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贵州改土归流源流考(可编辑)

贵州改土归流源流考(可编辑)

举报
开通vip

贵州改土归流源流考(可编辑)贵州改土归流源流考(可编辑) 分 类 号 : K 2 0 3 密 级 : 公 开 论 文编 号: 2 0 0 7 0 2 1 1 9 5 贵 州 大 学 2 0 1 0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贵 贵 贵 贵 州改 州改 州改 州改 土归 土归 土归 土归 流源 流源 流源 流源 流考 流考 流考 流考 学科专业:中 国 古 代 史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史 导 师:张 新 民 教 授 研 究 生:栾 成 斌 中国? ? ? ? 贵州 ? ? ? ? 贵阳 2 0 1 0 年 3 月目 录 ...

贵州改土归流源流考(可编辑)
贵州改土归流源流考(可编辑) 分 类 号 : K 2 0 3 密 级 : 公 开 论 文编 号: 2 0 0 7 0 2 1 1 9 5 贵 州 大 学 2 0 1 0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贵 贵 贵 贵 州改 州改 州改 州改 土归 土归 土归 土归 流源 流源 流源 流源 流考 流考 流考 流考 学科专业:中 国 古 代 史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史 导 师:张 新 民 教 授 研 究 生:栾 成 斌 中国? ? ? ? 贵州 ? ? ? ? 贵阳 2 0 1 0 年 3 月目 录 内容摘 要 „„„„„„„„„„„„„„„„„„„„„„„„„„„2 英文摘 要 „„„„„„„„„„„„„„„„„„„„„„„„„„„3 前 言 „„„„„„„„„„„„„„„„„„„„„„„„„„„„„5 第一章 改土归流的定 义„„„„„„„„„„„„„„„„„„„„10 第二章 明代以前中央王朝的治理„„„„„„„„„„„„„„„„12 第三章 明代贵州改土归流„„„„„„„„„„„„„„„„„„„17 第一节 重点经营贵州地区的历史原因„„„„„„„„„„„„17 第二节 控制地方社会所采取的措施„„„„„„„„„„„„„18 第三节 改流的过程„„„„„„„„„„„„„„„„„„„„24 第四章 清代贵州改土归流„„„„„„„„„„„„„„„„„„„38 第一节 顺治初期的安抚政策„„„„„„„„„„„„„„„„38 第二节 吴三桂水西改流„„„„„„„„„„„„„„„„„„39 第三节 康熙时期安抚政策的恢复„„„„„„„„„„„„„„44 第四节 改土归流的完成„„„„„„„„„„„„„„„„„„46 第五节 乾隆皇帝苗疆善 后„„„„„„„„„„„„„„„„„55 第五章 明清改土归流比较分 析„„„„„„„„„„„„„„„„„62 第六章 改土归流影响分 析„„„„„„„„„„„„„„„„„„„67 第一节 政治体制的重 建„„„„„„„„„„„„„„„„„„67 第二节 民族关系的融 合„„„„„„„„„„„„„„„„„„69 第三节 地方文化的变 迁„„„„„„„„„„„„„„„„„„71 第四节 地主经济的发 展„„„„„„„„„„„„„„„„„„73 第五节 生态影响的反 思„„„„„„„„„„„„„„„„„„75 第七章 结语„„„„„„„„„„„„„„„„„„„„„„„„„77 致 谢„„„„„„„„„„„„„„„„„„„„„„„„„„„„„78 参考文 献„„„„„„„„„„„„„„„„„„„„„„„„„„„79 附 录„„„„„„„„„„„„„„„„„„„„„„„„„„„„„84 1贵州 改土 归流 源流 考 内 容 摘 要 : 改 土 归 流 是 贵 州 历 史 的 一 大 重 要 事 件 , 贯 穿 明 清 两 代 。 这 一 过 程 实 质 上 也 是 汉 文 明 与 少 数 民 族 文 明 互 动 融 合 , 逐 渐 奠 定 贵 州 省 版 图 的 建 省 过 程。本文本着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将贵州地区的改流作为一个整体, 展 开了系统而完整的梳理。 贵州改土归流是以政治军事为干预先导, 以经济商业为渗透手段 , 以文教融 合为辅助策略, 以中原先进的封建地主制经济生产关系代替贵州境内其它不同社 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下的经济基础的系统工程。 明清以前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贵州的政策以 “治 之以不治” 的羁縻政策为主 。 明朝建立后, 为了防止蒙元绕道云南袭取南宋的历 史重次重演,统治者将贵州作为控扼西南尤其是掌控云南的战略要地加以经营。 随着土司制度弊端的日益显现, 明王朝对待土司的政策也经历 了由安抚到武力改 流的转变过程。 清王朝入主贵州后 , 其对待土司的政策特征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 势紧密相关。雍正时期能够完成改土归流,决定性的因素乃是朝局政治的需要、 边疆形势的紧迫、雍正君臣的政治性格。明清改土归流由于主客观条件不同, 因 而改流的主动性、采取的具体手段、改流后的善后事宜等亦有所不同。 改土归流对贵州地区的政治、民族、文化、经济、生态均有着重大的影响。 这场自上而下、自中心而边缘的汉文明向贵州地区的大规模扩散和强力传播, 其 目的是文明的同化和统一性多民族国家的建构。 正是在代表中央王朝的汉文明与 贵州地方文明之间的动态交流、 斗争、 融合中, 才促进了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实 现,统一的向心力最终亦得以形成。 