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左宗棠-西南交通大学

左宗棠-西南交通大学

举报
开通vip

左宗棠-西南交通大学左宗棠-西南交通大学 目录 慈禧.................................................................................................... 2 冯桂芬................................................................................................ 4 光绪帝.....................................

左宗棠-西南交通大学
左宗棠-西南交通大学 目录 慈禧.................................................................................................... 2 冯桂芬................................................................................................ 4 光绪帝................................................................................................ 6 洪仁玕................................................................................................ 9 洪秀全.............................................................................................. 10 康有为.............................................................................................. 12 李鸿章.............................................................................................. 15 梁启超.............................................................................................. 16 石达开.............................................................................................. 18 谭嗣同.............................................................................................. 20 韦昌辉.............................................................................................. 22 严 复................................................................................................ 24 杨秀清.............................................................................................. 26 奕訢.................................................................................................. 27 曾国藩.............................................................................................. 28 左宗棠.............................................................................................. 29 1 慈禧 慈禧:(1835,1908)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1852(咸丰二年)以“秀女”入宫,以其才智渐为咸丰所宠,封兰贵人。1856年生载淳,封懿妃;次年晋懿贵妃,逐渐参予批阅奏章。 1861年,咸丰帝病死于热河(今河北承德)行宫,其子载淳六岁即位,年号祺祥。她同皇后钮祜禄氏并尊为皇太后,居丧时住行宫烟波致爽殿西暖阁,故被称为西太后。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等奉咸丰帝遗命,称“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幼君,操摄政大权。她不满肃顺一伙独掌大权,但她又无力压制肃顺一伙势力。于是她伙同恭亲王奕訢,结成联盟。奕訢在北京得到英国公使卜鲁斯等外国侵略者的支持,又联络留京亲贵大臣及手握重兵,驻扎京郊的兵部侍郎胜保。慈禧从热河回到北京的次日即发动宫廷政变,诛杀肃顺,赐死载垣、端华,革职或流放其他赞襄政务大臣,改元同治,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她掌握实权。因1861年是农历辛酉年,故这场政变又被称为“辛酉政变”。慈禧上台后,外国侵略者非常满意,英公使普鲁斯说:“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已成为这个政府的顾问”。 慈禧掌权之初,即采用奕訢的“借洋兵助剿”政策,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封建地主武装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捻军和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的回民、苗民等起义。1875年(同治十三年)载淳病死,她又定策立其五岁侄载湉为帝,改元光绪,仍由她听政。 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斗争中,她居中控权,以加强深宫集权。又采用李鸿章的“自强”和“求富”的洋务方针,依靠封建官僚买办,开办军事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镇压人民的反抗。在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华侵略过程中,屈膝媚外,先后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1889年(光绪十五年),她“撤帘归政”,表面上退居颐和园,实际上仍然操纵着内政外交大权,一批中央和地方的高官显宦唯其“懿旨”是从,形成了掌握清政府军政实权的后党。1894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她和李鸿章等怯战主和,签订《马关条约》。 她仇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和光绪帝推行的新政,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杀害维新派谭嗣同等六人,废除全部新政。1900年又与荣禄策划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仪为大阿哥(即皇储),谋废光绪帝。当义和团运动席卷京津地区时,曾利用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对外宣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他挟持光绪帝逃往西安,下令屠杀义和团,宣布“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政策,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1年后,慈禧一面用“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欺骗群众,混淆视听,以缓和矛盾,抵制革命。一面训练新军和各地警察,镇压人民。1908年9月,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迫于压力,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其实不过借立宪之名,仍行君主专制之实。就在《钦定宪法大纲》颁布后不久,慈禧病死,时年七十三岁。 2 慈禧一生极好奢华。她置国力微弱,生灵涂炭于不顾,就是在中日战争爆发,前线败绩频传之时,她却为其六十寿辰庆典大修颐和园,甚至不惜挪用海军军费~同时,慈禧非常善于权谋,是清末同治、光绪两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在中国历史上,能和慈禧相提并论的后妃大概只有唐代的武则天。 3 冯桂芬 冯桂芬(1809一1874) 字林一,号景庭,江苏吴县人。1832年中举人,1840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广西乡试正考官、教习庶吉士等职。 1832年7月(刚就任江苏巡抚之任不久的林则徐考课苏州书院,对还是副贡生的冯桂芬的文章特别欣赏,“有—时无两之誉”,还将其延入自己的幕府中。冯桂芬遂拜林为师,帮助林则徐校书,切磋经世之学。林则徐是冯桂芬最为服膺、由衷景仰的“当世伟人”。林则徐的高度赞誉和器重,使得冯佳芬“名重大江南北”。1840年,冯桂芬中—甲二名进士之,显赫的科第又将他推到社会名流更靠前的位置。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东南震动。当时冯桂芬正在原籍守孝,奉诏举办团练,因协助清军攻陷小刀会占领的上海附近各城有功而获清廷褒奖。1856年他被提为五品詹事府中允,赴京任职—年有余,因得罪权要,1857年告病回乡。 1860年5月,太平军破江南大营,进军苏南,直逼上海。这时已逃到上海的冯桂芬,与一些官僚、地主、士绅、买办议创“中外会防局”,延请洋兵救助。他还亲自致书曾国藩乞援。曾国藩遂命李鸿章率淮军从安徽东下上海。 李鸿章到上海后,冯桂芬投入到李的幕府,为其镇压太平军出谋划策。1862年,他力促李鸿章(时已升为江苏巡抚)上奏朝廷,获准将苏、松、太地区减赋三分之一,常、镇地区减赋十分之—。冯桂芬由此博得了中小地主的颂扬。 冯挂芬亲身感受并密切关注着现实生活中不断爆发出来的种种尖锐矛盾,严重的社会危机使他寝食难安。他痛感不问世事、不求实际的学风贻害国家,他大胆揭露和抨击了清廷政治的黑暗和官吏的冗滥贪黩,主张睁眼看世界,提出了含有新思想的改革建议。例如,他指出中国有“四不如夷”,即:“人无弃财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不符不如夷”,主张改科举,采西学,制洋器,并说:“今国家以夷务为第一要政,则剿贼次之”。 在冯桂芬的代表作《校邠庐抗议》中,《采西学议》是颇为重要一篇文字。其中尖锐批评了统治者和一般士大夫长期不致力于研习外国语言文字的陋习,痛陈其危害,强烈呼吁高度重视对于外国语言文字的研习,并且希望“正人君子、通达治体者”参与其中。作为具体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冯桂芬主张“宜于广东、上海设一翻译公所,选近郡十五岁以下颖悟文童,住院肄业,聘西人课以诸国语言文字”。同时,冯桂芬要求将外国传教士所办英华书院、里海书院所藏西书“择其有理者译之”。 冯桂芬主张设立翻译公所和翻译西书,首要的目的是为了对西方国家“得其要领而驭之”,是将此作为“绥靖边陲”之道而提出的。他写道:西方国家的著述,“述耶酥教者率猥鄙无足道,此外如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等,皆得格物至理,舆地书备列百国山川厄塞风土产物,多中人所不及”。他明确提出了“西学”这一概念,将西方的文化作为儒学之外一个独立的学问体系来看待。冯桂芬的上述主张为当权者所采纳。1863年3月,已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根据冯桂芬的意见向朝廷上奏,要求在上海和广州设立培养外语人才和翻译西书的机构,得到了总理衙门的支持,1863年开始创办上海广方言馆,并让冯桂芬直接参与主持了该馆的筹办。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也附设了翻译馆。这些机构,成为当时中国培养外语人才和译介西书的的重要基地。 由于对封建政治进行尖锐的批评而得罪了在朝权要,冯桂芬仕途坎坷,晚年隐居家乡。1874年(冯桂芬病故。 4 冯桂芬是是心忧天下而又勇于直面时代潮流的学人,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近代转型的先驱呼唤者。他的思想处在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这三者的历史交叉点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中国文化近代转型作了必不可少的准备和铺垫。他的《校邠庐抗议》是“地主阶级改革思想向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过渡”开始的代表性著作。 