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沦陷区文学中的隐喻

论沦陷区文学中的隐喻

举报
开通vip

论沦陷区文学中的隐喻论沦陷区文学中的隐喻 论沦陷区文学中的隐喻 2006年8月 第22卷第4期 中国石油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EditionofSocialSciences) Aug.2006 VoII22No.4 论沦陷区文学中的隐喻 冯昊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隐喻是在殖民统治的残酷镇压下,沦陷区作家用来曲折表达真实思想和情感的 一 种方式.沦陷区文学作品常常借用历史典故,梦等多种喻体来反映沦陷区人民的民族认同...

论沦陷区文学中的隐喻
论沦陷区文学中的隐喻 论沦陷区文学中的隐喻 2006年8月 第22卷第4期 中国石油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EditionofSocialSciences) Aug.2006 VoII22No.4 论沦陷区文学中的隐喻 冯昊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隐喻是在殖民统治的残酷镇压下,沦陷区作家用来曲折表达真实思想和情感的 一 种方式.沦陷区文学作品常常借用历史典故,梦等多种喻体来反映沦陷区人民的民族认同心 理,并从中暗示出他们在沦陷的困境中对生存,道德,苦难以及战争等进行的思考. [关键词]沦陷区文学;隐喻;历史典故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06)o4—0093一(0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国统区和解放区热情 高昂地宣传民族大义,在作品中直接反映异族人侵 带来的苦难和号召中华民族奋起抵御外侮不同,由 于沦陷区受13伪直接占据,沦陷区的作家受到严厉 的文学审查和残酷的政治迫害,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在作品中表现得隐隐约约,欲说还休.然而,在非常 高压时期,每个热血的沦陷区文学工作者都没有丧 失自己的民族责任感,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这 样那样的方式曲折地表现沦陷区人们生活的苦难, 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寄托深远的民族认同感. 隐喻就是在殖民统治的残酷镇压下,沦陷区作家用 来曲折表达真实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沦陷区文学的生存空间非常的逼仄.为了强化 文化殖民,13伪采取多种文学控制形式.如,1940 年6月,伪都警察厅成立了对文艺界"管内对象进 行侧面侦察"的"文艺侦察部".而在1941年11月 2913的《首警特密发第3650号》密件中,特务机关 ,吴瑛,但娣等在内的8名中国 便对包括山丁,石军 作家的作品进行了细微分析,搜索其中有碍13伪统 治的内容.【13基于殖民统治的警觉性,13伪当局对 中国作家进行了严密的监视和残酷的镇压.1936 年6月1313.13本宪兵队一手制造了"黑龙江民报 事件",90多人被捕人狱,5人遇难.有一个例子很 能说明当时13伪检查机关的严厉.秋萤的《矿坑》 提到了在满洲开发的明星商品抚顺煤矿,描写了矿 工的悲惨境遇,在当时13文译者大内隆雄看来,此文 写得并不太"露骨",然而未待全文刊完,仅刊出一 期,便遭到13本检查机关的查禁,不准连载.然 而,在民族文化认同和对外侵的仇恨与13伪高压政 策和残酷镇压之间,沦陷区作家并没有选择沉默,而 是通过各种表达方式传递和宣泄自己内心的感受和 民族认同的情怀.隐喻正是这种背景下在沦陷区文 学中得以广泛运用的. 可以说,隐喻的相似性特征为沦陷区文学提供 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 下把握此类事物的文化行为.如山丁的《鱼肆》, 表面上写的是榆篮里的鱼"那浮在篮上的先被煎 烹/压在苇底的窒息着残存",其实是暗示出更具深 意的心理体验.作者通过"鱼"的任人屠宰的命运 暗示出沦陷区人们令人窒息的生活和被欺凌的命 运.两者同样是处于"恐怖的气息"当中.由于沦 陷区人们身处囹圄,"待屠宰"这一相同的内心体验 极易被激发出联想,这样,隐喻就建构了"鱼"的现 实生活与"人"想像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对沦 陷区不幸生活的共鸣,表达对沦陷统治当局的愤懑. 