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语的韵律研究吴宗济先生的韵律思想及其深远影响

汉语的韵律研究吴宗济先生的韵律思想及其深远影响

举报
开通vip

汉语的韵律研究吴宗济先生的韵律思想及其深远影响汉语的韵律研究吴宗济先生的韵律思想及其深远影响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 1汉语的韵律研究 ——吴宗济先生的韵律思想及其深远影响 李爱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吴宗济先生70余年的音路历程,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现代语音学发展的光辉历程。他运用现代语音学的实验手段,对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特性展开了开创性的全面探索,不仅对音段的声学和生理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而且对汉语的韵律特性及其在言语工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吴宗济先生语言学论文集》便...

汉语的韵律研究吴宗济先生的韵律思想及其深远影响
汉语的韵律研究吴宗济先生的韵律思想及其深远影响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 1汉语的韵律研究 ——吴宗济先生的韵律思想及其深远影响 李爱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吴宗济先生70余年的音路历程,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现代语音学发展的光辉历程。他运用现代语音学的实验手段,对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特性展开了开创性的全面探索,不仅对音段的声学和生理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而且对汉语的韵律特性及其在言语工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吴宗济先生语言学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集》便是吴宗济先生音路历程的缩影。 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的时候,我们重点介绍他在汉语韵律研究方面的成就,特别是他提出的或然变调和必然变调的语调思想,以及近年来他对篇章韵律和书法绘画等等其他艺术表达手段的共同特性的探索。 吴宗济先生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积极带领同仁和学生共同研究,他的影响已经涉及几代人。吴宗济先生十分注重语音研究成果在言语工程中的应用,特别是对提高汉语语音合成的自然度的影响。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国内外对汉语韵律的研究越来越繁荣,推动了韵律研究,也推动了整个语音研究与言语工程技术的合作。 1引言 二十世纪初期,刘复、赵元任两位语言学大师,开始用实验语音学方法对声调进行研究,浪纹计是测算声调频率的主要工具。赵先生在系统阐述了汉语语调的定义、语调的类型以及语调和字调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汉语的语调实际是词的或固有的字调和语调本身的代数和是“小波浪加大波浪”的著名理论。 吴宗济先生师从赵元任先生,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普通话的音段特征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80年代开始从事普通话的变调研究,并继承和发展了赵先生的语调思想,将赵先生提出的“橡皮条效应”以及“小波浪和大波浪”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量化,在语法、语音和音系三个层面考察语调的变化模式。通过对二字到四字的变调的调形分析,找出短语中的连读变调规律,作为研究成句语调的基础。提出了逐级变调的多米诺变调规则和语调的移调规则等,还制定了韵律标注系统,确定了一系列语音合成中韵律合成规则。他的语调思想的核心就是 “必然变调”加 “或然变调”。 在吴宗济先生的影响下,汉语声调、语调以及相关的韵律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后就繁荣起来。 1.1语调 在语调研究方面,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模型,例如,许毅提出的并行编码和目标接近 (PENTA) 模型,沈炯的高低线语调模型,石基琳的STEM-ML模型,等等。此外,林茂灿对汉语的陈述和疑问语调进行了研究,他借鉴自主音段-节律理论(Autosegmental-metrical theory, 简称AM理论),认为语调有两个变量:重音和边界调。这两个变量通过语句韵律结构,制约其基频和时长变化。曹剑芬通过分析声调和语调生成的客观物理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原理,阐述了汉语语调的深层本质和内在结构,解析了声调和语调的代数和关系。郑秋豫则从篇章角度对语调的表现进行研究,认为在小浪、大浪之上,还有更大的潮涌。更为可喜的是,一大批年轻有为的生力军的崛起(例如,高美淑2001;江海燕2006;陈虎2006;曹文2006;王韫佳,阮吕娜2007,等等)以及对各种方言的声调和调连的研究(如:K. K. Luke、 Chen Fangxin、 Lee Wai-Sum 2001;Eric Zee、Lee Wai-Sam 2004;Ying Wai WONG 2006;石锋等 1996-2006;李晓华、陈玉东、邹煜2006;陶建华 2003;曹阳、黄泰翼和徐波 2004;路继伦1999)和对方言语调研究的逐步展开(例如,CHOW Shuen 周璇2001),使得汉语的语调研究更加丰富多彩。 1.2轻重音、时长和节奏 对于汉语的轻重音,赵元任(1968)主张分成正常重音、对比重音和弱重音三类。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一方面是大量的对轻声的研究,例如,林焘(1983)通过切音合成的感知试实验探讨轻声的性质,认为分辨轻重音以音长的变化为主。林茂灿等(1980,1990)研究了轻声的声学表现,认为轻声的变化主要是长度缩 1这是第八届全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的大会英文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的扩充中文版,完整的英文版将在吴先生百岁文集上发表(商务印书馆,2009)。 1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 短和能量减少而引起的,轻声是弱重音。曹剑芬(1986,1995b)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轻声的听觉印象是语音四要素综合变化的效应,相对说来,音高的作用更加显著,而且具有比较稳定的模式。王嘉龄等(1988,1997)从音系学角度研究轻声,并考察了天津话等方言里的轻声现象。另一方面,是对正常重音的实验分析,例如林茂灿等(1984,1988)分别研究了北京话两字组和三字组正常重音的声学表现,指出这种重音的特征主要是有较长的长度和较完整的音高模式。曹剑芬(1995b)从正常重音四要素的声学特点、区别功能以及从重音对立的层次性及稳定性几个方面,论证了所谓“中”与“重”的对比只是正常重音内部相对的差异。此后,逐渐转向语句中的重音研究,例如,沈炯(1994)对语势重音的研究表明时长的作用并不大,而音高的作用很重要,语势重音使音域的高音线向上扩展。高明明(1993)详细考察了强调重音的韵律特征。(林茂灿、颜景助 1980,1990;林焘 1985;曹剑芬 1986,1992; 王嘉龄 2003;颜景助 1999;路继伦、 王嘉龄 2005;王嘉龄 2000;Chen Yiya& Xu Yi 2006;冯胜利 1997;王志洁; 冯胜利 2006;端木三 1990;孙国华 1999;毛世桢 1999;曹剑芬 2004;林茂灿与颜景助和孙国华等 1984,1988,1990,2001;许洁萍 1999;李爱军 2002;陶建华 2003;王蓓 2002;王韫佳、初敏等 2001;王韫佳、初敏等 2006;仲晓波、王蓓、杨玉芳 2003;Xu 1999;Chen Y.Y. 2006;杨辰 2005;刘亚斌、李爱军 2003;陶建华 2003;陈明、王安红、肖娜、郭丽芬、吕士楠等 2003;许洁萍、贺琳、初敏、吕士楠 1999;沈炯 1996;王丹、杨玉芳 2004,2005,2006;王丹、程宗军、郑波、杨玉芳 2007;Wen Cao、Jinsong Zhang 2007) 对时长和节奏的实验研究相对开展较晚,但跟后来兴起的韵律结构的探索密切相关。例如,曹剑芬(1991,1994,1995a)先后考察了普通话双音节词以及语句中的时长分布规律,讨论了对比重音和词重音对时长分布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汉语节奏的声学语音学特性(1998),提出节奏结构的三个基本层级:韵律词、韵律短语和语调短语及其内聚特征和分界标志。并通过相关的语言学和副语言学证据,探讨汉语节奏的本质(2000),认为节奏并不是音节或重音的等间隔,而是语音上的停延伸缩及高低变化等韵律现象在一定位置上的规律性出现模式。叶军(1996)研究了停顿的声学征兆:一定长度的无声段、停顿前言语片段的相对延长和音节音域上限的下降。