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消毒技术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

举报
开通vip

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冠县疾控中心2015年9月内容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概述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相关内容传染病信息报告的日常管理几种传染病的报告要求建议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医疗机构部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概述法定传染病规定报告病种的变迁1955年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制定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对传染病进行了分类管理。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两类13种传染病。为了加快控制和消灭急性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1978年9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颁布实施。规定管理的急...

消毒技术规范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冠县疾控中心2015年9月内容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概述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相关内容传染病信息报告的日常管理几种传染病的报告要求建议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医疗机构部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概述法定传染病规定报告病种的变迁1955年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制定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对传染病进行了分类管理。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两类13种传染病。为了加快控制和消灭急性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1978年9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颁布实施。规定管理的急性传染病分为甲乙两类25种传染病。1989年2月21日,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完成修订。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200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丙类传染病;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至此,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2013年11月1日,国家卫计委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从2014年1月1日起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流行性感冒。传染病信息报告方式的变迁按卫生部规定,医疗机构按规定时间报出传染病报告卡(未实行报告卡以前为发病数),各级防疫站按统一表格进行旬报、月报、年报报告。医疗机构-县级卫生防疫站-地市级卫生防疫站-省级卫生防疫站-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采用手工报表邮寄的上报方式一直延用到1987年。1987年,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建立,首先建立了“全国疫情报告微机通讯网”,实现了国家与省之间的联网。随着国家卫生信息网建设项目的实施,从最初的中央与省的“点对点”通讯方式,发展到国家-省-市三级联网,2002年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联网。2004年1月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正式启动,依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9年初我省乡镇卫生院以上的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实现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现行的传染病监测网络近年来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第37号令)《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及各级人民政府发布实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行版)》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15]648号)《卫生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各种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各种传染病的诊疗、防控方案。……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修订中)管理原则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不同职责。组织机构职责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的职责: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新增)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组织机构职责-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及自查)制度;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诊断标准及)信息报告管理培训;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以及信息报告质量考核与评估)。(《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确立或指定具体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必须配备2名或以上专(兼)职人员,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必须配备1名专(兼)职人员。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配备传染病信息报告专用计算机和相关网络设备,保障疫情报告及其管理工作。