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消毒技术规范修订版

消毒技术规范修订版

举报
开通vip

消毒技术规范修订版Document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消毒技术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目录1总则1引言1适用范围1术语1基本原则和要求2.对消毒检验技术的要求21.4.1.2对无菌操作的要求21.4.1.对试验的要求31.4.1.消毒剂鉴定测试项目的确定31.4.1.消毒器械鉴定测试项目的确定51.4.1.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表示方法51.4.1.对重复试验的要求51.4.1.判定标准51.4.1.最终评价的要求51.4.1.10对实用剂量的要求61.4.1.1对试验记录的要求61.4.1.1...

消毒技术规范修订版
Document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消毒技术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目录1总则1引言1适用范围1术语1基本原则和要求2.对消毒检验技术的要求21.4.1.2对无菌操作的要求21.4.1.对试验的要求31.4.1.消毒剂鉴定测试项目的确定31.4.1.消毒器械鉴定测试项目的确定51.4.1.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表示方法51.4.1.对重复试验的要求51.4.1.判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51.4.1.最终评价的要求51.4.1.10对实用剂量的要求61.4.1.1对试验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的要求61.4.1.1对检测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的要求61.4.2.消毒剂理化实验基本要求6.消毒剂毒理学实验基本原则71.4.3.1消毒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71.4.3.2对各种消毒剂进行毒理学试验的规定71.4.3.3对毒理学试验用消毒剂样品的规定81.4.4消毒、灭菌技术要求91.4.4.1消毒、灭菌因子基本分类91.4.4.2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分类91.4.4.3微生物对抗微生物的敏感性101.4.4.4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101.4.4.5消毒、灭菌基本程序101.4.4.6消毒工作中的个人防护111.4.5疫源地消毒基本要求111.4.5.1组织执行与人员111.4.5.2时限要求111.4.5.3装备要求111.4.5.4技术要求112消毒检验技术规范14消毒检验技术规范142.1.1消毒剂杀微生物试验技术142.1.1.1适用范围142.1.1.2菌悬液与菌片的制备142.1.1.3活菌培养计数技术162.1.1.4残留消毒剂的去除方法172.1.1.5中和剂鉴定试验182.1.1.6物理法去除残留消毒剂的鉴定试验212.1.1.7细菌定量杀灭试验222.1.1.8杀灭分枝杆菌试验252.1.1.9真菌杀灭试验262.1.1.10病毒灭活试验27能量试验342.1.1.12各种因素对消毒剂杀菌作用影响的测定352.1.2消毒剂对物体表面模拟现场和现场消毒鉴定试验372.1.2.1消毒剂对食(饮)具消毒效果的模拟现场鉴定试验372.1.2.2消毒剂对医疗器械的消毒模拟现场鉴定试382.1.2.3消毒剂对医疗器械的模拟现场灭菌试验382.1.2.4连续使用稳定性试验392.1.2.5消毒剂对手消毒模拟现场试验402.1.2.6消毒剂对手消毒现场试验412.1.2.7消毒剂对皮肤消毒模拟现场试验422.1.2.8消毒剂对皮肤消毒现场试验432.1.2.9消毒剂对其他表面消毒模拟现场鉴定试验442.1.2.10消毒剂对其他表面消毒现场鉴定试验452.1.3空气消毒效果鉴定试验462.1.3.1目的462.1.3.2试验设备和器材462.1.3.3试验阶段462.1.3.4实验室试验与模拟现场试验操作程序462.1.3.5现场试验482.1.4生活饮用水消毒效果鉴定实验技术492.1.4.1生活饮用水消毒效果鉴定492.1.4.2人工游泳池水消毒设备和方法532.1.5灭菌与消毒器械杀灭微生物效果鉴定实验技术542.1.5.1干热灭菌柜灭菌试验542.1.5.2红外线消毒碗柜消毒试验552.1.5.3微波灭菌柜消毒和灭菌试验562.1.5.4紫外线灯辐照强度和杀微生物效果鉴定试验572.1.5.5紫外线消毒箱消毒试验592.1.5.6环氧乙烷灭菌器灭菌效果鉴定试验602.1.5.7臭氧消毒柜消毒试验612.1.5.8臭氧水消毒器物品表面消毒试验632.1.6灭菌与消毒指示器材鉴定试验642.1.6.1压力蒸汽灭菌生物指示器材鉴定试验642.1.6.2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鉴定试验662.1.6.3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胶带与化学指示标签的鉴定试672.1.6.4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化学指示卡鉴定试验662.1.6.5消毒剂浓度试纸鉴定试验692.1.7抗菌试验692.1.7.1目的692.1.7.2抑菌环试验692.1.7.3最小抑菌浓度测定试验702.1.7.4滞留抑菌效果试验702.1.7.5洗衣粉抗菌效果鉴定方法722.1.7.6振荡烧瓶试验742.1.7.7浸渍试验762.1.7.8奎因试验772.1.8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产品细菌和真菌污染的检测实验技术772.1.8.1细菌或真菌污染总菌数的检测772.1.8.2无菌检验试验792.1.8.3卫生监督抽样812.1.9隐形眼镜护理液抗菌功能鉴定检验技术822.1.9.1定义822.1.9.2产品卫生标准:822.1.9.3样品采集822.1.9.4鉴定方法822.1.10灭菌医疗用品包装鉴定检验技术862.1.10.1定义862.1.10.2理化性能鉴定862.1.10.3与灭菌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的相容性鉴定902.1.10.4微生物屏障性能鉴定922.1.10.5毒性鉴定962.1.10.6无菌有效期鉴定942.1.10.7特殊性能鉴定(EN868)942.1.11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鉴定实验技术1022.1.11.1定义1022.1.11.2产品卫生标准1022.1.11.3生产环境卫生标准1032.1.11.4消毒效果生物监测评价1032.1.11.5产品毒理学鉴定1032.1.11.6产品微生物污染鉴定1042.1.11.7产品杀菌性能、抑菌性能及其稳定性鉴定1072.1.11.8产品环氧乙烷残留量测试方法1102.1.11.9生产环境采样与测试方法1132.1.11.10消毒效果生物监测评价方法113消毒剂理化鉴定实验技术1132.2.1消毒剂原料或单方制剂的测定方法1132.2.1.1常用器材1132.2.1.2含量测定方法1132.2.1.