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7年4月福建省高中语文质检作文题讲评

2017年4月福建省高中语文质检作文题讲评

举报
开通vip

2017年4月福建省高中语文质检作文题讲评2017年4月福建省高中语文质检作文题讲评 Llt3210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相同。 例如: 张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沈老师: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我要做一名谦谦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 吴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上述三位长辈关于“共同记忆”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怎样的思考...

2017年4月福建省高中语文质检作文题讲评
2017年4月福建省高中语文质检作文题讲评 Llt3210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相同。 例如: 张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沈老师: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我要做一名谦谦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 吴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上述三位长辈关于“共同记忆”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从子女、学生、市民三种角色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 名师点评 福州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王兆芳 众人瞩目的2017年福建省4月质检作文的话题是“共同记忆”,与省里以往几次大考的“传家宝”、“二十四节气”,以及2015年高考课标二卷作文题“风采人物”的选题相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民族精神入题,力图引导学生关注传统,关注国家,关注优秀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传递人群感情,写出正能量,体现了福建省质检命题的一贯的努力和追求。 虽然从整体上对“共同记忆”的反思批判余地不大,但本题提供了另一个较广阔的写作空间,那就是材料所示的“不同的交往”和“不同角色”,以及所产生的“不同的记忆”和“不同的意义”。可以看出本次命题在话题和立意上,加大了对考生的限制和引导,也提供了一定的写作空间。 这种空间体现在三对不同的关系上。“共同记忆”是唯一的写作话题,“三对关系”是可选择的空间。子女对应张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学生对应沈老师,共同记忆是师生情;市民对应吴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文化。只要选择其一即可。实际上也只能选择其一。因为三者之间是从不同角度切入的,既然是“沈老师”,就不可能是“吴市长”,也不可能是“张爸爸”,可见无法像以往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那样“选择其一”“呼应其它”。这是本次命题的一大特点。 另外,题目要求从子女、学生、市民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来写,“张爸爸”、“沈老师”、“吴市长”仅仅是各自对应的对象,他们的话也仅仅是子女、学生、市民的辅助、点拨和启发,而不是“共同记忆”话题的全部,否则就难以拓开思路。比如,张 爸爸说,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也要陪同孩子成长。若从子女的角度,当然可以赞同张爸爸的观点,但也可以大胆反对,甚至反思批判,挖掘写作空间,认为即使无法陪伴,也不会影响亲情;或者,过度陪伴,反而会消磨亲情;亲情与陪伴无必然联系,有时虽远隔千里,但依然相爱;反而有时近在眼前,却形同陌路。另外两对关系也同理。 总之,敏锐发现题目的限制,努力拓展写作的空间,是每一次考试无法回避的任务。 质检优秀作文18篇 1 同城共忆 作者:林俳羽 学校:福州一中 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高楼大厦数月峻工已不是神话,而我们对于一座城市独特文化的共同记忆似乎也随之渐渐消逝,淡忘在岁月里,埋藏在童年时,留下的只有钢铁森林构筑的现实。日复一日的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不免令人心生厌倦。我们只能在记忆深处寻找这座城,这些市民们所珍藏的共同记忆。 城市的共同记忆是具体而微的。幼时常去的老公园,上学路上走过的每一条青石小巷,还有那些见证了城市历史变迁的老建筑„„那一点一滴汇聚成鲜明的共同记忆。当然,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城市不可能一成不变,永远保持着同一个样子。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也恰恰在这变化发展之中慢慢形成、积淀,成为一座城市的底蕴。作为市民,我们承续着记忆,也创造着记忆,并在共同记忆中认同一座城市。历史与现状交织,市民和城市互相影响,使得城市有了体温与个性。 现在的问题是,城市发展太快了,快到令人措手不及。公园被翻修了,景观树木大量种植,各大商场纷纷入驻,每个现代化的街区都成了同一模样。我所在的城市,老旧的房屋被“景观改造”了,从市中心到市郊,灰、白、红三色构筑的模板景观随处可见;老街、老建筑也没能挡住翻新和改建的潮流,千篇一律的包浆漆色、青砖黛瓦、檐角飞扬。这些都不是我们的共同记忆,而是他们的。 文化是有边缘效应的。人们往往不愿去品读前人用生命编著的文化记忆,许多城市的记忆就只能在一代代父母子女口中相传。方言的失落是无数语言学家心中的痛楚,民俗文化的流失引起老一辈人无声的恸哭。我们还能在何处寻找它们,在父母、祖父母只言片语的提及下,在不发达的、偏僻的乡村田野里,似乎也只能如此 了,在现代化浪潮未曾席卷之处,依稀还能辨识出一座城市独有的记忆。而年轻的我们,心中关于城市的共同记忆已经是支离破碎的,修复和重新生长的线索,可能只在那些更传统的“边缘地区”中了。 拯救、挽回失落的文化和记忆,是我们亟需完成的任务。它是我们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土层,刻印着过去,涵养着现在,映射在未来。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精神之土的涵濡与深耕,正如植物扎根于广袤的土壤,高楼依托于坚实的地基。 城市的共同记忆应该深埋在每个市民的精神土壤中,城市的魂应蕴藏在每个市民的精神世界里。文化传承是它的根基,它与每一个市民共同成长于此,一起记忆于此。 陈文卿老师点评 与其他提供事件或现象的材料相比,本次作文题情境比较复杂,任务设置看似简单却内藏玄机,考生一不小心就会迷失题旨。可以说,省质检作文题所给的话题并没有太大的新意,但是任务设置的方式却非常精巧,对考生准确理解并在写作中贯彻题旨的能力要求较高。 题目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角色,思考共同记忆的意义,任务看似很明确,但是有两个关键的问题却还留待学生去琢磨,其一是和谁的共同记忆即共同记忆的内容,其二是共同记忆对谁的意义即意义的指向。对这两个问题的提示,自然隐含在材料中三位长辈的话里,但是这个提示又是模糊的。 张爸爸说:“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从中可以体会到,所谓共同记忆在这里可以指父母子女因共同生活而产生的共同记忆,其意义也指向父母子女的关系。吴市长说:“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就不能相类似地把这里的共同记忆理解为市长与市民因共同经历而产生的共同记忆,其意义也不是指向市长和市民,而是指向城市。 综合三位长辈的话,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比较清楚了:其一,共同记忆可以指父母子女之间的,也可以指家庭的;可以指师生之间的,也可以指校园的;可以指市长与市民之间的,也可以指对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其二,共同记忆的意义,可以是对子女而言的,也可以是对家庭而言的;可以是对学生可言的,也可以是对学校而言的;可以是对市民而言的,也可以是对城市而言的。 如上面所言,这个作文题的任务设置看似简单,其实不易准确把握。不仅如此,材料中三位长辈的话,各有两句,前一句是核心,后一句看似重要,其实却造成干扰。