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新出葛福順墓誌疏證——兼論景雲、先天年間的禁軍爭奪

_新出葛福順墓誌疏證——兼論景雲、先天年間的禁軍爭奪

举报
开通vip

_新出葛福順墓誌疏證——兼論景雲、先天年間的禁軍爭奪新出葛福順墓誌疏證———兼論景雲、先天年間的禁軍爭奪唐 雯  提要:葛福順是唐隆政變的重要功臣,是玄宗在禁軍中的心腹,然而兩《唐書》沒有爲其立傳,故其生平頗多不明之處。近年,葛氏墓誌出土,所記葛氏生平不僅可補史傳之闕,更暗示了景雲、先天年間,玄宗和睿宗、太平公主在禁軍的佈局上有過激烈的爭奪。同時,墓誌中不同尋常的“異刻”情況,也爲我們了解唐代墓誌的生產過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本文即通過墓誌的異刻,討論唐代墓誌上石中可能存在的文稿錯簡情況,並通過對墓誌本文...

_新出葛福順墓誌疏證——兼論景雲、先天年間的禁軍爭奪
新出葛福順墓誌疏證———兼論景雲、先天年間的禁軍爭奪唐 雯  提要:葛福順是唐隆政變的重要功臣,是玄宗在禁軍中的心腹,然而兩《唐書》沒有爲其立傳,故其生平頗多不明之處。近年,葛氏墓誌出土,所記葛氏生平不僅可補史傳之闕,更暗示了景雲、先天年間,玄宗和睿宗、太平公主在禁軍的佈局上有過激烈的爭奪。同時,墓誌中不同尋常的“異刻”情況,也爲我們了解唐代墓誌的生產過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本文即通過墓誌的異刻,討論唐代墓誌上石中可能存在的文稿錯簡情況,並通過對墓誌本文的疏證,釐清葛福順在景雲、先天年間的歷官,更以此爲切入點,綜合傳世史料,全面考述了景雲、先天年間雙方在禁軍上的佈局。關鍵詞:葛福順 玄宗 睿宗 太平公主 禁軍    本文係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批准號:13YJC770042)成果之一。本文初稿曾在復旦大學中古中國共同研究班上報告,承陳尚君、余欣、孫英剛、仇鹿鳴、徐冲、張金耀、張小豔、溫海清等師友提供材料並惠示意見,特此致謝。近日,陳尚君先生惠示葛福順墓誌拓片一方,與筆者近年來持續關注的睿宗一朝玄宗與太平公主之間的政治角力有着密切關係,①恰可補充此前筆者未曾深入抉發之處,故撰此文,以期作進一步闡發。爲研討便利,兹迻錄墓誌全文如下。因此方墓誌中存在着獨特的“異刻”現象,爲便於下文論述,錄文之中,予以分段:唐故左右羽林左驍衛大將軍贈使持節都督涼州諸軍事涼州刺史上柱國耿國」公葛府君墓誌銘并序」粵皇帝駕六龍以飛天衢,掃攙搶於上;操八柄以立人極,芟饕餮於下,實有忠貞」之士,不二心之臣佐焉,則耿國公其人也。公諱福順,字福順,饒陽人。乃祖因官徙家」京兆,今其人也。昔命氏體天,纘九皇之一,則其派流深矣;分爵建國,居五等之三,則」其枝條茂矣。厥後儀同位尊而食土,抱朴業崇而著書,英賢接迹,人物繼軌。大父寶」,皇朝蘄州蘄川府左果毅都尉,父威,游擊將軍,左衛翊府右郎將,贈左羽林將軍,並」杖信秉義,經哲體仁,黜雕蟲而冠三英,薄腐儒而羣七德。由位屈於當世,乃慶流於」後葉。府君誕靈有赫,果行惟勤,雖文學潤於身,而武力拔於萃。曾參避席,孝竭家堂;」飛宣執御,忠聞天極。弱冠以陪戎副尉直殿中省,授蒲州永和府别將,稍遷涇州」興教府右果毅都尉。夫猛獸之食虎豹者,不可以捕狸鼠;尋木之叢枳棘者,必將以」干雲霄。遷左羽林大將軍,轉右威衛大將軍,以諱改右領軍衛大將軍。環衛紫」宸之禁,處之者,外難其職,而君歷八九;造膝青規之讜,承之者,內罕其人,而君當一」二。睠莫衆比,寵延我·001·中華文史論叢(2014.4,總第一一六期)①玄宗李隆基,初封楚王、臨淄郡王。唐隆元年(710)與太平公主合謀,誅韋后及黨羽,擁父睿宗復位,以太子身份參預朝政。先天元年(712),尊父爲太上皇,自即帝位(即玄宗)。次年,誅太平公主及其黨。爲行文方便,本文籠統稱之。躬,宗黨榮懷,邦都瞻顧。尋以親累降爲壁州别駕,轉集州」别駕。放虎窮山之地,射猿卷木之鄉,人堪殷憂,公靡怵惕。主上爰念往效,特命還」官,遷左驍衛大將軍,仍聽致事。且俾養閑,將膺大用,佇貽茂渥,以享脩齡。嗚呼,與善」愆期,怛化斯至。以開元廿六年二月七日寢疾薨於脩真里私第,春秋六十八。軫悼」聖衷,乃加優命,贈使持節都督涼州諸軍事、涼州刺史,賜物三百匹,葬日借手力幔」幕。越其年七月十八日葬於此地。唐元際,孝和晏駕,韋氏干紀,皇帝伺知其禍,」乃糾合忠義,弋梟鴟於禁林,拂虹蜺於天宇。公密罄謀慮,贊刈兇慝,授左監門衛將」軍員外置同正員,屯警之要,監守爲輕。遷右屯衛將軍員外置同正員,充幽州鎮守」軍防禦使,封柳城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又兼幽州諸軍節度副使,國步初康,邊城」未靖,故有兹授,用寧我人。遷右威衛將軍,以犯私諱,改左領軍衛將軍,加上柱國。無」何,遷右領軍衛大將軍員外置同正員,銜珠祑峻,改玉恩甚。天軍,上之腹心;樓亭」,國之嚴要。入爲右羽林大將軍,歷左羽林大將軍,兼萬騎使。丁內艱去職,起復左驍」衛大將軍,進封柳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累加冠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改封饒」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進封耿國公,食邑三千戶。遷左羽林大將軍,轉右威衛大」將軍,以諱改右領軍衛大將軍。環衛紫」宸之禁,處之者,外難其職,而君踐八九;造」膝青規之讜,承之者,內罕其人,而君當一二。睠莫衆比,寵延我躬,宗黨榮懷,邦」都瞻顧。尋以親累降爲壁州别駕,轉集州别駕。放虎窮山之地,射猿卷木之鄉,人堪」殷憂,公靡怵惕。主上爰念往效,特命還官,遷左驍衛大將軍,仍聽致事。且俾」養閑,將膺大用,佇貽茂渥,以享脩齡。嗚呼,與善」愆期,怛化·101·新出葛福順墓誌疏證斯至。