有效氯含量的测定1132.2.1.有效碘含量的测定1142.2.1.过氧乙酸(C2H4O3)含量的测定1152.2.1.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测定1152.2.1.臭氧(O3)含量的测定1162.2.1.二氧化氯(CLO2)含量的测定1162.2.1.甲醛(CH2O)含量的测定1182.2.1.戊二醛(C5H8O2)含量的测定1192.2.1.环氧乙烷(C2H4O)含量的测定1202.2.1.乙醇(C2H6O)含量的测定1212.2.1.酸氯己定(醋酸洗必泰,C22H30CL2N10·2C2H4O2)和葡萄糖酸氯己定含量的测定1222.2.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C22H40BrN)含量的测定1232.2.1.苯扎氯铵(洁尔灭,C22H40ClN)含量的测定1242.2.1.甲酚皂(煤酚皂,C7H8O)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1252.2.1.甲酸、水杨酸和山梨酸含量的测定(HPLC法)1252.2.1.3滴定液的配制及其浓度标定1262.2.1.硫代硫酸钠(Na2S2O3)滴定液1262.2.1.碘(I2)滴定液1272.2.1.高锰酸钾(KMnO4)滴定液1272.2.1.硫酸(H2SO4)滴定液1282.2.1.氢氧化钠(NaOH)滴定液1282.2.1.高氯酸(HCLO4)滴定液1292.2.1.四苯硼钠[(C6H5)4BNa]滴定液1292.2.1.烃铵盐(C22H40ClN)滴定液1292.2.1.碘酸钾(KIO3)滴定液1302.2.1.4pH值的测定(pH计法或试纸法)1302.2.1.5重金属(以铅计)检查1312.2.1.6砷盐检查1312.2.1.7误差及有效数字修约1312.2.2复方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指导原则1312.2.2.1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方法的选择1312.2.2.2分析方法的可靠性论证1322.2.3消毒剂稳定性测定1322.2.3.1测定原则1322.2.3.2外观检查1322.2.3.3化学测定法:1322.2.3.经验法:1322.2.3.室温自然留样法:1322.2.3.4微生物测定法1332.2.4消毒剂对金属腐蚀性的测定1332.2.4.4腐蚀性分级标准135消毒剂毒理学实验技术1362.3.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1362.3.2急性吸入毒性试验1372.3.3皮肤刺激试验1392.3.4急性眼刺激试验1402.3.5阴道黏膜刺激试验1412.3.6皮肤变态反应试验1442.3.7亚急性毒性试验1452.3.8致突变试验1452.3.8.1L5178Y细胞基因突变试验1452.3.8.2V79细胞基因突变试验1482.3.8.3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1502.3.8.4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1512.3.8.5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1522.3.8.6程序外DNA修复合成试验1532.3.8.7小鼠精子畸形试验1542.3.8.8睾丸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1552.3.9亚慢性毒性试验1562.3.10致畸胎试验1572.3.11慢性毒性试验1572.3.12致癌试验1592.3.13毒理学试验结果的最终判160附录A162试剂和培养基配方1621.磷酸盐缓冲液(PBS,L,)1622.革兰染色液1623.孔雀绿与沙黄芽孢染色液1624.无菌检验用洗脱液1625.标准硬水(硬度342mg/L)1626.有机干扰物1627.营养琼脂培养基1638.营养肉汤培养基1639.稀释液:胰蛋白胨生理盐水溶液(TPS)。16310.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SB)16311.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TSA)16312.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16313.溴甲酚紫蛋白胨培养液16414.嗜热脂肪杆菌恢复琼脂培养基16415.需氧-厌氧菌琼脂培养基16416.沙堡琼脂培养基16417.沙堡液体培养基16418.无菌试验用真菌培养基16519人淋巴细胞维持培养基16520.人淋巴细胞完全培养基16521.血琼脂培养基16522.霉菌培养基16523.SCDLP液体培养基16524.伊红美蓝培养基16625.%葡萄糖肉汤培养基16626.甘露醇培养基16627.乳糖胆盐发酵管16628.乳糖发酵管1673.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168消毒与灭菌方法1683.1.1.1压力蒸汽灭菌1683.1.1.2压力蒸汽灭菌器1683.1.1.3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1683.1.1.4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1683.1.1.5灭菌前物品的准备1693.1.1.6灭菌后处理1703.1.1.7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法1713.1.2干热灭菌1713.1.3去污1723.1.4紫外线消毒1733.1.4.1适用范围1733.1.4.2紫外线消毒灯和紫外线消毒器1733.1.5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1753.1.6环氧乙烷气体灭菌1753.1.7臭氧1773.1.8液体化学消毒剂使用规范1783.1.8.1戊二醛1783.1.8.2过氧乙酸1793.1.8.3过氧化氢179二溴二甲基乙内酰脲(二溴海因)1803.1.8.5二氧化氯1803.1.8.6含氯消毒剂1813.1.8.7乙醇1823.1.8.8碘伏1823.1.8.9氯己定1823.1.8.10季胺盐类消毒剂183手术器械和用品的灭菌1833.2.1适用范围1833.2.2.