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6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备考试题 新人教版

2016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备考试题 新人教版

举报
开通vip

2016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备考试题 新人教版2016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备考试题 新人教版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卷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90分钟 100分) ?卷 (选择题 共50分) 第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启篡位,从制度上确认了贵族家族世代垄断首领职位的特权„„王位私有制度合法化了。”材料中的“合法化”是指 A.启建立了中国最初的国家制度 B.王位世袭成为了...

2016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备考试题 新人教版
2016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备考试题 新人教版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卷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90分钟 100分) ?卷 (选择题 共50分) 第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启篡位,从制度上确认了贵族家族世代垄断首领职位的特权„„王位私有制度合法化了。”材料中的“合法化”是指 A.启建立了中国最初的国家制度 B.王位世袭成为了国家法定制度 C.古代中国从此确立了皇帝专制 D.中国古代财产私有制自此确立 解析:材料中“世代垄断首领职位”和“王位私有制度”等信息,说明了夏启破坏禅让制,继承其父王位,开始王位世袭制,从此该制度成为了国家法定的制度,故选B项。材料中的王位私有制度不是国家制度,也不是皇帝专制和财产私有,其他三项表述错误。 答案:B 2.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 A.商王为取代夏做舆论准备 B.商朝统治者的愚昧无知 C.商代政治具有神权特点 D.商人不知自己祖先来源 解析:此题考查商代的政治特点。材料中商王将自己说成“帝”神之后,这是为了神化王权,反映了商代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神权政治特点,故选C项。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C 3.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由此可知分封制 A.不利于国家统一和久安 B.加剧了社会等级的分化 C.利于有序政治统治形成 D.促成了中央集权式统治 解析:材料强调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加上当时是贵族政治,因而说明了分封制促进了有序的政治统治局面的形成,故选C项。A项与材料含义不符;材料也没有涉及“社会等级的分化”,“中央集权式统治”在秦统一后才出现,排除B、D两项。 答案:C 4.它“实质上是将周王和其子弟之间的亲族关系直接转化成一种国家组织形式”。材料中的“它”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的作用。材料中的“亲族关系”强调的是血缘关系,而与之相适应的国家组织形式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特征的宗法制,故选B项。 答案:B 5.西周时,在都城建制上规定:天子之城九里,高九仞;公侯方七里,高七仞;侯伯方五里,高五仞;子男方三里,高三仞。可见,都城建制体现了西周 A.严密的地方管理体制 B.森严的政治等级体制 C.完善的血缘宗法制度 D.各国经济实力不平衡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周代的等级制度。西周时都城修建的周长由天子到子男是递减的趋势,反映了政治地位高低下的严格的等级性,体现了森严的政治等级体制,故选B项。 答案:B 6.清人洪亮吉说:“春秋时,列国皆用同姓(为官),惟秦不然。„„则好用异国人。”这说明 A.东方各国的分封制得到巩固 B.秦国政治制度落后于他国 C.秦国较早突破宗法制的束缚 D.秦与其他诸侯国国体不同 解析:材料中“用同姓”体现了宗法制影响下的贵族政治特征,而秦“好用异国人”说明宗法制对秦国的束缚较小,即秦国用人较早突破了宗法制的束缚,故选C项。A项不正确,材料说的并非分封制;B、D两项也与史实不符。 答案:C 7.“此制度使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结合起来,地方政府不能再各行其事,都得以中央政权的指归为指归。”对材料中的“制度”叙述正确的是 A.神权色彩浓厚 B.官位可以世袭 C.中央任免官吏 D.地方权力自主 解析:材料所述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四项制度中只有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由中央任命,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 答案:C 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8.有评论说:“秦以前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之上的‘ 民族性)’国家。”此观点主要依据的是秦统一前后 A.君王的行政权力不同 B.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C.地方行政组织方式不同 D.国家统治的区域不同 解析:材料中的“血缘性”体现的是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分封制,而“地缘性”体现的是按地域分区统治的郡县制,所以材料中的观点主要依据的是地方行政组织方式的不同,故选C项。 答案:C 9.西汉初期,“取周秦之制而兼用,形成了一种新的地方行政体制”。材料中的“体制” A.是对秦政的彻底否定 B.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C.确保了皇权专制统治 D.暂时适应了统治要求 解析: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而秦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兼用”说明两者同时使用,这是西汉初期所采取的郡国并行制,当时采取此混合制度暂时适应了汉初建国伊始的需要,暂时巩固了刘氏的“家天下”,故选D项。B项说法与事实不符,郡国并行制一度带来“七国之乱”,威胁到中央集权。 答案:D 10.