人们在阅读此类作品时,很容易基于隐喻的相似性 ,想像,理解隐喻的真实含义. 而感知,体验 [收稿日期】2006-03—16 [作者简介】冯昊(1976一),男,江西都昌人,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师范 大学文学院讲师. 93 如果说隐喻的相似性为沦陷区文学提供了更大 可能的表达空间,那么造成人们理解隐喻的文化差 异则为沦陷区作家躲避日伪残酷的迫害提供了保 护.虽然隐喻是通过凸显某一相似性特征而实现其 暗示所在,但隐喻作为一种映射,其联系方式是多维 的.理解隐喻的方式受环境的影响,由于中日文化 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这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价 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造成对文学作品中的隐 喻有不同的解读.这种对隐喻理解能力的差异使沦 陷区作家能够比较隐蔽地表达真实想法.隐喻的这 种多维性给沦陷区作家的写作染上了一层保护色. 沦陷区文学工作者借助文化差异造成的对隐喻的不 同理解,而大量在作品中使用隐喻. 在运用隐喻的沦陷区文学作品中,历史题材得 以广泛的利用.沦陷区作家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把历 史故事,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纳入他们借古喻今的 题材范畴.在他们的作品中,历史文本中的意象和 现实体验中的意象相对应,能真实地传达作家的写 作意图,并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和联想.如黄雨 《易水上》'易水上溜走了壮士的歌声/古杨村只 存挂剑的痕迹/我有影子/足御寒冷/且待一会吧/黄 昏的雪下已迷津".作品中"易水"一事的意义在中 国家喻户晓,这也是读者理解该诗的关键点.作者 借抒发对古壮士凛然大义的逝去的惆怅,隐含着 "我"黄昏迟暮的落寞心情,宛转地表达了对世代人 心变易的感叹.再如季疯在《也是诗话》J1嘶中引 用清代黄仲则的"马因识路翻疲路,蝉到吞声尚有 声"句,并说每为呜咽感动,尝念其"岂有生才似此 休"之语,实在是非常鲜明地传达出生活在沦陷区 的人们的"无言"生存状态,悲愤之情油然而生.而 他在《何以家为》JlH中引霍去病的话"匈奴不灭, 何以家为"的名言,褒扬"国而忘家的忠臣烈士",似 乎已经要走出隐喻的修辞界限而显得过于暴露了! 借用历史题材的作品,经常穿梭在历史与现实 之间,自有一种反复对照的艺术之美和加强暗示的 效果.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在沦陷区文学作 品中,典故往往是用来表达当下情境的文化行为. 如丁谛《戏的世界》就借用"捉放曹"这一典故,并 通过小孩的视角来阐释作家对真与假,美与丑,善与 恶的看法.作品通过种种隐喻,让读者的视线在真 实与虚假之间穿梭,从而引发更深的联想和感受. 作品开头借描述小春儿对世界的看法,表达出特殊 94 时期人们内心的真实思想,"欢喜这真实以外的世 界.有笑,有哭,有光荣的炫耀,耻辱的烙痕,仇恨的 报复和恩惠的铭心的世界,比真实现有的变动得更 快的,一切开端但立刻可以看到结果的世界".作 家在作品中反复强调小春儿在看那些戏中兵士们猛 烈的呐喊着时的情景和感受,强调他在那种善恶分 明,美丑鲜明的世界里畅快地发泄.这些都暗示出 生活在沦陷区中的人们,在那种积重的生命的压力 下被逼出人生的呼号,渴望人生有一种自然的原始 的律奏.正是事实的残酷让小孩真正感受到戏的含 义并不断产生"这是好人还是坏人"的追问."忠 臣!两个字特别的重,是从他的心底窜出来的,他心 底有过这末一个感觉:他精神和人格是多末的伟 大!"在华容道上小孩子演的关公不放曹操,也是这 种正义心理的表现,当小春儿用梨打着了台上演曹 操的人时,他恨这个不是戏的世界,坏的人挨不到 打,他一点自由都没有.通过小孩子对戏中角色的 善恶理解,用童真的心灵来对是非颠倒的现实世界 进行控诉和嘲讽.在戏的世界里,善恶分明,文中无 处不在对这个世界的认同暗示出对现实世界的不 满.文中那些英雄与奸臣,侠客与小人的对比,是现 实与想象世界在儿童心理上,不,是借儿童的心理的 投影诅咒这个罪恶的现实世界.最后,作品的结尾 通过戏的世界捣破了,小春儿必须重新面对这现实 的人生,来暗示作品的真正所指是对沦陷区的现实 世界的道德混乱和美丑颠倒的控诉.沦陷区作品就 是这样借用历史典故使读者从现实走入历史,并且 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寻求暗示的共鸣点,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对当下的思考.