手术器械包的灭菌1833.2.2.1灭菌前的准备1833.2.2.2灭菌方法1843.2.3手术缝线的灭菌1843.2.4锐利手术器械的灭菌1843.2.5不耐热手术用品的灭菌1843.2.6手术用敷料的灭菌184输注器材的灭菌1853.3.1适用范围1853.3.2注射器、输液器的灭菌185一般诊疗用品的消毒1853.4.1适用范围1853.4.2清洁与消毒方法185内镜的消毒灭菌1863.5.1适用范围1863.5.2内镜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1863.5.3内镜的清洗1873.5.4内镜的消毒1873.5.4.1软式内镜的消毒1873.5.4.2硬式内镜的消毒1873.5.5消毒后内镜的冲洗1883.5.6内镜附件的消毒1883.5.7内镜消毒与灭菌的注意事项188医务人员手的消毒1893.6.1适用范围1893.6.2手消毒1973.6.3卫生手消毒1893.6.4常用手消毒剂190皮肤与黏膜的消毒1903.7.1适用范围1903.7.2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1903.7.3病人手术切口部位的皮肤消毒1903.7.4病原微生物污染皮肤的消毒1903.7.5黏膜消毒1903.7.5.1会阴部及阴道手术消毒1903.7.5.2口腔和咽部消毒1903.7.6新生儿脐带消毒1913.7.7常用消毒剂191医院室内空气的消毒1913.8.1适用范围1913.8.2Ⅰ类环境的空气消毒1913.8.3Ⅱ类环境的空气消毒1913.8.4Ⅲ类环境的空气消毒1913.8.5Ⅳ类环境的消毒192餐具和卫生洁具的消毒1923.9.1适用范围1923.9.2餐具的清洁和消毒1923.9.3痰杯(盂)的消毒1933.9.4脸盆消毒1943.9.5便器的消毒1943.9.6抹布、拖把的消毒194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1943.10.1适用范围1943.10.2Ⅰ、Ⅱ类物体表面的消毒1943.10.3 Ⅲ类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1943.10.4 Ⅳ类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1953.10.5化验室污染区的消毒195检验相关物品的消毒1953.11.1适用范围1953.11.2消毒原则1953.11.3检验单的消毒1953.11.4空气的消毒1953.11.5器材消毒1963.11.5.1金属器材1963.11.5.2玻璃器材1963.11.5.3塑料制品1963.11.5.4橡胶制品1963.11.5.6贵重仪器1963.11.6手的消毒1963.11.7废弃标本及其容器的消毒处理197口腔器具的消毒灭菌1973.12.1适用范围1973.12.2消毒原则1973.12.3口腔器材的消毒灭菌1973.12.4诊疗环境的消毒1983.12.5患者口腔消毒198织物的消毒1983.13.1适用范围1983.13.2衣被的收集袋和接送车的清洁消毒1983.13.3衣被的洗涤消毒1983.13.4洗衣池(机)的消毒1993.13.6洗衣房人员的卫生199污水的消毒处理1993.14.1适用范围1993.14.2污水治理的原则1993.14.3污水处理站2003.14.4污水处理工艺流程2003.14.5污水的消毒2013.14.6污水排放标准2023.14.7污泥的处理203污物的消毒处理2043.15.1适用范围2043.15.2污物的分类2043.15.3污物的处理原则2043.15.4污物的收集2053.15.5感染性废弃物的消毒处理2053.15.5.8艾滋病病人污物的消毒处理2063.15.5.9朊毒污染物的处理2063.15.6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等使用后的处理2073.15.7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理2073.15.8锋利物的处理2083.15.9遗传毒性废弃物的处理2083.15.10药物性废弃物的处理2083.15.11化学性废弃物的处理208尸体及其相关环境的消毒2083.16.2尸体的清洁与消毒2083.16.3死者衣物的消毒2093.16.4尸体运载工具的消毒2093.16.5尸体冷藏箱的消毒2093.16.6停尸台的消毒2093.16.7停尸房的空气消毒210医院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2103.17.1前言2103.17.2热力灭菌效果的监测方法2113.17.3环氧乙烷(EO)灭菌效果监测2123.17.4紫外线消毒效果的监测2123.17.5医疗器械灭菌效果的监测2133.17.6手和皮肤黏膜消毒效果监测2163.17.7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的监测2173.17.8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2173.17.9消毒液的监测2183.17.9.1常用消毒液有效成分测定2183.17.9.2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2183.17.10餐具消毒效果监测2193.17.11卫生洁具消毒效果监测2193.17.12内窥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2193.17.13医用污物消毒效果监测2204.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222常用消毒方法2224.1.1煮沸消毒法2224.1.2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法2224.1.3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法2224.1.4消毒剂溶液喷雾消毒法2224.1.5环氧乙烷简易熏蒸消毒法222消毒面积与体积的测量和计算222消毒剂的应用2234.3.2消毒剂的使用2234.3.2.1漂白粉2234.3.2.2次氯酸钙(漂粉精)2244.3.2.4环氧乙烷2244.3.2.5过氧乙酸2254.3.2.6碘伏2284.3.2.7苯扎溴铵2264.3.2.8氯己定2264.3.3消毒剂浓度的表示方法2264.3.3.1消毒剂溶液浓度2264.3.3.2消毒剂固体制剂浓度2274.3.4主要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法2284.3.5简易测定法2284.3.5.2浓度试纸测定法2284.3.5.3消毒剂中有效氯的简易检测2294.3.5.4水中余氯检验229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2294.4.16污水消毒230疫区饮用水的消毒与管理230疫源地消毒效果的微生物学评价2344.6.4检测方法2344.6.4.1物体表面检测方法2344.6.4.2排泄物、呕吐物检测方法2354.6.4.3空气检测方法2354.6.4.4水检测方法235各种传染病疫点消毒要求2364.7.1鼠疫2364.7.2霍乱2364.7.3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2374.7.4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2374.7.5细菌性痢疾2384.7.6伤寒和副伤寒2384.7.7艾滋病2384.7.8淋病和梅毒2394.7.9脊髓灰质炎2394.7.10白喉2404.7.11流行性出血热2404.7.12狂犬病2404.7.13钩端螺旋体病2414.7.14布鲁氏菌病2414.7.15炭疽2414.7.16班疹伤寒2424.7.17结核病2424.7.18麻风病243附录1疫点终末消毒工作记录244附录2疫点终末消毒效果检验记录245附录3疫点随时消毒工作记录246消毒技术规范1总则引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适用范围本规范包括总则、消毒检验技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四个部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医疗、卫生、保健、消毒服务和未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所有消毒剂、消毒器械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和卫生用品生产、经营、使用的单位和个人,以及疫源地和需要消毒的场所。