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代太学生的干政之举

汉代太学生的干政之举

举报
开通vip

汉代太学生的干政之举汉代太学生的干政之举 汉代太学生的干政之举 2004年第5期 (总第187期) 姓才论 THENORTHERNFoRUM No.5,2OO4 TotalNo.187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研究】 汉代太学生的干政之举 郝建平 (内蒙古科技大学历史文化系,内蒙古包头014030) 就是要培养国家所需要的治术人才和贤人君子.因此,[摘要]汉代设立太学之目的, 自太学开设之 日起,太学生与政治便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太学生在校时即关心时政,试图学有所用.他们或上书言 事,抒发政见;或集会请愿,干涉不...

汉代太学生的干政之举
汉代太学生的干政之举 汉代太学生的干政之举 2004年第5期 (总第187期) 姓才论 THENORTHERNFoRUM No.5,2OO4 TotalNo.187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研究】 汉代太学生的干政之举 郝建平 (内蒙古科技大学历史文化系,内蒙古包头014030) 就是要培养国家所需要的治术人才和贤人君子.因此,[摘要]汉代设立太学之目的, 自太学开设之 日起,太学生与政治便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太学生在校时即关心时政,试图学有所用.他们或上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言 事,抒发政见;或集会请愿,干涉不平之事.特别是东汉中期后.太学生以政治集团的形式,全身心地投 入到反宦官的斗争中去.成为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汉代太学生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我国古代 学生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关键词]汉代;太学;太学生;政治 [中图分类号]K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04)05—0076—05 Taixue'SStudentsInterferedPofiticsinHallDynasty HA0Jian——ping (DepartmentofHistoryandCivilization,InnerMogoliaScience andTechnologyUniversity,Baotou014030,China) Abstract:3heaimofHanDynastysetupTaixuetrainrulerforthecountry.80Taixue'sstudentsa ndificsformeddosedreta— tions.Taixue'sstudents~Kpl3eS$theiropinionsth,~ghwritingletterstothepemrorgat}lngto presentape【id?.Unbendingfighting spiritofTaixue'sstudentsinHartDynastyhasV,Tittenabrilliantpage帆0urcountry'sst~ent ?刚nentShistory. Keywords:HartDynasty;Taixue;Taixue'sstudents;itics 恩格斯在给施米特的信中说,经济发展对于各种意 识形态的"最终的支配作用"是无疑的,但是这种"经 济影响多半又只是在它的政治等等外衣下起作 用."j('缁列宁也曾经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 现."2J(pl7"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具有指导性的影响. 教育既然是人类传授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工具, 必然要为政治服务,并受政治的强烈影响.但教育并不 是消极地接受政治的制约,它作为一种能动的社会因素, 对政治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对维护,巩固, 强化政治体系的作用,传播,发展政治文化的作用,还 表现在为政治服务,按照一定的政治需要培养人才等方 面.汉代太学生的干政活动,就是教育对其时政治产生 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 西汉初年,统治者以黄老无为思想指导政治实践, 这对于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积 [收稿日期]2004—07—22 — 76一 极的作用.但同时也积聚了诸多矛盾.武帝时期,客观 形势要求其"更化",对于这一点,董仲舒在对策中阐述 得甚为清楚,他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 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 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窃譬之琴瑟不调,甚 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 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 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 当更化而不更不化也."