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新加坡华文文学及其本土化一瞥——1978年《南洋商报》文艺副刊《写作人》研究

【doc】新加坡华文文学及其本土化一瞥——1978年《南洋商报》文艺副刊《写作人》研究

举报
开通vip

【doc】新加坡华文文学及其本土化一瞥——1978年《南洋商报》文艺副刊《写作人》研究【doc】新加坡华文文学及其本土化一瞥——1978年《南洋商报》文艺副刊《写作人》研究 新加坡华文文学及其本土化一瞥——1978年《南洋商报》文艺副刊《写作人》研究 新加坡华文文学及其本土化一瞥25 新加坡华文文学及其本土化一瞥 1978年《南洋商报》文艺副刊《写作人》研究 凌彦段妍 作为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的新加坡华文文学(以下简称新华文学),在多元民族,多元文 化的社会中,在经历多次起伏,迂回曲折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地域色 彩,并成为其国家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华文学的发展,离...

【doc】新加坡华文文学及其本土化一瞥——1978年《南洋商报》文艺副刊《写作人》研究
【doc】新加坡华文文学及其本土化一瞥——1978年《南洋商报》文艺副刊《写作人》研究 新加坡华文文学及其本土化一瞥——1978年《南洋商报》文艺副刊《写作人》研究 新加坡华文文学及其本土化一瞥25 新加坡华文文学及其本土化一瞥 1978年《南洋商报》文艺副刊《写作人》研究 凌彦段妍 作为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的新加坡华文文学(以下简称新华文学),在多元民族,多元文 化的社会中,在经历多次起伏,迂回曲折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地域色 彩,并成为其国家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华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报章文艺副刊和 文艺期刊的培育,它们在传播新华文学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报章副刊,更是文 学创作者不可或缺的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园地.新加坡的报章文艺副刊,一向都是文坛的重镇,而文艺副刊 又多集中在以《南洋商报》为首的四家华文日报上.?《南洋商报》刊出的纯文艺副刊有三种: 《新年代》,《星期文艺》及《写作人》.本文拟就《写作人》为个案,回顾1978年的新华文坛, 并试图从文学作品反映的思想意识中窥见新华文学的本土化倾向. 《写作人》于1978年6月2日创刊,至该年底,共刊出16期,每期一大版,双周刊.负 责《写作人》的是新加坡写作人协会,主编即该会会长黄孟文.新加坡写作人协会的前身是 1970年成立的新家坡作家协会(简称作协).作协成立几年,无出色表现,始终处于冬眠状态. 至1976年,协会进行改组,改名为新加坡写作人协会,此后,在文艺出版上始有了一定表现: 出版了《文学月报》(后改名为《文学》半年刊)和《写作人》双周刊,编辑了一套写作人丛 书.对外而言,写作人协会成为当时新加坡华文文坛的代表.会长黄孟文在《写作人协会终 于成立了》一文中,阐述了该组织的主要宗旨,强调这个协会不属于任何集团,而是要网罗 当今文坛的前行代和中生代,提拔年轻作者,把新加坡众多的写作人团结在一起,其立足点 即是发展新加坡本土华文文学. 《写作人》有一个特色就是限制非会员的稿件,这在第2期《写作人》会讯中有明确说明: "写作人双周刊只供本会会员投稿,外稿恕不接受."?可以说,它这样做还是秉承了写作人协 会的宗旨,在其创刊号上,黄孟文的《两年来的写作人协会——代发刊词》一文中重申了创刊 《写作人》的宗旨之一是"联络本国的写作人,以联合促进本国文学的发展." 