考生立意去阐释这后一句话,强调父母应该多陪伴子女,强调高楼大厦和底蕴的关系,就是受了误导,忽视了身份的特点。 面对这样的题目,只有写作基础非常扎实的同学才能“随机应变”。能够充分理解题旨,并能言之有物地围绕中心话题进行阐释,这样的文章已算得是佳作。 通常来讲,考场佳作有两种情况:一是高度吻合阅卷老师对本次写作的期待;二是发人所未发,让阅卷老师感到耳目一新。那么,对这次省检作文,我们期待看到的佳作是什么样的呢,就议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来说,既要有比较深入的阐发,又不失于抽象枯燥;既要有具体鲜活的体验,又不失于细琐感性。 譬如,从市民角度立论,应基于具体可感的甚至亲身经历的典型事件,采撷城市的风物、生活习俗、重大事件等,进而就城市的共同记忆的留存与消失、遗忘与珍藏深入思考,既有可读性,又有思辨性,这样的文章自然可称佳作。就记叙文来说,则应该有曲折生动的故事、贯穿始终的题旨以及自然的升华。记忆本身是私人的,是感性的,是带着情感的,而不同的人在一起又自然形成共同的记忆,从而体现出群体的、理性的、普遍的特点,能够通过个别的人物与独特的事件,写出对家庭父子、校园师生、城市人群的共同记忆的体悟与感怀,也会很精彩。 俳羽这篇文章能紧扣题旨,内容朴实具体,对共同记忆的理解不空泛,其中还不乏细腻精彩之处,能反映出其阅读与表达的素养。至于其不足,则主要在不够大气,视野稍狭。 2 魂系共同记忆,根植文化底蕴 作者:龚少敏 学校:福州三中 独行大都市中,高楼拔地而起,车辆川流不息,你是否有一瞬茫然失措,在一座座城市飞速现代化发展之时,作为市民,我执此念:一座好的城市,理应魂系共同记忆,根植文化底蕴。 何谓“城市的共同记忆”,顾名思义,“城市的共同记忆”即一座城市的市民因交集而形成的相同或相近的印象与回忆。当一座座城市因现代化发展而日趋雷同时,城市的文化底蕴方为其共同记忆的源头活水。 然,或有人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徙加剧,经济发展的需要早已将多地的文化底蕴侵蚀殆尽,谈何共同记忆,”诚然,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文化底蕴的营造与维护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然而在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已初具规模的当下,作为市民的我更主张着力于仍原地踏步的文化底蕴保护之上。毕竟城市的共同记忆只能由文化底蕴形成,而后者,则是城市的,不可或缺。 那么试问,为何一座城市不可缺乏文化底蕴, 其因显然。经济高速发展,现代化建设持续进行的当下,城市的外观乃至居住者不断变化,容易给无论是扎根者抑或是客居者的市民带来排斥感与陌生感。然而,倘若城市有较浓厚的文化底蕴,其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便能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市民,成为其对城市的共同记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城市的文化底蕴作用于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感。后三者又正反作用于城市的文化底蕴,形成牢不可破的文化命脉,以城市之根的形式,构建了市民的共同记忆。 然而,反观当下,决策者却甚少有侧重于厚实文化底蕴,以构建城市之共同记忆者。拆古迹、建办公楼、取缔博物馆、建娱乐场所等新闻屡屡见诸报端。著名评论员曹林曾言:“任期不长的政府官员不会去做发展城市文化这么长远的事,他们只在意任期满后政绩如何。”文化底蕴的微薄,共同记忆的缺失,不该仅归咎于体制,有关方面亟需反思与改变。 依我所见,“魂系共同记忆,根治文化底蕴”观念应存每个市民心间,有关部门更应在此方面有所侧重。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将现代化发展与文化底蕴有机融合,在不悖离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构建文化氛围,创建并维持“共同记忆”,既是决策者的难题,又是我等市民的期许。 魂系共同记忆,根植文化底蕴。相信未来,在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城市的面貌会像“母亲的面孔”一般让市民永远难忘,城市的姿态也变得越来越有魅力。生活其中,人们一定能感受得到四季,看得见乡愁,拥有可以寄托情感、认同归属和栖息心灵的共同记忆。 陈健老师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最大的亮点是论证逻辑思路清晰,起承转合皆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开篇以一句“作为市民,我执此念:一座好的城市,理应魂系共同记忆,根植文化底蕴”亮出个人观点,角色定位明确。接着以 “何谓城市的共同记忆,”“然,或有人言”“ 那么试问,为何一座城市不可缺乏文化底蕴,”“其因显然”“然而,反观当下”“ 依我所见”等段首句串起全文思路,让读者阅读此文可迅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在论证说理过程中,也时时不忘“市民”角色。且析理有一定的深度。结尾憧憬未来,点明中心。 3 来自共鸣的“共同记忆” 作者:黄缪欣 学校:福建师大附中 于童年深处,寻觅的亲情枢纽,散发出源于糖果的甜蜜,各式嬉笑怒骂编织成专属的歌谣;而这片成长十余年的亲切土地,伴随见证了多年间无数变革更改,变化的是拔高的座座城楼,不变的却是置于根部灵魂的底蕴。但若谈论最为深刻隽永的“共同记忆”,触摸时间灵魂,寻觅真正共鸣,却是来自于老师的尊尊教诲与呕心沥血。 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作为学生的我们,便正是处于懵懂于世,却又偏渴望获取认可、接触及共鸣的时代,而这些事物的源头,皆出自于所谓“精神”之上。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而“育人”不仅是对于知识的灌输,也有着教育学生做人、丰盈其精神世界的责任。美好的共同记忆,使人不断反省、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与成长。学生因教师的鼓舞激励奋发图强,因那些聊天谈心而开张心扉,引发共鸣,以这些精神上的交流沟通而弹奏共鸣。学生们年纪尚轻,难免迷途无措,或因各式烦扰忧愁难解,心思怅惘。教师们以引路人的身份及同为过来人的认知进行指引,效果自然良好。若能以平等自然的心,进行交流,那么共鸣就有了无限的可能。日本著名漫画家松田笔下,就曾描绘出由一名教师通过与学生们一同成长的方式,以通过用心的“注视”,拯救了二十多个因成绩不佳或品行不端而列入“差班”受人轻视的学生。在这个故事中,与父母的矛盾终被开解,与朋友间的别扭终将释怀,愁扰于没有找到方法的学习终被用心灵注视的教师一一开解,温馨平凡中流露出难以言喻的动容。而那以心“注视”学生的老师,即与学生们完成了精神家园的沟通。 共同记忆意义在师生之间,便应是以心换心,轻触世间美好的“精神共鸣”。你谦谦有爱,我便不惹事生非;你修己达人,我便也不断修行提升。老师对于学生影响的深远程度,足以与家长媲美,学生从老师处习得的,不只是如何学习学习方法,更也有做人方法,足以惠及此生。若教师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深远的的影响,其共鸣美好自然加速成熟生长,更加坚韧强大。但若受到了错误的指引,也就很有可能以难以磨灭的心理印象,以错误或未达成的“共鸣”,哀怨愤懑,甚至因偏激自负,或自卑无度而难以掌握日后命运轨迹。 作为学生,从两千年前的《论语》触碰到了最遥远年间师生间的共同记忆与无数共鸣。而放眼当下,又以周围老师们温柔体贴或幽默关心留存了青春年岁里美好的共同记忆。每一次共鸣,都源于灵魂精神的碰撞,这些真挚意义即便饱经风雪也镌刻心底不曾忘怀。为了这些共同记忆,学生们便可以化作动力,不断生长。不论头顶怎样的天空,我自追求属于自我的那方风景。 谢亚丽老师点评 本文选择了学生角度,是此次考试很少考生涉及的,也是不容易谈好的角度。作者能够准确理解作文材料的主旨并把握作文的关键任务所在。抓住“共同记忆”的主要特点是师生之间的“共鸣”,是师生间精神家园的沟通,并阐述其对师生不同的“意义”。立意正确,思路清晰,分析问题有深度,持之有据,语言通畅,是一篇优秀考场习作。 4 深掘文化认同,溯寻城市底色 作者:陈泽平 学校:厦门一中 本乎社会意识的共同记忆在城市这一社会存在性质的物质空间中被塑造成型,发挥着文化认同的基础性作用,而作为城市细胞的市民,亟需在城市化跃迁的当下,深掘文化认同的丰富寓意,溯寻城市的底色。 共同记忆根植于不同的交往,即个体的实践活动。而城市作为公共空间,为实践活动的展开提供物质条件、场所,加之以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必然赋予个体以城市的特征,这一点在古代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中已有印证。故城市的共同记忆便 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依赖自身特殊条件及实践个体间联系所形成的社会意识,也如弗洛伊德所说的“认同”,即“个体对群体的依归”。 