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日常管理、审核检查、网络报告(数据交换)和质量控制,定期对本单位报告的传染病情况及报告质量进行分析汇总和通报。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的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传染病信息报告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依法报告的传染病,由责任报告人负责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由责任报告单位负责组织录入报告卡信息,由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审核。传染病信息报告-报告病种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前期增加人感染H7N9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 传染病信息报告-报告病种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水痘、AFP、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发现与报告按《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卫应急发[2007]158号的规定执行。)传染病信息报告-登记与报告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在诊疗过程中应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检测检验或放射登记。传染病信息报告-报告卡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电子形式),使用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实名)。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信息报告-填报要求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医疗机构报告以上四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分型报告的病种有: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  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  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  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  肺结核分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丙型肝炎)传染病信息报告-报告程序与方式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属地(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医疗机构原则上实行网络直报。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必须实行网络直报。村医疗机构向实行网络直报的乡(镇、社区)医疗机构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时,发现传染病疫情,应当按照本规定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进行传染病网络报告或数据交换)。(铁路、民航、新疆建设兵团、农垦等行业的医疗卫生机构均应向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传染病报告卡,有条件的可与属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协商,报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同意后,实行网络直报。)传染病信息报告-报告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2小时直报;中东呼吸综合征疑似病例、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2小时直报;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由医疗机构在12小时内组织专家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进行直报。)传染病信息报告-报告时限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辖区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医疗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报告数据管理-审核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中抽取的电子传报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每日上网对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对误报、重报信息应及时删除)。(报告急性传染病死亡病例时应注意核实,如手足口病、流感、麻疹、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等,狂犬病死亡日期及时填报。)报告数据管理-订正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订正报告填写诊断日期要注意)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或排除病例时及时(24小时)订正。报告数据管理-补报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疾控机构在对医疗机构的督导检查中发现的漏报病例,随时补报)报告数据管理-查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报告卡删除时填写原因)(重卡保留原则:慢性病例保留初次报告的卡片。急性病例为病例一个病程中的多次报告则保留病例管理医院报告的最后一次卡片。急性病例确认为两个病程的不认定为重卡,在姓名后加字母或数字标识。)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的数据。(系购买的国家统计局根据人口抽样调查、人口预测模型综合推算的人口数据,包括推测出的各区县分性别、分年龄段的常住人口数据。不保证与各级统计局所公布的相关数据一致。)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每日对通过网络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动态监控,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须按月、年进行传染病疫情分析。当有甲类或按甲类管理及其他重大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随时作出专题分析和报告。医疗机构按季、年进行传染病报告的汇总或分析,并根据分析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宣传。