以開元廿六年二月七日,寢疾薨於脩真里私第,春秋若干。軫悼聖衷,乃加優命,」贈使持節都督涼州諸軍事、涼州刺史,賜物三百匹,葬日借手力幔幕。越其年七月十八日葬於此地。夫人薛氏,某年月日先君而歿,歲月未貞,今未從祔。惟君」靜克和衆,動不忤物,在卑未嘗以己屈色於人,處貴亦不使人屈色於己。御下黜二德,奉上盡一心。是以主上親信,始終咸吉。大漸而不求醫,臨訃而不忘善,美矣哉!」嗣子前左羽林司階延昌等,哀號罔極,托銘爲誌。亂曰:邈邈天氏,英英仙公。慶源遐濬,昌楪增榮。賢祖令考,昭明有融。迨君之生,是啓令德。孝慈必並,忠義允寔。」內嚴於家,外勤於國。貞□毅勇,天子所聞。上王命使,歷十將軍。手捧白日,足蹈青雲。富且能貴,全而告畢。滕居運終,靈葬恩密。意此雄□,□淪泉室。」一 葛福順墓誌中的“異刻”葛福順墓誌長70cm,寬75cm,拓片分大小字,大字共31行,滿行32字,小字部分原刻於墓石左側邊,共5行,滿行61字。雖然墓誌中擠刻之例甚多,①但多數僅限於“銘詞之尾”,②每一例字數並不多,如此二三百字刻於墓石側邊,則前所未見。何以造成這樣的特殊的擠刻現象?筆者認爲,應與墓誌的生產過程有關。墓誌撰寫既定,就需要購置墓石,即使兩者同時進·201·中華文史論叢(2014.4,總第一一六期)①②參徐冲《從異刻現象看北魏墓誌的生產過程》,《復旦學報》2011年第2期。葉昌熾撰,柯昌泗評《語石異同評》,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頁518。行,一般而言,墓石的大小總會考慮到文章的長短,縱然兩者或有未完全匹配者,但多數係墓石大而文章短,縱使思慮不周,文章稍長,亦往往從起首便縮小字體,以俾平均納入,不致出現數百字無所容身,不得不擠縮碑側的狀況。而此篇墓誌,除去側邊的5行外,字體匀稱,大小適中,可見刻石之初,亦未預料墓石大小竟與文章長短如此不相匹配。造成這一現象的緣由在於墓誌中有整段的重複。墓誌中的第二段與第五段,除了“而君歷八九”被刻成“而君踐八九”,“春秋六十八”被簡化爲“春秋若干”之外,完全一致。而第二段末尾已及葛福順去世,所敍事迹皆在第三段唐元政變之後。然則葛福順生平,如按時間順序記述,當剔除第二段。再從墓石所能容納的篇幅來看,以此方墓石31行,滿行32字計,正常情況下,可刻下992字,則對應的文章長短當在一千字左右。而本墓誌全文1205字,若剔除第二段,則餘976字,正在墓石容納的範圍內。因此可以判斷,墓誌原先並無第二段,此段229字爲衍文。墓誌訛奪現象,古已有之,①但如此整段的衍文,實屬罕見。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墓誌製作過程中,書丹者偶將文稿紙錯置所造成的。墓誌寫成之後,爲便於鐫刻,須預先將文字寫於墓石之上,謂之上石。如直接用硃砂在石頭上書寫,謂之書丹;如將寫有文字的紙,用硃砂等依樣勾勒,而後覆於墓石之上,以俾留下字迹的,謂之摹勒。隋唐時代以書丹上石爲多,摹勒則盛行於宋代,②故此處僅就書丹進行討論。那麽墓誌文稿一般是以怎樣的物質形態交付到書丹者手中的呢?史籍之中似未見有所記載,研究者似亦未對此·301·新出葛福順墓誌疏證①②參《語石異同評》,頁518。參王壯弘《碑帖鑑别常識》(修訂本),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頁36—40。加以注意。唐代的文獻,通行的裝幀方式是將數紙黏成一長卷的卷軸裝,敦煌文獻尤多采用此種裝幀形式。唐代的紙,雖尺寸不一,一幅之內,容納的字數也不盡相同,但一般在一百多至四五百字之間。①一篇千餘字的墓誌,少則需紙兩三張,多則可能達到十數張。這些紙葉交付書丹的時候,是否也如通常的文獻一樣,被黏成一個卷子,似乎值得推敲。書碑並非易事,卷子舒捲,抄錄文字不甚方便,散葉應是這類文稿最合理的裝幀形態。就本篇墓誌而言,如預先作卷軸裝,則文字不致有此錯亂,很可能在當時便以散葉形式交予書丹者。另外此方拓片本身也提示了其文稿的形式,試論述如下:細繹拓片,第十二行第四字,即錄文第二段起首“遷”字前有空格,而其他各處“遷”字前皆未有空格。第十九行,即録文第三段起首“唐元”二字前有空格,而記其卒年的兩處“開元”前皆未有空格,顯然這兩處的空格並非擡頭,而是當年書丹上石時留下的原稿分頁痕迹。綜合錄文中各段的字數來看,在剔除重複的第二段之後,各段字數分别爲287、258、228、203字,每一段字數恰在唐代紙張一葉所能容納的篇幅之內,而各段之間,字數也比較平均,因此錄文的一段,應正是原稿的一葉。第四段、第五段拓片前未有空格,可能是因爲書丹者發現墓石已無多餘空間容納剩餘未書文字,故特將空格省去,以節約空間,如第四段中第二次記載葛福順享年的文字,便簡化爲春秋若干,亦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如以上推證可以成立,則我們可以設想當時的情景:由於書丹者所依據的文稿原是四葉散紙,今錄文的第二段,原係文稿中的第三葉;錄文的第三段,原來是第二葉,上石的時候,第二和第三葉·401·中華文史論叢(2014.4,總第一一六期)①參程千帆《校讎廣義·版本編》,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頁70。偶然顛倒了,這樣書丹者抄寫的順序就變爲了第一葉、第三葉、第二葉,直到第二葉抄完,纔發現錯誤,如繼續抄第四葉,則全文錯亂顛倒,於是索性將第三葉重抄一邊,致使墓石無法容納多餘的二百餘字,於是造成了這方墓誌奇特的擠刻現象。二 葛福順生平疏證———以景雲、先天時代爲中心  葛福順,武將出身,官至左驍衛大將軍。唐元政變之時,葛氏爲萬騎營營長,在政變當日,一馬當先,斬殺羽林將軍韋璿、韋播等,清除了韋氏在羽林軍中的勢力,爲玄宗剿滅韋后及其黨羽掃清了障礙,可謂是政變勝利最重要的功臣之一。但兩《唐書》皆未爲葛氏立傳,其一生事迹散見睿宗及玄宗本紀及王毛仲等人傳中。葛氏貴後,張說於開元九年(721)爲其父撰墓誌及神道碑,①其中雖及葛氏生平,但亦僅隻言片語,今其墓誌出土,始可窺見全豹。