下图是某同学在探究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时所引用的一幅地图(注:当时的州不是真正行政区域,而只是监察区)。据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图反映了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A.分封制遗留痕迹明显 B.郡县制成为主要行政制度 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行省制度日趋成熟 解析:据地图中的“州”的设立等信息可知,其与分封制、郡县制不符,故排除A、B两项;从统治范围看,与元朝不符,D项不正确;此地图反映的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又派刺史(“州”即为监察区域)监察地方的历史事实,故选C项。 答案:C 11.《汉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儒林传》说:“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秦始 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皇本纪》中记载:“使御史悉上诸生。诸生(儒生) 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这说明 A.《儒林传》关于焚书坑儒的记载更真实 B.两部史书记载有出入,要结合其他史料辨析 C.《秦始皇本纪》关于坑儒记载与史实一致 D.史书关于秦朝焚书坑儒的记载均不足信 解析:A项不正确,《儒林传》中说坑的是“术士”,《秦始皇本纪》记载坑的是“儒生”,仅依据上述材料,无法证明哪一记载更真实。B项与材料相符合,是严谨的史学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故选B项。C项不正确,理由与A项相同。D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哪一记载更真实,要用其他史料来辨析。 答案:B 12.秦始皇确立的此制度“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以下说法可以说明材料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保证了行政的有效运作 B.三公九卿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 C.御史制度促进了国家行政的运行 D.郡县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中央政府”“分工的原则”和“维持有效的运作”等信息,可确定材料所评论的是中央机构的运行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根据上述分析,A、D两项不符合题意要求,C项不能整体说明中央机构,只有B项才符合题意。 答案:B 13.《汉书?黄霸传》载:“自武帝以来,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即由亲信侍从组成的宫中决策班子)之官统于大司马。”由此可知,汉武帝时 A.丞相权力受到了削弱 B.丞相不再负责政务 C.实现行政与军政分离 D.皇权专制受到削弱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解析:汉武帝时设立由亲信侍从组成的中朝,这样就使丞相总理全国政务的职权受到了牵制,丞相的职权范围缩小,因而丞相的权力被削弱,故选A项。其他三项说法与史实和材料不符。 答案:A 14.“唐代三省制实行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这里的“分层”指的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机构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分工 C.上下等级分明 D.军政互不干涉 解析:据材料中的“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等信息可得知材料评论的是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的实行,实现了行政职责的明确分工,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行政部门的运作流程,而非皇权问题,故排除A项;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 15.唐玄宗时代,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其名称和治所如下: 名称 治所 名称 治所 名称 治所 名称 治所 名称 治所 安西节 北庭节 河东节 河西节 朔方节 龟兹 庭州 太原 凉州 灵州 度使 度使 度使 度使 度使 范阳节 平卢节 陇右节 剑南节 岭南五府 幽州 营州 鄯州 益州 广州 度使 度使 度使 度使 经略使 唐朝设置节度使和经略使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三省六部制度 B.加强对西北的管理 C.突出对边疆的防御 D.完善全国军事布局 题中的“龟兹”“幽州”“益州”“广州”等地,都是唐朝的边疆地区,故C项正解析: 确。A项是中央体制,与题意不相符合。B项错在“西北”的表述上。D项与题中材料不相符合。 答案:C 16.北宋建立后,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对宰相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此处“依事系任”原则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宰相职责更明确 B.宰相权力被分割 C.宰相形同虚设 D.宰相不再参与军务 解析:材料中“依事系任”指的是对宰相权力进行事权分割,说明每个丞相的权力范围进一步缩小,故选B项。A项不是最大影响;C项错误,丞相的职权缩小,并不等于丞相成为虚职;D项也错误,丞相(枢密使)仍有参与军务的权力。 答案:B 17.史书记载,宋太祖受禅,因赵普有佐命巨勋,封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后又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吕余庆、薛居正副之,但奉行制书。吕余庆、薛居正的职务是 A.枢密院长官 B.三司使长官 C.参知政事 D.右谏议大夫 解析:A项不正确,枢密院执掌军事权力,而材料中反映的是行政权力。B项是管理财政的官员,与题中材料不相符合。材料中的“副之”即为副宰相,有一定行政权力,可以牵制宰相,故C项符合题意。D项是赵普曾任官职,与材料不符。 答案:C 18.韩非说:“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表明战国时期 A.宰相制度已经形成 B.中央集权制度完全建立 C.世官制度已被打破 D.军功成为选官唯一依据 解析:材料中的“州部”“卒伍”体现的是从地方官员和有军功的人员中选拔官吏,都不是依据血缘关系,所以表明当时传统依据血缘关系的世官制度被打破,而走向了依据才能的官僚政治,故选C项。A、B两项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D项说法过于绝对。