5 光绪帝 光绪帝(1871——1908) 姓爱新觉罗,名载湉,大清王朝的第8代第9位皇帝。庙号德宗,年号“光绪”。1875——1908年在位。 爱新觉罗? 载湉1871年8月14日(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生于北京城内西南角太平湖的醇王府,家世尊贵显赫。父亲是道光皇帝的第7个儿子、咸丰帝之弟醇亲王奕澴,母亲是慈禧太后的胞妹叶赫那拉氏。所以,他既是同治皇帝的嫡堂弟兄,又是嫡亲姨表弟兄。1874年底,同治帝突然病死。由于咸丰帝无嗣,载湉被推上皇帝宝座。1875年2月25日(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在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举行了新皇帝登极大典,即位时年仅4岁。 1876年1月8日(光绪元年十二月十二日),慈禧颁旨:侍郎、内阁学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授读光绪皇帝。1877年,夏同善外放江苏学政,此后几年书房虽陆续添派了孙家鼎、孙诒经等几位师傅,但对光绪帝影响最大的是翁同龢。在与光绪帝相处的二十二年中,翁同龢同光绪帝建立了“亲如父子”的关系。翁不仅给光绪帝进讲儒学经典,也讲中外史地及改良主义者的著作,他的启蒙为日后光绪帝成为明君作了很好的铺垫。 1887年2月7日(光绪十三年正月十五日),光绪帝开始亲政,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 年3月4日 (光绪十五年二月初三日),太后“撤帘归政”,光绪帝正式亲政,但实际大权仍掌握在慈禧手中。成年以后的光绪帝面对国势衰微、列强入侵的危局,极想摆脱太后的控制而有所作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见上的分歧,于是清廷内部逐渐形成了拥护皇帝的政治集团“帝党”与拥戴慈禧太后的政治集团“后党”之间的对峙。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帝出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力主一战,竭力筹划备战之策。他—面请停颐和园工程以充军费,一面严令李鸿章认真备战。告城李鸿章,“示弱于人”的做法,易生后患,无奈慈禧和李鸿章却主张求和。 甲午战争的惨败和战败求和的耻辱,对年轻气盛、一心主战的光绪帝来说,刺激极大,使他日夜忧愤。据清官的宫女回亿说,那时的光绪帝性情暴躁,喜怒无常,太监都不敢亲近他;常常夜间不睡,半夜三更起来批阅奏折,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自己拍桌子,骂混账,也不知是骂奏折呢,还是骂近侍太监,吓得太监们都心惊胆战。 《马关条约》签订后,面对列强“合以谋我”的严重局面,光绪帝深感国势危急,决心变法图强、不做亡国之君,因而“求治颇急”。但是(每当光绪帝向枢臣商询更张图强时,除翁同龢而外,其余的守旧势力均以“祖宗成法不可改,夷法不足效”等理由拒绝变革,使光绪帝感到悲愤已极,经常为此痛哭。 深知光绪帝心思的翁同龢在《马关条约》签订的当天,就将陈炽的《庸书》和汤震的《危言》向光绪帝进呈。这两部书是早期的维新人上为挽救国家危机、革新落后中国的重要著作。作者倡导变法维新,要求收回利权、振兴工商、发展近代文化与教育事业,希望实现“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体”的君主立宪制。早在光绪帝典学期间,翁同龢就向他介绍过这些书籍,并引起光绪帝的兴趣,到此危难时刻,光绪帝又对这两部宣传变法维新的书产生兴趣,试图从中寻求出路。恰在这时,光绪帝读到了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三书》,颇为高兴。紧接着,胡燏棻呈上《变法白强事宜折》,光绪帝对其颇为嘉许。康的上书与胡的奏折,使困惑之中的光绪帝受到鼓舞。随后,翰林张百熙要求荐举专门人才的奏折,以及其他朝臣疆吏吁请更张雪耻的奏书,也相继递到光绪帝面前。这些来自朝廷内外要求更张、图强与雪耻的意见,使光绪帝变法自强的思想更加坚定。于是,他连续降谕求才,命令中央和地方官员保奏具有真知灼见、器识宏通、究心时务、体用兼备和精通天文、地理、算法、格致、制造诸学的人才。光绪帝要求的人才,都是面向近代社会、变法革新所迫切需要的人才。不久,光绪帝又颁谕全国,提出了—个粗略的自强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光绪帝还把一些要求变法维新的折片包括康行 6 为的《上清帝第三书》)发给各级属臣参阅。这表明他开始进行变法维新的酝酿工作。 1898年1月24日 (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二日),李鸿章、翁同龢、荣禄及刑部尚书廖寿恒、户部侍郎张荫桓,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接见了康有为。会见后,翁同龢将情况向光绪帝汇报。1月29日,光绪帝又谕令总理衙门大臣,进—步明确重申“自后康有为如有条陈,即日呈递,不许阻隔,并命康有为具折上言”。此后不久,原被拒递的康有为之《上清帝第五书》由总理衙门大臣递到光绪帝的面前,光绪帝看到康有为的这份充满热忱的奏折,被其深深地打动。不久,康有为提出关于变法方案的《上清帝第六书》也顺利地递给光绪帝。 此后,光绪帝更加注意阅读西方政治、法律著作,意欲从各国经验中找到中国变法强国的方略。1898年2月 (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光绪帝主动向翁同龢询问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并要翁替他找到这本书,重新阅读这部书。而后又阅读了康有为的《俄大彼得变政考》、《日本变政考》和李提摩太编译的《泰西新史揽要》、《列国变通兴盛记》等书。愤慨之下,他认为原来视为治国法宝而日夜攻读的经史书籍都是无用之物,命左右将这些书烧掉。 1898年5月下旬,恭亲王奕訢病死,震动朝野。这时,光绪帝通过慈禧的亲信转告慈禧:“我不能为亡国之君,如不与我权,我宁逊位。” 慈禧得知光绪帝要权,颇为恼怒地说:“他不愿坐此位,我早巳不愿他坐之”,后又改口说由他去。光绪帝得到一定权力,与翁同龢等商量之后,决定采纳康有为的意见,颁诏定国是,推行变法新政。在采取这一重大举动之前,光绪帝又亲往颐和园向慈禧请训。慈禧不仅认为请定国是之奏“良是”,还表示“今宜专讲西学,明日宣示”。 光绪帝从颐和园返回清宫的当天,即光绪二十四年(戊戊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便颁布了《明定国是诏》,正式向中外宣告变法维新。《明定国是诏》的颁布,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和光绪帝推动变法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有关革新的诏令,计约180条左右。这些变法维新谕令的主要内容有:选拔、任用“通达时务”和有志维新的人才;变通科举,发展近代教育,提倡出国游学;改革行政规制,裁减机构、冗员,整顿吏治以利民生;鼓励所有臣工和庶民上书言事,广开言路;提倡译书、办报,据实倡言;振兴农、工、商及交通邮政等事业,奖励发明创造给予专利;整改民事,命旗人自谋生计,改革财政;整建陆、海军,以期富国强兵。光绪帝依据维新派的要求,仿照日本明治维新制订的这—系列维新改革措施,绘制了一幅近代中国第一个力图通过国家政权力量付诸实施的、较为全面系统的近代化蓝图。 维新变法期间,光绪帝深感人才缺乏,尤其是翁同龢走后,更觉孤立无援。在清廷中枢,几乎都是慈禧的亲信和顽固官僚,而维新派人士又大多职位较低,无法参与决策。于是,自8月末 (七月中旬)以来,光绪便从裁撤闲散机构与冗员入手,向守旧势力发起了攻势。8月30日 (七月十四日),光绪颁谕,宣布将清廷中的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立即裁撤。这些衙门裁撤后,一些事务并人礼、兵、刑各部。命令各部不得阻格,敷衍搪塞,否则予以重惩,决不宽贷。严厉谴责“奉事不谨”的大臣,革除排阻新政的顽梗大臣。9月5日,命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以四品军衔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 面对光绪帝的改张变革,慈禧开始着手重新加强“后党”势力、限制光绪帝的权力并准备伺机反扑。在1898年6月10日(四月二十二日),任命荣禄为大学士并管理户部事务,刚毅为协办大学士调任兵部尚书。6月15日 (四月十七日),慈禧又命令光绪帝宣布了三道谕旨。谕旨之一:以“渐露揽权狂悖”的罪名,将翁同龢革职并即赶回原籍;谕旨之二规定:嗣后凡有赏项或补授文武一品及满汉侍郎之臣工、均须具折后再到慈禧前谢恩。各省将军、都统、督抚、提督等官,亦须一体向皇太后具折奏谢;谕旨之三则是提前宣布,当年秋光绪帝与慈禧要到天津阅操。同时又将王文韶调进清廷枢府,任命荣禄兼任直隶总督。 9月初,光绪帝得知慈禧和直隶总督荣禄密谋发动兵变,推翻新政。形势急转直下,手 7 无寸铁的光绪帝只好密令谭嗣同和康有为等:“今朕位几不保”,要他们“妥速密筹,设法相救。”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谭嗣同自告奋勇去找当时统率新建陆军的袁世凯,要他在阅兵时杀死荣禄,“保护圣主”。袁世凯表面信誓旦旦,转身即向荣禄告密。9月21日凌晨,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囚禁在南海的瀛台,宣布“临朝听政”,并下令搜捕改良派。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就此夭折。 光绪帝在囚禁瀛台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他不止一次地低吟自己的两句诗: “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揖。”国家到了亡国的边缘,他个人也陷入了走投无路的绝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挟持光绪帝逃往西安。1902年1月,回到北京。1908年11月14日,在病魔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光绪帝先于慈禧一天死于囚禁之所,死时年仅38岁。 光绪帝是近代第一个准备仿效外国来革新中国的开明皇帝,他是维新变法的积极支持者。在国势衰败、列强瓜分的年代,光绪帝痛心疾首,锐意变法图强。他支持维新派的变革主张,发动了“百日维新“。他与封建顽固派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无奈势单力薄,变法图强的改革运动被顽固派终止。 8 洪仁玕 洪仁玕:(1822--1864) 广东花县人。字益谦,号吉甫。洪秀全族弟,是一位出身于农民家庭的知识分子。少学习经史,累试不第。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为乡村塾师,皈依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1844年后,应聘前往清远任教数年,同时发展拜上帝会会员。1847年3月,随洪秀全去广州,在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处学习,后来回乡学医。次年仍至清远教书。1851年金田起义后,应召赴广西浔州(今桂平),未能赶上太平军,返回广东。不久携冯云山长子等再往广西,又遇阻折回。1852年(咸丰二年)4月,因清政府收捕洪秀全的家族和信徒,他避居香港,结识瑞典巴色会教士韩山文,详述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事迹,韩山文后得以写成《太平天国起义记》。后又回广东东莞执教年余。1853年11月,又赴香港,在西洋牧师处教书,并受韩山文洗礼。次年春,至上海,谋往天京,未果。是年冬,仍回香港,继续教书,并任伦敦布道会布道师达四年之久。 1858年6月,离港北上,由广州至江西再转道湖北。次年4月抵天京,封干天王,后又封义爵,加主将。5月11日,晋封精忠军师、干王,总理朝政。他少年机警,足智多谋,在天国中可谓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天王洪秀全对他也是信任有加。不久,他根据太平天国形势的逆转和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现实,提出了他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洪秀全看了《资政新篇》,除对个别条款提出不同意见外,都表示赞成,并批准于是年颁行。《资政新篇》的内容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洪仁玕主张太平天国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建立和发展近代化的工矿交通企业,实行资本主义经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式的社会,反映了那时中国封建社会向前发展的趋势。但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没有也不可能付诸实施。天京政权继续走向封建化。 1858年10月,洪仁玕任文衡正总裁,主持会试。后来又撰写《颁新政喧谕》等文,合刊为《干王洪宝制》。