关键词:改土归流 贵州 明清 文明传播 2T T T T h h h h e e e e H H H H i i i i s s s s t t t t o o o o r r r r y y y y o o o o f f f f t t t t h h h h e e e e “G G G G a a a a i i i i T T T T u u u u G G G G u u u u i i i i L L L L i i i i u u u u ”o o o o f f f f t t t t h h h h e e e e G G G G u u u u i i i i z z z z h h h h o o o o u u u u R R R R e e e e g g g g i i i i o o o o n n n n S S u u m m m m a a r r y y S S u u m m m m a a r r y y “ G a i T u G ui L i u ” w a s a s i g ni f i c a nt e ve nt i n t he hi s t or y of G ui z hou P r ovi nc e ,t hr ough t he M i ng a nd Q i ng dy n a s t i e s .I n f a c t , i n t hi s pr oc e s s ,H a n c i vi l i z a t i on a nd t he m i nor i t i e s c i vi l i z a t i on i nt e r a c t e d a nd i nt e g r a t e d,a nd g r a dua l l y l a y e d t he t e r r i t or y of t he G ui z hou P r ovi nc e .T hi s t he s i s t a ke s t he “ G a i T u G ui L i u ” of G ui z hou P r ovi nc e a s a w hol e t o s t udy a c c or di ng t o i de a of “ t o s t udy t he f ul l t i m e a nd s pa c e ” a nd “ hum a ns a nd t he e a r t h i nt e r a c t ”“ G a i T u G ui L i u ” of G ui z hou P r ovi nc e w a s a s y s t e m a t i c pr oj e c t ,w hi c h t a ke d pol i t i c a l a nd m i l i t a r y i nt e r ve nt i on a s t he g ui de , t a ke d e c onom i c a nd bus i ne s s a s t he m e a ns t o pe ne t r a t e ,t a ke d t he i nt e g r a t i on of c ul t ur e a nd e duc a t i on a s a s uppor t i ng s t r a t e gy , r e pl a c e d t he e c onom i c - m ode l s unde r di f f e r e nt s oc i a l s y s t e m s w i t h t he a dva nc e d e c onom i c r e l a t i ons of pr oduc t i on of t he f e uda l l a ndl or d s y s t e m of t he C e nt r a l P l a i ns .T he pr e vi ous g ove r nm e nt s be f or e M i ng a nd Q i ng dy n a s t i e s g ove r ne d t he G ui z hou r e gi ons w i t h t he “ G i m i ” pol i c y w hi c h pe r m i t e d t he l oc a l t r i ba l l e a de r s t o dom i na t e m a i nl y t ha t a r e a .A f t e r t he f oundi ng of t he M i ng D y n a s t y , i n or de r t o pr e ve nt t he r e pr oduc t i on of t he hi s t or y of t he M ong ol i a n a t t a c ki ng S out he r n S ong D y n a s t y t hr ough t he Y unna n pr ovi nc e ,t he G ui z hou P r ovi nc e w a s ope r a t e d a s t he s t r a t e gi c pl a c e w hi c h c a n be us e d t o c ont r ol t he S out hw e s t a r e a s e s pe c i a l l y t he Y unna n P r ovi nc e .W i t h t he i nc r e a s i ng l y a ppe a r a nc i ng of t he di s a dva nt a ge s of t he “ T u S i ” s y s t e m ,T he M i ng D y n a s t y 's pol i c y t ow a r ds “ T u S i ” c ha nge d f r om pa c i f y t o m i l i t a r y f or c e .A f t e r t he Q i ng D y n a s t y t ook ove r i n G ui z hou P r ovi nc e ,i t s t r e a t m e nt s t ow a r ds t he l oc a l “ T u S i ” w e r e c l os e l y r e l a t e d w i t h t he pol i t i c a l a nd m i l i t a r y s i t ua t i ons a t t ha t t i m e“ G a i T u G ui L i u ” w a s c om pl e t e d a t t he Y ong z he ng pe r i od of t he Q i ng D y n a s t yT he pol i t i c a l ne e ds ,t he ur ge nc y of t he s i t ua t i on i n bor de r a r e a s ,a nd t he pol i t i c a l c ha r a c t e r of Y ongz he ng a nd hi s m i ni s t e r w e r e t he