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理学李红勃

法理学李红勃

举报
开通vip

法理学李红勃法理学李红勃 《法理学》专题 ,李红勃 一、法的概念争议(新增考点) 1(实证主义法概念:权威性制定(分析法学);社会实效(法社会学和法现实主义) 2(非实证主义法概念:内容正确性(自然法学);内容正确性、权威性制定、社会实效(第三条道路) 3(西方三大法学派 (1)自然法学派:卢梭、孟德斯鸠。政府制定的法律必须尊重公民的自然权利和本性需求,也就是说,国家的制定法必须符合更高的自然法,自然法代表了公平、人权、自由和正义。如果政府制定的法律违反了自然法的原则和标准,就丧失了合法性基础,就属于“恶法”,而...

法理学李红勃
法理学李红勃 《法理学》专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李红勃 一、法的概念争议(新增考点) 1(实证主义法概念:权威性制定(分析法学);社会实效(法社会学和法现实主义) 2(非实证主义法概念:内容正确性(自然法学);内容正确性、权威性制定、社会实效(第三条道路) 3(西方三大法学派 (1)自然法学派:卢梭、孟德斯鸠。政府制定的法律必须尊重公民的自然权利和本性需求,也就是说,国家的制定法必须符合更高的自然法,自然法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了公平、人权、自由和正义。如果政府制定的法律违反了自然法的原则和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就丧失了合法性基础,就属于“恶法”,而邪恶的法律不是真正的法律,人民没有义务去遵守。 (2)分析法学派:凯尔森、哈特。实证分析法学就像自然科学家作实验一样,强调对国家制定的法律进行客观的技术分析。在实证分析法学家看来,法律就是国家的一种命令,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尽管常常相似,但在逻辑上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因此,法学应当关注制定法,研究其规则、语言、结构,而不是空洞地讨论法律的公平正义。 (3)社会法学派:美国庞德是社会法学的集大成者。庞德提出,社会法学所注意的是法律的作用,而不是法律抽象的内容,与此相对应,社会法学强调法律的社会目的是促进和保障社会利益,而不在于制裁。 例题:下列哪种观点不是分析实证法学派的观点, A. 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民族的永恒不变的正义或道德准则。 B. 法学作为一门科学无力回答正义的标准问题。 C. 法在本质上包含了一定的道德因素。 D. 只要是权威者制定的法律~即使同道德不符或对抗~也是法律。 二、法的本质 1(非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解法本质的三个向度:人类精神、法律本身、法与社会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的三个层次: (1)正式性(国家意志性):法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有规范的表现形式。 (2)阶级性:法律并非全民意志的体现,而是统治阶级的统一意志,具有权威性,但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考虑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3)物质制约性:归根到底,法律是由客观的社会物质生活决定的,但同时也会受到其他历史、民族、宗教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例题:关于“立法者不是在创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这句话~下列理解那些是正确的, A. 法律归根到底是由客观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B. 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描述法律~不应有所创造。 C. 立法者的工作往往就是把现实存在的社会关系及其社会规范上升为国家法律。 , 版权所有,未经本人允许禁止复制、传播。 D. 法律是客观规律的真实体现~不掺杂任何主观性意志性因素在内。 例题:下列哪些表述代表着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法的问题的看法, A. 法不是单个人的个人肆意横行 B. 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C. 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 D. 法受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 三、法的特征 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法不调整单纯的思想,只调整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的行为;法是一种社会规范,可反复适用。 2.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代表着国家意志,有制定和认可两种产生途径,具有特定的表现形式。 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普遍有效性,平等对待性,普遍一致性。 4.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权利意味着自由、义务意味着负担,两者紧密联系。 5(法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程序保证其实现:国家强制力,严格的程序性。 6(法的可诉性:法律具有被任何人在特定机构中通过争议解决程序加以运用以维护自身权利的可能性。法的可诉性使公力救济成为可能。 例题:法通常是为一般的人~抽象的人而不单单是为某个特定的人指定并提供行为标准的。下列哪一个选项概括了法的这一特征, A.普遍性与规范性 B.强制性与国家意志性 C.规律性与程序性 D.权利性与义务性 例题:法的可诉性是现代法律的重要特征~下列哪些观点可以成为支持法律应当具有可诉性的理论支撑, A(法律不具有可诉性就无法启动司法救济~而凡是缺乏司法救济的场合~便无权利可言。 B(法的可诉性使法律成为有效的规则 (在法律的可诉性存在缺陷的情况下~人们无法求助于诉讼~可能会寻求其他手段解C 决纠纷~包括以暴易暴。 D(法的可诉性使国家介入纠纷解决成为可能 四、法的作用 1(法的规范作用 (1)指引作用:法对本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这种指引通常采用两种方式:确定的指引(通过设置法律义务,要求人们做出或抑制一定行为,使社会成员明确自己必须从事或不得从事的行为界限)和不确定的指引(又叫选择的指引,指通过宣告法律权利,给人们一定的选择范围)。 (2)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权威的行为标准,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 (3)教育作用:通过法的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示警作用 和示范作用。 (4)预测作用:凭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预先估计到人们相互之间会如何行为。 (5)强制作用:法可以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履行义务。 法的规范作用 涵义 示例 指引作用 针对本人行为,包括确定指引和不确定指引 外国投资者在来华办厂之前对中国 相关法律的了解 评价作用 以法律为尺度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性 张律师告诉王某其行为已经构成了 犯罪 教育作用 通过法的实施对一般人行为产生影响,包括通过观摩法庭审判,大学生们普遍感 示警作用和示范作用 受到了法律的重要性 预测作用 对人们相互之间行为的预先估计 公司董事长考虑到如果自己不能按 时履行合同,对方肯定会申请仲裁要 求巨额赔偿 强制作用 通过制裁违法行为强制人们受法 个体工商户王某因其逃税行为受到 了税务局的处罚 2(法的社会作用 (1)三个领域:指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等领域; (2)两个方向:指法律对社会发挥的政治职能(通常说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职能(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例题:2003年上半年~“非典”在我国许多地方肆虐。此间有人发布谣言~哄抬物价~扰乱社会秩序。有关国家机关及时对某些违法行为进行了处罚~并对某些事实进行澄清~消除了影响。这种些行为说明, , A(法律规范社会的作用以国家权力为后盾 B(本案体现了法律的预测作用 C(本案体现了法的教育作用 D(对违法行为的处罚首先体现了法律的强制作用 五、法的价值 1(秩序:是法律所要实现的最基本的价值和首要价值,它构成法律调整的出发点,也是法律所要保护和实现的其他价值的基础。 2(平等:法律上的平等主要是形式平等和机会平等,法律上的平等反对歧视和特权,但不排斥合理的差异。 3(自由:法的最高价值、法的根本目的、法的评价标准。自由要受到法律的限制,自由的行使不能损害他人利益及公共利益。 4(正义:正义是人类普遍公认的崇高价值。正义是法的基本标准、法的评价体系、法的推动力量,也是衡量法律优劣的尺度。 (1)立法正义:良法和善法 (2)司法正义: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 5(价值冲突平衡原则 (1) 价值位阶:这是指在不同位阶的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在先的价值优于在后的价值。在法律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可以考虑按照位阶顺序来予以确定何者应优先保护。比如,自由优先于秩序,公正优先于效率,生命权优先于财产权等。 (2) 个案平衡:这是指在处于同一位阶上的法的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必须综合考虑主 体之间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以使得个案的解决能够适当兼顾双方的利益。 (3) 比例原则:是指为保护某种较为优越的法的价值必须侵犯另外一种价值时,不得逾越此目的所必要的程度。例如,为维护公共秩序,必要时可能会实行交通管制,但应尽可能实现“最小损害”或“最少限制”,以保障社会上人们的行车自由。 例题:对于“任何不符合自由意蕴的法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这句话~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法律的最高价值就是保障人的自由。 B. 从应然层面来讲~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应当以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为根本目的。 C. 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不会对人的行为进行任何限制和约束。 D. 是否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是评价法律好坏的一种标准。 例题:法的价值中最本质的价值是自由~所以马克思说:“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针对这一观点~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自由是至上和神圣的~限制自由的法就不是真正的法 B(虽然自由是神圣的~但自由也应有限度~这个限度应由法来规定 C(自由对人至关重要~因此~自由是衡量法律善恶的唯一标准。 D(自由是法律其他价值的基础。 六、法的要素 (一)法律规则 1.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1)假定条件:指法律规则中有关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的部分,即法律规则在什么时间、空间、对什么人适用以及在什么情境下法律规则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力的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行为主体的行为条件。 (2)行为模式: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如何具体行为之方式或范型的部分。它是从人们大量的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的法律行为要求。分为三种:可为模式;应为模式;勿为模式。 (3)法律后果: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在做出符合或不符合行为模式的要求时应承担的相应结果的部分,是法律规则对人们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的态度。