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历史地理环境与壮族服饰关系浅析

【doc】历史地理环境与壮族服饰关系浅析

举报
开通vip

【doc】历史地理环境与壮族服饰关系浅析【doc】历史地理环境与壮族服饰关系浅析 历史地理环境与壮族服饰关系浅析 ? 56?广西地方志2010年第3期(总第162期) 鹄粤壤謦尽算潼 杜晶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地理专业,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一个民族的服饰,既积淀了一个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中形成,并深受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壮族服饰的形制,色彩,纹样,面料不仅受到岭南地区温热多水等历史 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与风俗,宗教,审美等历史人文地理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彰显出别具一格的服征. 【关键词]壮...

【doc】历史地理环境与壮族服饰关系浅析
【doc】历史地理环境与壮族服饰关系浅析 历史地理环境与壮族服饰关系浅析 ? 56?广西地方志2010年第3期(总第162期) 鹄粤壤謦尽算潼 杜晶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地理专业,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一个民族的服饰,既积淀了一个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中形成,并深受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壮族服饰的形制,色彩,纹样,面料不仅受到岭南地区温热多水等历史 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与风俗,宗教,审美等历史人文地理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彰显出别具一格的服征. 【关键词]壮族服饰历史地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K29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434X(2010J03—0056—05 某一个民族或某一地区的服饰,同其他民俗 风情一样,既积淀了一个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 涵,又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中形成, 并深受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服饰具有鲜明的时 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它是在特定的历史和地 理环境中发生,发展,演变的.服饰受历史地理环 境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该区域的气候,地 形,生物等历史自然地理要素的直接影响;二是该 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历 史人文地理因素间接地影响着其服饰特征.因 此,服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一 ,历史进程中的壮族及壮族服饰 壮族(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 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 壮族地区是一个山清水秀,物产富饶的地方.境 内山峦起伏,石灰岩分布很广.受长期雨水的侵 蚀,形成了奇特的岩溶地貌.河流纵横交错,从广 州如南海或经越南人海.在河流与山地之间,多 为狭小的平原,盆地. 壮族来源于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秦以来, 壮族先人历代分别称为西瓯,骆越(雒越),南越, 濮,僚,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 "撞""僮""仲",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说: "庆元,南丹溪洞之民呼为僮."