de c i s i ve f a c t or s .D ue t o t he 3di f f e r e nc e s of t he s ubj e c t i ve a nd obj e c t i ve c ondi t i ons ,t he r e w e r e m a ny di f f e r e nc e s i n t he pr oc e s s of M i ng a nd Q i ng D y n a s t y 's “ G a i T u G ui L i u” ,f or e x a m pl e ,t he i ni t i a t i ve ,t he s pe c i f i c m e a ns t a ke n by , t he di s pos a l a f t e r “ G a i T u G ui L i u ”T he “ G a i T u G ui L i u ” pos e d a s i g ni f i c a nt i m pa c t on t he G ui z hou r e gi on ' s pol i t i c s ,e t hni c g r oup,c ul t ur e a nd e c onom i c s“ G a i T u G ui L i u ” w a s a g r e a t pr ol i f e r a t i on a nd pow e r f ul c om m uni c a t i on of H a n c i vi l i z a t i on t ow a r ds t he G ui z hou r e gi on,i t s or de r w a s f r om t he t op t o t he dow n,f r om t he c e nt e r t o t he e dge ,i t s a i m w a s t he c i vi l i z a t i on a s s i m i l a t i on a nd t he c ons t r uc t i on of a uni f i e d m ul t i - e t hni c c ount r yI t w a s i n t he i nt e r a c t i on,t he s t r ug gl e a nd t he i nt e g r a t i on be t w e e n H a n c i vi l i z a t i on w hi c h be ha l f e d of t he c e nt r a l dy n a s t y a nd t he c i vi l i z a t i on of G ui z hou r e gi on t ha t t he na t i ona l pa t t e r n of di ve r s i t y a nd uni t y c a n be a c hi e ve d,a uni f i e d pow e r of t og e t he r ne s s c a n be f or m e d. K ey w or ds: G a i T u G ui L i u, G ui z hou, M i ng a nd Q i ng' s D y n a s t y , t he di s s e m i na t i on of t he c i vi l i z a t i on 4前言 贵 州改土归流,以明永乐年间思州改流为肇始,反复曲折 , 《 明实录》等相 关古籍文献中有大量记载。 明朝李化龙的 《平播全书》 及清 朝谷应泰的 《 明末纪 事 本 末平 奢 安 》 对 于 播 州 改 流 、 奢 安 土 司 改 流 有 着 详 细 的 论 述 。 清 朝 入 主 贵 州 后, 根据具体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当地土司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 在 《清实录》 等古 籍文献中有详细记载。 雍正时期鄂尔泰主政西南后, 贵州改流 达至高潮 , 尤其是 “开辟苗疆”的行动,更引起了激烈的反抗,可谓一波三折。当时 “主抚派” 官 员方显根据其在 “ 开辟苗疆 ” 中的亲身经历, 写成 《 平苗 纪略》 一书。 该书所述 内容均为其亲身经历或见闻, 属于第一手珍贵文献史料 , 可信 度较高, 流传甚广 。 其后分别由金德瑛、 傅为? 、 李元度等人从不同角度为其作序称颂 , 对 “ 开辟苗 疆” 均持积极评价观点 , 对于方显等主抚派的功绩极为认同 。 但是, 金、 傅等人 将清廷的行为过分崇高化, 对于苗疆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缺乏应有的同情。 这与 当时总体的政治氛围有关, 也取决于他们所处的阶级立场 。 清末进步的思想家魏 源在其《圣武记》中有专章《雍正西南夷改流记 》 ,详细介绍雍正朝包括贵州地 区在内的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具体经过, 评价改土归流是 “ 一时之创痍 , 百世之 ? 恬熙” 。 近代以来, 时局纷扰, 中原知识分子的视野投射到贵州地区的较少 。 反而以 鸟居龙藏等人为代表的日本学者对于贵州关注较多, 代表作有 《苗族调查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 、 《从人类学上看中国西南》 等著作 。 此阶段贵州省内对于改土归流的专门论述较 少, 主要散见于 《 贵州通志.前事志 》 等文献上。 建国之后, 受意识形态等因素 影响,贵州改土归流一度被认为是封建统治者对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压迫与镇压, 将改土归流过程中发生的激烈斗争, 看作是各族人民联合反对封建统治者剥削压 ? 迫的阶级搏斗。 改革开放之后,对于贵州改土归流的研究日益丰富,所持观点 也比较客观全面。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 (清)魏源: 《圣武记 》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 ? 江应?: 《略论云南土司制度 》 , 《学术研究 》 (云南) ,1 9 6 3 年第 5 期。 