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1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1参考答案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1参考答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1参考答案 重庆电大巫山分校 余德保 (每空1分,共20分) 1、论语、“诗教” 2、兴、怨 3、美、善 4、知言、浩然之气 5、论其世也、尚友也 6、自然、人为 7、意、意 8、报任少卿书、发愤著书 9、古今之变、一家之言 10、比、兴 (每小题5分,共20分) 1、“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1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1参考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重庆电大巫山分校 余德保 (每空1分,共20分) 1、论语、“诗教” 2、兴、怨 3、美、善 4、知言、浩然之气 5、论其世也、尚友也 6、自然、人为 7、意、意 8、报任少卿书、发愤著书 9、古今之变、一家之言 10、比、兴 (每小题5分,共20分) 1、“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 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 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 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 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 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2、“虚静”说、“物化”说:参见《复习指导》P9页 3、"以意逆志"说: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 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这的“意”当是指读者之意,而“志” 则是指作者的思想意志。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 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抠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 主旨。 4、《史记》的“发愤著书”说:参见教材P24页 (每小题2分,共10分) 1、C 2、A 3、D 4、A 5、A (任选一题翻译,10分) 1、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村的优秀人物,就会和那个乡村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国家 级的优秀人物就会和国家级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性的优秀人物就会和天下性的优秀人物 交朋友。和天下性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感到不够,就又向上去追论古代的优秀人物。吟诵他 们的诗歌,研读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因而要追论他的时代。这就是向上 追寻古人而去与他们交朋友啊。”(《万章下》) 2、世人所贵重的道,载见于书籍,书籍不过是语言,语言自有它可贵之处。语言所可 贵的是(在于它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的)意义,意义自有它指向之处。意义的指向之处是不可以用言语传 达的,而世人因为注重语言而(记载下来)传之于书。世人虽然贵重书籍,我还是觉得不足 贵重,因为这是贵重(那)并不(值得)贵重的。本来,可以看得见的是形状和色彩;可以 听得见的是名称和声音。可悲呀!世人以为从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就足以获得那大道的 实际情形。可是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实在是不足以表达那大道的实际情形的。知道(大 道)的不说,说的又不知道(大道),那世人又岂能认识它呢! (任选两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 美矣,未尽善也’。”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就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二)怎样才是“尽善尽美”呢?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里还说过另一句话:“《诗》二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 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 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三)总之,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就是他所说的“尽善尽美”。怎样才能做刻“尽 善尽美”昵?就是要做到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即文学艺术作品要有“中和”之美! 2、试简析《论语》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 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 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 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 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 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 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3、孔子主张“诗可以怨”,请指出:什么是“诗可以怨”?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哪 些积极的影响?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说: “怨刺上政。”但《诗经》“怨”的对象范围还要宽泛一些,而“怨”主要是指对现实不良政 治的批判。 4、《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哪些积极的影响? 1、《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的积极影响。 庄子哲学本身崇尚自然,主张清净无为。因此,在文艺美学思想上,庄子派把崇尚自然、 反对人为作为其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作为其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的原则。《庄子》明确提 出要“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否定和取消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将尊重自然绝对化,这 无疑存在着片面性,但《庄子》中的一些出神入化的高超投艺故事,如“庖丁解牛”、“轮扁 斫轮”等,无不阐发其艺术创造的精辟恩想,即艺术虽也是人工创造,但因其主体精神与自 然同化,因而也绝无人工斧凿痕迹,从而达到天生化成的境界。