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形意拳拳经

形意拳拳经

举报
开通vip

形意拳拳经形意拳拳经 第一节论气 1. 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 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注解:盖人非气血不生。气血充足则精神健旺,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而丹田乃内气之府。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聚于丹田,丹田气足,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油然见于面而为神,发于四肢而为力。欲知养气之道,须先明精,气,神。精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睾丸之精,女子阴水,各种内分泌以至唾液,眼泪……等与生俱来的津液,统称之为先天之精。饮食营养之精华,即水谷之精,随血液以流布全身者,谓之后天之精。先天之精赖于后天之精...

形意拳拳经
形意拳拳经 第一节论气 1. 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 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注解:盖人非气血不生。气血充足则精神健旺,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而丹田乃内气之府。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聚于丹田,丹田气足,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油然见于面而为神,发于四肢而为力。欲知养气之道,须先明精,气,神。精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睾丸之精,女子阴水,各种内分泌以至唾液,眼泪……等与生俱来的津液,统称之为先天之精。饮食营养之精华,即水谷之精,随血液以流布全身者,谓之后天之精。先天之精赖于后天之精以为荣养。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叫做天根,乃真气发动之地,用提肛缩肾之法,将精自玄牝(pin)之门(在双睾于前阴之间)提到天根,在将无形之精练成微妙之气,谓之练精化气。 气乃是人体生物场中的一种能量流,也是生命现象的根源。道家命之为“元阳”。此能量流的强弱与周流情况,决定了人体生机是否旺盛和身体是否健壮。它确是与生俱来,但通过锻炼可以使其增强。两肾之间叫命门,大约在第四,五腰椎间,对正前方脐之下,职骨之上,此处叫做丹田。丹田之外为腹肌,命门之外为腰肌,腹肌与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体发力之源。一个人如果内气能流较大,内脏功能甚强,各脏腑间工作又能协调一致,再加上有比较坚强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沉实。拳家术语叫做“元阳充足”。练精所化之气,周流于脏腑之间,达于四梢,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叫化为出有入无之神,神足则光聚于天心。 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的表现,《内径》曰“神充则体健,神衰则体弱,神去则身死。”又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tuan谓之神。”可见神与气的基础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宝。如果精耗阴虚,则元阳之气不固,生命之神不足,即失去抵御外物侵袭的能力而易于生病。所以练拳之人要随时保护津液,搅海,漱口,咽津,固精,化精,不溺色欲,不丧肾精,以充实元阳。 练功时,总是舌抵上颚。但并非努力去顶,乃是将舌尖轻轻向上卷,以能抵住上颚与前齿之间为宜。如此则任督二脉在上边接通,口生津液,要分三口徐徐咽下,不可唾掉。同时还要收谷道,缩前阴,骶di骨向前向上兜翻,使任督二脉在下部接通,以形成周天运行,当元气充足,真阳发动之时,微微有泄精之感,这时必须定住精神,将精慢慢引导至四肢,不可令其走泄,则筋骨渐渐强壮,体魄自然雄伟。再者,练气日久,必然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还要善自保养。如自恃体检而不知节欲,任其走泄,则不但无功,将反受其害。青壮年习武者,宜切实注意。 原文: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注解: 三体者,在人体外为头,手,足,内为上,中,下。在拳中则统一为阴阳,阴阳归总为一太极也,亦即一气是也。在形意拳中,则为起点无形之横(先天之横)拳也。此无形之横乃是人体本来之真心。空空洞,不带一丝一毫拙力,至虚至无,即老子所云:《无名无地之始》。用现代科学术语讲,就是《发生》,由无到有。故此处之所谓虚无,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因为其中暗藏着一点生机(发生)。此生机即名之曰《先天真一之气》此虚无中含此真一之气,若有若无,非有非无,活活泼泼,非色非空,故又名《真空》。所谓真空乃是释家之语,即佛经所云《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方是真空》。老子云:《有名万物之母》。即是此意。用现代科学语言叫做《变化》。即由少而多,由此由彼,由一物而生万物以至于无穷。因虚无中有此一点生机,故曰《虚无生一气》也。在练功中,虚极静笃之时,海底(气海)有一点生机微微发动,如邵子所云《一阳初 发动,万物未生时》。即静中寓动,静极而动也。静为阴,动为阳,是动静之机即为阴阳之母。虚极之时,出手横拳圆满无亏,生机发动。则变化以至于无穷。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力,纯任自然,以积蓄其虚灵之神。呼吸亦似有似无,与手足动作起落进退相合,谓之调息。练到身无其身,心无其心,谓之神形俱杳yao 郭云深先生谈形意拳时说道:吾拳之道无它,神气二者而已矣。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即指此也 原文。