[】(2卯4一武帝本人颇具雄才 大略,富有进取精神,不愿因循守旧,但要想干一番事 业,没有大量人才的辅佐,显然是不行的.汉初大批军 功大臣,此时已先后谢世.据《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载, 刘邦所封列侯143人,景帝时只剩下5人,到武帝时更 是"无功宿将略尽".而旧有的"任子","訾选"等选官 诸途,所选之人,虽未必尽为庸碌之辈,然才德高者却 甚少.因此如何培养,选拔适应于封建统治的人才,就 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为武帝设计 了求贤的具体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即兴太学,重选举和独尊儒术.董 仲舒认为要振兴国家,进行改革,就必须重视和广积人 才,他说:"圣人积众贤以自强……是以建治之术,贵得 贤而同心."[4J(印?一171)为此他提出必须由国家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兴办培养人才的学校.首先是设置国立的中央高 等学校一太学,以培养高级人才,"夫不素养士而欲求 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 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 一 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 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 英俊宜可得矣."L3J('在这里董仲舒把办太学目的言之 甚明:一是通过办教育,培养,选拔符合统治阶级需要 的"英俊"人才.二是通过办教育达到利用统一政治思 想对全国臣民进行"教化"之目的.董仲舒的这段话是 国家主办教育的根本理论. 董仲舒主张养士与选士并举,提出了一套选士的方 案:"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 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 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 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 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 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 肖异处矣."[3J(p一矧'把培养人才与选拔人才结合起来,认 为这样才可以遍得天下之贤士.而且注意到在实践中考 察人才的贤德与才能,反对凭资历,熬年头,论资排辈. 建立人才培养的基地,改革选举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关键在于统 一 认识,统一思想.董仲舒认为,孔子作《春秋》最强 调的就是大一统观念,所以成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指出当时思想的不统一,对于政治的统一是很 有妨碍的,"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为了保证 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国家必须有正确的,统一的指导思 想,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 其道,勿使并进",如此,则"邪辟之道灭息,然后统纪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L3J(?劢'明确地提出要以 "独尊儒术"作为统一的指导思想,用来维护封建中央集 权的大一统,而使臣民知其所守与所从.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从天人关系的角度论证 了封建政权及其伦理道德的合理性,提出了君权神授和 王道之三纲皆源于天等重要命题.反映了董仲舒是以儒 家思想为基础,吸收法,道,阴阳,名诸家思想中为己 所用的因素,而创立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思 想体系.这一学说不仅为武帝强化中央集权提供了最适 用的思想武器,也从理论上最终完成了独尊儒术的历史 任务.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卓然罢黜百家,表彰 六经"[3J(p一.从此儒学便有了官方身份,走上与政权 相结合的道路,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国家的统治 思想.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 设立太学,以为培养人才,推广教化基地的主张,得到 武帝的赞同.但当时并未立即付诸实施,直到元朔五年 (公元前124年),武帝才令丞相公孙弘与太常孔臧,博 士平等提出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案,并予以批准.公孙弘 建议,太学生一年进行一次考试,成绩中,上等者可以 任官,成绩中,上等者可以任官,成绩下等者及不勤学 的勒令退学.这一"对学功令"指明了兴学之目的是推 广教化,培养人才,提出了办学的步骤是首先在京城建 立直属朝廷太常的中央官学,以此作示范,再扩散到四 面八方.