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答案:C 19.“察举制适应了和平发展时期的社会状况,并从制度上为‘学而优则仕’提供了条件,为知识分子参政开启了方便之门。”这表明 A.汉代是一个政治制度完备的社会 B.察举制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公平性 C.儒家学说促成了汉代制度的发展 D.汉朝的官吏主要来源于知识分子 解析:据材料中“制度上”“方便之门”等信息,可知察举制有利于普通知识分子参与国家政权,因而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公平性,B项符合题意。A、C两项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通过材料无法得出,汉代察举制既以才学选拔知识分子,也以“孝廉”来选拔官员。 答案:B 20.有人评价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时说:“在此社会中,非无贫富、贵贱之差,但升沉不定,流转相通,对立之势不成。”下列对此说法解读正确的是 A.分封制有利于地方自治 B.等级制破坏了国家统一 C.科举制缓和了阶级对立 D.皇权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解析: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等级分明,与材料中“流转相通”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与材料中心含义不符;隋唐实行的科举制,不仅不分贫富和贵贱,也推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间的“流转相通”,缓和了阶级对立,故选C项。 答案:C 21.右面为东晋至北宋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导致图中变化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九品中正制的创立与完善 B.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C.唐宋时国家大统一的实现 D.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门第是选官的依据,使寒门子弟入仕受限,排除A项。B项不正确,隋代三省六部制与选官无关;唐宋时期,科举选官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寒门子弟入仕提供了便利的途径,推动了入仕比例的增大,故选D项,排除C项。 答案:D 22.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议政制度,史称: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而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及某些与议官员“尝有违言”等情况。这表明行省制下 A.民主决策,避免决策失误 B.中央决策,行省执行 C.官员互相牵制,分权制衡 D.分权决策,地方自治 解析:材料中“事从公议”说明行省制下地方行政机构内部不是最高长官一人进行决策,而是存在着各官员间的权力制约关系,这种制约关系体现了为防止一人独断和权力独大而进行的分权制衡。故C项说法最符合题意。 答案:C 23.有明末官员说:“政本(内阁)大臣,平时养威自重,遇天下有事,辄曰:‘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内阁大臣借无丞相之名而推卸责任 B.内阁大臣职权高于前代宰相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C.内阁大臣在明朝代行丞相职责 D.内阁大臣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解析:明代殿阁大学士虽地位显贵,但最终是有职无权,只备皇帝咨询,所以材料中的内阁大臣才会借口“无相名,止供票拟”来推卸责任,故选A项。内阁不是合法的中央机构,是有职无权的,故B、C两项不符合史实;内阁大臣主要是备皇帝顾问,D项也不正确。 答案:A 24.“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这表明军机处 A.实为皇帝的参谋机构 B.便利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有效实现了权力的集中 D.是雍正取得帝位的工具 解析:材料中“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说明是将参谋、决策和八旗管理等权力集中到一个部门——军机处,故选B项。A项说法与题意不符,从材料看,军机处不仅是一个参谋机构;C、D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B 25.乾隆帝规定:“凡阁臣不入枢府(军机处)者,则一切要政皆不得预闻,宰相备位而已。”这反映出乾隆时期 A.内阁制度已名存实亡 B.重新恢复了宰相制度 C.将内阁纳入军机处管理 D.军机处是最高权力机关 解析:A项与“不得预闻”“宰相备位而已”相一致。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本意不相符合,也与事实不一致。D项与史实不相符合,军机处虽然是重要的国家机关,但决策权操纵在皇帝手中。故选A项。 答案:A 第?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天子对于受封的诸侯,都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以强化分封诸侯对天子的臣属意识。„„周初的分封,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中原地区原有的氏族部落壁垒,将中央王朝的统治伸展到了中原各地,也将周人的文化传播到了中原地区的每一个角落,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序幕,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韦东超《朝贡体制和分封制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 材料二 在汉之前,帝国政府是试验性的,并且名声不佳;在汉以后,它已被接受为组织人的正统的规范形式。虽然汉承秦制,但汉代仍不失帝国模式的试验期。帝国初期宛似战国的分封制给帝国造成了不少麻烦,是不成熟的帝国体制的体现。 ——摘编自《酷吏与游侠的时代》 材料三 郡县制作为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地缘因素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政治治理中传统的血缘宗族因素。„„郡县制度在一定意义上与强宗巨族之存在没有矛盾,因为郡县制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往往将郡、县作为国家权力(君权)之延伸与表征。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封制的特点和作用。