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 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 要如真形合真象,欲问真象而求真。 真形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 诚心练养精气神,近在眼前变化中。 注解 这一段讲练拳时外形与内气的关系,即内外配合的重要性。这是练拳的《窍》,不通此《窍》,则功夫难成。笔者学拳之初,老师曾做歌曰《武艺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可见练拳时《窍》之重要。常见苦练十数年而收效甚微者,以其不明《窍》之故也。关于练气之窍,先人有口授而少见于书传,以至后之学者,难明其究竟,今姑简释之。 盖练气养生者,元气充足则可以延年益寿,自不逮言。然而并不能将丹田之气发之为绝技。欲使此浩然之气发为武术绝技,必加以专门练习,即不但要善于聚,而且要善于运用。技击所运之气谓之《浑元气》,与经络之气不同。此气并不完全按十二正经之顺序周天运行,而是全身之气浑然一体,根据动作之需要,一上皆上,一下皆下;聚则一齐凝结,潜伏于丹田;发时一齐贯通于四梢,上下鼓荡, 左右开合。每于临敌挫阵之时,若有一团气力坚凝于腹脐之间,悠然自腰而背直贯于顶,自觉心明眼亮,勇气倍增。起落钻翻横竖随时而用,龙虎鹰熊鹞马猴鼍tuo蛇鲐tai燕鸡变化咸宜,毫忽之间,胜败立分。此即浑元一气之功也。 练此浑元一气,必讲架势,盖气虽为架势之本,而架势则所以运用气力者也。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缺一而不可也。练时应先从乾坤桩和三体桩开始,以打通气路,按照拳经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的要求,即前边所述八要中:舌顶齿叩谷道提,三心并三意连。。。。诸法以充实丹田,导气使自肝,心,脾,肺,肾五道关层层透过,一无阻拦。即拳经所云:《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之意。然后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础,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内气之运行带动外形之变化,使丹田之气由背骨往上回往于胸间,充于腹,盈于脏,冲于顶,凝于肋,随架势之变化而充于四肢,悠忽之间千变万化,此乃形意之根本。无论对初学者还是对有较深功底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桩功和五行拳作为基本形式进行练功的,对于这些架势无论从外形上或内气上讲,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拳经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对劈崩二拳有《劈拳高举出云门,肺叶舒张气畅伸,少商指引意中气,修残补缺效如神》。《崩拳起意在大敦,瞪目顶头肝气伸,身似弩弓手似箭,消息一动顶乾坤》。以三体桩而论,从调神上讲,要求思想高度集中,进入松静境界,无物无我,四大皆空,眼前一片光明,这即是《虚无》。从调气上讲,引导丹田一股热流循任督二脉周流,在走五气朝元之路,上泥丸,下涌泉,头手四肢,息息相通,周流无间。全身气势腾挪,意在动与不动之间。从调身来讲,则有鸡腿,龙身,熊膀,猴背,虎抱头之势。其对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跨,身躯与四肢,前脚与后脚。。。。全身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就是《真形真相》。鸡有蓄力腾空之意,熊有扣膀竖项之力,猴有沉肩松劲出力之势,龙身曲曲折折变化神奇。这就是真相之中之真意。无论是静是动,总是一吸一呼,一升一伏,肋中开合,丹田呼吸。两盖骨极力要曲,尾中大筋要直,胯要内抱,裆要外开,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直行而上,不前出,不后掀。胸要虚涵,腹要沉实,肾水上潮,以济心火,心肾相交,则真气渐聚,精神乃长。故善于拳者,练劲,养气调水火,行似龙,动似虎,步如猴,内外相合,精,气,神俱在其中矣。真诀合道之时,则内外神行相合,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一气流行,无有停滞,循环无端,名曰《停息》,亦即拳术中脱胎神化之境也。此之谓得道矣。 第二节:五行与六合 原文 拳法遗来本五行,生克里边变化精, 学者要知其中意,只在眼前一寸中。 震龙兑虎各西东。朱雀玄武南北分, 戊巳二土中宫位,意为媒引相配成。 眼耳口鼻外五行,手足四梢并顶心。 久练内外成一气,霹雷电雨起暴风。 心动如火焰,四梢逞威风, 肝动如箭钻,脾动主力功, 肾动如闪电,肺动如雷声, 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 明瞭四梢永不惧,闭住五行永无凶。 注解: 形意拳之根本是五行拳,五行拳之精髓在于意,以意形气,以气运身,以意领先,以意帅形,随意而动,因以成拳,是之谓形意。 五行拳又名意拳,外形上是五个拳式,发力上是五种劲路,内通五条经络,锻炼五个脏器。习之日久,即可得健身之裨益,又可获技击之妙用,实乃形意拳之《纲》也。形意拳之传,原本只有五行拳,以后经过长期实践才逐渐变化发展充实而有了十二大形与八字功法。故形意拳的练法,用法内功,外功,历来都是以五行拳为基础。 金,木,水,火,土,谓之五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谓之五行相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木克土,谓之五行相克。古人用五种物质来比喻不同的事物,用相生相克来比喻诸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关系。这是古代语言,并非迷信,也并不难于理解。下面我们不妨用现代语言结合现代科学加以说明。 首先要说明,五行拳的拳式劈,崩,钻,炮,横是和人体内五条经络即肺经,肝经,心经,肾经,脾经内外呼应,息息相通的。劈拳通肺属金,崩拳通肝属木,钻拳通肾属水,炮拳通心属火,横拳通脾属土。练拳时动作与经络相配合,气血循经络而运行。劈拳与肺经相呼应,故练劈拳可以养肺。劈拳动作的用劲要求是头向上顶,下颚无形向前用力,两脚趾抓地,两手如抓物,虎口做圆形,四指稍张开,身势要正,舌顶,齿叩,目向前视。