市民作为城市中实践的主体,在共同记忆这一文化认同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创造的作用,他们依靠分工劳动,缔结出丰富的社会联系,并借助日常社交活动,创造出极富城市(地域)特征的文化形式,如方言、传统民俗等,助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繁盛。但文化认同一经形成,便对市民乃至城市的文化氛围起到了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作用,譬如“历史古都”之于西安、“现代开放”之于上海,其历史沿革中市民群体的社会行动,无不与这些“共同记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伴随着现代化的急速推进,城市的面貌也发生巨大改变,城市市民的实践活动也随之分异,曾经一度浓郁的文化认同正不断被稀释,过去的历史金字招牌似乎不再具有或风化人的巨大效力:除却个别城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外,放眼望去普天下均“千城一面”;除却少数市民群体执着于地域方言与传统习俗外,不同城市群落已无文化认同上的隔膜„„我们所赖以繁衍生息的这一方公共空间,似乎已被现代化打磨得没有了棱角,成为可“量产”的物具。 这也是为何吴市长发出如是感慨:“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的确,面临城市发展的现状,唯有发挥“共同记忆”的作用,深掘文化认同,营造出一种普适性的城市文化,同时又彰显其特殊性,方能守住城市的根与魂,溯寻城市的底色。 现世的城市文化认同应有如是层面:对公民精神的恪守与维系、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呵护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与探索。公民精神侧重于市民层面,即市民作为城市细胞对其自身的明晰定位、对城市这一母体运转规则的自觉奉循,是重德、重社会实践的公共效益;城市文化遗存的传承则是对“共同记忆”即先前文化认同的扬弃,使其更好适应于城市发展的需要,成其潺潺细流而不至干涸;至于和谐社会,便是市民与城市互利共生而达到的协调状态,是共同记忆中最深邃的“底色”。 如此以往,城市便不再只是高楼大厦,而是无数个共同记忆的因子组接出的文化认同的斑斓图景,在现代化中守护着城市的根与魂。 钟斌老师点评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精神是城市居民的集体记忆、共同气质和价值取向,中华文明造就了许多千年古城,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一砖一瓦上凝结。现代化不应成为我们忘记历史的理由。更因为,现代的生活需要文化记忆来温暖与指引。 本文好在它的立意:把市民的责任上升到公民精神的恪守。“对公民精神的恪守与维系、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呵护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与探索”,作者试图告知这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记忆。保护我们的文化记忆,是现代人的共同责任。并且作者进一步认识到守护的困境:这种绮丽的想象,有时难以追随上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建设新城、改造危房的设想,虽是美好的愿望,却也令这些承载文化记忆的古老建筑面临危机。呵护城市文化记忆,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找到回家的路。作者提出了“文化认同”和“坚守”,也是我们应该共同肩负起的文化担当。不足之处是“怎么办”这个环节比较比薄弱,有效的应对似乎流于大而虚,缺乏必要的延展和可供借鉴的范例,说理归因的纬度、论证思路的严密性等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5 保留城市“共同记忆”是市民的伦理责任 作者:温晋 学校:厦门外国语学校 王开岭在《精神明亮的人》中说到:“我们每个人都是公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佩戴着形形色色的身份行走,但我们所共同拥有的身份便是城市的公民。在与城市相处的每一分钟我们都在与城市建立联系,形成与城市的“共同记忆”。 吴市长说,“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与魂。从市民层面出发,“共同记忆”象征着我们对城市的归属。在现代化建设浩浩荡荡的今天,“千城一面”已然成为切肤之痛,而如何保留住城市特色,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坚守价值认同,保住“共同记忆”,已然成为我们的责任。 “共同记忆”让我们在与城市的交互中享受到城市带来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滋养。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途中,一味地固守情怀只会让城市沦为涸辙之鲋。一个具有“共同记忆”的城市,应当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市民合理的诉求,让居民在衣食住行上歆享便捷。 但我们在注入“源头活水”时,更应注重“文化底蕴”的培育。我仍记得易中天《读城记》中写的那些城市,尽管它们一个个走向现代化,但仍葆有各自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特色的保留,不仅在于保护那些旧时的传统文物与建筑,更在于对 那些传统文化习惯的留守。每年中秋节,于厦门的街头小巷听着不断作响的骰子声,便总会让我会心一笑。这或许便是值得保留的文化记号,在时光蹁跹中汇入城市的精神传统与“共同记忆”。 刘琦在《琥珀之城》中描写了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剑桥:“当你望向窗外见到低头的行人,他甚至可能就是拜伦。”正是注重城市文化底蕴的坚守,才让剑桥这个弹丸之城变成世界名城。反观当下,崛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已不新鲜,但城市文化遗产的疏于保护,以及城市精神传统的日渐疏离,把一座座城市变成陌生的样子。而市民的无意往往更为可怕,当我们中的很多人沉沦于“家——工作地”的两点一线,忽略了城市变化和城市建设时,城市“共同记忆”便容易走入迷失。 作为市民,我殷切希望我们应当重拾关注城市的热心和慧眼, 继续保住城市的“共同记忆”。因为,只要我们与城市不割裂成不同的个体,就仍会保有对城市的热爱与初心。我们既要善于发现城市建设的美好或可取之处,也要着意保护城市的传统,对不合理的城市建设向相关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在生活于城市的每时每刻中涵养市民意识与共同记忆。 亚里士多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共和国的公民。”同样,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一样是为了成为有责任的市民,保留和打造独有的城市“共同记忆”。 欧阳国胜老师点评 选取市民角度,角色意识较强,并借此思考 “共同记忆”之于市民的意义,分别从物质与精神层面阐释营造“共同记忆”的意义。在强调“共同记忆”重要性的同时,作者反观现实,发现城市“共同记忆”沦丧的危机,进一步从市民的角度提出重构“共同记忆”的方法。说理能从市民的角度扣住城市“共同记忆”的意义思考,有问题发现,有原因追析,有解决之策,结构较为严谨。写作视野和思考的深度相对突出。但文章开头的“公民”概念和真正要写的“市民”概念内涵具有不对等性,首尾两处的引用需要进行合理的转化。 6 独创城市文化,同筑共同记忆 作者:吴宣岑 学校:厦门双十中学 人自诞生伊始,就不可避免地在不同角色中转变切换,与不同事物、不同人物在不同环境中接触交往,产生联系。而“共同记忆”作为过往时光给人留下的纪念,正是作为一种人与他物联系的精神内核而存在。 从一个市民的角度,我认为于城市而言,只有具备独特的文化风格,才能给市民留下强有力的共同记忆,强化市民的连结感与归属感,从而推动城市更好的发展。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同样如阪上走丸一般。面对市民对于城市文化的日益高呼,不少城市的确开始重视文化的建设。然而,面对屡见不鲜的“仿造金字塔”、 “盗版小黄鸭”等城市抄袭现象,我们仍难掩“物质更浓,精神更淡”的忧思。确实,周有光先生曾以“文化似水,自上而下不可逆流”说明文化的繁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传播方向,但文化毕竟有其根植的社会土壤,生搬硬抄不但不能增进城市文化积淀,还易造成文化“水土不服”。而这样的状况一定不会给市民留下良好的共同记忆,更无法培养市民对城市的连结与情感。 