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举报
开通vip

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篇一: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 逐水草而迁徙 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 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 那达慕 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 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

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篇一: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 逐水草而迁徙 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 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 那达慕 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 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1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 傣族 。傣族自称 傣仂 、 傣雅 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 桑勘比迈 。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 栗粟 。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2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 刀杆节 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 刀山敢上,火海敢闯 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 博 ,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 博巴 。素有 世界屋脊 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 布壮 、 布土 、 布侬 、 布雅依 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 僮族 ,后来改为 壮族 。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 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 三月三 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 3 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 高山族 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 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 又称 丰收节 、 丰收祭 、 收获节 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纳 有大或尊贵之意, 西 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 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4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 朴子蛮 ,元、明、清时称 蒲蛮 ,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 蒙撒 、 蒙撒禅 、 对撒 、 汉撒 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 怒苏 、 阿怒 和 阿龙 。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 5 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 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 北极村 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 米阔勤 节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 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 ,二是 使用驯鹿的人们 。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 索伦部 、 打牲部 或 使鹿部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 6 生息。历史上曾有 黑斤 、 黑真 、 赫真 、 奇楞 、 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 东方 及江 下游 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 门巴 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 白伙 、 白尼 、 白子 等,汉语意为 白人 。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 三月街 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 三月街民族节 。另外还有 火把节 (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7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 保安回 。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 仲家 、 水户 、 夷族 、 土边 、 本地 、 绕家 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 布依 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 二月二 、 三月三 、 四月八 、 牛王节 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 六月六 。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达斡尔 意即 开拓者 。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 阿涅 ,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 8 日。正月十六为 黑灰日 ,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崩龙族)德昂族原名 崩龙族 。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崩龙 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 德昂 ,意思是 石岩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 骆越 。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 僚 ,侗族即 僚 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 9 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 2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 俅人 、 曲人 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26.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 归化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 复活节 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 10 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 年首扎勒特 (10月)、 吃扎扎 (五月节)。此外还有 栽秧节 (又称 黄饭节 )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 哈萨克 ,意即 避难者 或 脱离者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 那吾热孜 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 包尔沙克 、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9.汉族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 华夏 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还有中秋、端午、清明等。汉族与其他民族一样,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 30.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 基诺 ,汉文译称 攸乐 。1979 11 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 好希早 。 31.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 京族三岛 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 京 、 越 或 安南 ,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 唱哈节 (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2.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 寻传 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 山头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 12 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3.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 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 四十个部落 、 四十个姑娘 、 山里放牧人 或 草原人 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34.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拉祜 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 拉 为虎, 祜 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 猎虎的民族 。