刘现强(2006)提出节奏支点的概念,认为停延在汉语中起到了与英语中的重音相同的节奏支点作用。(曹剑芬 1998, 2000;叶军 1996,2001;冯勇强、初敏等 2001;刘现强 2003,2006;王洪君 2003;李晓华 2006;祖漪清、陈肖霞 1999;黄晶晶 2003)。 1.3韵律结构 从80年代末开始,韵律结构的研究逐渐成为汉语韵律研究的核心。 首先是韵律边界的界定以及相关声学特征的研究,并且越来越兴旺(曹剑芬 1998,1999;李爱军 1998;王洪君 2000;林茂灿 2000;刘现强 2006;曹剑芬 2003;杨顺安 1992年;杨玉芳 1997;王蓓、杨玉芳、吕士楠 2001;钱瑶和初敏 2001;顾文涛 2006;熊子瑜 2001,2002;董宏辉、陶建华 2006;Chu M、Dong H.以及Tao J. 2006;杨锦陈、杨玉芳 2004;李爱军 2003;熊子瑜、林茂灿 2001)。例如,王洪君(2000)的句块理论。林茂灿(2001)研究汉语重音与韵律结之间关系,认为重音受韵律结构制约,语句中分句重音,韵律短语重音和韵律词重音,重音有层次性。曹剑芬(2002)对汉语韵律切分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线索的研究,重点讨论了韵律词和韵律短语的界定、停顿分布与句法结构和词性特点的关系以及实际言语中的韵律词组词规律。 接着,汉语韵律标记体系(吴宗济先生 1996b;李爱军(英文) 1996,2000)、语调韵律建模研究(XU Yi 2004,2006,2007;Kochanski & Shih, 2003;Fujisaki 1983, 1988; 顾文涛 2006;王天庆 2005)都在这个时期全面展开了。 1.4焦点、重音和功能语调 功能语调的研究从赵先生就进行了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和描述,吴宗济先生已经在语句和篇章层次注意到不同焦点句(他称焦点为“着重点”)与语调表现的关系,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1981)。真正大规模把焦点和功能语调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还是2000年以后了。这一部分将在后面重点介绍。 1.5语气情态和篇章韵律 2000年以后,情感韵律研究、自然口语中的韵律(刘亚斌、李爱军 2001;刘亚斌、李爱军2002; 于剑、黄力行、陶建华2007)、韵律与句法的关系(叶军 1999;曹剑芬 2002;熊子瑜 2006;王茂林 2001;初敏、王韫佳、包明真 2003;王洪君 2005;Chen Y.Y. 2006;Wang Bei and Yi Xu 2006;王丹、郑波、杨玉芳 2003)、篇章韵律的研究、语音教学或习得中的韵律问题(陈娟文、李爱军、王霞等2003;熊子瑜、张劲松、李爱军 2006;李爱军、方强、熊子瑜和王霞等 2006;熊子瑜 2007;张琰彬、呼月宁等 2007;柯登峰、杨丽宁、徐波 2007;高玉娟、李宝贵2006;侯晓虹、李彦春 2006)以及韵律跟其他模态之间的关系成为探索的热点。 2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 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这里重点介绍吴宗济先生及其他学者的汉语语调观点或语调思想,以及近几年汉语功能语调、焦点和篇章韵律的研究状况。 2语调 2.1吴宗济先生以及其他学者的汉语语调观 在语调研究方面,吴宗济先生大大拓展了赵元任先生的汉语语调思想,提出了包括单字调、连调、变调、移调等必然变调规律和语气情态篇章语调的或然变调规律。因此,我们先从赵元任先生的语调思想说起。 2.1.1赵元任先生的声调与语调思想 吴宗济先生(1996C)对赵元任先生的声调语调思想及其对汉语语调研究的贡献,归纳了这样几点:(1)开创了汉语声调的记调方法;(2)创制五度制的声调符号;(3)归纳出北京话连读变调的规则和字调与语调的关系。 此后,沈炯(1992)、曹剑芬(2002)、林茂灿(2006)、曹文(2007)、刘俐李(2007)等先后论述和总结赵先生的声调与语调思想,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汉语语调由单字调、中性语调(连读变调) 和口气语调组成,单字调和中性语调与音高和时长关系密切, 而口气语调则跟音高、时间、强度、嗓子四样因素最相关。 (2)字调与语调是并存叠加的代数和关系, 即著名的大小波浪说。 (3)提出音域的上移、下移、加宽、收窄的语调调节橡皮带效应:通过“音程跟时间的放大跟缩小”的变化表达多种语调。逻辑语调取决于重音和语调,情感语调取决于嗓音的音质、不寻常的重读(或轻读) 、整个短语总的音高和语速。 (4) 句调构造共有4个成分:句首前、主句首、核心、句尾。 (5) 用调域调节说明汉语语调的形式—功能的划分。 (6) 指出“未来”语调研究的方向、方法。 此外,赵先生提出了边界调的两种形式:同时叠加与后续叠加。这也是汉语字调与语调关系的突出体现。在表达特殊语气和一些方言如贵州和广东方言中,疑问句的边界调是明显的后续叠接式,比如,顾文涛(Gu 2006)对粤方言中的叠接形式的边界调进行的合成实验验证了这一点。 马大猷先生以“Chao?s viewpoint of Chinese intonation” 为题,在庆贺吴宗济先生95岁华诞举办的国际音调研讨会上,对赵元任语调思想做了高度评价:赵先生是最彻底研究汉语语调的第一位语言学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以他灵敏的耳朵、聪颖的思维,对汉语语调做了最透彻描述,他的成果至今仍辉煌无比。 2.1.2吴宗济先生的声调与语调思想 吴宗济先生认为汉语不同于西方的非声调语言。单就声调而言,就有“字调”与“句调”的不同。一个句子中各短语(基本单元)的调形,有些是有规律的,有些竟是几种调形的混合体,从来在语音研究中成为难于分析的瓶颈。按物理学的论点:一切事物的变化不论多么复杂,必有其生成的原因,不会无中生有。语音的变量尽管复杂,也应该有其原因。以声调而言,其变化再多、必然是“三个条件”(或称“三个平面”)相互依存制约的结果。首先是发音生理和发音声学(暂不提心理学)的条件,是属于语音学的范畴;再就是词句结构的条件,属于语法学的范畴;还有是历时的与共时的语音演变的条件,属于音系学(或音韵学)的范畴。 2.1.2.1基本单元 普通话的语调由一些基本调型(Basic Contour)组成的,这些基本调型包括:单音节调型:“字调”(Tone),多音节调型:“短语连读变调”((Phrasal Tone-Sandhi),“短语”连读调型 (Phrasal Contour)。“短语”包括“直接成分”(Immediate Constituent)的或非直接成分的短语。 2.1.2.2必然变调与或然变调 普通话语句中的变调,有的是“必然”的,有的是“或然”的。“必然的变调”的短语调形是句调中的“基本单元”,是一句的“底层调形”;这些基本单元组合成的“句调”(通称“语调”),是一句的“表层调形”。“表层调形”五花八门,很难给出一定的模型和规则。一个连续语言中句调不但混合着语音的、语法的、音系的必然变调;还同时融入逻辑语气或/和感情语气对声调、强度、节奏的影响所起的变化等等;如果不先行分析出其底层的基本单元,而只根据表层的调形来订立规则,这就如同分析一件矿物的化学成分,只研究其表面现象,而不分出其元素的成分和结构,必然是失败的。韵律三特征的声调特征的分析如此,其余时长和重音的分析也是如此。 3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 (1)“跳板规则”Gang-board Rule是“语音学” 的协同发音连读变调(生理的“跳板规则”)。 后音节的起始如为清辅音,就有“强频集中区”的频率;如为浊辅音,就有“声带音”的频率。也都有高有低。前音被后音同化后,调尾的频率或升或降。以二字组为例:前后两字之间的过渡段在仪器中分析出的调形就有斜度;以(次字为阳平的)三字组为例:次字的调形夹在首字的调尾与末字的调头中间,前后被同化而成为过渡调。这就像两头搭在船舷与岸边的一条跳板,潮汐的起落改变了跳板的角度。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跳板规则”。这一规则适用于所有两音节间语音学变调的过渡分析,(音系学变调除外),而不管其语法构造如何(吴宗济先生,1998)。 图1,二字组必然变调的15种模式 图2,三字组必然变调特例,图中的1,2,3,4代表 “阴、阳、上、去”四声;图中的虚线是本调调型; 实线是变调调型。 和 平 街 和 平 门 和 平 里 和平 路 图3,“跳板规则”的连读变调示意图 图4、语调移调模型: PC1,PC2 and PC3 三个短语的 移调调阶Key是语句的语气决定按照音乐标度移动 (2)“多米诺变调规则” (Domino Rule) 是指“语法学” 的直接成分优先变调规则。如三字以上的字组的变调、其底层结构(并列结构除外)总是先从其中的二字直接成分形成一级连读变调,再跟其余的字进行同化或异化、而成为二级变调。字数愈多,层级就愈多(如下文四字组的必然变调规则)。 四字全为上声的“多米诺规则”变调表解: (a)四上连读的四字组(单三,三字为[单双]结构) 找 李 厂 长 | | | | 语法结构 | | |__ 单三[单双] | | 上 上 上 上 底层调型 | | ? < | 上 上 阳~ 上 第一级表层调形 | ? < | | (音系学变调) 上 半 阳~ 上 第二级表层调形 ? < | | | (语音学变调) 阳~ 半 阳~ 上 第三级表层调形 | | | ? (音系学变调) 4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 阳~ 半 阳~ 尾 最终级表层调形 (b) 四上连读的四字组(单三,三字为双单)结构) . 找 厂 长 室 | | | | 语法结构 | | | 单三[双单] | | 上 上 上 上 底层调型 | ? < | | 上 阳~ 上 上 第一级表层调形 | | ?< | (音系学变调) 上 阳~ 渡 上 第二级表层调形 | | > ?