后世受《庄子》影响的文学 家、艺术家、批评家也都把这种境界作为对文学评论的一个标准,不是否定艺术创造,而是 重视那种无人为造作之迹的合乎天然的艺术创造,即反对雕琢堆砌,主张淳朴无华,反对矫 揉造作,主张天然化成。这是《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对后代文学艺术家艺术创造 影响的主要方面。 《庄子》的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依旧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在解决这个题目时,很多同学 往往就《庄子》思想方面的影响大写特写,却忽略了题目考察的知识点。所以应单从《庄子》 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这个切入点入题。 5、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了严格的实录精神。请结合文学史简述这种实录精神和 创作原则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1、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及其影响。 (一)“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 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 “实录”精神。(5分) (二)《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者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 打击和迫害,因而“发愤著书”,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 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 喜功,求仙访道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既写了他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 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 和无赖的流氓嘴脸。一本“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的精神。 (三)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 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 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 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参见《中圈历代文论精选》“司马迂文论选录”)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 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 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 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 实。 重庆电大巫山分校 余德保 一、填空题(每1分,共20分) 1、才能、性质 2、实、丽 3、诗、赋 4、道、文 5、体裁、才性 6、补假、直寻 7、风骨、兴寄 8、气盛、不平则鸣 9、时、事 10、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二、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5题任选4题做) 1、“文以气为主”说:曹丕在《典论?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中提出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 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 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 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他所独有,这也说明了文章风格多样性的原因。曹丕最早将 哲学领域中“气”的概念引入到文学创作和评论中,形成了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 论诗、论文的传统。 2、(《文心雕龙》的)神思说:古人说:“身在江湖之上,心却在朝廷中。”这就是被 为“神思”的精神活动了。文章在构思时,精神活动的范围非常广阔。所以静静地凝神思索, 思绪可以上接千年;悄悄改变了表情,视线好像已通向了万里之外。吟咏之时,似乎发出了 珠圆玉润般的声音,眉目之前,仿佛舒卷着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构思的结果吧。所以 构思的妙处,在于使精神随外物而运行。精神存在于胸臆之中,情志意气统辖着它的活动关 键;外物依靠耳目来感受,语言掌管着它的表达枢纽。枢纽畅通,外物的形貌便能刻画无遗; 关键阻塞,精神的活跃便会消失。 因此酝酿文思,贵在内心虚静摆脱杂念。疏通心中的阻碍,洗涤净化精神,像储藏珍宝 一样积累学问,斟酌事理以丰富才情,研读群书以求透彻理解,从容玩味他人作品以寻绎文 辞。然后使深得妙理的心灵,按照写作的规则审定绳墨;让见解独到的匠心,依据意象中的 形象进行创作。这是写与文章的首要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谋篇布局的重大端绪。 构思时精神活动一展开,各种念头纷至沓来。按写作规则对未成形的思绪加以整理。想 到登山,情思里便充满着山的风光,想到观海,意念中又翻腾起海的波涛,不管作者的自我 才情有多少,此时的思绪似与风云一起任意驰骋。当他开始动笔时,文气激荡(觉得有很多 东西可以写,等到文章写成,效果却仅及预想的一半,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凭空运意, 容易显得奇妙,而语言是实实在在的,就难以工巧了。因此,文意来自于构思,语言又受文 意支配。三者紧密结合,就能天衣无缝,疏远了就会相去千里。有时道理就在心中,却反而 去极远之处寻求;有时意思就在眼前,而思路却为山河所阻隔。所以要控制思维、掌握法则, 无须苦苦思虑;依照一定的规则,表现美好的事物,不必徒劳情思。 3、“风骨”说: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提出的著名观点。风指抒发情志的作品有 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并具有能感化人的艺术感染力;而骨则是指一种精要劲健、 刚正有力的语言表达。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 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 的风貌。“风骨”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都以此来反对柔靡繁缛 的文风。所谓“兴寄”,根据他在《修竹篇序》里对齐梁诗歌“兴寄都绝”的批评,当是说 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 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 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加 上他的创作实践,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时纪以来齐梁余风的影响,揭开了唐诗革新的序幕, 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代诗歌创作高潮。