在这些所运用的历史 典故中,作者一般都能够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借助于 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观照,表达在沦陷区中生活的人 们深广的忧患意识和道德焦虑感,并赋有强烈的历 史使命感. 沦陷区作家也常会重写,改写历史故事,从而表 达不便言说的内心感受和思考.如季疯的小说《在 牧场上》,小说重写苏武牧羊的故事,加入大量 的心理描写,刻画出身陷困境中苏武丰富的内心世 界,委婉地表达出生活在沦陷区人们的内心体验和 情感思想.而古丁《竹林》借写嵇康等竹林七贤 的故事,叙述生在乱世的人的精神状态,通过对嵇康 的高傲与其他人的对比,也通过描述嵇康因才多识 寡,得罪权贵而惨遭杀害的结局而寄托作者内心的 隐衷.作家之所以要援古证今,据事类义,当然也是 不得已而为之.对于当下现实的直接描述,特别是 对重大事件的直接描述,在异族的残酷统治下,任何 真实思想的表达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典故的存 在,使一切难题迎刃而解.虽然援古证今,据事类义 乃不得已之举,却又产生了积极的修辞效果——典 故的运用使得本来不可能的事情成为不必要的事 情:历史事件的环境,动机,人物关系已经蕴含于典 故之中,简捷的暗示代替了不必要的详细述说,解释 和评价.此外,典故的应用本身还暗示了一种新的 历史观:它或者暗示了原型事件的不断重复,或者发 出美好时光不再的感叹,并以"历史是否重演"的问 题自审.沦陷区文学作品借用历史题材来表达自己 的思想感情,让作品与现实,历史与现在,神话与现 实,历史文本与当下文本链接起来,达到暗示深层次 的理解的效果. 除大量运用历史题材外,沦陷区文学作品隐喻 还常借用其他喻体.比如借"梦"喻事也较为常见.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梦的预演是意欲的实现.其 实以梦为题材的作品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性掩 饰,作家借梦的不确定性和虚拟性掩饰其真实的意 图,它包含一种多方面自我表现的现实体验,一种规 避风险的表达.作家可以借梦表达对残酷现实的体 验.如罗麦的《一个灰色的梦》,_9诗中以噩梦喻为 现实,这个梦是"一个灰色使我畏怕的梦","前面是 危险的,那里有虎,有狼穴,还是要当心些.""每走 几步,就会碰到参差高低的石壁,前面的怪石如同恶 魔般地矗立着,仿佛准备就要吞噬我".在这恶梦 中令诗人感到绝望,她的内心渴望"太阳马上升起 来".诗中的梦的所指清晰明确.而百灵的《寻 梦》loj则以梦喻为追求和光明,通过梦的迷失,来表 达在黑暗现实生活中的迷茫.诗人在诗中呼喊"回 来吧我的梦/我将坠落到黑暗的陷坑",表达了沦陷 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借梦喻事抒情的作品还 有顾视的《梦》?,歌青春的《星的梦》?等.这些 诗作虽然不一定直指沦陷区现实生活,但也表达了 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沦陷区文学中隐喻题材当然不限于上述所说的 两种.如徐放的《古城》就是借古城这一意象来抒 发感情的.诗人面对古城的衰朽,联想到古城正遭 受的苦难,借用灰尘,阴云,暴风,恶雨来刻画古城所 受的创伤.整首诗象征性极强,也很容易被沦陷区 人们所理解.诗人不时借景抒情,甚至用一些形象 的词汇来凸显诗的本意所指.因而当读者读完整首 诗时,不难理解"古城"象征苦难的北京,苦难的中 国.诗的结尾再次暗示诗人对沦陷的现状的不满, 并表达自己对民族的寄托:"古城!/老东西啊!/ 由于你的衰亡//也许/是新生的象征呢!"像这样的 借景借物抒情叙事的作品在沦陷区也是比较多的. 隐喻以修辞的艺术为沦陷区作家,为沦陷区人们表 达自己对沦陷生活的真实看法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平 台.隐喻将附属于象征情景的情感融进了被象征的 情景之核心中.在这一情感转移中,情感间的相似 是通过情景的相似引发的.在诗歌功能中,隐喻将 双重意义的能力从认知领域扩展到了情感领域. 在异族人侵,民族分裂的历史语境中,沦陷区作 家首先表达的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心理.为摧残沦 陷区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日本帝国主义实行了人 类历史上罕见的殖民主义文化教育统治.