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将辖区内疫情分析结果反馈到辖区内的医疗机构。资料保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相关记录保存3年。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其传染病报告卡由收卡单位保存,原报告单位必须进行登记备案。(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出入院登记、检验或放射登记等要保存3年。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分月、分科装订,集中归档存放;乡镇级医疗机构可不分科但需分月装订、集中归档存放。保管疫情档案要防水、防火、防盗,保持完整清洁。责任报告单位对每天收集、报告、订正、删除传染病报告卡的情况要做好工作记录,每日对网报卡片进行下载备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视为与纸质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须做好备份工作,备份保存时间至少与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一致;暂不符合的须打印成纸质卡由首诊医生签名后进行保存备案。信息系统 安全管理 企业安全管理考核细则加油站安全管理机构环境和安全管理程序安全管理考核细则外来器械及植入物管理 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使用专网或虚拟专网进行网络报告,并逐步覆盖辖区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系统实施传染病报告功能时,应通过身份鉴别和授权控制加强用户管理,做到其行为可管理、可控制、可追溯。信息报告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1个直报单位可有多个用户,用户专人专用,不得多人共用。用户密码设置不得少于8位,需使用数字、字母、符号混合编制,至少每月变更一次。对岗位职责变更的用户,要及时进行权限变更。)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使用部门和个人应建立传染病数据使用的登记和审核制度,不得利用传染病数据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盖的活动,不得对外泄露传染病病人的个人隐私信息资料。考核与评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对本辖区内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并责令限期改正。(《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国卫办疾控函[2015]648号)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定期对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考核方案,并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和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指导与考核。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定期进行自查。传染病信息报告的日常管理医疗机构的组织与制度乡镇及以上医疗机构要成立疫情管理领导小组,固定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应由单位主要领导、预防保健科(公共卫生科)及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制度及工作流程。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工作制度与流程工作制度预检分诊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聚集性症侯群等异常信息)报告处理制度、传染病管理工作奖惩制度、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传染病人住院隔离和转诊制度、传染病信息化管理督查制度、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及网络直报工作人员职责、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自查制度等。工作流程预检分诊工作流程、传染病人就诊转诊流程、传染病报告卡传递流程、传染病诊断会诊流程、突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递流程、死亡病例传染病排查流程、传染病暴发事件及聚集性症侯群等异常信息处理流程等。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工作制度与流程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登记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检验、影像结果登记本传染病相关检查异常结果反馈登记(检验和影像部门)传染病登记本自查记录(日、周、月)传染病暴发事件及聚集性症侯群异常信息处置记录传染病管理工作奖惩记录收录卡登记病原携带报表(根据当地要求建立)HIV抗体检测两次初筛阳性报表(采供血机构建立)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资料传染病相关检查总结、通报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记录(包括通知、签到、照片、教材、总结等)传染病定期分析报告 工作总结 关于社区教育工作总结关于年中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医疗机构传染病业务知识培训要求培训对象:所有在院工作的医生,包括退休反聘、实习、进修医生以及行政领导;培训形式:根据医院、临床医生工作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逐科授课、科室传染病报告管理负责人培训、专人指导、院内网上传课件等;培训效果:全员掌握,通过系统培训提高报病意识和报告质量。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的其他要求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直报单位每月至少要报告1例病例(含已删除卡)。(减少零缺报单位)直报单位指机构代码A至J的(不含有省和国家cdc)A: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综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蒙医院、藏医院、维医院、傣医院、其他民族医院、眼科医院、肿瘤医院、胸科医院、血液病医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皮肤病医院、结核病医院、麻风病医院、其他专科医院B: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C:卫生院:街道卫生院、中心卫生院、乡卫生院D:门诊部、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综合门诊部、专科门诊部E:急救中心: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站F:采供血机构:血液中心、中心血站G:妇幼保健院(所、站):妇幼保健院、妇幼保健院所、妇幼保健院站H: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传染病防治院、结核病防治院、其它专科疾病院-其他专科防治院、皮肤病防治所、结核病防治所、麻风病防治所、寄生虫防治所、地方病防治所、血吸虫病防治所、其它专科疾病防治所J: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卫生防病中心、预防保健中心无病例报告的单位,要认真自查,查明原因,找出整改措施。