一座城市发展所需要的,不仅是高楼大厦的物质外表,更需要独创性的文化成为其精神依托。唯有如此,才能给予市民美好的共同记忆,培育出带有城市烙印的优秀市民。委内瑞拉以其“音乐救助体系”闻名世界。面对物质贫穷,委内瑞拉免费提供孩童精神扶持,不仅孕育出了其独特的精神特质,更培育出了曾指挥2017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的杰出指挥家古斯塔夫?杜达梅尔。委内瑞拉虽然是个国家,但其发展独特文化的方法未必不能给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更重要的是,城市文化建设也不应缺失市民本身的参与。唯有做到让市民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于城市血脉中培育出独特的文化之树。同时,这样也能加深市民对城市的共同记忆,提高城市的凝聚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推而广之,不仅城市文化,民族乃至国家更是如此。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外来文化学习的同时,更应在时代土壤上培育出属于数字时代的崭新文化,同时定义其在文化谱系中的独特定位。如是这般,才能形成国家共同记忆,让国家长盛不衰。 贞下起元,利有攸往。愿我们都能开创崭新文化,收获宝贵的共同记忆。 马刚耀老师点评 文章角色定位明确,贯通始终,并能紧扣“共同记忆”、“文化底蕴”等关键词,呼应材料内容。谈文化不空泛,紧扣住城市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途径,突出城市文化建设的独创性,对材料的内涵加以深化。材料使用灵活巧妙,用委内瑞拉一例来分析城市文化建设,看到了国家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在一致性。作者以分析独创城市文化、同筑共同记忆为重心,从建筑特色,到艺术趣味、精神风貌,揭示了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共同记忆的意义阐述透彻。最后又顺势一点,由城到国,拓展了文章的内涵。 7 留共同记忆,守文化底蕴 作者:廖梓烨 学校:三明一中 世道虽进,记忆不死。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不在于高楼大厦的云谲波诡,不在于经济发展的一时惊艳,而在于这座城市的“根”与“魂”——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城市的人们,共同记忆着先祖在这片土地上的耕耘,共同记忆着这片土地培育出多少伟人,共同记忆着这些伟人如何改变着自己影响着世界,这便是“共同记忆”的价值所在了吧。 而现在有的人利用一地的文化底蕴来谋取经济或是政治上的利益。诚然,对一个城市底蕴的合理开发的确能对城市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可过度的开发带来的必然是功利化与商业化趋势。名利带来的快乐强烈冲击着人们的神经,人们沐浴在先人留下的文化带来的美好中,对其中精神的共同记忆却如流水般远去。一代又一代的沉醉与享受,冲淡了记忆,让人们选择性遗忘。 可中国却有那么多人在用自己的力量来维护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呼吁让老北京人的记忆得以保留;木心的坚持与怀念让乌镇人的记忆得以延续;曲阜人对孔子的景仰与尊敬让全中国人的记忆得以永生。城市的记忆不仅是市民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我们有何理由不对滋养我们精神的城市记忆不怀感激之心呢, 既然有如此多人在尽力使城市记忆得到保存,为何仍有许多城市记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城市的商业化使市民之心日趋浮躁,市民往往更愿意拥抱商业交流带来的直接价值,而不愿秉承城市文化中潜在价值更大的文化底蕴和城市记忆。 根本上说,这还是广大市民缺乏文化自信的体现。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给现代市民带来了过多的新奇与享受。浅层次的审美与文化交流使人更容易感受到舶来文化的优越轻松。长此以往,人们会逐渐丧失对自己城市文化的自信力,俯首甘为外来文化影响下的牺牲品,沉沦于城市生活的浅层次,城市的共同记忆也难免逐渐消失。 作为市民的我们,必须遏制住共同记忆不断远去的趋势,始终对自己的城市文化抱有一份自信,让文化底蕴的根越扎越深。 记忆不可丢,底蕴应犹存。守住城市的共同记忆,受益的将是世代人民。 陈荔平老师点评 本文角色意识较强,思路顺畅,逐层推进,析因由浅入深,体现该生一定的思辨能力。开篇紧扣材料,亮出观点:城市共同记忆是文化底蕴;接着阐明城市共同记忆的内涵;然后联系现实,分析城市文化底蕴在现代开发中受到冲击的原因,显现针砭现实之效;文笔一转,横向联系相关事例,论证保护城市共同记忆的意义;并由此深入思考城市共同记忆消失的真正根源是“市民缺乏文化自信”;呼吁作为市民的我们需怀抱自信,留住文化底蕴;结尾回扣论点,结构完整。总的来说,是一篇规范而严谨的议论文。 8 现代城市也需“共同记忆” 作者:赵胤 学校:宁德一中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人的美好愿景在网络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已成现实,两地相隔再远,问候也可瞬发而至。通讯的发达,让天涯成为了比邻,可你是否曾扪心自问过,自己真的了解身边的这个城市吗,对这个城市你又有着多少的“共同记忆”, 拥有市民的身份,便意味着自己是城市的一部分。或许有人会说,现代城市不过是一台校准的精密机器,人与人的交往不过是冰冷齿轮间的啮合,真情实意尚且 难以寻得,又何谈什么“共同记忆”。其实非也,依愚所见,“共同记忆”乃城市的根与魂,迫切需要我们自觉地去发掘、去创造。 “共同记忆”对于城市而言,能够提升其知名度。它是一个城市的根与魂,倘若缺失,就不能很好的担当传承文化的重任,就会丧失人们难以割舍的乡愁。综观古今,哪个著名城市不是给人们留下众多的共同记忆呢,谁能忘记巴黎的艾非尔铁塔、悉尼的歌剧院,谁能忘却重庆的火锅、兰州的拉面,谁能忘记西安的大雁塔、杭州的西子湖、南京的秦淮河、福州的三坊七巷„„沧海桑田,城市变迁。北京的现代高楼,阻挡不了老城胡同糖葫芦的飘香;中外游客云集周庄、乌镇,追寻的的是江南民居小巷的幽然。“共同记忆”早已存留于我们脑海之中,唯有如此情结,才得以夯实一座城市的文化根基,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共同记忆”对于个人而言,能够密切人际关系。人作为典型的社会性动物,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一次难忘的踏青,一场精彩的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一次思想的交锋,一件日常的小事„„均能化作“共同记忆”,更勿论生老病死、婚丧之事,种种事件的发生和仪式的进行,是当代人“共同记忆”的起源。融洽的人际关系正是夯实城市文化的基础,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共同记忆”不是一个人文噱头,更不是一句空谈,它蕴涵在每一座城市之中,镌刻于每一位市民脑海。作为庞大城市中渺小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们市民所缺失的只是一颗发现与创造“共同记忆”的心。转型期社会的人际关系湍流不仅弱化了网际关系的联结,更让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变得冷漠而不愿交际,造成“共同记忆”的时代性缺失。但人作为一切精神文明和交际关系的直接载体,应主动担起共同维护城市“共同记忆”的责任,不应将其归为“不治的时代病”而漠然视之。 “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与魂,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社会才能和谐;新文化与旧文化也需碰撞,文化才能更好地被传承与发展。身为市民,我们都应出一己之力,与“共同记忆”相联结,使城市的发展,向“大美”迈进。 黄泽新老师点评 文章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的古诗开篇,提出当代人对自己生活的城市到底拥有多少“共同记忆”的问题,新颖且切题。接着阐述了个人与城市的关系,有市民身份的自己是城市的一部分,进而提出了观点:我们要自觉地去发掘,去创造城市的“共同记忆”。文章第三、四自然段从两个方面来谈拥有“共同记忆”的 作用: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够密切人际关系。第五自然段谈“共同记忆”蕴藏在城市中,根植于人们脑海,同时也简析了当前“共同记忆”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希望,最后总结全文。 综观全文,语句颇畅,思路清晰。但第四自然段阐述“共同记忆”对于个人的作用,有游离于标题之嫌,或者说是理未说透彻。