正如毛泽 东所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策"分为物质和 精神的两方面……在精神上,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 意识.在太阳旗下,每个中国人只能当顺民,做牛 马,不许有一丝一毫的中国气"._1领土的割裂激起 中国人切身的痛楚和心理的仇恨,当然"由于沦陷 区政治环境的严峻,即使进步文学,也很难针锋相对 地直接去表现抗战",_1隐喻就是常被沦陷区文学 用来暗示自己的民族属性和精神归属的一种表达方 式.如《暂短》中"闭上眼,我像看见往古哀艳的故 事/麇鹿跛足在廊下,苔藓绿遍了阶石/宫门前森然 立着越国锦衣的战士/——一夜凄凉的风雨,吴宫埋 葬了西施",_1诗人借古代忧愤的意境来表达时光 不再的感伤和历史断裂的创伤,从而表达出深沉的 民族认同意识. 沦陷区作家在表达自己的民族意识时,面临着 更严峻的利害承担,因而他们也不得不在语言使用 和文学手法上更加隐蔽.他们有时借用表面漫不经 心的对童年的回忆来诉说人是物非,时光不再的忧 伤之情.如萧红《后花园》,《小城三月》里以散文的 优美追述的伤悲却又难以释怀,充满温情的往事. ,《游 而师陀的《果园城记》,李道静写的《冬,黄昏》山人后记》等文章则大都借人物写出了北京文化在 温雅静谧中透出热情的特征,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眷 ' 恋也可视作对民族文化的坚守.这些作者或是借历 史典故,或是借传统文化审美心理来激发读者的历 史意识和民族认同情绪.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说 话者拿历史情形与眼前的情形展开对比.它把过去 视为现在的参照系,因而为延续传统的思想观念立 下了汗马功劳.它使得许多'先贤'或'名流'成为 原型符号或文化语像."_1钊应该说隐喻在加强沦陷 区人们民族认同意识上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95 在民族危机之际,人们需要表达民族认同意识 是必然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沦陷区中有着 特殊的生存方式,有相当一部分作家,面对现实和战 争,在作品中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沦陷期间,沦陷 区人们的生活都直接或间接受控于日伪当局."顺 民"生活使人们心里产生了强大的道德焦虑,尤其 是沦陷区的知识分子更面临着内心的深层危机.他 们在生存的艰难与道德自律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然 而两难的境地究竟还是不能避免.或出于日伪统治 的压力,或出于传统道德的禁忌,他们不便在作品中 直接表达对新的生存命题的追问.事实上,他们大 都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隐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的思考.季疯的《在牧场上》是此类隐喻运用 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家通过新的视角重述苏 武牧羊这一历史故事,来阐释生活在沦陷区人们的 内心体验.小说的开端是在荒凉寂寞的草原上,孤 独,飘泊,穷苦的生涯令苏武感到悲哀.在凄凉的情 绪与庄严的意识之间,苏武时常唱起"任海枯石烂, 大节定不少亏,能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支撑着苏武19年来一个个寂 寞而又苦难的日子.然而作家借伴随并监视他的番 人颉利图之口道出苏武内心的另一面,他时常劝苏 武说:"汉家这样地待先生,把先生扔在海外就不管 了,先生你还替他守什么节",这也是沦陷区人们的 一 种心态的写照.这些话引发苏武心中生活欲的滋 长.他内心的精神操守和本能的生活欲冲突不已. 一 方面,他对颉利图说:"一个人应当把他的人格, 比享受——以至于生命,以至于什么都要看得重要. 我们不能为着过好的生活,为着享乐就坏了我们的 人格."另一方面,他也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在无谓的 时间中流失,虚无得很.他在想给匈奴做官(降臣) 与给匈奴牧羊(顺民)在意义上有什么两样.小说 借苏武生存状况暗示出生活在沦陷区里的人们的道 德困境.事实上,抗战胜利后,很多沦陷区生活的作 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当苏武反复追问"一个 降臣和一个顺民的异趣之点在哪里"的时候,他的 内心充满了道德的焦虑,或许他也预感到将来自己 必须承担的道德压力了.