法律后果分为两种:合法后果,又称肯定式的法律后果,是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按照行为模式的要求行为而在法律上予以肯定的后果,它表现为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保护、许可或奖励;违法后果,又称否定式的法律后果,是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不按照行为模式的要求行为而在法律上予以否定的后果,它表现为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制裁、不予保护、撤消、停止,或要求恢复、补偿等。 2.法律规则的分类 (1)按照法律规则的内容规定不同,分为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授权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有权做一定行为或不做一定行为的规则,即规定人们的“可为模式”的规则;义务性规则,是指在内容上规定人们的法律义务,即有关人们应当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规则,它也分为两种:命令性规则;禁止性规则。 (2)按照规则的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分为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确定性规则,是指内容本已明确肯定,无须再援引或参照其他规则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则;委任性规则,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准用性规则,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 (3)按照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不同,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 则。强行性规则,是指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规则。义务性规则,职权性规则属于强行性规则;任意性规则,是指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为与不为、为的方式以及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则。 (二)法律原则 1( 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区别 (1)内容上,法律规则规定的内容比较具体,法律原则规定的内容比较抽象。 (2)从适用范围上看,法律原则的适用范围广于法律规则。 (3)在适用方法上,法律规则具有排他性,而法律原则不具有排他性。 2(法律原则的适用 (1)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 (2)除非为了实现个案正义,否则不得舍弃法律规则而直接适用法律原则。 (3)没有更强理由,不得径行适用法律原则。 (三)法律概念:例如,《民法通则》第153条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例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0条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从结构上看~这一规则缺乏下列哪项要素, A(制裁 B(假定条件 C(行为模式 D(法律后果 例题:我国《合同法》第77条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下列哪一个选项符合这一规定的表述, A.委任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 B.命令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C.确定性规则和授权性规则 D.准用性规则和委任性规则 例题:蒋某于1963年嫁给黄某~婚后夫妻关系较好。因双方未生育~收养一子。1996年~黄某与比自己小20多岁的妇女张某相识后~二人便一直在外租房同居生活。 2001年~黄某患肝癌住院治疗~立下书面遗嘱~将其所得的住房补贴金、公积金、抚恤金和现金40000元赠与张某所有。黄某去世后~蒋某与张某因该笔财产归属发生讼争。法院审理后作出判决: 遗赠人黄某的遗赠行为违反了民法公序良俗的相关规定~损害了社会公德~属无效行为。对于该审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本案中~法官是依据法律原则而非法律规则作出裁判的。 B(在本案中~法官违反了“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的司法标准~因此属于违法裁判。 C(对于本案法官而言~面临着一个在法律的安定性和合目的性之间取其一的艰难选择 D(在这个案件中~法官的裁判体现了一个价值判断和辩证推理的过程。 例题:在下列哪些案件中~法官可以利用法律原则进行裁判, A(对一起特殊侵权案件~现有法律没有明文规定。 B(某地发生一起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犯罪行为~考虑到该案特殊的当事人及其在当地引起的广泛反响~合议庭对是否严格依照法律规则处理出现了争议 C(涉及到国有企业的民事纠纷 D(在一起行政案件~现行有效的法律规则由于制定时间较早~适用之后的结果显得过于不公平。 2005年1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发布了《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该《办法》第十九条规定:“酒类经营者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并应在经营场所显著位臵予以明示”,第三十条规定:“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商务主管部或会同有关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两千元以下罚款。”对于这一规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商务部行使的是行政立法权~它的立法不能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B(“酒类经营者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并应在经营场所显著位臵予以明示”属于法律规则的假定部分 C(从“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这一行为模式角度而言~材料给定的法律规则属于“命令性法律规则”,从“应在经营场所显著位臵予以明示”这一行为模式角度而言~材料给定的法律规则属于“禁止性法律规则”,因为禁止性法律规则和命令性法律规则可以合称为“义务性法律规则”~因此材料给定的法律规则总体上属于“义务性法律规则” D(材料给定的法律规则所确定的法律责任属于行政责任 七、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的特点 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 2(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特种社会关系。 