也许是考场时间有限、或囿于篇幅,如何自觉地去发掘、去创造“共同记忆”文中未论及,令人惋惜。 9 守护共同记忆,深烙文化之印 作者:李薇 学校:莆田一中 我常常在想,我生活的这座城市,能成为我灵魂的皈依吗? ——题记 张大春在《城邦暴力团》里以平和的骄傲写道:“这是一座不存在于地图的城市,没有路牌会告诉你它在哪里,你会发现它的形象存在于每一条道路每一片竹林,但你如是外来者,不经指点,是找不到它的。” 这座城市是什么,如他描述,这是存在于真实城市之外的,一个文化的倒影。它由共同记忆凝炼、归纳而成。 长辈说,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深然之。 城市是人的城市,所以共同记忆,是它所有居民曾共同生活的回忆。六朝古都记得历史风云,草莽故乡记得王侯将相,红色圣地记得星星之火,新兴城市记得热情开放,更不用说,它的建筑、河湖、民歌、古俗,这些,是凝固的共同记忆。 但,以上种种,不只是记忆。正是在日复一日的记忆叠加中,城市市民如我,从中不自觉地抽象出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同样的行世观念、相似的精神气质——共同记忆,凝成了城市的文化气质。 城市的文化气质,是随记忆动态变化而不断更新的,但无论记忆如何增删,这种气质一经形成就很难完全改变。 它的生命力与定力,反过来亦塑造了一群人、一座城。 如果说不同的城市是群星,散落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上,那么文化就是它们永恒的光辉,使它们被看见、被瞩目。群星的光辉投射在人类真实的原野上,使这里有了翡冷翠、那里有了威尼斯,即使漫长的岁月使一些城市如流星般划过夜空,文化,也是它们曾灿烂燃烧过的证明。 文化,亦为我们的灵魂打上深深的烙印。即使我们终将背井离乡、从一生唯一的城市出走;即使我们萍落于五湖四海、经年风霜满面,我们亦能相认,因为我们的灵魂深处,有一座城市的光芒。 我们需要城市的文化给我们这种烙印,因为我们需要确认人与故乡的关系。而城市亦需要保存共同记忆,才能永存这份烙印的力量。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市民,我常常茫然,物质文明的更新换代是否正在撕裂、剥夺我们的共同记忆, 高楼大厦崛起了,而牌坊、民居、古钟楼倒下了。冰冷的水泥覆盖了视野,而温暖的河流正消逝于我们的理想乡。共同记忆的确需要现代文明的更新补充,但,那些古老的、美好的、纯粹的精神物化象征——古音、民戏、旧民居„„又怎能被无情抛弃, 不能一概否定,不能全盘抛弃。纵只是一个微小的城市个体,我仍相信,只有保存我们美好的共同记忆,才能保存我们的文化根基。城市,才不会是空中的楼阁。 我期待,人们虔诚守护这份记忆的明天就能到来。 陈博老师点评 本文从市民的角度切入,首先点明“共同记忆”是一个城市的特征,接着论述“共同记忆”是如何形成的,由浅层的历史特征升华到内在的精神气质层面,再进一步论述“共同记忆”的价值和意义,突显了城市文明的属性,更难能可贵的是,本文还进一步指出这种“共同记忆”是市民的精神皈依,最后关照这种“共同记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表达了对“共同记忆”未来的忧虑。结构较为严谨,论述较为深入,视野开阔,思考具有独特的人文特点,体现出较为深厚的人文情怀,如果能进一步追问这种共同记忆当如何面对现代危机,思考的深度或许会更上一层楼。 10 致母亲的一封信 作者:陈保特 学校:漳州一中 妈: 许久未给您写信了。记得上次给您写信我还在念初中。叛逆的我用犀利的责问打开话锋,用自私的眼光“审视”您的言行。我多么希望您能忘记那封信,但我知道,您记得比我还清楚。因为无论是苦还是涩,那都是我们之间珍贵的共同记忆。 “记忆”,本就是弥足珍贵的存在,更何况是咱娘俩共同的记忆呢~有人说,亲子之间的共同记忆是加深亲情的纽带。诚如斯言。但在我这儿,咱俩的共同记忆还有更丰富的意义。 它是见证我们共同成长的录影带。也许您看到“共同成长”四个字就笑了。是的,这十八年来,我一路成长,您不是也进步良多,岁月蹁跹,它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了我从幼儿园的懵懂无知到小学的机灵懂事,到初中急转直下、叛逆冷漠的一桩桩事件,也记录了我最终在爱的暖房里融化心冰、变得沉静和平、成熟体贴的一幕幕情景;它记录了您从见到孩子发烧就哭的小妈妈变成现在快速退烧,推针按摩样样全能的过程,也记录了您从絮絮叨叨,每事必管到现在心境平和、放手促成长的思想进步。这样的录影带,永不变色,我知道里面的一幕幕,一帧帧都深藏你心,其实我何尝不是经常在疲累泄气的时候眷念回顾呢, 它还是我们相互磨砺的试金石。正如那封暴戾的责问信所表现的,正如您曾经咬牙切齿说过的,您“养了个好儿子”。咱俩相处的十八年里少不了摩擦甚至冲突。小学时您的责打和我的小小报复,初中时每天的争吵以及时不时的掀桌摔门,高中以来少有但激烈的观念冲撞„„这些共同记忆谱成震耳的交响曲。但是在那咆哮的愤怒和翻滚的悔恨中,我仍能听见欢快的小号声——那是您深深的爱,隐藏在严苛的话语中,飞扬在飞啸的扫帚端上。矛盾和冲突让我们互相激发,互相塑造,磨平我们之间粗糙的棱角,磨出纯真的金子心。 它也是咱们精神传承的化雨春风。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延续。在我看来,这种延续不仅是基因的继承,更多的是精神的延续。我的记忆中一直有您的身影。我在您的远眺中学会了忍耐和坚强;在您每天默默的照顾中学会了付出和温柔;在您泛红的眸中、昏暗的台灯下学会了拼搏和吃苦。谢谢您,妈妈,您给了我一座宝藏,足够我一生享用不尽。 „„ 我想,咱俩也许是全天下共同记忆最多的母子。无论是我无忧无虑的童年,还是愁云漫布的青春期;无论是您忙着职业考试的积极奋斗的日子还是囿于肿瘤阴影中的萧条岁月,我们都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走向美好。妈妈,谢谢您。是您为我的人生填充了最初而又最持久的底色,是您给了我最漫长也最温暖的陪伴,是您让我拥有如此丰富的记忆珍宝,让我成为精神上的“富二代”。 我的人生,您从未缺席;您的人生,我将陪您到底~ 儿子 2017年4月8日 蔡小燕老师点评 本次作文选择子女角度而又情理兼美的文章并不多,本文是这方面的佳作。作者选择书信写作,便于双向沟通,从而体现“共同”二字;便于记叙、抒情,从而凸显真情实感。行文采用排比手法构思段落,抓住“成长”“磨砺”“传承”展开共同回忆,所叙之事皆日常,所说之理都紧扣“共同记忆”的意义,所抒之情都有一股感人的力量。语言平实中有对称的美感,感人中展示了文采,是本次作文中较为出色的书信类作文。 11 寻城市记忆 守文化之根 作者:柯琳怡 学校:泉州七中 冯骥才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是的,每座城市背后,都蕴含着市民与其交往的共同记忆,它是一个城市的根和魂,寄托着每个市民的文化认同感。那么,何谓共同的记忆呢, 共同记忆,是深藏情与爱的纽带,将众人与城市连作一个共同体。它可以是城市的方言,是名人故居,甚至是老字号小吃。生于斯长于斯,一座城留给市民的共同记忆无关优劣轻重,最关键的是它用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滋润着每一份记忆。 然而,正如王开岭所感慨的那般,故乡因整容而毁容,城市在现代化的快潮中逐渐丢失市民的共同记忆,失守我们的文化高地。无数的文化古迹消逝于挖掘机的轰鸣声中,中国似乎正朝着“千城一面”走去。文化认同被稀释,共同记忆被打磨成工厂量化生产的模具,我们所依赖的这一方空间被改弦更张,连根拔起。 因此,守护共同记忆迫在眉睫。一座城的名片,不在于它建起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其文化的个性与厚度。方言可以传递文化情感,传统小吃可以传递文化温度,每一份共同记忆都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市民的共同体意识。乡音,是儿时嬉笑玩耍的记忆;乡味,是永远萦绕舌尖的记忆;乡容,是无数游子归家的记忆„„故而,人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历史与地理的怀念,总会衍生出一种绵绵延延的情感,成为回视往昔岁月的文化乡愁。身处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这种乡愁在现代语境中映现了人们的“共同记忆”。恰是这种共同记忆建构起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镌刻着市民的情感密码,让每一位市民在千篇一律的水泥森林中觅得一丝归属感。 诚然,经济的发展未必会解构城市的文化,相反,失去物质基础支撑的城市是无力探讨其共同记忆流失与否的。但是,现代化的侵蚀必将以凭证和依据的淡化为代价,市民的共同记忆也将因为文化载体的逝去而逐渐沦为历史。文化的浮躁、情感的迷失,终将无法让人们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无法构建现代化探索途中的文化栖息地。诚如,王开岭所说:“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有容颜和记忆能量,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假若人们与城市失去了情感联结,那么,此城便仅仅是个地址,我们也将在川流不息中陷入乡愁何寄的无所适从中。 