浏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公告栏,查看监测信息反馈的专题分析栏目,查看各级CDC上传的反馈信息。对市县疾控机构发出的辖区内的预警病例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医疗机构对其他信息的网络直报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监测报告机构人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发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应当在2小时内尽快向所在地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2006年8月30日)中将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划分为4级,其中IV级的定义:在24小时内,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10-29人,或死亡3-5人。医疗机构对其他信息的网络直报高温中暑事件的责任报告人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医疗卫生机构发现高温中暑病例后填写《高温中暑病例报告卡》,于当日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直报系统报告。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在当日以最快方式将《高温中暑病例报告卡》报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时间:6月1日-9月30日高温中暑事件《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2007年7月)高温中暑事件划分4级,其中Ⅲ级定义为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100人至149人,或有1至3例死亡病例发生。IV级的定义为: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30人至99人。填卡说明1.初次报告:病人诊断后的首次报告;订正报告:初次报告后患者被治愈,或出现死亡时的报告。2.患者居住地址以现状为准。医疗机构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管理门诊日志登记项目至少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或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9项基本内容。出入院登记项目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10项基本内容。电子病例系统中的日志设置项目要与纸质门诊日志项目一致。电子病例设置项目不全者仍需填写纸质日志资料。医疗机构的检验、影像部门登记管理检验部门登记项目应当包括:送检科室/送检医师、病人姓名、检验结果、检验日期。影像部门登记项目应当包括:开单科室/开单医师、病人姓名、检查日期、检查结果。检验、影像部门检查的阳性结果及时通知临床医生,以便明确诊断。要有反馈登记,包括反馈时间、收到反馈结果的医生签名等。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登记本管理接诊传染病的科室要配备传染病登记本,对诊断的传染病病人必须登记传染病登记本上,同时填报告传染病报告卡。病房中收治门诊已确认并已报告的传染病人,没有更改诊断前不需再填卡报告,但要填写在传染病登记本上并备注门诊已报告。医院预防保健科(公共卫生科)要建立全院传染病登记本。为了减少工作量,可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导出传染病报告卡片打印装订成册来替代手写传染病登记本。医疗机构的收录卡登记管理要设立《传染病报告卡收录登记本》,直报人员与填卡医生做好卡片交接记录。电子病例系统生成的传染病报告卡应与直报系统中传报卡项目相同。有附卡的传报卡附卡信息要填写完整、无逻辑错误。录卡后要确诊录入的信息准确,然后保存。(错误的预警信息)每次录卡完毕,将报卡导出EXCL表格留存(留痕迹)。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的相关问题报告卡填报应注意:患者工作单位:填写患者发病时所在工作单位的名称(含农民工)。幼托儿童、学生(学校及托幼机构名称要规范,如某市(区)某学校某级某班)、干部、工人、民工、教师、医务人员的工作单位必填。不需要填写工作单位的职业有:农民、牧民、家务及待业、散居儿童、离退人员、渔民。联系电话:尽量填写,方便流调和查重。病人属于:用于标识患者常住地址(居住时间≥6月)与报告单位的相对位置。现住地址国标:是现住地址所在县区的国标编码;地址不详的需具体到县区以下,不允许出现不详地市、不详县区。系统设置了地址库的搜索,可通过县区名称查询到所在省份、地市,或通过乡镇/街道名称查询所在省、地市、县区。现住地址:病例发病时实际居住的地址,可以是家庭地址,也可以是寄宿地址或宾馆、旅店。(便于随访)外籍和港澳台病例要填写详细现住地址。系统根据现住地址国标编码自动生成至乡镇(街道办事处)的详细地址后,手工填写农村填至村小组,城市填至街道或门牌号。报告卡填报应注意:病例分类(1):临床诊断:脊灰、HIV、涂(+)、仅培阳不可填报;实验室确诊:菌(-)、未痰检、AFP不可填报;疑似病例:脊灰、艾滋病、HIV、涂(+)、仅培阳、AFP不可填报;病原携带者:仅霍乱、脊灰、乙肝、伤寒、副伤寒、间日疟、恶性疟可填报(《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其他病种的病原携带者可不报告);阳性检测:医疗机构不填报;病例分型:乙肝、丙肝、血吸虫病的急慢性与未分型为必填项;其他疾病均为未分型。发病日期:填写病人在本次就诊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慢性传染病注意)。不明确时,填就诊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写初次检出日期或就诊日期。报告卡填报应注意:报告人:指填卡医生,为必填项。(不能填写科室或病房)。密切接触者有无相同症状:选填。(很重要,请接诊医生耐心询问患者。)备注:30个汉字,填写以上各项内容不能涵盖且需特别注明的信息。输入性病例:如艾滋病、疟疾、登革热等,注明输入性病例以及去过何地。外籍:注明国籍。乡镇卫生院代报村医报告的卡片时要注明村卫生室名称;街道卫生院、城市社区服务中心代报个体医生报告的卡片,注明报卡单位名称。病例有并发症的在备注栏注明。住院病例注明住院。手足口病备注:未住院(医院接诊门诊病例和留观病例时填写)。住院(医院收治住院病例时填写)。住院,确认重症日期:×年×月×日(医院收治住院病例确认重症时填写)。住院,解除重症日期:×年×月×日(医院收治住院重症病例解除重症时填写)。出院(经医院治疗后病例好转或痊愈出院时填写)。自动出院(家长主动要求出院,放弃治疗时填写)。转院,转往××医院(病例转入其他医院继续治疗时填写)。实验室检测结果阴性的,在备注中写明×年×月×日检测结果阴性。