阳拳向上起钻时吸气,自中焦领起肺气,直出中府云门。同时足三阴之气上行聚于中脘。拳向下落翻之时呼气,气自云门沿臂内侧而下直达少商,充于五个指尖。随掌之翻落,双腿向下微蹲,足三阳之气乃下行而达于涌泉,前掌向前一搓,胸中空空洞洞,腹内坚实如铁。从技击上看,吸是合是蓄,能吸则自然能提得起,亦能擎得人起;呼气是开是发,能呼则能沉得下,亦能放得人出。如此一呼一吸,一躜一翻,进退起落,如水之翻浪,节奏分明,有条不紊,促进肺经中气之运行,加强肺脉中血液之循环。血养气,气行血,加强膈肌之功能,增进肺脏之健康。习之日久,呼吸深长,吐纳有声,故曰肺动阵雷声。 崩拳主动作起落,与体内肝经相合,故练崩拳可以舒肝。崩拳之动作贵直,贵速,宜猛不宜迟。进步出拳,蹬后足,要大趾用力,顶头竖项,勾动肝经,自大敦悠然而上于泥丸,同时还要瞪眼,使肝气自双目冒出,光芒逼人。臂向前伸,沉肩坠肘顺胯,其气贯少商自拳冒出。左右轮换,势如连珠,对肝脏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故曰肝动如箭钻也。 钻拳之动作,与肾经相合,钻拳之用劲要求为头顶,项竖,沉肩,提肛缩肾,两脚用力抓地,左手放掌下按同时右拳飞速向前心钻出。肘向身体中线裹挤,束身而进,急如闪电。脚之用力与拳之上钻,配合无间。松肩提肛缩肾则可勾通肾经自涌泉而起,上贯脊柱过俞府,下前臂,悠然自中冲冒出。其气发于肾脏,内外相合,故刚,劲,敏,速,令人捉摸不定。其拳形上的一伸一攒,有明显的竖项塌腰动作,对整个脊柱尤其是腰椎,有使骨缝拉开之意,是极好的健腰补肾运动。久而久之,腰椎循环畅通,机能改善,腰肌的强度与弹性有明显加强,既能担负更多的直压力,又能发出更雄厚的技击力量,用习惯上的说法,叫做《肾气足》。故曰练钻拳可以壮腰键肾。 炮拳的动作,与体内心经暗合。故练炮拳可以平心火,养心血。炮拳起势时随双手之一伸一握,走一个大践步,浑身毛孔卷紧,顶头,竖项,舌顶,齿叩,瞪眼。这一动作可使内气自双足上升聚于丹田。左小臂极力外旋,向自身中线一裹一钻,即引动真气并冲脉上贯于双目,同时自极泉出两臂而达于中冲少冲。此时气已贯足,周身如同一个充满气体的容器。进步时,一蹬一攒,左拳一滚翻,右拳向前照直冲出,一霎时,如容器炸裂,势不可挡。这种一卷一炸,有节奏的连续动作,要求心脏加强每一搏动,输出更多的血液。反复刺激可以有效地锻炼心肌,而对于正在发育中的青年尤有显著效果。而老年人或心脏病患者,则以不发此种爆炸力而改用暗劲为宜。 横拳之意,圆滑似弹,上下兼顾。气运用之妙在于拗步斜身。练时要顶头竖项,沉肩塌腰。右拳前出时要连翻带拧,肘要有垂劲,但不可有曲劲。两手分开时有如撕绵之意。两肩暗含着抽劲。进步时后足大趾用力。即可起脾经之气自隐白上达于关元。出手拗步斜身,使脾经之气在脾经胃腑循环。头顶竖项,舌向齿根顶,两颊咽喉微微有向前之意,则气可挟行咽喉达于齿根。至是,则脾经之气自下而上可以通诱无阻矣。 以上简单介绍了五行拳与体内五脏的关系。尽管这五拳在练法上各有不同,在健身与技击上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都是以意为主,以气为用,以丹田为根本。丹田足则肾气健,精神旺。心气足则脑为坚,精神敏。肺脏足则气必充,肝脏足则力必猛,脾脏充盈则体魄必强健。所以练好五行拳可以内养五脏,补脑力,保丹田,外强筋骨,捷身手,充耳目,傲妙无穷,裨益非浅也,心肝脾肺肾存在于体内,谓之内五行。目通于肝,鼻通于肺,耳通于肾,口舌通于心,人中通于脾,是五脏之体现于外者,谓之外五行。与人交手之时,首先要闭住自己的五行,即所谓《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也。进攻时要以自己之手足,攻击对方的耳目口鼻,即所谓《天地交合,云遮日月》是也。 拳经中所谓的《四梢》,是舌,牙,甲,发。盖舌为肉之梢,牙为骨之梢,甲为筋之梢,发为血之梢。与人相较之时,提起全副精力,五行一齐发动,发欲冲冠,舌欲催齿,齿欲断筋,甲欲透骨,铁马金戈,势不可挡,故《闭住五行永无凶,明瞭四梢用不惧》。其次,再谈谈五行相生相克的问题。在技击上,劈拳打出定势之后,前手下扣后拳跟钻便成钻拳,接着后手平出即为崩拳;前手裹挑后拳平出便为炮拳;上边的手下落向内裹即为横拳;这就是五行相生。是五拳相互补充的关系。双方相博时,劈可破崩,炮可破劈,钻可破炮,横可破钻,这便是五行相克。是五拳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是为初学者指出的一条简便之路,用以作为技击入门的手段而已。由于初学者内气不顺,外形不合,浑身散乱无炸章,不得不绳之以规矩,通之气血,,坚其体质,使之循序渐进,逐步得拳法之妙用。当练到一定程度后,便不可再死守这些规矩不放。其要在于内中一气流行,外形和顺自然,内外相合。到至善处,动作再不分五拳,变化再不谈生克,而且坐卧行走,无处不是拳,或静或动,无处不能变。千招万势可归纳为一招一式。一招一式亦可因势变化为千招万势,每一出势便有八面威风也。古人习惯用五行,八卦来说明方位。不论自己练习或与他人相较时,总要占据中宫之位,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其势之飞腾变化,又总要以《意》为媒引,即在意不在力,新意一动气自丹田而出,如虎之很,如龙之惊,气发而为生,声随势发,手随声落,铮铮然有金石之声,如北风卷地,百草俱折,如霹雷击地,无坚不催。 原文: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谓六合。君与臣合,相与将合,将与兵合,俱成一气。一进无有不进,一合无有不合。 注解: 既明五行之理。在练法上必须严格按照《六合》的要求去做。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相合,或者说君与臣,相与将,将与兵相合,叫做内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相合,叫做外三合,总称六合。合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合,怎么做到合,所谓《合》是指在运动时全身上下四肢百骸要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全身各部动作的幅度,运动的快慢,发力的大小及方向,各肢体间的相对位置,都能恰到好处,没有过与不及的情况。如此则自身才能平衡,稳定,转变灵活,敏捷,便于发力。《合》是人先天的本能,与生俱来,并非什么新奇的东西。例如:人走路时向前迈左脚时便自然向后甩左手,两臂前推时,两脚自然后蹬,两臂后拉时,则身体后仰,双脚前蹬,臀向后坠时则上体向前俯,举手时肺部自然吸气,落手时肺部自然呼气,蓄劲时吸气,发劲时呼气。。。。总之,人在运动时,根据先天本能,总是把自己自然而然地放在最平稳的状态,做出最适合于当时运动情况的姿势。