5(一)时间上的着力点 由于雍正朝贵州改流最终完成, 且其过程反复曲折, 朝廷内部围绕 “ 主剿” 、 “主抚 ”两条路线斗争激烈 , “开辟苗疆 ” 的过程更是一波三折,其后又发生了 大规模的苗民反抗, 为贵州改流的最高潮。 因而, 当代学者对贵州改土归流的研 究视角大多投放到了雍正时期。 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众多, 如: 余宏模 《 试论清朝 ? ? 前期的土司制度》 、中央民族大学杨胜勇博士的《清代经营贵州苗疆研究》 、 ? 云南大学刘本军的博士论文《震动与回响》 、云南大学马国君博士的《平苗纪 ? ? 略研究》 、 中央民族大学李德龙博士的 《清代贵州百苗图研究》 、 李世愉 《清 ? ? 朝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 、 程昭鑫 《 贵州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 》 、 林建曾 《清 ? 朝前期完善贵州省建置、开辟 “苗疆 ”及其影响》 ,杨伟兵《清代前中期云贵 ? 地区政治地理与社会环境》 等。 (二)对于贵州改土归流的原因及目的 改土归流是中央王朝实现大一统政治的改革手段, 贵州改流是此大背景下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贵州改土归流的原因及目的 , 李世 愉、 王钟翰的说法较 有代表性,即改土归流不是偶然发生的事件,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 一 方面, 以土司制为代表的落后封建领主制日益没落, 其不适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弊端日益显现。地主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得改土归流成为客观需要。另一方面, 经过几个世纪与土司的斗争, 尤其是明王朝重点经营贵州的举措, 封建中央王朝 已经在政治、 军事、 经济等方面对土司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 因而, 明清王朝根 据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 利用有利时机, 逐步实行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改土归流 。 改流的目 的是为了 “剪除夷官,清查田土,以增赋税,以靖地方 ”, 即政治上打破土司分 散割据的局面, 实现中央王朝的大一统 ; 经济上将土司地区统一纳入国家赋税征 收行政范围; 军事上收缴土司武器, 加强对地方直接的军事控制, 以控制战略要 ? 余宏模: 《试论清朝前期的土司制度 》 , 《贵州民族研究》 ,1 9 9 7 年第 1 期。 ? 杨胜勇: 《清朝经营贵州苗疆研究 》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0 3 年 5 月。 ? 刘本军: 《震动与回响 ??鄂尔泰在西南 》 ,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 9 9 9 年 6 月。 ? 马国君编著: 《平苗纪略研究 》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 0 0 8 年。 ? 李德龙: 《清代贵州百苗图研究 》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0 4 年 6 月。 ? 李世愉: 《清朝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 0 0 2 年第 1 期。 ? 程昭鑫: 《贵州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 》 , 《贵州民族研究》 ,1 9 8 9 年第 4 期。 ? 林建曾: 《清朝前期完善贵州省建置、开辟“苗疆”及其影响》 , 《贵州民族研究 》 ,1 9 9 2 年第 2 期。 ? 杨伟兵 : 《清代前中期云贵地区政治地理与社会环境》 , 《复旦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 0 0 8 年 第 4 期。 6地。 此外,云南大学马国君的《平苗纪略研究 》 ,从雍正时期国家的安全形势出 发, 提出此时以苗疆为重点的贵州改土归流是为确保滇黔驿路的畅通 , 策应西北 的两路用兵,消除蒙古骑兵南下,避免蒙元从西南包围中原的历史覆辙重现。 中山大学温春来所著 《从 “ 异域” 到 “旧疆” ?? 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 制度、 开发与认同 》 一书探讨了贵州西北部彝族地区自身的传统对王朝开拓的制 约作用以及土司制度的基本内容。 详细论述了彝族制度瓦解、 新的统治秩序建立, 也即黔西北进入王朝 “ 版图 ” ,成为王朝 “ 新疆 ”的历史过程。尤其值得注意的 是,该文中提出了“土司地区各派政治力量的内部竞争引导王朝扩张”的看法, 为进一步研究贵州改土归流的动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 ? 西南大学张文《火器应用与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 提出了明清改 土归流之所以能在包括贵州的西南地区完成, 除却政治性因素外 , 火器的应用是 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关于改土归流的历史地位 对改流的历史地位评价大致有两种看法: 第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清朝魏源在 《圣武记.雍正西南夷改流记 》 中对于改土归流的评价颇高, “ 人 即不革之, 苗亦必大自变动, 以大更革之 ; 小变则小革; 大变则大革; 小革则小 治, 大革则大治 。 „„一时之创痍 , 百世之恬熙。 ” 作为雍正时期贵州改流主持 者之一的方显所著 《平苗纪略》 流传甚广, 清末李元度为该书所作序中说: “苗 ? 疆开辟,实权衡于天时、人事理势之必然,而非侥幸于一试也。 ” 近人对贵州改土归流的总体评价也以持积极观点为多。 张永国先生 《关于土 ? 