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六下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科学六下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举报
开通vip

小学科学六下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小学科学六下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视野不断开扩的线索编写。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激发他们深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人类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断地改进观察工具。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发现了原来不知道的许多秘密。 本单元的“微小世界”和科学上所指的 “微观世界”有所不同。 1.“微观世界” 所研究的对象指的是构成物质的最...

小学科学六下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科学六下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视野不断开扩的线索编写。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激发他们深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人类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断地改进观察工具。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发现了原来不知道的许多秘密。 本单元的“微小世界”和科学上所指的 “微观世界”有所不同。 1.“微观世界” 所研究的对象指的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及以下的粒子。 换句话说 “微观世界” 一般指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 2.《微小世界》就本单元指的是用放大镜和简易的显微镜能观察到细节的现象。如: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纸和布类的纤维,小昆虫、昆虫的口器、触角等器官,还有一些藻类、菌类植物,植物的细胞,细菌菌落、、、、、、(还是属于直观世界范围,有一些是用肉眼能观察的到,只是分辨不出细节) 是否可以这么说:“微观世界” 是已经进入物质内部进行研究;而 “微小世界”的研究没有真正进入物质内部。 (放大镜和显微镜 3 《微小世界》虽属直观世界范围,有的用肉眼也能观察的到,却很难观察到物质的细节部分。这是因为人的眼睛在观察物质的细节部分时,分辨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东西(单元首页的概述)。所以教材就借机安排了放大镜和显微镜内容。其目的有两个: A、借助工具延伸人的感官。 用放大镜、显微镜等来扩大人眼观察事物的视角,以便观察更细小的东西,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 B、完善一部分以前所学内容的缺失。 如:三上的《运用感官》一课的教学内容——眼睛能看到很小的东西,但更小的东西就看不见了。眼睛能看到很远的东西,但更远的东西就看不见了。 又如:放大镜 — 学生已经用过很多次(七个学期约20次左右);显微镜也提到了不少的次数。但它们为什么能放大是怎样放大的,还有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它们都一样吗,等等,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许许多多的疑团,教材安排了放大镜和显微镜内容可能也是为了减少学生脑海中留下的疑团,弥补所学内容的缺失。 二、分课建议: (一)《放大镜》 1、“放大镜下的新发现”的活动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和内容都是开放的,可灵活取舍。由于学生对放大镜比较熟悉,可能会没有兴趣。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增加一些观察对象,比如织物的纤维、同样的钢笔或毛笔在不同的纸上留下的笔迹有什么不同、颜色水在不同的纸上浸润的情况、观察钢笔的墨水从哪里来,等等。注意,电视机和电脑的屏幕用低倍放大镜观察不明显。 2、“放大镜的特点”环节教学有三个层次:层次1——组织学生观察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并比较它的镜片和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有什么不同,发现其中的秘密。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教师要准备放大镜、玻璃片、玻璃镜片。同时至少准备两种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第一个活动重点是观察镜片的特点。第二个活动重点是比较不同放大镜镜片边缘和中央的厚度差异,即镜片中央凸起的程度。层次2——判断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器具有没有放大的作用?这需要一种推理性的假设:放大镜镜片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它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那么只要有和放大镜片同样的结构,就应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层次3:让学生思考分析“人们为什么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是因为镜片的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在“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环节中,主要是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的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性的兴趣。但是在课堂上较难操作,因为“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是对蚜虫和草蛉的行为进行比较深入的跟踪观察。因为要跟踪观察,活动需要较长时间,活动可以调整为其他形式。建议课后选择一至两中昆虫进行深入细致的跟踪观察。活动中,教师必须加强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活动的重点还是观察、描述。蚜虫和草蛉也可以用其它好找的小动物来替代。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教师最好课前搜集、制作好一些晶体,或收集相关图片,供学生们课上进行观察和描述。并告诉学生在自然界很多固体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2、制作大晶体的活动可以老师提前做,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在实验室里做一个样本,一起观察。(插图) (四)《怎样放得更大》(五)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怎样放得更大》这一课从我教学的实际过程来说,我认为只要让学生认识到用两个凸透镜调整到适当的距离来观察物体可以放得更大就行了,自制简易显微镜的活动我个人认为价值并不是很大。因为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和 学生还是用实验室里的显微镜来观察物体的细胞、微生物的,简易显微镜的制作对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帮助并不是很大。而学生要正确掌握使用纤维镜的方法倒是一件并不简单的事。所以我在教学中把这一课和后面一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进行了内容的整合。删除了自制显微镜的活动。当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会到用两个放大镜观察可以放得更大后,就直接和学生利用课文第11页的图文资料及补充收集的的资料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明白: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留下一刻钟左右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来了解真正的显微镜的构造及学习操作方法。