在16期的《写作人》中,容纳作者52人,作品总计86篇,其中散文最多,达4O篇;诗 歌次之,为34篇;再次为小说,l1篇;戏剧最少,仅1篇,载于第16期,每期各类文章数 量如下: 26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注:按文学类型的四分法,将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作品都称做散文. 在52名作者中,绝大部分只发表过一两篇作品.超过三篇的仅有周粲,尤今及雨青. l6期的《写作人》共发表诗作5l首,其中译诗l5首.诗歌创作群体中,发表诗作最多 的有雨青,郁人,谢清三人,都为4首;3苒'的有杜红,文恺;2首的有南子,曹沫,辛白, 淡莹,流川,余下的各为1首. 谈及诗歌,如周作人所言,诗是"言志"的东西,虽可用来叙事或说理,但其本质以抒 情为主,抒情是诗歌的特征.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在平常生活的深处,因而诗就是 要暗示出人的生命的深秘,当然它的创作也离不开现实生活的素材,无论咏物写景或抒情言 志都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知领悟. 诗是当时新华文坛上最有收获的文体.作品发表最多,也最受重视.就诗的写作成就来 说,语言浅白平实,摆脱了个人感伤,思想消极的彷徨,惆怅与无病呻吟,从较为现实的题 材入诗,将视野转向广阔的空间,极力去拥抱生活,诗的创作13趋成熟,达到了相当的成就. 就作品意识而言,这一时期反映社会生活的写实诗较为突出,内容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 生活状况,城市景况,华人移民心理倾向以及新加坡建设等本土题材,较具代表性的作品有: 反映市民生活的,如苗芒的《卖菜》描述卖菜老妇:对高搂大厦\白发\驼背\一个老妇在 卖菜\痛苦的包菜叶\控诉的苹果\嘲笑的黄瓜.?以及烈浦的《残害》等. 立意新加坡本土建设的,如李汝琳的山丘在呼号》,主题即新加坡向海洋扩展的 规划 污水管网监理规划下载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论文 : 四面八方的山丘一起叫喊:向东伸展,向南伸展!\那是一望无际的海洋,\我们情愿粉身碎 骨,\使我们的钻石更大,明珠更圆.此类的还有流川的《繁荣》等. 反映华人移民情形的诗作,如曹沫的《涉江之后》,续<涉江之后)》两首.第一首诗前 半部描述华人移民东南亚的痛苦经历:江山的风云\一刹时都变色了\ca且郁郁向北\当万足杂 沓,把江水\涉成奔流不尽的\千古愁\纵使去国千里\纵使渡海避秦\故国已换了几番颜色\ca 灾难,是一只不眠的\猎犬,永远嗅着血迹前来\于是,载哭载奔\遂成为今日路上的\行色;后 半部则反映迁居东南亚后希望安居乐业,不再受颠簸之苦:涉江之后\但愿\不必再避秦\不必 再扬帆\这儿本来是\雏菊的家乡\当不会有篱上的花草\嫉妒你淡淡的芬芳.? 就文字来说,淡莹,谢清,曹沫等人的诗作,隽永简练,用词简洁而含义贴切,如谢清 创作的《坠井的星宿》:紧握的一把岁月\从指间流出,涓涓\流成额上如波的河川\你秀如素 莲的脸\成了我回望的\灯盏;0淡莹的《寒夜之后》,《忌日》:黑夜打我眼前飘过\留下满床叟 叟冷意\祈祷中的那个汉子\跪成一个江湖郎中\每年忌日降临时\我就这样隐身窗棂外\用生 前款款的眼光\眷顾他,怜悯他\然后将他的悔恨\无声地掇拾起来\携带回去,与我的\遗憾, 一 起埋葬;?此外.还有雨青的《滑水等,格调清新,在表现上不落俗套,值得细读玩味,体 现了诗作者驾驭文字的高超能力. 与诗歌相比,小说则是内容更重于技巧.一首诗若有一两句新鲜的句子,就显得优美,而 新加坡华文文学及其本土化一瞥27 小说就必须要有主题.纵观16期《写作人》发表的小说,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叙述故事的层 面,在人物个性,对白,心理,语言以及文字结构方面缺乏深入或具体的发挥,给人的影响 较少,与诗创作的量及成就相比,小说显得不足.然而小说有较强的写实性,能更具 体地反 映社会现实问题及人们的思想状况,这一时期新加坡文坛盛行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这在 《写作人》发表的小说作品中有所体现.ll篇小说如下:蓝玉的《被罪恶吞噬了的人》,周粲 的《向往》,宁舟的《舞》,《虹色以外》,林舫的《无妄之灾》,郑昭荣的《画斑马线的人》,杨 秋卿的《未到曲终时》,爱薇的《出卖骨肉的人》,麦青的《日夜颠倒》,蓉子的《短暂的过 客》,翠林的《依琳有喜》. 