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丑恶怪谲 各尽其美

丑恶怪谲 各尽其美

举报
开通vip

丑恶怪谲 各尽其美丑恶怪谲 各尽其美 丑恶怪谲各尽其美 摘要:由于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不同,中西审丑意识与审丑艺术实践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因强调对立物的协调、渗透,对“丑”能宽容接纳;西方因崇尚美,强调美与丑的对立与冲突,对“丑”总是排斥拒绝。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对“丑”的本质认识偏重于伦理道德方面;西方受主客体二分思维的影响,对“丑”的认识偏重于形式方面。在艺术创作中,中国人往往以丑为美;西方人则注重化丑为美。? 关键词:古典美学;丑;审丑?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

丑恶怪谲   各尽其美
丑恶怪谲 各尽其美 丑恶怪谲各尽其美 摘要:由于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不同,中西审丑意识与审丑艺术实践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因强调对立物的协调、渗透,对“丑”能宽容接纳;西方因崇尚美,强调美与丑的对立与冲突,对“丑”总是排斥拒绝。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对“丑”的本质认识偏重于伦理道德方面;西方受主客体二分思维的影响,对“丑”的认识偏重于形式方面。在艺术创作中,中国人往往以丑为美;西方人则注重化丑为美。? 关键词:古典美学;丑;审丑?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5-0062-04 作者简介:莫小红(1978-),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 “丑”是与美相对的美学范畴,同假、恶一致。如果说美是人与人、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的和谐统一的话,丑就是不和谐。如果说美的最终特征是整一的、秩序的、均衡的、合理 的,那么丑的最终特征便是混乱的、奇异的、怪诞的、荒谬的。丑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美学史的发展,“丑”从古代的混沌模糊、非独立状态到今天的异军突起、与美抗衡;从简单的形式丑到复杂的内容丑、本质丑,“丑”的地位在提升,人们的审丑意识也在变化。 虽然,中国和西方的古典美学都重视审美艺术惩恶扬善的社会批判功能,强调真善美的统一,追求和谐整一的审美理想,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不同,长期以来,人们对美的认识存在明显的差异,自然对“丑”的认识也各不相同。 一、接纳宽容与回避排斥――不同的审丑态度 中国和西方都有美丑相比较而存在的认识,如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二章》)晋代葛洪指出:“不睹琼琨之熠烁,则不觉瓦砾之可贱,不觌虎豹之?蔚,则不知犬羊之质漫,聆《白雪》之九成,然后悟《巴人》之极鄙。”(《抱朴子•广譬》)在西方,赫拉克利特说:“最美的猴子比起人来还是丑。”[1](P183)伯克认为:“丑是美的对立面,丑与崇高的观念是相容的。”[2](P138)但对待丑的态度中西方却是截然不同。 在中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重视社会伦 理情感的哲学基调,哲学与伦理学、政治学高度融合。与此相联系,中国的古典美学重视的不是实体和对象,强调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因而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伦理性的善,而非实体的美,对“丑”也就能够以宽容的态度接纳。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女娲、干戚等形象都是以善良、英武传世,而不是以貌美流传。庄子在《人间世》和《德充符》两篇文章中描写了一大批残缺、畸形、外貌丑陋的人,却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和尊敬,这就是所谓的“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庄子•德充符》)在庄子看来,“美”和“丑”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美”和“丑”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气。因而,美丑也就没有了区别,“厉与西施,恢??怪,道通为一。”“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齐物论》)受庄子“齐美丑”思想的影响,那些貌丑而德美的人成了中国艺术画廊中一系列奇特的审美形象,中国画中的罗汉形象便是如此。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兵马俑以及墓葬品,无不带有强烈的丑的因素。中国古代的丑学思想也不绝如缕,如葛洪的“得精神陋形之里”,郑板桥的“陋劣之中有至好”,“丑到极致,就是美到极致”等。