然而比讀傳世文獻,墓誌之中,有關葛氏生平尚多含混之處,而其在景雲至開元之際的仕履,與彼時激烈的政治暗戰密切相關,故亟需加以辯證。墓誌記葛福順爲饒陽人,按饒陽屬河北道的深州。②然而,在張說所撰其父的墓誌和神道碑中都記其先爲梁國寧陵人。寧陵,唐屬宋州,《元和郡縣圖志》載縣北十五里有故葛城,係古葛伯國·501·新出葛福順墓誌疏證①②張說《唐元城府左果毅贈郎將葛公碑》,《文苑英華》卷九一○,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66年,頁4789下—4790上;熊飛《張説集校注》卷一七,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頁875—877;《贈郎將葛君墓誌》見《文苑英華》卷九四九,頁4990下—4991上;熊飛《張説集校注》卷二二,頁1076—1077。《舊唐書》卷三九《地理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頁1505。之地。①《元和姓纂》記葛氏世系,以其中一支爲葛伯氏之後,漢時潁川太守葛興即爲梁國人。②張說在葛威德神道碑中亦稱葛氏爲葛伯氏之後,並謂“寧陵之傍,尚傳侯國;綏山之下,獨有仙祠”。③顯然寧陵應是葛氏的聚居之地,張說所記當更爲可信。那麽,葛福順墓誌中何以放棄歷史悠久的寧陵祖籍,稱自己爲饒陽人呢?另一方葛姓墓誌也許能爲我們提供了一些祛疑線索。這方墓誌的誌主名葛路,出身武將世家,誌稱其“望本饒陽人”,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這一枝葛氏的郡望是饒陽。據《元和姓纂》,葛氏除了梁國寧陵一支外,另兩支分别爲丹陽句容的葛洪之後及河南拓跋賀葛氏之後,未見有饒陽的記載。魏晉南北朝至隋唐,葛氏從來不是大姓世族,饒陽作爲一個郡望,可能出於唐代民間的構擬。玄宗時代的史學家劉知幾對當時濫稱郡望的現象有過一個著名論斷,所謂“稱袁則飾之陳郡,言杜則繫之京邑,姓卯金者咸曰彭城,氏禾女者皆云鉅鹿”,⑤表明唐代的郡望已經失去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别士庶的實際功用,成爲人人都可以自稱的符號。選擇哪一個郡望,取決這個郡望在當時的口碑與聲望。如此,一個姓的幾個郡望之間事實上形成了競爭關係,最終影響最大的那一個將會勝出,更多的人將自己的世系追述到勝出的那個郡望之上,而不顧是否符合事實。⑥葛姓的饒陽郡望,其產生與演化的原因尚不明確,但從葛福順父親的墓誌·601·中華文史論叢(2014.4,總第一一六期)①②③④⑤⑥《元和郡縣圖志》卷七,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183。《元和姓纂》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頁1529。《文苑英華》卷九一○張說《唐元城府左果毅贈郎將葛公碑》,頁4789下。《大周葛府君(路)之墓誌》,錄文見《唐代墓誌彙編》長安070,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頁1040,拓片見《隋唐五代墓誌彙編·洛陽卷》(8),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45。浦起龍《史通通釋》卷五《邑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頁145。參仇鹿鳴《製作郡望———中古南陽張氏的成立》,第六届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2012年)會議論文。與神道碑到葛福順墓誌中郡望的變化,表明饒陽這一後出的郡望,在唐代葛氏郡望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戰勝了更有歷史淵源的寧陵郡望。墓誌記葛福順父名威,按諸張說所作葛威德墓誌及神道碑,葛氏父親實名威德。其父官職,墓誌記爲“游擊將軍,左衛翊府右郎將”。但是據葛威德神道碑及墓誌,葛福順父親生前官至元城府左果毅都尉,而所謂“游擊將軍、左驍衛翊府郎將”,①乃係開元八年(720)葛福順母郭氏去世之後,玄宗特詔所賜贈官,②時距葛威德神功二年(698)去世之時已二十二年。然而在葛福順墓誌中,葛威德的贈官被有意無意地改寫後變成了生前的歷官,而贈官則變成了“左羽林將軍”。左羽林將軍應是開元九年墓誌及碑文撰寫之後葛威德所得到的二次贈官。③北朝至隋唐,達到一定品級的官員,不僅死後會得到贈官,也可以依照恩例追贈父祖。玄宗一朝,即屢次對達到一定品級的官員的亡父予以普贈,所謂“羣臣受榮,上延父母;先帝遺澤,下及幽冥”。④以開元十七年謁拜諸陵後所頒大赦爲例,“中書門下丞相、尚書、開府、三省、大將軍父並賜三品官”,⑤玄宗親信,時任左武衛大將軍的王毛仲,其父即在此時得到·701·新出葛福順墓誌疏證①②③④⑤《文苑英華》卷九一○張說《唐元城府左果毅贈郎將葛公碑》,頁4790下,《張説集校注》卷二二《贈郎將葛君墓誌》作“左驍衛郎將”,頁1077。《贈郎將葛君墓誌》,《文苑英華》卷九四九,頁4990下。北朝的二次贈官現象,徐冲《從異刻現象看北魏墓誌的生產過程》已有論及,唐代的贈官往往不止一次,故吴麗娱《終極之典———中國喪葬制度研究》中有關贈官的討論,皆以初贈官列表立說,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頁772—779。《册府元龜》卷八五載開元十七年赦,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明本,1960年,頁1007上—1008上。《册府元龜》卷八五,頁1007下。按“三省”疑當作“三公”,參吴麗娱《終極之典———中國喪葬制度研究》,頁825。了第二個贈官———益州大都督。