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35.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 百越 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 孝 、 13 歧 、 美孚 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 三月三 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 三月三 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36.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 调更谷乳术 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 氏族集合 的古老习惯。 37.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 珍珠球 、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 族庆 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 颁金节 。 14 38.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 茅滩 、 毛难 ,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 赶祖先圩 和元宵节 放飞鸟 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39.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 仫佬 一词就是 母亲 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 依饭 节也叫 喜乐厚 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 依饭 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40.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 普米 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 15 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41.羌族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 尔玛 ,意为 本地人 。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 收成酒 。年节这天全寨人到 神树林 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42.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 比利买海 (油搅团)、 木丝日 (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43.畲族 畲族自称 山哈 ,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 16 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三月三 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 乌饭节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44.水族 水族自称 海水 ,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 骆越 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 水家苗 、 水家 ,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 借端 ,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45.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 17 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46.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 塔塔尔 一词原意为 茅舍 。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塔塔尔族的 撒班节 ,又称为 犁头节 ,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47.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四川。土家族自称 毕兹卡 (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48.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 18 地。土族自称 蒙古勒 或 蒙古尔孔 (意为蒙古人),旧称 青海土人 ,藏族称之为 霍尔 。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 七日会 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49.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 卡佤族 ,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在一年一度的 取新火节 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 剽牛节 ,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50.维吾尔族 维吾尔 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 团结 或 联合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 丁零 人。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 19 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篇二: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中国56个民族风俗习惯大全 1.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回族: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回民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明末清初则统称清真寺,多围寺而居。 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中国56个民族风俗习惯大全 1.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0 2.回族: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回民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明末清初则统称清真寺,多围寺而居。 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 3.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 21 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 22 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尔族 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13.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 14.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15.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16.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23 17.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18.土家族: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20.侗族: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21.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22.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几段打了结的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 24 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23.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24.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25.纳西族丧礼一般为土葬.传统节日中,比较盛大的有二月八日的三朵节和火把节。 26.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上衣为紧身窄长袖右开襟,襟沿镶绣有花边,与汉族的“姊妹装”颇相似,但袖长而窄。身短而紧是与汉族“姊妹装”的微小区别。 27.瑶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通过对歌活动来进行。对歌一般出现在节日和婚娶等活动中,农闲季节青年男女串寨或走亲戚也要进行对歌活动。 28.拉祜族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至十七的“葫芦节”,拉祜族人还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过驱虫护粮的“火把节”、农历八月间谷物成熟时过“尝新节”。 29.僳僳族人世代遵奉的一些社会道德风尚,在这里,曾为 25 道家老子所极力推崇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社会情形,却是早已深深融入僳僳人血脉的一种行为准则。刀杆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 30.怒族:村寨多分布在怒江两岸的山腰台地上,房屋样式有木楞房、千脚落地屋等,片石屋顶房是用地区特殊石材资源建盖的特色住屋。怒族的饮食相对简单,但也不乏自酿酒、“侠辣”、石板粑粑、漆油茶等风味独特的民族特色食品。 31. 布朗族喜食竹筒饭以及各种副食、蔬菜、肉类。食垛生,食通过独有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制成的各种南咪、酸茶。还食用山野里的各种虫类。 32.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33.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34. 普米族有成人礼的习俗,男女长到13岁时要分别举行 26 “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 35.