历史上,一些艺术家也着意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丑怪形象。如杜甫就在诗中描绘了瘦马、病榆、病桔、 恶树等丑的事物,并且常常使用“丑”、“老丑”一类的字眼等。总之,在中国古代艺术中,“丑”随处可见,正如当代美学家潘知常所说:“中国似乎是从一开始就重视了丑。例如‘老树’、‘枯藤’、‘昏鸦’、‘病梅’、以及湖石的‘透、漏、瘦、皱、丑’,还有对于‘苍劲’、‘老气’、‘古拙’、‘高古’、‘野逸’、‘疏宕’、‘清奇’、‘寒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提倡。”[3](P173) 西方文化的源头在古希腊。古希腊民族是高度崇尚美的。美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祭神、出征、庆典、游行中经常穿插有健美比赛的内容。“希腊人的意识所达到的阶段就是‘美’的阶段。”[4](P160 )“希腊人心目中的天国,便是阳光普照之下的永远不散的筵席,他的神明是‘快乐而长生的神明。’他们住在奥林匹斯的山顶上,‘狂风不倒,雨水不淋,霜雾不降,云雾不至,只有一片光明在那里轻松地流动。’他们在辉煌的宫殿中,坐在黄金的宝座上,喝着琼浆玉液,吃着龙肝凤脯,听一群缪斯女神‘用优美的声音歌唱。’”[5](P266)这就是古希腊“美的宗教”。他们的生活是理想化的,他们也在生活中追求美好的理想。“美的宗教”自然拒绝一切负值的体验,加之西方强调对立物的矛盾与冲突,所以丑倍受压抑。忒拜城的法律明文规定:不准表现丑~[6](P34)柏拉图 要把表现丑的诗人逐出理想国。贺拉斯在《诗艺》中告诫人们:严防把丑的事物搬上舞台。在古希腊的文艺作品中,即使描写了丑,也是把它放在“必然失败”或“被批判”的地位上。希腊雕塑《众神与巨人之战》、《勒庇底人与山陀儿的战斗》、《希腊人与亚马戎人的战斗》等描绘的就是“丑恶势力”最终被打败,走向灭亡。虽然在古希腊文学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丑怪形象,如百手怪、独眼巨人、鸟兽人面的女妖等,但他们都是作为“美”的陪衬物出现的,是用来衬托美的伟大的,他们没有被赋予美学意义。正如雨果所说:“古代的丑怪还是怯生生的,并且总想躲躲闪闪。可以看出它还没有正式上台。因为它在当时还没有充分显式出其本性。它对自己还一味加以掩饰。半人半羊的神、海神、人鱼都只稍稍有点畸形。司命神、人面鹰身的三妖妇只在外形上丑恶,其本性并不可怕,罪罚女神甚至还很美丽,人们称之为‘欧美妮德’,意即‘温和’、‘慈善’。而在其他的丑怪身上,也都披上了一层伟大而神圣的外衣。” [7](P32-33) 二、道德之恶与形式之丑――不同的审丑观念 中西方的古典美学都追求一种朴素的和谐美的理想,强调真、善、美的统一,强调文艺的认识、伦理和娱乐作用的结合。但相对说来,中国对美的认识, 更偏重于社会伦理道德方面,西方则更多强调对美的形式分析。认识与“美”相对立而存在的“丑”,中国则视之为道德之恶,西方则视之为形式的不和谐。 在中国古代,善与美、丑与恶是紧密相连的。先秦典籍多将“丑”作“?”,许慎《说文解字》:丑(?),可恶也,从鬼,酉声。段玉裁注解说,“非真鬼也”,“以可恶,故从鬼”。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又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述而》)这里的美就是善,“恶”就是与美对立的“丑”。后来,孟子的“与民同乐”说、荀子的“比德”说等,都是顺着孔子的意思论述美与丑的。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美丑、善恶交混,美丑概念尚未从道德范畴中区别开来。虽然,自汉代中晚期开始,美丑等美学范畴在一部分哲学家和文人那里已逐渐从善恶等伦理学范畴中剥离出来,但由儒学所奠定的伦理美学的影响仍是巨大的。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本是金陵美女,但她的所作所为,只能引起我们的厌恶。我们“以美裁判丑”,以美的最高理想善来对她进行丑的裁决,王熙凤的丑就是一种道德之恶。[8](P192)我国民歌中唱的:“头发梳得光,脸上搽着香,只因不生产,人人说她脏。”这里所说的“脏”,实际上就是指丑, 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对人物形象美丑所做的评价。这也是中国传统美丑观念的一种主要评判方式。 在西方,哲学家将世界作为外于己的观察对象,作为能驾驭的客观存在,主体与客体是相互分离的。在对客体的观察中,人们首先注意的就是外在形式。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就将美视为一种形式的和谐。亚里士多德则提出美在形式说,即美在于体积的大小,秩序和各部分的安排的合适,与美相对的丑就是一种形式的不和谐。斯托拜乌在其文集中记载,“要是任何东西超越了尺度,最令人感到快感的东西,也变成最令人厌恶的东西。”[9](P355)中世纪神学大师托玛斯•阿奎那曾说:“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10](P128)不仅在古代,近、现代也有许多艺术家从形式方面来定义丑。英国著名画家和艺术理论家荷迦兹认为,适宜可以产生美,不适宜则会变成丑。他用赛马和战马的不同性质、体形来说明:“赛马的马的周身上下的尺寸,最适宜于跑得快,因此也获得了一种美的一贯的特点。为了证明这一点,让我们设想把战马的美丽的头和秀美的弯曲的颈放在赛马的肩上,„„不但不能增加美,反而变得更丑了。” [11](P66)鲍姆嘉通也认为“完善的外形„„就是美,相应不完善就是丑”。