并提出了有关招生对象,考课和任用方面的措 施,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博士弟子员制已经具备了作为学校制度的基本 内容.所以说中国官办大学的正式建立,是以汉武帝为 博士配置弟子员为标志的. 汉太学的发展历程,是随着政治的兴衰变乱时有变 化的,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自汉武帝初置至王莽新朝为第一阶段.随着尊儒措 施的进一步加强及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太学的规模也 在逐渐扩大,这从博士和弟子员人数的增加上可以看出. 武帝初设太学时,规模很小,只有几个五经博士和50个 博士弟子,但后来学生人数日增.昭帝时增到100人, 宣帝时增到200人,元帝时增至1000人,成帝时更扩充 到3000人.130年间,增加了60倍.平帝即位,王莽主 持政事.王莽为了网罗天下的知识分子,以取得他们的 支持,故大力提倡教育,增加博士及弟子员数,"立乐 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故其时"《五经》博 士领弟子员三百六十,六经三十博士,弟子万八百 人."[5】(卷'三十博士中,既有前已立的今文经,又有新 立的古文经《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 书》,《周官》等. 光武,明,章时期为第二阶段.西汉末年的农民大 起义,覆灭了王莽新朝,在战乱中,作为高等学校的太 学,也受到了相当的冲击,师生或亡于战火,或遁逃林 薮.光武帝刘秀爱好经术,重视学问.王莽天凤中,他 曾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即使在戎马倥偬的 征战时期,他"犹投戈讲艺,息马论道"L6J(.所以 当东汉王朝建立后,他就下令重修太学,"建武五年,乃 修起太学."[6】(?'当时学者纷纷涌向京师,恢复了今文 十四博士,学风为之一振.据《后汉书?儒林传序》言: "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 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挟图书,遁逃林薮. 自是莫不抱负填策,云会京师.……于是立五经博士各 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 一 77— 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 <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 至明帝刘庄时,汉代的教育达最盛期.明帝"十岁 能通<春秋》","师事博士桓荣,学通《尚书》.J( 他尊师重道,提倡教育.当时太子,诸侯及功臣子弟都 学习经书,就是侍卫御林之士也能通一经.明帝还大会 诸儒,亲自讲学,诸儒执经问难于前,万人围观,盛况 空前,影响所及,连匈奴也派子弟来求学. 东汉中后期,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外戚,宦官 交替控制政权,政治日益腐败,黑暗,教育也就逐渐荒 废.安帝时"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学舍颓敝, 鞠为园疏,牧儿荛竖,至于薪刈其下."J(?掷其荒凉衰 敝之象,可见一斑.顺帝时采翟醣之议,重修太学,并 行扩建,使太学得以恢复.质帝时,梁太后下诏:"大将 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学."太学生骤增至三万余人. 贵族子弟大批入学,谋求学历,意不在学,只需每年春 三月,秋九月参加两次乡射礼就可以了,因而人数虽增, 却学风日下,"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 衰矣''[6】(p.捌). 由于太学是根据政治需要而设,学习的内容是圣贤 学习目的是做官从政,因而政治形势 之言和治国之道, 的好坏遂成为太学生最为关切的问题.他们中的绝大多 数人,能够以青年应有的满腔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去过问现实政治问题,通过发表自己见解的方式,来达 到影响政治的目的.如梅福,孔僖,刘陶等人都曾上书 言事,抒发政见,这些上书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章帝时,孔僖与崔酣相友善,同游太学,习<春秋》.一 次两人同读吴王夫差事,议论涉及到汉武帝,被邻房生 梁郁听到并暗中告发,说他们"诽谤先帝".于是孔僖上 书辩白道:"臣之愚意,以为凡言诽谤者,谓实无此事而 虚加诬之也.至如孝武皇帝,政之美恶,显在汉史,坦 如日月.是为直说书传实事,非虚谤也.夫帝者为善, 则天下之善皆归焉;其不善,则天下之恶亦萃焉.斯皆 有以致之,故不可以诛于人也.……陛下不推原大数, 深自为计,徒肆私忿,以快其意.臣等受戮,死即死耳, 顾天下之人,必回视易虑,以此事窥陛下心.自今以后, 苟见不可之事,终莫复言者矣."J('章帝认为孔僖说 的在理,不仅没有治罪,反而任其为兰台令.桓帝时, 有人提出改铸大钱以解民贫困,事下四府群僚及太学能 言之士.刘陶上书说:"盖以为当今之忧,不在于货在乎 民饥.夫生养之道,先食后货.是以先王观象育物,敬 授民时,使男不逋亩,女下不机.故君臣之道行,王路 通."指出:"盖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 食为至急也."如今百姓食不果腹,"就使当今沙砾化为 一 78一 南金,瓦石变为和玉",又怎能解救危机呢?