明清时也有称为 僮人,良人,土人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统称"僮族"("僮"与"壮"同音),直到周恩 来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壮族服饰的历史和壮族的历史一样悠久.在 桂林甑皮岩发掘的新石器遗物中,有若干件骨锥, 有专家推断,那是岭南壮族先民用来缝制兽皮或 缝制纤维的原始蔽体物的工具.这说明早期壮人 的祖先已有了遮体的原生态服饰,被认为是壮族 服饰的鼻祖.到了周秦之际,壮族先民越人已经 有一定的服装式样:上穿左衽,短袖,无领短衣;下 身穿"通裙",也称"桶裙",或称"贯头""关头"衣 服;一年四季打赤脚,称为"徒跣"或者"跣行". 在春秋战国时期,对壮族先民的服饰有了略微详 细的记载,如《战国策?赵策二》中这样记述"披 发文身,错臂左衽,瓯骆之民也"…."左衽"衣服, 一 直保留和传承很长时间,如《旧唐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卷一八五中 写道"南平僚,男子左衽,女子横布两幅,穿巾而贯 首,名日通裙"【2J.但其服饰的质地,长短,宽窄以及 颜色等等,都没有作具体描绘和记载,直到明清以 后,记载始较详备.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 记述:"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日黎桶,腰 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馒." 说明壮族男女服装大致相同,均着短衣短裙,与早 作者简介:杜晶,女,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历史地理环境与壮族服饰关系浅析?57? 期的"左衽""通裙"有了变化和改进,这大概与 南方气候炎热和经常下水田劳动有着必然的联 系.到了清末民初,刘锡蕃在《岭表记蛮》中对壮 族服饰作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壮人男女,从前俱 挽髻,服饰亦奇特.有斑衣者,日'斑衣',有红衣 者,日'红衣壮',有领袖俱绣五色,上节衣仅盈 尺,而下节围以布幅者,日'花衣壮',又有长裙细 折,舞花五彩,或以唐宋铜钱系于裙边,行时其声 叮铛……"J.到了清代,壮族服饰无论男女,头 上均挽髻和包头,上身着短衫,衫长仅及脐,一身 着短裙或百褶长桶裙.衣领,衣袖,衣徽,下摆以 及裙子,均用五色线绣上各种花纹图案. 二,壮族服饰与历史地理环境 由于气候,水文,地貌,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等 差异使得壮族服饰景观呈现出独有的文化特质和 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服饰风貌.下面就分别从 历史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加以阐述. (一)历史自然地理环境与壮族服饰的 密切关系 1.温热气候,多水环境孕育下的壮族服饰 壮族生活在炎热多雨的岭南,山林茂密,江河 交织,衣饰也就适应这种自然环境的需要.服装 款式多为开放裸出式,四季变换不分明,以简单凉 快为其特点之一.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中记载:"陆事寡而水事众……短绻不祷,以便涉 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4J,即指当地人喜欢穿 凉爽的短衣短裙或无裤裆的短套裤.同时壮族先 民断发文身也是为了适应南方温热的气候和方便 从事渔猎活动,而文身则可以代替同样妨碍劳作 的衣服,因为在身体上刺上蓝色或黑色的花纹图 案同样起到遮掩身体的作用(文身还有信仰原 因,在此不论述).因为湿热,一年四季男女都可 以跣足,露顶,或穿木屐.打绑腿可以保护腿部不 被荆棘划伤,虫蛇叮咬.穿勾尖鞋上山爬坡,既防 止脚趾碰伤,又能减少阻力和鞋的窝折磨损.壮 族多注重头饰,以布包头,其功能在于防晒,久而 久之,习以成俗. 2.山区地貌带来的壮族服饰风格 由于壮族居住在山区,消息闭塞,跟外界少有 来往,多是从自然中寻求他们需要的事物,他们用 来染制布料的颜料也是自己提炼的.但是由于经 济,技术落后,壮族人民的染布色料多局限于蓝, 黑二色.