(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汉帝国初期“帝国体制”不成熟的原因和表现。(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实行的主要意义。(3分) 答案:(1)特点:注重册封仪式;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或地方有很大的自治权);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3分)作用:扩展了周的疆域;推动了周文化向中原地区的传播;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分)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2)原因: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存在片面认识;周代分封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处在制度初创的探索时期。(3分)表现: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的地方制度。(1分) (3)意义:打破了地方管理中的血缘宗族传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新型国家体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3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王朝统一全国后,在政治体制上,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在帝国体制的政治结构中,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等所有一切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皇权是帝国政治的核心,官僚是皇权政治的工具。 ——《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 唐代设计出了一种君逸臣劳的宰相制度,集体议事能够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三省的划分又使宰相之间权力相互制衡,不至于产生一权独大的现象;宰相官阶的降低使得宰相权力削弱。因而可以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既能够保证政府对全国政务的处理,又抑制了相权的过分膨胀,它在皇权与相权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平衡。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材料三 正如吴晗先生所言:“封建专制主义经过一千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朱元璋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系统。”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政治上实行的“帝国体制”的主要构成和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代的宰相制度是如何实现“君逸臣劳”的。(2分) 说明吴晗的观点。(7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答案:(1)构成: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2分) 特点:是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实行官僚政治体制。(2分) (2)宰相集体议事;三个宰相间权力相互制衡;降低宰相官阶。(2分,答出两点即可) (3)吴晗认为明代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权。(1分)说明:秦代建立皇权至高无上的中央集权制,但设立宰相协助处理政务;唐代更是增设宰相人数,以避免决策失误;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内阁,加强了皇帝对政府的控制。(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魏书?阳尼传》载,幽州中正阳尼出任渔阳太守,还未到任就“坐为中正时受乡人财货免官”。与阳尼同时的并州中正房坚,举人任官时,居然把自己的儿子也推举出来。另如洪定“为魏郡邑中正,嗜酒好色,行无检”。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三 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代选官的主要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概括指出此制度存在的主要弊端。(4分) (3)和材料一、二对比,材料三所述选官制度的主要积极作用有哪些?(6分) 答案:(1)标准:注重品行和才学。(2分) (2)制度:九品中正制。(1分)弊端:滋生腐败,丧失公正,埋没人才。(3分)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3)积极作用: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使行政管理稳定而有效。(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战国形势图 图2 秦朝疆域图 比较图1、图2,指出至少两项有关战国到秦朝历史变迁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答案:趋势一:图1到图2反映了中国古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说明: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国家处于分裂混战状态,最终秦国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6分) 趋势二:图1到图2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说明:秦统一后,针对分封制所导致的国家分裂,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6分)
本文档为【2016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备考试题 新人教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110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4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0-06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