①據葛福順墓誌,葛氏此時當在右領軍衛大將軍位上,依照赦文,其父可以追贈三品官,而左羽林將軍,正是從三品下,②葛威德的“左羽林將軍”贈官應就在此時獲得。左羽林將軍的品級顯然比之前的左衛翊府右郎將要高得多,葛福順墓誌中葛威德的贈官取此品級較高者自然可以理解,但之前的官位亦是出於詔贈。一般情況下,二者當取其一,但墓誌撰寫者顯然不願放棄品位較高之贈官,遂將初贈官處理爲葛威德生前之歷官,而不顧其完全違背了事實。同樣,葛福順祖父葛寶的官位,葛福順墓誌與葛威德墓誌所載亦有不同。據葛威德墓誌,其父寶“未仕早世”,而本墓誌中,葛寶的官職則寫作“皇朝蘄州蘄川府左果毅都尉”。這一官職可能是開元九年(721)以後,其祖因葛福順所得贈官。唐代前期贈祖之例甚少,只有宰相和有功人士,如劉幽求、姚崇、牛仙客等方得此殊榮。③按開元九年之後,葛福順與王毛仲結爲兒女親家,王毛仲在玄宗剷除太平公主勢力的先天政變中爲玄宗一方裝備戰馬,順利掃平了禁軍中的太平公主勢力;政變後,他一直“檢校内外閑■兼知監牧使”,④朝廷戰馬盡在其掌握之中。玄宗對王毛仲一直采取籠絡態度,在開元十九年,他被貶瀼州别駕,中途賜死之前,⑤可謂寵極一時,貴盛無比。葛福順作爲禁軍將領,同時又是王毛仲的親家,⑥在當時亦可謂風光無限,墓誌所謂“睠莫衆比,寵延我躬,宗·801·中華文史論叢(2014.4,總第一一六期)①②③④⑤⑥《舊唐書》卷一○六《王毛仲傳》,頁3254。《舊唐書》卷四四《職官志三》,頁1903。見《舊唐書》卷九七《劉幽求傳》,頁3039;《姚懿玄堂記》,拓片見《隋唐五代墓誌彙編·河南》,頁52;《舊唐書》卷一○三《牛仙客傳》,頁3196。參吴麗娱《終極之典———中國喪葬制度研究》,頁826。《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頁170。《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頁196。《舊唐書》卷一九○中《文苑傳·齊澣》,頁5037。黨榮懷,邦都瞻顧”,並非虛語。其祖能得到贈官,正取決於葛福順當時的地位與權勢。不過墓誌行文並未點明其爲贈官,與將其父葛威德的第一個贈官寫作歷官一樣,頗有刻意擡高其家世的意味。據葛福順墓誌,葛氏弱冠以陪戎副尉直殿中省。按陪戎副尉,武散官,從九品下。《唐六典·吏部尚書》講到唐代獲得散官的幾種方式稱:“凡敍階之法,有以封爵,有以親戚,有以勳庸,有以資蔭,有以秀孝,有以勞考,有除免而復敍者。”①葛福順以弱冠獲此散官,應是出於資蔭,而其資格則是來自於其父葛威德官位。據葛威德墓誌及神道碑,威德“早以武藝妙選供奉,每扈遊别館,侍蹕禁林”,②以“星歲重深,贈上柱國,拜元城府左果毅”。③元城府左果毅的官品爲正六品上,④唐代蔭子的下限是從五品官,以葛威德的職事官,葛福順是沒資格以門蔭獲得散官的。不過幸好,葛威德還有一個上柱國的勳官。勳官雖然在唐前期就已經因爲授予太濫而地位低下,⑤不過勳官品級夠高,其子還是可以走門蔭的道路的。《唐六典》記錄了開元前期的通過門蔭獲得散官的規則:“從五品子,從八品下敍……五品已上蔭孫,孫降子一等……郡、縣公子,準從五品孫,縣男已上子,降一等,勳官二品子,又降一等。”⑥按照這·901·新出葛福順墓誌疏證①②③④⑤⑥《唐六典》卷二,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頁31—32。張説《贈郎將葛君墓誌》,《文苑英華》卷九四九,頁4990下。《文苑英華》卷九一○張說《唐元城府左果毅贈郎將葛公碑》,頁4789下。據《通典》卷二九《折衝府》,唐代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兵滿一千二百人爲上府,千人爲中府,八百人爲下府,但兩京城內無論是否滿一千二百人都爲上府,兩畿及岐、同、華、懷、陝等五州所管府雖不滿千人,亦同中府。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8年,頁810。另據張沛《唐折衝府彙考》,元城府隸京兆府,屬兩畿範圍,爲中府。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頁47,342。據《舊唐書》卷四二《職官志一》,中府果毅都尉正六品上階,頁1796。《舊唐書》卷四二《職官志一》,頁1808。《唐六典》卷二注,頁32。個規則,父親勳官達到二品,其子可以獲得從九品上的散官。①上柱國恰好達到這一品級,②符合蔭子的條件,故而葛福順弱冠便獲得了陪戎副尉的散官。不過陪戎副尉,僅從九品下,比理論上勳官二品子應獲得的散官低一階,這或許屬於規定與實際操作上的差異,但葛福順的起家與進入禁軍,無疑得益於其父的禁軍仕履。與衆多唐代墓誌一樣,葛福順墓誌雖然備列葛氏的歷官,卻並沒有記錄他出任這些官職的時間。然而,作爲唐元政變中玄宗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葛福順在政變勝利後的政治走向對於我們了解睿宗時期玄宗和太平公主之間的政治鬥爭有着重要的意義。因此墓誌中唐元政變之後至玄宗先天政變勝利之前,葛福順的歷任官職都有必要加以更精確的定位。墓誌云:“唐元際,孝和晏駕,韋氏干紀,皇帝伺之其禍,乃糾合忠義,式梟鴟於禁林,拂虹蜺於天宇。公密罄謀慮,贊刈凶慝,授左監門衛將軍員外置同正員。”然則唐隆政變之後,葛福順從之前的涇州興教府右果毅都尉拔擢至左監門衛將軍員外置同正員。據《舊唐書·職官志三》,折衝府果毅都尉的品級,以折衝府等級不同,自從五品下至從六品下不等,③涇州興教府等級,今不得而知,其果毅都尉品級至多亦不過從五品下,而左監門衛將軍則爲從三品的大員,④這顯然是政變勝利一方對他在政變中表現的酬獎。但是墓誌卻在記載這一任命之後饒有深意地加了一句“屯警之要,監守爲輕”,委婉地表示出當日葛氏對此次任命的不滿。據《舊唐書·職官志一》,諸衛將軍同爲從三品,⑤監門衛並不比其他將軍·011·中華文史論叢(2014.4,總第一一六期)①②③④⑤參毛漢光《唐代蔭任之研究》,刊《史語所集刊》第55本第3分,頁461圖1。