< | (语音学变调) 半 阳~ 渡 上 第三级表层调形 ? < | | | (语音学变调) 半! 阳~ 渡 尾 最终级表层调形 (语音学变调) 附注: 阳~= 两上声的直接成分,前上变“阳平”。变来的而非原始的“阳平”,加 ~号。 半 = 半上,上声后接非上声,变半上。 尾 = 句尾变调,上声的句尾与半上相同。 渡 = 双单结构的三字组,次字为过渡调。 (3)“极化规则”(Polarization Rule)是指“音系学”的历时音系的极化变调。 句子在章节中,由于语境的不同,而有“或然变调” [语境]:“疑问句”、“祁使句”、“逻辑重音”、“感情重音” 应用规则:“调位守恒”、“移调”、“变域”、“韵律互补” (4)“移调规则” 吴宗济先生对四种功能语调即陈述句(Declarative Mood), 祈使句(Demanding Mood), 疑问句(Interrogative Mood) 和惊叹句(Exclamative Mood)进行了大量的声学分析。他发现短语调群在不同语气语调中遵从“移调规则”,语调中的“轻声”和“轻读”的变调规则,短语在不同语气的语调中“移调”后,调形 有“守恒”规律,语句中“逻辑重音”的短语“移调”后,调域有“守恒”规律,语句中“感情重音”的短语“移调”后,调域 遵从“展缩”规律,如图4所示。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吴宗济先生研究语调的时候,除了分析韵律短语的调域和调阶的变化,他一直把边界成分独立出来进行分析,讨论边界成分在不同语调表达中的表现,这一点同赵元任先生提出的后续叠加与同时叠加一样,都属于AM中提出的语调的边界调。 2.1.2.3情感和篇章语调 语句的韵律不但和“语音”、“语法”、“音系”有关,更和“语义”、“语用”的环境有关。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而孤立地去分析句子的韵律。 吴宗济先生对情感语调和篇章中语调的声学表现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他以愤怒兼命令的感情句为例说明怎 样用必然变调规则和或然变调规则实现情感句语调。 在图5的三句话中,情绪逐步高涨,语音音高和音 强也随着“连升三级”。首先用一个8度的域宽,这是一 般正常女音的平叙句的调高和调域宽度。第二句声调移 高了8个半音,而域宽只高两个半音。第三句声调高不 上去多少,而域宽却变动很大,达到19个半音。这也说 明韵律三特征的互补功能。此外,这三句话中都有‘你 给我’三字,它们都是上声,本来要服从三上连读的必图5,“你给我出去~你给我滚出去~你给我滚~ 然变调规则。但是它作为一个五字短语的成分,就要服 5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 从五字韵律规则,同时它又是三句篇章的首句,还得服从篇章韵律。第二、第三句也是这样。这种从小单位一步步地走向大单位,以致其表层现象面目全非。只有用抽丝剥茧的分析程序,即“多米诺”分析方法:第一步先找出直接成分,应用“跳板规则”得出最小短语的必然变调;再第二步、按照语音、语法、音系三平面的制约,应用跳板规则、得出这三句话的三个字组(五字、六字、四字)各自的连读变调;再第三步、按照逻辑和情感的需要,应用移调和/或变域规则,最终得出表层的实际调形。有趣的是:这三句话的韵律分析、几乎运用了必然变调和或然变调的全部规则,才能对表层的调形得到解释。 吴宗济先生用图6中的四句排比句中的短语单读和句中连读比较,说明篇章中语调的变化规律。在调高、调域上,除少数几个短语有些差别、如“意志”、“美丽”外,大多数的短语差别都不太大。四句中各单读调形相同的短语、在句中连读后的移调程度和调域宽度也大都相近;但是,四句中各有相同的两个短语、如“他们的”、“是那样的”,在各句间的韵律差别却十分明显(见图6-5;6-6)。这两组短语在语法上:“他们的”为“领属代名词”,领属后接的名词;“是那样的”为“程度副词”,修饰后接的状语。此四句朗诵描写的对象是人民英雄、带有称颂的感情。其移调程度和扩域程度含有朗诵和歌颂的双重条件,而服从篇章韵律的规则;其中表达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的任务、已基本上由它们的代词、副词承担,而使名词和形容词的韵律变量相当淡化。 图6-1: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 图6-2: 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图6-3: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深厚和朴实 图6-4: 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图6-5: 四句中“他们的”音高比较 图6-6: 四句中“是那样的”音高比较 短语“是那样的”在1-3句依次递降,形成一种下倾的斜坡,而到第4句突然上扬。“他们的”在第2句比较高,虽然没有像“是那样的”也跟例一、例二形成斜坡,但是它的调域很窄,只有3个半音;节奏又比所有的邻音都短,按照听觉生理,听来就比较弱(韵律三特征在强弱的等级上是可以互补的)因此也能在前后句之间造成韵律的递降感。这种在一连几句口语中造成“先抑后扬”的篇章韵律走势,无论在诗文中的节奏、绘画中的线条、或音乐中的旋律,都有这样的规律。这正如梁代沈约所论文章的音韵、要作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6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 的韵律变化。 2.1.2.4提出研究字调与句调的度量单位为半音 通过实验分析,吴宗济先生较早决定沿用赵元任先生使用的研究音乐的半音作为字调与句调的度量单位。他认为人们感知声调高低的等级差别,是近似对数级而不是线性级的。言语声调的分析,语句中的基调在不同语气中的移动等级、以频率赫兹值为标度则差别很大;如果把赫兹标度换算为乐律的音程或半音程标度,语句中各短语移调后,基调有了变动、而调域宽度的音程是相等的。这种标度的转换是符合听觉的感知特性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短语的音高范围守恒的规则。 2.1.2.5对篇章韵律和书法绘画等等其他艺术表达手段的共同特性的探索 吴宗济先生在《“书话同源”---试论草书书法与语调规则的关系》(2002,2003)一文探讨了草书运笔与文字的语法结构的关系,发现草书的书法跟汉语声调的规律,在语法关系上几乎完全一致。 “能够高度自然表达思想的媒体:在书法为“草书”,尤其是“狂草”;在画法为“水墨”,尤其是“写意”;在话法则为口语,尤其是表情的语调(广义的语调就是“韵律”,也即“高低”、“轻重”和“长短”三种特征的综合)。” 由诸家草书中可以明显看出草书的“书法”和“话法”的关系,其规则有三种: 规则1。草书(特别是狂草)中凡遇到语法上的“直接成分”(词或短语),少则两字,多则整句(只要不受纸张轮廓的限制),基本上都用连绵或映带的笔法;而且上下字相接时的字形过渡,主要是逆向的同化。(即上字尾笔多半为了“俯就”下字的起笔而变形、移位,并加上一段过渡的笔画;但下字的间架基本保持稳态,只是为了“仰接”过渡段而使起笔有了一些变化。所谓“一字之末,成次字之首”。)?。 规则2。狂草运笔中,凡是遇有“逻辑”上或“感情”上须要强调或弱化某些短语或词句时,就常用“跌宕”或“错综”的笔法来表达。:(即强调时将字形放大:或再将行款作倾斜或出格的移动;弱化时把间架缩小,或把点画简化,)? 规则3。上述规则在两字连接时,下字的点画和间架基本上是稳定的。但如遇有多字须要一气连接时,中间的字形就有可能因承上启下,而把点画间架用轻笔加以简化或变形。 吴宗济先生把草书的连写运笔规则和语调的连读变调规则作一总结对照: 草书 语调 “执”:字型的深浅长短 调型的高低升降 “使”:走势的纵横牵掣 过渡的同化异化 “转”:连笔的钩环盘纡 连调的断续蜿蜒 “用”:气韵的点画向背 韵律的轻重疾徐 2.1.3沈炯的语调观点 沈炯(1992)提出高低线语调理论,他系统研究了音高的高线和低线变化在表意表态表情等方面的功能。语调是由一连串声调音域组织起来的音高调节形式,声调是在声调音域中滑动的曲拱,语调对声调音域有调节作用,声调音域的改变表现在声调曲拱发生的量变上,声调的高音线、低音线受到语调的分别调整,高音线受到语势调节,低音线受到节奏结构的调节,汉语语调有调冠、调头、调核、调尾四部分。“调核是最重要的部分,它是语义中心所在的位置,也可以说,它是言语信息焦点的标志。语调信息主要分布在调核和调尾里,但是,调冠和调头里也有语调信息。” 沈炯对功能语调和口气语调的功能与构造进行了描述,其中尾音指句末正常语素音节, 不包括上升尾音、下降尾音等寄生音段。后者在词汇学层面起语气意义的作用, 不属于整句性语调调节。 7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 2.1.4许毅的声调语调观点 许毅从汉语声调调连模式研究起,对语调以及音段层次的协同发音进行详细研究后,提出了并行编码和目标接近模型,即PENTA(Parallel Encoding and Target Approximation)模型(Xu 2005,2007)。这个框架提出的理论基础是语言的发音,功能观 (articulatory-functional view of speech):各种语音现象来自于交际功能通过发音机制的并行编码。目标接近Target approximation是基本的发音机制,该机制的各个控制参数 (target, range, strength, duration) 是交际功能编码的基本单元。各层信息通过目标接近进行并行编码。 PENTA模型认为语调的成分是由表意功能定义的,这些功能是相互独立的,每种功能都有自己有效的表现手段。声调 (包括轻声) 通过与音节同步的音高目标来实现,焦点、新话题通过调整局部目标的调域来体现,多种表意功能在基频中同时、平行存在,表面的整体倾向来自于多种相互独立的因素,不存在统一的、以形式为定义的整体语调结构。 许毅和刘芳(Xu & Liu, 2006)进一步扩大了目标接近模型的应用范围。他们根据该模型对音素、音节、协同发音等概念进行重新定义。