术语1.3.1消毒disinfec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1.3.2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1.3.3化学指示物chemicalindicator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对某一杀菌因子的敏感性,使其发生颜色或形态改变,以指示杀菌因子的强度(或浓度)和作用时间是否符合消毒或灭菌处理的要求。1.3.4生物指示物biologicalindicator将适当载体染以一定量的特定微生物,用于指示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品。1.3.5消毒剂disinfectant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1.3.6灭菌剂sterilant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1.3.7高效消毒剂high-efficacydisinfectant指可杀灭细菌芽孢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剂。其中延长作用时间,可达到灭菌要求者,称为灭菌剂。1.3.8中效消毒剂intermediate-efficacydisinfectant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1.3.9低效消毒剂low-efficacydisinfectant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1.3.10高水平消毒high-leveldisinfection指使用高效消毒剂,在未达到灭菌剂量的条件下(即用某一高效消毒剂的灭菌浓度,但作用时间比灭菌所用者短),可达到杀灭除了一些高抗力的细菌芽孢以外的所有微生物,此消毒剂量虽不能完全杀灭所有的细菌芽孢,但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真菌和亲水性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等致病微生物。1.3.11植物消毒剂herbaldisinfectant指具有杀灭微生物作用的植物(包括中草药)及其提取物。1.3.12有效氯availablechlorine有效氯是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非指消毒剂所含氯量),其含量用mg/L、g/100g表示。1.3.13中和剂neutralizer,inactivator在微生物杀灭试验中,用以消除试验微生物与消毒剂的混悬液中和微生物表面上残留的消毒剂,使其失去对微生物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试剂。1.3.14中和产物productofneutralization指中和剂与消毒剂作用后的产物。1.3.15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cfu在活菌培养计数时,由单个菌体或聚集成团的多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集落,称为菌落形成单位,以其表达活菌的数量。1.3.16自然菌naturalbacteria在消毒试验中,指存在于某一试验对象上非人工污染的细菌。1.3.17存活时间survivaltime,ST用于生物指示物抗力鉴定时,指受试指示物样本,经杀菌因子作用不同时间,培养后的全部样本均有菌生长的最长作用时间(min)。1.3.18杀灭时间killingtime,KT用于生物指示物抗力鉴定时,指受试指示物样本,经杀菌因子作用不同时间后,培养后的全部样本均无菌生长的最短作用时间(min)。1.3.19D值Dvalue杀灭微生物数量达90%所需的时间(min)。1.3.20杀灭对数值killinglogvalue微生物数量以对数表示时,消毒后与消毒前比较,以其减少的对数值来表达杀灭效果。1.3.21杀灭率killingrate,KR在微生物杀灭试验中,用百分率表示微生物数量减少的值,以其表达杀灭效果。1.3.22灭菌保证水平sterilityassurancelevel,SAL指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SAL通常表示为10-n。如,SAL为10-6,即在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有一件物品仍存在活微生物。1.3.23医院消毒disinfectioninhospital杀灭或清除医院环境中和物体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1.3.24疫源地消毒disinfectionofepidemicfocus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其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1.3.25随时消毒concurrentdisinfection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目的是及时杀灭或清除病人排出的病原微生物。1.3.26终末消毒terminaldisinfection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1.3.27预防性消毒preventivedisinfection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1.3.28无菌检验sterilitytesting证明灭菌后的物品中是否存在活微生物所进行的试验。1.3.29载体carrier试验微生物的支持物。1.3.30生物负载bioburden被测试的一个单位物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总数。1.3.31暴露时间exposedtime消毒或灭菌物品受到消毒因子作用的时间。又称作用时间、处理时间。1.3.32人员卫生处理personneldecontamination对污染或可能被污染人员进行人体、着装、随身物品等的消毒与清洗等除污染处理。基本原则1.4.1对消毒检验技术的要求1.4.1.1对消毒实验室条件的要求检验机构的微生物实验室应采取封闭式布局,人流、物流分开,建筑应便于清洁、消毒。为避免污染应在相对正压洁净条件下进行,但有时因特殊需要,用致病菌作指示菌时,则应在生物安全柜(负压)内进行。对无菌产品的无菌检查试验,必须在100级洁净度的实验室,或100级层流操作箱中进行。