罗丹则认为:“所谓‘丑’,是毁形 的,不健康的,令人想起疾病,衰弱和痛苦的,是与正常、健康和力量的象征与条件相反的――驼背是‘丑’的,跛脚是‘丑’的,褴褛的贫困是‘丑’的”。[12](P31)近代美学家罗森克兰兹在《丑的美学》中说:丑是“有缺点的形式和自然真实或历史真实的缺乏(无形式、不正确)。”[13](P322)不合尺度、不完整、混乱、畸形„„这都是从外在形式来谈丑的本质。当然,在西方也存在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定义美丑的事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伏尔泰、狄德罗就把美和效用、利害联系在一起,把艺术当作认识和道德教育的手段,但长期以来从外在形式论美丑的审美观念仍占领着美学主流。 三、以丑为美与化丑为美――不同的处理原则 在中国和西方的古代艺术史上,都塑造了过一些丑的形象:嫫姆、钟馗、长有马尾马耳的森林之神、合用一眼一牙的三姊妹、狮头羊身龙眼的吐火兽„„但在对丑的处理原则上,中国则明显地不忌讳形式的拙劣与表面的丑陋怪奇,反而认为形式丑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对它充满一种特殊的感情,在艺术创作中常常以丑为美;西方则偏重于丑的存在是为了衬托美,丑是从属于美的,丑要进入艺术殿堂,必须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即化丑为美。 我国古代的一些艺术家已认识到“丑”对于批判现实丑恶,抒发个人情感,表现艺术个性的作用,在艺术创作和评价中往往表现出以丑为美的嗜丑情结。评论家袁宏道在评价其弟弟的诗作中说:“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的独创语,然余则极爱其疵处。”(《袁中郎全集》卷三)唐代韩愈就常常搜奇抉怪,用艰涩难读的诗句描绘灰暗、怪异、恐怖的事物,追求一种“不美之美”、丑怪至极的境界,以展示自己的独特风格。所以,刘熙载说:“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艺概•诗赋概》)不仅在诗歌中,在小说、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以丑为美的杰作比比皆是。清代的“谴责小说”就是以一系列丑的形象来批判官场黑暗,社会糜烂。明代徐谓的书法作品《青天歌》,字忽大忽小,忽草忽楷,忽轻忽重,忽枯忽润,全然无视传统章法,他有意反秩序、反统一、反和谐,以表达自己愤世嫉俗的情绪。朱耷、石涛等人的绘画,大多画面奇特,造型突兀,形象狂放怪诞。扬州八怪更是以喜丑石怪树著称,他们对病态、畸形、丑陋的钟情,无疑提升了丑在创作和欣赏中的地位。总之,“在这些艺术家看来,艺术中的丑不仅不低于美,而且比美更能表现生命的力量,更能表现人生的艰难,更能表现自己胸中的勃然,不可磨灭之气。”[14](P127-128) 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强调的是美与丑的对立与矛盾,丑只能从属美,服从美的一般法则,只因为丑可以提升美,具有间接的审美价值才得以进入艺术领域。最先肯定丑能进入艺术作品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说“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例如尸首或可鄙的动物形象。”[15](P24)普鲁塔克发挥了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想法,提出“美”和“模仿得美”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认为在艺术中丑不可能变得美,但艺术家的技巧可使人们的智力对此产生“亲和力”。[16](P253)古典艺术大师布瓦洛由强调逼真的摹仿推进到强调创作的技艺,认为艺术可以把丑恶的东西描写成可以欣赏的对象。他说:“精妙的笔墨能用引人入胜的妙技,把最怕人的东西变成可爱有趣。”[10](P184)在美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丑”的处理原则的是17世纪的莱辛。他在《拉奥孔》中提出丑可以入诗,作为达到戏剧性和可怖性的手段。不过他认为“就丑的本质来说,丑也不能成为诗的题材。只是由于诗里形体的丑由于把在空间中并列的部分转化为在时间中承续的部分,就几乎完全失去它的不愉快的效果,因此仿佛也就失其为丑了。”[9](P358)正是因为丑可以化为美,艺术之门才为丑打开,形式丑才开始逐渐向内容丑转化。 在古典美学阶段,丑就以衬托美的身份,经过“化丑为美”的处理而存在于艺术作品中。希腊人虽然在他们的悲剧中描写了“最可怕的罪行(如在《俄狄浦斯》和《俄瑞斯特》中),疯狂(如在《阿雅斯中》),令人作呕的疾病(在《斐洛克特蒂斯》中),还有他们的喜剧中描写了各种罪恶和不名誉的事物。”[13](P324)但是,对于这些形式丑的描写是遵循和谐的处理方式的,即丑经过摹仿转化为艺术美。被誉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古希腊雕塑《拉奥孔》,不表现痛苦挣扎时扭曲的身型,濒临死亡时恐怖哀绝的情绪,就是遵循“化丑为美”的原则。所以别林斯基说:“希腊的创作是从自然压制下的解放,是一向互相敌视的精神与自然的言归于好。因此,希腊艺术才把一向作为丑恶不堪的兽性表现的人的种种自然爱好和愿望都变成光明正大的了。” [6](P39) 综上所述,与西方相比,中国较早地领悟到美丑并存的辩证关系,对丑抱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在艺术创作中也从不忌讳丑,甚至以丑为美,塑造了大量艺术精品,丑学思想萌芽较早。