货币既不是 解救百姓贫困的手段,也不是造成民贫的原因,民饥的 根源在于苛政.他说:"伏念当今地广而不得耕,民众而 无所食.群小竞进,秉国之位,鹰杨天下,乌钞求饱, 吞肌及骨,并噬无厌."一旦官逼民反,"虽方尺之钱, 伺能有救!"因此,"大欲民殷财阜,要在止役禁夺,则 百姓不劳而足."桓帝接受了刘陶的意见,"竞不铸 钱''Pp?晰__848). 太学生除上书言事,陈述政见之外,还集体行动起 来,开展请愿运动,以干涉政治.我国历史上太学生第 一 次大规模介入政治斗争是在西汉末年.西汉哀帝时, 外戚主政,政局不稳,司隶校尉鲍宣为人耿直,敢于揭 露黑暗,冒犯权贵,被陷下狱.消息传出后,舆论哗然, 博士弟子王咸,举旗于太学门下,大呼道:"欲救鲍司隶 者会此下","诸生会者千余人.朝日,遮丞相孔光自言, 丞相车不得行,又守阙上书."【J(?姗一姗经太学生营 救,鲍宣才得减死一等,改为髡钳.此次事件初次显示 了太学生这一知识群体在政治上的自觉与自信.对于政 治中的不平之争,他们自觉有责任去干预,自信其力量 能够干预."这些本来应该闭门读书的学生,面对腐败政 治没有袖手旁观,而是愤然走出校门,呼唤正义,无疑 受到了儒家理想主义的影响,他们那种勇敢无畏的精神 对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开创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联合 起来向黑暗势力斗争的先例"J(p一). 东汉光武帝时,汝南太守欧阳歙因贪污罪下狱,"诸 生守阙为歙求哀者千余人,至有自髡剔者."L6】(.2556)太学 生平原礼震上书求代欧阳歙死.不料欧阳歙已死狱中, 光武帝决定赐以棺木,赠印绶和缣三千匹.太学生又一 次显示了群体的力量.从光武帝态度的转变中可以看出, 所谓欧阳歙贪污案其中必有冤情存在,否则,太学生的 行为就是无理取闹. 桓 如果说,上述两件事是属偶发性的风波,那么,灵时期太学生已形成政治集团,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当时 的政治斗争中去,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东汉桓灵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益 尖锐,"宦官父子,兄弟,布在州郡,竞为虎狼,噬食小 人"L6J(p.】啪).太学生和郡国生徒不能按照正常的途径进 入政治舞台,遂引起他们的愤懑不平.他们为国家前途 命运忧虑,为个人的仕途而担心,于是他们就和有着共 同儒家理想,信念的正直官僚相结合,与宦官等腐朽势 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后汉书?党锢列传》载:"太学诸 生三万余人,郭林宗,贾伟节为其冠,并与李膺,陈蕃, 王畅更相褒重.学中语日:'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 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又渤海公族进阶,扶风魏齐 卿,并危言深论,不隐豪强,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 议,屣履到门."汉末以太学为基地,形成了一股足以影 响朝政的强大"清议"力量.清议的营垒,主要以官僚 集团中的士大夫,太学生和郡国生徒为主体.设在京师 的太学人才荟萃,太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数以万计.他 们是当时一股势力颇强的在野政治势力,他们与朝臣互 通声气.以太学为讲坛,抨击宦官掌权的腐朽政治.范 哗指出:"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 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嫜直之风,于斯行 矣."I6](pl2'桓帝时的宦官,炙手可热,"窃持国柄,手 握王爵,13含天宪.运赏则使饿隶富于季孙,呼啸则令 尹,颜化为桀跖"J(1471).太学生却并未俯首于强权之 下,而是积极开展斗争,先后三次上书请愿,与黑暗势 力进行斗争. 桓帝建和元年(147年),梁冀杀质帝,欲立蠡吾侯 杜乔则主张立清河王蒜为帝.于是 志为帝,太尉李固, 梁冀说服太后,将李固免职,立桓帝.随后以谋反罪诬 陷李固下狱.李固的学生王调,赵承等数十人上书为他 诉冤.太后赦李固出狱.当李固出狱后,"京师市里皆称 万岁,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据奏前事, 遂诛之."I6J(?瑚'李固死后,弟子郭亮不顾禁令亲往临 哭,守丧不去.桓帝永兴元年(153年),朱穆出任冀州 刺史.朱穆为官清正,听说朱穆将至,冀州一百县中解 印逃走的贪污县官达四十多人.朱穆到任后,严惩贪官 豪强.当时河水泛滥,数十万户百姓无家可归.而宦官 赵忠丧父归葬,埋玉匣,偶人,僭越礼制.朱穆下令案 验,发墓剖棺,因而得罪宦官,被捕送京师,罚作刑徒. 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罢课至皇宫前集会请愿,并上书为 朱穆诉冤,说:"伏见施刑徒朱穆,处公忧国,拜州之 日,志清奸恶.……穆独亢然不顾身害,非恶荣而好辱, 恶生而好死也,徒感王纲之不摄,惧天网之久失,故竭 心怀忧,为上深计.臣愿黥首系趾,代穆校 作."J(即?啪I1捌'桓帝迫于太学生的压力赦免了朱穆. 桓帝延熹四年(161年),皇甫规平羌有功,因拒绝宦官 徐璜,左倌的勒索货赂,竟被诬陷为"余寇不绝,坐系 廷尉.论输左校."'6J(pl2m'于是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 走到皇宫之前请愿为他辩护,皇甫规因而得以赦免. 