注意:确认重症、解除重症后信息不要删除。报告慢性传染病应注意:医疗机构在做出乙肝、艾滋病、血吸虫病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如已知该病例曾经作出诊断并被报告过,则本年可不再进行报告;如对该病例的报告情况不清楚,在同年内多次接诊的该类病例(包括复发病例),则仅对首次就诊进行一次报告,再次就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更时则可不再进行报告。慢性肝炎重复就诊的病例,可在门诊日志上注明慢肝、勾选“复诊”,不用填报传报卡。对于门诊日志登记的慢性肝炎初诊病例,需填报纸质传报卡。疫情报告人员如已知该病例报告过,则可将系统中报告过的卡片编号登记在纸质卡的备注栏中,不再进行网络直报。删除卡片应注意:卡片删除时必须填写删除卡片原因:1.重卡(卡片ID)______(指要保留下来的卡片ID)。2.其他______不得将未及时报告、未及时审核的卡片删除后重新报卡,不得在正式系统中进行报卡测试,不要反复删除、恢复。未审核删除的卡片不能恢复,已审核的删除卡可恢复。机构信息网络正常运行评价要求:一个月内一个机构有用户正常登录网络直报系统,即视为机构信息网络正常运行。网络直报系统: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包括传染病、突发、预警、霍乱、流脑、麻疹、高温中暑等系统,但结核病、艾滋病、出生、死因系统除外。机构正常登录标准:用户在网络直报系统登录页面输入“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后“确定”可进入系统后点击进入上述系统则视为用户正常登录。机构信息网络正常运行率(%)=网络正常运行机构数/机构总数*100参与统计的机构指主要的传染病诊疗机构,沿用2012年规则。根据报告单位所属地区统计到各个地区。机构信息网络正常运行评价用户正常登录卡片及时报告评价统计期限(通常评价周、月、年)内的所有原始卡和订正卡,卡片初始录入为有报告时限要求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间隔=录入时间-诊断时间(如卡片已为订正卡,此处的诊断时间为系统后台保留的订正前的诊断时间);统计期限内的订正卡片,卡片初始录入为非法定传染病而订正报告为有报告时限要求的法定传染病,或者初次录入为报告时限要求24小时的法定传染病而订正报告为时限要求2小时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间隔=订正报告时间-诊断时间(此处卡片均为订正卡,诊断时间为系统新的诊断时间);以上两者之和为该统计期限内的报告及时性结果。卡片及时报告评价及时报告率(%)=及时报告卡片数/报告卡片数*100按报告地区进行统计,即按卡片报告单位所属地区统计到各个地区。包括所有已删除卡。注意:医生诊断时间的填写要精确到小时,否则系统默认为零时,有可能会影响报告的及时性。几种传染病的报告要求建议乙肝病例的报告要求建议乙肝诊断分类为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网络报告:医生首次诊断的疑似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进一步区分为急、慢性。医生首次诊断的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按慢性乙肝报告。跨年度既往病例诊断变更或因乙肝死亡应再报告。不需报告: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和非活动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已明确报告过的病例。体检或术前常规检测结果阳性,但未经医生明确诊断或经医生明确诊断不符合乙肝诊断标准者。丙肝病例的报告要求建议丙肝诊断分类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网络报告:医生首次诊断的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既往病例已治愈,再次感染的需再次报告。HCVRNA阳性者,不论抗-HCV是否阳性,均须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并需区分急、慢性。无HCVRNA检测条件,但抗-HCV阳性,并经医生诊断,报告为临床诊断病例。不需报告:抗-HCV阳性但HCVRNA阴性者不报告。疑似诊断不报告。医生首诊已报告过的不要重复报告。梅毒病例的报告要求建议梅毒诊断分类为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网络报告:符合卫生部颁布的梅毒诊断标准的首诊病例。不需报告:复诊病例、复发病例、年度内和跨年度的梅毒血清随访检测阳性病例,入住院病人、术前病人、健康体检者、孕产妇等梅毒血清筛查阳性但其诊断未得到明确者,不符合梅毒诊断标准的病例。痢疾、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病例的报告要求建议感染性腹泻病诊断分类为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报告程序:临床医生在接诊有腹泻症状病人时,首先按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报告,经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志贺菌阳性,则订正为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病例需具备一定的流行病学史、相应临床表现、粪便常规检查的证据。门诊或出入院登记中的“腹泻”、“肠炎”、“胃肠炎”等相关诊断病例中排除慢性腹泻、肿瘤、营养不良等非感染因素,或有明确原因导致的腹泻病例外均须网络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须有病原学证据。疑似病例应及时确认或排除。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医疗机构部分)省疾控近期开展目的了解“十二五”终期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特别是了解《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57号)提出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率指标(95%)完成情况。了解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了解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评价全国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履职、制度落实等情况。了解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对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维护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医疗机构调查内容和方法调查内容一: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获取法定传染病报告率、报告及时率、报告卡填写完整率、报告卡填写准确率、报告卡与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指标。调查方法:查阅原始诊疗登记,抽取法定传染病病例查阅2015年1-6月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的登记记录,抽取初步诊断为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病历信息。