3(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要素 1(法律关系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国家。 2(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3(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人身、精神产品、行为结果。 (三)法律关系的分类 1(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按照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执行的职能和实现规范的内容不同):前者基于人们的合法行为而产生,执行法的调整职能的法律关系,不需要适用法律制裁;后者是由于违法行为产生的、旨在恢复被破坏的权利和秩序的法律关系,如刑事法律关系。 2(纵向(隶属)的法律关系和横向(平权)的法律关系(按照法律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前者为不平等的主体之间,如亲权、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此时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具有强制性,不能随意转让和放弃;后者为平等法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3(单向(单务)法律关系、双向(双边)法律关系和多向(多边)法律关系(按照法律主体的多少及其权利义务是否一致):前者中权利人仅享有权利,义务人仅履行义务;中者为特定双方法律主体之间,存在着两个密不可分的单向权利义务关系,如买卖关系;后者为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关法律关系的复合体,如人事调动关系,至少三方面,调出单位与被调动者,调出单位与调人单位,调人单位与被调动者。 4(第一性法律关系(主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从法律关系)(按照相关的法律关系作用和地位不同):如实体和程序法律关系中,实体为第一,程序为第二。 (四)法律事实 1(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条件:法律规范,法律事实,法律关系 2(法律事实,就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者现象。 (1)法律事件: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事件可分成社会事件(如战争、动乱、政府干预、罢工、禁运、市场行情)和自然事件(如火灾、旱灾、地震、风灾、大雪、山崩)两种。 (2)法律行为:法律行为可以作为法律事实而存在,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因为人们的意志有善意与恶意、合法与违法之分,故其行为也可以分为善意行为、合法行为与恶意行为、违法行为。 3(事实构成:在法学上,人们常常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所构成的一个相关的整体(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引起同一个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称为“事实构成”。 例题:下列哪些情形属于隶属性法律关系, A.民事合同关系 B.夫妻关系 C.监护法律关系 D.刑事法律关系 例题:甲京剧团与乙剧院签订合同演出某传统剧目一场~合同约定京剧团主要演员曾某、廖某、潘某出演剧中主要角色~剧院支付人民币1万元。演出当日~曾某在异地演出未能及时赶回~潘某生病在家~没有参加当天的演出~致使大部分观众退票~剧院实际损失1(5万元。后剧院向法院起诉京剧团~要求赔偿损失。针对此案~下列意见中何者为正确, A(在这一事例中~法律关系主体仅为甲京剧团与乙剧院 B(京剧团与剧院的法律关系为保护性法律关系 C(京剧团与剧院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不是绝对的 D(在这一事例中~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针对的主体是不特定的 八、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1(引起法律责任的原因 (1)违法 2)违约 ( (3)法律直接规定,如严格责任及无过错责任 2(法律责任竞和的特点或条件 (1)同一个法律主体实施了一个行为; (2)该行为符合两个或多个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引发了数个法律责任; (3)数个法律责任相互冲突,不可并存或吸收,只能择取其一。 3(归责与免责 (1)归责原则:责任法定、公正原则、效益原则、合理性原则 (2)责任减免:时效免责、不诉及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免责、自首立功免责、履行不能免责 4(法律制裁 (1) 法律制裁的主体:特定国家机关 (2) 法律制裁与法律责任的关系:责任是必然前提,制裁是可能后果 例题:下列情形中~属于法律制裁的是哪一项, A.林某骑车不慎撞伤他人被法庭判决赔偿600元。 B.某私企员工因侵占单位财物被单位开除 C.甲企业因违约被仲裁委员会裁定赔偿乙企业10万元 D.干部王某因生活作风问题被党委开除党籍 例题:下列关于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法律责任是法律制裁的前提 B.法律责任是法律制裁的后果和体现 C.有法律责任不一定有法律制裁 D.有法律制裁时~必然有法律责任 九、法适用的一般原理(新增考点) 1(法适用的目标 (1)法律人适用法律的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获得一个合理的法律决定。包括:法律决定具有可预测性;法律决定应当具有正当性。可预测性和正当性是合理性的要求,也是法治的要求。法治包括,一是形式法治,二是实质法治。可预测性是形式法治的要求,正当性是实质法治的要求。 (2)可预测性和正当性之间可能会产生矛盾,因为有时一个法律决定,是按照一个程序作出的,是由可预测性的,但未必是一个正当的法律决定。而有时一个法律决定又不是严格按照程序作出的,没有可预测性,但这个法律决定不一定不是一个正当的法律决定。如果两者发生了矛盾,要坚持可预测性优先。