音素定义为辅音、元音、声调、发声型理想的底层目标。音素的时域定义为发音动作向其目标接近的时段。音节定义为规定所有音素时域的时间框架(time structure)。协同发音定义为音素的时域交错。这个定义使协同发音的机制具体化,并大大减少了协同发音的范围 (Xu & Liu 2006, 2007)。 图7: PENTA 模型示意图. (After Xu 2007) XU(2001)把影响F0变化的因素分为Voluntary Factors和involuntary Factors两种。前者指语言学和副语言学表达的需要产生的F0变化,包括声调、韵律结构、句法、语用和情感等,后者指个人发音器官的特性造成的F0变化,如肌肉、骨骼 、软骨等的质量、硬度等不同特性。影响发音人的音高范围、元音的固有音高、辅音对F0的扰动、音高变化的最大速度、音高单向移动的最大速度、喉与喉上部运动发音部位的协调等等。 2.1.5林茂灿的声调语调观点 林茂灿(2002)对普通话语句的韵律结构和基频高低线构建进行了研究,基于韵律结构提出了三个层次F0高线和F0低线,它们是韵律词的F0 高点和低点,韵律短语的F0 高线和低线,以及全句的F0 高线和低线,以此说明语句中重音的层次性及F0下倾等问题。 借鉴AM理论,林茂灿认为汉语语调有两个独立变量(2006,2008):音高重音和边界调。疑问语调和陈述语调的信息由短语最后韵律词的边界音节携带(通常是短语末音节,必要时为起始音节);无标志是非问的轻声末音节,遇疑问语气作用就重读,携带了疑问信息。汉语有边界调,边界调是重读的;边界调的声学特性由其F0曲拱的音阶或斜率,和其时长表示。疑问边界调F0曲拱的起点音阶比陈述高和终点音节更高或斜率大;普通话疑问的边界调F0曲拱,无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都保持其单字调调型不变;疑问边界调的时长比其陈述的长,但疑问及陈述的边界调时长都不比其前音节的长。疑问的“高”是相对于陈述的而言,它的“高”是因为其边界调F0曲拱的音阶相对高或斜率相对大。疑问的边界调比陈述的“重”。 2.1.6曹剑芬对汉语声调和语调生成的探索 曹剑芬(2002,2004)为了考察声调跟语调相互叠加的关系,首先解析了汉语语调的基本骨架和语调大波浪形成的原理。她认为,声调是由音节内部音高的升降平曲变化生成的,而语调是由语句中音节之间在音域高度(height)方面的起落对比而形成的。对实际话语音高分析结果发现,跟语调相关的音高运动包含两个基本构成成分:第一,由生理机制决定的底层骨架——即由呼吸和声门上下气压机制决定的音高下倾,这种下倾表现为不同层次韵律单元内各个音节音域高度(音阶)自前向后的逐渐下落倾向,它构成各语调单元的基本调阶走势,通过不同单元间的反复重置就形成调阶的波动,这是构成大波浪的基础。第二,由语言学、语音学和音系学以及语用学等诸多因素的综 8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 合作用决定的表层输出——即经过句型、韵律边界、轻重、焦点以及语气情感和话语篇章信息表达等等相关的调节作用,改变了底层骨架的下倾斜度(例如低特征或焦点后的降阶作用会进一步加剧下倾走势)甚至改变了走向,具体以各个单元为转移,随表达的信息类型而定,既可能有降、平或升的不同,还可能有整体抬高或整体下抑的区别,从而构成语句的总体旋律。而这一切无不通过语句中各个音节音高的调节变化而得以实现(曹2008)。 2.2各家观点的主要比较 2.2.1构造模型 , 叠加观 [superpositional view] (Chao 1933, 1968; Gårding 1979; Fujisaki & Gu 1988,2006;沈炯 1994,1996,1997; 吴宗济先生 1990,1991,1994,1997;林茂灿 2002;曹剑芬 2002,2004) 字调在语调上,仿佛小波在大浪上,两者可以并存,是代数和。将中性声调画在弹性纸上,放在透明的五 线谱纸下。如果伸缩声调纸,每个声调在五线谱上的值就会改变。 基频随重音指令和短语指令偏离基线,然后逐渐回到基线,两种指令造成的基频偏离以对数形式相加,构 成语调; 移调规则:以平述句为基调,设定一系列短语变调模式然后以此为基础,对语句中某些需要着重或减轻的 短语调群,增减其调值。这样,一切语调都可以从一个平述句的基础调型来生成。在通常情况下,调域高度由 语气强弱决定,而调域宽度则由音系规则安排。 语调是由一连串声调音域组织起来的音高调节形式,声调是在声调音域中滑动的曲拱,语调对声调音域有 调节作用,声调音域的改变表现在声调曲拱发生的量变上,声调的高音线、低音线受到语调的分别调整,高音 线受到语势调节,低音线受到节奏结构的调节。汉语语调有调冠、调头、调核、调尾四部分。 , 线性观 [linear view] 全句语调由局部音高重音线性拼接而成;重读音节及周围音节的基频来自于多种语音实施规则,以线性和下垂内插法为主。局部成分线性分布 (音高重音,短语调,边界调),整体倾向来自于局部成分 (如:下倾来自于多次降阶,如林茂灿(2006)。 , 并行观 [parallel view] Xu (2004, 2005) 认为言语中的音高有多种表意功能,这些功能是相互独立的,每种功能都有自己有效的表现手段。声调(包括轻声)通过与音节同步的音高目标来实现,焦点、新话题通过调整局部目标的调域来体现,多种表意功能在基频中同时、平行存在。表面的整体倾向来自于多种相互独立的因素,不存在统一的、以形式为定义的整体语调结构。 2.2.2基本构造单元 赵元任先生:字调,汉语语调由单字调、中性语调(连读变调)和口气语调组成。 吴宗济先生:短语调形是句调中的“基本单元”,包括不同声调组合的二字、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短语。 沈炯:四个构成部分,即调冠、调头、调核、调尾。 许毅:语调的成分由交际功能定义,语调成分的编码单元是目标接近模型的控制参数。 2.2.3 全句语调与句终语调 关于语调,究竟是全句的还是仅仅是句终的,有不同看法。对于句终语调指的是哪一部分语调,意见也稍有不同。 2.2.3.1全句语调观 罗常培、王均(1981)认为“口气语调不单是指某一个词的语调而言,它是贯穿在整个语句中的。”同时他们认为口气语调“表现在末一个词上往往特别显著些罢了。” 沈炯(1992)认为语调是由一连串声调音域组织起来的音高调节形式,声调的高音线、低音线受到语调的分别调整。 曹剑芬(2002)在论述声调跟语调的代数和关系时指出,这种关系不仅限于短语末尾和句子末尾的声调跟边界调的叠加,而是贯穿语句全局的。但是,语调对声调音阶的调节主要体现在语句的后半部。 王韫佳,阮吕娜(2007)对普通话5种疑问句的语调声学特征与陈述句的研究发现,疑问句与陈述句语调形式的差别至少从调核处就开始有所表现。 2.2.3.2句终语调观 赵元任(1979)认为句终语调在句子的最后几个音节上。他说,通常的陈述用正常语调。较长的句子有句末略为降低的趋势,最后几个音节略低。 9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 徐世荣(1999)认为语调特别显示在语句末尾的倒数第一个重读音节上:“汉语的语调,特别显示在语句末尾的音节上。末尾有语气助词(轻音节)或其他轻音节时,那就落在倒数第二或倒数第三的音节上(句末助词是轻音节,倒数第二若再是词尾或固定的轻音节,那么倒数第三个音节就要发生变化,轻音节无法表现抑扬。)。 胡明扬(1987)提出“句终语调指的是全句末了从最后一个重音音节算起的这部分语调。”他在分析句终语调的区别性要素时,所依据的是句末最后一个词汇重音音节的字调。 吴宗济先生(1993,1996,2000)在研究基本调形单元的移调规则、语调标注等多篇文章中提到短语调群的起始和末尾音节的调阶变化和处理问题,并用[BG]和[ED]表示,他其实承认汉语语句的边界调存在,就是调群开头和结束的一个音节。 吴宗济先生(1981,见文集152-156)在研究语句中态势环境的变调(语气变调)时说“平叙句的句尾拱度趋势一般都是略降。遇到句尾不能轻读的实词,如“壶”字本是升调,在平叙句尾虽不能读成低降调,但读成低平调,比原来降低了许多。因此可以这样说,凡平叙句的语调中各基本单元都一仍本调,只是句尾降低若干,最多可以降低到个人的调阈下限。”“一般人为疑问句的句尾频率总是会升高的。试验证明,如果字句和平叙句完全相同,而实用来提问,则句尾调阈可以抬高一些,但调形不变,句子当中各基本单元可以与平叙句完全相同。疑问句的句式如果是在句尾有疑问助词,如„吗?,则全句一般都与平叙句的调形相同,句尾也不会升高。”“疑问句只是在没有任何表示疑问语气的字眼情况下,句尾调阈方能趋升,句中有了这类疑问语气的字眼后,则一切维持平叙原调。” 林茂灿(2004, 2006)认为边界调是短语最后韵律词的最后一个重读音节。 2.2.4关于字调和语调的关系 赵元任是首位研究汉语语调与字调关系的学者。他提出,语调和字调可以并存,它们两者的关系是代数和的关系,是两种音高变化的“相加”。在举例说明这种“相加”时,是句子末音节的字调。例如:句调上升的调子,如果字调也是上升的,就使字调升得更高些。他对后续叠加归纳出一些公式,如:35:=56:, 214:=216,55:=513:等。如果句终语调在最后几个音节上,这里没有描述句终其他音节的音高变化。 胡明扬(1987)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不管读哪种语调,字调始终不变,如果字调变了,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字。“北京话的(句终)语调是独立于声调之外的语音现象,字调和语调之间的关系不是“„叠加?关系。”他也认为北京话的语调和非声调语言的语调不同。 吴宗济先生(1995)通过实验的手段证实了赵元任关于并合叠加几种方式的描写,他把赵元任对声调与语调的论述概括为:字调的表达方式是调形(曲线),功能是表义的;语调的表达方式是调阶(基调),功能是表情的。同时,按实验结果,提出字调的范围还包括词调及短语的连读变调,这些基本单元“一仍本调”,“拱度(调型)不变”;而语调只是基调(嗓门)的变化,一般对调型是没有太大影响的。吴宗济先生对赵先生的“代数和”理解为字调的平均调高与语调的平均调高的代数和。 曹剑芬(2002,2008)认为字调跟语调是两种不同的音高运动形式,但两者不可分割。