他的“兴寄”、“风骨”说理论 为后人继承,成为他们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 4、司空图的“韵味”说:参见教材P202页 5、“四外”说:参见《复习指导》P26页或教材P202页 三、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C 2、D 3、D 4、C 5、C 四、 翻译题(10分;2题任选1题做) 1、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意 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 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会它的 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 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 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有归宿。 2、论文很难,论诗更难。古往今来的说法是很多的,而在下以为先要能辨别诗的味道 然后才可以论诗。长江、五岭以南,大多偏嗜酸咸口味的人。至于醋,不是不酸,可仅仅是 酸而已 ;至于盐,不是不咸,仅仅是咸而已。中原的人用以调味、佐餐就不再用了,因为 知道它们除酸味咸味之外,缺乏醇美之味。那些岭南的人,习惯了那种口味而不辨美与不美, 这是当然的了。诗所包括的“六义”,讽谕、抑扬、蕴蓄、温雅这些风格都在其中了。 五、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5题任选2题做) 1、简述曹丕《典论?论文》的“文以气为主”说的内涵及其在文论史上的重要意义。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的关系出发,认为作家个性 对文学创作又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 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 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 神风貌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 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虽是父子也不能相传授,这就说明了作家创作的独特个性和不同作家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 因。 早在先秦时代,孟子就提出了“气”的概念,提出了“养气”说,但孟子的“气”是 指作家的高尚的道德品格在文章中的体现,曹丕是最早将哲学领域中“气”的概念引入到文 学创作和评论中,并加以发展,“文以气为主”说,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 论文,形成了传统,这当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2、简述《文心雕龙 ? 神思》中关于创作灵感的论述。 所谓灵感主要是指文学艺术活动中,由于思想和精神高度集中,情绪高涨状况下而获得 的一种创作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对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活动进行了形象 的描述。 刘勰阐述了灵感活动和艺术想象特征和情状。他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 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 理之致乎?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于风云而并驱矣。”这就是说,当创作灵感来到时,“神与物游”,“万涂竞萌”,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即突破时空的限制,并伴随着声音与形 象的感受。这显然是指灵感获得之后想象活动的情状。 那么,怎样获得“神与物游”的灵感呢? 首先,刘勰认为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他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 藏,澡雪精神。”虚静状态下,神思灵感活动才能不受干扰,顺利进行(按,关于“虚静”, 《庄子》有更形象和详细的论述)。 其次,刘勰认为,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神与物游”还要受到“志气”和“辞令”两方面 的制约和影响。他说:“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机枢。”就是 说,要做到“神与物游”,作者的思想感情掌管着方向,还要落实到语言辞令的表达上。否则,神思不能畅通,“神”与“物”不能融汇无间。 再次,刘勰提出,灵感活动的过程始终不离开“物”,即“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特点。 “神与物游”是指作为创作主体的心(即“神”)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它有两 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神驰于眼见的物象之中;另一个层次是神驰于内视中之物象(即心象) 之间。灵感活动中的想象既有眼见物象也有心中物象,始终与物象相联正是艺术构思灵感活 动的最重要的特点。 同时,刘勰认为,神思活动中,神与物存在着矛盾,想象活动获得的意象,要物质化为 语言时,往往“方其搦管,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其原因是“意翻空而易奇, 言征实而难巧”。“意”虚,故“易奇”,“言”实故“难巧”。但经过作家的修养和磨炼, 即“秉心养术”,是可以解决言意之间的矛盾的。所以,学问和修养也是获得灵感的一个不 可或缺的条件。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对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活动进行了形象的描述。作答 本题时,请先简阐述刘勰灵感的认识;接着再说明获得“神与物游”灵感的方法。 3、简要评述钟嵘《诗品》里提出的“自然英旨”说。 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自然英旨”说 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 (1)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 感情表现。 (2)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 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所谓“直寻”,就 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 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钟嵘也反对过分的强调声律,他认为古代的 诗歌不是不讲声韵,而是重在自然,他说:“古曰诗颂,皆被之金石,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 但他反对沈约等人提倡的“四声八病”之说的认为它们“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 忌,伤其真美。”