小说是很主观的,任何作者在创作时,总会有意或无意地借所塑造的人物而将自己的看 法,感受表露出来.在《写作人》所发表的小说中,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方面的选题:一为揭 露社会道德层次的;二为反映女性意识的.前者如蓝玉的《被罪恶吞噬了的人》,讲述患有轻 度精神病的女子亚英被人诱奸怀孕在医院生产的一幕悲剧,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受害者的 同情,而亚英的爱心和无辜使其对社会罪恶的控诉更为强烈.蓉子的《短暂的过客》写朝云 天天忙着上班,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儿女,闲在家中的女儿爱香不慎与瘾君子张贵生交往而 怀孕,产下一个畸形婴儿.小说的结尾发人深思:"回家途中,她(朝云)抱着孙子,看着想 着,这条可怜的小生命,他不久就会消失,他只是到人间来做个短暂的过客,是谁让他来的?" 林舫的《无妄之灾》讲述"高楼倒水风波"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纷争,其它如爱薇的《出卖骨 肉的人》,麦青的《日夜颠倒》,郑昭荣的《画班马线的人》,以及翠林的《依琳有 喜》也属于 这类主题.第二类作品主题反映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渴望自由独立平等,自主自强的意识, 以及女性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反省并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等较高层次的女性意识和价值准则.宁 舟的《舞》描述长期在安适而无味中生活的女主人公对现状不满,渴望有所追求,在参加表 弟毕业舞会上忘情的舞中找回了有活力的自我:"……重要的是此刻她获得了霍然的惊醒,仿 佛过去她一直睡着,而舞使她清醒.顿时,她方晓得原来她仍活着,活生生地."?《虹色以 外》叙述女主人公不甘于做辛苦而单调的渔夫妻子,离家出外谋生,廿载的艰苦创业终于取 得事业成功.小说中对女主人公的思想意识有精彩描述:"眼看日子被那破了洞的鱼网罩着, 她越想,越想摆脱,……日子像茅屋前的海一样白花……日子除了海与网,便是踩也踩不完 的沙粒."? 就写作手法而言,爱薇的《出卖骨肉的人》在塑造人物个性和对白方面较为成功,小说 写嗜赌的老何夫妇打算将肚中第七个孩子出卖的故事,其中人物个性鲜明,对白也不乏精彩 之处.而周粲的《向往》中对女主人公刘真真的心理描写也颇为细腻,手法娴熟.但也有一 些作品,写法流于平淡,无高潮可言,有故事情节而无鲜明人物,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 小说的选题即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新加坡独立以来致力于 经济的建设与发展,然而,与欣欣向荣的经济相比,却是世风日下的社会,物质生产 高度发 展而精神生活却相对滞后,造成社会心理的异化.由社会转型而产生的诸多矛盾,冲突,混 乱及迷惆日渐增长,国民处于价值倒错,观念迷乱的道德危机中,产生了所谓"丑恶的新加 坡人".因而《写作人》发表的小说选题多为针贬社会,色彩冷淡,较少活泼鲜亮色调.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它的取材,写法非常广泛.《写作人》中散文有40篇,各种题材 都有涉及,既有写景抒情,又有叙事论人;既有专访杂文,又有论学专题;既有反映社会现 实的,又有反映个人心境的等等.不论作者采用何种笔调,取自何种题材,文中都会反映出 28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怀.在叙事论人的散文中,众多写作人提炼出关于人性的感悟及人生 哲理:"人总是这样的:一件事情明知其真相后,就会感到失望和厌倦,不明了其底蕴的话, 倒还存有一份新奇的谜样的心情."