从实际语境中观察到的音节音高变化,涉及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一是音节内部音高升降平曲的变化,相对受限,以保持相对稳定的升降平曲模式为前提;二是音节整体音域高度(音阶)的变化,非常自由,其沉浮起伏完全视语调轻重、篇章韵律等的表达需要而定。相对稳定的音高曲拱模式确保了音节区别词义的功能,而它的音阶的可变性,则构成了局部声调跟全局语调并存叠加的基础。因此,她把声调跟语调的关系描写为声调“小波浪”骑跨在语调“大波浪”上,一方面保持着它的基本调型,同时以它的音阶随着大波浪的波动而波动。她对“代数和”的解释是:当小波浪处于大波浪浪峰附近时,其音阶被整体抬高,这时,若小波浪本来就具有高音区特征,那么它的音阶抬高更加显著(正加正,数值越大);假如它本来具有低音区特征,那么它的音阶抬高就不那么显著(正加负,就抵消一些);反之则反是。所以,“代数和”关系不仅限于短语末及句末的声调跟语调(即边界调)的叠加,而是贯穿语句全局的。 沈炯(1992)认为语调是由一连串声调音域组织起来的音高调节形式,声调是在声调音域中滑动的曲拱,语调对声调音域有调节作用,声调音域的改变表现在声调曲拱发生的量变上,声调的高音线、低音线受到语调的分别调整,高音线受到语势调节,低音线受到节奏结构的调节。认为声调和连读变调与语调不发生直接的条件关系。 林茂灿(《中国语音学报》2008待刊)认为,疑问语调由于句末声调F拱度斜率的适度加大或起讫点音阶的适0 度抬高而生成,陈述语调由于句末声调F拱度斜率的适度减少或起讫点音阶的适度降低而生成。 0 石基琳(2004)认为字调与语调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相关性的不强,因此F0产生模型中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二者是相关的,但是搞清楚在哪种情况下相关,相关性的程度如何,对建立F0产生模型至 10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 关重要。她认为与窄焦点相关的重音等级,或者韵律强度是声调对语调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韵律强度可以控制这种影响的大小。 2.2.5声调协同发音的性质 关于声调协同发音的性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2.2.5.1协同发音的性质是同化,而且是双向对称的 Shen (1990)发现普通话声调协同发音作用跟音段协同发音一样,其性质是同化的,而且是双向的。 沈晓楠、林茂灿(1992)认为声调协同发音作用跟音段协同发音一样,其性质是同化。此外,协同发音影响整个音节:它不但影响声调始点和终点,还影响到声调的所有高度。声调协同发音也是双向的,不过,它跟音段协同发音不一样,其双向作用是对称的,逆向作用和顺向作用相似。声调协同发音表现在基频(F0)高度的变化上。而不改变基频移动的方向。声调协同发音仅限于两个相邻声调。 林茂灿、颜景助(1992)认为声调协同发音对各音节声调起点和终点所引起的F0扰动,一般地说,要大于音节中这些点处不同元音内在F0的差异。至于声调协同发音是单向的,而且顺向作用只影响其后接声调的起点,逆向作用只影响前接声调的终点;声调协同发音引起的F0扰动具有一定模式。声调协同发音受词重音模式所制约。声调协同发音还跟念词和短语的速度有关。 林茂灿(1993)、 Lin and Yan(1993)认为声调协同发音作用是单向的,或由于顺向作用引起,或由于逆向作用引起,声调协同发音引起的F搅动具有一定模式;声调协同发音对各音节声调起点和终点引起的搅动,一般地说,0 要大于这些点处元音固有F差异。 0 2.2.5.2协同发音顺向和逆向的大小和性质都不同 Xu(1994)对普通话相邻声调之间相互影响的方向及性质作了初步研究,看到顺向影响大于逆向影响。他还看到,由相邻声调之间相互影响引起的声调变化程度,跟其所在语境性质有关:邻近的声调调值一致即语境相容时,声调变化相对小;如果邻近声调调值不一致即语境冲突时,声调变化就大,甚至可以改变声调方向。对语境相容的字调,不管其语境存在与否,都有很好的辨认率;对语境冲突的字调,只当语境存在时,才有正确的辨认,如果其原有语境不存在,辨认率就降到猜测水平之下;他由此推测,在声调感知中,听者会补偿由于声调相互影响引起的变化。 许毅(1997)对两音节调连进行了研究,发现声调的逆向和顺向影响的大小和性质都不同,顺向影响一般是同化,声调起始的f0被前音末的f0值同化,逆向影响一般是异化,声调的起始音高值如果较低,会抬高前音节尾的音高值。而且顺向协同发音比逆向相同发音作用大。 许毅和孙学京(Xu & Sun, 2002)测量了音高变化的最快速度,发现连续语流中的声调发音常常接近或达到最快速度. 他们由此推论,声调之间的顺向影响主要来自于发音速度的局限。许毅和刘芳(Xu & Liu 2007)根据他们对协同发音的新定义,认为声调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属于协同发音。 2.2.6变调域 普通话连读变调研究,主要涉及上声连读问题。陆致极对此提出“变调域”概念:在同一级的变调域内,变调规则应该从内层开始自左向右连续使用。当变调的这种结构层次与语句节奏不一致时,则变调规则随语句节奏走(转引自王理嘉, 1993)。 沈炯(1994c)认为,节奏处理决定音节间的松紧关系,只有在节奏关系为紧时上声连读才会变调;因此逆向变调是以顺向组合为条件的;从语言的树型关系可以推算出上声的连读类型,节奏上的高层次使它们形成不同的调型组合。 Shi Chilin (1997)对上声的变调域与韵律结构的关系从音系和语音学角度进行探究,认为直接成分组成的音步是必然变调域,而超音步以上的韵律成分可以阻止(block)上上变调,同时,变调还受到语速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邝剑菁、王洪君(2006)对北京话跨不同等级边界的两字连上变调进行了声学考查。结果支持陈渊泉(2000)“连上变调在最小节奏单元中优先,不跨越语调短语”的观点;但否定了他“(北京话)在最小节奏单元和语调短语之间没有其他韵律层级”的观点。考查发现,尽管都发生连上变调,但在?音步内(韵律词)、?不带停延的音步间(韵律类词)、?不带语调的停延段间(韵律短语)这三个韵律层级上,连上是否必须变调、变高调的具体表现很不相同。进一步地,作者根据连上变调可穿越停延边界、停延边界上变高调的上声音节的时长超长等事实,论证了连上变调的动因是音高异化,而不是节奏单元内部的时长压缩;论证了北京话的韵律有停延和变调两个方面,而各级韵律单位主要由停延强度决定。 3焦点与功能语调 11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 焦点是语句的语义中心,是说话者期望传达的核心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焦点可以通过句法、语义以及语用方面来体现,而语音更是标记焦点的主要手段。徐烈炯曾指出 “英语和许多其他印欧语都以语音为表现焦点的主要手段,根据语言本身的特点把某个音读得重一些,长一些,或者用语调的升降变化使某一个音显得突出,或者既重又长,又有语调升降变化”。 焦点通常是通过语调定义的,在韵律上以一种凸显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某个词被重读,那么这个词或词组就是焦点 (王丹、杨玉芳 2004) 。对于一个句子的焦点特征的描述包括两个既独立又互补的方面: (1)句子的哪个部分是焦点,(2)当句子的焦点确定后,句子的重音是如何分布的,(贾媛等,2007)。 汉语功能语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疑问句上,而疑问句有多种类型,不同的疑问句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语调形式。由于在汉语语调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分歧,因此,关于汉语疑问句的语调特征,各家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比如,疑问结构的有无至关重要。胡明扬和劲松的观点一致,认为不带疑问结构的是非问句在句尾使用高语调,其他类型的疑问句既可以使用高语调,也可以使用低语调;吴宗济先生认为有疑问结构的疑问句的语调与陈述句相同。以不带疑问结构的是非问句为例,各家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1)句尾使用高语调,胡明扬和劲松持此种观点。(2)疑问句的句尾音高上升,或者认为疑问句总体的调阶走势是上升的。(3)疑问句语调与陈述句语调的区别在于,前者在调核之后高音线渐落、低音线上敛,后者在调核之后高音线骤落、低音线下延,沈炯持此种观点。(4)疑问语调和陈述语调的区分只能来自边界调。林茂灿持有此观点。(4)疑问从焦点词(调核)处就开始了,句末位置高音点比陈述句高。刘芳和许毅、王韫佳和阮吕娜的研究结果支持这个观点。 3.1焦点、重音与功能语调 吴宗济先生(1981)把焦点对于语调的影响视为语句中语法关系变调。“说话人说话时着重点(focus)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变调,但语法的表层结构没有变。这说明在文字上尽管语句的词句、语法结构都相同,而说出时变调可以不同。潜在的语义也可以从变调情况上得到反映。” 不同焦点句的语调,三句焦点分别在“好”“买”和不同功能句 “我”上 不同功能句 加速语句的变调 图8. 吴宗济先生列举的各种功能语句(吴,1981) 12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 刘芳与许毅(2005)结合焦点研究疑问句与陈述句, 发现疑问句的焦点表现同陈述句没有区别,都是扩大焦 点词的音高范围压低焦点后词的音高范围。是非疑问句 和陈述句的音高曲线的差值曲线是一种类指数或者二次 指数函数。焦点和疑问信息之间的关系都是抬高音高, 疑问从焦点词就开始了。