尽管颜色单调,但毕竟是他们努力劳动 后得来的果实,人们总是喜欢欣赏自己的劳动创 作和劳动成果,因此,壮族人民对自己染制出来的 黑,蓝土布有种偏爱的感情,形成了以黑,蓝衣服 为盛装的习惯.此外,在一些山林地区,除了耕种 之外还需要狩猎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壮家 猎人穿蓝,黑衣服行猎于山林之中不鲜明显眼,有 利于狩猎者的活动,蓝,黑衣服对他们的生活习惯 无疑是适合的. 3.丰富的物种显现在服饰细节 面料是服饰的基本,而壮族服饰的面料多来 自自然环境中.壮族先民很早以前就有了麻织 品,在广西平乐县银山岭出土的铜器,陶器中,隐 约粘有麻布纤维的痕迹.其纤维很细,质量与 1957年在长沙战国墓出土的麻布相仿.这是瓯 骆人拥有麻布的证据.壮族先民的纺织业,最早 是就地取材,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细长纤维作为原 料,用以纺线织布.从考古发现和零星的文献记 载可知,秦汉至隋代这个时期,瓯骆地区的纺织业 有了较快的发展,《汉书?地理志》云:南粤"处近 海,多犀,象,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 者多取富焉"【5J.其中所说的"布",后人考证是 为葛布.张心泰《粤游小记》说:"粤中多产葛,惟 郁林州者知名最久……即今之郁林葛也."【6可 见汉代以后,葛布已于犀,象,珠玑齐名,饮誉中 原.《汉书》又说:"南粤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 女子桑蚕织绩."说明当时瓯骆人已经开始养 蚕并出现了丝织品. 在汉代瓯骆地区的纺织品还有棉织品.岭南 地区盛产木棉,"其数高大,其实如酒杯,皮薄,中有 如丝棉者,色正白"r.木棉树"高数丈,树类梧 桐,叶类桃而稍大,花色深红类山茶,春夏花开满 树.花谢,结子大如酒杯,絮吐于口,茸如细(三个 毛),旧云海南蛮人织以为布"-8J.宋代以后棉花 有了新的发展."吉贝木,如纸小桑枝,萼类芙蓉花 之心,叶皆细茸,絮长半寸许,宛如柳绵.有子数 十,南人取其茸絮,以铁筋碾去其子,即以手握茸就 纺,不烦辑绩,以之为布,最为坚善","雷化,廉州及 南海黎峒富有,以代丝宁".说明宋代壮族东南部 地区已普遍种棉,夏穿麻衣,清凉离汗,冬着棉布, 柔软暖和.明清时期,壮族西部山地利用山地,畲 地,遍植棉花,自织自染,供家庭来用,也售于市. 棉花成为壮族必不可少的种植作物. ? (总第162期) 58?广西地方志2010年第3期 壮族服饰图案纹样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与自 然界中.壮族人民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风景如画的 岭南山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红花绿叶,这些美 丽的山林景色和田园风光在壮族服饰中得到充分 的体现.花是壮族衣饰中最为普遍的装饰图案, 如牡丹,梅花,菊花,木棉花等,更有以花为组合图 形的图案,千姿百态,组合有序.壮锦的花纹图案 式样繁多,内涵丰富,有其独特的风格,并能明显 地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织锦图案.如"五彩花""大 花壁挂""花山壁画"等,它们都以纯朴,艳丽的色 彩刻画着绚丽绽放的花朵,既严谨安稳又生动自 然,给人以优美动人的绚丽景象.壮族女子按照 自己的审美需求,将美好的自然图案简化为几何 纹样,自然纹样,动植物纹样和人纹样,和谐统一 的装饰在整套服装上,这些丰富多彩,精美雅致, 色泽艳丽,充满大自然泥土气息的图案纹样,生动 地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与壮族服饰的 密切关系 1.等级观念对服饰的直接影响 历代统治者的思想意识和所采取的政策对包 括黑衣壮在内的少数民族服饰等民间艺术的影响 是深刻的.明清土司统治壮族时期,土司对壮人 的服式和服色作了种种规定.如在广西那坡县, 土司规定"壮族土民的衣服只准穿蓝黑两色,土 官及其亲属穿绸,缎料子.读书可穿灰,白色,考 中秀才者,可和土官一样穿大襟长衫马褂.普通 的男人服式,上穿大袖无领,小襟或对襟短衣,下 穿宽筒长裤.妇女服式是大襟长至膝盖略上,细 路从领口往腋下开;中青年妇女的上衣在胸前和 袖口用不同条布装饰,蓝黑相间,纽扣分为布结 扣,铜扣,银铃扣和玉扣等几种."今天的黑衣 壮全身着黑色服装,以"黑"作为族群的标记,与 历史上土司制度的规定不无关系.国民党政府时 期对风俗文化的态度也影响了黑衣壮服饰的发 展.新桂系在广西各县成立风俗改良委员会,对 广西各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发 出改良规定,其中有男女服装须购国货,不准奇装 异服的规定.