《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二》,頁1822。《舊唐書》卷四二《職官志一》,頁1795—1797。《舊唐書》卷四四,頁1902。《舊唐書》卷四二,頁1792。地位低,那麽葛福順爲何有此不滿?考唐隆政變前,葛福順已爲禁軍萬騎營營長,北門禁軍,天子私兵,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待遇各方面也較南衙諸衛爲高。①如所謂左監門衛將軍員外置同正員只是階官化的職事官的升遷,②其禁軍將領的實職並未改變的話,墓誌則不必刻意强調監門衛將軍一職地位的輕忽。可能的解釋是,此時葛福順已被排斥出禁軍系統,真正被調任爲左監門衛將軍,這對他來講,可謂明升暗降,故墓誌行文之中隱約有不滿之意。不久以後,葛福順從左監門衛將軍員外置同正員“遷右屯衛將軍員外置同正員,充幽州鎮守軍防禦使,封柳城縣開國男,又兼幽州諸軍節度副使”。按左右屯衛的名稱唐代有過多次變化,中宗、睿宗時期更是頻繁改易。《唐會要·十二衛》云:“神龍元年(705),復左右威衛。其年七月又改爲左右屯衞,景雲二年(711)八月二十八日,又改爲左右威衞。”③則葛福順以右屯衛將軍充幽州鎮守軍防禦使,在景雲二年八月二十八日之前。從當日的政治形勢來看,葛福順外放幽州,應在景雲元年七八月間(說詳後)。之後,葛福順“又兼幽州諸軍節度副使”,而據《資治通鑑》,景雲元年十月“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爲左武衞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④則葛福順爲幽州諸軍節度副·111·新出葛福順墓誌疏證①②③④參蒙曼《唐代前期北衙禁軍制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65—69。南衙衛官階官化的趨勢,在北衙禁軍最初建立的時候就已開始,無論在傳世文獻還是出土墓誌中都可見以南衙官檢校羽林軍的狀況。參蒙曼《唐代前期北衙禁軍制度研究》所作太宗至中宗朝禁軍將領表,頁55—59。葛福順以右屯衛將軍員外置同正員充幽州鎮守軍防禦使,後又兼幽州諸軍節度副使,即與此同類。《唐會要》卷七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1518—1519。《舊唐書》卷七《睿宗紀》亦載景雲二年八月“庚午,改左右屯衛爲左右威衛”。頁158。《資治通鑑》卷二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頁6656。下簡稱《通鑑》。使當在景雲元年十月之後。此後葛福順又“遷右威衛將軍,以犯私諱,改左領軍衛將軍”。據上文所引《唐會要》,屯衛自景雲二年八月又改爲威衛,則葛福順遷右威衛將軍當在此後。按墓誌後文特以葛氏出任右羽林軍大將軍爲“入”,應與此先葛福順出爲外官之事相照應,則此時葛福順當仍在幽州諸軍節度副使任上,改左領軍衛將軍,只是其階官化的職事官的遷轉。不久以後,葛福順遷右領軍衛大將軍員外置同正員,墓誌用“銜珠祑峻,改玉恩甚”,修飾這一次遷轉。這裏用了兩個典故:“銜珠”,典出《初學記》卷二七引晉王嘉《拾遺記》,其後往往指代恩賞。“改玉”,又稱“改步改玉”,典出《左傳·定公五年》,原謂改變步武,更改佩玉,使符合臣制,後則代指改朝換代。則這裏的“改玉”顯然是指玄宗即位。先天元年(712)八月初三,睿宗傳位於玄宗,葛福順遷右領軍衛大將軍員外置同正員當在此後不久,但其職應仍是幽州節度副使。那麽,葛福順何時又從幽州節度副使任上“入”爲右羽林大將軍?考葛威德碑曰:“夫人郭氏,實生大將軍福順,一見聖主,再紐乾綱。”①所謂“再紐乾綱”顯然指其參與了玄宗發動的兩次政變。唐隆政變中葛福順爲玄宗先鋒,兩《唐書》記載甚詳,但傳世文獻中並無葛福順參與先天政變的記載,而葛威德碑則透露了這一重要的歷史訊息。然則葛德威入爲右羽林大將軍實在先天政變之前。如前所述,葛福順遷右領軍衛大將軍之時,玄宗已經即位,因此此番任命必在先天元年八月玄宗即位之後,至先天二年七月玄宗發動政變之前。那麽這一項任命究竟發生在什麽時候,史缺有間,我們無法作確切定位,但可作些許推測。·211·中華文史論叢(2014.4,總第一一六期)①張説《唐元城府左果毅贈郎將葛公(威德)碑》,《文苑英華》卷九一○,頁4789下。《舊唐書·王毛仲傳》有這樣一條記載:“及玄宗爲皇太子監國,因奏改左右萬騎左右營爲龍武軍,與左右羽林爲北門四軍,以福順等爲將軍以押之。”①類似的記載又見《舊唐書·職官志三》:“(萬騎)自開元已來,與左右羽林軍名曰北門四軍。”②兩條皆述北門四軍成立的緣由,《王毛仲傳》繫於皇太子監國之時,而《舊唐書·職官志》則以爲開元以來。二者的表述都比較模糊,但如果把二者綜合起來,或許可以認爲所謂北門四軍是玄宗即位之初的制度,其時睿宗尚以太上皇掌控全局,玄宗雖已即位,但實際地位仍同於皇太子。雖然龍武軍最終沒有在此時成立,但當日對此或許曾有討論,萬騎甚至可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與羽林軍並立之勢,而葛福順也可能由此實際控制了左右萬騎,故而在史籍留下了龍武軍成立於玄宗即位之初的記載。如果作進一步推究,玄宗即位當月發生的右羽林將軍張暐與劉幽求謀誅太平公主及其黨羽的事件,或許彼時,葛福順已“入爲右羽林軍大將軍”。《舊唐書·劉幽求傳》記其事曰:“(崔)湜又托附太平公主,將謀逆亂。幽求乃與右羽林將軍張暐請以羽林兵誅之……上深以爲然。”③按據《舊唐書·職官志三》,右羽林軍將軍之上設大將軍一員。④張暐僅僅是右羽林將軍,之前也並非羽林軍將出身,⑤他的頂頭上司是右羽林大將軍,如在其位者不支持張暐的行動,他顯然不能隨意指揮其·311·新出葛福順墓誌疏證①②③④⑤《舊唐書》卷一○六,頁3253。《通鑑》卷二一○據此繫其事於景雲二年二月玄宗以皇太子監國後,誤。又龍武軍正式成立在開元二十六年,見《舊唐書》卷四四《職官志三》,頁1904,及《通典》卷二八,頁792。