1.4.1.2对无菌操作的要求(1)试验开始前,应以湿式方法清洁台面和打扫室内地面,然后以紫外线或其他方法对实验室内空气进行消毒;(2)实验人员应穿戴工作服、口罩、帽子;进行无菌检验时,需经风淋后进入实验室,然后,正确穿戴好无菌隔离衣、帽和口罩;(3)每吸取一次不同样液应更换无菌吸管,接种环(针)需在火焰上烧灼灭菌后,才可再次使用;(4)要求无菌的试剂,如蒸馏水、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培养基、中和剂等,均需经灭菌或滤过除菌;(5)无菌器材和试剂,使用前检查容器或包装是否完整,有破损者不得使用;(6)正在使用的无菌器材和试剂不得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7)移液或接种时,应将试管口和琼脂平板靠近火焰,防止污染;(8)所有用过的污染器材,应立即放入盛有消毒液的容器中,以防止对周围环境和清洁物品造成污染;(9)若不慎发生微生物培养物摔碎或其他试验微生物泄漏事故时,不论是否具有致病性,均应立即对污染及可能波及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10)全部试验结束后,应按常规对室内空气和环境表面进行消毒处理。1.4.1.3对试验的要求(1)试验前,应详细阅读由申请检验单位提供的产品研制报告和产品使用说明书。根据产品的适用范围、用途和使用方法,充分了解检测对象的特性、用途。依据《卫生部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许可批件申报与受理规定》,按照科学性、准确性、实用性和安全性等要求,作出完整的试验设计,以求得对该产品全面、准确的评价。科学性是指检测项目和方法合理,符合有关规定,并足以说明该产品的特性。准确性是指试验所得数据准确可靠,重复性好,误差限制在规定范围内。实用性是指检测条件紧密结合实际,符合实用要求。安全性是指设计试验剂量时,在保证消毒效果的同时应考虑其对人体安全,对环境无污染以及对物品无损害。(1)消毒产品应由申报单位或委托有关机构检验提供产品研制报告和产品使用说明书。检验单位应根据该产品的特性和用途,对其应检测评价的项目作出全面的试验设计。(2)用于评价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实验室试验应以悬液定量法为主,试验须重复三次。试验用指示菌悬液的菌量为1×108cfu/ml~5×108cfu/ml(与消毒剂作用的菌量为1×107cfu/ml~5×107cfu/ml),以牛血清白蛋白作为干扰物,消毒剂溶液用无菌硬水配制。对反复用于浸泡消毒的消毒剂应做能量试验。(3)用于评价医疗器械灭菌的消毒剂和消毒器械的实验室试验应用载体定性法,试验应重复五次。在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以不锈钢圆片为载体。污染载体的指示菌悬液量为10μl/片,回收菌量为5×105cfu/片~5×106cfu/片。(4)对不宜用悬液定量法评价的消毒剂,如黏稠的消毒剂和冲洗消毒的消毒剂等的实验室试验用载体定量法,试验应重复三次。在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以布片为载体。污染载体的指示菌悬液量为10μl/片,回收菌量为5×105cfu/片~5×106cfu/片。(5)评价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实验室试验,试验浓度要用产品说明书规定的该消毒剂对某一有代表性消毒对象的最低使用浓度。试验设三个不同作用时间,原则上第一时间为最低有效时间的倍,第二时间为最低有效时间,第三时间为最低有效时间的2倍。(6)在对消毒剂进行监督监测时,定量杀菌试验的消毒剂浓度和作用时间选择消毒对象中抗力最强的微生物,以说明书规定的最低浓度和最短时间验证其消毒效果。对于灭菌剂则以说明书中规定的使用浓度和其倍的作用时间验证其灭菌效果。(7)鉴定和监测多用途消毒剂与消毒器械消毒效果时,现场或模拟现场试验的消毒对象原则上是在类似物品中最难达到消毒合格者,如医疗器械消毒或灭菌选用止血钳;皮肤消毒选择人体前臂屈面皮肤;织物消毒选择棉布;一般物品表面(包括木质、塑料、橡胶、玻璃)消毒选择木质油漆表面;餐具消毒选用竹(木)筷,不用于筷子消毒的可选用瓷质碗盘;地面消毒选择水泥地面;手消毒选择五指屈面;对于特指消毒对象而又在上述物品中不能选出有代表性物品时,则需用该特指对象进行试验。(8)对于经过充分清洗的消毒对象专用的消毒剂,可按其使用方法,在杀菌试验时可减低干扰物的浓度。消毒剂鉴定测试项目的确定(1)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有效成分系指具有杀菌作用的成分。所有化学消毒剂均应进行本项检测。复方化学消毒剂测其杀菌主要成分的含量。植物消毒剂和用其提取物配制的消毒剂可不测定有效成分。(2)pH值的测定:所有消毒剂需测定消毒剂原液的pH值,固体消毒剂应测定应用浓度的pH值。对于需调节pH后使用的消毒剂则应在pH调节剂加入前后分别测定pH值。(3)稳定性试验:所有消毒剂均应进行稳定性试验,可用经验法37℃,90d和/或54℃,14d;也可选用自然留样法。能测定有效成分的消毒剂用化学法进行试验,不能测定有效成分的消毒剂用微生物法进行试验。(4)金属腐蚀性试验:用于金属物品消毒的消毒剂应进行本项检测,试验浓度应选择最高使用浓度。(5)微生物杀灭试验:所有消毒剂均应进行本项检测。试验前,必须先按不同种类的试验微生物分别进行相应的化学中和剂或其它残留消毒剂去除法的鉴定试验,选出适宜的中和剂用于各类微生物的杀灭试验。试验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的代表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ATCC6538、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8099、绿脓杆菌(Pseudomonasaeruginosa)ATCC15442、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lbus)8032;结核分枝杆菌的代表株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Mycobacteriumchelonaesubsp.abscessus)ATCC93326;细菌芽孢的代表株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BacillussubtilisATCC9372;真菌的代表株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ATCC10231和黑曲霉菌(Aspergillusniger)ATCC16404;病毒的代表株为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疫苗株(Poliovirus-Ⅰ)。不同用途的消毒剂和消毒器械,实验室杀灭微生物试验的代表微生物应按照表1-1所列者选择。若特指对某微生物有效时,则需进行相应微生物的杀灭试验。对于专用于灭菌,不作他用的消毒剂,只需做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杀灭试验,可不做病毒、真菌、分枝杆菌及细菌繁殖体杀灭试验,但对既用于灭菌,又用于消毒的消毒剂则按上述要求选择相应微生物进行试验。表1-1杀灭试验中微生物的选择消毒对象微生物的种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白色葡萄球菌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脊髓灰质炎病毒手皮肤和粘膜++++++足+++空气+医疗器械和用品(灭菌与高水平消毒)+医疗器械和用品(中水平消毒)++++医疗器械和用品(低水平消毒)+++一般物品表面和织物++食(饮)具++饮水和游泳池水+瓜果、蔬菜+【注】表中‘+’为必做试验的微生物,消毒剂特指对某微生物具有杀灭作用者,则除按表中要求外,还需另选做该微生物杀灭试验。