总之,用典用事和拘忌声病都妨害了自然的真美。 4、结合陈子昂的创作实践,简析陈子昂《修竹篇序》中所提出的“风骨”和的“兴寄” 的内涵和影响。 (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又说:“齐梁间诗,彩 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出了“风骨”和“兴寄”说。 (2)陈子昂的所谓“风骨”,根据他在《修竹篇序》里说的“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特有的那种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 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 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他自己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 力风格的作品。 (3)所谓“兴寄”,根据他在《修竹篇序》里对齐梁诗歌“兴寄都绝”的批评,当是 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 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 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4)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加上他的创作实践,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时纪以来齐梁余 风的影响,揭开了唐诗革新的序幕,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代诗歌创作高 潮。他的“兴寄”、“风骨”说理论为后人继承,成为他们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 器。 5、什么是司空图的“韵味”说?与钟嵘的“滋味”说相比较,它有什么发展和深化? 参见教材P202页 重庆电大巫山分校 余德保 (每空1分,共20分) 1、梅圣俞诗集序、诗穷而后工 2、简古、淡泊 3、论词、词别是一家 4、妙悟说、禅 5、别材、别趣 6、论诗三十首、戏为六绝句 7、清空、意趣 8、气、韵 9、童心、性灵 10、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诗穷而后工”说: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 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诗穷而后工”这的“穷” 不是指经济生活的穷困,而是指诗人困厄的人生境遇。认为诗人在受到困厄环境的磨砺,幽 愤郁积于心时,主能写出精美诗歌作品。这在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 表达。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 2、词“别是一家”说:见《学习指导》P55页 3、“别材”、“别趣”说: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体方面讲的,“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在便体现在“妙语”上,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别趣” 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言的,这种特别的趣味便是“兴趣”,便是“尚意兴而埋在其中”,便 是“兴致”,而不是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诗歌必须具有生动的形象,真实有情感, 不是发议论,讲道理就可成诗歌的。严羽的“别材”“别趣”之说虽强调诗歌不同于“书” “理”的思维表现特点,但并没把“别材”“别趣”和“书”“理”完全对立或割裂开来,而 是同时看到了二者间的关系。严羽主要是反对宋人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强调不能用抽 象的思维来创作,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而抹煞了诗歌的缘情本质。 4、“性灵”说: 见《学习指导》P69页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B 2、B 3、A 4、B 5、C 四、翻译题(10分,任选一段翻译,并简要解释) 1、大抵上禅道在于妙悟,诗道也在于妙悟。且说孟浩然的学力在韩愈之下很远,可是 他的诗却独独超出韩愈之上的原因,就在于(孟浩然诗)一味地妙悟罢了。只有悟,才是当 行本行。然而悟有浅有深,有的人悟得有限,有人悟得透彻,有人悟得一知半解。汉魏诗人 是懂得上乘的第一义的,不必假借于悟。谢灵运至盛唐诸诗人,是透彻的悟;此外虽然也有 悟的人,都不是悟得第一义的真谛的。 2、诗文到了近代已卑弱到了极点了。作文就一定要以秦汉为准,写诗就一定要以盛唐 为准。抄袭模仿,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亦步亦趋。见到有人有一句(与古人)不相类似的, 就一齐指责是旁门左道。(他们)不知(如果)文章一定要以秦汉为准,那秦汉人又何尝字 字学“六经”的文章呢!诗歌一点要以盛唐为准,盛唐人何尝字字学汉魏的诗歌呢!(假若) 秦汉人字字学“六经”之文,岂能再有秦汉的文章?盛唐人字字学汉魏之诗,岂能再有盛唐 的诗歌?只有一代一代的诗文有升降,而创作方法也不相沿袭,一代代的诗文各有其无尽的 变化,各有其无穷的趣味,所以才值得珍贵。原来就是不可以以优劣来评论的。 五、问答题(任选两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在本大题中的第2、3两个题目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我们考试的重点题目。请 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现先对这两个题目作出如下提示: 1、试比较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韩愈“不平则鸣”说有何异同之处?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的“不平则鸣”说,一般人都理解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 遇,不得已然后发牢骚,愤慨不满,不平则鸣。其实就它的定义来说,不是这个意思,而是 指人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内心的激动,感情的激发。因为韩愈首先为“不平则鸣”寻 找本体论的依据,从“大凡物遇不平则鸣”这个前提,演绎出人的“不平则鸣”,这就不能 仅指愤慨不满之“鸣”了。他的这种论述逻辑,与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对一切“人 文”(包括文学)皆源于自然的论证是相通的。 但韩愈在下文中所举的论据,则偏重于在世时不得志的作者,而且多是在政治、道德 或文学上有建树的人物,可知韩愈实际所指的“不平”,也不是指的一般的不平心态,而是 一种激进的、现实功利性很强的心态。如果联系他在其他文章中所说的“夫和平之音淡薄, 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合诗序》),就不难看出他所 说的“不平”的倾向性,不难看出他的“不平则鸣”说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之间的联 系。 