但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善恶比美丑的伦理美学观延续了两千余年,对“丑”的本质的认识长期混同于伦理道德范畴的“恶”。在西方,“美”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丑”则长期受 到压抑和排挤,只能作为“美”的陪衬,从属于美,服务于美,即使在艺术创作中,“丑”的表现也必须遵循美的原则。由于西方人思维重理性、重客观、尚思辩,所以,对丑的本质的认识也注重对客体外在形式的分析。直到19世纪以后,形式丑才逐渐向内容丑、本质丑过渡,“丑”才成为独立的美学范畴,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潮。? ?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 伯克(崇高与美[M](李善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3] 潘知常(美学的边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5] 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6] 刘东(西方的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 雨果(雨果论文学 [M](柳鸣九,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8] 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2.? [9] 朱立元(西方美学范畴史:第3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10]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1] 杨辛(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 罗丹(罗丹艺术论[M](沈宝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 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5] 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6] 吴世常(新编美学辞典[M](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粟世来) The Ugly Monster Each of Which is Beautiful?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ncept of “Ugliness” in Ancient Aesthetic? MO Xiao-Ho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eviden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ppreciation of “ugliness”,which can also be perceived through people’s behavior.Chinese emphasize the negotiation and assimilation between opposites;therefore they can accept and absorb “ugliness” with an open mind.While in western culture,people advocate beauty and stress the opposition and conflicts between beauty and ugliness,so any ugly things is always repellent.China had been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so Chinese recognition/understanding of “ugliness” is partial to moral aspect.By contrast,the west culture is drenched by the philosophy of “division between object and subject”,thu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ugliness” favors the form of it.During the creation of art,Chinese take ugliness as a kind of beauty,while westerners tend to turn ugliness to beauty. ?Key words: ancient aesthetic;ugliness;appreciation of “ugliness”
本文档为【丑恶怪谲 各尽其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312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1-15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