也就是将第五课的一步份内容提上来先活动。我觉得第5课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来进行,可能时间不够,既要学生自制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又要学习用显微镜,还要让学生画下洋葱表皮细胞并进行交流,对学生来说一节课的时间要完成这么多的内容要求太高了。我觉得有必要先和学生来接触使用显微镜,这样下一课制作、观察洋葱表皮切片标本并认真记录交流才会有效果。 2、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教材13页介绍了,简单说来可以概括为这样几步:安放一对光一上片一调焦一观察。但在实际的学生操作时,第一步对光就会遇到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我的建议是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两人一个显微镜,避免四人围在一起后挡住光线。同时调好光线后要求学生不能移动显微镜的位置。光线对好后,发一个现成的玻片标本让学生学着观察。学生遇到的问题是玻片放到通光孔上方时因为观察标本很小及位置的问题,看不到要观察的物体。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适当移动玻片标本,直到能看到光圈中有物体为止。然后再调整移动镜筒,直至看清标本。还要提醒学生要用正确的方法观察。有的孩子为了看清楚,往往是闭了一只眼睛再看显微镜的。老师要告诉学生,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还要把观察结果画下来。所以只要是用右手写字的人,原则上左眼看目镜,右眼看记录纸,两眼都要睁开,边看显微镜,边在右边的纸上记录观察结果。可能有的孩子一开始不太习惯,但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正确观察的习惯,因为在后面的学习用还要多次用到显微镜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结果。如果不养成正确的观察习惯,可能观察记录的效果会打折扣。当然正确用显微镜的方法的掌握还是要多实践,当学生经历了初次的观察过程后,后面的观察自制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就会更顺利。 接下来的一课就是重点指导学生制作洋葱表皮标本并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认识洋葱表皮细胞。 3、制作洋葱表皮装片的具体方法如下: 1(用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 2(用滴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3(切开洋葱,用小刀在洋葱鳞片叶划一个“井”字,然后用镊子撕下一小片表皮。 4(将撕下的表皮放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将其展开。 5(用镊子夹住盖玻片,先将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边缘,再慢慢把盖玻片放平。 6.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7.然后将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在剥洋葱表皮时,洋葱内表皮最容易弄丢,而我们要观察的恰好是内表皮,因此要提醒学生小心。 (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生物细胞的观察”这部分教学是要指导学生观察其他几种生物细胞,包括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和人体的细胞。观察的生物细胞最好种类多一些。通过观察生物细胞,使学生看到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或动物,其身体各个器官的细胞形态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种器官的细胞,也由于不同的组织其形态功能也会不同。比如叶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教学过程中如果有实验室里有现成的玻片标本,就尽可能让学生多观察一些,并且要注意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七)《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1、在采集、培养微生物时,教师事先要在学校或学校附近的沟渠或池塘里(这些水不太流动、含有较多有机质适合微生物的生长),取一些水亲自调查一下,看看水中是否能看见微生物。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微生物生活在养料比较丰富的水中,而且常常聚集在水的上层?通过这些活动,为下面判断它们是不是生物提供一些依据。 2、识别微生物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了降低难度,在学生汇总展示所观察到的微生物的画图后,可对照图片资料进行集体识别。充分阅读课文22页到24页的资料,再让学生来辨别。有时如果真的叫不出名字,也并不要紧,只要学生看到了就行,暂且可以把识别的任务放一放。 3.观察过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认识一些其它的微生物,通过事先收集的图片介绍,拓展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插同步探究的图片) (八)《微小世界和我们》 1、本课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和汇报交流,使他们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观察工具的改进和观察范围的拓展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对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2、课前师生要共同收集有关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方面的资料,为了收集的资料比较全面,教师可事前拟订一些专题,把学生分成几个专题小组,从不同的方面去收集资料。 3、本课内容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教学可以对调,先汇报交流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的成果,然后再回顾总结观察工具发展的历史和人类观察范围的拓展及成果,以及相互关系。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一、单元概述: 这是一个新设立的单元,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充实了《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内容;组合了原来的《米饭和淀粉》和《混合》单元的一些内容。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这对学生来说为时尚早,他们将在中学时继续学习。教材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本单元各课编写目的 第1课主要是呈现生活中物质的变化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态、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通过两个观察实验,详细观察没有明显变化的混合和产生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特征。 第3--6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新物质。 第7-8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应用,懂得化学变化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最后还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二、分课建议: (一)《我们身边的物质》 1、本课具有前测性质和铺垫性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成的,需要我们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学生对感官容易观察到的、特别是可以触摸到的实在物体,很容易接受为物质,如桌子和水。 