司制度研究中的几个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提出了对改土归流评价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即主 要看它对社会 历史是促进作用还是促退作用。 他对贵州的几个大土司区的改土归流作了一番分 析, 认为虽然在改流过程中曾产生过这样那样的问题, 特别是在平定土司叛乱中 给人民的生产带来一定损失, 对社会生产产生过破坏作用 , 但改土归流的积极作 ? 张文:《火器应用与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贵州民族研究》,2 0 0 8 年第 1 期。 ? (清)方显: 《平苗纪略》同治武昌刻本。 ? 张永国: 《关于土司制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贵州文史丛刊》 ,1 9 8 7 年第 4 期。 7? 用是主要的。张捷夫在《论改土归流的进步作用》 中论述了土司制度的种种弊 端和清初推引 “改土归流 ” 的积极作用 。 罗玲玲在 《 改土归流后贵州少数民族生 ? 活的变迁》 一文中认为:改土归流的完成,不仅解除了 “汉民被 其摧残,夷人 受其荼毒” 这一大害, 而且也对贵州的政治 、 经济、 思想、 文化等产生了极其重 大的影响,尤其更加快了各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递嬗步伐。 第二、 完全否定。 这一派的观点基本存在于八十年代以前时期 。 如: 嘉宏提 ? 出改流是一种反动制度,导致强迫同化 。江应?认为改土归流导致民族关系恶 ? ? 化 。方国瑜也有此观点 。 (四)关于“开辟苗疆”是否属于改土归流 关于雍正年间开辟苗疆一事, 学术界历来有争议。 张捷夫提出将清王朝在贵 州苗疆地区 “设官建制 ” 与改土归流区别开来 。 他认为, 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 ? 题, 不能混为一谈 。 伍新福也主张将 “开辟苗疆” 与改土归流, 应予分开研究。 认为清王朝在进行这两项社会变革时, 采取的方针、 具体手段、 善后事宜大不相 ? ? 同 。 罗康隆在 《苗疆六厅初探》 中认为, 贵州的生界苗疆实质上是一个具有浓 厚原始民主雏形的社会, 他借用明末田汝成的 《行边纪闻》 、 《弘治贵州图经新志 》 以及郭子章的 《 黔记》 等文献证明 , 千里苗疆没有世袭土司存在, 因而, 清王朝 对生界苗疆的用兵不是“改土归流” ,而是“设官建制” 。 而大多数研究贵州土司的论文, 都习惯性地将 “开辟苗疆” 作为改流的重要 组成部分。 专门阐述 “ 开辟苗疆” 理当属于改土归流的论文有: 贵州师范大学马 国君《对清朝“改土归流”的再认识??以雍正朝开辟黔东南苗疆为例》认为, 所谓“ 改土归流 ” 之“ 土” ,乃是指“ 一切不符合中央行政建制的地方行政权利体制 ” , 当然也包括土司在内。 但废除土司并不能涵盖改 “ 土” 的全部内容, 而废除少数民 族地区传统的行政权利体制, 也是改 “ 土 ” 的主题之一。 从相关历史记载以及开辟 的后果看,“ 生界” 的开辟,也属于“改流”的范畴。 ? 张捷夫: 《论改土归流的进步作用 》 , 《清史论丛》第 2 辑, 北京:中华书局, 1 9 8 0 年。 ? 罗玲玲: 《改土归流后贵州少数民族生活的变迁》 , 《贵州民族研究》 ,2 0 0 9 年第 3 期。 ? 嘉宏: 《试论明清封建皇朝的土司制度及改土归流 》 , 《四川大学学报》 ,1 9 5 6 年 2 月。 ? 江应?: 《略论云南土司制度 》 , 《学术研究 》 (云南) ,1 9 6 3 年第 5 期。 ? 方国瑜: 《彝族史稿》页 4 9 4 - 4 9 5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 9 8 4 年 3 月版。 ? 张捷夫: 《 关于雍正西南改土归流的几个问题》 , 《 清史论丛 》 第 5 辑, 页 2 7 8 - 2 7 4 ,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4 4 年 月版。 ? 参见云南大学刘本军博士的《震动与回响》 ,页 1 5 8 。 ? 罗康隆: 《苗疆六厅初探 》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 社会科学版) , 1 9 8 8 年第 5 期。 8本文的突破与创新: 贵州改土归流的研究, 非常丰富。 但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某一点上 , 即某 一土司或某一区域, 或某一时段, 而把贵州一以贯之的改土归流按照 “尽全时空, 人地互动” 的原则, 即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而完整地进行梳理, 从而对于贵州省的 建立有一个宏观上全局上的把握, 还缺乏这样的文献。 不能准确了解贵州省的过 去由来, 就难以全面准确解释贵州今天的种种。 因此, 本文试图以国家层面上的 宏观视野为主线, 结合 《 明实录 》 、 《 清实录》 等国家话语, 以土司个案研究为补 充,在掌握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将贵州的改土归流进行系统的、 完整的梳理, 并结合人类学 、 民族学等方面的知识, 将改土归流对于贵州省的种 种影响进行具体的阐述。 本文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对贵州的改土归流,也是贵州省逐渐奠定版图的过程, 从 这个意义上讲, 贵州各地区的改流应是一有机的整体 。 今天的贵州是昨天贵州的 延续, 今天贵州的文化、 政治、 经济、 地理版图等与其改土归流有着密切的不可 分割的渊源联系。 通过该论题的研究 , 对于贵州作为一个行政省的历史由来有一 个较为全面而准确的把握, 对于贵州地方史等方面的研究积累必要的资料和做一 些有益的尝试,这是这篇论文的学术价值所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在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中 , 民族问题都在发挥着重 大影响, 这是该国任何一个统治集团必须面临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处理好民 族问题, 关键在于处理好中央政权与地方民族政权的关系问题。 