所以《合》乃是自然的合,全面的合,包括内外相合,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前后相合。。。。决不只是六合而已。初学拳者,由于动作生疏,精神紧张,别别扭扭,反而失去了《合》字。若能做到《拳打自然》也就很容易得《合》字之妙了。 心,指人的思维器官,意指人的思维活的,形之于外就体现为人的精神气质,内中意一动,,则精神振奋,目有光芒,整个神气能将对方罩住,如猫之捕鼠,鹰之擭兔,斯之谓心与意合。内中意念一起,刺激了植物性神经,各内脏一齐积极活的起来,推动了循环系统进一步改善,一部分平时不易开放的毛细血管都开放了,气便油然而生,自觉脐下温暖,腹如沸鼎,这便是意与气合。一旦打出拳式,动作挨向何处,气便随之而至,力也即悠然而至,意帅气,气催力,这就叫气与力合,内外一致,手脚齐到,不先不后,不贪不歉,后脚蹬,前脚蹦,手掌吐劲。肘之垂劲与膝之纵力相合,肩之沉劲与胯之抱力相合,肩之开劲与裆之圆劲一致,互相补充而毫不散乱,斯之谓六合具备。这即是岳武穆王在其拳术要论中所说的《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的意思。学形意拳千万不可入于俗套(即所谓练油了),为了达到六合必须按每一拳式的要求,按部就班,规规矩矩的练,一势及格再练另一势。每一举动,先要自己衡量是否合乎要求,稍有不合,即迅速改正。如此一步一步练去,自可少走弯路。随着功夫渐进,拳势也越打越自然,最后就可不必再计较外形上的长短高低,专心致力于合,顺二字。正如刘奇兰老先生云:《内不悖于神气,外不乖于形式,外边形式之顺,是内中神气之和,见外而知其内,内外合而为一。用之于技击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动静咸宜。随彼意而动之,无可不无可也》。若能如此,方算得形意之真谛矣~ 第三节:练功八字诀 原文:顶,扣,垂,抱,月,圆,挺,尖,是谓桩功八字。八字者实乃桩功之要点,形意拳之基础。凡拳式站定,要八字具备。 歌诀: (一) 头往上顶项要直,舌顶上颚调呼吸。 手指外顶腕放松,三顶齐顶是真机, 三顶身法脚提起,肛门提起如千飞, 腰起高行如槐虫,身落鸽子钻树林, (二): 脚面弓扣趾抓地,手指弓扣鹰爪力, 两膀合扣往外送,明瞭三扣多一力。 (三): 气沉丹田气之根,两肘下垂双肩沉, 两膀垂坠往里夹,三垂齐垂诀窍真。 (四): 丹田气抱诀窍真,心意把定聚凝神, 胳膊要抱有撑劲,三保齐抱气贯身。 内外一气坚如铁,四梢齐发方为真。 (五): 胳膊漫弓似月牙,腿膝漫弓似月牙, 手腕漫弓似月牙,三月拳式是真法, 明瞭三月多一巧,三月齐动敏力发。 (六) 胸脯要圆气要沉,脊背要圆似猴身, 虎口撑圆掌心空,三园齐园是真形。 (七) 挺腰竖项劲抖擞,腿膝要挺树生根, 胳膊仲挺有舒劲,三挺齐挺力百种。 (八) 出手总要看三尖,鼻尖手尖与足尖, 三尖齐照如一线,落步六合是真传。 注解: 头顶 ,舌顶,指顶谓之三顶。顶头竖项不但是形意拳的要求,也是各拳种和各派气功在姿势上的共同要求。其目的是为了沟通任督二脉运行的气路。头为三阳之会,头上顶则真阳上冲。正头顶起,壮面凝神,则真气自海底升起,下会阴向后过命门而直上夹脊,经玉枕达聪门。舌为心之苗,舌抵上颚则心火沿任脉而下降,可收水即济之功。舌顶上颚已鼻呼吸,使仁督二脉在上部接通。气自聪门而下,从口入,经舌,沿任脉下于丹田。自腰椎以下将骨节开,尾(闾lv)向前上兜转,提肛缩肾收小腹。则仁督二脉在下部沟通。于是气行滚滚形成小周天循环。指顶则气贯四梢而感觉灵敏。手腕不用力,同时沉肩坠肘,掌心微向前塌,叫做松碗。指顶腕松,有前伸之意无前伸之行,则气自肩井,曲池两穴,沿臂而下,直贯掌指。气势吞吐,掌中旋转,有推山入海之功。三顶之中,头顶尤为重要,顶头竖项蹬足,是发力的根本。试看马拉重车上坡时,塌腰,蹬后腿,顶头竖项以出力。练拳者,为了内顺外合,气充力足,其拳势动作也必须符合这一生理上的特点。在做到三顶,内气畅通顺遂之后,足心上提,两腰眼同时微微上起,则气自脚下而起,便觉身子轻灵步履轻便,动转无迟重之虞。如同快步履薄冰一般提气疾行如飞而过。昔日刘奇兰老先生有云《蛰龙升天机关在腰》斯之谓欤(yu)!脚趾弓扣抓地,手指如鹰抓物,两膀向前合扣,谓之三扣。此乃练鹰抓大力法的姿势。是形意拳的特点《虎威鹰猛,以抓为锋,爪之所到,皆可凑功》,即是此 意。两膀合扣,如熊膀之势,则自然能拔背涵胸。所谓合扣并非用力前合,而是将肩放松,微微下沉,松开胸大肌,背阔肌和双头肌,拉开两片扇子骨(肩胛骨),将两肩井穴用意松开向前一送,则背自圆而劲自出。这就是内功经上所说的《松肩以出劲》,同时还有惊起四梢,一齐用力,这即是练大力的方法。 气垂,肘垂,肩垂,叫做三垂。三垂之中首要的是气垂。气垂即是气沉丹田, 能气沉丹田则下盘稳,中盘活,四肢灵。所谓《气沉丹田,身稳如山》是也。欲气沉丹田,首先胸要虚,腹要实,横膈下降。太极拳名家郝家俊先生称这种状态为《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形意拳前辈孙禄堂先生管这叫做《心肾相交,水升火降》。气沉丹田的关键,又在于沉肩,沉肩与坠肘是一个动作,肘坠而后肩能沉,肩沉而后胸肌,背肌才能放松,背自拔而圆,臂自长而活,整个身躯与上肢乃能灵活自然,无丝毫抽扯游移之行了。两肘下垂则两膊自圆,既可增强两臂发力的吞吐之势,退又可以固两肋。三垂之势一作,便可意帅气,气催力,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内外上下,浑然一体。肩肘之作用甚为重要,前臂被制,必用肘化,大臂被制,必用肩化。肩肘僵直不灵,则整个上肢即失去攻守之能力,此不可不知也。 丹田抱,心气抱,两膊抱,谓之三抱。气自涌泉升起降入丹田之内,要将气抱住,存于丹田之内,如同一个球一般。所谓抱住,是指气在丹田势如沸鼎,在 力入丹田》。抱是出于自存与放,动与静之间,千万不能形成《气贯丹田》或《 然,贯乃出于勉强,要切实注意,欲发人时,以我之气球对准他之球,照直而去,击发必准。心抱而精神聚,又叫《神抱》或《神聚》。必神凝而后才能通,所以神抱是丹田抱的必要条件,二者要同时体现,相辅相成。神凝时,精神要高度集中,犹如一支部队下达了战斗总动员令一般,全身处于戒备状态,虽外似安逸而内中则气势腾挪,处于一触即发之间。这是每一个武术家必须具备的功夫,非有此,在格斗中不足以取胜也。胳膊抱圆,肩沉,肘坠,背松,则两臂相通,所谓神通在背也;欲思做到三抱,在站桩时必须顶头,竖项,抱胯,提肛,沉肩坠肘,拔背涵胸,提膝,还有提起全部精神,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祁州鉴塘先生管这叫《站功集力法》。练之日久,自能心凝神聚,气不外散,力达四梢。胳膊微屈,腿膝微屈,掌向前塌而腕子微屈,总称三曲或三月。形意拳每个拳势,都取既舒展又曲蓄之势,而不许挺直僵硬。故每出一势,要做到三曲。