也发现不同疑问句之间的音高 抬高有细微的差异,特别是句末位置。焦点和疑问信息 传递对F0变化的影响是可以并行传递的,同时发现中性 焦点的疑问句与句末焦点的陈述句辨认结果最差,造成 辨认混淆的原因就是疑问句末的音高变化以及句末焦点 音高变化竞争的结果。这些发现都是支持语调的功能观 点的,语调的各种成分是不同的交际功能确定和组织的, 而且是相互独立并行编码。 图9. 是非问句与陈述句的F0差值的线性和对数拟合曲 线(刘芳与许毅 2005) 阴平 阳平 上声去声 方 140140140140式 01 111121 方140140140140式 02 111121 方 140140140式3 211112111121 图10:普通话的边界调音高(F)模式 0 林茂灿(2006)对普通话的疑问语调和陈述语调进行声学分析和感知实验后发现:疑问在离开上下文后有不同强度:强疑问、弱疑问、过渡调、续说和陈述。改变边界调F曲拱的斜率和/或音阶,会产生疑问语气、陈述语气和0 过渡调。疑问语调和陈述语调的信息存在于短语最后韵律词的最后一个重读音节,少数还存在于其起头音节。疑问语调和陈述语调的边界调有一定的音高模式,如图10所示。 从图中看到,汉语疑问语调与陈述语调的区分靠边界调音节F拱度的斜率或起讫点音阶。人们听到疑问语调的0 句末声调保持不变,是下面两个因素在起作用:句末音节的声调F拱度斜率的适度加大,或其起点音阶的适当抬高0 和其终点音阶抬得更高。 Yuan(sp2002,2004)采用Stem-ML模型对汉语的陈述和疑问语调差异进行分析,发现疑问和陈述句的差异有两个机制:疑问句整体的短语音高曲线抬高和疑问边界点的韵律强度值(prosodic strength values)更大。陈述和疑问的短语调具有并行关系,边界调不是两种语调模型化所必须的。他否定了陈述和疑问语气的句型中边界调的作用。 胡方(2004)从语音学的角度考察普通话疑问词在特殊问句、是非问句、回声问中的韵律表现。疑问词与相应的动词结构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有韵律上的区别。在特殊问句中,疑问词是句子的焦点;而在是非问句中,动词结构是句子的焦点。句子的焦点成分在语音上实现为语调重音,因此,其词调拱度得以保留,有时得以加强,然而,相应的非焦点成分的词调拱度会被压缩,有时就被简化成平调。说话人通常会拉高整个回声问的调域,以及扩张句中疑问词的频率范围,来表达惊讶的意义。然而,材料并不支持音长和音强与焦点、非焦点之区分相关联。 13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 熊子瑜(2003)采取声学语音学的实验手段细致地考察了普通话中“吗”字是非问句的句末音高特征。结果表明,在朗读条件下,不管是否带有句末语气词“吗”,是非问句都具有同一类型的句末边界调,音高表现为{H}或{Raised};句中焦点位置的改变不会对句末边界调的音高表现产生本质的影响,句中声调的改变也不会对句末边界调的音高表现产生本质的影响。因此普通话里的句末边界调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焦点重音和声调的语调音高特征,有着相对稳定的音高表现。 孙楠昊(2006)基于10,240个句子的音高数据分析了普通话声调与边界调的音高特征及其音高实现规则。在考察汉语普通话的两大句型―陈述句与疑问句的音高当中得到的结论是:边界调是判断普通话这两个句型的核心因素。边界调与句末声调音高结合后实现它的音高,该音高通过扩展规则来实现语调层次的音高特征,而且该特征是判断普通话句型的重要根据。疑问句,与陈述句相比,除边界调音高高度上的差异外,音高还扩展到边界调前一两个音节。 沈晓楠(Shen 1989)通过实验证明,疑问句音域和语调音高曲线与陈述句曲线相比,表现出不同的曲线。她主张汉语普通话的基本语调类型有三个:从中点开始经中高点到最低音高的类型(Tune?),从中高点开始经音域的最高点到中高点的类型(Tune?),从中高点开始经音域的最高点到音域的最低点(Tune?)。各个语调类型对应不同的句型,可是她没有关注边界调。 高美淑(2001)通过比较祈使和陈述语调以及祈使和疑问语调,探讨汉语祈使语调的声学特征。说明汉语的语调类型是可以用音域的高音线和低音线的调节来说明。祈使句和陈述句都呈高音线骤落形式。相比之下,祈使句和疑问句的高音线在调核后的落差有细微而重要的不同。疑问句调核具有努力把紧跟其后的第一音节抬高的趋势,也就说明它有高音线渐落的特征,有别于祈使句的骤落特征。随着调核后一音节抬高的幅度加大,疑问信息量增加。三种句型的低音线趋向各自有所不同。陈述句的低音线起伏较大,低音线很低,显示出下延形式。祈使句的低音线起伏较小,低音点比陈述句相应部分要高,呈弱上敛形式。在疑问句中上敛形式使低音点变高,使对偶距离变小的性质比祈使句更为显著,呈强上敛形式。祈使句的弱上敛、疑问句的强上敛和陈述句的下延形式并列,是三种不同的低音线形式。 周璇(CHOW Shuen,2001)分析香港粤语语句句调形式,语调下降 (downdrift) 的现象出现在自然语调中,特别是陈述句中较常和明显出现. 其它句子类型的语调形式主要是透过句末的最后一个音节的基频去表现出来。 蒋丹宁, 蔡莲红(2003)研究了声学特征在汉语疑问语气感知和语气分类中的作用。发现基频曲线包络和平均基频特征分别在语气感知和语气分类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声学特征和语气之间的映射关系与语句末音节的声调相关。 曹文(2006)通过对不同声调组合“同文异焦句”的实验研究发现,汉语的语调存在调核单元模式,其内部基于韵律表现的调核重音分配规则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和递归性。在这些韵律信息中最重要的是高音点落差级别。如同声调可分为高、中、低,音节间高音点基频差值也可以分为大、中、小。不同的调核单元对这些落差级别有不同的要求,藉以突显不同的声调/音节。 陈虎(2006)对汉语无标记类感叹句语调的音高特征进行的语音分析与合成听辨实验显示,在调阶、调域、重音、调首边界调、调尾边界调五因素中,强重音和宽调域是汉语无标记类感叹语调构成与感知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较高的调首边界调与较低的调尾边界调也是汉语无标记类感叹句感叹语调的重要特征。 路继伦(2006)研究了汉语命令句的语调特点,音高重音短语的时长分配,是命令句区别于陈述句的一个重要因素。汉语命令句中,字的声调的联合与韵律短语轻重的分配,构成了该命令句全句的语调,命令句句尾边界调和临近的音高重音的关系是命令句的最重要特征。 江海燕(2006)提出汉语语调的调位问题,用实验的方法,将陈述句、无标记疑问句、语气词疑问句、代词疑问句、X不X疑问句、副词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等七类句子的语调基本走势在具体数据的基础上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王韫佳,阮吕娜(2007)对普通话5种疑问句的语调声学特征与陈述句进行了对比,并对不同类型的疑问句的语调进行了对比,他们的研究结果不能支持汉语疑问句语调的特征就是句末调域特征的假设。(1)多数类型的疑问句可以通过语调形式来表达疑问信息;(2)疑问结构的有无和疑问语气的不同对疑问句的语调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3)带两个疑问结构的问句与只带一个疑问结构的问句在语调的声学特征上没有显著差别;(4)疑问句与陈述句语调形式的差别至少从调核处就开始有所表现。 14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 语料中疑问句无论是否具有句法上的疑问标记, 5种疑问句语调的共同特征是:句末最后一个韵律词的低音点比陈述句高,多数疑问句句末的高音点也高于陈述句,多数疑问句句末的调域比陈述句窄。有些疑问句的语调至少从调核开始就表现出与陈述句不同的声学特征,因此,他们的研究结果不能支持汉语疑问句语调的特征就是句末调域特征的假设。 疑问句句型 例句 无疑问结构 张峰光修收音机, 是非问 句 带语气词张峰光修收音机吗, 无语气词 张峰修哪台收音机, 特指疑 问句 带语气词 张峰修哪台收音机呢, 无语气词的正反疑问句张峰是不是光修收音机, 无语气词的反问句 难道张峰光修收音机, 熊子瑜(2003)以朗读语料为考察对象,区分句尾语气词“ma0”的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考察这两种用法的句尾语气词“ma0”在音高表现上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带有句尾语气词“ma0”的疑问句和陈述句在句调上的差异。语气词“ma0”不是专门的疑问语气词,不负载疑问语气;带有句尾语气词“ma0”的疑问句和陈述句之所以能够区别开来,是因为它们的句调不同,真正起区别疑问语气和陈述语气作用的仍然是句调而不是句尾语气词“ma0”。 贾媛、 熊子瑜和李爱军(2006)通过声学和感知实验考察了普通话焦点重音对语句音高(F0)的作用。以焦点成分以及邻接焦点成分的音节声调目标值H调或L调作为描述的基本单元。?焦点处,所有音节H调的F0 被明显抬高,而L调受焦点重音的影响不大。?焦点前音节的H调或L调的F0受焦点重音影响不大。?焦点重音对后接音节F0 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将阴平和阳平的H调显著压低。?焦点重音的作用范围可延伸至负载句句末。?焦点词第一个音节和第二个音节的H调的最大值和宽焦点相比平均被抬高了2.4和2.7个半音。 ?焦点词后阴平的H调最大值和前接的音节的H调相比平均被降低了5.6个半音,而阳平则为8.1个半音。?决定焦点重音分布的原因为焦点成分所含H调的数量。贾媛(2007)认为普通话焦点的作用是对节律位置敏感的,节律强的位置音高和时长变化幅度大。 权英实(2001)研究了普通话语句重音和语调的关系,发现(1)强重音前后的弱重音在高音线上形成了非对称格局。(2)具有强重音的语调分为两种,即句末强重音和非句末强重音。