被查医疗机构使用电子病历时,则通过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查阅电子病历信息。查阅2015年1-6月检验和影像部门的病原培养和分离、显微镜检测、病原核酸检测、病原特异性免疫学检测结果以及影像学检查登记,抄录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病例信息(此项内容为一般性了解,不纳入终期评估指标)。只查县及以上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调查内容和方法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法定传染病报告率比较分析抽查的医疗机构诊断登记的法定传染病病例和该机构进行网络直报的病例,若登记的病例进行网络直报,计为报告。计算公式为: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进行网络报告法定传染病病例数/实查登记病例数×100。报告及时率比较分析现场登记病例的诊断日期与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中该病例报告卡的录入时间,甲类及采取甲类预防控制措施的传染病两者间隔在2小时及以内视为及时,其他乙、丙类传染病两者间隔在24小时及以内视为及时。计算公式为:报告及时率(%)=报告及时病例数/网络报告病例数×100。纸质(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纸质(电子)传染病报告卡的必填字段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病人属于、现住详细地址、疾病名称、病例分类、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死亡日期(如果无死亡,此项不纳入考核)、填卡日期、报告单位和报告医生,且对填写内容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填写无缺失,计为完整。计算公式为:纸质(电子)报告卡填写的完整率(%)=填写完整纸质(电子)报告卡数/实查纸质报告卡数×100纸质报告卡填写的准确率法定传染病报告卡必填字段填写完整,同时与门诊或住院登记信息一致,填写字迹清晰且无明显逻辑错误,无涂改则视为准确。医疗机构已建立电子病历系统且具备自动生成传染病报告卡功能时,不对报告卡填写的准确性进行评价。计算公式为:纸质报告卡填写的准确率(%)=填写准确纸质报告卡数/填写完整纸质报告卡数×100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报告卡内容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原始电子报告卡内容完全相符视为一致,任一项不符合认为不一致。计算公式: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纸质报告卡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信息一致报卡数/纸质报告卡中进行网络报告卡数×100医疗机构调查内容和方法调查内容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开展情况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含电子病历)的使用情况。与诊疗传染病相关的感染科、急诊科、内科、儿科、皮肤科、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及发热门诊等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薄(或电子病历)项目设置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门诊日志登记项目至少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9项基本内容;出入院登记项目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10项基本内容。检验部门、影像部门传染病登记及反馈情况(含电子病历)。查阅检验和影像部门的登记项目设置是否齐全,是否有传染病诊断有关的异常检验结果的反馈记录。检验部门登记项目应当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检验结果、检验日期;影象部门登记项目应当包括开单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检查结果、检查日期。调查2014年院内是否开展传染病报告自查与评估(有无自查记录、分管院长或临床科室主任是否参与,是否整改,有无奖惩措施)。调查2014年院内是否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技术培训(最近一次培训的签到表,有无考核)。了解传染病报告管理专职人员和专用设备配备情况。核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落实情况。(是否向县区疾控中心备案直报用户帐户信息)了解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中传染病报告的管理和应用。(是否具备传染病报告管理功能,打印纸质报告卡是否有首诊医生签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及隐私信息安全管控相关要求健全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用户安全管理意识,建立年度用户备案制度、个人隐私信息管理和数据服务审批流程,完善用户权限管理制度,将用户及用户的授权管理纳入各级年度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信息报告质量监控和评价中,加强培训,切实落实隐私管理要求。应用传染病及子系统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人作为信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由于用户管理及信息使用引起的安全泄露隐患,由信息安全第一责任人和使用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用户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原则上只浏览和管理本单位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如医疗机构还承担着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确需使用全县(市、区)范围报告信息的,则由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县级管理员对医疗机构指定的用户(唯一)授予可以查看全县(市、区)范围报告信息(除艾滋病以外)的“医院传染病直报部份限制”角色(该用户履行相应的审批、备案程序),其他用户授予“医院传染病直报全部限制”角色。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概述基层医疗机构:乡镇(街道办事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总的职责:基层医疗机构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传染病和公共卫生事件发现、报告的前沿阵地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职责1.系统开展传染病控制和疾病监测工作。2.实施预防接种管理工作。3.