可预测优先其实就是在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两者作价值选择时,要坚持程序的优先。程序优于结论这也是法律人应该具备的法律思维。也是法律思维的特征之一。 2(法适用的步骤:查明案件事实——确定法律规范——推出法律裁决 3(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 (1)外部证成:即法律推理的前提合理正当,它关涉的是对内部证成中所使用的前提本身的合理性,即对前提的证立。 (2)内部证成:法律决定必须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则从相关前提中逻辑的推导出来。内部证成关涉的是从前提到结论之间推论是否是有效的,而推论的有效性或真值依赖于是否负荷推理规则或规律。 (3)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是相互关联的。 例题:法律人适用法律的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要获得一个合理的法律决定。学生甲和学生乙就法适用的目标展开讨论。学生甲的观点是:?做法律决定的人在做决定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避免武断和恣意。?法律人保障其法律决定的正当性与非法律人相同的地方在于:通过运用特定法律人共同体所普遍承认的法学方法如客观目的解释保证其法律决定与实质价值或道德的一致性。?法律决定的可预测性的程度越高~人们有效地安排和计划自己的生活的可能性越大。法律决定的正当性程度越高~人们安排和计划自己满意的生活的可能性越大。 学生乙的观点是:?越武断性和恣意性的多少并不影响法律决定的可预测性。?。如果法律决定不具有正当性或正当性程度非常低~一个社会就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长治久安的社会~也就是说该社会的秩序最终可能解体。 对于上述观点进行分析~下列选项哪些是正确的, A(学生甲的观点?和观点? B(学生甲的观点?和学生乙的观点? C(学生甲的观点?和学生乙的观点? D(学生甲的观点?和学生乙的观点? 例题:下列关于法律证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法律适用过程就是一个法律证成的过程 B(内部证成关涉的是证成中所使用的前提本身的合理性~即对前提的证立 C(外部证成保证了结论是从前提中逻辑地推导出来~它对前提是否正当、合理没有任何保障 D(法律人的法律决定的合理性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法律决定应是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则从前提中推导出来的,另一方面~推导法律决定所依赖的前提应是合理、正当的 十、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一)法律解释 1(法律解释的特点 (1)法律解释的对象,一个是法律的规定,另一个是附属的情况; (2)法律解释是与具体案件相关的,解释是跟特定案件相关联的; (3)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法律解释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过程; (4)法律解释受解释学循环的制约,是一个在局部和整体之间往返流转的过程。 2(法律解释的种类:正式解释和学理解释 3(法律解释的方法 (1)文义解释:即依照文法规则分析法律的语法结构、文字排列和标点符号等,以便准确理解法律条文的基本含义。 (2)立法者目的解释:根据立法者的意图解释法律含义 (3)历史解释:是对某一法律规范产生、修改或废止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历史条件的研究作出的说明,同时将新的法律规范同以往同类法律进行对照、比较,以阐明法律的意义。 (4)比较解释:根据外国立法或判例对本国法律进行解释 (5)体系解释:也称系统解释、语境解释,是指从某一法律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的相互联系,以及它在整个法律体系或某一法律部门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联系其他规范来说明该规范的内容和含义。 (6)客观目的解释:是从法律文本客观上的目的对具体法律条文含义所做的说明。 (7)法律解释的位阶。 4(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 (1)立法解释,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包括对宪法的解释和对法律的解释。 (2)司法解释,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解释及两家的联合解释。 (3)行政解释,是指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在依法处理其职权范围内的事务时,对有关法律和法规所作的解释。 (4)地方性法规解释,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人大常委会或政府主管部门所作的解释。 (二)法律推理 1(法律推理的特点 (1)法律推理以法律理由为基础。 (2)法律推理要受现行法律的约束。 (3)法律推理是一种寻求正当性证明的推理。 2(法律推理的基本方法 (1)演绎推理:主要表现为三段论推理,法律规范和案件事实是法官在审理案件进行法律推理时的两个已知的前提,法官必须根据这两个前提才能作出判决或裁定(结论)。 (2)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主要是造法的推理。 (3)类比推理:也叫类推适用。一个规则适用于甲案件,而甲案件和乙案件存在实质相似,则该规则也适用于乙案件。 (4)设证推理:从所有能够解释事实的假设中优先选择一个假设的推论,是从结论找理由的推理。 例题:对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律解释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拥有解释宪法和法律的权力 B(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做出解释 C(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解释的要求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解释法律的过程中行使的是立法权~其解释与法律本身具有同等效力 例题:2005年6月3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家信访局根据《信访 条例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pdf信访条例下载信访条例下载问刑条例下载新准则、条例下载 》的立法精神和所确定的原则~经国务院批准~对《信访条例》有关条款作出解释:《信访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中“上一级行政机关”的含义:原办理行政机关、复查机关是设区的市级以下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其上一级行政机关是指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原办理行政机关、复查机关是省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其上一级行政机关是指本级人民政府。