所以,作为市民,我喜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哀于共同记忆的褪色。“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共同记忆带给我们的是情感共鸣的文化底气,是带有情感归依的城市之根。身为城市的细胞,我们有义务守住共同记忆,让城市文化的独特色彩更具普适性,温暖我们居住的城市。 每一间酒吧都是一段情,每一条路都是一种记忆。赵雷对“成都”的依恋,亦是我心所盼。寻城市记忆,守文化之根,古老的底蕴,必能撑起这片苍穹。 吴锡芳老师点评 作者从“共同记忆”的概念入手,阐释城市“共同记忆”内涵以及对于市民的意义。然后进一步指出现代化快潮中,“共同记忆”正在日渐遗失,因此提出守护“共同记忆”已迫在眉睫,然而此种守护并非让经济停滞,社会倒退,所以从市民角度召唤城市的理性文化建设,寻得城市记忆,守得文化之根。此文有较强的角色意识,又能扣住“城市共同记忆”的意义来展开深入论证,结构清晰,层层深入,是一篇较为规范且有思考力的考场作文。 12 以文化底蕴,琢城市记忆 作者:谢涵 学校:安溪一中 对于城市的共同记忆,吴市长所言着实引起了身为市民的笔者的共鸣。城市的定义并非只是林立的高楼大厦,城市的文化魅力,才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身为市民,当以文化底蕴,共琢城市记忆。 于城市化浪潮涌动的今日,吴市长所言及的“高楼大厦”,却成为众多城市竞相追捧的“最高准则”。不少城市决策者只着眼于亮眼的经济建设指标,罔顾城市文化底蕴的培护,殊不知,其精心搭建的千篇一律、外表光鲜的高楼之下,是古街老屋的悄然沦陷,是文化根基缺失之后所形成的城市记忆空洞。徒有其外,而无其内在情感的城市建设难以提升城市的精神内核,只会制造出大量患了“集体失忆”、面无表情的钢筋水泥结合体。如此一来,高楼下的“共同记忆”,于市民而言,怕也是凌空蹈虚,止于奢谈罢了。 诚如吴市长所言,城市的共同记忆更应是来自于文化底蕴,而非高楼大厦的简单堆砌,“共同记忆”形成,不仅取决于由城市管理者自上而下所营造的城市文化氛围,亦关涉基于普通市民们的群体记忆所形成的文化情怀。城因为其内生活着的人而成为城市,而城市的共同记忆亦是如此,市民们在城市生活中所养成的谈吐、性情、习俗,都可谓城市文化底蕴的一种日常积存,自然也是城市共同记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承上而言,城市之“共同记忆”,是由上至“建设者”下至贩夫走卒所共筑的城市文化,城市也因其具有独特的文化记忆,与其他城市有所区别,成为自身一张鲜明的名片。 当下中国,城市共同记忆的建设亟待发展,近日大热的“雄安新区"见诸报端后,不少人萌生了“炒房”一念,蜂拥而至,雄安楼市日渐火爆。这些炒房客,只汲汲于眼前的经济效益,戚威于自身腰包,难免有伤城市的文化情怀,如此以房产堆叠的城市,其“共同记忆”的积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无疑,城市文化底蕴的建设乃市民“共同记忆”之圭臬,但作为市民,我们亦不能要求城市管理者将经济建设视为“洪水猛兽”,一座有活力的城市不能停留于过去,文化底蕴常常是与经济建设一同发展,若想打造一座城市完整、动态的记忆,城市建设者须在传承与发展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城市是栖居其中的每个个体的总和,城市的共同记忆,是好几代人美好情思的结合体,也是一座城市的最强文化竞争力。吴市长一席话,道出城市共同记忆的根与魂,而根的滋养与魂的铸成,还须市民共勉之。 林刚明老师点评 本文首段简洁而恰当地勾连了材料,体现了作者清晰的角色选择意识,且能紧扣“共同记忆”这一关键概念, 是对本次省检作文审题的一次有效突围。文章的主体部分亦能坚持以市民的视角,从不同的维度对城市的“共同记忆”进行理性、克制的阐释,且不忘联系当下城市发展的怪圈,进行有理有节的批驳,当然,本文对雄安新区楼市的分析仍有不足之处。 共同记忆是精神原乡的倚靠 作者:黄盈佳 学校:福建省泉州市第五中学 速生速朽的现代世界中,面对拔地而起的万丈高楼,可曾有人忆起一座城素面朝天的可爱模样, 恰如市长所言: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更需要文化底蕴。所谓城市的“共同记忆”,想必便是在历史长期积累中形成的、带有鲜明地域特色,并给人们以强烈认同感的“底蕴”罢。作为城市一员,我以为,“共同记忆”的载体不尽相同,但其间皆倾注了人们对于该城市的归属与认同感,使得这份记忆最终成为人们寻觅精神原乡的倚靠。 然而,高歌猛进的城市现代化运动,颇有将这一切抛之脑后的嫌疑。城市的文化底蕴毕竟是形而上的精神遗产,或多或少需要形而下的物质载体来支持。古色古香的阁楼,饱经沧桑的庙宇,没有被千年岁月所湮没,却在城市化进程中倒下。光怪陆离的高楼取而代之,人们连凭吊过去的物质场所都失却了,如何唤醒共同记忆,一座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的城,如何使人寄托传统情思,倘若西安失去了大雁塔,敦煌没有了莫高窟,城市的精神内核便有如无根的浮萍,给我们,千千万万的市民以“乡关何处”的困惑。 正如诗人里克尔所言:“这灵魂没有了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当城市消解了共同记忆的载体,城市之魂也就了无所依。再看历史同样悠久的欧洲大陆,一座座历久弥新的城,仍然葆有其别具一格的风貌。波光潋滟的水城威尼斯与被高迪建筑环抱的巴塞罗那,无一不在鲜明的城市外表下,寄寓了丰富幽远的精神文化内涵。这与当下国内“千城一面”之态恰成鲜明对比。我们不能否认现代化给城市带来的进步,但现代化不应以消解传统之魂、抹去共同记忆为代价。毕竟,共同记忆承载了我们市民群体对城市的热爱。因而不难理解罗马人对新政府拆除古城黄光灯改用现代白炽灯行为的不满——这将使城的风貌韵味大打折扣,并淡化“共同记忆”在人们心中留下的痕迹,稀释市民对城市的依恋感。 因而,市长的言论恰是看到了无原则推倒给城市的底蕴和记忆带来的伤害。因此他才急切呼唤人们对城市认同感的回归,所谓解构比建构更加容易,一旦城市发展将其文化底蕴抛之脑后,哪怕重建,也将生硬、刻板。人们失去了对城市的共同记忆,对城的依恋和热爱也将无处安放。 这便是共同记忆的意义所在——它是城市的根与魂,不论是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亦或是乡音,都共同引起了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唤醒了他们对城市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建设城市、维护城市风貌的热情。 共同记忆是人们精神原乡的倚靠,哪怕风雨飘摇,它也历久弥新,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灵魂。 杜海智老师点评 作者角色的主体意识强,结构清晰,观点明确。以反问形式开篇,吸引眼球;又能引述材料,厘定核心概念“共同记忆”,诠释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引出共同记忆的的载体“市民”,剖析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正反对比,联系现实,逐层深入 地探究了“共同记忆”的意义和价值,深入浅出,旗帜鲜明,态度中肯。且作者文笔隽永,才思敏捷,例证丰富,旁征博引,此文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14 陪你度过漫长岁月 作者:郑俊琦 学校:泉州市第一中学 血融于水的亲情,是父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润物无声的关怀,是子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赤子炽烈的情意。 正如张爸爸所言,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他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见证他的成长。而作为子女的我们,也应当陪伴父母,一起书写属于彼此的共同记忆„„ 共同记忆记录了我们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的每一个片段,也见证了父母俊秀稚嫩的脸庞慢慢布满皱纹。这段共同营造的记忆,犹如珍贵的宝藏,散落在彼此成长的路途。 共同记忆于我们的意义之一便是维系亲情。每当回忆起与父母共度的时光,我们总能从生活中那些琐碎的细节里读懂他们或沉重、或细腻的爱,而这些难以言表的爱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将父母与我们紧紧相连。当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这份难以割舍的亲情时,我们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又近了几分,而这份共同记忆,似乎也变得更有份量。 共同记忆之于我们,更是陪伴彼此共同成长的有力见证。父母在照顾我们的同时,逐渐习得为人父母的奥义。而我们,也不断从父母身上获得为人处世的道理。父母用一言一行,向我们传授价值观、世界观,做我们的第一任老师,陪伴我们在人生的课堂上收获累累硕果。