而改土归流问题 的解决, 可谓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凝聚中华民族的智慧, 汉文明与少数民族文明 在斗争、交流过程中融合的成败得失为今天我们推行民族政策提供了历史借鉴。 这不但是该论题研究的一般现实意义,而且也是研究目的之一。 9第一章 改土归流的定义 明清贵州改土归流是一重大历史事件, 改流的过程实际 也是汉 文明与贵州少 数民族文明互动融合, 逐渐奠定贵州省版图的建省过程 。 今天的贵州是昨天贵州 的延续, 今天贵州的文化、 政治 、 经济、 民族、 地理版图等都与其历史上的改土 归流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联系。 从一般狭义意义理解,改土归流中的 “土 ”即土司 , “ 流” 即流官。顾名思 义, 贵州之改土归流即为将其土司统治改为流官治理的过程。 但是 , 历史地看改 土归流, 我们不难发现,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 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 , 涉及贵州省政治建制的完善、 经济体制的变革、 文化教育的交融、 民族成分的涵 化、 地理版图的变动等一系列问题, 其实质是以流官治理为制度特征的汉文明与 各少数民族文明之间动态的交流、 斗争最终涵化、 融合的过程。 而文明传播的过 程须经历一个较长时间艰难甚或反复的磨合, 外来文明的内容与体系不仅要经过 本土文明的选择、 修正和改造, 还要结合本土文明相关的话语传统和价值观进行 转换,这也正是贵州改土归流过程反复曲折、历时久远的原因。 贵州地区民族众多, 在土司统领之下的许多少数民族 , 因社会经济基础的不 同及长期的不平衡发展, 产生了名目繁多的社会组织形态 , 其大体上可分为四种 ? 类型: 并各有其独特的构成要素:即黔南荔波瑶族的 “油锅制 ” 、 “ 石碑制” 和 黔东南苗族的 “鼓社制 ” ,表现为从农业经济时代的狩猎和游耕到溪峒稻作定耕 过程中以血缘为群体本位的自发的社会组织形式; 黔东南侗族地区的 “峒款制” , 则 是 建 立 在 农 业 经 济 时 代 的 溪 峒 稻 作 定 耕 基 础 上 以 地 缘 为 群 体 本 位 的 向 政 权 组 织职能过渡的社会形态; 黔西北彝族的 “则溪” 制和黔西南布依族的 “亭目” 制, 分别建立在山原旱地定耕和溪峒稻作定耕基础上, 是经过强化的以血缘和地缘为 群体本位的封建领主制的政权组织职能的社会形态; 播州土司为代表的封建领主 制,其统治区域内已经出现了相当范围和相当程度的封建地主制经济制度。 长期以来, 中央王朝对贵州各少数民族的统治, 基本上实行的都是 “ 治之以 ? 黄才贵编著《独特的社会经纬?贵州制度文化》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 0 0 0 年 6 月第 1 版。 1 0不治”的羁縻政策,流官行政体系并没有深入到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基层。例如: 经历秦汉时代的郡县制和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制, 苗族和侗族的社会内部 , 仍然处 于农业经济时代溪峒村社的以血缘?地缘为群体本位的 “峒款” 组织 , 由头人实 ? 行 “风俗统治 ” , 按榔约、 款约管理地方 。 改土归流的过程, 除了在制度形式上 以流官治理代替土司统治, 更要求改变土司制度下所包容的各种制度形式的经济 基础, 从根本上实现中原王朝大一统的政治取向。 这一过程是以政治军事为干预 先导, 以经济商业为渗透手段 , 以文教融合为辅助策略, 以中原先进的封建地主 制经济生产关系代替贵州境内其它不同社会形态下经济基础的系统工程。 ? 参见黄才贵编著《独特的社会经纬?贵州制度文化》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 6 月第 1 版。 1 1第二章 明代以前中央王朝的治理 明代以前的贵州高原地区,始终是周边政区鞭长莫及且分合多变的边地; 形 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二: 一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 长期未能产生建 立统一政权的内在经济动力与足以统领全境的内在政治实力; 二是中央王朝长期 无力开拓经营。 但是, 作为夜郎故地 , 今贵州地区有着悠久而光辉的历史, 世代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发展,同样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几十万年前的黔西观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 到赫章可乐新石器时代遗址的 发掘和研究来看, 古代贵州不仅同祖国的其它地区一样 , 经历过漫长的原始社会, 而且也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至少在五、六十万年前,人类的祖先便已劳动、 生 ? 活和繁衍在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之上 。 而贵州地方与中原地 区的交往也 是不 绝于史书, 公元前 651 年的东周时期 , 今贵州地方的??国, 曾与周边的越、 巴、 不庾、 雕题 、 ?齿等 “ 西南夷 ” 诸国参加中原齐桓公的 “蔡丘会盟” , 积极介入 大江南北整体意义空间的政治、 军事和文化的交流活动。 战国中期 , 少数民族建 立的政权夜郎发展成为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 其地 “临??江” , 当在今贵 ? 州西部,根据多学科研究的结果,夜郎属于百越族系壮侗语族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分全国为三十六郡, 在今贵州境内设置黔中郡 ; 在秦王 朝统治的十多年中, 整个夜郎地区都驻有秦的官吏。 秦二世时, 天下大乱。 夜郎 地区原有的土著君长们, 趁此机会纷纷各据旧境, 恢复原有称号, 与内地的联系 暂告中断。 《史记 》 、 《 汉书 》 中均有 : “汉兴, 遂不宾” 的记载, 说明在西汉 立国之初,由于国力贫弱,百端待举,还无力顾及西南夷地区。 