文獻中龍武軍成立之年代之歧義,學界多有關注,參唐長孺《唐書兵志箋證》,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頁92—93;蒙曼《唐代前期北衙禁軍制度研究》,頁81—83。《舊唐書》卷四四,頁1904。《舊唐書》卷九七,頁3040—3041。《舊唐書》卷四四,頁1903。《舊唐書》卷一○六《張暐傳》,頁3247—3248。所部軍隊。一種可能性是,此時葛福順已入爲右羽林大將軍。作爲玄宗的心腹大將,無論其時葛氏是否已回到京城履職,都不會干擾到張暐的謀劃。由此,我們或可推測,葛福順“入爲右羽林軍大將軍”的時間應該在玄宗即位之初。三 佈局北衙———景雲、先天年間的禁軍爭奪戰  1.誅殺上官,同盟破裂作爲玄宗在禁軍中最重要的心腹,葛福順在唐隆政變之後的幾次遷轉,實際上折射出景雲至先天年間,玄宗與太平公主兩方勢力對北門禁軍的激烈爭奪。作爲親姑侄和唐隆政變共同謀劃者,玄宗與太平公主何以會在政變後迅速走向對立,也許我們要從最近因墓誌出土而重新走進人們視野的上官婉兒說起。上官婉兒在源出於唐國史的《舊唐書》本傳中被描述爲韋氏集團的重要黨羽,①但是新出上官婉兒墓誌完全顛覆了這一刻板印象。墓誌對她在中宗時代與韋氏的矛盾有這樣的描寫:以韋氏侮弄國權,摇動皇極。賊臣遞構,欲立愛女爲儲;愛女潛謀,欲以賊臣爲黨。昭容泣血極諫,扣心竭誠,乞降綸言,將除蔓草。先帝自存寬厚,爲掩瑕疵,昭容覺事不行,計無所出。上之,請擿伏而理,言且莫從;中之,請辭位而退,制未之許;次之,請落髮而出,卒爲挫衂;下之,請飲鴆而死,幾至顛墜。先帝惜其才用,慜以堅貞,廣求入腠之醫,纔救懸絲之命,屢移·411·中華文史論叢(2014.4,總第一一六期)①《舊唐書》卷五一《后妃傳上·上官昭容》,頁2175。《舊唐書》前半全襲用一百三十卷唐國史,參謝保成《隋唐五代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頁391。朏魄,始就痊平。表請退爲婕妤,再三方許。①上官婉兒竟然不惜服毒自盡以表達抗議,當時鬥爭的激烈程度,遠遠超過後人的想象。而在中宗遇毒暴崩之後,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迅速結爲同盟,僞造遺制,令相王李旦輔政,②以牽制韋氏。因此當李隆基(玄宗)率兵殺入禁中的時候,她“執燭帥宮人迎之,以制草示劉幽求”,③顯然對於政變,她並不恐懼,甚至還“以支持者的姿態主動相迎”。④然而李隆基的態度完全出乎她的意料,在得知實情的情況下,他竟然無視劉幽求的關說,執意將上官殺死。那麽玄宗爲什麽要執意殺死顯然並非韋氏一黨的上官婉兒?是爲了彻底清除武則天以來統治宮廷的武、韋政治勢力和杜絶一切女性參政的可能性麽?⑤也許這一切都在野心勃勃的李隆基的長遠計劃中。然而在這個混亂的政變之夜,他最關心的應該是眼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天亮之後,最高權力究竟會交付到誰的手裏。《通鑑》在記載玄宗殺了上官氏以後,接着寫道:“時少帝在太·511·新出葛福順墓誌疏證①②③④⑤墓誌拓片及錄文見李明、耿慶剛《〈上官昭容氏墓誌〉箋釋———兼談唐昭容上官墓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2013年第6期。《通鑑》卷二○九:“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謀草遺制,立温王重茂爲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參謀政事。”頁6642。《舊唐書》卷九二《韋巨源傳》載李邕駁韋巨源謚議:“上天不弔,先帝遇毒,悔禍無徵……於是太平公主矯爲陳謨,上官昭容紿草遺詔,故得今上輔政。”頁2966。《通鑑》卷二○九,頁6646。鄭雅如《重探上官婉兒的死亡、平反與當代評價》,刊《早期中國史研究》第四卷第一期,2012年,頁127。鄭雅如認爲玄宗對於女性參政持强烈反對態度,而上官氏身爲女性卻掌握權力,左右朝政,故爲玄宗所不容,參《重探上官婉兒的死亡、平反與當代評價》,頁127—128。仇鹿鳴則認爲李隆基所欲消滅的不僅是韋后一黨,而且想要徹底破壞並重建武則天以來的宮廷權力結構,參《上官婉兒之死及平反》,刊《東方早報》2013年9月22日《上海書評》。極殿,劉幽求曰:‘衆約今夕共立相王,何不早定!’隆基遽止之。”①“遽止之”三字完全暴露了玄宗的野心。雖然政變是以“共立相王”爲約定的,可是顯然此時,玄宗並不想他的父親———當時的相王李旦來接收勝利果實。政變的第二天,他只是“迎相王入輔少帝”,②而並未如之前約定的,令相王即位。相王入輔的次日,他在不合常理的立太后事件中的態度更暴露了他不欲其父正位大統的心理:“壬寅,劉幽求在太極殿,有宮人與宦官令幽求作制書立太后。幽求曰:‘國有大難,人情不安,山陵未畢,遽立太后,不可。’平王隆基曰:‘此勿輕言。’”③從李隆基的態度來看,他是贊成立太后的。如果將相王入輔視作即位程序中的一個步驟,少帝遜位,指日可待,顯然不需要憑空立一位太后。而當時少帝李重茂不過是十三歲的兒童,④他不可能驟然有這樣詭異的念頭,宮人與宦官背後顯然另有主謀,而李隆基應該就是這個幕後的推手。如果真的立了一位太后,則可以對輔政的相王形成牽制,也鞏固了少帝的地位,使之前“共立相王”的約定成爲一紙空文。而李隆基以平王的身份,知内外閑■,押左右廂萬騎,⑤牢牢掌控了禁軍中的精銳部隊和軍馬,一旦時機成熟,趕少帝下臺並非難事。但是,這一要求遭到了劉幽求的斷然拒絕,李隆基只好就此作罷。這個時候,劉幽求已經明白了玄宗的意圖,就在立太后事件的第二天,他當着宋王成器的面提出應立即讓相王即位。而這時玄·611·中華文史論叢(2014.4,總第一一六期)①②③④⑤《通鑑》卷二○九,頁6646。《通鑑》卷二○九,頁6646。《通鑑》卷二○九,頁6648。據《舊唐書》卷八六《殤皇帝重茂傳》,重茂開元二年(714)薨,年十七,則唐隆元年(710)爲十三歲,頁2839。