于子女而言,这份共同记忆满载丰厚的人生知识,独一无二,是无价之宝,值得被永远珍藏在记忆宫殿中。 共同记忆让我们品尝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更让我们学会感恩。每当回头品味这十数年来父母为我们付出的点滴,都能感受到他们从未表达出口的辛劳,也更让我们坚定内心应对父母表达的感激之情。正是他们的良苦用心与甘之如饴的真情,才抚育了我们的成长。因而,我们更应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在品味共同记忆之时,毫 不吝惜地向他们表达我们内心那深深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的辛劳付出,感谢他们的无私陪伴。 正如张爸爸所说,他愿意陪伴,见证孩子的成长。作为子女,我们也应当给予父母陪伴。古时有流传已久的“二十四孝”,而如今,我们也应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表达我们那颗孝顺的心。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便是相互陪伴。未来岁月依然漫长,然而我们书写的共同记忆定值得期待,定精彩如初。 倪宁馥老师点评 本文选择从子女的角度,探讨“共同记忆”于“我们”的意义。开篇形象阐释了亲情的含义,随后引入材料,展开话题。主体部分,作者有条不紊,逐层推进,分别从“维系亲情”、“共同成长”、“学会感恩”等方面,对“共同记忆”的意义,谈认识,抒情怀,文从字顺,情理兼美。末段引用村上春树的话语,点题、结尾的同时,亦增添文艺气息。全文立意准确,层次清晰,语言细腻,不失为一篇考场佳作。 15 根与魂,喜与爱 作者:王梓 学校:厦门第六中学 尊敬的吴市长: 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市民。在这个城市中共同生活的我们,所拥有的共同记忆无疑是这个城市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如您所说,这些美好的记忆是城市中的根与魂,它让我们的城市更有生机,也让我们心中充满对这座城市的爱。 因此,一座失去了共同记忆的城市无疑是可怖的,苍白的。诚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城市欣欣向荣,一座座高楼平地而起,一批批人争相涌入, 这自然是让人欣喜的现象,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但这些高楼如此冰冷,像一块块的水泥森林,隔离着人与人,又如何形成城市的共同记忆,在这些钢筋水泥森林里,我们是迈着勿勿的步伐,甚至不曾停下来看对方一眼,又何曾与我们有过共同记忆,城市的发展,让人们喜欢这座城市,但这也仅是浮于表面的喜欢,而没有来自内心的爱与记忆,城市又怎能生生不息地成长呢, 正因如此。我们不但需要高楼大厦,更需要保留城市的文化底蕴,若是只知物质的发展,那么我们的共同记忆迟早会消散在城市的喧嚣之中,所以我们要沉淀我们的文化,丰富市民的精神,由此形成关于这座城市的共同记忆,让我们城市的根与魂不断壮大。我相信,共同的记忆会让每一位市民都发自内心地热爱这座城市,而不再只是浮于表面的喜欢。 让市民喜欢上这一座城市并不困难,真正困难的是让大家能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一座城市。 反观当下社会,因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内心十分浮躁,时时有败坏社会风气的行为发生,这对城市的发展和共同记忆的形成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因此,要让城市有文化底蕴,我们可以多多举办有益于市民身心健康的活动,如读书等,这些活动能够让部分市民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也可以尽量的多方位的留住城市的老建筑,让子孙后代有可以缅怀的安静去处。 城市的不断发展让我们拥有了美好的共同记忆,也让我们的城市拥有了根与魂。我相信,您在带领我们城市经济进步的同时,更不会忘记文化底蕴的发展,我们的努力一定能让我们的城市更好地发展,让人们热爱我们的城市。 此致 敬礼 一位市民 2017年4月8日 陈鸳红老师点评 本文做为考场作文,是一篇比较优秀的考场作文。首先在选题上,不拖泥带水,切入点非常准确集中:城市共同记忆是什么,意义何在,该如何保护共同记忆,其次,在论证中,能从建设林立高楼的城市会让一个城市的人们失去共同记忆写起, 指出,城市的高度发展固然让人欣喜,但是,快速的发展却可能割裂人与人的交流,让人失去对这个城市的喜与爱。而没有对城市的喜爱,城市最终会失去生命力。再由此提出,面对当下社会,应该怎么做。总之,思维比较有逻辑,能层层深入论证。 16 风雨吹不垮记忆的传承 作者:念希铭 学校:平潭综合实验区第一中学 常言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我认为,一个城市的兴衰荣辱,亦需每个市民的担当。如果说城市是棵参天大树,那么市民就是枝干上的树叶。作为构成大树一部分的我们,只有让记忆代代相传,才能让风雨吹不跨曾经的传承。 共同记忆,顾名思义就是那些本不该被忘怀的,需要一代代人之间一同守护的记忆。它不仅仅是那些正在消亡的传统文化,还指那些难以磨灭的苦难,亦或是消弭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 没有记忆的城市历不住风雨,没有记忆的人注定庸碌。这正是学校开设历史课的原因:让记忆在风雨中传承。诚然,往事皆如烟,人该向前看;但正如吴市长所言,高楼大厦亦要有,文化底蕴不可失。而古人亦留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呐喊。而历史,不恰恰就潜藏在一个城市的共同记忆吗,由此观之。共同记忆就是一个城市的根与魂。试问,失了根的树与失了魂的人能够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吗, 的确,有些记忆对于当代人来说已经远去,但这并不代表记忆的传承可以断流。只有一座城的人共同牢记过往的历史,它才是一座鲜活的城。南京,曾经多么辉煌的六朝古都,却在侵华日军的暴行下血浸厚土。难道,南京人甚至是中国人,就可以因为往事如烟就把这段人民共有的悲惨记忆忘却吗,当然不会~这样的疮伤显然不会因时间而淡化,每年的公祭日都会有人到烈士墓前祭奠,即使难忘已然没有了热血浸润着的土壤,这些记忆对人们来说依然不会忘却。所以,记忆的传承不能断流。 时代在发展,记忆的传承已然不需在经历口耳相传如此艰辛的方式。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公益活动开办相关活动等方式,让沉眠于市民心中的共同记忆被唤醒。而市民们,我们应当积极去了解历史的过往。旧城墙、名人居,城市的每个角落或许都透露着时代的气息。共同记忆亦是一颗参天大树,埋在土里的是城市那头,长在 树上的是我们这头。只有我们认识传承保护这些珍贵的记忆,城市的文化底蕴才能源远流长,城市才能在风雨飘摇中屹立。 当然,了解共同记忆并不代表着要保守残缺,恰恰相反,只有在记忆中融入这个时代的印记,才能蓬勃发展。前不久,某高校排演黄梅戏版的特朗普上任,引发不小轰动。这就是对于共同记忆的一种再造,对于那些早已厌倦了霸王别姬的戏迷,如此转化口味不亦是极好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几千年的传承积淀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突破的,总的来说还需要政府的努力与相关人员的苦心造诣。 华夏飘摇动荡五千年,我们的共同记忆已烙在了心中,风雨吹不垮我们的传承,但一味追求高楼大厦却忘了文化底蕴的话,那么心中的烙印也将消散于无。所以,作为市民,我们应当共同努力,让城市更美好。 许新江老师点评 这次省检作文题目,检测的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程度。它的出现,既是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健全身心发展的需要。 材料选择三个角度,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由近及远,由浅及深,为学生写作的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风雨吹不垮记忆的传承”一文,正是选择了第三个材料。 从审题来看,考生能在紧张有限的时间里,准确理解题目要求,单刀直入对城市发展的根与魂进行剖析,指出共同的文化底蕴的传承才是城市的根与魂,列举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时的南京大屠杀,激发的南京市民反侵略爱祖国的热情,为南京城烙上深深的城市印记,形成了南京别具一格的特色。 习作者还力图探索如何使城市的“共同记忆”得以传承的办法:举办相关活动、不能因循守旧,足见其智慧的思想。 但因考场时短,写作匆忙,对城市根与魂的挖掘不勉够深,传承方法也比较浅现,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林明华老师点评 考场作文,有此佳作,实属不易。