胳膊曲即是沉肩坠肘,肩向前送以出力的结果。膝曲乃腰松,抱胯,膝下沉而又前纵之势,腿便弯成半月之形,下盘力富而稳健。坐腕塌掌,伸缩自如,出力有吞吐之势,则手腕自成半月之形,力凑而绵绵不断。总的来说,三月乃内家拳《力以曲蓄而有余》《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之势。四肢发力是肌肉纤维收缩的结果。肌肉若预先拉长然后再收缩,就可发出更大的力量。试验证明:当肘与膝微屈到135度,有关的肌腱正好预拉到生理上所谓的《适宜长度》此时肌腱收缩之力最大,作功最多。因此我们规定形意拳式的曲多在120度—135度之间。以《三月》之式与人接手时,浑身有圆而整的绷劲,关节富于弹性,伸缩自如,用劲不断。以之为守,只须用腰腿的拧转即可很容易地化开对方之力,以之为攻,可应时而发,不须在蓄,又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肌肉的收缩力,故其力迅且猛也。 背圆,胸圆,虎口圆,谓之三圆。这是内家拳用以接通仁督二脉,以气催力发出内劲的真形。胸圆并非挺胸凸肚,乃是既挺拔又要心窝微收,胸出而闭之意。胸圆而后两肘得力;缠裹收放,攻守皆宜。做得适宜则两肘力全,呼吸畅通,做得过分则肺部受挤压而有碍健康。背圆又叫《猴背》,背有拔之意,松开肩胛骨,肩向前送,则脊椎自能节节松开。这就是内功经上说的《撤开二六连环锁,一点 灵光吊在眉》。此时再松开两胯,气聚于丹田,桩步稳实,仁督畅通,精贯于顶,力自命门上至夹脊,分左右布于两膊。虎口撑圆,松腕塌掌,气贯掌指,势一动便有吞吐蓄发之意。 身挺,膝挺,胳膊挺谓之三挺。只可有挺之意,不可有挺之形。肘仍要下垂,膝仍要微曲,腰仍要下塌。全身在放松之中不是往一起疙就,而是有伸张挺拔之意,宛如立柱支倾,有力木顶千斤之势。发力时,顶头竖项塌腰谓之身挺。身挺则头部正直,精气贯顶,脊骨拔开,督脉畅通。后脚蹬劲谓之膝挺,此乃力之源泉。沉肩坠肘往前送劲,是胳膊挺,拳家术语叫做《松劲》。三挺齐挺则命门真气直贯于顶,后下于丹田。力自脚眼而起,既正且直,直贯掌心与指梢。做到好处,其劲又软又硬,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妙不可言。 鼻尖,手尖,足尖,谓之三尖。凡一举手,先要三尖是否对准,是否在同一个垂直平面中,三尖是否发与力方向一致,三尖对正,才能发劲如放箭,得形意拳中《直》之妙用。凡发力必起于后脚跟,上过命门到夹脊分别左右顺胳膊贯于掌指,如同一根钢性杆件一般,足跟微微一蹬,力便从指尖那里冒出来。传递极快而且所传主力极大。为何三尖一定要在同一垂直平面中,这是由于力学中的平衡原则所规定的。发力以进攻对方时,总以能将对方击出去而自身则稳如泰山,方为得体。从力学观点来看,当我击中对方时,我自身的重力,我后足蹬地之反力与击中对方时来自对方被击点之反力,三者应成为一平衡力系,我身材能稳固。而三力平衡的必要条件是共同作用于同一平面内且汇交于一点,只有三尖相对才能达到上述三力之平衡。反之,如三尖不对,此三力便有可能形成对自身重心的不平衡力矩,在此力矩的作用下,在击中对方的同时,自身也将产生旋转或移动而不能中正安舒,此乃拳家之忌,不可不知。三尖对正是对己的要求,将劲放到对方身上是否能打得动,还要掌握《端,的》二字。我发力时,我掌与对方身体相接触之点,即着力点,叫做《端》。我力发出后要从着力点直贯到对方身上另一点,那个点叫做《的》。端和的将连成一条直线。能否打动对方与《的》的选择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我个人实践经验,如将掌放到对方前胸而意在对方后背,即的在后背,是打不动对方的。对方稍一涵胸转腰就可以化开。如我意在对方命门,也就是说我打的是从对方前胸直贯对方后腰的这条直线,则对方上半身便僵而不化,非换步不能化开。如我将《的》放在对方后脚跟上,则对方全身便如同一根硬棍,既不能转腰有不能换步,一发力便能打出去。二人作研究性实验,很容易证明这一点。如在二人较技之时,化发在瞬息之间,毫发无际,时机稍纵即逝,非平时刻苦锻炼有深功夫的人,是颇不易做到的。 周身八字二十四法是一个整体,没有先后主次之分,。每一作势,便要处处合乎要求,不能有所侧重或有所偏废。因为人体是一完整的机体,一肢动则百骨随,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方面的太过或不足,往往会导致其他方面的不足或太过。一点不对,常引起整体姿势于劲路的悖(bei)谬,要切实注意。初练时要慢不要快,要严格不可大意。每一势在基本正确的基础上要反复练习十几万到几十万次,甚至到几百万次,才能形成动力定型,少了是不行的。望学者要有耐心,有决心,有恒心,万勿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也。 昔日刘文华先生在清华大学教拳时,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还提出了练法八要:谷道提,三心并,三意连,三尖对,五行顺,四梢齐,心要晦,眼要毒。谷道提则提肛。三心并者乃顶心往下,脚心往上,手心往回,三者合于一处。顶心往下则上之气可下注于丹田,脚心上提则下之气可上行而注于丹田,手心往回缩则外之气可回聚于丹田。三心并,气乃归于一。三意连即心意,气意,力意连而 为一。也是要做到内三合之意。三意中以气意为主,气意连好则可内应心意外帅力意。三尖对即上边所讲的三尖。五行顺即《内五行要顺,外五行要随》。架势所至而力气注之。四梢齐即舌齿爪甲毛发一起发动。心晦指的是练功时心意安静,不遑(huang)不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神不外散。眼毒有疾敏之意。练功时要提起精神,内气充盈,气于下海,光聚天心。目有神光,芒可射人,切不可萎靡涣散。以上八要,虽非老谱所载,然实系刘文华老先生数十年实践的切身体会,书之于斯以供练习者参考。 (注):刘文华乃八大弟子中刘奇兰先生之子,曾任天津武士会总教练,清华学堂武术教授。 第四节: 手,脚,步,身法。 形意拳如同其他拳种,也讲究手法,脚法,身法,步法,交手法等等。但形意拳之法与其他拳种之法迥(jiong)然不同。形意拳着重于拳法之基本原则的应用,而不是追求其一招一式的长短高低,兹按拳经所载,分别叙述如下: 1.手法: 原文:手法者何,单手,双手,起手,领手是也。束身而起,翻而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砖。筋梢发劲谓之起,筋梢不发劲谓之领。手撩阴,肘护心,有曲有直,如虎扑入。 注解: 对形意拳的手法,必须彻底弄清起落钻翻,横顺。若用单手,起为钻,落为翻,起是横,落是顺。手一动即谓之起,由动而直上而出谓之钻,钻之后小鱼际稍外扭谓之横,由扭而至虎口向上时即为翻,此时劲为顺手亦近乎落矣。这即是起横拳顺之意。打劈拳时最为明显。