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doc】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举报
开通vip

【doc】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doc】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问题 囝 一蚀锯发展纵横2007年第2期…一垦堕笾王塑…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 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刘传岩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石家庄050061) 内容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Z-,_tk4e_,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我 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同时在转移方向,转移速度 和转移规模上符合中国国情,是我们面临的...

【doc】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doc】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问题 囝 一蚀锯发展纵横2007年第2期…一垦堕笾王塑…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 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刘传岩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石家庄050061) 内容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Z-,_tk4e_,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我 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同时在转移方向,转移速度 和转移规模上符合中国国情,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25(2007)02—0032—04 一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巨大.素质相 对较低中国是世界第一人Vl大国.人Vl总数已经超过 13亿.其中:农民达到9亿多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 23亿人.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农村教 育薄弱.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据统计,目前在中 国49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 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 的仍占88%.农民工职业培训刚刚起步,他们从事非农 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在非农领域的竞争中处于 不利地位.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 f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制约了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长期的 历史问题.由于建国后我国走的是一条特殊的工业化 道路.即摒弃市场机制.用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人为 分割.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片面追求工业增长尤其是重 工业的增长.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革开放 以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户籍制度已作出 了许多重要调整.歧视性的地方政策正在被逐步取消. 如2OO1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 理制度的意见》.对农民的落户标准给予了明确规定, 制约农民进入小城镇的户口障碍已基本消除2002年 中共中央2号文件提出:对进城农民要公平对待.合理 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但各地方政府对城市劳动 力的种种保护性措施和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性做法并 未真正取消 (三)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进程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使城市化与 工业化不同步.我国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并正在向 工业化后期阶段过渡.而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目前世 界中低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平均为52%.2oo5年底我 国城镇化率为43.0%.比世界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 点城市化进程滞后阻碍了国内有效需求的有序扩展 和升级.导致我国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Vl与 土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城市化滞后也制约了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难以发挥第三产业巨大的 吸纳就业的能力.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四)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 弱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我国乡镇 企业异军突起.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发挥了巨 大作用.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但 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工 业发展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企业技术进步加快.国 家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大.乡镇企业发展方式由劳动 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加上自 身管理水平,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乡镇企业经济效益开 始下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明显减弱. (五)城镇失业比较严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 为城镇就业传统主渠道的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生 产经营困难重重.大量释放富余人员.2004年.国有单 位就业人数由11261万人减少到671o万人.下降了 40.5%.集体单位就业人数由3147万人减少到897万 作者简介:刘传岩,北京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现供职于中共河北省委党校,主 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 人,下降了71.5%,涌现出大量下岗职工,城镇就业形 势十分严峻城市职工再就业的方向主要是非国有经 济.而农民进城就业的主要领域也是非国有经济.这样 必然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给农村劳动力向城镇 转移增加了困难 (六)城市劳务市场不规范.农民工的基本权益缺 乏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存在严重的地区,城乡分 割.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不到位.管 理效率不高.大部分农民工基本是自发外出务工的.农 民工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很多城 市为了解决本地人员的就业问题.在一些工种上制定 歧视性的政策.不许农民工进入.有些还要求农民工办 理名目繁多的各种证件作为进城务工条件.使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流动受到阻滞.作为城市的弱势群体.农民 工主要从事城里人不愿干的最累,最脏和最苦的工作. 收入水平很低.合法权益常常受到侵害.近几年用工单 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件时有发生.个别社会职业中 介组织甚至以介绍工作为名骗取农民工的钱财 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相关理论简介 二元结构理论是现代国内外学者对劳动力流动机 制的研究基石.刘易斯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 发展》一文中首先提出二元结构理论,后来经过刘易斯 本人的一再诠释,以及费景汉,拉尼斯,哈里斯,托达 罗,乔根森,拉克西特等众多学者的相继发展,现已成 为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二元结构理论认为.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中存在分割现象:产业上主要体现为工业 和农业的分割.地域上主要体现为城市和农村的分割 劳动力会从低边际用途向高边际用途——或者说从传 统部门向现代部门,从农业向工商业,从农村向城市转 移. 在此基础上.托达罗提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内部 结构也有二元结构.即城市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的 分割.城市正规部门是指那些正规的,现代化的工商企 业.这些企业的主要特点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 通常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国际化的程度较高.受到政府 的保护,工资相对较高.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就业 竞争非常激烈.从业者一般受过正规教育.文化素质较 高城市非正规部门是指正规部门之外的城市落后部 门: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十分落后.从业者很少受过专 f]iJll练.