《通鑑》卷二○九,頁6647。宗還在以相王“性恬淡”,不肯“代親兄之子”爲藉口,不想拱手交出權力。劉幽求再次正色勸他“衆心不可違”,直到這時,李隆基纔不得不入見相王,請求其父即位。①那麽作爲睿宗親生兒子的李隆基,爲什麽在政變之後遲遲不願將皇位交到父親手中呢?以史家的後見之明來看,他完全可以以皇太子的身份,名正言順地入即大統———這一切後來的確都發生了。但是在那個晚上,李隆基心中是沒有把握的。因爲他雖是睿宗的親生兒子,卻在幼年時被過繼給了武則天的長子,孝敬皇帝李弘。此事在睿宗、玄宗一方的記載中已經被擦除得乾乾淨淨,只有兩《唐書·孝敬皇帝傳》中尚存些許蛛絲馬迹:太子無子,長壽中,制令楚王諱繼其後。②(李弘)無子,永昌初,以楚王隆基嗣。③李隆基垂拱三年(687)封爲楚王,長壽二年(693)改封臨淄郡王。④永昌(689)初,李隆基尚未改封,即使在使用長壽年號的十四個月中,他也有三個多月仍被稱爲楚王。⑤事實上,在唐隆政變之後,仍有人將李隆基稱爲楚王,⑥因此上引兩《唐書》中的“楚王”的確是李隆基,然則他的確在幼年時被出繼給李弘,在唐隆政變之前亦未見有歸宗的記載。如果李隆基的確未回歸本宗,那麽從禮·711·新出葛福順墓誌疏證①②③④⑤⑥《通鑑》卷二○九,頁6649。《舊唐書》卷八六《孝敬皇帝傳》。按“諱”,《舊唐書》各本俱作“瑋”,中華書局點校本據《新唐書》改爲“諱”,指李隆基,今從,頁2830。《新唐書》卷八一《孝敬皇帝傳》,頁3590。《舊唐書》卷六《武后紀》,頁118,123;卷八《玄宗紀》,頁165。據《舊唐書》卷八《玄宗紀》,李隆基改封臨淄郡王在長壽二年臘月丁卯(頁165),時以十一月爲歲首,其時應是693年公曆1月。武后以692年公曆10月改元,至此有三個多月。《新唐書》卷八一《讓皇帝憲傳》:“時大臣亦言楚王有定社稷功,且聖庶抗嫡,不宜更議。”頁3596。法的角度,此時李隆基理論上已經不能算是李旦的兒子,李旦即位,他是沒有繼承權的。即使李隆基後來曾回歸本宗,其第三子的身份,在儲位的競爭中也是不利的。事實上,睿宗即位之後就猶豫過皇太子的人選:“時將建儲貳,以成器嫡長,而玄宗有討平韋氏之功,意久不定。”①即使在他成爲皇太子之後,成器和李賢的兒子,高宗的長孫邠王守禮都是他潛在的競爭者,故此宋璟要求睿宗將二人出爲外州刺史,以絕太平公主之望。②回到政變的那個晚上,此時的李隆基對於日後能否通過正常的儲位繼承登上帝位,完全沒有把握,而一切宏圖偉業的展開都必須在他獲得最高權力之後,因此當時當地,掌握最高權力是他最大的利益與欲望所在。事實上,就在這個夜晚,李隆基借劉幽求之手“下制敕百餘道”,③已經迫不及待地行使起皇帝的權力來了。而此時此刻,其登上權力頂峯的最大阻力,便來自於他的親生父親———相王李旦。就在這時候,上官婉兒卻偏偏拿着寫有令相王輔政的遺詔草稿來向他投誠與邀功。其實自神龍元年(705)罷平章事後,④李旦始終處於權力的邊緣地帶。神龍三年李重俊政變失敗之後,安樂公主意將李旦和太平公主牽涉進來,賴吴兢及蕭至忠極力辯護,方未造成後果,⑤但其受排擠、被防範的狀況,由此可見一斑。若非上官婉兒僞造了這份遺詔,相王應該不可能再次名正言順地接近權力中心,自然也沒有機會來接收李隆基的勝利果實。更重要的,這份遺詔,在中宗暴崩後的宮廷緊急會議上,被削·811·中華文史論叢(2014.4,總第一一六期)①②③④⑤《舊唐書》卷九五《讓皇帝憲傳》,頁3010。《通鑑》卷二一○,頁6662。《舊唐書》卷九七《劉幽求傳》,頁3039。《新唐書》卷四《中宗紀》,頁106。《唐會要》卷五六,頁1137;卷六二,頁1269。《舊唐書》卷九二《蕭至忠傳》,頁2968。去相王輔政的內容後方纔宣行天下。①因此除了少數接近權力核心的重臣之外,民衆和絕大多數普通官員並不知道相王輔政合法性的來源。而遺詔作者上官婉兒持着制草出現,勢必使李旦在衆心擁戴之外更增加了先皇遺命,其地位的合法性更不容置疑,而這種情況顯然對李隆基更爲不利。殺了上官婉兒,毁掉制草,所謂有相王輔政內容的遺詔,便只能是一個傳說———也許這就是李隆基此時此刻的心理。聰明一世的上官婉兒在最關鍵的時候卻錯估了形勢,最終犯下了致命的錯誤。上官婉兒的被殺使得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同盟瞬間破裂。作爲武則天至中宗時代宮廷中最重要的政治女性,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之前早有交往,所謂“共遊東壁,同宴北渚”的機會並不在少數。②神龍三年,李重俊政變,點名要殺上官婉兒,至此上官“始懼……自是心附帝室,與安樂公主各樹朋黨”。③從後來她與太平公主共謀僞造中宗遺詔,令相王輔政以對抗韋氏來看,她所聯絡的“朋黨”,應該即是太平公主,甚至還有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的政治目的應該是:將李旦推上前臺,以便於自己在幕後掌握更多權力,而上官婉兒與之結盟,至少可以維護自身的安全。李隆基欲圖發動政變,自然是太平公主求之不得的事情,但是對她而言,李隆基只是一個工具,勝利之後,最高權力必須交付給李旦。而現在,李隆基在明知上官婉兒是本方盟友的情況下仍堅持要殺之,勝利之後,又遲遲不將權力移交給李旦,甚至在政變之後的第三天,還撤罷了公主府的官員,④其背後的心思,太平公主不可能不明白,·911·新出葛福順墓誌疏證①②③④《舊唐書》卷八八《蘇瓌傳》,頁2879。《文苑英華》卷七○○張說《上官昭容集序》,頁3612上。《通鑑》卷二○九,頁6646。《通鑑》卷二○九,頁6648。這樣的局面顯然不是太平公主所樂意見到的。而玄宗的這一系列行爲,同樣也導致了睿宗對他的不滿與懷疑,睿宗在儲位問題上的猶豫正是這種不信任的表現。因此政變中同盟的雙方此時在事實上已處於對立的地位。睿宗即位後第三天,太平公主就發起了反擊———玄宗最重要的盟友,前苑總監鍾紹京在當了六天宰相以後,應太平公主黨羽薛稷的奏請被罷免,很快又被出爲蜀州刺史。①在罷免鍾紹京的當天,太平公主府敕令復舊。②六月二十九日,五天前被貶爲外州刺史的蕭至忠、崔湜等人復同平章事。