其优点如下: 首先,选点高妙,写法大气。本次省检作文是一个有一定区分度的作文题,一个话题,三个角色,三个角度,既给了学生较大的写作空间,又让不同层次的考生能有个很好地区分------相对于前两个话题,第三个话题要求学生有更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但也容易写出更为大气、更能展现自身底蕴的文章。本文作者选择于此角度切入,着眼文化底蕴,写法大气。 其次,立论准确、论证集中。这得益于作者于文首对概念“共同记忆”较为准确地阐释(实际上这种阐释已发生于审题阶段),在材料提供的情景中阐释概念,保证了其接下来的论述准确而集中。 第三,逻辑严密,有效推进。评卷场上,我们发现许多考生打不开写作思路,论述或肤浅单薄,或层次单一,而本文能综合运用“因果思维”“联想思维”“辩证思维”等进行论层的拓展与推进,论证周密而深刻。 另外,丰富的积累——许多素材信手拈来且用例精当;用词典雅,句式灵活多变,亦是本文的亮点。 17 莫让文化丢失 作者:林纯玲 学校:龙岩市第一中学 吴市长说:“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共同记忆便是大家共同的认识,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在高楼大厦和文化底蕴中,吴市长追求文化底蕴是代表着全体市民的共同目标。在科技与传统的竞争中,我们要抱住传统,莫让文化丢失。 文化是一个人的精神财富。没有精神财富的人就像一株没有水分的植株,没有生命力;没有精神财富的人,就像一只令人压榨的蚂蚁,没有斗志;没有精神财富的人,就像河流中的一滴水,一生碌碌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就没有了道德底线,更没有文化气质,文化底蕴就像房子的地基一样,地基要扎实,房子才建的稳固,文化底蕴要丰富,人才能站在上面健康成长。 文化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基础,纪伯伦曾说过:“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城市发展需要创新,需要高科技,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忘记初心,忘记我们的文化。有人认为:“抱住传统文化就是顽固保守,故步自封。”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来看,这的确是不思进取的表现,但不紧紧抓住传统文化就会面临知识文化产权被侵犯,专利被抢先申请的局面。所以把住文化底蕴是根,发展城市是目标。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住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城市能够繁荣发展的基础。 文化是国家走出国门的面貌。中国正处于发展阶段,正走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要走出国门,依靠优秀文化底蕴作为精神面貌,我们不仅要抓住文化底蕴还要积极向外进行文化输出,让中国文化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但传统节日被抢先“登记”,传统习俗流失,知识文化产权被侵犯的现象频繁发生,让我们意识到要积极的拿起法律武器保卫自己的权利,捍卫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泓说过:“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我们已经走在发展的道路上,但其文化之根丢失,保持初心,方得始终。在高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同时我们也要认同吴市长的发言,我们需要高楼大厦,但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王素萍老师点评 标题《莫让文化丢失》直接呼吁,简明扼要,具有警醒的作用。首段阐释城市的共同记忆的意义:共同记忆是大家共同的认识和追求的目标,提出中心论点——莫让文化丢失。 第二段承接上文,论证文化的重要性,连用三个比喻和排比写出了为什么要重视文化,发人深省。让步假设说理,阐明危害,把文化底蕴的重要性说深,说透。 第三段顾及他说,体现思辨性,让论证更加严密。城市发展需要创新,需要高科技,但是不能丢失文化底蕴,那么我们就需要把握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段由点及面,视野开阔。我们不仅要抓住文化底蕴还要积极向外进行文化输出,让中国文化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继而谈及现实传统文化的缺失,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最后一段收束全文,升华主题。全文条理清晰,语言凝练,引用名人名言论证观点,特别是有自己的见解,视野开阔。 18 育心树德,桃李春风 作者:罗裴越 学校:连城县第一中学 师生的共同记忆,不是摞叠的练习,更不是干涩的说教,而是一串美好得令人屏息的字眼——精神之家园,灵魂之高地。汝为师,吾为学子,汝以一芯烛光,燃得万点星火。育吾心,树吾德,桃李自春,同塑师生共同记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示以美好,授以希望。沈老师说:“我要做一名谦谦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老师对于学生,既是修剪灵魂的园丁,又是启蒙精神世界的明灯。旧时,毛泽东恩师徐特立断指血书:“请开国会断指送行”,爱国激情,名扬全国;梁漱溟大师,领学子清晨团坐,思索人生。恩师育于学子,学子报于恩师,此二者相互成就,共同缔造珍贵的记忆。 老师与学生的共塑,不单指心灵的开化,更有立德树人的意味,如此的共同记忆,直指教育的本质。《中庸》中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教育便是要让众人找到合适的位置,恰似“中庸”一词,不贪求高远,不惰于低微,而是恰得其位,找到自己的平衡。老师,不求有极高的智商与卓绝的能力,更求一颗热忱的心,帮学生“寻其所在”,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自己。教育家陶行知说:“在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三尺讲台,莘莘学子,师生之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向之自我认识,双向之自我成就,双向之铭心记忆。 沈老师的一句话,更是燃起我们众多学子对非功利性教育的集体热望。在应试重压下,有多少人能够在提到师生之间的“共同记忆”时,可以油然地说一声“精神家园”~这份家园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美,是“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的真,是课堂上的谆谆教诲,是课堂外的悉心教导。韩愈曾语:“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在当今社会中席卷四方的浮躁物欲,或许只有在教室之中,我们才是真正的实心人,能离开“动物农场”,躲开“美丽新世界”,做自己的“解忧杂货店主人”。在这里,老师培养我们,我们恩报老师,唯有经由老师的关怀,方能“安其所,遂其生”。 我们不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大帝,我们只是普通的师生,但我们的共同记忆绝不普通,它弥足珍贵。我们经由老师育心树德,老师享有我们桃李春风。 桃李春风一杯酒,育心树德百年功,要圆国力强盛、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师生的精神家园的共同记忆是梦想的起点,筑梦的关键~ 徐金华老师点评 这次省质检作文,写师生情的文章少,好文章更少。罗裴越《育心树德,桃李春风》一文,就是难得的一篇写师生情的好文章。文章有两点是很值得赞赏的。一是文章写得深刻。文章从师生关系谈到教育的本质,从今日教育的弊端谈到教育的终极目的,引用了《中庸》的话作了很好的阐释: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那里得到充分的发展。二是知识面广,引用得当。文章写徐特立、梁漱溟,说明老师要有激情,要与学生一同成长;引《中庸》、陶行知的话,谈教育的本质,等等,都很有哲理,写得非常深刻。
本文档为【2017年4月福建省高中语文质检作文题讲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113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8KB
软件:Word
页数:36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8-05-01
浏览量: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