若用双手出势,仍是起钻翻落,起横落顺。或双手交叉而起,至顶上,然后向两边分而落,如鸽行振翅一般。若自胸前起向向前翻而落,必须起如虎之扑食,落如鹰之抓物,起钻落翻要分明。在打起落时,如筋梢发力则叫做起手,若筋梢不发力,手起而不落,则谓之领手。无论哪种手法,胳膊都要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总以肘能护肋,手能护心为妙。 2脚法 原文:足法者何,起钻翻落,忌踢宜踏而已。起足望膝,起膝望怀,起似伏龙升天,落如霹雷击地。 注解: 以脚法言之,仍然是起落钻翻。要和手一齐动作,紧密配合。起脚如同手之撩阴,其劲上翻,落脚如巨石入水,其劲下扎,用脚时最忌讳上踢,盖因脚踢一身皆空,自己先拔了根而易为人所乘也。脚打时宜用踩,起脚便向对方脚面,两臆(yi)或两膝直踏下去,如同狸猫上树,四肢并用。如用膝打,则提膝直向对方阴部,小腹或前胸顶去,其力极大。手法,足法,本自相同。不过用足法时尤须知动脚如虎行之无声,龙行之无踪,方到好处。 原文: 起无踪,落无行,足去好似卷地风。远处不发足,发足必定输。若遇人多莫心焦,踩足二起鸳鸯脚。后脚趁前脚。后脚踏腿弯,后脚趁前脚,前脚未实后脚起,先进左腿,左脚未落右脚起,先进右腿,右脚未落左脚随。 注解:进脚时,不可向前迈步,应先将脚稍提离地,使脚底与地面平行,相距约一寸半之高,然后照直向前蹬去,若无物然 。不管遇到何种阻拦,要向推土机一样,照直向前铲进去。如与对方相距较远时,切不可发脚,发脚必为人所 乘。这时应该使用郭云深老先生《远地宜缓之法》,聚精会神,缓步迂回接近对方,然后在猛扑上去,接手后仍要钻进去打,用踏,砍,用诸腿法。倘若群战之时,对方人多或有棍,棒,器械,则不可直取硬进,要三回两转,连腿带脚并剪而上,及所谓《踩足二起鸳鸯脚》也,曹继武先生常用之。其法为前脚未落后脚即起,或先脚未实后脚即随,行之甚为有效。 3身法 原文:身法有八要:起,落,进,退,反侧,收纵,而已。 注解 在身法上,同样是起为钻之横,落为翻为顺。如鹞子入林束身而起,藏身而落。从意和气上来说,起则高扬其身,若有增长之意,落则低抑其体,如有攒捉之形,当进必进,要侧其身而勇往直前,当退则退,应领其气而回转伏势。进步要低,退步要高,起如挑担,机关在腰,一收一放,行如槐虫。还要切记顶头竖项以通督脉。前脚要平直出,如铲车之铲钢板然,后脚要跟,宜平移而勿拖拉。浑身之劲一齐向前伸,贵直,贵速,贵整。反身顾后,后即是前,侧顾左右,左右不分。斯之谓《进,退,顾,盼》。回身时,必须在扣步摆脚转身的同时,边接手,边护铛,边护面,有接有护有打,三者合一,方为妙用。拳势中之《狸猫倒上树》《白蛇缠身》<鹞子翻身》等,莫不如是。收纵者,敛如伏虎,即灵猫捕鼠时,收身后敛待机而动之势,此所以蓄劲也。纵如擭食,此是蓄而后放也。纵时以中平为宜,以直去为妙。这就叫做《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从收到纵,从蓄到发,似乎中间有停顿间断之处,其实内中之意气仍是连续的,而且连的很紧,绝无停顿。这就是拳经上《收即是放,断而复连》之意。也叫做《劲断意不断》。纵力时要不俯不仰,不偏不倚,向前则一直而去,向后则一直而落。所谓纵横因时以变迁,高低因势而转移,机关在腰,变通在心 ,不能一概而论。 4步法 原文:步法者何,寸步,快步,垫步,过步践步,剪步是也。 注解:形意拳式虽简,其步法却有六种之多。寸步者,当远离对方只有尺把远之时,脚只微进一寸之远,或者只一抬一落而步进步,手足一齐发动,势如点炮,又如鸡之抖翎,虎之抖毛,四梢齐发,谓之寸劲。快步者,当距对方五六尺远时用之。其法为起左脚,急上右脚,左脚用力一蹬,平飞而去,如炮拳之步法。垫步是一小步两大步,共三步为一步。如左脚在前,仍先进左脚,急上右脚抬起左脚,右脚用力一蹬,同时左脚进一大步,右脚跟步。虎形之第一步便是这种步法。昔人云郭云深老先生打虎形,《一步三丈五》。指的即是垫步也。如遇对方身大而力猛也,则用过步。不论起前脚或起右脚,应即将所起之脚攒进,直踏过对方后脚,手到力发,则对方自跌出而我自己则颇步费力。这就是拳经上说的《脚踏中门抢地位,便是神仙也难防》。践步,也叫野马迹蹄之步。如鹞子入林,左脚在前,仍进左脚,急上右脚蹬左脚,照直而去,右脚落地同时左脚提起,置于右脚内侧,磨胫。此即奔腾虎践之步也。剪步即龙形步。遇到对方急退,我赶打时用之。起前脚,后脚起而未落之时,前脚仍向前格楞一步,后脚而横踩落地,两腿成剪子股式,手与腿相合。此即神龙游空,乌龙摆尾,追风赶月不放松之打法也。总之,此乃一身之根基。身欲动而步为之周旋,手欲动而步为之催,上欲动而下自随之。进退转换,无不以两足之行动为之转移,故步实为身之砥柱,至为重要。 5 一身之总法 原文: 勾栏棚架不为能,顾开截追时英雄。上法手为妙,进法步占先。工顺勇急并狠真,内外一气紧相连。三性调养多妙用,遇敌取胜不为难。 注解:所谓“一身之总法”,即攻守之总法也。各人之体会不同,经验有别,故其法亦有异。按形意拳第二世传人曹继武老前辈之传于后世者,计有顾法,开法,截法,追法,上法,进法之不同。顾法亦即破法,可分单顾。双顾,顾上,顾下,顾左右,顾前后。单手顾用拦截,或里截或外截。双手顾则用横拳或马形,或用双截手,或用八字功中之《裹》之功。顾上用冲天炮或乌龙倒卷水,顾下用扫地炮。顾前后则用前后扫锤,撇身反背,望眉斩甲。顾左右则用填透炮,鼍龙戏水,乌龙翻江。拳一触即发,顾中有打,顾即是打。绝不像其他拳种先勾拦棚架而后再进招。开法用熊形,肘开,肩开。用迸进者曰刚开,如豆角炸开豆子迸出。其劲柔者曰柔开,劲涵蓄于胸而松活于肩背。截法者,有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诸法。截手者,彼手已动而未到,我急截之。截身者,彼微动我即先截之,使不得出。截言者,彼言方露其意我即截之。若彼面露其色我即截之者谓之截面。彼目笑眉喜意甚恭而心有杀机,我能察而迎机以截之者,谓之截心。上法以出手为妙,进法以动步为先,而总以身法为要。形意拳离远不发招,发招必是钻进身去打。意动而身动,手动而脚随,手脚齐到方为得体。手起如丹凤朝阳,进步抢入,抢上踩打。气势要雄壮,身法要灵活,手足相连,内外一气,悠然即至。上法有六方:曰工,巧妙也,曰顺,顺敌来势之自然也,曰勇,果断也,畏惧迟疑,兵家大忌,曰急,快也,手急也,当发即发,刻不容缓。曰狠,举手不容情也,心一动而内劲即出,曰真,发心中得见之真,使对方难以变化,为我所制。六方明,则可得上法,进法之妙用。 在以上数法之外,还有所谓三性调养法。眼为见性,所谓眼观六路,耳为录性,所谓耳听八方。心中时常惊醒,所谓高度警惕。此三性者武艺中所不可缺少者。知此三性,则精灵之意在我。先事预防,不至为人所算,则可无失机之虞。 人体各部是一个整体,大脑为指挥官,手足身步法五者,自有其内在的密切联系。大体上来说,手管上下,腰司左右,脚主前后进退。肘管护肋,膝管护裆,手管护面,护心。又两手个管半边,以自身中线为界,各有防区,不相逾越。