(6)模拟现场试验与现场试验:根据不同消毒对象按如下要求选择模拟现场或现场试验:用于饮水、空气消毒的消毒剂须进行模拟现场与现场试验。用于手、皮肤、一般物体表面消毒的消毒剂任选模拟现场试验或现场试验。粘膜消毒剂的模拟现场试验或现场试验可用皮肤代替。用于食(饮)具、医疗器械和用品消毒的消毒剂进行模拟现场试验。其中医疗器械的模拟现场试验应区分消毒或灭菌。消毒器械鉴定测试项目的确定消毒器械应根据产品功能与用途要求选择以下项目进行检测。对器械、耐压或电气性能及关键部件的使用寿命等的鉴定,由相关行业计量认证考核合格的检验机构按其标准进行检测,提供检验报告。(1)杀菌因子强度或浓度的测定杀菌因子指消毒器械所产生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物理或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包括热、微波、紫外线等。对物理杀菌因子应测定其规定杀菌条件下的强度,如对热力杀菌器械应测量其温度,对紫外线杀菌器材测定其辐照度值。化学因子则由消毒器械产生具有杀菌作用的化学物质,常见有次氯酸钠、臭氧、二氧化氯等,可测定所产生消毒液中有效成分的浓度。(2)金属腐蚀性试验主要检测杀菌器械所产生化学杀菌因子对金属的腐蚀性。其要求与消毒剂的金属腐蚀性试验相同。(3)实验室杀灭微生物试验用于消毒的器械,应采用定量杀灭试验;用于灭菌的器械应做定性杀灭试验。试验要求与消毒剂鉴定试验相同[见(5)]。(4)安全性试验包括电器安全试验和消毒器械产生的化学因子的毒理学试验。(5)模拟现场和现场试验环氧乙烷灭菌器、微波消毒(灭菌)器、臭氧消毒柜(器)、红外线消毒器和紫外线灯管等消毒灭菌器械均须进行模拟现场试验。消毒器械产生的化学因子按消毒剂的要求进行模拟现场和现场试验。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表示方法有效成分含量以法定计量单位表示。复方消毒剂以其杀菌主要有效成分含量表示;植物消毒剂以百分浓度表示,如1份原液加4份水即该消毒剂溶液的浓度为20%。对重复试验的要求对所要求的重复性试验,并不是只在同次试验中增加菌片数,或多作几份样本,而是应分期分批进行。必要的器材和试剂应重新制备或灭菌,以防产生系统性误差。中和剂鉴定试验,应将各组3次重复试验结果平行列出,以便对比分析。判定标准(1)载体定性灭菌试验结果的判定:各次试验阴性对照无菌生长﹑阳性对照有菌生长,染菌样本回收菌数为5×105cfu/样本~5×106cfu/样本,所有试验样本全部无菌生长的消毒剂浓度和作用时间为实验合格剂量,作为确定该消毒剂对医疗器械灭菌使用剂量的参考。(2)消毒剂量:1)在悬液定量杀灭试验中,各次试验阴性对照无菌生长,阳性对照回收菌数在1×107cfu/ml~5×107cfu/ml范围内,各次试验的杀灭对数值均≥5,为消毒合格。2)在载体定量杀灭试验中,各次试验阴性对照无菌生长,阳性对照回收菌数在5×105cfu/片~5×106cfu/片范围内,各次试验的杀灭对数值均≥3,为消毒合格。3)空气消毒实验室试验和模拟现场试验,各次试验阴性对照无菌生长,阳性对照菌数均在5×104cfu/m3~5×105cfu/m3范围内,各次试验的杀灭率≥%,现场试验各次自然菌消亡率≥%,为消毒合格。最终评价的要求由于影响消毒与灭菌鉴定试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其中也包括试验的准确性和设计的科学性,所以在根据试验结果进行最终评价时应综合分析。除反复推敲试验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外,还应和国内外文献报导该消毒剂(消毒器械)的性能和不同试验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以判断所下结论有无不妥之处。如有不同于通常规律的结果,应重新考虑实验设计。如试验组距设置,消毒剂(器械)浓度(强度)测定和计算,实验条件(温度、湿度、pH值等)是否符合规定,特别要注意中和剂的选择试验是否符合要求等。必要时,还需要经过多种试验,多个实验室重复,查阅国内外文献,从各个角度证明,才能做出可靠的结论。对实用剂量的要求日常消毒与灭菌中影响杀菌效果的因素较多,而实验室试验所规定的条件,均应控制在一个固定的范围之内,因此,需根据多种试验结果和实践经验确定。杀菌剂量包含有两个参数,一是杀菌因子的强度,二是作用的时间。在确定实用剂量时需考虑的因素主要有: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机物的含量;杀菌因子的稳定性;环境的温湿度变化;腐蚀性的强弱;酸碱度;消毒对象的性质;允许使用的浓度;允许作用的时间;杀菌因子的穿透能力;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等。实用剂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申请检验单位应根据消毒产品的研制结果,针对不同用途,提出杀灭微生物有效、安全的实用剂量。(2)实用剂量不低于模拟现场试验或现场试验所测得的结果。(3)实用剂量应对人体和环境无危害,对物品无损害。对试验记录的要求实验室对所进行的试验,必须按计量认证要求认真观察试验结果,作好原始记录。为使记录规范化,避免疏漏,可用表格方式记录,表格中应包括样品名称与编号、检验日期、检测项目、检测依据、试验条件、使用仪器编号、观察结果、试验者和校核者签名等栏目。表格中每一栏目应用蓝黑或碳素墨水逐项填写。一次试验填写一份表格。原始记录数据和计算应及时校核,整理装订附于检验报告后,入档保存备查。对检测报告的要求检测报告是试验情况和结果的书面表达,具有长期保存和法律价值,因此必须逐项填写清楚。因为技术规范或标准等的规定只写出共性部分,即使再详细亦难以包括所有情况和要求。各样品检测可能有其特殊性,因样品用途、用法不同,其检验条件和检验方法亦可随之改变,若检验报告中不说明其改变的情况,将会影响对所得结果做出准确的评价。凡是检验方法与本规范不一致或有更改者,必须详细叙述补充或删改的部分,以便阅读者了解检验工作的全过程,对检验样品的质量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检验报告的结果部分,用表格将各试验组、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及其他对照组的数据列出(定性的对照可用文字加以说明)。试验组应列出其杀灭对数值,杀灭对数值≥5时,无须列出具体数值,当杀灭对数值≤5时,则应列出具体杀灭对数值。并用文字简要叙述所得的结果。检验报告的结论部分,应根据试验结果得出明确的结论。此外,对试验中出现某些异常现象亦应加以说明。消毒剂理化实验基本要求消毒剂配方中不能含有“消毒剂禁用物质”,也必须符合消毒剂限量物质要求。消毒剂有效成分必须符合我国允许的消毒剂组分。标准品或对照品的纯度≥%;用标准品或对照品进行标定过的标准溶液作为含量测定的对照物也可。以滴定法分析有效成分时,滴定液用量不宜超过滴定管所标示的量。文内规定滴定时所取样本的质量或容量(包括浓度),均根据此原则设定。若所测消毒剂浓度过高,可适当减少取样量或经稀释后测定,应以滴定液用量为滴定管标识量的一半左右为准,以减少测定结果的误差;若消毒剂浓度过低,可增加取样量或采用灵敏度更高的方法进行测定。溶液或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含量的表示,以mg/L或mg/kg为主。采用百分数表述含量时有下列3种含义:①液体和液体之间为体积百分数,用“%”表示(ml/100ml),即100ml溶液中含溶质若干ml,或100ml消毒剂中含有效成分若干ml;②固体和固体之间为质量百分数,用“%”表示(g/100g),即100g消毒剂中含有效成分若干g;③固体和液体之间用质量浓度表示(mg/L、g/L等),即1L溶液中含溶质若干mg或g,或1L消毒剂中含有效成分若干mg或g等。