(3)自然重音和强重音的音高下倾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具有阴平、阳平和去声强重音的语调跟上声强重音的语调比较类似,它们的高音线都出现骤落现象。只是在高音线骤落的位置上上声跟其他声调有所不同,上声强重音语调高音线的骤落出现滞后现象。 Chen Yiya(2006)对普通话的重音、音节时长和声调实现之间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发现,从“无强调”->到“强调” 目标音节的时长不断拉长,从“强调”-> “更强调”也拉长,拉长的幅度两者相当;对于F0变化范围,从“无强调”->到“强调”是顽键地加宽,而从“强调”到“更强调”F0变化范围变化减小。不同声调对F0调节的检验证明,具有两级强调的关联焦点,声调实现具有与单字调非常不同的F0调形,以适应前后两个相邻的声调以及逐渐增加的音节时长。这些结果说明,汉语中声调的实现是语用信息的重要表现。 3.2音高下倾、降阶 熊子瑜(2005)分析普通话两字组的音高模式,当普通话两字组的声调音高特征构成“..H..L..H..”的音调序列时,处于该序列中 L之后的H调会发生显著的调阶降低现象,称为“降阶效应”,降阶效应可以用来简便而精确地解释普通话两字组音高模式中出现的一些有规则的异常现象。每个音调位置上的音高值受声调音高特征(如“H”和“L”)和作用于声调音高特征之上的各类音高调节效应(如降阶效应)共同决定着。 王天庆、李爱军(2005)等采用SFC韵律分析工具,得到了韵律词在语流中各个韵律层级上的音高下倾模式。下倾曲线的斜率随着音节数目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对于韵律短语内部的下倾曲线,下倾曲线的起点位置随着音节数目的增加而提高,但是这种提高幅度则随音节数目的增加快速的减小。另外从下倾曲线的形状而言,下倾曲线并不是线性的下倾,而是一种类似于指数形式的下倾形状。 15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 图11:韵律短语(左)和韵律短句(右)平均下倾曲线随音节数目变化的趋势图 王蓓(2002,2005)对大规模语料库中不同等级的韵律边界前后音节的低音点及差值、高音点及差值进行统计分析,证明了随着韵律边界等级的增加,低音点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且不同等级间低音点的差异是显著的;而高音点则差异不显著。说明了在韵律短语和语调短语后,低音线的重置是系统变化的,而高音点的变化受重音的影响比较自由。 王安红、陈明等(2003、2004)发现:在绝大部分语调短语中呈现了确切、明显的音高下倾的现象,在由多个语调短语组成的句子中,在语调短语边界出现低音线音高重置。在短语内的音步一级,也观察到了低音线的下倾和重置现象,但音高下倾主要呈现在语调短语这一韵律层面上。实验证明播音风格的汉语陈述句符合普遍的音高下倾理论。通过对不同声调序列、不同焦点位置句子的音高降势剖析和陈述句、疑问句的节奏对比等,得出了普通话音高降势模式的雏形:底层有音高下倾的存在,经过降阶、节奏、焦点位置和疑问及其它语气语调的调节,最终形成普通话语音表层中表现繁复的音高降势。 王茂林、林茂灿(2003)使用电话语料,对下倾作了考察。基频曲线有两种总趋势,一种是由前往后逐渐下降,另一种并不下降。下倾具有标界功能,无论是音高的高线还是低线,大多数语调短语从第一个韵律词到最后一个韵律词,都是下降的,而且最后还有降尾出现。也有一些语调短语并不下降,主要是由重心居后及声调造成的。另外,无论是陈述句还是疑问句,是高线还是低线,多数都呈现出下倾趋势。从平均值看,无尾是非问句末尾音节音高并没有上升趋势,只是音高位置降幅较小。 黄贤军、杨玉芳、吕士楠(2005)发现在不同类型的声调组合条件下,汉语韵律短语的低音线都呈现有规律的下倾现象。不同的声调组合,呈下倾状态的低音线相对于频率轴的位置不同。主语韵律短语比谓语韵律短语下倾程度更明显。低音线斜率和韵律短语的长度大致成反比,存在发音计划,计划范围为一个韵律短语。 黄贤军、 杨玉芳、 吕士楠(2007)认为在普通话语调中,同样存在自动降阶和非自动降阶两种音高现象。在有低音介入的非自动降阶中,低音对后音节音域的影响表现在使音域上限降低,音域的下限保持不变;因此汉语中的降阶是语调高音特征的表现;低音特征声调会使低音后的高音发生正向降低和低音前高音的逆向提高,并且这两种作用是可以相互包容的。在自动降阶中,高音线的下降趋势是线性的,它受重音位置及重读程度的影响,在发音人中有较大差异。与已有的其他语言降阶研究的结果相比,汉语的降阶率不是固定的,且降阶的作用范围并不只局限于同低音相邻的音节。 4篇章韵律 前面已经介绍吴宗济先生对篇章韵律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他发现篇章中短语的移调程度和扩域程度受到语体的制约,而服从篇章韵律的规则,表达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的任务、已基本上由代词、副词承担,而使名词和形容词的韵律变量相当降低了。 郑秋豫(2006)提出「阶层式多短语韵律句群Prosodic Phrase Grouping简称PG」的假说,证明了语篇韵律是来自字调、韵律词、韵律短语和语篇韵律规范的总和。从篇章角度对语调的表现进行研究,认为篇章韵律组构关系是影响语调变化的原因。提出的三段式语篇韵律,就像句法界定的intonation patterns一样。她强调语音学研究韵律,必须在语音单位、研究角度和研究重点上更新的看法。韵律语音单位方面,不能只局限于字调、词而止于句型,必须有大于简单句的语流韵律单位。研究角度方面,不能只采「由下而上」着重小单位的微观研究角度;必须兼容「由上而下」进行较大单位的宏观研究。研究重点不能只采取孤立语音或韵律单位的研究,必须放大语音讯号中的语境, 16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 检视语音单位间的关连性,在复杂的表面变异中,找出大单位的基型。语流韵律的研究,说明句调单位(Intonation Unit即 IU)是韵律语流的次级韵律单位,各短语是姊妹关系,对即使同为叙述短句,成为PG的次级单位后,就必须依照PG指派的位置修正调整,以产生大语段的韵律语流。这也是语流中短语句调变化多端的原因。在这个跨短语的基型之上,可以再附加焦点,强调、语气等其它语音现象。 图12:阶层式多短语韵,,群HPG(左)和架构示意图三段式语篇韵律(右) 另外,曹剑芬、郑秋豫和李爱军等对篇章语速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曹剑芬 (2003)指出作为语速快慢的度量,每秒钟所说的音节数,不能笼统地用包含停顿在内的话语总时长来计量。尤其是比较不同话者的语速时,必须计算出他们的音速,才能真正反映听觉上感知到的语速差异。语速加快,语句的总体音高就相对抬高,总体音域相对扩大;语速减慢,语句的总体音高就相对降低,总体音域相对缩小。总体语速的改变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语句上,而是一种非线性的分布,这就进一步说明,汉语并不是音节-节奏型语言。 Tseng和 Lee(2004)对语速和韵律单元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发现虽然语速可能是连续语流中一个整体感知量,但它在韵律层次上是有对应规律的,也就是说时长结构和韵律单元之间关系是可预测的。 Chiu-yu Tseng and Chun-Hsiang Chang(2007)对篇章中的韵律短语边界B3后停顿进行分析,发现B3与停顿之间的关系不密切,B3与由上层韵律信息和相邻韵律单元的关系更为密切。Chiu-yu Tseng(2005)探讨篇章口语中基频重设及音域宽窄与语段韵律组织架构的关系。1. 在阶层式多短语韵律语流架构里,可在PG?Initial前加入「篇章提语」这个非必须选项(option)。2. 「篇章提语」的音域必然变窄,也没有基频重设,因此并非真正的PG?I。3. 「篇章提语」后的韵律短语是真正的PG?I,因而有F0重设的产生, 而非PG?I的基频重设将被移到下一个韵律短语。5.「篇章提语」在口语篇章的韵律和语意上里,都在扮演不可或缺的韵律角色,是自然连续语流的一个重点。4. 口语语流韵律组织架构可经由加入篇章提语为非必须选项的功能而进一步加强。 李爱军(2007)对汉语普通话篇章在快中慢三种语速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考察,详细分析了语速的变化对篇章韵律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语篇的局部语速变化模式与篇章本身的表达内容密切相关,整个篇章语速的变化是建立在篇章结构之上韵律特征的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的变化。 包明真(2003)在句块、短语和韵律词三个层面对抒情、评论、陈述等不同朗读风格下句重音的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由于篇章或朗读风格的影响,句重音分布倾向与孤立单句有所不同。 曹剑芬(2005)对自然话语里音节延长的不同类型的考察结果表明,时长的变化跟篇章韵律的关系十分密切。音节延长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边界前延长、边界后延长以及跟重音凸显相关的延长。它们各自以韵母延长为主、声母延长为主和声、韵母相对平衡延长为特点。不同类型的音节延长具有不同的标志功能。边界前延长不但预示一个短语边界的到来,而且传达语义未完、话语待续的信息;边界后延长不但可以传达韵律边界信息,而且意味着新话题开始等信息,边界后延长量的不同还可指示话语层次结构的高低;而与重读相关的音节延长则不但指示语义重点,传达话语的焦点信息,而且具有揭示话语层次结构的作用。三种不同类型的音节延长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体现话语总体的结构信息。 