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难度。怎样解决声音、电、光也是物质,如果学生难以理解,教科书最后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物质构成”的概念。 3、不要拘泥于“易拉罐压扁和水结冰”—— “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 ”“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这两种物质的变化又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两个问题。因为分清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整个单元的事,一节课无法完成。只凭回忆,不做检验,能确定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了,这样的前测有点没有价值。 4、在第三部分“让物质发生变化”中,可以重点对蜡烛燃烧的观察做点文章。因为燃烧的内容,在五年级教材中删除了,只有在这个单元出现。所以对燃烧是怎么回事,可以插入到这里进行教学,这也是对教材的补充。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接下来几课的部分内容我们这届六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过了我也就简单说一说吧。说句题外话,我觉得教材这样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调整某种程度上对学生来说是不负责任的,对这届六年级学生包括五年级学生来说,现在用的科学教材中的内容有不少三四年级已经学过,而相反有些旧版的原来五六年级的内容是否换到现在的三四五年级中而学不到了,这样我们这届六年级的学生科学课是否就少学了一些内容。我想我们大多数老师是没有这个意识去补跳过的内容的。我想至少也要让原来用旧版的学生即现在的四、五、六年级就用旧版的,让现在的三年级开始逐步过渡到新版才严谨,说得严重点,我们的科学教材出版社本身就没有应有的科学精神) 1、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一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一白糖的炭化,在白糖炭化的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注意:实验有一定危险性。要求学生用长柄的金属汤匙,如果有木柄的金属汤匙就更理想了。白糖的数量不能太多,大约1克左右。在加热的过程中,会产生气泡,如果白糖的量过多,产生气泡时会溢出来。加热时,用蜡烛火焰的外焰,这样在汤匙底部产生的烟会少一些。加热结束,一定要把汤匙放在盘子上,不要跟桌面直接接触。一定要提醒学生,千万不能用手直接去摸加热的部分。 (三)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因为在前面的年级中基本学到过这个内容,所以不多讲了,重点应该是“会变味的米饭”和“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明确蓝色物质是一种新物质。至于是什么新物质,不要求学生掌握。 (四)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本课有三部分,分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气体”。 实验活动之前也做过了,重点可以和学生一同研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教科书设计了2个实验,来检验产生的气体。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们的实验证据还不足以判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和“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确定了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建议要运用好后面的资料库,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答案。 (五) 《铁生锈了》 1、本课有三部分,分别是生活中的铁生锈现象,观察铁锈,探索铁生锈的秘密。重点在通过观察比较铁与铁锈的区别,寻找证据确定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对铁生锈的原因的探索,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自己观察记录进行的。这个实验还可以与铁生锈的快慢实验结合起来,一次性完成。 2、理论上铁片能被磁铁吸引,纯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纯铁锈比较难找,大部分生锈的铁片中铁的含量还是很多的,如果用磁铁吸引生锈的铁片,照样能够吸住。怎么办,建议做演示实验。用与铁锈相似的材料(硫化铁)代替铁锈做实验,也是可以的。 (六)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本课有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二是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一种置换反应。因为铁的化学性质比铜活跃,所以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后,会把单质铜置换出来,附着在铁钉上,同时一部分铁质溶解到溶液中,生成硫酸亚铁。其反应的现象是: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这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质铜,浅蓝色的溶液颜色逐渐变绿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为红褐色。(出示:录像) 教参上告诉我们实验室配制硫酸铜溶液的方法:将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或者五水硫酸铜(又叫胆矾,蓝色晶体)溶解于水中,即可得到硫酸铜溶液。但我想很多学校不一定有这些药品,所以上课之前一定要去购买或问中学实验室寻得帮助。同时操作时要强调安全事项,或者直接由教师做演示实验。 (七)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本课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科学讨论会,研究铁生锈的快慢,怎样防止、减缓铁生锈。本课承接学生第5课课外实验的结果,在课堂上分析、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进一步探索铁生锈的速度,从而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理解人们在生活中防锈的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 2、为了便于讨论,教科书提供了一位学生的实验记录单,这是给学生提供样本的,也防止学生在课外没有开展实验的补充手段。怎样看出铁钉生锈需要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水中溶解有空气,因此放置在空气中的铁钉和放置在水中的铁钉,都在同时受到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因此铁生锈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教科书43页资料库中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问题。 (八) 《物质变化和我们》 1、本课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为“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本课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 2、本课在学生学习前面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总结,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区别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变化、物质变化的概念。