汉武帝统治时期,夜郎势力越来越强盛。《史记 .西南夷列传》载: “西南 ? 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 此时,夜郎人正处于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 渡阶段, 过着 “?结、 耕田、 有邑聚” 的生活。 西汉统治者由于忙于集中力量对 付匈奴, 加强朔方郡的防御 , 很长时间没有把夜郎问题提上议事议程 。 汉武帝刘 ?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贵州风物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 9 8 5 年 1 2 月第 1 版。 ? 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 页 2 9 7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4 年 1 月第 1 版。 ? 《史记. 西南夷列传》卷一一六,页 2 9 9 1 ,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 9 5 9 年。 1 2? 彻时, 汉朝已是 “天下殷富 , 财力有余 , 士马强盛” 。 汉武帝刘彻的北击匈奴 , 南收南粤,西通西域的政策已取得连战的成功 , 为汉朝开拓包括贵州地区在内的 西南夷提供了条件。 同时,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也 日益要求打破阻碍 社会经济发展的政治上的隔离状态。 建元六年 (公元前一三五年) , 番阳令唐蒙 奉令出使南越, 发现了从蜀经夜郎有水路通番禹 (今广州市) , 于是上书汉武帝 , 提出通夜郎以制南越的计划。“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江, 出 ? 其不意, 此制越一奇也。 诚以汉之强, 巴蜀之饶, 通夜郎道 , 为置吏, 易甚 ” 。 汉武帝从之,派唐蒙为中郎将,从巴郡符关进入夜郎。唐蒙见了夜郎侯多同后, “喻以威德, 约为置吏 , 使其子为令” 。 接着, 又一面计划设犍为郡, 一面奏呈 汉武帝,调巴、蜀兵卒修筑从?道(今四川宜宾)直指??江的道路。此后, 西 汉政府对夜郎的控制时松时紧, 夜郎统治者也以独霸一方而沾沾自喜, 时叛时降, 贵州的政治局势极不稳定。 进入东汉以后, 贵州的政治局势仍处于时而安定, 时而动荡的状态 。 尤其在 东汉末年, 外戚宦官交替专政 , 政治极端腐败, 贵州地区的各 族人民不堪忍受统 治阶级的残酷压迫,经常起而反抗,地方豪强大姓也趁机各据一方,混战称雄。 三国时期, 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时, 号称卢泸部蒙族的济火 , 闻诸葛兵 至, 积粮通道以应蜀军, 在协助擒拿孟获之后 , 又在平定??的战斗中勇立战功 , 被诸葛亮封为罗殿 (甸) 王。 济火便是后来贵州彝族的祖先, 他的后人世代相袭 , 长期掌握着贵州西部地区的统治权。 平定叛乱之后, 蜀汉政权立即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营。 政治方面, 在今贵州西南部置兴古郡, 治宛温 ( 今贵州兴义 ) ; 又分??的一部分归建宁郡 , 以马忠为??太守。同时,诸葛亮在这一带大力提倡先进文化,改进生产技术, 促进了汉文明与少数民族文明的融合。 秦汉对贵州地区的开拓, 坚持和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 有利于西南地区政治 的统一、 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 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称道的一 件大事,即所谓“西南徼外,庄?所通。汉因大夏,乃命唐蒙。劳浸、 靡莫, 异 ? 俗殊风。夜郎最大,邛、笮称雄。乃置郡县,万代推功。” ? 《汉书. 西域传下》卷九六,页 3 9 2 8 。 ? 《史记. 西南夷列传》卷一一六,页 2 9 9 4 。 ? 《史记. 西南夷列传》卷一一六,页 2 9 9 8 。 1 3两晋南北朝时期, 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 贵州的豪强大姓和地方割据 势力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到隋炀帝时, 由于推行暴政, ??大姓谢氏等又乘机割 ? 据,保境自固。唐代贵州境内的建置情况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乌 江以北多是经制州, 乌江以南大部分地区设立羁縻州 , 而西部地区则存在若干少 数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 , 一方面是因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客观上存在着差距, 另一方面则与当时政治形势有关 。 有唐一代, 今贵州地区是 唐朝与南诏角逐的中间地带, 双方势力的消长, 直接影响着行政建置 。 乌江以北 与四川接壤, 唐朝的统治力量较强, 可按内地的方式进行统治。 西部地区则因地 近南诏, 彝族强悍, 大多自立, 唐朝无法控制。 乌江以南各部虽归附于唐, 但统 治力量薄弱, 只能借助当地土酋进行统治, 其内部事务政府很少过问 , 即所谓的 “羁縻州”或“边州”。羁縻州大都无城垣,无固定治所,散处于山谷之间, 它 们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比较松弛, “ 来者不拒, 去则不追” , 虽有刺史等官, 不过 是一种封号。 唐朝在贵州境内的羁縻州 , 是在地方大姓归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大姓是自秦汉以降不断进入贵州地区的汉族官吏、 商人和移民中分化出来的统 治阶级, 与当地各民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 西汉以降曾在包括贵州地区在内的 西南夷中推行过移民屯垦的政策, 不少民屯和军屯官吏及士兵在贵州地区安家落 ? 