(邢济众《一幅画》)"人生在世,不仅照顾小我的利益, 更应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尽力."(洪生《生之真谛》)"做好人的坏处是自己得不到好处,严 重的话,还会身败名裂."(随影《好人》)"要无往不利,只须多带几顶高帽于,逢人就送." (李建《恭维讨好》)在反映社会现实的散文中.有对妇女地位的感触:"在妇女解放男女平权 ,的叫嚣中,妇女不还戴着'二等人'的枷锁.甘为时尚的奴隶吗?"(艾琳《时尚》)此外还 有思亲念友的,如陈华淑的《孤魂无依,谁怜?》,状人写物的,如辛白的《干瘪了的老树》, 萧宏秋的《老人与退潮的海滩》和杜诚的《火》等.有些散文,文笔轻盈,表现活泼,如青 青草的《养蚕记》,对蚕的描写十分细腻.周粲的《江南稻香》则是一篇蕴含淡淡愁思的抒情 散文,通过对一幅名叫《江南稻香》的中国山水画的描写,写出故园江南的美景和自己的心 .专访文章即尤今的五篇:《认真不拘的韦西》,《下笔慎重的陈华淑》,境,饱含情感 《才气横 溢的周粲》,《笔带感情的辛白》和《取材现实的苗芒》.论学方面的文章仅有两篇:流川I的 《诗中的缤纷意象》和周粲的《一个能变魔术的字》.书评一篇:曹沫的《听那"胶胶鸡呜"!—— 试评苗芒的诗集:(花柏山)》.散文作者中较活跃的写作人是尤今,有散文5篇;其次是随影, 3篇;再次是周粲,谢清,洪生,邢济众,各2篇;其他作者为一篇.从总体来看,这时期散 文在表现上呈现出创新,扬弃的写作手法,用平实的文字去表现现实生活,用丰盈的意象铺 叙成篇,表现个人眼中的世和人,这在周粲,尤今,邢济众,辛白,张挥等的文中有明显体 现. 综观1978年《写作人》副刊,有以下几点看法: (1)《写作人》发表的作品以诗,散文和小说为主,剧本仅一部.剧本的创作和戏剧的演 出差强人意,从中也反映出新华文坛对戏剧创作的冷淡,华语戏剧与英语话剧反差极大.这 与当时新加坡文坛重视英文,轻视华文的趋向相符.从作品的表现而言,诗最突出,其次是 散文,小说稍逊.(2)诗作刊登最多,诗人名字也出现相当多,这与《写作人》为双周刊,刊 物版位不多有关,诗以其小块,不占版幅而易于容纳,并且根据出版界反映,诗歌成集出版 很难,1978年全年仅出版8本诗集,F因而报章副刊更侧重于给诗歌发表提供园地.(3)较活 跃的作者有周粲,尤今及雨青,大多数作者只发表过一两篇作品,体现了创办该刊物的宗旨 之一,即提拔文学后进,壮大写作人队伍,促进华文文学发展.但对非会员稿件的限制则在 一 定程度上又减少了稿件的来源.尽管如此,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品在《写作人》上皆 占一席之地,也可见其包容性.(4)《写作人》偏重于稿件内容的取舍,在版位编排设计上并 未加注重,且只通过选用稿件来强调创作,而较少通过座谈,专题或其他形式去刺激文坛,带 动文坛.通观全年,举办的文艺座谈仅一次,未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它的组织功能. 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从文学这个视角可以透视当时的社会.原因很简单,文学创作 者,他们的生活脱离不了政治和社会.他们的思想感情也受到时代与社会的影响和牵制,他 们的作品就会反映出创作时的所感所想.摈弃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不谈,就其反映的思想内 容而言,都是创作者所熟悉并有所感触的现实.从《写作人》各类作品的选题及内容来看,当 时的新加坡,华文文学已非移民文学,而是作为新加坡当地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得以发 新加坡华文文学及其本土化一瞥29 展.新加坡早期是移民社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至1980年,本地出生人I=I已增至78, 新加坡已是本地人口为主的稳定社会.此时新加坡众多写作人大多为本地公民,旨在致力于 创造自己的文艺:新加坡的文艺. 写作群体的本土化对于新加坡华文文学的发展,作品意识的转变和作品内容的取向具有 重大影响.