方法中所用试剂的纯度涉及基准、分析纯、化学纯及色谱纯等,未作专门说明者,一般采用分析纯。配制滴定液试剂(如硫代硫酸钠)因配制后尚需专门处理,亦可用化学纯。本规范中,“滴定液”是指经过标定,浓度准确至mol/L~mol/L的溶液。未经浓度标定者则称“溶液”,以示区别。摩尔(mole,mol)为物质量的单位,当分子、原子或其它粒子等的个数约为×1023时即为1mol。本规范中滴定液浓度的计算,除碘滴定液按原子量计算外(.2),其它滴定液均按分子量计算。滴定液的标定及所有样品测定均平行进行两次。将滴定管中滴定液补足至全量后滴定。所有试验结果(包括消毒剂有效成分测定及滴定液标定)应当以空白试验校正。对仪器设备进行计量检定。玻璃仪器清洗干净,用蒸馏水冲洗3遍。所用容量瓶不能随意加热。实验室温度应控制在20℃±2℃。送检三批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每批平行测定两次,取平均值报告结果。粉剂和片剂的取样量为测定所需量的10倍,经研磨后精确称取适量样品进行测定。如果选用色谱法或分光光度法,进行方法可靠性论证时应附空白样品(不含被测成分的其它成分所构成的样品)、模拟样品(空白样品加有效成分的标准品)以及待测样品的色谱图或光谱图。如果无法提供空白样品,可用加入标准量法进行方法可靠性的论证。对于本规范中测定方法不适用的产品,有效成分的测定,由厂家提供检测方法及方法可靠性的论证报告,经检验机构认可后方可采用。消毒剂毒理学实验基本原则为了确保消毒剂的安全性,消毒剂除在配方组分或杂质(污染物0含量方面必须达到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相关技术法规或强制性标准对它们的禁用或限用的要求外,消毒剂还需进行相应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消毒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消毒剂毒理学试验,可分为4个阶段。(1)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皮肤刺激试验和黏膜刺激试验)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2)急性吸入毒性试验3)皮肤刺激试验4)急性眼刺激试验5)阴道黏膜刺激试验6)皮肤变态反应试验(2)第二阶段(亚急性毒性试验和致突变试验)1)亚急性毒性试验2)致突变试验①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体细胞基因水平,体外试验)L5178Y细胞基因突变试验V79细胞基因突变试验②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体细胞染色体水平,体外试验)③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体细胞染色体水平,体内试验)④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体细胞染色体水平,体内试验)⑤程序外DNA修复合成试验(DNA水平,体外试验)⑥小鼠精子畸形试验(性细胞基因和染色体水平,体内试验)⑦睾丸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性细胞染色体水平,体内试验)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3)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畸胎试验)1)亚慢性毒性试验2)致畸胎试验(4)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1)慢性毒性试验2)致癌试验对各种消毒剂进行毒理学试验的规定为便于对消毒剂进行毒理学评价,将消毒剂分为三类。(1)第一类消毒剂:指我国首创或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首次生产的消毒剂。原则上需进行上述4个阶段的毒理学试验。首先必须做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包括小鼠和大鼠)、蓄积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致畸胎试验和三项致突变试验(包括反映体细胞基因水平、体细胞染色体水平和性细胞染色体水平三种类型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判断是否需继续做其它试验项目。(2)第二类消毒剂:指国外已批准生产、现由我国首次生产或首次进口的消毒剂。首先必须做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蓄积毒性试验和两项致突变试验(包括反映基因水平和染色体水平两种类型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判定是否需做其它项目试验。(3)第三类消毒剂:指与国内已获准生产的消毒剂属于同类的产品或植物成分组配的消毒剂。首先必须做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一项致突变试验(反映体细胞基因水平或染色体水平类型的试验);若消毒剂直接用于人体,尚必须增做蓄积毒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判定是否需继续做其它试验。(4)室内空气消毒剂:除按第一类、第二类或第三类消毒剂的要求进行毒理学试验外,还必须做急性吸入毒性试验。视其试验结果,判定是否需做其他试验项目。(5)手和皮肤消毒剂:除按第一类、第二类或第三类消毒剂的要求进行毒理学试验外,还必须进行皮肤刺激试验。如果每日使用或连续数日使用的消毒剂,采用多次皮肤刺激试验;如果偶尔使用或间隔数日使用的消毒剂,采用一次皮肤刺激试验;接触皮肤伤口或创面的消毒剂,采用一次破损皮肤刺激试验,同时还必须做一次性眼刺激试验。根据消毒剂的成分,估计可能有致敏作用者,还需做皮肤变态反应试验。(6)黏膜消毒剂:除按第一类、第二类或第三类消毒剂的要求进行毒理学试验外,还必须做急性眼刺激试验和阴道黏膜刺激试验。若每日使用或连续数日使用的消毒剂,采用多次阴道黏膜刺激试验;如果偶尔使用或间隔数日使用的消毒剂,采用一次阴道黏膜刺激试验。(7)医疗器械消毒剂,除按第一类、第二类或第三类消毒剂的要求进行毒理学试验外,还必须做皮肤刺激试验和眼刺激试验。用于透析机或内镜的消毒剂尚须增做阴道黏膜刺激试验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对毒理学试验用消毒剂样品的规定(1)受试样品必须是按着既定的生产工艺和配方进行规范化生产的消毒剂产品,其成分和浓度与实际生产和销售的相同。(2)提供受试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的资料,以及消毒剂的配方、主要成分的化学结构和含量、pH值等,但植物成分组配的消毒剂可不提供化学结构。(3)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用受试物根据不同毒理学试验的目的,采用相应的受试物。1)在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急性吸入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致畸胎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时,一般采用消毒剂原形样品。