惶惑,空虚甚至恐怖中,他 感到灵魂的孤独.然而,不能以身殉义,因为他又被 妻儿的温情吞没.通过《在牧场上》这篇小说,我们 可以看出沦陷区作品借助"隐喻"这一方式,提出了 现代文学史上一些新的命题,如日常生活与国家大 义,生命虚无与物质欲望,道德焦虑与个体自由.这 些命题都值得我们更深人地研究.沦陷区作家以 "隐喻"的方式,借历史故事的语境与当下语境的同 96 构性巧妙地表达了沦陷区人们难以言说的思考和面 临的困境,极大地提升了沦陷区作品的意义和品格. 由于历史典故是构成决定人们思想的文化核心的根 本因素之一,所以一个神话典故使用得当,总能渗人 到为那个文化所哺育的人们的心灵深处,拨动其他 方式难以触及的心灵之弦,因而这些隐喻的运用也 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沦陷区作家也借"隐喻"的方式对战争本身进 行了反思和质问.如外文的《铸剑》.l诗人既对 战争的正义与否进行思考,也对战争本身进行怀疑. 诗中写道"吴王口中有了明朗的决议/'问罪复仇' 就是堂堂的/地义天经的名义楚啊越国/我要向你 们要点奴和地扩大/扩大起吴国吴国盟主/保护着 你们的奴和土."这样的诗句,不难让正在遭受野蛮 人侵的沦陷区人们对人侵者的丑恶嘴脸有直接的认 识.战争是劳民伤财的,干将和莫邪铸剑遇到众多 的议论,"为了两根剑,烧了一山大木头"."为杀人 的头"的两口剑,莫邪献身于铸剑.干将也因而反 省了自己:"他想他的职业虽是/专门帮助人家去杀 人","他决心/一根悄悄的藏起纪念/他的妻同时 以备/杀那专门杀人的."诗人也对战争的残酷进行 了描述:"再说吴越交界的战场/丁男丁女们正在沸 腾着/必死的血潮这是不战也歹E/战也死的必死的 血潮啊".生命在战争中别无选择,也因而显现出 特别的脆弱.再如百灵《乌江——长诗(项羽)之一 节》,l一个小卒吐出了怨言:"我们流血折骨,攻 城夺地/N底是为着何事/是为着项王,扫灭刘邦/我 们的妻子正在哭泣/是为着封侯,为着黄金/我们的 灵魂将归不得故乡/是为着要马革裹尸/有人来赞 扬/无用的声名/带不到黄泉里/我们的父母将饿死/ 我们的尸骨将暴露在沙流自己的血/流别人的 血/到底是为着何事?"在这些对战争进行的"隐喻" 式思考中,尽管作家对战争的性质有时有不全面的 认识,对战争的思考也不够深人,但这些体验和思考 却是真真切切来自生活和灵魂上的痛苦. 在日伪统治下,对苦难的描写就是对现实生活 的不满,也是对日伪残暴行径的控诉.但由于特殊 的环境,沦陷区作家描写的苦难并不直接表露对时 局的不满,但他们借助隐喻对当时普遍的不幸遭遇 进行淋漓的控诉,从而达到对造成苦难根源的清醒 认识.沦陷区文学作品对苦难描写常常借助于刻画 弱小"动物"的遭遇来表达"人"的悲惨命运.如梅 娘笔下的"鱼","蚌","蟹".其笔下"捕蟹的人在 船上张着灯,蟹自己便奔着灯来了,于是,蟹落在早 就张好的网里",可以说是沦陷区女性命运的真实 写照.而山丁《鱼肆》中待屠杀的"鱼"更是沦陷区 人们无法把握自己在残暴者屠刀下命运的写照.诗 人外文甚至在诗中直接控诉忍辱偷生的悲愤"我这 条小蛆N/为活不能蠕动/蠕动在臭的大粪里//十 年来忍着/没有流下一滴N/压住了一团火/让他自 煎心".1沦陷区作家对苦难的描写也是多种多样 的.苦难的生活和民族的不幸使沦陷区人们就像沼 泽里的芦苇:"它们生长在沼地里,为吃苦而活着, 大风来了,它们便折下腰去,微风吹来,它们便唱起 来,老了,它们便白头,被割断一茬,明年又从根上长 出一茬,它们永远生长下去……"当然,借"物" 抒情不仅限于悲叹.稚丁的《笼中鸟》就呼吁那 已经失去"你生的意义"的"鸟"要"磨利了你的嘴, 啄折笼柱/纵翅飞出去".他们甚至在作品中喊出 "这就是乡村,这里有牛,而且也有狼啊,要紧的是 怎样对付狼"_2的声音,隐晦曲折地表达对苦难的 另一种态度.翻开尘封的沦陷区文学作品,看到这 些描写苦难的文字,我们能够想象到田园荒芜的景 象,能够体会亲人流离失所的惨状,也能够感受到那 些为民族遭遇不幸而发出的深切悲叹和呐喊. 除以上沦陷区文学作品频繁运用隐喻外,也有 一 部分作家并不为避讳时局而运用隐喻.他们在作 品中大量运用隐喻只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在这部分作品中,隐喻的作用只限于唯美性,在于能 够含蓄而生动地表达人们的思想,并以一种间接的 方式来表达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内心感受, 往往具有戏剧性显现的艺术作用.同时它们能最大 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思维感受能力. 