·感虚篇》)
本文档为【古代汉语复习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537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0KB
软件:Word
页数:22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9-01-18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