邹煜(2006)在传媒语音语料库的基础之上对主持人节目中的谈话样式(即主持人口语)的音节时长特性、音高音域的变化特性进行了实验分析。 语句的焦点总是处在言语交际或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由于言语交际的任务不同,上下文语境不同,表达者意欲传达的信息也就不同,同样的语句在不同的语境和上下文中语句的焦点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语篇中研究语句的焦点是十分必要的。高路等(2007)以语篇中语句的焦点为核心,研究了汉语文本语篇中焦点确定的方法和思路。语篇的类型和语言风格的不同对于焦点的确定存在着较大的影响。三种聚焦手段对语篇中焦点确定所带来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标记词聚焦手段、句型聚焦手段和位置聚焦手段。 吴洁敏(1999)藉我国古代传统的“九宫”图示对语篇基调的调域和各种调模进行了系统而形象的描述,揭示了 17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 汉语基调调模的组合规则,把语篇的语阶、语速作为两个坐标,各分为三个层级,便形成汉语基调的九宫调模矩阵;在九宫调模的不同位置上可以显示出不同语篇的二维声学特征。 李晓庆、杨玉芳(2004,2005)探索了重读与信息结构的匹配关系对语篇理解加工的影响、以及其发挥作用的内部机制。结果表明:与控制条件相比,不一致性重读阻碍语篇的理解加工,而一致性重读对语篇理解的促进作用相对不明显;重读促进焦点词汇的加工,而不重读促进非焦点词汇的加工,从而说明重读影响语篇理解不仅仅是由于它能调控听者的注意力分配 ,更重要的是重读有无传达着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 5韵律与副语言之间的关系 信息交互方式多种多样,除了语音以外,可以通过表情、动作、身势等“口头副语言”、书法、字体、诗歌等“书面副语言”来表达。探索各种不同表达模态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语音韵律特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不但对人类的思维认知有助,而且可以提高对人机交互系统的能力。 李爱军,张利刚等(2007)介绍了语音与姿态关系的相关理论和产生模型,分析了口语对话中焦点重音与姿态动作之间的关系,以及韵律边界和姿态边界之间的关系。发现语音上重音表达往往伴随较强烈的手部动作,而且此时手和头部动作之间有互补的现象;韵律边界和姿态边界没有时间上的对应关系,但有很大的相关性,这些结果都支持语音与姿态表达之间的关联理论。 谭晶晶,孔江平(2006)运用肌电脑电仪和呼吸带传感器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并分析了发音人朗读40篇新闻语料时呼吸节奏的变化,将语流分为三级不同大小的呼吸单元,一般说来,大呼吸单元对应于自然段,中呼吸单元对应于复句,小呼吸单元对应于分句或句子成分;语流中有呼吸重置的地方必然有停顿,但是有停顿的地方却不一定有呼吸重置;处于语篇不同位置的呼吸单元中呼吸曲线达到该呼吸单元最高值的方式并不一样,这说明语流中的呼吸单元的构造体现了语篇的组织架构;呼吸结构可以反映人们对表达内容的整体认知规划,同时它也反映了人们生理机能的制约。当认知规划和生理机制发生冲突的时候,就会出现比较特殊的呼吸结构。 谭晶晶,孔江平,李永宏(2007)运用肌电脑电仪和呼吸带传感器测量了发音人在朗读近体诗、词、小说、散文、新闻等不同文体时呼吸节奏的变化,通过自动标注提取出呼吸重置的幅度和时长,并分析了它们的频度分布,发现在朗读不同文体时,发音人的呼吸节奏有较明显的差别,朗读韵文和非韵文时,呼吸重置分别可以分成两级和三级。另外,呼吸重置的时长和幅度显著正相关,重置幅度比重置时长更能反映不同文体的差别,也更能反映不同呼吸级别的大小。 陶建华、黄立行等(2006)对友好情绪的对话进行了感知和分析,提出“感知矢量” “perception vector”的概念,包括情感信息(emotion)和柔美度(softness)两个分量。感知实验发现,友好程度与柔美度以及高兴和愤怒两种情感相关性较大(一个正相关、一个负相关),他们还建立一个分类树(CART),根据声学特征来预测友好情绪。此外,还发现F0均值对情感感知贡献最大,而LF声源合成模型中的Ee (the excitation strength)是跟音质(voice quality)最相关的参数。 王海波、方强、李爱军(2004)对普通话“高兴”语音与相应的“中性”语音进行“基频曲拱”对比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基频曲拱对高兴语音的表达具有显著作用。中性语音与高兴语音的句子基频曲拱都是下倾的;但是高兴下倾趋势明显小于中性下倾趋势。而且相比中性,高兴韵律词的调阶整体抬高,高兴不同位置韵律词的词尾更加上翘,这种“上翘”在高兴的句尾表现尤其明显。 李爱军(2004,2005)对表达友好态度的语音进行分析合成研究。与中性语音进行对比,分析了疑问句和陈述句两种功能语句在表达友好态度的声学表现,得到不同重音位置下基频F0和时长的变化模式,以及由中性语音合成友好语音的合成参数。然后用MOMEL语调生成模型和PSOLA 语音合成方法进行友好语音合成并进行语音感知验证,分析韵律特征基频和时长对友好态度语音哪个贡献大,声学分析和感知实验结果表明:(1)表达友好态度的陈述句和疑问句与对应的中性语音比较,基频和时长两个韵律声学参数变化模式不同,而且这种模式还受到句重音的影响,(2)可以通过调整合成参数实现友好态度的陈述和疑问句的语音合成,(3)基频和时长这两个韵律参数中,基频对友好态度语音合成贡献更大,仅仅调整时长或语速不能实现友好语音的合成,(4)表达友好态度时,合成的疑问句比陈述句的感知结果好,(5)发音人在有疑问语助词(如“吗”)的疑问句中经常使用高边界调来表达友好语音。 李爱军(2006)对情感句中重音模式进行研究,感知的角度,分析了高兴、害怕、难过、生气这四种情感句的重音模式与对应中性句重音模式之间的关系,考察发音人之间的情感句重音模式。对于相同的语句,两位发音人的 18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 重音分布模式在各种情感状态下相似。不管中性句的重音模式如何,对应的“高兴”,“害怕”,“难过”和“愤怒”情感句重音有向句末转移的趋势,转移程度有所区别,从高到低依次为“愤怒”,“害怕”,“难过”,和“高兴”。 王磊和李爱军(2006)研究了高兴、愤怒、悲伤、难过以及对应的中性语音的基频抖动特性。Jitter(TJ)分为两类:Random Jitter(RJ)和Deterministic Jitter(DJ)。DJ的产生主要是情感变化,RJ是许多小随机事件的累加,比如说左右声带的不对称,声带上粘液的影响,气流造成的湍流噪音等等。用两种方法对jitter进行了建模。 口语中的非语言现象和非语言现象非常重要,表达说话人的风格以及传达说话人的情感、情绪和态度等,这些都被称为非书面语信息(non-verbal information), 如喘息、拖音、句间沉默、笑声、哭声等等。 袁楚、李爱军(2007)对口语中的副语言和非语言现象与情感和态度表达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常见的喘息段(breath segment)为例,研究韵律结构和情绪唤醒度(valence)、情绪活跃度(activation)等跟喘息段声学特性的关系,包括喘息段的强度和时长。通过对不同参数的分析,得到了朗读语料时喘息段在不同情绪唤醒度和活跃度状态下出现的一些普遍性规律,利用合成的部分语料,进行了听辨实验,得到比较理想结果。 袁楚、李爱军和王霞(2008)对口语中“非正常停顿”与情绪情感的表达关系进行分析和合成实验,得到情绪唤醒度(valence)、情绪活跃度(activation)等跟“非正常”无声段声学特性的关系。 王磊、李爱军(2006)从情感的角度研究了影响jitter分布的因素,有基频值的强烈变化,声源类型的不同,重音模式的变化等等。总Jitter(TJ)分为两类:Random Jitter(RJ)和Deterministic Jitter(DJ),将基频抖动中的随机因素和非随机性因素分离开来;分析了基频抖动在在各种情感、各种声源以及在汉语普通话中各声调中的作用。 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主要是指出现在现场即席话语中,用以标记话语连贯,传递话语互动信息的语言(如口语中无概念意义的“嗯”、“呃”、“啊”、“这个”、“那个”、“然后”等话语成分)及非语言手段(如点头、身势等行为手段)。 殷治纲(2007)对话语标记的重要一类——“嗯”、“啊”类话语标记(即 “嗯”、“呃”、“哎”这类有表音特性的话语标记)进行了系统研究,先后从话语功能、话轮、情感心理和语音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吴鑫、陆可昱、崔丹丹、蔡莲红(2006)将音乐和谐度、紧张度等参数引人到情感语音分析中,根据人类的听觉暂留特性对算法进行修正,计算累积不和谐度D和紧张度T,发现体现语音基频结构得D和T与情感正负性相关。 致谢:感谢林茂灿研究员、曹剑芬研究员和许毅博士等对这篇中文稿进行的修订。 由于篇幅的限制和本人的学识所限,文章中难免有一些疏漏,欢迎大家指正。 参考文献(略) 19 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 20
本文档为【汉语的韵律研究吴宗济先生的韵律思想及其深远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57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4KB
软件:Word
页数:45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8-11-04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