佤族地区较多绘画及雕刻像,虽相对粗糙,但却充溢着早期人类的审美理想。绘画见于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用炭黑、石灰、牛血涂绘,图案有动物、人物活动和山水等,画法粗犷简明,风格与在佤族地区发现的距今3000多年的沧源崖画相类似。雕刻物则以人像、牛头居多,放置于门头及寨桩上。 36.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37.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38.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39.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40. 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藤篾缠腰”为饰。 41.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 27 束。结婚选在“主麻日”。 4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 43.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 信奉伊斯兰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44.塔吉克族的许多传统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 45. 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6. 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47.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俄罗斯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仰东正教,使用俄语和俄文,也用汉、维、哈文。 48.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过去,他们不仅住的是毛毡帐篷,穿的衣服、鞋袜,吃的肉、奶是畜产品,而且生产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制成的。现在,已有一部分人改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鲁派(黄教)。 49.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 50.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 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 28 51.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52.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间文学也极为丰富,传统的乐器有“芦笙”和“三弦”。 拉祜族除种植粮食以外,还大力种植甘蔗、茶叶、咖啡、橡胶。创办了炼铁、农机、采矿等,其中澜沧铅矿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业。 53.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54.珞巴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多信巫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狩猎,擅长射箭。 55.畲族: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56.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 29 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篇三: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已通过欣欣可信旅行社认证 实名验证 营业执照 业务授权书 旅行社名称: 云南海外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所在地: 云南,昆明 网店类型: 网店经营者: 商家服务: 签署旅游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提供旅游发票 由国家旅游局颁发国际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旅行社名称: 云南海外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许可证编号: 法人/负责人: 和剑虹 业务范围: 入境旅游业务、国内旅游业务、出境旅游业务 该旅行社已签署游客保障协议已缴纳1000元保证金 承诺诚信经营、品质服务,在线预订100%有保障~ 30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 > 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1 2 3 4 5 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习惯2013-12-06 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10393[导读]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藏族风俗 主要有: 献哈达 是藏族最普遍的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乔迁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磕头 是藏民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拜佛像、佛塔和见大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 馈赠 是藏族人民十分重视的事,凡有喜庆必然送礼致贺。一般是有送必有还,否则即为失礼。 敬酒茶 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天葬 在西藏民间,天葬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形式。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天葬令旅游者 31 充满肃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驱使,想见识一番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 另外,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 啦 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蒙古族: 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 浅茶满酒 ;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松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 客人应在包房后下马;勿手持马鞭进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骑马闯入羊群,不得追打猎犬和看家犬;不要称赞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经允许不要进入包房;在包房内不要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要吐痰,不要从主人的衣帽、枕头、被褥上跨过;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门栏;不要用烟竿、筷子、剪刀指别人的头部;礼品要成双,送接礼品用双手,忌用单手,更忌左手接礼;告辞时从左侧离开包房,出门后,不应马上上马或上车等。 苗族: 32 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 苗子 ,他们喜自称 蒙 ;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维吾尔族: 待人接物很讲礼貌。路遇长者或宾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倾斜30度;来客,全家出迎,尔后女主人托盘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饭或到别人家做客,要做 都瓦 (一种双手摸脸的祝福)。 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与伊斯兰教相同。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睡觉时禁头动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甩;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 33 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白族: 性格外向,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白族好客,对客人一般都热情款待,对尊敬的客人则以 三道茶 相待。老人在家里和村里都受到尊敬,在乡规民约中列有尊老的条款,在称呼上都加 阿 字表示尊敬,阿阿爹、阿姆、阿爸、阿老等。在家里饮茶的习俗,吃饭都要先敬老人。在村中举行庆祝、节日、祭祀等活动中都要请老人坐上八位,村中的纠纷,多听从老人调解。对年幼的加 阿 字,表示亲切,如阿弟、阿妹等。 白族旧的禁忌比较多,有的带有封建礼教和迷信色彩。诸如正月初一,不能到别人家串门,特别忌讳妇女登门。平常探亲访友,一般都在下午或晚上,进门功忌蹬坐门槛。待客时有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的礼俗,雀拉屎在头上不吉利,神的诞辰日或祭祀期间为 性忌日 ,禁止性生活。 傣族: 西双版纳是中国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进了傣族群众家,千万不能窥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从或堂的三角架上跨过。 华坪傣族忌犯龙树,傣族每个村寨都有龙树,凡有灾难, 34 人们就献祭龙树,求龙神消灾免难,让村寨泰吉祥。傣族还忌对老不尊,他们认为年寿高龄者是最有福份,去世后灵魂将成为神,转达而保护人们,所以凡过节,村寨里的人都要向老人拜年,以从其口中讨个吉祥,祝新年一切顺利。 彝族: 忌用脚蹬锅庄石,忌从火塘上方跨过;忌用手抛玩粮食;忌孕妇来往于他人婚礼;忌白天点着火把走动;忌对婴儿用 胖 、 漂亮 、 重 之类赞词;忌随便与毕摩(男性祭师,被视为是神的代言人和执行神判的主持人)嘻笑打闹;进彝家应坐客座,不能坐错(如彝家房门向左开,火塘右上方便是客座,相反就是另一边);禁食马、骡、狗、猫、猴肉。 回族: 以面、米为主外,在肉食方面禁忌颇多。禁食猪肉,广大回民对这要求,执行时极严格而自觉,并禁用猪皮制的皮鞋、皮衣、皮带。禁用猪鬃制的毛刷、牙刷、禁用猪油制的肥皂、香脂等。回族禁食的食物,在兽类方面还有狗、狼、虎、驴、猫等;在禽类方面有鹰,鹞等。回族还禁食自死亡动物、动物血及禁止饮酒、赌博、拜像、求签等。 在 主麻 和宗教节日作礼拜时一般要洗浴,饭前便后也要洗手 小净 等 瑶族: 居住在西双版纳的蓝靛瑶,其生活习俗中有许多禁忌: 35 全民禁杀,禁食狗肉和水牛肉。