在那坡县,当时县城有兵守在城门, 要求剪掉黑衣壮,瑶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的辫 子,裙子,使得那个时期的黑衣壮妇女不再穿裙 子,戴首饰上街.新中国的成立,民族平等,民族 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成为民族关系的主题,壮族 人民在继续保持服饰庄重质朴风格同时,服饰色 彩的选择搭配变得自然化,多样化,同时原有的等 级束缚也越来越淡化. 2.独特审美作用下的服饰特征 壮族服饰反映了壮族人民心灵与自然的谐 声,体现了他们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的审美情 致.壮族最常穿的蓝,黑,青服装也保持了大自然 最常见的原色,显现了一种自然美,与他们生活的 草木葱茏的绿色自然环境是那样的和谐一致,浑 然天成.山川河流,草木花卉,鸟兽虫鱼……这些 丰姿多彩的花鸟百草图表现出生机盎然,太平景 胜,和谐康泰兴旺的大自然美,寓意丰富深刻,有 的象征自由,幸福,爱情,有的寓意吉祥,平安,多 子,长寿.如"鸳鸯戏水",以一对鸳鸯,一池清水 构成图案,象征夫妻恩爱;"四季花香"用梅花,牡 丹,月季,菊花来结构纹样,象征一年四季鲜花盛 开,生活美满;"喜鹊登梅"用喜鹊与梅花构成图 案,梅与眉谐音,寓意喜讯即将到来;以石榴,红 枣,花生构成图案喻"早生贵子";"多福多寿"用 佛手,石榴,寿桃构成图案,佛与福谐音,石榴象征 多子,寿桃象征长寿,多子,多福,多寿一目了然; "万事如意"则用两只如意头和万字格底纹组合 而成,万字格寓意万事,如意头原来是菩萨手持的 佛具,自然会带来吉祥如意之福,两者合之则是万 事称心如意.这些是对大自然的描绘与创造性运 用,是亲和自然,与大自然投合,相融的审美情感 的自然流露. 壮族服饰中壮锦的色彩是大自然的产物,与 地域是分不开的,广西地处亚热带,阳光充足,四 季葱绿,自然景物色彩浓郁艳丽,使得壮民对自然 界绚丽的色彩有着深切的感受和浓厚的兴趣,这 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壮族人民特有的色彩审美心 理?.不同的色彩给人的视觉和心理感受是不 同的,并能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表达不同的意 境,有着不同的审美效果.壮民在织锦时多用暖 色,纯色,以红,黄,橙等暖色相组合的搭配,表达 温暖,活跃,吉祥的意义.以蓝,绿等冷色组合,则 拥有着清爽,明朗的感觉.在一幅织锦中冷色调 的出现主要是作陪衬对比之用,使得织锦别具特 色.而暖色与冷色的搭配则既有五彩缤纷的强烈 对比,又有朴素大方的调和色调,用色大胆,华而 不俗,是壮锦配色中最为突出的搭配. 3.风俗习惯与服饰文化风格相适应 历史地理环境与壮族服饰关系浅析?59? 壮族中的一支黑衣壮,其服饰有手工精巧的 织绣,细密精致的编织,生动艳丽的图案,琳琅满 目的银饰,姑娘的心灵手巧在服饰上能一目了然. 黑衣壮男子择偶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姑娘在刺绣, 染布和纺织方面的熟练技能,因此黑衣壮姑娘常 将自己心爱的绣花巾帕,鞋垫,布鞋赠送给情人. 她们也常常耗费精力制作显示自己才能的服饰, 在节日里穿上以便能找到一位如意郎君.逢年过 节,尤其是歌圩上,人们总是穿上自己最漂亮华贵 的服装,挂满各种精致的饰品,成群结队从四面八 方赶到圩场,展示自己精美的服饰.这些美丽的 服饰是黑衣壮人勤劳的表现和智慧的结晶,节日 的服饰展示活动简直就是一次美的巡礼,人们在 这美的巡礼中感受到了劳动创造的喜悦,从而更 激起他们创造更美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节日也就 成了展示他们的生存智慧与美的舞台."民间文 化的生命力根植于在民间社会中的展演,其存在 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社区人们的使用.一旦脱离了 鲜活的社会生活,丧失其功能,等待它的命运便是 作为标本放在陈列室展览'"J.黑衣壮的服饰工 艺就这样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在众多传统节日 里,得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韵味十足而美 丽的民间艺术. 4.宗教信仰与服饰文化紧密相连 "艺术的发生和万物有灵观和图腾信仰都为 原始艺术发生着深刻的影响"_】引.古籍记载及通 过侗族诸民族留下来的文身,文面习俗来看,古越 人的文身,文面,最早出现于氏族,部落的图腾标 志或称图腾徽号.