户, 经过不断与各民族的融合和阶级分化, 逐渐形成为雄踞一 方的豪族大姓 ” 。 地方大姓归附唐朝的原因, 多数是因为看到唐王朝的繁荣和强盛, 希望自己的利 益得到封建中央政府的保护。 李唐王朝将地方大姓从原来的土著首领更封为唐朝 的职官, 这种隶属关系便是所谓的 “ 羁縻关系” , 又叫内附关系。 土著首领子孙 相袭,在本地区可以行使自主权,但从政治意义看,又都属于唐王朝的一部分, 对唐王朝负有朝贡和出兵助战的义务。 通过羁縻政策, 唐王朝使地方大姓们渐次安定下来。 与此同时 , 土著首领则 既可头顶封建朝廷的官衔, 又可一如既往地在本地区行使各种特权, 大大减少了 他们与中央政府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有助于边疆统治秩序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 展。 因此 , 终唐之世, 贵州的社会生产较之前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部地区尤 为显著, 唐代一位官员在谈到那里情况时曾说: “户口殷盛, 人口强大, 侧邻诸 ?1 0 1 9 8 5 1 2 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贵州省志 地理志》上册, 页 ,贵 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年 月 第 1 版 ? 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 ,页 3 0 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4 年 1 月第 1 版。 1 4? 番,悉皆敬惮 ” 。宋王朝时, “ 北有大敌,不遐远略 ” ,尤其是南宋时期,北 部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威胁与西北马匹来源地的丧失, 使得贵州地区成为了支持 前线战场所需马匹的重要来源地, 宋王朝不得不对此地采取较缓和的措施 , 以取 得当地少数民族的支持。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之后, 在考求前代典章制度, 逐步完善封建国家中央 行政机构的基础上, 开始致力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统治 。 忽必烈重新审定了对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政策,放弃了单纯军事镇压和强行设置郡县的打算, 下 令能率所部归顺者, 官不失职 , 民不失业, 并根据各少数民族统治者所据有的地 盘, 从实际出发, 逐步设置宣慰司、 宣抚司 、 安抚司、 长官 司和一批土府、 土州 、 土县,委任当地少数民族统治者充任宣慰使、招讨使、安抚使等土司和土官。 这 样,在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便逐渐形成了一套特殊的统治制度??土司制度。 元朝创立的土司制度是在隋唐以来羁縻政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它比松 散的羁縻关系又大大进了一步。 在这种制度下, 土司仍然可以世袭 , 在辖区内仍 然享有较大的自治权, 但各土司必须向封建中央政府承担贡赋和徭役, 袭职时必 须按规定赴阙受职, 军事上也要受都指挥使司的节制 。 如有不法, 即有被撤授的 可能。 当时 , 贵州境内较大的土司有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 、 播州宣慰司、 思州宣 慰司、新添葛蛮安抚使及乌撒乌蒙宣慰司等。 ? 《唐会要. 卷九十九. 东谢蛮》。 1 5? 图 1 ? 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 贵州省志. 地理志 》 上册 页 3 2 ,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 9 8 5 年 1 2 月第 1 版。 1 6第三章 明代贵州改土改流 第一节 重点经营贵州地区的历史原因 明初,为解决元宗室梁王在云南的残余势力,朱元璋决定以武力征服云南, 并以贵州为征战基地。朱元璋对傅友德等说: 云南僻在遐荒,行师之际,当知其山川形势,朕尝览舆图咨询于众,得其 扼塞。 取之之计,当自永宁先遣骁将别率一军以向乌撒 ,大军继自辰 、 沅以入 ? 普定,分据要害,乃进兵曲靖。 乌撒即今贵州威宁,普定即今贵州安顺。可见朱元璋的战略意图,是以贵州之 乌撒、普定为基地,然后 ? 大军直捣云南,彼此牵制,彼疲于奔命,破之必矣! 今日贵州之地在明初, 是湖广、 四川、 云南三省相邻的边地, 地狭民稀。 但 是, 其地当充要, 襟川带粤, 枕楚距滇 ,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滇无黔则扼其吭, ? 蜀无黔则掣其肘” ,为西南交通枢纽与军事重镇。尤其是贵州驿道为出入云南 的必经之路,一旦受阻,云南即成“异域”。明王朝为“开一线以通云南”, 确 保云南的战略要道, 防止蒙元绕道云南袭取南宋的历史故事重演, 不得不重视贵 州地区, 即 “贵州四面皆夷, 中路一线 , 实滇南出入门户也。 黔之设, 专为滇设, ? 无黔则无滇矣。 ”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洪武十五年正月十四日, 在云南战事胜利 结束的情况下,朱元璋从整个西南边防着眼,认为“区画布置,尚烦计虑”。 他 ? 特别担心的是:“至如霭翠辈不尽服,虽有云南,亦难守也” 。为解除后顾之 ? 《明实录. 太祖洪武实录》卷 1 3 9 ,页 1
本文档为【贵州改土归流源流考(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02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2KB
软件:Word
页数:32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1
浏览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