一家中如果妻子或丈夫不在家,成年男性或女性不能进家门,也不能和主人家妻子或丈夫讲话。家有丧事,没有 柜蒙 (瑶族的宗教用语,即通过道公的念经超度,把死者的灵魂从阴间释放出来)禁止参加婚礼、宗教等重大活动。 寨中如果有人死,当天全寨人自觉忌用刀、针一天,家人则忌用半月至一个月。同寨子的青年男女禁止 唱歌 (以男、女为对象进行的瑶歌对唱),未婚男女青年禁止单独幽会、交往。 立秋 是谷娘招姑爷、雷母娘酿酒的日子,忌外出劳动打扰谷娘、雷母的喜庆,一旦违犯,庄稼就不会结果实。 白露 是谷娘婚后回娘家,雷公回家品尝雷母酿酒的日子,忌外出干活,不能冲撞他们,否则谷子会长白穗,人如果得病,难以医治好。吃一年一度的粽粑、 红绿饭 (用可染成红、黄、蓝三种色的植物水浸泡糯米,蒸熟成的三色糯米饭),祭祖之前是忌食用的。 大年三十这天,忌倒垃圾,禁止给别人寄东西,否则会破财。 正月初一,女人忌第一个先进别人家门,要不那家人会不高兴,因为女人先进门就意味着自家猪生仔时、母猪多公猪少。 正月初五、初六两天忌推磨、舂碓,如果推磨、舂碓就会 36 砸着雷公、雷母的头,而惹怒雷公雷母,招来干旱之祸。 任何人不得用脚踩家中火塘上的 三角架 ,否则灶神会怪罪。 未经允许,忌进未婚姑娘的卧室。此外,男人忌看妇妇梳妆打扮。 热门旅游线路 TOP5 人气:15149888元 人气:1382298元 人气:11023380元 人气:9487580元 人气:93717800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品牌质量保证 支付安全绝无强制消费 正规服务精心筛选行程 品质感受全程价格透明 明白消费证书编号:CNCNL331765免责声明:本站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欣欣旅游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您发现本网店涉及虚假违规,请立即篇四: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 37 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 38 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39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 族:分布在全(原文来自:.csPENgbo.com 蓬 勃范文 网: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 40 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 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41 35、苗 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巴舞,腊染 38、怒 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 43、水 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42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摆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甩发舞 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2、瑶 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盘王节、 43 长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虎节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舞,布达拉宫 56、壮 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篇五: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 逐水草而迁徙 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 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 那达慕 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 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 44 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 傣族 。傣族自称 傣仂 、 傣雅 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 桑勘比迈 。届时要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45 5.族 族在唐代称为 栗粟 。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 刀杆节 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人具有 刀山敢上,火海敢闯 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 博 ,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 博巴 。素有 世界屋脊 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 布壮 、 布土 、 布侬 、 布雅依 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 僮族 ,后来改为 壮族 。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 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 46 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 三月三 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 高山族 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 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 又称 丰收节 、 丰收祭 、 收获节 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47 纳 有大或尊贵之意, 西 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 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 朴子蛮 ,元、明、清时称 蒲蛮 ,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 蒙撒 、 蒙撒禅 、 对撒 、 汉撒 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 48 称 怒苏 、 阿怒 和 阿龙 。与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 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 北极村 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 米阔勤 节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 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 ,二是 使用驯鹿的人们 。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 索伦部 、 打牲部 或 使鹿部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 49 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 黑斤 、 黑真 、 赫真 、 奇 、 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 东方 及江 下游 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 门巴 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 白伙 、 白尼 、 白子 等,汉语意为 白人 。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 50 的 三月街 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 三月街民族节 。另外还有 火把节 (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 保安回 。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子、油、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 仲家 、 水户 、 夷族 、 土边 、 本地 、 绕家 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 布依 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 二月二 、 三月三 、 四月八 、 牛王节 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 六月六 。 21达尔族 达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达尔 意即 开拓者 。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 51 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尔族称春节为 阿涅 ,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 黑灰日 ,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崩龙族)德昂族原名 崩龙族 。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崩龙 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 德昂 ,意思是 石岩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 尔德节 ,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 骆越 。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 52 称为 僚 ,侗族即 僚 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 2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 人 、 曲人 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民族风俗包 民族传统吊饰 纽约民俗风情 53
本文档为【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25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6KB
软件:Word
页数:4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7
浏览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