为求得图腾神的保佑,原始人 将图腾的皮毛或其他部分披挂于身,或是将图腾 形象刻画在身上,使自己的灵魂能与祖先或图腾 的神灵共一体,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保护和力量. 例如龙氏族者,便在自己的身上或者在额头上刺 着龙的徽号,图案,"以象龙子"J.又例如《汉 书》卷28记载:越人"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 害"j,岑家梧先生对此认为:"原来图腾民族的 黥纹,以图腾对象附着于身体之上,即代表图腾祖 先的存在,赖此发生魔术的保护力,避免蛟龙之 害."】直至建国前夕,壮族仍然有文身余风,一 些父母为保护小孩,把小孩送到道士那里去文身, 让道士在孩子身上画上符纹图案,认为这样可以 获得神的护佑.有些道士自己也文身】.同时 文身也是彼此间在进行交际和通婚过程中认同或 区别.氏族,部落消失以后,文身,文面并非同时 消失,而是约定俗成,长期的保存下来,有的甚至 保存到近现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赋予新 的解释和含义,如"美观""雄壮""认祖"等说法. 壮族的服饰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内涵,宗教信 仰也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服色和图案.生活万紫千 红,为何壮族如此推崇黑衣呢?除了相传依老发 以蓝靛制黑衣抵抗外族的传说以及自然环境的影 响外,崇拜黑色有着其深刻的道教文化内涵. "道"的最初状态就是"黑暗",老子称之为"玄" 状,而且"玄之又玄",空虚无物,渊深莫测是道的 本体特点.老子云:"知其白,守其黑."意即道是 静寂,无声,无欲,无体,无形,至善,空灵,朴德的 隐匿者,说出来的道是明了的,是道的显现者.西 方现代诗人,哲学家海德格尔研究老子道教观时, 认为"知其白,守其黑"的意思是:"黑"是思想的 源泉,思想的场所和它的场所性的本质,是原始纯 朴的本性,是我们本源的家.生活如同荷尔德林 的"盛满了黑暗的光明"的酒杯一样,黑色有着纯 澈,善良的生命特征.黑衣壮独崇黑色正是对这 种善良,纯朴生活的追求,是黑衣壮万里迁徙,历 经战乱仍然生存的强大的民族生命力的象征?. 5.文化交流与服饰变迁同步发生 对一个民族来说传统的和外来的影响交融 杂糅构成了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壮族群在历史 发展过程中,与相邻的族群支系发生了文化上的 交流与融合,这种与他族文化上的交融深刻影响 了壮族服饰的形式与风格.历史上,壮族与我国 各民族有过几次比较大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其中 与汉族的交流更为频繁,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尤为 深刻.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反映在服饰上,便 是壮族与各民族服饰不断地相互影响,借鉴,交汇 融合,这种服饰交流中的改服易饰多非强制,而是 民族服饰的自然选择与吸收. 先秦时期,汉文化最早浸润岭南.秦在岭南建 三郡后,"徒中县之民""使与百粤杂处"【】引,汉文 化对尚未形成独立形态的壮族文化产生了很大影 响,影响的结果之一,便是三国时壮族先民的断发 发型被汉族的椎髻所取代.隋代"与华人错居"之 俚僚,已"同之齐人"?.南宋末年,中原战事频 仍,百姓大量南逃入粤.明末清初,鄂湘汉民为避 清军兵锋入桂,大多留在广西.汉文化便通过这种 自然的交往传播进入壮族地区.同时,朝廷在壮族 ? 60?广西地方志2010年第3期(总第162期) 地区兴建学校,以习汉文化.明代规定凡土官承 袭,须亲身赴京办理各项手续,土官子弟"须人儒学 习礼"方得承袭.土官或贡使人京,土官子弟在外 入学自然会接触或习得汉族各种文化并在家乡传 播.壮汉文化长期的交流与融合,导致了包括服饰 在内的壮族文化的普遍同化.从三国至清代,汉族 的椎髻发型一直在壮区盛行.宋代以后壮人的左 衽衣改同汉人的右衽衣.明清时,人们模仿官宦之 家蔚然成风.如清代白山司(今属马山)壮人"平 日皆跣足,遇年节及喜庆宴会,男着袜履,女蹑花 鞋,悉以布为之"-l.民国时,壮族服饰进入大规 模同化阶段,衣着普遍改为唐装.直至现在,一些 偏远地区壮人仍着唐装.壮族也吸收了相邻或与 之杂居的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如与侗族,苗族杂 居的贵州从江壮族,服饰受到这两个民族的影响而 与之有相似之处.