1860年春,因江南大营围京甚急,献“围魏救赵”之策,对太平军再破江南大营有所贡献。又建议东征苏州、上海、杭州,再返师西征,分兵合攻湖北。6月,苏州攻克,函约上海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前来,并分别致函上海英、法、美领事,要求上海外国军队严守中立。8月,与艾约瑟、杨笃信等在苏州讨论宗教问题。后又邀请美国传教士罗孝全至天京顾问宗教等事。11月,在天京会见留美学生容闳,商谈改革天国内政。1861年2月,奉命出京,经太平(今当涂)、芜湖,寻往宁国府(今宣城)等地催兵,折回安徽,会同林绍璋等统军驻桐城一带。曾多次谋划赴安庆解围,皆为敌所阻退回,赴京办理外交事务。行军途中所写诗文,后编为《军次实录》公布。返京后与陈玉成、蒙得恩等奏准发布革新考试制度的重要文献《士阶条例》。秋,得知清咸丰帝病死,发布《拟出师北伐檄文》。冬,因安庆失陷一度被革职。1862年(同治元年)6月,携刘官芳等将增援宁国府,屡战不胜,后退广德回京。12月起,奉命到江苏丹阳、常州、及湖州等处催兵援京,多不应命。1864年5月,在江苏高淳遇阻,往广得。7月,天京陷落,至江苏迎突围的幼天王洪天贵福至广德。8月,他们到福州,洪仁玕仍为军师,同黄文金等拟进军江西、湖北,以图中原,即返广德,走宁国县,又入浙江,转赴江西。10月9日深夜,在石城杨家牌为清军所袭,被俘,忠贞不屈,后有供词(即《洪仁玕自述》)。11月23日,就义于南昌。所作诗文颇多,尚有《太平天国己未九年会试题》、《英杰归真》等。 9 洪秀全 洪秀全: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一个农家。原名仁坤,小名火秀。他七岁入塾读书,后因家计困绌,洪秀全辍学回家,帮助父兄务农,18岁时,受聘为本村塾师。这期间,他对农民的疾苦有了更深切的了解。1828年(道光八年),洪秀全前往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无功而返。1836年,他再次前往广州应试,仍未能及第,但却在广州街头获得基督教布道的小册子《劝世良言》,此书在当时还未引起他的兴趣。1837年,1843年,洪秀全又先后两次赴广州应试,结果皆名落孙山。他深感绝望,从此放弃功名,与科举仕途决裂。 洪秀全几次到广州应试,正是鸦片战争前后英军入侵的时期,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引起洪秀全的震动和思考:如何才能摆脱个人政治上失意的痛苦,找出一条社会的出路,正在此时,他阅读了六年前从广州带回的《劝世良言》,他被书中全新的说教所吸引,以为找到了“上天堂之真路与永生快乐之希望”。于是,他自行洗礼,去旧从新,皈依真教。从此,开始了他那带着浓厚宗教色彩的传教活动。 1843年6月,洪秀全从《劝世良言》中吸取西方基督教教义,创拜上帝会,除去村塾的孔丘牌位。次年4月起,携冯云山等往广州和附近各县以及广西贵县,开展宣传活动。11月,返回花县,此后写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文献,提出天父上帝是唯一真神,人人应拜上帝,不拜邪神,不行恶事;主张天下男女尽是兄弟姊妹,应为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奋斗,1847年3月,洪秀全前往广州,从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学习《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了解基督教仪式。不久进入广西紫荆山区会见冯云山,制定“十款天条”和各种仪式,并捣毁象州甘王庙,扩大影响。次年春,因冯云山被捕,返粤营救未果,重往广西,冯已出狱回家,乃东归共商反清大计,事年写成《原道觉世训》,以封建皇帝为“阎罗妖”,号召人民奋起击灭;又附会1837年卧病时的怪梦,制造受上帝命诛妖的神话故事,以动员群众。1849年7月,仍同冯云山返回紫荆山区,与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结成异姓兄弟,组成领导核心,筹划起义。1850年7月,洪秀全召集当地拜上帝会首领,在金田村发布了团营令,要求各地会众齐集金田,编成太平军。1851年1月11日,是洪秀全38岁生日,拜上帝会众齐集金田祝寿。洪秀全在这一天正式宣布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 1851年9月,太平军克永安(今蒙山)。这是起义以来太平军攻占的第一座州城,它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士气,12月,封杨、萧、冯、韦、石为东、西、南、北、翼王,并由东王节制其他诸王。次年,经桂林,下全州,冯云山牺牲;入湖南,围长沙,萧朝桂战死;乃取道益阳、岳州(今岳阳),挺进湖北,夺汉阳、汉口。1853年1月(咸丰二年底),克武昌,后沿江东下,三月,占领南京。他拟以主力北伐,杨秀清则主张就此建都,于是听从其建议,改南京为天京。继分兵北伐与西征:北伐军进逼天津,震动北京,因孤军深入终致失败;西征军在皖、赣、鄂等省同敌人反复争夺,取得胜利。同时,颁发《天朝田亩制度》,推行乡官制度。1856年上半年,太平军击破江南、江北大营,天京解围。至此,太平天国控制了从武汉到镇江一带的长江水路和沿岸的重要城镇,皖赣全境和鄂苏的大部分地区都为太平天国所掌握,太平天国的军事进入全盛时期。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随着政权机构和各项制度的完善,以及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也开始显露。入天京后,洪秀全深居浅出,奢侈享乐,讲求礼仪。 10 他与杨秀清之间的猜忌和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内部的一场相互残杀。1856年8月,在杨秀清逼迫下,他被迫答应于下月杨生日时封其为“万岁”,私下却密诏韦昌辉、石达开等回京商议对策。九月初,韦昌辉自江西带兵返回,杀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众两万余人。接着石达开从湖北抵京,不满韦的滥杀,韦又欲杀石,石连夜出逃。韦继续屠杀,洪秀全下令讨伐。11月,诛杀韦昌辉及其党羽,并派人送韦的首级至安徽宁国府(今宣城),迎石达开入京辅政,众人欢悦。鉴于天京事变,他对石也心存疑忌,重用长兄洪仁发,次兄洪仁达以牵制,石达开于1857年5月底负气从天京出走,前往安徽安庆。不久,洪秀全削去两兄王爵,镌刻义王金牌一道送与石达开,还附上合朝文武求援表章,而石置之不理,带走精锐部队独立行动。后又选拔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李世贤等为军事骨干。次年,再破江北大营,取得三河大捷,扭转战局。1859年,封族弟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对其所呈的《资政新篇》逐条批示,但无法施行。1860年5月,调兵再次攻破江南大营,乘胜进取苏南和浙江。后又命陈玉成、李秀成等分别率部合攻武汉以救安庆,未果,安庆陷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太平天国,洪秀全对此缺乏积极防御措施,对内滥封王爵,迷信“天父”,又拒绝“让城别走”的建议,困守孤城,终致形势日恶。1864年(同治三年)6月1日病逝。一个月后天京陷落,坚持了十多年的太平天国革命最终失败。 洪秀全是近代中国伟大的历史人物。他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在反对封建主义压迫、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他又是一个具有严重缺点和错误的历史人物,对其功过是非,都应客观评价。 11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戊戌政变后改号更生,晚年自号天游化人、游存叟、游存父等,学界尊称为南海先生,或康南海。l858年3月19日康有为出生在广东南海县银搪乡(今海南县银河乡)的一个“以理学传家”的书香世家。父亲康达初是岭南儒学大帅朱次琦的学生,学问深厚,博古通今。 康有为自小就具有特别的天资和稟赋,按他自己的记述,4岁时,他“已有知识”,5岁已经“能诵唐诗数百首”。 六岁进私塾念书,11岁时又从任县学教官的祖父康赞修读四书五经。1876年祖父去世后再拜师南海著名学者朱次琦的“礼山草堂”。青少年时代的康有为,可以说是深受封建思想的熏染。然而,他的青少年时期也正是我们祖国惨遭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而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难年代。康有为耳濡目染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艰危,渐渐产生了一种对社会现实和封建文化的愤懑情结,认识到只有变革,国家始能富,但自己所学的儒家经典却又是那样“空疏”、“浅薄”,“浪有大名”而不能经世致用。这时的康有为已有救国之志但又苦于无所适从。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清朝翰林张鼎华,通过张的介绍,他了解到当时北京已经在酝酿着的改良思潮,并阅读了《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翻译书籍,由此初步明了当时的国际大势,知道西方国家有一个不同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变法维新的思想逐渐明确。l882年,康有为去香港游览,又经上海到北京应“顺天乡试”考举人。这次应试虽然未能金榜题名,但是在香港、上海所见到的整洁街道、繁华市面,使他眼界大开。他在上海大量购买西学书籍带回老家,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均专心研究,思想愈益宏阔开达,并写成了他的名著《大同书》。在《大同书》里,他指出:封建社会是“据乱世”;资本主义社会是“升平(小康)世”;公产主义社会是“太平(大同)世”。大同之世是一个“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极乐世界。这部书奠定了康有为改良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清廷的昏庸无能,民族的奇耻大辱,使康有为忧心如焚。1888年10月,他在第二次赴北京应试期间,上书光绪皇帝,痛言国势日蹙,非革新变法不足以图强。这就是后来所谓的康有为上皇帝第一书。但是,当时还只是一个无名秀才的康有为竟敢上书皇帝,直言变法,这只能被人视为“越格犯上”的“狂生”。结果,不仅上书如石沉大海,考试也为此再次名落孙山。严峻的现实,使康有为懂得了时局难图,变法不易。 1890——1893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招贤讲学,著书立说,阐发今文经学,议论时政,以培养维新人才和准备变法的理论。在梁启超协助下,康有为把所学的中西知识融为一体,很快写成了以维新变法为宗旨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书。在《新学伪经考》中,他指出自汉朝以后人们崇奉的儒家经典是后人所伪造的,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千百年来封建学者所信奉的传统思想。在《孔子改制考》中,他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的祖师,假托孔子的思想来证明自己变法主张的合理必要。他指出,时代不同,政治制度也必须因时而异,不断变革;孔子本人就进行过这种“改制”。这本书表面上看来是推崇孔子,实际上推倒了当时唯孔独尊的传统观念,批判了顽固派“恪守祖训”,不准触动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根据。《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这两部书对当时的封建统治集团震动很大。这两本书在当时一出版,就被封建统治集团视为洪水猛兽,是不要祖宗、“大逆不道”、蛊惑人心的“妖言”。封建官僚孙家鼎甚至上书皇帝,要求烧掉这两部书的底版。但是思想禁锢不住,封锁只是徒劳。和封建守旧派如临大敌,惶惶不可终日相反,《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的问世,却在读书人中起到解放思想的启蒙作用,使当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耳目为之一新,坚定了他们革新变法以求祖国富强的决心,为后来的戊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和 12 奠定了理论基础。 1893年,年已36岁的康有为奉母命考中举人。1895年春,康有为再赴北京应试。这时,也正是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准备签订《马关条约》之时。康有为义愤填膺,立即和梁启超一起串联参加会试的十八省举人开会。会上,康有为声泪惧下,痛述民族所受奇耻大辱,要大家联合上书皇帝,请求改革朝政,变法维新,挽救祖国的危亡。举人们被他的爱国激情所感动,一致推举他来起草奏书。康有为不负众望,通宵达旦奋笔疾书了一篇长达一万四千字的《上皇帝书》,慷慨陈辞:必须拒绝和约签字,惩办“主和卖国”的官僚和“丧师失地”的将帅。同时,为了使国家真正富强起来,还必须从根本上实行变法,改革政治。提出在经济上振兴商务、农务、工业、开矿、筑路,政治上改封建专制体制为君主立宪制,军事上整顿国防实行征兵制,在文化上废除八股、兴学校、办报馆等主张。