说过“不平”,再说“鸣”的问题。韩愈提出“鸣”有“善鸣”、“不善鸣”之分,从他 的论证中可以归纳出,所谓“善鸣”是由三种因素所促成的,一是时代环境,二是自身遭遇, 三是内在的修养。他在这里没有涉及艺术表现问题。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的“诗穷而后工”说。首先,他提出:“盖世所传诗 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对韩愈偏重 于不得志者的“不平则鸣”说的进一步生发。其次,他分析了“古穷人”之辞为什么能为“世 所传“的原因:这些“穷人”由于才能“不得施于世”而有闲暇,多喜欢放浪于山水,与自 然景物相亲近,能够发现自然景物独特的内蕴,而借以抒发“忧思感愤之郁积”,表达政治 上的“怨刺”,从而写出曲折入微的动人情感。因此越是不得志,就越能写出好诗。最后得 出“诗穷而后工”的结论。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欧阳修分析“诗穷而后工”的原因,是从情与景的相互关系角度着 眼的,虽然他把情限定在具有政治功利倾向的“怨刺”,但其最有价值的是涉及到了诗人与 自然的审美关系和艺术表现问题。中晚唐以来,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中越来越注重通过情与景 的配合来追求美学效果,诗歌评论界对情景配合乃至交融的艺术境界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 欧阳修之论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之上的。 综上所述,韩愈“不平则鸣”说与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的异同如下: (1)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和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说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而“诗穷而后工”说可以说是从一个角度发展和深化了“不平则 鸣”说。 (2)韩、欧之论都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但相比之下,韩愈“不平则鸣”说的功利心 态更强烈,而欧阳修的则在功利心态之外,更着眼于诗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 (3)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有一个哲学本体论的依据,而欧阳修则是从创作实践的角 度探求“诗穷而后工”的原因。 (4)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从时代环境、个人境遇和道德修养角度确定“善鸣”与 “不善鸣”,没有涉及艺术表现问题;欧阳修则更强调个人境遇(“穷”)与诗歌创作之“工” 的正相关,而且偏重于从情景配合的角度来论证,这就涉及艺术表现的问题了。 2、严羽《沧浪诗话》说:“孟襄阳(孟浩然)学力下韩退之(韩愈)远甚,而其诗独 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请结合孟浩然、韩愈的诗歌创作实践,谈谈你对严羽“妙 悟”说的理解。 在严羽看来,韩愈的学问远远高出孟浩然,但是韩诗却在远逊于孟诗。孟浩然是盛唐山 水田园派的代表作家,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孟诗长于写景,风格清淡,富于韵味。 而韩诗佳品不多,在文学史的地位远不能与孟诗相比。其原因就在于“妙悟”。“妙悟”指的 是诗人的一种特别的才能,这种才能就是对艺术的特殊规律和美学特征的把握,体现的是诗 人的艺术素质和诗的审美形态,与书本学问掌握的多少没有必然的关系。而“妙悟”各有深 浅,因此形成诗家的高下之别。 在讨论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们需要明确的是: (1)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 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提出了 “妙悟”说。 (2)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喻诗”的“妙悟”说。“妙 悟”本是佛教禅宗词汇,本指主体对世间本体“空”的一种把握,《涅盘无名论》说:“玄 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就诗而言,“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 的实相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他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于“悟有浅深”, 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 下之别。 (3)从严羽对孟浩然和韩愈诗歌的比较看,他的所谓“妙悟”就 是诗人对诗歌即兴生情,即情命笔的一种创作才能,这种才能来自于诗人的对诗歌创作的 “悟”的本领,与诗人的学力无关。孟浩然因为“悟”得高深,而韩愈则常常靠学问、才学 写诗,“悟”得浅,所以孟诗远高于韩诗。 3、结合盛唐诗歌创作,谈谈你对严羽“兴趣”说的理解。 本题所考知识点:对严羽“兴趣”说的理解 (1)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提出了“兴趣”说。 (2)“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 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 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 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3)从严羽对唐诗和宋诗的比较看,他认为唐诗有“兴趣”,而宋诗则缺少 “兴趣” 这种审美特征。可以看出,“兴趣”就是唐诗具有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和由此而产生的丰富隽 永的审美趣味。有“兴趣”的作品必然形象生动,理趣含蕴在形象之中;反之,直接说理、 议论,或以文字、才学入诗,缺少形象性的作品就是缺少“兴趣”的作品。 (4)“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发展,它与钟嵘的“滋味”、司空图的“韵味” 有直接的关系,都是指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兴”指诗兴,即作家在外物接触中所引起的情思和创作冲动;“趣”则指诗歌的韵味, 严羽认为盛唐诗歌较普遍的特点就是有含蓄深远、韵味无穷的意境。 在对以上两道题目重点掌握的同时,也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其他题目,下面我对其他较难 的题目作出简单的分析: 4、李贽“童心”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代文论有何影响? 本题所考知识点:(1)“童心”说的主要内容 (2)“童心”说对后代文论的影响 (1)“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说:“天下之至文,未 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 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2)什么是“童心”呢?