《写作人》诸类文章选题,已经少有怀思故土的侨民意识而多为落地生根的本土倾 向.以诗歌为例,其创作题材多为现实广阔的生活天地,一些作者身边可以信手拈来的素材 反映了本土生活情景,具有相当的社会性.同样,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亦有社会性,以曹沫 的《涉江之后》为例,反映华人早期移民东南亚的经历是"载哭载奔",涉江之后,则希望 "不必再避秦,不必再扬帆",表达了华人希冀安身于此的观念.周粲的《江南稻香》,通过描 绘一幅中国水墨山水画,绘出意象中的江南美景,然而对作者而言,"江南就是江南,江南什 么也不是,江南只是我落笔时,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他们从先辈的言谈中听到 过,陌生是因为他们生长在新加坡,对本土的感受已远远胜过模糊的故园.从血统上而言,他 们是海外华人,但情感上的延续和文化渊源的存在并不能涵盖他们身处的环境和生活所给予 他们的影响.移民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文化冲突,调适,发展这样一个过程,移民文化的本 土化成为主流,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反映出深层次的主题,即对当地社会的认同与 融合.同 时,作品多"刻画新马人民生活,反映本地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笔端触及不同层面人民 的生活面貌,体现了文艺理论中要求本地作品应当反映'此时此地'的现实原则.@ 在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维系民族的只有本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存在可以延续 文化,文化的延续则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生命力的.华人因其种 族及文化上的特性而称为华人,只有保持这种特性,华人才能结成具有较多联系且相对稳定 持续的共同体,并有所发展.华人社会在华文教育颇受压制的时期,提倡并努力发展新加坡 本土华文文学,借以维系民族特性,团结华族,以求其在本地的发展,也从侧面体现出华人 对当地社会的认同. 《写作人》的创刊,说明海外华人在新加坡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努力保留中华 文化的精粹并积极发展使其适应于本地,从而增强华人社会的团结及融合,这也说明了文化 是民族凝聚,存在和发展的核心. (作者分别系广州教育学院历史系助教和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注释: ?另三家华文日报分男0是《星洲日报》,《新明日报》 和《民报》. ?《南洋商报》1978年6月16日,17版. ??《南洋商报》1978年6月2日,18版. ?《南洋商报》1978年9月8日,18版. ?'南洋商报》1978年12月1日.18版. ?《南洋商报》1978年7月14日,18版. ??《南洋商报》1978年8月25日,35版. ?《南洋商报》1978年11月3日,19版. ??《南洋商报》1978年7月29日,25版. ?《南洋商报》1978年12月15日,30版. ?《南洋商报》1978年6月30日,14版. ??《南洋商报》1978年l1月17日,22版. ?《南洋商报》1978年8月l1日,24版. ?周维介《新马华文文学散论》,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 司,新加坡文学书屋联合出版,1988年7月版,第91页. ???杨松年:《新马华文文学论集》,《南洋商报》印行, 1982年版,第244,252,248页.
本文档为【【doc】新加坡华文文学及其本土化一瞥——1978年《南洋商报》文艺副刊《写作人》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3-09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