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关系,促进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教学中建议多寻找相关的资料图片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制作饮料的活动有条件在实验室做,也可以放在课后让学生自己制作。 第三单元 宇 宙 单元概述 太阳、月亮、星星、银河„„茫茫宇宙,壮丽而遥远,总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也会引起人深深的思索。在和学生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知道许多有关地球、太阳、月亮、星球的知识,甚至还可以讲一些关于黑洞、超新星、宇宙大爆炸等让人感到有些新奇的事情,我们不禁会惊叹于浩渺宇宙对学生们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学生们对宇宙的认识,多来源于书籍、网络或者电视节目。他们或许从未真正去观察过月亮的阴晴圆缺,从未去寻找过那熟悉的北斗星究竟在什么地方,他们对宇宙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文本上,停留在幻想中。“宇宙”单元就是要让学生们走进大自然,在夜晚、在星空下感知宇宙,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感知和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完成对宇宙粗浅的解释,建构最简单的关于宇宙的模型。 学生们在以往科学课的学习中,经历了“水”、“空气”、“天气”、“岩石与矿物”、“在阳光下”、“时间”、“地球的运动”等单元中有关宇宙方面 内容的学习,但这些内容只是宇宙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些片断、侧面,学生们尚未对此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解,在这一方面的深入与强化是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本单元所涉及的天体有一些是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甚至是无法观察到的。为了增强单元教学的活动性,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画月相、做环形山、探索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以及建立太阳系、北斗七星的模型、制作活动星图等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使天文方面的教学不再枯燥乏味,使学生对宇宙的理解同样建立在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基础之上。这是本单元的特色之一。 另外,强调学生在教学中全方位参与也是本单元的一大特色。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只是天文学习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之前和之后也要开展有关活动,例如查阅有关资料,积极开展晚间的观察活动等,因为这一类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们学习天文的兴趣,并培养他们自主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作为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其结构要与学生们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相适应,以利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本单元的内容采用由近及远、由静到动、由实到虚的逻辑结构。由近及远表现为从月球—太阳—太阳系—星座—星系—宇宙这样一个顺序来观察认识周围的星体;由静到动表现为从观察了解星体的一般特点和现象到观察和认识星体的运动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由实到虚表现为从星体的观察活动的开展到在学生领悟力和解释力基础上建立一个宇宙模型,知道宇宙是可以被我们所探索、了解和认识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物质世界。这是本单元的第三个特点。 本单元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 客观存在的观察障碍,如天气、灯光等因素影响要观察的星体。 2. 夜间观察活动难于组织与开展。这对教师们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方法加以解决。 单元目标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从了解月球开始,观察研究月相、日食、月食、星空等种种现象;引导和鼓励学生对了解到的各种资料、现象、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的推测;鼓励学生利用模拟实验或建立模型的方式检验自己的推测;激励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的观察与记录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对探索宇宙的浓厚兴趣;培养 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推理和建模,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月球、太阳系、星座及宇宙等资料的搜集、整理、交流过程; ?经历月球卡、月相图、环形山模型、星图等的制作过程; ?经历对环形山成因、日食和月食成因、星座成因等的合理推测过程; ?经历根据事物特点、事物变化特征、数据信息等建立模型的过程。 „„ 3. 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了解月球、太阳系、星座及宇宙的有关知识;理解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知道人类探索月球、探索宇宙的历程。 教学建议 1. 本单元教学内容共有 5 个一级标题,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除了“在星空中”一课需 2 课时外,一般按一个标题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课时数。 2. 由于本单元的内容特点,学生们进行单元学习时,需要较多的关于宇宙的资料,这些资料一方面可由学生自己准备,另一方面教师也应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搜集一些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文字的、图片的、影像的。本单元还涉及到许多制作活动和模拟实验,需要的材料教师应事先准备或要求学生准备。“在星空中”一课中需要的投影仪可用其他灯光来代替。 3.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许多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学生们需要自己对学习问题提出看法、想出办法,对产生的各种现象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比如,“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过程”、“建立太阳系的模型”等。在教学中,不要急于给孩子答案,让孩子在学习中自由探索求得解答。 4.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宇宙的已有认识是肤浅的,对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各种天象的解释也多源自书本或电视节目。因此教学中,许多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观察月相”“探究环形山的成因”等等。但对于这些探究 活动,也不能面面俱到地进行指导。只有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老师才加以适度的提示,帮助他运用思考、创意解答,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要让学生养成依赖的习惯。 