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三通"(通公路,通电,通电视)使越来越多的壮村 落与外部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影响,改变 着壮族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壮 族传统服饰也因为与外界的接触与交流而出现了 重大变化.如中部,南部土山河谷地带德隆乡,平 孟乡等乡镇的黑衣壮改穿机织蓝布服装,与那坡当 地最富裕,势力最强盛的壮族"布央"支系无异,妇 女只穿裤装不着裙装.中北部的城厢镇等妇女从 原来的全身是黑过渡到"上蓝(青)下黑白头巾". 在黑衣壮地区,如今只有少数老年妇女穿黑衣,多 数中年妇女穿蓝色或紫色右襟上衣,黑色宽脚裤 子,包白头巾,这种服饰已与其他壮族支系大致相 同.而年轻女子已穿从街上买回的成衣了.这种 服饰的变化是由黑衣壮人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与影 响形成的. 三,小结 壮族服饰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必然结 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地关系的影响.壮族服 饰在历史演变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基础上,形成 了"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的特色.同 时,温热多水环境,山区地貌是其服饰文化丰富多 彩的根本原因.而独特审美,宗教风俗也造就了 非物质服饰景观.总之,壮族服饰是与所处自然 和历史人文环境相适应和相协调的,达到人与环 境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汉】刘向.战国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o5.175. [2]【后晋】刘晌.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5.4823. [3]刘锡蕃.岭表记蛮[M].商务印书馆,1935.62. [4]【西汉】刘安,高诱,淮南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9.8. [5]【汉】班固.汉书?地理志卷28[M].北京:中华书 局,1962.1670,1607,1607,1669. [6]张心泰.粤游小记[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5. [7]【东汉】杨孚.异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10. [8]【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64(引张七泽《梧浔杂 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那坡县志编纂委员会.那坡县志[M].南宁:广西 人民出版社,2002.107. [10]玉时阶.壮锦文化刍议[J].广西大学?哲学 社会科学版,1992,(4). [11][美]理查德?褒曼,杨利慧译.美国民俗学与人 类学领域的"表演"观[J].民族文学研究,2005, (3):142. [12]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98.21. [13]岑家梧.图腾艺术史[M].北京:学林出版社, 1986.37. [14]徐一青,张鹤仙.信念的活史:纹身的世界[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89—90. [15]朱常红.试论黑衣壮的道教文化底蕴[A].神圣而朴 素的美——黑衣壮审美文化与审美制度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6—127. [16]I汉】班固.汉书卷1下[M].北京:中华书局, 1962.73. [17]魏征.隋书卷82[M].北京:中华书局,1973.1831. [18]王言纪,朱锦.白山司志卷9风俗[M].道光十年 刊本抄.
本文档为【【doc】历史地理环境与壮族服饰关系浅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848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31
浏览量: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