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 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因此,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 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 心。并且认为,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价值标准。只要有童心, “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3)李贽生活的明代后期正是前后七子复古模拟之风盛行的时候,复古派强调复古模 拟,不能表达作家的真实思想感情,李贽提倡童心正与复古派的理论观点相对立,起到了反 对复古模拟风气的作用。 (4)李贽的“童心”说成为稍后的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也间接地影响 了清代袁枚的“性灵”说。 在讨论“童心”说对后代文论影响的时候可适当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展开。 5、试析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的背景和内涵。 本题所考知识点:(1)提出“性灵”说的背景 (2)“性灵”说的内涵 袁宏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看法见于他的《序小修诗》。他大声疾呼的提倡“独 抒性灵,不拘格套”,提出了诗歌创作的“性灵”说。 明代弘治、嘉靖年间,前、后七子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文自西京,诗自天 宝而下,俱无足观”。 提出了复古的诗文主张,整个文坛笼罩着剿袭摹拟的风气,袁宏道 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提出“性灵”说与之相抗的。 袁宏道的所谓“性灵”就是真性情、真感情,亦即李贽的所谓童心、真心。袁宏道认为, 诗歌应当从自己的胸臆中自然流露出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而不应当剿袭、摹拟古人成 规、格套。“性灵”的唯一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物真则贵,文亦如此。 袁宏道和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张对后来袁枚、王国维等人的诗歌理论都 有一定的影响。 在讨论本题目的过程中,提出“性灵”说的背景在书上有明确的讲解,在这里就不做过 多的阐述了。希望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脱离文本本身,要从教材出发。 重庆电大巫山分校 余德保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运事、生事 2、人物、情节 3、现在、现成 4、景中情、情中景 5、在物、在我 6、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7、体裁、音节 8、格调、性灵 9、诗界、小说 10、我、无我 二、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现量”说:即“显现真实”。当下的情与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 象,则情和景必然是真实不妄的。“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强调创作过程的自发 性,这就从审美对象和审美表现过程两方面保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2、“神韵”说:是诗歌的审美表现问题。主张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 来,对景物也不必作全面精细的刻画,如画龙只画一鳞一爪,画山水只画“天外数峰,略有 笔墨”,但通过所画的一鳞一爪、天外数峰,可以表现出龙的整体风貌和天边的山水景象。 3、“性灵”说:在审美上主张风趣。风趣来自诗人的真性情,它是诗人摆脱庄严的道德、 政治面孔之后,那种轻松活泼的个性表现。风趣在审美表现上则要求“灵机”、“笔性灵”, 即用一种灵活机巧的方式来凸现轻松活泼的性灵。袁枚认为这要靠天分都能做到。 4、“境界”说:“境界”说是贯穿《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境界”是从审美层面对 诗词艺术提出的理想标准。“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 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对情与景的真实、具体、鲜明、生动的描绘,这就是有“境 界”。 有我之境,是把我之主观色彩、我的强烈感情投射到所描写的客观景物之中。无我之境是指 我的情感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物我交融,物我两忘。 三、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A 2、A、 3 、B 4、C 5、D 四、翻译题(10分,任选一段翻译,并简要解释) 1、“僧敲月下门”(的到底用“推”字还是用“敲”字),只是别人凭空妄想,无端 揣摩,就像替他人说梦,即使形容得特别相似,又何尝(与那人事实上的梦境)有一丝一毫 的关系?知道这样的人,因为作者沉吟着“推”、“敲”二字,就替他作揣想(替他确定用 哪个字)。如果触目眼前之景而内心有所感发,那么或者是“推”,或者是“敲”,(实际 情形)二者必居其一,(作者身临其境)因景感人而生情,因情被感动而产生出带有感情的 景,这样(写出的诗)就会自然生动,灵动美妙,何必有劳别人揣摩议论呢?(王维《使至 塞上》诗)“长河落日圆”,(在作者心里)起初并无一定之景;(他的《终南山》诗)“隔 水问樵夫”,也不是(作者在心里)预先想好了的(只是触目即景而已):这就是禅家所谓 的“现量”(的境界)啊! 提示:明朝一些学者诗人有妄替别人改诗的恶习,这段文字正是借贾岛、韩愈“推”、 “敲”的故事批评这种风气。作者强调作诗要“即景会心”,根据作诗时的实际情景置辞造 句,替别人揣想,妄议妄改,只能是替人说梦。在这段文字的结束处,王夫之提出了诗歌创 作中的“现量”说这一新的理论,以禅喻诗,其大意是说,作诗时应即景会心,闻言得意, 不劳思索比度,便能领略其情味的艺术表现。 2、(文学创作)有“有我之境” ,有“无我之境”。(欧阳修的《蝶恋花》词句)“泪 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秦观的《踏莎行》词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 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的例子。(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 (元好问的《颍亭留别》诗句)“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之境” 的例子。“有我之境”,是以我为主来观察景物,所以景物都染上我的色彩;“无我之境”, (没有我的存在)是以事物来观察事物,所以不知道何者是我,何者是物。古人创作诗词, 写“有我之境”的多,然而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这在那些才情超迈、胸次宽阔的大作 家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提示:此则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所谓“有我之境”,就是在作品中 体现出较为浓厚的作者的主观色彩的这样一种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就是在作品中作 者的主观色彩较为隐晦,创作主体和客体完美地统一、融汇在作品里的这样一种艺术境界。 