在《上皇帝书》上面签字的举人达一千三百人之多,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汉朝用公家车马接送被征举的士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进京应考的代称)。 “公车上书”虽然没能阻止《马关条约》的签订,它却轰动了整个北京城,人们到处都在传抄这封洋洋万言的《上皇帝书》。康有为的名字和他的变法主张不胫而走。从此,他就作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领军人物登上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舞台。 “公车上书”第二天,会试发榜,康有为中进士,官授工部主事。于是,他再把《上皇帝书》加以修饰润色,以个人名义呈送光绪皇帝。由于有了点官职,康有为的第三次上书终于被光绪帝看到并颇受赞赏。意外的成功使他倍受鼓舞。随即,他又第四次上书请速变法。为了宣传变法,扩大力量,和陈炽等组织北京强学会,出版《强学报》,创办《中外纪闻》。10月间,康有为离京南下,到上海创办了强学分会和强学书局,发行《强学报》。于是,一个以北京、上海、湖南等地为中心的维新变法政治改良运动,就在全国范围内波澜壮阔地开展起来。1897年冬,德帝国主义用武力强占了我国胶州湾,民族危机愈益加剧,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皇帝,指出只有立即发愤变法,才能保国保君,否则,人民将沦为亡国奴,皇上也将成为“亡国之君”了。在日趋高涨的改良运动促使下,年轻的光绪皇帝意欲变法,维新变法的时机渐渐到来了。 1898年1月24日,在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堂上,翁同龢、荣禄和李鸿章等清廷大官奉光绪皇帝之命向康有为询问变法主张。对于康有为这样一个小小的工部主事,官高势大的荣禄、李鸿章等封建守旧顽固派自然不把他放在眼里,并想趁机围攻康有为,康有为和守旧势力的代表进行了一场唇枪舌剑的论战。以荣禄为首的顽固派认为“祖宗之法不能变”,康有为针锋相对地反驳道:“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要改变~”事后,光绪皇帝随即又命令康有为提出变法的具体措施。康有为马上写了《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包括建立新制度,设立法律、财政、邮政等十二个局的具体变法方案,并连同他写的《日本明治变政考》、《俄大彼得变政考》等书一起呈送光绪皇帝。并对光绪皇帝说:如果以日本的明治维新为榜样,除旧布新,那么,我们中国也会很快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强国。康有为的这些建议打动了光绪皇帝的心,加快了变法的步伐。到6月间,光绪皇帝乘慈禧太后移居颐和园期间,召集了军机处全体会议,并于11日下《明定国是诏》,宣布正式变法。16日,在翁同龢、徐致靖等的支持下,康有为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颐和园仁寿殿,终于见到了他几年来连续上书的光绪皇帝。两人为商量变法的步骤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光绪皇帝采纳了康有为的部分建议,安排他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工作,康有为实际上成了光绪皇帝维新变法的政治顾问。同时,光绪皇帝又把康有为的好友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安置在军机处,在这些维新派的大力协助下,光绪皇帝连下几十道变法命令,废除八股、书院、寺庙,改设学堂;裁减兵员,精简机构,取消满人享受的各种特权;设立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奖励新著作、新发明,编译书籍、报纸;广开言路,不论官民,一律可以向皇帝上书言事等等。但是,正当光绪皇帝推行新政时,慈禧太后等封建守旧派却不动声色地布下了 13 陷阱。九月初,慈禧太后和掌握清廷兵权的荣禄密谋,企图废黜光绪,取消新政。光绪皇帝得知这一消息,密令康有为和谭嗣同等“妥速密筹,设法相救。”康、谭二人捧诏痛哭。无奈只有向当时掌握重兵并伪装拥护维新的袁世凯求援,召其进京保驾。阴险狡诈的袁世凯表面上满口应允,背后却向荣禄告密。 9月21日清晨,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皇帝于瀛台,宣布临朝听政,大捕新党,推翻新政。谭嗣同等“六君子”英勇就义。康有为由于事先得到消息,逃离北京,前往日本,幸免于难。至此,戊戌变法这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归于失败。这次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l日仅仅实行了l03天,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百日维新”。 在戊戌变法后,康有为领导的改良主义运动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形成两派对抗的政治运动。康有为反对民主革命,他主编《不忍》杂志,陆续发表了反对共和及保存国粹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为帝制复辟造舆论。1917年,他与反动军阀张勋策划清帝复辟。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基于自己阶级的利益,康有为害怕革命,发起了立宪运动,企图以君主立宪抵制民主共和,以改良抵制革命,把攻击的矛头指向革命民主派。他在加拿大组织“保救大清皇帝公司”(保皇会),他写信给梁启超等荒谬的说出了“吾向来不忧外国之并吞,深惧革命之内乱”的昏话。为了鼓吹“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之说,康有为到到欧、美、日等国到处奔波。 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因食物中毒,七窍出血死于青岛。 康有为所在的时代,适逢中国千古未有的变局的开端,在清府无能、国势衰微、民族存亡的时刻,他从传统知识分子的繁琐考据和穷经皓首的故纸堆中钻了出来,不愿去承接那些古老深奥但却于世无补的所谓学问,孜孜不倦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憧憬着自己的大同梦想,主张向西方学习,变法维新,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他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提供了完整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他的思想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使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耳目一新,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同时,康有为不只是一个书斋里的学问家,他决心把自己的思想化着救亡图存的行动。他数次上书皇帝,发动了“公车上书”,领导了悲壮激昂的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康有为没有从戊戌变法的血的教训中惊醒过来,他执迷不悟,不肯放弃改良主义路线。在康有为的后半生,维新的“圣光”逐渐从他头上逝去,甚至开始走向反面。他反对民主革命,堕落成为为帝制呐喊的保皇派。他从变法反儒的阵地上退却下来,一变而成为尊孔派的首领,疯狂的喊叫“孔子万岁”,变成了被时代所唾弃的可怜虫。 当然,康有为的蜕变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他是骑着封建文化的门槛去接受西方资产阶级先进文化的。他既追求西学,却又舍不得孔学。这就同他的表面形象一样,嘴里讲的是声光化电,后脑勺上却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具有鲜明的两重品格。 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但是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通向大同世界的道路。他企图通过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不触动封建社会根基的情况下,到达大同的世界。这是走不通的。 14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字少荃。道光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是同榜进士,且同在京师做官,两家关系密切。李鸿章曾师曾国藩治理学。1853年(咸丰三年),李鸿章随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失败后入曾国藩幕投靠之,时年36岁。他悉心襄办营务,逐渐受到赏识。1861年奉曾国藩命编练淮军。淮军以安徽地主团练为骨干,有一部分湘军官军加入其中,当时共6000多人,成为继湘军之后的又一支重要军阀武装。有了独掌淮军的资本,李鸿章开始在仕途上平步青云。4月,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率淮军由皖至沪。次年率领淮军调上海,在英、法、美侵略者支持下与太平军作战,因战功升任江苏巡抚。会同戈登“常胜军”屠杀太平军,攻取苏、常。1864年(同治三年)天京陷落后,封为一等肃毅伯。 1865年(同治四年)任两江总督,调集淮军六万人赴河南对捻军作战。次年,继曾国藩为钦差大臣,节制各军专办镇压捻军事务。先后在弥河和徒骇河镇压了东、西捻军。1867年授湖广总督。1870年又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1873年授武英殿大学士,次年调文华殿大学士,仍留总督任。 李鸿章靠淮军起家,曾国藩的湘系中衰后,淮系军阀集团便成为势力最大的洋务集团。李鸿章的洋务事业能迅速发展,一是得上海饷源之丰,二是得和外国直接接触之利。最重要的是李鸿章有一套完整的洋务思想体系。他主张 “变法”,即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保护清朝统治。从六十年代起,他依靠外国侵略者,先后开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逐步扩大“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为清政府供应军需,开浚富源,并稍分洋商之利;他又利用海关税收购买军火和军舰,创立北洋水师学堂,扩充淮军势力,建立北洋海军。李鸿章堪称为洋务运动的旗手。在几个最重要的洋务派中,李鸿章经历洋务运动的时间最长,办的洋务企业最多,其成效也最大。 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日益逼近和人民反抗斗争如火如荼的情况下,他认为清政府“外需和戎,内需变法”。即对外国侵略者不要轻言战争,而要一意主和,以“羁縻为上”;主持对外交涉中一贯妥协投降。1875年(光绪元年)日、美勾结侵略台湾,他力主议和。1876年英国侵略缅甸和云南,他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1885年中法战争中,他主张乘胜求和,与法国订立《中法新约》。 李鸿章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奉行避战求和方针,招致了战争的失败和北洋海军等的覆没,签订了《马关条约》。李鸿章和奕訢一样过分看重中西之间的力量差距,以致使其“和戎”的政策走向极端。最终断送其洋务成果,而他自已也声名狼藉。1895年8月,强学会成立时,他捐银二千两入会,被维新派拒绝。1896年接受沙俄贿赂,在莫斯科签订《中俄密约》,出卖主权,允许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等。在变法维新中,采取观望态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被任命为全权大臣,与庆亲王奕邼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死后赐谥号“文忠”。留有《李文忠公全集》。 15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1873年2月23日生于广东新会一个大乡绅家庭,其父梁宝瑛曾长期主持乡政,在当地很有势力。梁启超自幼聪颖异常,学习勤奋。8岁能吟诗作文,12岁考上秀才,16岁中了举人,因此在乡里有“神童”之称。 1890年,梁启超在广州拜康有为为师,并很快成为康有为最得意的门生和得力助手,他协助康有为编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为康的维新变法思想所倾倒。