消毒剂原形是指在销售过程中原包装的粉剂、片剂或原液。对于二元或多元包装的消毒剂,以按比例混合配制后作为消毒剂原形。2)在皮肤刺激试验、急性眼刺激试验和阴道黏膜刺激试验中所用受试物的浓度,通常是对皮肤、黏膜消毒时应用浓度的5倍。使用原形(原液)对皮肤、黏膜进行消毒的消毒剂,则采用消毒剂原形(原液)作为试验受试物,不必对消毒剂原形再进行浓缩。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的消毒剂,采用器械消毒浓度的1/10进行刺激试验。戊二醛的试验浓度采用%。气雾剂型消毒剂直接采用气雾剂进行眼刺激试验。3)在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时采用的诱导浓度,应为引起皮肤刺激反应的最低浓度或原液,激发浓度应为不引起皮肤刺激反应的最高浓度或原液。对透析机或内镜进行消毒的戊二醛诱导浓度采用%,激发浓度采用%。消毒、灭菌技术要求消毒、灭菌因子基本分类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抗微生物因子对微生物作用的水平来确定。抗微生物因子对微生物作用的水平是指消毒、灭菌方法,杀灭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的大小。其方法可分为下述四类:(1)灭菌法:可杀灭外环境中除了一些高抗力的细菌芽孢以外的所有微生物的物理、化学方法。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用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和某些复方含氯等化学灭菌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灭菌的方法。(2)高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一切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这类消毒剂应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细菌芽孢(除了一些高抗力的细菌芽孢外)。属于此类的化学消毒剂和物理消毒法有:紫外线及一般含氯、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含溴消毒剂、臭氧、二溴海因等甲基乙内酰脲类化合物和一些复配的消毒剂等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剂量或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2)中水平消毒法: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包括超声波、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氯己定碘等)、醇类和氯已定,醇类和季铵盐(双链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配消毒剂、酚类等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强度、剂量或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4)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和通风散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如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如氯己定、中草药消毒剂和汞、银、铜等金属离子消毒剂等,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分类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是指物品污染后造成危害的程度。根据其危害程度将其分为三类:(1)高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是穿过皮肤或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例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体组织检查钳等。(2)中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仅和皮肤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例如,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窥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子宫帽、避孕环、压舌板、喉镜、体温表、口罩等。(3)低度危险性物品:虽有微生物污染,但在一般情况下无害,只有当受到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物品。这类物品和器材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皮肤粘膜相接触。例如,生活卫生用品和病人、医护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例如:毛巾、面盆、痰盂(杯)、地面、便器、餐具、茶具、墙面、桌面、床面、被褥、一般诊断用品(听诊器、听筒、血压计袖带等)等。微生物对抗微生物剂的敏感性微生物对抗微生物剂的敏感性是指微生物对杀菌因子的敏感水平。目前已知,微生物对杀菌因子的敏感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为:(1)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的病毒):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2)细菌繁殖体。(3)真菌。(4)亲水病毒(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例如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5)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等)。(6)细菌芽孢:例如碳疽杆菌芽孢、枯草杆菌芽孢等。(7)朊毒(感染性蛋白质):如疯牛病朊毒等。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1)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
本文档为【消毒技术规范修订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林丽
人民教师
格式:doc
大小:62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1-09-11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