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非正规部门的经营者常 常不遵守最低工资法等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那些 在正规部门找不到工作的劳动者.不愿意回到农村.只 好涌人非正规部门.从事小规模生产和服务活动.成为 个体商贩,搬运工,保姆,勤杂工等.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 市以后的预期收入W.与留在农村的收入W之问的 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 决定 郑伟家庭教育讲座全集个人独资股东决定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关于成立临时党支部关于注销分公司决定 因素.农村劳动 力迁移到城市后的预期收入可以表示为:WU=WF×(1一I1) +WI×u 其中,W和W.分别代表城市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 门的工资.u代表失业率.相应地.1-u代表能在正规部 门找到工作的概率 假设信息是完全的.即农村劳动者可以对各种情 况下的收入和获得各种收入的概率作出准确的估计. 在这个前提下,如果W.,>W,农村劳动力就会向城市 迁移.当Wu=W时,对农村劳动者来说,到城市去和留 在农村预期收入没有差别这就意味着城乡劳动力达 到了均衡状态.从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迁移将停止.不 过这只是对尚未迁移的劳动者而言的事前均衡.对于 已经迁移到城市的劳动者而言.在正规部门就业与在 非正规部门谋生,处境截然不同.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劳 动者有可能抱着将来在正规部门找到工作的希望继续 留在城市.也有可能失望地回到农村.如果是后一种情 况.城市失业率将降低.上面的均衡将被打破.从而引 起新的劳动力迁移.直至达到新的均衡. 由于城市正规部门的工资W远远高于农村收入 水平W,所以,即使失业率u很高,即使在正规部门找 不到工作,城市的预期收入W仍有可能高于W,吸 引着农村劳动者源源不断地流人城市这就是发展中 国家城市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所在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把劳动力流动仅仅归因于城 乡预期收益的简单比较.而没有考虑迁移成本.因而缺 乏从微观层次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机制的深入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较好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源.给中 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依 据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基本原理,本文认为.要解决 好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可以将WW之 间的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数.通过一定的措施 调整与W与W之间的关系,来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 平稳有序地流动.做好流动过程中的保障_T作和流动 节奏的控制工作具体表现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要保 证W,>w,即要使,=>1,但也不能使,的值过大, 否则农村与城市发展水平差距太大.会导致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过快.这将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压 力和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影响城市化的健康持续发 展. 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依据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基本原理,本文认为. 一 方面要体现城乡之问的收入差距.推进城市化进程: 萎嚣蒿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豳 (一)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顺利转移的重要保障劳动力素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相关 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 相关关系.要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着力推进农 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总 体规划,组建职业培训基地.完善职业培训体系.调动 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结合市场需求和输入 地企业的要求.重点加强对农民工对El职业技能培训 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积 累.加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拓宽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的层次,领域.将沉重的人El压力转化为人力资 源优势. (二)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壁垒.建立城乡衔 接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打破 城乡壁垒.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逐步使户籍制度与劳 动者就业,子女人学,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脱钩.使户 籍成为纯粹的登记制度.仅用于统计人E1分布状况.为 人El的合理流动创造条件.从而建立起健康有序的城 乡人El流动机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要结合城乡 生活水平的实际差距.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福利保障 制度.进一步去除对农民工就业的限制.在农民工及其 子女就学,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与城市居民同等 的待遇要把国家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相关政策进 一 步落实下来.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困 难的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要逐步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廉租 房"与"经济适用房"保障范围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城乡 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有效 转移的重要保证和长远之计.政府相关部门应统筹考 虑城乡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建立和健全劳动力的社会 调节机制;加强《劳动法》等相关法律的执法力度,提高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规范程度.保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 之间的双向选择,特别是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 完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加强市场信息服务.特别是 在农村劳动力输出的集中地区.要建立,健全企业用工 信息网络.通过报纸,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公 布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降低农民工的信息搜寻成本. 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营造就业,居住和流动的良好环 境.降低迁移成本.逐步消除以城乡户籍分割的劳动力 市场. (四)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市化水平.为农村剩 余劳动力转移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从现代化国家发 —— 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城市化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发展是 I曩同步的,这是传统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趋,是现代化 的重要标志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和协调 发展的方针.统筹考虑.构建分工合理,层次分明的城 市体系.要按照城市化发展规律.结合各地区现有条 件.因地制宜地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在当前中国农村剩 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大的国情下.城镇对于吸纳农村剩 余劳动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城镇对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才能减缓农民向城市转移 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 空间转移结合起来.达到"离乡又离土.进厂又进城"的 目的.要重点加快具有一定规模,已经具备城镇自身内 循环功能的县城城区和中心城镇的发展.通过促进这 些具有一定凝聚功能和辐射功能交联点的发展.带动 较小规模的城镇发展.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城镇的发展 引导到集中,规范,有序的轨道上来.这也是我国缩小 城乡差别,提高农民收入.消除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 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五)推进乡镇企业的改革重组.使乡镇企业再现 经济活力尽管目前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能力下降.但不可否认它仍是我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重要渠道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工业化的有机 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乡镇企业的发展要与小城镇 建设结合起来: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劳动力丰富的 优势发展轻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与城市工业化形 成优势互补的"双赢"关系: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 科技为支撑.