后来,他与康有为一起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领袖,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梁启超入京会试,恰逢甲午战败,中日议和,清政府割地赔款,激起梁等爱国知识分子的愤慨,梁启超跟随康有为一起发动“公车上书”,请求维新变法,吹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冲锋号角,揭开了戊成变法的序幕。梁启超说这是“清朝二百年来未有之大举”。此后,梁启超协助康有为为实行变法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鼓动工作。1895年8月,受康指示,主办《万国公报》(不久改称《中外纪闻》),并为该报重要撰稿人。与此同时,协助康有为组织强学会,并任书记员。强学会的活动遭到顽固派的弹劾,没多久就被封禁,《中外纪闻》亦随之停刊。1896年8月他会同汪康年、黄遵宪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担任主笔。《时务报》在创刊后几个月内发行量就猛增到一万七干多份,开创了当时中国报刊史上的最高纪录。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共同创办大同译书局,他还编辑《西政丛书》等大量宣传维新的书籍,发表了许多批判封建专制,鼓吹变法维新的文章。他的“笔锋常带情感”,文字流畅,立论新颖,吸引了千千万万有志救国之士。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古议院考》、《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重要论文。在《变法通议》这篇著名政论中,梁启超运用进化论的观点,说明天地之间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实行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变者天下之公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迅速变法,才能挽救危亡的祖国。他还大量列举中国历史上和清朝屡次改制的事实,把封建顽固派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改”的谬论批驳得体无完肤,并警告清朝政府:“变亦变,不变亦变”,如果不即行变法,中国必将遭致列强瓜分之祸,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后果不堪设想。在《古议院考》、《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文章中,他阐述并发挥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权学说,民权的兴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只有兴民权、定立宪、开议院,“合千百万人为一身一心,国始能强”。同时他还认为,“宪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他的批判锋芒直指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当时众多忧国优民、寻求救亡图存真理的爱国青年,深受其感染和影响。后来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民主革命老战士吴玉章同志就曾经回亿说:“当我看到康梁(特别是梁启超)的痛快淋漓的议论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的信徒。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的兴趣了。”在维新变法这样一场冲破封建主义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中,梁启超所起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1897年夏天,由于不甘忍受洋务派大官僚张之洞及其爪牙的压抑,他愤然离开上海,到长沙担任了时务学堂的中文总教习,并参与了创办南学会、《湘学新报》等活动。他亲自拟定的时务学堂“学约”十章,设经学、子学、史学、西学等课程。在他和谭嗣同等人协力下,湖南的维新变法运动搞得有声有色,很快成为当时全国最富革命朝气的先进省。当然它也引起了顽固派封建官僚和土豪劣绅的极端仇视。他们诬蔑粱启超“专以无父无君之邪说教人”,使学生误入歧途,成为“乱党”,要求把他辞退。为避开封建顽固势力打击,同时也为了帮助康有为开展变法活动,1898年,梁启超北上京华。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终于下诏宣布正式变法。此后历时103天的“百日维新”期间,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 16 要领导人,积极参与了策划各种改革措施,并且受到光绪皇帝的特别召见,被授予六品官衔,专门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和译书局事务,主管一部分文教事业。9月2l日变法不幸失败,他事先闻讯逃出北京,东渡日本。 流亡日本后,梁启超接触到了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文化,研究了亚里斯多德、孟德斯鸠、达尔文、边沁等人的学说。他在横滨创办《清义报》、《新民丛报》等刊物,并积极撰文介绍西方民主主义的政治学、历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改良,主张保皇。他写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成为当时中国资产阶级新史学思潮的代表作。1907年,在东京组织政文社,期望推翻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1913年初,自海外归国,出任共和党党魁。5月又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出任司法总长。由于反对帝制,1995年袁世凯称帝后,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他反对尊孔复古,反对封建专制的复辟,批判封建文化,讴歌民主与科学。1920年,支持张东荪与马克思主义者论战,企图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开白话文风气之先。1925年,梁启超主持清华大学研究院事。 1929年1月29日,梁启超病逝于天津。享年五十六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梁启超是一个改良主义的政治家和宣传家,也是历史学家。他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影响很大,所发表的文章之多,范围之广,举凡哲学、经学、佛学、政治、社会学、史学、文学等等,是同时代的学者不能望其项背的,也是古今中外少见的。他曾想创造一个中国资产阶级的学术体系,即它所说的“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文化,但为时代所不容。他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戊戍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等重大历史时期,由维新派而保皇党,而立宪,而民主党,而进步派,而研究系,而学者,而社会名流。他是一个“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我操我矛以伐我者也,今是多昨非”,“流质多变”的人。然而他的改良主义思想的实质始终未变, 他企图使中国通过改良主义的道路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令人遗憾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没有从流血的惨痛事实中惊醒过来,走上彻底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而是继续宣传他那套当时行不通的改良主张,政治上停留在君主立宪上不敢前进一步,后来终于堕落成为一个反对革命的保皇派。不过,在他退出政治舞台、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晚年,曾运用进化论观点批判封建的旧史学,提倡“小说界革命”和文体解放,对近代新文化运动作出了一定贡献。 17 石达开 石达开:(1831,1863)广西贵县人。客家地主出身。因受土著地主排挤,所以家道日蹙。石达开还未成年即父母双亡,他自小就操持家务,外出经商,这对他接触社会,结纳四方,磨练意志才干,都很有帮助。 1845年前后,冯云山在桂平紫荆山区秘密活动期间,石达开逐渐与拜上帝会接触,1847年正式参加拜上帝会,并很快成为该会的一方首领,当时他才16岁。后与洪秀全、冯云山等结成异姓兄弟,称天父第七子。1850(道光三十年)8月,率一千多人自贵县赴金田团营。次年1月,金田起义,任左军主将。12月,在永安(今蒙山)封翼王、五千岁。后参与攻克武昌,督军取九江、安庆,又占南京。1853年(咸丰三年)秋,奉命巡视安庆,出告示安抚百姓,以当地人为乡官,按原有土地征收钱粮,开科取士,稳定社会秩序。12月回京。次年秋,因湘军反扑,誓师西援,经安徽芜湖、安庆至江西湖口。1855年1月29日,计诱湘军轻捷快船舢板等一百二十余号入鄱阳湖,断其出路,肢解湘军水师,当晚用小船围攻敌人留在长江的快蟹等大船,焚毁船只四十多号,迫其退九江。2月11日深夜,自九江再出轻舟火烧敌船,湘军船只溃散,曾国藩逃往南昌。太平军乘胜西指,三克武昌。9月,率部进援安徽庐州(今合肥),10月,自安庆挥师西上支援湖北战场,随后与敌人激战于崇阳、通城一带。不久,转攻江西,连克数城。1856年3月,占樟树镇(今清江),陷曾国藩于困境。随即自统大军回援天京,过皖南,入江苏,6月中旬抵达天京城外,与秦日纲等所部击破江南大营,后奉命往武昌督师,主持湖北军事。石达开为太平军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石达开二十岁永安封王,进军江南时身当前敌,所向披靡。定都南京以后的三年间,三次受命率军争夺长江上游,沿途吊民伐罪,战绩卓著。督师湖北时,未满二十五岁,而其才干声威,早已闻名遐迩,声震敌国,为敌人所畏服。敌我阵营公认石达开是太平天国年青英俊、文武兼备的王爷。 1856年9月,天京城内“祸起萧墙”。石达开得密诏急速返京,对韦昌辉滥杀杨秀清部属表示不满,韦欲加害,他连夜逃跑,家属遇害。他到安庆起兵讨韦,及至宁国府(今宣城),得天王洪秀全遣人送来韦昌辉首级,并召他入京辅政,乃于11月下旬回京,被加封为义王,总理政务。因洪秀全对他心存疑忌,重用自己的长兄和次兄,对石时加压制。1857年5月,他从天京出走,途中张贴布告,鼓动军民“或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未几,洪秀全削两兄王爵,送去镌刻义王金牌一道,表示尽弃前嫌,并附合朝文武求援表章,他仍置之不理,带走皖、赣精锐部队约二十万人独立行动,分散了太平天国的军力。 此后,石达开领兵自江西至浙江、福建,复回江西入湖南、广西。1859年10月攻取庆远(今宜山)后,又对太平天国官制礼文多作更改,引起将士们的怀疑和反对,加之部队“三江两湖人多,各有思归之念”,纷纷要求返回天京。为此,石达开竟杀害了一些主张返京的高级将领,引起更多人的不满。1860年9月,彭大顺、朱衣点等所率数万大军与之决裂,“万里回朝”。他重聚数万人,于1861年秋再出广西,在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流动,战事被动失利。 18 1863年5月(同治二年三月),石达开率领4万太平军转战至大渡河畔的紫打地(今四川石棉县安顺场附近),因地险及洪水暴涨,与大渡河相连的松林河铁索桥被土司兵斩断,未能及时渡河。清兵勾结当地土千户王应元、土司岭承恩步步紧围。他亲自督率太平军造船扎筏强渡,均被北岸官兵击沉,伤了一万多人。所部进退无路,辎重尽失,妻儿七人投河自尽。在此绝境下他置书四川总督骆秉章,希望清朝皇帝“宥我将士,请免杀戮,愿为民者散为民,愿为军者聚为军”。敌人假作应允,他传令弃械。6月13日,带亲信数人及五岁儿 枭桀坚强子石定忠到洗马姑清营,随即被解往成都。25日,受凌迟酷刑而死。他临刑时“之气,溢于颜面,而辞气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之语。”死时年仅三十三岁。其所遗部属全部被敌人施计杀害。 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在大渡河全军覆没,是其分裂带来的严重后果。但他率军在南方各省转战七年,表现了高度的坚韧性,沉重地打击了清朝反动势力,扩大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推动了西南人民的反清斗争。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第一流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这是当时敌对双方和中外人士公认的。可是,这样一位谙韬略,善征战,深受军民拥护的英俊王爷,却落得全军覆没,兵败身死的下场,个中缘由引人深思~ 19 谭嗣同 谭嗣同(1865一1898)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1865年3月10日,谭嗣同出生在北京宣武门南胡同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父亲谭继洵是进士,曾任清朝中央政府的户部员外郎、户部郎中、湖北巡抚等职。