四 沦陷区文学作品中广泛应用隐喻这一表达方 式,一方面,反映出当时创作环境的恶劣,作家借此 规避敌人的迫害;另一方面,文学文本的隐喻也造成 传述意义的不确定性,给读者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 这也反映隐喻在表意上的无力.当我们阅读沦陷区 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的隐喻时,不难感受到沦陷区 作家谨慎恐惧的心理,能深切体会到沦陷区人们忍 气吞声的生活状况.这不禁令人想起杰姆逊所说, 第三世界文学应该当做民族寓言来读,即使那些表面看起来与民族无关的文本,那些描写个人欲望和 内心冲突的故事,它们也通常和民族及国家的命运 息息相关,而不是纯粹写个人的.诚然,在民族存亡 危急的年代,隐喻在沦陷区文学中的运用为人们提 供了表达和沟通的可能.它通过借用种种喻体,为 中华民族留住了记忆,它所蕴含的意义远远超出了 表达方式本身. [参考文献] [1]黄万华.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M].福州:福建教 育出版社,1995:266. [2]冈田英树.伪满洲国文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51. [3]山丁.鱼肆[M]//东北现代文学大系诗歌卷.沈阳:沈阳 出版社,1996:199. [4]黄雨.易水上[M]//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诗歌卷.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244. [5]季疯.杂感之感[M].新京:益智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店印行,1940. [6]丁谛.戏的世界[J].杂志,1943,10(5):54. [7]季疯.在牧场上[M]//东北现代文学大系短篇小说卷. 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 [8]古丁.竹林[M]//东北现代文学大系短篇小说卷.沈 阳:沈阳出版社,1996:372. [9]罗麦.罗麦诗文集[M].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9:29. [10]百灵.寻梦[M]//东北现代文学大系诗歌卷.沈阳:沈 阳出版社,1996:401. [11]顾视.梦[J].中国文艺,1943,8(5):24. [12]歌青春.星的梦[M]//东北现代文学大系诗歌卷.沈 阳:沈阳出版社,1996:25. [13]毛泽东.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M]//毛泽 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55. [14]黄万华.沦陷区散文同外来文化影响相处的基本格局 [J].社会科学辑刊,1995(1):140. [15]吴兴华.吴兴华诗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28. [16]季广茂.隐喻理论与文学传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2:95. [17]外文.铸剑[M]//东北现代文学大系诗歌卷.沈阳:沈 阳出版社,1996:351. [18]百灵.乌江——长诗《项羽》之一节[J].新青年,1938 (5):16. [19]外文.向天空[M]//东北现代文学大系诗歌卷.沈阳: 沈阳出版社,1996:362. [20]山丁.芦苇[M]//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新文艺小说卷.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623. [21]稚丁.笼中鸟[M]//东北现代文学大系诗歌卷.沈阳: 沈阳出版社,1996:840. [22]关永吉.牛[M]//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新文艺小说卷.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249. [责任编辑:夏畅兰]
本文档为【论沦陷区文学中的隐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96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26
浏览量: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