太学生参加政治斗争的高潮,集中表现在党锢之祸 的着名事件中.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不仅在舆论上抨击 宦官,还试图在政治上打击宦官势力,使双方的矛盾日 益激化,而酿成党锢之祸.延熹九年(166年),司隶校 尉李膺捕杀了与宦官勾结,教子杀人的方士张成.借此 之机,宦官唆使张成弟子牢储上书,控告李膺等"养太 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 廷,疑乱风俗"J(p.2岍).桓帝遂兴大狱,诏令全国,逮 捕"党人",李膺,范滂等二百余人均被收执.在这次大 搜捕中,不少太学生和名士视死如归,表现了英勇的士 气.陈窟闻被捕者日众,自动去投案,宣称"吾不就狱, 众无所恃."J(撕'范滂被捕后带着刑具,桓帝令中常侍 王甫至狱中审讯:"卿更相拔举,迭为唇齿,有不合者, 见则排斥,其意如何?"范滂乃慷慨陈词:"古之循善, 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身死之日,愿埋滂于 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这种精神,连 王甫也为之改容"乃得并解桎梏"J(即?蝤一2加6).当时恐 怖笼罩天下,"朝廷寒心,莫敢复言".太学生首领贾彪 挺身而出,入洛阳,鼓动城门校尉窦武,尚书霍请为党 人讼冤,桓帝遂于次年下诏将"党人"赦免归田里,禁 锢终身,不得做官.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事件.这一事件 之后,引起了士大夫,太学生阶层的公愤,清议的浪潮 更为高涨.太学生给陈蕃,李膺等士大夫领袖分别加上 三君,八俊等名称,热情赞誉他们的反宦官之举.党人 与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团之间斗争更加激烈. 灵帝建宁二年(169年),张俭检举宦官侯览残害百 姓,侯览扣住了张俭的检举章奏,因此结仇.于是侯览 使人诬陷张俭与同乡二十四人"共为部党,图危社稷". 宦官曹节又趁机奏捕"党人",李膺,范滂等百余人俱死 狱中,妻子皆徙边,其他因牵连至于被流放,禁锢,处 死者不下六,七百人.但这种政治性的高压株连,并没 有使太学生屈服.熹平元年(172年),窦太后死,有人 在朱雀门书写反宦官的标语:"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 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皆尸禄无有忠言 者."J(宦官又一次四出逐捕党人和太学生千余人. 看来此匿名书确为太学生所写,而且非一人所为.熹平 五年(176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申冤,"言甚 方切",触犯宦官忌讳,将曹鸾"送槐里狱掠杀之.于是 又诏州郡更考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其在位者,免官 禁锢,爰及五属"'6J(pl2)."于是天下豪杰及儒学行义 者,一切结为党人."J(即'瑚"当时有气节的知识分子 几乎被摧残殆尽,"太学诸生三万余人,其持危言核论, 以激浊扬清自负者,诛戮禁锢殆靡孑遗"J(卷劬). 在第二次党锢事件中,"党人"再次表现出无畏的精 神.范滂闻捕诏至,亲自去投狱,县令郭揖出解印绶, 欲与其俱亡.范滂制止道:"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 君.又令老母流离乎!"J(p-聊),慷慨就义,终年仅33 岁.其侠肝义胆自在其中表露.李膺被捕前,乡人曾劝 其逃跑,他却大义凛然地说:"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 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J(p.2'而 从容就义.表现出了宁折不屈扞卫正义的气节. 在两次党锢事件中,一些太学生和正直派官僚,虽 遭禁锢,流放,处死,但他们面对现实,视死如归,英 勇不屈,仍"以节气相尚,故各奋死与之揞柱,虽湛宗 灭族,有不顾焉."J(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在混浊政 局中所应有的骨气和勇气,此种精神一直流传下来,成 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面对宦官的血腥屠杀,也有一些太学生噤若寒蝉, 退而自保,又回到学舍,埋头经书之中.为了追求功名 利禄,甚至不择手段.《后汉书?儒林列传》说:"党人既 诛,其高明善士多坐流废,后遂至忿争,更相言告,亦 有私行金货,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斯文完全 扫地,太学已面目全非. 太学生的干政之举,是教育对政治具有影响作用的 重要表现.太学作为国立高等学府,既是传授知识,研 习学问的场所,又被视为潜在官吏的集纳地,因而太学 生和政治天然地具有紧密的联结.通经方能人仕的选官 制度,使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进入太学,接受正规的 儒学教育,太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儒学讲求"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人世精神. 太学生是深受儒家经学熏陶的群体,他们多数人具有对 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深表忧虑关切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 命感,责任感.