各部分如能克尽己则,配合恰当,则动转挪移,攻守进退,自能圆通括泼,得心应手;如不明瞭其中关系,各部分不适当地乱动,不能各尽己则,却去多管闲事,必将互相干扰,互相牵涉,发挥不出各自的潜在能力,而终归于失败,学者不可不知也。 第五节:论交手 原文: 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落顺不见顺,起横不见横,起落二字要分明。起似伏龙升天,落如霹雷击地,起如挑担,行如槐虫。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起,落不落何用落,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起落二字与心齐。未起身先侧,未落身先坠,未起如摘子,未落如坠子。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出手如钢挫,手回如钩竿,能叫我先动,莫叫他起拳。不钻不翻一寸为先。破即是打,打破紧相连。 注解: 练形意拳,打的是起落,钻翻,横竖,升伏。起落钻翻是外形,横竖是劲路,升伏是内气。外形是内气运行的外在表现,内气是变势发劲的原动力。升,是指 吸气时真气自涌泉升至聪门(前额上方),伏,是指呼气时真气仍下降而归于丹田,复降至底,觉周身之气渐小,如龙蛰虎伏。竖也叫顺。是指自肩至足底,横是指自两背骨至两手。钻翻是指两手的阴阳变幻。手背为阳,掌心为阴,胳膊内侧为阴,外侧为阳,与人身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络暗合。起手为钻,,为升,为横,落手为翻,为竖,为伏。所有一起一落,一去一回,则劲有横竖,气有飞腾。在劲儿之横竖变化时,内气也同时有横竖之变化。个中滋味需细心体会,才能有所得。起时用劲如挑担,其跟在于脚,全体一齐用力上伸,要侧身而起。其内气之升则如伏龙升天。进步如槐虫之行,劲在足在腰,起身下坠,其气亦下如霹雷击地。意之起,气之来,无形无踪,悠然而至。起手要沉实,虽是向上向前,肩肘仍要有沉坠之意,犹如钳工推动钢锉,劲匀而沉。回手亦不是随便向后撤,而是向下向后,有腰臀之力,如钩竿从高树上勾落果子一般。去是打,回也是打。如对方来手甚快,我则前手连接带拨带打,以打中为破,破即是打。自外形上看,起落钻翻甚不分明,这就是“起横不见横”,“起不起何用再起”和“落顺不见顺”,“落不落何用再落”的情况。但内气之纵横和劲路之变化仍甚分明。如对方距我甚近,出手便能伤及我身,我来不及换步,出手也来不及钻翻,则只能用意,气之起落钻翻横竖,助之以寸步,接定对方的劲,浑身一抖,将对方发出去。所以叫做“起无踪落无形”。这就是“不钻不翻一寸为先”的意思。 原文:出手横拳,势难招展,前后四梢望眉展,撇身反背虎搜山。斩手似炮行如风,把把鹰捉开四千。剪子股十字立,进步踏打不留情。拳似药箭身如弓,踏进中门去打人。上法须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拳似炮,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身。 注解:横拳为诸拳之母,故出手便是横拳。横拳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横是无形的横拳,如运用三体式的形式,将浑身放松(要松而不软)不用一丝拙力,精神内守,气势腾挪,圆满无亏,以意行气,以意帅形,可以变成各种拳势,精,气,神皆在其中。这就是“起无形,起为横”。如外形一动,手足一出,但横劲未发,此即成后天之横,为明家所不取也。撇身,反背,拳砸,或扣步,转腰,提膝,拳砸,在形意拳叫做“望眉斩甲”。步一动即变成鹰啄之势,出拳便是“四平炮”。此诸式自始至终贯穿着八字功的“展”法,可以连环使用,是一种比较厉害的打法。所谓“展拳勇猛不可挡,截梢劈面取中堂”这就是指的这种展法。上用鹰啄,下用剪步十字扁踩,同样并举,如狸猫上树,直取对方两足,两臁,两膝,十分厉害。形意拳的进攻特点之一是近打,即拨开门户,钻进去打。要想钻进去,必须束身而进,如鹞子入林一般。又如蛇之弯弯曲曲,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以头领身,以身带步,脚踏中门,直向对方裆中插入。进身的同时,即是顾又是蓄,要蓄如伏弩;进去后手脚齐落,动如发机。浑身上下顺着一个方向,同时发力。在此一瞬间,四梢一齐发动,不许有丝毫畏惧迟疑,犹如受到火烧蛇咬一般,浑身一抖,如火炮爆炸,打出一个整劲来,这就叫:惊起四梢。 原文: 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遇敌要取胜,四梢俱要齐。内要捉,外要随,打要远,气要催。远践近钻进合膝,敌人沾身要纵力。起手如虎扑,下脚不落空,拳打三节不见形,若见形影不为能。强倒容易推,天塌最难擎,雨过尘灰尽,风吹暴雨倾。架梁闪折不为重,有称打起千百斤。身体来动可知情,才知足心大光明。 注解: 与人交手时,首先要气势胜过对方,如关云长之斩颜良诛文丑,视敌人如插标卖首,勇往直前一蹚而过,如踏草芥。有胆才发的出力,有胆其技术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就是形意拳养气之功。内要提是指内中之意一动,精神即提起,不可散乱。肛门微提,真气聚于丹田,腹如鼎沸,真意萌发,气势腾挪。所谓“随” ,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外形随,内气之动而动,二是指在接手后不能主观,不能硬顶,要随对方来势,因势利导。如对方猛力来攻,我不撄其锋,先顺对方之力稍稍一引,即乘机钻进。郭云深老先生谓之“随”,即随而后打也。打时身虽近而意则远,才能放的出入去。比如我距对方只有一二尺远,一拳打去要如同打六尺开外之物一样。如此则气长劲也长,平时自己走架发劲也要如此。意到气到,气到力发,梢节动,中节随,根节催。发力时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腰催胯,胯催膝,周身合成一家,三节连通一气。如与对方相距较远,则用马奔虎践之步;如与对方相聚较近,则用起落钻翻,进步合膝护裆。如对方已进来将我逼住,我仍用身将对方引进,同时自己合而蓄,如同被捆住一般,继而突然一炸,其劲又整又脆,短而迅猛,常可将对方打起来抛出去,我势一动,直如天塌而倾,使人无法擎,无处躲,则对方自败之无疑也。形意拳的打法要明三节:上节不明则拳无所宗;中节不明则全身皆空,上下不能贯通一气,下节不明则发力不能沉实有力。三节一齐发动,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则浑身都打人,无处不打人,故曰“拳打三节不见形”也。若遇对方身长力大,亦需以巧取胜,不可拼力。用巧之法是根据力学上的杠杆原理,也就是搬运工使用撬杠之法,以四两拨千斤。