③而政變兩個月後,由太平公主直接主導的上官婉兒的葬禮同樣也可視作是針對玄宗的政治示威。④至此上官婉兒被隆重禮葬,並被追復爲昭容,而在代表了官方立場的《昭容上官氏碑銘》中,更以“如彼三良,秦焉悼之”一語,⑤將玄宗誅殺上官婉兒比作秦穆公枉殺三良,表達了對上官之死的惋惜和對玄宗的譴責。⑥之後太平公主又奏請睿宗,⑦請張說裒集上官遺文,爲其編集。⑧上官婉兒的死·021·中華文史論叢(2014.4,總第一一六期)①②③④⑤⑥⑦⑧《通鑑》卷二○九,頁6649。《唐會要》卷六:“唐隆元年六月二十六日敕:‘公主置府,近有敕總停,其太平公主有崇保社稷功,其鎮國太平公主府,即宜依舊。’”頁79。《通鑑》卷二○九,頁6648,6650—6651。上官婉兒墓誌:“太平公主哀傷,賻贈絹五百匹,遣使弔祭,詞旨綢繆。”《文苑英華》卷九三三張說《昭容上官氏碑銘》,頁4911下。參仇鹿鳴《上官婉兒之死及平反》。《舊唐書》卷五一《上官婉兒傳》稱玄宗令人爲其編集,陳祖言《張說年譜》已指出這一記載的錯誤,並據《通鑑》卷二一○“追復上官昭容”的記載,將張說的《上官昭容集序》繫於景雲二年七至十月間,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4年,頁32。按上官婉兒墓誌本文通篇稱上官氏爲婕妤,誌蓋則篆題“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據墓誌,上官婉兒葬於景雲元年八月二十四日,《通鑑》記載有誤,造成墓誌與誌蓋題銜差異的原因很可能是由於墓誌本文撰成時,上官氏尚未追復爲昭容,至墓誌鐫刻完畢,詔命始至,故不得不於誌蓋上體現這一遲來的哀榮。張說序既已稱上官婉兒爲昭容,則其當作於景雲元年八月二十四日稍後。《文苑英華》卷七○○張說《上官昭容集序》,頁3612上。後哀榮,對於李隆基來講則頗爲尷尬。也許正因爲如此,在消滅太平公主勢力後,蓄憤已久的玄宗下旨毁墓,以至於新近出土的上官婉兒墓,呈現出大規模有計劃地破壞的痕迹。①2焦點———北衙禁軍如上所述,從上官婉兒被殺之時開始,昔日共同對付韋后的姑侄與父子成爲了對立的雙方,在此後的數年中展開了全面的政治較量。剛剛動用過禁軍的雙方都很清楚,誰能完全控制住這支力量,誰纔有可能取得最後的勝利。玄宗與太平公主在禁軍中的爭奪,趙雨樂在考論武后至玄宗時期北門禁軍的發展時已有提及,但僅指出北衙軍力在先天政變中的二分化,未作更細化的分析。②筆者之前也曾根據傳世文獻對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雙方在禁軍中的佈局作過討論,③但由於史料的缺乏,其中仍有不少缺環和誤讀,而葛福順墓誌則提示我們,雙方對於禁軍的爭奪,遠比之前想象得複雜與激烈。讓我們先來看看唐初以來北門禁軍的發展歷程和中宗時代的狀況。北門禁軍淵源於隨高祖、太宗平天下的太原元從,④帝國建立後,他們中的一部分被吸收入宿衛玄武門的屯營。⑤屯營初隸·121·新出葛福順墓誌疏證①②③④⑤參李明、耿慶剛《〈上官昭容氏墓誌〉箋釋———兼談唐昭容上官墓相關問題》及仇鹿鳴《上官婉兒之死及平反》。趙雨樂《唐前期北衙的騎射部隊———“北門長上”到“北門四軍”的幾點考察》,《陝西師大學報》2002年第2期。唐雯《唐國史中的史實遮蔽與形象建構———以玄宗先天二年政變書寫爲中心》,《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玉海》卷一三八引李繁《鄴侯家傳》,京都,中文出版社影印合璧本,1977年,頁2661下。《新唐書》卷五○據此取材,頁1330。《鄴侯家傳》所謂“元從禁軍”是否作爲一個整體進入禁衛軍系統,學界尚有爭議,如蒙曼即對此加以辯證,參氏著《唐代前期北衙禁軍制度研究》,頁13—25。但高祖時代北門宿衛的兵士中有太原元從當可肯定。參張國剛《北衙禁軍考略》,《南開學報》1999年第6期;趙雨樂《唐前期(轉下頁)屬於左右屯尉,貞觀十二年,太宗置玄武門左右飛騎,①又從飛騎中擇“才力驍健善騎射者”爲百騎,奠定了北衙禁軍中兩大系統。百騎在武后永昌元年(689)改爲千騎,②中宗景龍元年(707)又改爲萬騎,分爲左右營。③北衙禁軍在高宗、武后及中宗時期經歷了急速的發展。高宗於龍朔二年(662)將屯衛改名威衛,於北門另置屯營,設立大將軍等官,不久又將屯營改爲羽林軍。④武后垂拱元年(685),羽林軍正式建制,並擴充到六千人。天授二年(691)又改爲左右羽林衛,與諸衛齊等,並設立大將軍等職。⑤羽林軍至此正式成立,武后末年至玄宗上臺,歷次政變都少不了這支部隊的身影。但是這一時期羽林軍究竟是如何構成的,史料記載並不明晰,現代學界的認識也不統一,趙雨樂、蒙曼認爲羽林軍只包括飛騎和百騎系統。⑥張國剛認爲高宗所建立的羽林軍“是以原來在北門的飛騎爲基本,再加上新補充的府兵越騎、步射組成的”,包括左右·221·中華文史論叢(2014.4,總第一一六期)①①②③④⑤⑥  (接上頁)北衙的騎射部隊———“北門長上”到“北門四軍”的幾點考察》;蒙曼《唐代前期北衙禁軍制度研究》,頁23—24。《舊唐書》卷三《太宗紀》:貞觀十二年“六月庚子,初置玄武門左右飛騎”,頁49;《通典》卷二八《左右威衛》:“貞觀十二年,左右屯衛始置飛騎。”頁786。則所謂玄武門飛騎與屯衛飛騎本爲一事,以時北門屯營隸屬於屯衛也。《唐會要》卷七二,頁1529。《舊唐書》卷七《中宗紀》,頁145;《舊唐書》卷四四《職官志三》“左右龍武軍”注,頁1903。《通典》卷二八《左右威衛》,頁
本文档为【_新出葛福順墓誌疏證——兼論景雲、先天年間的禁軍爭奪】,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360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7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03
浏览量: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