作为青年学子,世故不深,对政治比较 敏感.他们尚未步入官场,没有官位迁免之忧,较少顾 忌,因而一些人敢于直面现实,对社会的黑暗面,腐败 现象敢于揭露,对封建权贵敢于直言弹劾.甚至集会请 愿,不怕坐牢,不怕杀头,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表现了他们向往政治清明的爱国理想和威武不屈的战斗 精神.从此,在我国历史上每每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 国家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就会有学生斗争的身影出现. 从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明朝末年的学生运动到现代的 "五四运动",均说明了这一历史事实. 任何时代的统治者要想使政权延续下去,就必须不 断地对统治进行自我调节,以缓和社会矛盾,学生运动 即是这种调节机制中的重要一环.本来太学生的主要任 务应该是从事学术研究和学习,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 以便为将来从政打下基础.在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之时, 对他们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当政治昏暗, 社会危机加剧之时,还要求他们闭门读书,埋头于故纸 堆中,显然既有悖于情理,又与儒家的通经致用宗旨相 左.学而优则仕,是多数太学生的追求.然而,当仕进 之途被严重阻塞,学的再好也无用武之地时,这些思想 敏锐,情绪激昂的青年学子,再也抑制不住他们的义愤, 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群体性的政治运动.由于学生手中 无实权,因而他们对政治的干预往往以上书请愿或清议 的形式出现.上书请愿能否达到目的,完全取决于最高 统治者的态度,若最高统治者属贤明之人,有政治头脑 之辈,那么学生的上书请愿活动会受到肯定,反之,则 要招致打击和陷害.清议虽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能在 很大程度上揭露朝政的种种弊端,但缺乏具体的措施和 行动与之配合,因此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治腐败和社 会危机.党锢之祸的发生表明朝廷已不再有任何勇气来 倾听不同的声音,并且已经失去了知识分子及其代表广 大官僚的信任,其寿终正寝的日子已为时不远.太学生 和官僚士大夫为政府所镇压或排斥,对封建政权和知识 分子来说都是悲剧."大一统政权的悲剧,在于排斥了由 它扶植,培养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一批忠心耿耿于它 的社会中坚,而听任宦官这一最腐朽的社会力量把持政 权,结果自掘坟墓,迅速走向了自己的末日.太学生的 悲剧,是他们以未来官僚的身份自居,自觉地将自己与 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知大厦将倾,无力回天, 但以其对政府的一片忠心,知其不可而为之,强扶持之, 最终陷入深深的失望与痛苦."【叫正如司马光所言:"天 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 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党 人生昏乱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横流,而欲以13舌救之, 臧否人物,激浊扬清,撩虺蛇之头,跷虎狼之尾,以至 身被淫刑,祸及朋友,士类歼灭而国随以亡,不亦悲 乎!''】(p.瞬.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列宁全集:第32卷E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春秋繁露义证EM].中华书局,1992. E3]苏舆. E4]班固.汉书EM].北京:中华书局,1962. Es]李叻.太平御览Ec].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 E6]范哗.后汉书EM].北京:中华书局,1965 ET]刘泽华.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M].天津:天津人 民出版社.1992. E83马端临.文献通考E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Eg]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国书店,1987. [1O]黄宛峰.汉代的太学生与政治[J].南都学坛,1996,(2). [11]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65. (作者系内蒙古科技大学历史文化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一 8O一 [责任编辑李世龙]
本文档为【汉代太学生的干政之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735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1-24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