谭嗣同从五岁起开始读四书五经,接受封建思想文化教育,他才华横溢,识真见灼,可谓才识过人。但由于生性好动、倔强刚强,加上对那些参加科举必备的八股不感兴趣,所以科举屡考不中。 在他的青少年时代,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最深。一个是他的业师欧阳中鹄。欧阳中鸽生平服膺明末清初反映新兴市民阶层思想的卓越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者王夫之、黄宗羲、刘继庄,尤其倾倒于王夫之,非常推祟王夫之的学术和气节。欧阳中鹄精研数学,探讨自然科学,是一个要求跳出封建藩篱、追求个性发展的上层知识分子。谭嗣同拜他为师一直到殉难为止。在这位老先生的启蒙下,谭嗣同自幼就特别崇拜明末清初的两位大爱国思想家——王夫之和黄宗羲,他欣赏王夫之的唯物论思想和黄宗羲对封建纲常伦理的尖锐的批判。这两位思想家的著作,为谭嗣同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最激进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 ——“大刀小王五”。谭嗣础。另一个是他的武术老师、在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幽燕大侠” 同跟他学习击剑,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由于意气相投,两人结成生死之交。王五的豪爽慷慨和对封建社会桀骜不驯、敢于反抗的侠胆精神对谭嗣同的思想与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岁时,他到新疆刘锦棠幕府中供职,不久,刘锦棠因故离职,谭嗣同也离开新疆,开始了他的10年漫游生活。他曾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也曾在漫天风雷中连续7昼夜骑马奔驰1600余里;他先后到过13个省,行程8万余里。谭嗣同到处漫游的时候,正是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与日俱增的时候。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邻邦和边疆地区,以及中法战争等事件的发生,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社会加速走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在游历各地时,呈现在谭嗣同面前的是一幅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图景。他目睹了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看清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他的思想也随之起了变化,对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产生了不满,对自己以往所学感到失望,逐渐对魏晋文章产生兴趣。汉末魏初的作品,具有“清峻,通脱,华丽,壮大”的特点,尤其是西晋时期的阮籍、嵇康的作品写得“慷慨激昂”,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引起了谭嗣同思想上强烈的共鸣。 1894年,甲午战起,刚满30岁的谭嗣同结束了他10年漫游生活,决心投入到拯救祖国的活动中去,这年冬天,他在《三十自纪》中自号“壮飞”,表示为了救中华于危亡,要做一个飞翔天下,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壮士。甲午海战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的卖国求荣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使他痛心疾首,夜不能寐。极度的悲愤,他奋笔疾书,写下了一首摧人心肝的感事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甲午战败把谭嗣同很快推进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行列。1896年春天,谭嗣同怀着景慕求教的急切心情,由湖南北上京师,拜见曾发起“公车上书”的维新变法者康有为。这次拜见由于康有为已经离京而未能遂愿,但却见到了康的大弟子梁启超,经梁介绍康的变法学说后,谭嗣同至为佩服地自称是康有为的“私淑弟子”。1897年,谭嗣同在候补江苏知府期间,他专心致志地探索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方法,用了半年时间写成《仁学》一书。谭嗣同的变法学说较为激进,直接把批判矛头指向封建君主制度,尤其是敢于直言痛斥当朝的清廷,主张实行“民治”。他尖锐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纲常礼教”,号召人们冲破一切罗网。他用战斗的精神,惊世骇俗地提出:本来就没有什么君主,君主是由人民共同推举出来的。既然君主是由人民共同推举出来的,那么如果君主不替人民办事,人民就有废除君主的权利。 20 这些激烈言辞振聋发聩,比当时其他改良主义者康有为、梁启起、严复等人更加激进,强烈地表现了他向封建主义思想和制度作殊死斗争的精神。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谭嗣同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主张。他大声疾呼,如果中国人不赶紧变法,外国人就要来“代变”了,到那时,中国就要被外国人统治,中国人就要当亡国奴了。他提出了变法维新的设想和要求:开议院、改官制、兴学校、废科举;开矿藏、修铁路、造轮船、开银行、改税制、讲农学;练乡兵、改军制;变衣冠、兴女学、修街道、建公园等等。他在湖南及后来进京辅佐光绪变法,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推行新政的。谭嗣同的《仁学》,不仅是“戊戌变法”的重要文献之一,对后来的邹容、陈天华、秋瑾等一大批爱国志士的成长也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完成变法理论的探索之后,谭嗣同开始专注于变法的实践活动。1897年,他应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究等邀请,毅然弃官到湘,参与湖南新政。在他的倡议和参加下,湖南省先后办起了时务学堂、武备学堂、南学会、不缠足会、法律学会等新式学校和组织,培养出了蔡锷等一批有作为的革命志士;并出版《湘学新报》和《湘报》,传播变法维新思想。他协助陈宝箴等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一时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个省。不久,方兴未艾的湖南维新运动受到顽固派的猖狂诋毁和迫害,不少维新人士纷纷离湘。他表示即使“杀身灭族”也决不后退。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促进下,光绪皇帝克服重重阻力,终于在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实行维新变法。由于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谭嗣同被光绪召见参与新政。8月,他不顾大病初愈,赶到北京,立即受到光绪帝的召见并被破格提升为四品军机章京,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在军机处专理变法事宜,时号军机四卿。9月初,慈禧和直系总督荣禄密谋发动兵变,逼光绪退位,推翻新政。形势急转直下,手无寸铁的光绪帝只好密令谭嗣同和康有为等:“今朕位几不保”,要他们“妥速密筹,设法相救。”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谭嗣同自告奋勇去找当时统率新建陆军的袁世凯,要他在阅兵时杀死荣禄,“保护圣主”。袁世凯表面信誓旦旦,转身即向荣禄告密。9月21日凌晨,慈禧将光绪软禁,宣布“临朝听政”,并下令搜捕改良派。历时103天的“百日维新”就此夭折。 1898年9月28日,年仅三十三岁的谭嗣同和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六位爱国人士在北京玄武门外的菜市口,惨遭清朝政府杀戮,人称“戊戌六君子”。当皂役递过毛笔,要谭嗣同最后在判决书上画押时,他拿起判决书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四句绝命诗并念到:“有心杀城,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言毕,便转过身向刑场中央走去。 谭嗣同是为戊戌变法献身的勇士,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人物。谭嗣同出生的时代,正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趋向尖锐的时代,是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不平凡的时代。作为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谭嗣同被人们称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他唤醒了窒息在封建伦理下面的人性,他为新兴资产阶级找到了精神武器。他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虽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却揭示了比前人更为丰富、以至在某些方面为同时代的维新人士所远远不及的内容。他把生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祖国,他是寻求救亡图存真理的一派人物中最杰出的勇士,激励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杰出战士如邹容、秋瑾等人。 21 韦昌辉 韦昌辉(1826—1856) 原名韦志正,又名韦正。广西浔州府桂平县金田村人。其父韦源玠,生有五子,韦昌辉排行第二。其家富裕,但因不是官宦世家,没有势力,经常受当地豪绅的欺凌。韦昌辉从小读书,略通文墨,希望谋个功名,为韦家争口气,但两次应县试都落第而归。韦源玠纳财捐“国子监生”(非正式官员),但却在门前挂“登士郎”(清代文官正九品阶)扁。当地官绅乘机抓捕敲诈,将韦昌辉逮捕并罚银数百两。韦家积愤于心,蓄意报仇。 1848年10月间,冯云山获释被退回籍,途经金田村时,住在韦昌辉家,他劝韦昌辉加入拜上帝会。韦想借拜上帝会的势力以报私仇,于是入教。洪秀全到桂平时,与杨秀清等人难备起义。听说韦昌辉的名声后,便让石达开、秦日纲前去游说韦昌辉加入,韦昌辉慨然应允,并献出家产,制造武器。后与洪秀全、冯云山结成异姓兄弟,称天父第六子。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誓师起义,韦昌辉举族加入。韦昌辉家是洪秀全金田团营的指挥部,杨秀清和洪秀全、冯云山都先后住在韦家,指挥团营。金田起义也是在韦家饲堂宣布的。 韦昌辉因在起义的准备阶段所作的巨大贡献,很快成为拜上帝会的核心领导之一。1851年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旋即分封诸将,韦昌辉被封为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是五军主将之一。1851年12月17日,洪秀全在永安封王,韦昌辉被封为北王、六干岁。西王、南王战死后,天王遂命令韦昌辉典筹粮饷,襄理朝政。北王成为仅次于杨秀清之下的一位重要领导人。 1853年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洪秀全自进入天京城后,即深居天王府内,潜心于宗教,罕见群臣。而当初参加金田起义的重要领导人,只剩下杨秀清、韦昌辉及冀王石达开三人。韦昌辉和石达开协助杨秀清辅佐洪秀全理政,一切军事、政治都由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三人“密计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然后转奏洪秀全“旨准”。杨秀清以军师身份“自揽大权”,“一切专擅”。昌辉与达开虽然位列王爵,也只能唯东王之命是听。 1856年6月,太平军大破清军江南大营,天京解围。7月3日,杨秀清因上游武昌军情紧急,乃派韦昌挥主持江西军务,以分清军兵势。北王韦昌辉在安徽建德会合来自都昌、湖口等地的太平军黄文金、胡鼎文诸部,进攻江西饶州,击败清方江西布政使耆龄、湘军都司毕金科,占领饶州府城。8月初,在瑞州接连被清军打败。 1856年8月,杨秀清认为天京之围既解,西征前线又迭获胜利,而韦、石、秦等人远在各地督师,窃国夺位的条件完全成熟,遂趁此时机逼迫天王封其为“万岁”。洪秀全一面佯封杨秀清为“万岁”,一面秘密派人宣诏北王等首领回京勤王。 1856年9月1日深夜,韦昌辉从江西瑞州前线率兵3000回到天京,发动了血腥的“天京变乱”。