承担乡村(社区)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4.指导有关单位和群众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和环境卫生整治。5.指导学校和托幼机构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措施。6.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查与处理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8.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临时交付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乡镇(街道办)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内容和职责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与处置:1.组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做好相关应急物资储备;2.制定责任范围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3.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和技术培训;4.协助上级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5.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上报工作。乡镇(街道办)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内容和职责2.传染病防制1.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制度;2.负责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事件的报告管理工作;3.负责对辖区内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诊断、报告等相关知识培训;4.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异常传染病信息调查核实等工作;5.指导做好传染病病人和甲类管理疑似病人的隔离和转诊;乡镇(街道办)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内容和职责3.传染病防制6.协助上级疾控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重点管理的传染病居家病人的随访工作;7.协助做好病例病原等标本采集工作;8.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负责和指导对本单位内和疫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病媒生物实施消杀和无害化处置。落实消毒隔离与院内感染控制措施,做好个人防护,规范处理医疗垃圾等;9.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查找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要求做好管理工作;10.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加强发热门诊、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规范管理。乡镇(街道办)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内容和职责4.地方病与寄生虫病防制1.协助开展居民户盐、碘缺乏病、碘营养状况调查和地方性氟中毒监测工作;2.开展“三热(临床诊断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发热病人)病人血检,发现疟疾病例,协助做好流调和管理;3.完成上级交付的其他相关工作。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内容和职责1.协助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收集和提供风险信息,协助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2.进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登记、报告,并确保数据安全;3.上报当月人口出生和7岁以下儿童迁入迁出情况,并做好流动人口信息收集和上报;4.协助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标本采集、病例管理及疫源地处理;5.及时下发儿童接种通知单,对未按时接种儿童进行未种原因调查,并督促实施接种,同时对出现的一般接种反应进行处置;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内容和职责6.做好强化免疫和应急接种的组织协调工作;7.协助开展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相关监测工作;8.开展社区、学校、企业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9.按时参加各类疾病控制工作会议和培训技术指导工作要求:以乡镇级为单位,每年对辖区内学校、托幼机构、畜牧及产品加工企业指导至少两次;技术指导覆盖率达到100%;有辖区重点场所一览表和技术指导记录。技术指导指导内容:教育机构:针对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重点做好晨检及缺勤登记追踪落实、疑似传染病报告、消毒隔离、健康教育等;畜牧养殖相关企业:针对布病、禽流感等,重点是做好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动物管理、环境消毒等。疫情处置疫情核实与反馈乡镇级:接到村级医疗机构的疑似传染病疫情报告后,要于2小时以内开展现场调查,核实疫情;对报告的本辖区所有传染病疫情,要在24小时内将信息反馈到病例所在村级卫生机构,并做好信息反馈记录。村级:对反馈到本级的疫情信息要及时登记。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工作任务及考核要点医院感染报告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治疗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疗废物管理与医源性污水处理1、医疗废物管理医院应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将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到相应包装物或容器内,对医疗废物管理进行登记,并按照就近原则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2、医源性污水处理医院应当设有局部污水处理设施或者污水处理站。GB15982医院消毒卫生要求相关课件发至群中谢谢聆听
本文档为【消毒技术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碧玉羞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83
分类:成人教育
上传时间:2022-05-21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