5. 花一个月的时间来观察月相的变化,在夜晚观察满天的星星,这是对孩子们耐心细致地观察态度的培养。虽然其间有可能因为天气原因而影响观察活动,但长期的观察活动可以让孩子体会科学研究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有时候还必须在夜晚进行观察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从事长期观察(一个月)和夜间观察,这是十分重要的。 6. 要关注孩子的课余探究活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课余的探究活动,包括搜集资料、观察月相、观察星空等。在这些课余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动员家长和孩子一起从事观察活动,并对孩子的认真观察进行鼓励。 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单元概述 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人类总是在与环境进行着频繁的物质、能量交换。然而,环境问题已成了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直接危害着整个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成了人类共同的影响深远的战略性任务。 虽然学生在此前参与了有关生命和物质世界的许多探究活动,尤其是五年级时已渗透了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但还没有对我们生活的地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以前的研究是静态的,重在了解、分析,现在对环境的研究则要求学生带有价值判断,引领学生们关心有关地球整体的环境问题,并力图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教材安排的整个脉络是围绕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现今人类处理环境问题的一些方法展开的。 本单元内容分两部分,分别为对垃圾的研究( 1 , 5 课)和认识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6 , 8 课),主要让学生体验两个典型过程:对垃圾的处理过程和对其他环境的考察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模拟各种处理方法,小中见大。 教材安排首先着眼于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垃圾分类,让学生去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找找家中会产生哪些垃圾,这些垃圾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如何。 接着按照学生探索垃圾问题的发展过程为线索,让学生经历垃圾的处理(主要是填埋)有什么问题——改进处理方法(减量、再使用再回收、垃圾分类)的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处理垃圾的一般方法和工业方法,知道处理垃圾的一些基本原则,为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解决知识障碍。比如垃圾的分类,就是为了减少处理垃圾的成本,从而使学生明白自己平常一些小的行为也会产生很大的环保价值,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单元的最后部分,以人类面临的其他环境问题扩展学生对环境认识的视野,带领学生实际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包括参与一些社会环保活动),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教材安排了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我们也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和环保有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也可以在校园里进行,甚至在教师或成人的带领下在社会环境中开展,活动的规模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节。 单元目标 一、科学探究: 1、经历关于生活垃圾的产生、数量、种类的调查统计活动; 2、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尝试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分析简单填埋和直接焚烧垃圾带来的危害; 3、经历研究包装盒的活动,了解过度包装和滥用塑料包装的危害; 4、经历查阅、收集资料,了解垃圾回收利用方法和益处的过程,亲身经历一次垃圾回收利用的活动; 5、经历垃圾分类和做堆肥的活动; 6、经历调查家乡环境的活动,学习考察自然环境的方法 ; 完成一个环保行动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个人的环保行动计划,并付诸行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关注环境问题,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实际行动参与改善环境的活动。 2、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培养资源意识。 三、科学知识: 1(知道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了解垃圾处理的一般方法及其优缺点。 2、知道垃圾减量的重要性,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3、知道垃圾怎么分类,每类包括哪些,知道各类垃圾的合理处理方法。 4、认识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和材料,了解一些常见的可回收材料的回收方法及其好处。 5、知道人类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缺水、气候变暖、物种灭绝、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6、了解家乡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7、了解人们开展的环境保护工作及取得的初步成果。 教学建议 1(把正确认识环境和人类的关系这一思想贯穿整个单元。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人类对环境负有保护和改善的责任,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尽量结合本地区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事例进行教学。教材提供了一般的普适性的内容,而结合当地实际的环境教育才是对学生最生动最有效的。我们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追求实效。 3(要十分重视调查、考察、实践体验活动,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并不容易,需要长期的坚持,前提是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要充分估计调查、考察、实践体验活动可能遇到的困难,从时间、安全、方法、途径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如《垃圾堆里有什么》中关于家中垃圾的调查要提前布置,提醒孩子争取家长的支持。如《考察家乡的环境》中对家乡水资源的考察,要强调安全,对查找植物的“杀手”要给予查找途径和方法的指导。 5(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参加环境保护活动需要真正的行动,而非口号。我们要在学生知道怎么做的基础上,明确哪些是我们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把我们的环保行动切实开展起来。可以与校外机构的环保行动、学校大队部活动、班队活动等相结合。
本文档为【小学科学六下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7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15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