韦昌辉与秦日纲会合后,很快就把队伍按照预定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分布于各街道要隘,所有通达东王府的要道都被占领和封锁。天近拂晓时,东王府已被严密包围。然后,韦昌辉即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率领亲兵进入王府杀死杨秀清及其亲戚随从。 在“天京事变”中,洪秀全主张赦免无辜,以宽纵为宜,韦昌辉则力主全部杀戮。韦不顾天王反对,擅自行动,策动秦日纲、陈承镕参与,于9月20 日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这时天京城内共有杨秀清辖下的官员、部队约三万人,其中武装部队有五、六干人。韦昌辉等将杨秀清的带甲部队全部杀绝,无一得脱,然后又对其手下的非武装人员疯狂进行屠杀,甚至连婴儿、孕妇也不放过。尸体来不及掩埋,一律投诸大江。据清方军报说:连日来“见有尸骸不可数计,由观音门口漂流出江,内有连结捆缚及身穿黄衣黄褂者”。韦昌辉灭绝人性的罪行,令人发指。 22 石达开听到韦昌辉滥杀无辜的消息,遂与部将曾锦谦、张遂谋等星夜赶回天京,当即切责韦昌辉不应肆行乱杀。韦昌辉又顿生杀心。当石达开逃出城后,韦昌辉竟下令杀死其在天京的全部家眷。韦昌辉滥杀无辜,气焰甚嚣,后来更发展到率兵围攻天王府。洪秀全在石达开的支持和天京军民的配合下,下令诛杀韦昌辉。11月2日,韦昌辉被擒,极刑处死。事后,洪秀全削其封号,贬称“北孽”。韦氏宗族,包括韦源玠在内,都被洪秀全诛戮。持续整整两个月的恐怖骚乱平息。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升始走向失败和衰落的转折点。 韦昌辉一生功过分明。在太平大国创建初期,他不仅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支援太平天国,且举族从征。在金田起义、进军南京、建都天京期间,确实为太平天国的事业作了不小贡献,是太平天国的开国元勋。但他又奸险成性,利用洪杨矛盾,发动“天京事变”,滥杀无辜,成为大平天国失败的罪人。 23 严 复 严 复(1854—1921) 原名传初、体乾,后改名宗光,字又陵,晚号瘉懋老人。别号尊疑尺庵,辅自然斋主人、观我生室主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54年1月8日出生在一个两世行医的家庭,其父是乡间郎中。14岁时,父亲严振声不幸去世,严复以第一名的身份考入当时清廷洋务派官费兴办的福建马尾船政学堂求学。在这里的五年中,他学习了英语、数、理、化、地质、航海和天文等知识,成绩优异。在毕业实习中,他还曾随同建威、扬武等军舰到过新加坡、槟榔屿(今属马来西亚)和日本等地。 1877年,严复奉命远涉重洋到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大学学习海军战术和炮台建筑。他在学习专业之余,又潜心研究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著作,如亚当?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论》、孟德斯鸿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这一部部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科学家的宏文巨著,像磁石吸铁一样吸引着严复,使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震荡。与此同时,他还对英国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实际考察。欧洲的近代文明使严复大开眼界。他深刻地认识到:英国的富强并不仅仅是由于“船坚炮利”,还因为它是一个比封建社会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此期间,严复逐渐产生并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人生观。 1879年,严复满载所学的知识回到祖国。他先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后来又奉命担任李鸿章在天津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后升做总办(校长)。但苦于官场不通,办事不利。于是,重拾八股,准备科考。无奈国学功底太弱,几考不中。 1895年,甲午战败,洋务派头子李鸿章苦心经营十几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国丧尽了权利,受尽了屈辱。严酷的事实,使严复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他痛苦地对人说:照此下去,不消三十年,中国就会象一条老牛一样,让人家牵着鼻子走。他在天津《直报》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论文,斥历代君王为“大盗窃国者”,反对顽固保守,主张学习西方,提倡新学,实行改良。他认为培养民力、民智、民德,是使中国富强的根本办法。其具体办法:禁止鸦片和缠足,废除八股,废除专制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严复并不只限于口头上呐喊救亡维新,他也积极投身到于维新运动的实践中,尽自己的力量,做了些踏踏实实的事情。他出资资助维新人士办报,在北京创办了一个专门提倡新学、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的“通艺学堂”,并亲自讲学。由于他讲的内容新鲜丰富,连当时清廷的一些达官显贵也被吸引去听讲。除此,严复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和《国闻汇编》,也曾经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阵地。百日维新期间,受光绪帝召见,被询问办理海军、学堂及变法主张。严复面呈治国方略,并向光绪帝送上《拟上皇帝书》。 由于在百日维新中严复并没有参加实际的政治活动,慈禧政权后来并末对他再加追究。他仍然在水师学堂做他的总办。但严复毕竞目睹了政变的惨烈和顽固派对维新运动的绞杀。他极为愤慨,在戊戌政变后的第七天,《国闻报》赫然登出《视死如归》一篇文字,不仅报道了“六君子”殉难的消息,并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他们的哀悼、致敬。 为了唤起中国人变法图强的意识,他决心把自己在英国研读过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哲学和社会科学著作,一一介绍到祖国来。19世纪90年代,严复已开始试笔译书。1896年,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今译《进化论与伦理学》,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严复发出了救国保种的呐喊,唤起国人救亡图存。《天演论》刊印出版以后,一时风行,在当时社会激起巨大震荡。《原强》、《辟钵》等论文的发表已使严复名声大噪,《天演论》的问世更使他享有盛誉。“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时的严复,已经是天下闻名、 24 无人不知了。胡适、鲁迅等都受其影响,称其开一代风气。戊戌政变后,潜心翻译亚当?斯密的《原富》(今译《政治经济学》)、《群学肄言》、穆勒的《名学》(今译《逻辑学》)、《穆勒名学》、孟德斯鸠的《法意》等。巨大的。辛亥革命前后,许多学校都把严复的译作当作教科书,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当时的进步青年没有不读严复的书的。 1900年,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八国联军入侵,水师学堂停办,严复携家眷避难上海,参加唐才常创办的中国国会,被举为副会长,后主开平矿务局事。 1905年,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曾短期任该校第二任校长。1912年,袁世凯当临时大总统后,严复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校长。辛亥革命后,政治上主张复辟帝制,文化上主张尊孔读经。1913年在北京发起成立孔教会,1915年,参加筹安会。由于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毁灭性破坏和人类所遭受的史无前例的灭顶之灾,严复早期产生的对西方近代科学文明的顶礼膜拜之情结彻底坍塌,他转而觉得中国的传统道德、圣哲教化有着更多的优越性。他甚至宣称中国的儒家教化将大行于世界,成为拯救世界的法宝。晚年,他反对民主,厌倦科学,反对白话运动,诋毁五四运动。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城内郎官巷,严复因哮喘病复发而与世长辞了。 25 杨秀清 杨秀清:(约1820――1856) 广西桂平人。原名嗣龙。种田烧炭的贫苦农民出身。五岁失父,九岁丧母,靠伯父杨庆善抚养。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经冯云山动员参加拜上帝会。1848年4月6日,因冯云山被捕入狱,洪秀全回粤营救,他假托天父下凡附体传言,安定众心,取得“代天父传言”的特权。后与洪、冯等结成异姓兄弟,称为天父第四子 。1850年5月,他伪装口哑耳聋,代众赎病,金田团营时,忽然开口,自称天父降托,“耳聪目明,心灵性敏” ,众人惊服,于是掌管军务。12月,得知洪秀全、冯云山等受困于平南花洲山人村,他带兵营救,打败清兵,迎归金田。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他任中军主将,后升为左辅正军师。12月,在永安(今蒙山)封东王、九千岁,节制同时受封诸王,握军政实权。次年4月,太平军撤离永安,攻桂林不克,改取兴安、全州,进入湖南,占道州(今道县)。他和西王萧朝贵署名发布《奉天讨胡檄》、《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等三篇檄文,揭露清政府黑暗腐败,阐明太平军志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公平正直的太平社会,号召群众起义响应。这些檄文当时远近散发,以致武昌“亦多有之”,其影响极大。接下来与洪秀全等商定直捣南京的战略方针,率军北上,攻克湖北汉阳、汉口和武昌,沿江东下。1853年(咸丰三年)3月,占领南京。主张在此建都,被洪秀全采纳,改称天京。后即派兵北伐与西征。在天京颁发安民诰谕,分别男营女营,各种手工业者“归行” 生产,提出“照旧交粮纳税” 政策,经洪秀全批准后在太平天国辖区施行。又以天父名义宣布“孔孟之书不必废,其中有合于天情道理亦多” ,成立删书衙,删改儒家典籍。对外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曾在《东王杨秀清答复英人三十一条并责问五十条诰谕》中表示:天下平定后应与万国通商,但鸦片交易坚决禁除。综上述可知,杨秀清在威严的统帅,而对兵士与百姓,却是个颇知体恤的王爷。这种刚柔相辅、恩威并济的领导艺术,深使广大军民敬畏和佩服。但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及定都南京,在为杨秀清赢得威望的同时也冲昏了他的头脑。他的个人权势欲与贪图享受的思想也直线上升,终于走上“威风张扬,不知自忌”,独断专横的道路。 1856年春,杨秀清调军救援镇江,大败敌人,后又击破江北、江南大营,天京解围,更加居功自傲。8月,逼天王封他为“万岁”,引起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洪秀全密诏韦昌辉、石达开等回京。9月2日凌晨,杨秀清为韦昌辉所杀。其家属、侍从亦被全部杀死。天京变乱自此拉开帷幕。杨秀清这个“人间天父”竟然在内讧中死亡,“天父”再也无法降临人世~杨秀清身上的神圣灵光消失了,上帝权能无边的神话也破灭了。太平军的会众失去了精神上的维系力量,人心涣散,战斗力大减。军风如此,政风亦然。杨秀清死后,法纪松弛,许多文武官员热衷于功名利禄,“动以升迁为荣”。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由盛转衰。 杨秀清死后,洪秀全追念其功勋,定其死日为“东王升天节” ,号召全体军民永远牢记东王的功勋。这是对杨秀清的充分肯定,也反映了太平天国及其军民对他的崇敬。杨秀清死后百余年来,尽管对杨秀清的为人有过褒贬不一的评价,但对他在斗争中所表现的政治、军事等组织领导才能,绝大多数评论者是异口同声称赞的。《太平天国野史》卷十二的《东王杨秀清》为其立传,把他的一生概括为四个字:天下奇才。他以“种山烧炭”一贫苦农民投身革命,为创建太平天国奋其才智,竭心尽力,功业赫然。当然杨秀清也有自身的缺点和错误。他的教训给后人留下了很好的借鉴,值得记取。 26 奕訢 奕訢:(1832,1898)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帝。1851年(咸丰元年)封为恭亲王。1853年,在军机大臣行走。1855年,母静皇贵妃死,因为母亲争皇后封号,被罢去军机大臣等职务。1857年复授都统,1859年授内大臣。次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被任为与英、法议和的全权大臣,奕訢通过与英法会谈,认为:英法侵略者“并非争城夺地而来”,主张对他们要“待以优礼”,“以信义为重”,“悉从英、法人所请”,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故而得到侵略者的赏识。 