关于这个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解释属于行政解释 B(该解释对信访工作具有约束力 C(该解释不属于行政解释~因为行政解释必须要由国务院亲自作出 D(如果公民对该解释存在异议~得请求法院对其进行合法性审查 例题:关于法律推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演绎推理是根据特殊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知识~只要前提真实~推理形式正确~结论必然是真实的 B(如果说演绎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那么归纳推理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C(设证推理是一种不太可靠的或然性推理~其本身不能像归纳与演绎一样总结出固定的逻辑推理形式~而且其应用还会受到非逻辑因素的影响 D(类比推理的一般应用方式是:如果一个规则适用于甲案件~而甲案件和乙案件存在实质相似~则该规则也适用于乙案件 十一、法治 1(法治的概念 (1)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社会调控方式,法治强调以法治国、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 (2)法治是一种依法办事而形成的法律秩序,法治是近代资产阶级在追求经济自由、 追求政治民主、反抗封建专制过程中逐步建立的,是一种民主的法制模式; (3)法治还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 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 (4)法治意味着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性,意味着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广 泛性和正当性。 2(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1)静态的法制是指一国法律和制度的总称,动态的法制是法律运行(立法、守法、 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的全过程,核心是依法办事;法治是指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现代治 国原则和方略,核心是约束公权和保障人权。 (2)法制在任何阶级社会都存在;法治则是资本主义之后才出现。 (3)法制与任何政治形态都能兼容;法治则与专制相对立,与民主相联系的。 3(法治国家的条件和标准: (1) 通过法律保障人权限制公权 (2) 良法治理 (3) 通过宪法分权和制约 (4) 广泛的公民权利 (5) 司法独立 4(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条件: (1)制度条件:法律体系、权力制衡、独立司法、健全律师 (2) 思想条件:法律至上、权利平等、权力制约、权利本位 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例题:下列选项关于法制与法治的表述~哪一些是不正确的, A. 法制只有在民主政治中才会存在 B. 法治与法制的含义相同 C. 历史上凡是有法律的国家就有法治 D. “有法可依”是建立我国法制的根本前提 例题:关于法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法治就是指严格依法办事。 B. 法治首先是指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现代治国方略。 C. 法治实践在西方始于古希腊~在中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理论的实施。 D. 法治与民主政治不可分离~强调法律至上而非权力至上。 例题:下列有关法治的概念和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 “法治国家”概念最初是在德语中使用的 B. 法家提出过“任法而治”、“以法治国”的思想 C. 法治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D. 在中国~法治理论最早是由梁启超先生提出来的 十二、法与道德 1(本质上是否联系: (1)自然法学派:法律必须体现和反映道德要求,否则“恶法非法” (2)分析实证法学:两者没有必然联系,法律无关善恶,“恶法亦法” 2(内容上相互交叉:人们倾向于认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3(功能上互补:道德强调教化、法律主要靠强制 4(法与道德的区别: (1)生成方式:建构与演化 (2)行为标准:确定与模糊 (3)存在形态:一元与多元 (4)调整方式:外在行为和内在思想 (5)运作机制:程序性与非程序性 (6)强制方式:外在强制与内在约束 (7)解决方式:可诉与不可诉 5(法与道德的关系:范跑跑事件分析 (1)道德对立法的影响:道德的法律强制 (2)道德对司法的影响 例题:关于法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和道德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B. 现代社会~人们一般认为“法律是最高限度的道德”。 C. 法律和道德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别~但在功能上可以形成互补关系。 D. 法治国家强调法律至上~必然要不断取消道德对社会的调整作用。
本文档为【法理学李红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2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4KB
软件:Word
页数:22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3-13
浏览量: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