对方力虽大,贵在使他放不到我身上,或不能完全放到我身上;我力虽小,贵乎能全部放到对方身上,而且放到薄弱的环节,放在对方最不稳定的时机。此法之运用,必须以能听劲为前提。 原文:眼要毒,手要奸,脚踏中门往里钻。眼有鉴察之精,手有拨转之能,足有行程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熊出洞,虎离窝,硬崩摘豆角。由其不意而出之,乘其不备而攻之,手脚齐出,手到劲发,抖擞,铺按,窜身,纵力。 注解:人体各部是一个有机整体,应各守防地,克尽己责,配合恰当,才能得攻守之妙用。与人交手之时,在大脑统一指挥之下,眼司鉴察对方的行动,要做到明察秋毫,看的准,看的快。拨拦挡架,封自己门户,打开对方门户,则全在两手两臂。而钻进去则靠两腿两足。拳不离肋,拳不离心,则自己严密而出手迅速狠直,打出中平拳威力甚大。形意拳贵在发内劲,即意,气,力三者合一,发于丹田之中,达于骨缝之内,再由内而外,贯于肌肤,达于四梢。缠绕往来,收放开合,既绵软而又沉实,既有定向而又无定向,园中有方,曲中有直。引之便来,不得不来,放之便去,不能不去。内劲儿的获得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使用正确的方法,经过长期刻苦锻炼的结果。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加强,肌肉的记忆牢固,反射能力变强,对于外来刺激感觉灵敏,传递迅速,反射快,变化及时,因而就体现出能曲能直,能柔能刚的特色来。根据形势的需要,发抖擞之力如锦鸡抖翎;发扑按之力如灵猫捕鼠;窜身如蛰龙升天,纵力如弹丸离膛。 原文: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踏进中门,如蛇吸食。行如猿猴;动如猛虎,气与神往,捷若腾兔。纵横往来不瞬目。能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能在一思进,末在一思存。拳打意气紧相随,舒展其力用六催,肩要催肘肘催手,胯要催膝膝催足,手到劲发如点炮,内外齐攻合一处。 注解: 平时自己走架练功或是与人较勇,第一要有精神。也就是提起全副精神,神气鼓荡,集中精力,神不外驰。挨何处我意便在何处,处处总是我意在先,开合蓄发全在胸中腰间之运化,不在外面。看起来貌似安逸,而内动则甚为剧烈。一接手即以我意盖他意之上,以我气盖住他气,以我神盖住他神。如何才能“盖”诸对方,必须做到“彼微动己先动”。一接手便要悉心体会对方的劲路,如对方用力则我也用力,但我力在先。如对方不用力则我也不用力,但我意仍在先,始终以我意在他意之先,才能得到借力发人,四两拨千斤之妙。所以说“能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 原文: 有反意必有反气,有反气必有反力,其形虽未动,而反异之心己萌。精心体会,后发制人。 注解:从对方之反力,反气,而窥得其反意,作到“彼微动,已先动“,后发先至。 原文:准备万般一旦无,千招不如一招熟,手巧还须应之早,过后见势不如无。脚打七分手打三,五形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 脚打七分手打三,五形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遮拦。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蛰龙未起雷光动,风吹大树百枝摇。 武艺都道无正经,任意变化本无穷,岂知悟得婴儿玩,打法天下是真形。 注释: 与人交手要应的早,就须懂得七疾。何谓七疾, 第一,眼要疾。心为元帅眼为先行,心之变通全仗眼之快慢。故又曰“眼为心之 苗”。眼快才能及时明察敌情,达之于心,应敌变化。 第二,第二,手要疾。手为人之羽翼,迅,悍,蔽,进,攻,无不赖之,故曰“眼 明手快有胜无败”。 第三,脚要疾。脚者身之基,脚踏中门而进,身自随之,手脚齐到方有整劲。 第四,意要疾。意为体之帅,攻守之迟速,紧慢,均惟意适从。立意一快,则眼, 手,脚……..均得其要领。 第五,出势要疾。交手时存于内者为意,形于外者为势。意疾而势跟不上,也是 枉然。 第六,进退要疾。当进则进,应竭其力而勇往直前,像个“拼命三郎”,当退则 退,领其气回转伏势,俟机再进,高低随时,纵横因势,这即是“纵横往 来目不及瞬”。 第七,身法要疾。一切拳法皆以身法为本,所谓“身似弩弓拳如箭”,“上法须要 先上身”,是也。身法要疾而不散,活而不乱,乃为得法。 形意拳之用法可分为三层。意,气,力三者合,这是明劲功夫,是有形有象之用,是一切其他用法的基础。如无这步功夫,便打不出形意拳的风格来,进一步则是五行,十二形进退合,随意变化,起无形落无踪,不钻不翻,打破身式无遮拦,是暗劲功夫,是有形无迹之用。练到高超境界时,意动形随,极其自然和顺。对敌时,胸中空洞洞并无一招一势成法,完全因敌势而接应之。当刚则刚,当柔则柔,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通顺。任意变化,左右逢源。其轻松自然之态,宛如婴儿玩耍,无一丝一毫勉强之处。我只自然随便而动。敌人则往往跌出甚远。这在道家叫做“神行俱杳(yao)”,在拳家叫做”拳无拳,意无意“。这才是形意拳打法之真形。如欲达到此种境界,只有按照要领,由浅入深,勿忘勿助。一步步 练法,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有意追求。要知专门求大力则往往被力所拥,僵而不灵,内气滞塞。若专门求呼吸则往往被呼吸所拘,而自去自然,气力不和顺。若专门求沉实,则往往被沉实所陷而拙笨不灵,失去变化之妙。若专心求轻灵则往往轻浮而散了功夫,所以不可专求,只能顺乎自然。即或在练功中若有所得,也只能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用神化去,至于无声无息,自然而然,趋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的境地。这是十分重要的。郭云深老先生有句名言“有 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就是此意。
本文档为【形意拳拳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8974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3KB
软件:Word
页数:2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5
浏览量: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