五、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5题任选2题做) 1、作者可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虚构,而这种虚构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 能。“《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性, 李逵粗卤是蛮横,武松粗卤上豪杰,不受羁拘,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粗卤是气质 不好。”从纯艺术的角度看,金圣叹更推重这种虚构文学。 金圣叹非常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他指出,《水浒传》人物性格有鲜明的个性,“写一百 零八个人的性格,真是一百零八样”。另一方面,在个性当中也概括了一类人的共同性,“任 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如“鲁达”、“史进”、“李逵”、“武松”等,他们都有自己的 个性,但他们亦有共性“粗卤”,体现了共性的个性就是典型化的性格。 2、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比较,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 是“因文生事”。“《水浒传》的(运文)方法,都从《史记》而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 处。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史记》所处理的是现存的历史史实,这对作 者就构成了限制,作者的艺术就只能体现在对现成史实的组织和处理上。而《水浒传》则不 然。作者可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虚构,而这种虚构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 “《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性, 李逵粗卤是蛮横,武松粗卤上豪杰,不受羁拘,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粗卤是气质 不好。”从纯艺术的角度看,金圣叹更推重这种虚构文学。 金圣叹非常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他指出,《水浒传》人物性格有鲜明的个性,“写一百 零八个人的性格,真是一百零八样”。另一方面,在个性当中也概括了一类人的共同性,“任 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如“鲁达”、“史进”、“李逵”、“武松”等,他们都有自己的 个性,但他们亦有共性“粗卤”,体现了共性的个性就是典型化的性格。 3、王夫之的情景理论主要是为意境的创造服务的。他从气为世界本原的哲学观出发, 认为情、景之间有必然的感应关系。“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造”,二者的 结合是必然的。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 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有情;其三是 “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情景的结合构成诗歌的境界美。 4、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是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独特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下 提出的,是又一次重新审视小说的性质和功用的做法。他认为小说具有新道德、新宗教、新 政治、新风俗、新学艺、新人心、新人格的巨大作用,在开导民智、变革社会方面具有不可 思议的力量,因而具有崇高的地位。并且,在梁启超看来,小说与群治之间既然具有如此密 切直接的联系,最后的结论必然是:“故今日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 新小说始。”显然梁启超过分夸大了小说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使小说为政治改良、社会变革 服务的功利性意图。但他的论述对于进一步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改变传统的小说观念,引 发人们关注小说的革新发展,尤其是在当时的社会变革时期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和评价古典小说、认识和接 受西方小说,进而建构新的中国小说创作和批评理论,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5、贯穿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王国维受康德、叔本华思想影 响,认为文学是超越功利的纯粹艺术,文学的审美功能是其价值的根本体现,而“境界”正 是从审美层面对诗词艺术提出的理想标准。《人间词话》开宗明义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所论的文学艺术的“境界”与“意境”的含义基本 一致。他在自撰而托名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里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 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 以言文学。”以“境界”、“意境”评论诗词,并不始于王国维,唐代皎然以来许多文学理论 批评家都曾从不同角度论及意境问题,但惟有到了王国维,有关意境的理论才达到了最为完 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王国维“境界”说的美学特征,《人间词话》有具体的说明。1.他总结了中国古代文艺 思想中有关意境的美学特征的论述,指出“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特征,这和 宋代严羽的“兴趣”、清代王土禛的“神韵”一样,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色。 2.王国维指出,“境界”、“意境”具有真实自然之美,他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 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能写真景舞、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不仅要求内容方面 的情景之真,而且要求艺术表现方面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惟有如此, 作品才能具有“不隔”特点的自然真切之美。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1参考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49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8KB
软件:Word
页数:35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18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