以质量为中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三是 进行产权制度创新.打破地缘性和封闭性约束.在不同 地区,行业和所有制范围内重组.增加就业机会;四是 改变传统的,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管理科学化和 制度化. (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国 际经验表明.凡是人El众多,土地和资本稀缺的国家和 地区.其产业结构都要经历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资 本和技术密集型这一演进过程.这既是产业结构发展 的一般规律.也是东南亚国家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 成功经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就业形势 严峻.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 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产业发展 战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处理好发展劳动 密集型产业与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之间的关系.重点发 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 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走具有中 国特色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七)从中国国情出发.积极引导农民"兼业".我国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十分庞大.如果把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转移目标定位于大中城市.将会给城市带来巨 大的压力.同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能在教育,社会 保障和住房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致使绝 大多数农民很难从农业中完全转移出来.因此,今后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性质只能 以兼业性转移为主具有中国特色的"离土不离乡"和 农村"劳务输出"就属于兼业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改革开放2O多年来.我国农民的从业结构发生了很大 变化.农业兼业户和非农兼业户的数量逐年增加."兼 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例不断增加.农民兼业现象十 分普遍.各级政府应当顺应这种形势,在土地和产业政 策上积极引导农民"兼业"鼓励城市大企业到农村投 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为农民兼业创造 条件. (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对农村基 础设施等的投入力度建立以T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 机制,加大支农惠农护农政策实施力度.加大财政对农 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增 收的条件.采用补助等政策措施,扶助良种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储藏和加工业,农产品质量安 全检验检测基础建设,农产品信息网络和营销组织建 设项目.积极探索有效的融资模式.建立不断增长的支 农资金渠道.扩大农村发展的投资来源.增加对农民的 直按收入补贴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应将新增存款尽可 能多地投入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九)全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按照自愿有偿的原 ( 则.逐步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流转.在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多 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 一 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农村信用社要完善法人治理 结构,优化经营机制,强化支农功能.要大力培育由自 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 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进一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 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健全农民负 担监督管理机制.改善农业经营管理. (十)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 结构优化与产业链的延伸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环境 和条件.鼓励相关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加强同 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加强农业 技术研究.积极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加速科研成 果转化.构建以乡镇基层农业服务站为龙头.农村科技 致富带头人为主体的农技推广体系.大力发展各种专 业技术协会,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增加农业科技 含量,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 型向集约型转变.按照高产,高质,高效的要求,因地制 宜的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 开发,发展农业产业一体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 附加值.发展一批各具特色,品牌效应,规模效益和产 业集聚力明显的农业产业群,实行在专业化基础上的 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推动农村二,产业的发展,为 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从农业资源优势向农 业经济竞争优势的转变.逐步实现南传统农业向现代 农业的跨越 (十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的科 学文化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的 加大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强国富民的根本保障.必 须从战略高度出发.完善农村教育政策.加大对农村基 础教育的财政投入,保证农村教育的经费来源.继续落 实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 化素质.完善国家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和制度,确保广 大农村适龄青少年尤其是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 业.此外,还要从农村教育的实际出发.加快教学内容 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各级各类农村职业教 育和农村高等教育.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提 升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提高农村新生劳动者和现实 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技应用能力.以适应市场对各种 类型的劳动力需求 (十二)政府积极引导,为回流创业建构良好的发 展平台现在具有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劳务人 员回乡创业现象已经出现.回乡创业已经初显端倪.各 级政府要把这个现象提高到与劳务经济,甚至更高的 层面上来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政府在规划农村发 展布局.尤其是小城镇建设中.要把回乡创业当成引进 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其创业过程中.对其必要的条件给 予适当的支持通过建构较高的创业平台和创造良好 的创业氛围.使回流创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镇 化,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力量之一. 参考文献: 【l】洪银兴.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5. 【2】齐良书.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3】胡顺延,周明祖,水延凯.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M】.北 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4】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 出版社.2004. 【5】刘永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J1.农村经济问 题,2001,(5). 【6】郝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选择【J1.农业经 济问题,2004,(5). 【7】佘宝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J】.江苏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2,(4). 【8]gg,曹亚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再探讨【J】. 人IZl与经济,2002,f4).口
本文档为【【doc】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96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7-10-14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