1861年,认为外国侵略者“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应尽量与其保持“和睦”关系。同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统计全局”,奏请改变清政府的外交、通商制度,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受命主持总理衙门工作。同年,咸丰帝死后,在外国侵略者支持下,与慈禧太后密谋,发动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政变后受命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主张对外实行妥协政策;“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 奕訢还是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受命留京办理和局期间,他在和列强签订条约的过程中产生了洋务思想,他是最早转化为洋务派的满洲贵族,也是洋务大政方针的制定者。他的洋务思想可概括为两点:其一,他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制造枪炮、船舰和训练军队,达到自强目的;其二,了解外国,认识世界,力主开放。奕訢主持中国外交,深知中国不能再走闭关自守之路,不了解外国,不认识世界,不但不利于外交,而且不利于自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奏请设立了京师同文馆,奏请派人出国游历,奏请向西方派遣使节。奕訢自已,更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和了解外国,对魏源的《海国图志》据说能熟读成诵,这在昏昏噩噩的满洲权贵中是绝无仅有的。但是,他过分看重中西之间的力量对比,对外国的侵略要求,大多妥协退让。奕訢在政变后权力显赫,他以其地位和权势,支持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展洋务活动,对推动运动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奕訢权倾清廷,威信极高。1865年(同治四年),因受慈禧太后猜忌,被罢去议政王等一切职务,不久又授予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时,被慈禧太后借口“委靡因循”,将这个在慈禧看来自恃有功有不知进退的亲王罢去一切职务,回到恭王府去养老。这一年,他52岁。从此以后,奕訢闲居在家,不问政事达十年之久。 直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慈禧为平衡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矛盾,再次起用奕訢。1894年,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后又受命督办军务,节制各路统兵大臣,并任军机大臣。重新上台后的奕訢仍致力于清朝的自强,提出了一些自强御侮的主张,但这些主张没有超出他以前的洋务思想,而此时中国人民向西方的学习已经从学习“船坚炮利”的自然科学进入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要求改变君主专制制度的阶段了。戊戌变法之初,奕訢病死。 27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道光进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等部侍郎。他是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又从倭仁、唐鉴讲习程朱道学。他早已看出兵伍不精是清政府的第一大忧,主张改弦更张,另练新军,并取得了向各州县勒索经费编练湘军的权力。他以反动士绅为基干,招募质朴的农民为兵勇。到1854年3月,水路共有一万七千余人,湘军练成。它是日后镇压太平天国最凶恶的敌人。 1854年湘军汇集湘潭,发布《讨粤匪檄》,攻击太平天国运动是“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开始领兵进攻太平军。同年底,湘军围攻九江,曾国藩狂呼要“肃清江西,直捣金陵”。为了打退湘军的反扑,石达开亲至湖口作战。1855年初,太平军与湘军水陆各军激战于湖口、九江一带。1月底,湘军水师被太平军分割在鄱阳湖与长江,首尾不能相顾。2月上旬,湘军又遭太平军火攻。“辎重丧失,不复成军”,曾国藩走投无路竟想投水寻死,被部下劝阻,逃往南昌。太平天国西征取得重大胜利。 为挽救危局,曾国藩一面调军进援湖北,准备反攻武昌;一面又派兵进围九江。石达开率军作战打乱其军事部署。1856年秋,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他乘机指挥湘军反扑,12月,再次攻陷武汉。1858年5月,占领九江。11月,他派出的部将李续宾部在安徽三河镇被歼。1860年8月,曾国藩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次年9月,督其弟曾国荃部攻陷安庆。11月,奉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至此,曾国藩始得实权,更为疯狂地镇压太平军。 曾国藩力主“借洋兵助剿”。1862年(同治元年)春,为协办大学士,遣左宗棠与外国侵略者攻取苏南地区,曾国荃部围攻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破天京。因功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次年5月,奉命督办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7月,进驻安徽临淮,后移驻江苏徐州。先后提出以静制动,在临淮、济宁、周家口、徐州等重点地区驻兵设防;令地主士绅修筑村寨,实行坚壁清野,彻底清查;建立马队等策略。1866年夏,主张东以运河,西以沙河、南以淮河为防线,北自朱仙镇至汴梁(今开封)和黄河南岸挖濠设防,以围困捻军。9月,开封南面芦花冈堤墙为捻军冲破,河防计划破灭。12月,回两江总督原任。 曾国藩率先响应奕訢“造洋枪洋炮用以剿贼”的建议。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安庆军械所,仿制洋枪洋炮,洋务运动由此发端。从1865年至1866年,他曾与李鸿章依靠外国侵略者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次年,授大学士。曾国藩对通洋务的人才敢于破格录用,后来著名的洋务派如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丁日昌等人,或出于他的门下,或由他荐举而成名。但由于他是一个封建理学家,封建卫道思想束缚其办洋务的手脚,使其洋务活动没有继续深入下去。太平天国被镇压后,他怕功高盖主,乃自动裁撤湘军,其势力日衰。 1868年8月,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6月,天津发生反洋教斗争,他奉命前往查办,屈从法国侵略者,杀死无辜良民二十人、充军二十五人,受到社会舆论谴责。9月,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1872年3月,病死南京。留有《曾文正公全集》。 28 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字季高。他和曾国藩同籍湖南,都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亦是地主阶级的经世派,有大的抱负。史书记载其“少负奇志,有大志,欲因时建非常之功”。他曾自已写了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从事经世之学,是从研究舆地之学开始的,凡山川之分布,河流之走向,疆域之沿革,城池之兴废,攻守之形势等,都了如指掌。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以后从军从政奠定了坚实基础。 左宗棠仕途坎坷,远不如曾国藩顺利。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举人,后屡试不弟,曾作乡村塾师。太平天国起义后,一度在家乡办团练,先后做过两江总督陶澍、湖南巡抚张亮基和骆秉章的幕僚,深得骆秉章倚信。1860年(咸丰十年),太平天国连克苏、湖、杭等地区,由曾国藩保举,清廷特旨任命为四品京堂,襄办军务。当时左宗棠年已四十有八。随即,他招募“楚军”五千人,赴江西、浙江前线与太平军作战,次年任浙江巡抚。在这之后,他不满曾国藩对他的约束控制,与江西巡抚沈葆桢结成了左——沈湘军集团,与曾国藩分庭抗礼。1863年(同治二年),楚军占领浙江金华、衢州等地,迁闽浙总督,从此之后成为清政府的封疆大吏。次年,攻占杭州,并控制全浙江。太平天国失败后,他奉命进击太平军余部李世贤、汪海洋,并于1866年2月将其攻灭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 在戎马转战的同时,左宗棠致力于洋务运动,是运动中的重要骨干。他办洋务以仿西法造船为中心,为抵抗侵略造西式军火为急用。他吸取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列强机器轮船横行海上,中国无法与之匹敌以致被动挨打的历史教训,竭尽全力仿西法造船,以加强海防。在闽浙总督任上,他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制造轮船。这是我国第一家大型造船厂。后调任陕甘总督,这以后他举荐沈葆桢为福州船政大臣,他自已则一直关心着船政局的发展。 次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军西上进攻捻军和回民军。他制定“先捻后回,先秦后陇”的战略,于1868年将西捻军击灭于山东海滨。后又率军返回西北,击败陕西回民军后,入甘肃消灭宁夏金积堡的马化龙部回军。1873年占肃州,攻灭西北回民起义军。授协办大学士。 平定西北后,他在西北举办兰州机器局等新式企业。为收复新疆准备军火。1875年(光绪元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楚军出征新疆,讨伐阿古柏,先后收复天山北路、南路。阿古柏自杀,其反动政权于1877年覆灭。在这之后,左宗棠立即向清政府请求武力收复伊犁。他部署三路兵力,为收复伊犁作了一系列准备。他自已以六十九岁高龄于六月间行军至哈密,始终站在反侵略的第一线。中、俄伊犁交涉中,他主张“先之以谈判,继之以战阵”。正是得益于左宗棠周密的军事部署,这才迫使沙俄于曾纪泽重定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归还伊犁。新疆平定后,他又建议新疆设省,并提出浚河渠、建城堡、清丈地亩、厘正赋税和分设义塾等项主张,以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后人称颂其收复及建设新疆的功劳,特赋诗缅怀: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渡玉关。 1881年,左宗棠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这之后已届暮年的左宗棠还四次请缨奔赴抗法第一线,誓与法国侵略者决一雌雄。但朝中主和派占据上风,左宗棠壮志未酬。更让左宗棠痛心的是,在“马江之役”中,由他苦心经营的马尾船政局制造的兵船 29 组成的舰队,因为一再贻误战机而遭致全军覆没的厄运:将士浴血奋战取得的谅山大捷却换来不败而败的投降和约~中法和约的签订,是对左宗棠的一个重大打击。他的病势日渐沉重,后来病死福州,享年七十四岁。留有《左文襄公全集》。 左宗棠的一生,曾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和西北回民起义,被清政府誉为“中兴名将”之一,这固然有他的阶级局限性。但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左宗棠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他七十年代率部收复新疆,八十年代四次请缨抗法,其爱国精神、反侵略的勇气、决心和行动非其它洋务派所能比。有两句挽左宗棠的诗,当时脍炙人口,一直流传至今,诗句内容和它的流传表明人们对他面对外国侵略者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的崇高敬意,诗云:绝口不言和议事,千秋独有左文襄~已故前国家副主席、新疆建设的开拓者王震将军充分肯定左宗棠的历史功迹,他说:“凡是对国家民族有功的人,都应该给予他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左宗棠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历史上闪光~” 30
本文档为【左宗棠-西南交通大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4KB
软件:Word
页数:45
分类:
上传时间:2018-11-11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