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新】浙江高中物理竞赛辅导资料

【最新】浙江高中物理竞赛辅导资料

举报
开通vip

【最新】浙江高中物理竞赛辅导资料【最新】浙江高中物理竞赛辅导资料 目录 第一章 力,物体的平衡……………………………………………(1) 第一讲 力的处理………………………………………………… ,1, 第二讲 物体的平衡……………………………………………… ,3, 第三讲 习题课…………………………………………………… ,3, 第四讲 摩擦角及其它…………………………………………… ,7, 第二章 牛顿运动定律………………………………………………(9) 第一讲 牛顿三定律……………………………………………… ,9, 第二讲 牛顿定律...

【最新】浙江高中物理竞赛辅导资料
【最新】浙江高中物理竞赛辅导资料 目录 第一章 力,物体的平衡……………………………………………(1) 第一讲 力的处理………………………………………………… ,1, 第二讲 物体的平衡……………………………………………… ,3, 第三讲 习题课…………………………………………………… ,3, 第四讲 摩擦角及其它…………………………………………… ,7, 第二章 牛顿运动定律………………………………………………(9) 第一讲 牛顿三定律……………………………………………… ,9, 第二讲 牛顿定律的应用…………………………………………,10, 第三章 运动学…„„„„„„„„„„„„„„„„„„„„„(17) 第一讲 基本知识介绍………………………………………… ,17, 第二讲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相对运动…………………………,19, 第四章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22) 第一讲 基本知识介绍………………………………………………,22, 第二讲 重要模型与专题……………………………………………,23, 第三讲 典型例题解析………………………………………………,30, 第五章 动量和能量……………………………………………………… (30) 第一讲 基本知识介绍……………………………………………,30, 第二讲 重要模型与专题…………………………………………,32, 第三讲 典型例题解析……………………………………………,44, 第一章 力,物体的平衡 第一讲 力的处理 一、矢量的运算 1、加法 ,,,b表达: + = 。 ca ,名词:c为“和矢量”。 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如图1所示。 22和矢量大小:c = a,b,2abcos, ,其中 ,,bα为a和的夹角。 ,bsin,,,,bc和矢量方向:在a、之间,和a夹角β= arcsin 22a,b,2abcos, 2、减法 ,,,bc表达:a = , 。 ,,,bc名词:为“被减数矢量”,为“减数矢量”,a为“差矢量”。 法则:三角形法则。如图2所示。将被减数矢量和减数矢量的起始端平移到一点,然后连接两时量末端,指向被减数时 量的时量,即是差矢量。 ,,22b差矢量大小:a = ,其中θ为和的夹角。 b,c,2bccos,c差矢量的方向可以用正弦定理求得。 一条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是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法则的特例。 11例题:已知质点做匀速率圆周运动,半径为R ,周期为T ,求它在T内和在T内的平42 均加速度大小。 11解说:如图3所示,A到B点对应T的过程,A到C点对应T的过程。这三点的速度42 ,,,矢量分别设为、和。 vvvCAB ,,vv,,,t0根据加速度的定义 = 得:= aaABt ,,,,v,vv,v,CABA,= aACttABAC ,由于有两处涉及矢量减法,设两个差矢量 = ,v1 ,,,,,, ,= , ,根据三角形法则,它们vvv,vvCBA2A ,在图3中的大小、方向已绘出(的“三角形”已被,v2 拉伸成一条直线)。 本题只关心各矢量的大小,显然: 22,R2,R4,R = = = ,且: = = , = 2= vvv,vv,vv2CAB1A2ATTT 22,R4,R ,v,v82,R8,R12TT所以:= = = ,= = = 。 aaACAB22TTttTTABAC 24 ,学生活动,观察与思考:这两个加速度是否相等~匀速率圆周运动是不是匀变速运动, 答:否,不是。 3、乘法 矢量的乘法有两种:叉乘和点乘,和代数的乘法有着质的不同。 ? 叉乘 ,,,b表达:× = ca ,名词:称“矢量的叉积”,它是一个新的矢量。 c ,,b叉积的大小:c = absinα,其中α为和的夹角。意a ,,,b义:的大小对应由和作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ca ,,b叉积的方向:垂直和确定的平面,并由右手螺旋定a 则确定方向,如图4所示。 ,,,,,,,,bbbb显然,×?×,但有:×= ,× aaaa ? 点乘 ,,b表达:? = c a 名词:c称“矢量的点积”,它不再是一个矢量,而是一个标量。 ,,b点积的大小:c = abcosα,其中α为和的夹角。 a二、共点力的合成 1、平行四边形法则与矢量表达式 2、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与分力的求法 余弦定理(或分割成RtΔ)解合力的大小 正弦定理解方向 三、力的分解 1、按效果分解 2、按需要——正交分解 第二讲 物体的平衡 一、共点力平衡 1、特征:质心无加速度。 ,F,F2、条件:Σ = 0 ,或 = 0 , = 0 ,Fyx 例题:如图5所示,长为L 、粗细不均匀的横杆被两根轻绳水平悬挂,绳子与水平方向的 夹角在图上已标示,求横杆的重心位置。 解说:直接用三力共点的知识解题,几何关系比较简单。 答案:距棒的左端L/4处。 ,学生活动,思考:放在斜面上的均质长方体~按实际情况分析受力~斜面的支持力会通过长方体 的重心吗, 解:将各处的支持力归纳成一个N ~则长方体受三个力,G 、f 、N,必共点~由此推知~ N不可能通过长方体的重心。正确受力情形如图6所示,通常的受力图是将受力物体看成一个 点~这时~N就过重心了,。 答:不会。 二、转动平衡 1、特征:物体无转动加速度。 ,M2、条件:Σ= 0 ,或ΣM =ΣM +- 如果物体静止,肯定会同时满足两种平衡,因此用两种思路均可解题。 3、非共点力的合成 大小和方向:遵从一条直线矢量合成法则。 作用点:先假定一个等效作用点,然后让所有的平行力对这个作用点的和力矩为零。 第三讲 习题课 1、如图7所示,在固定的、倾角为α斜面上,有一块可以转动的夹板(β不定),夹板和斜面夹着一个质量为m的光滑均质球体,试求:β取何值时,夹板对球的弹力最小。 解说:法一,平行四边形动态处理。 对球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对平行四边形中的矢量G和N1进行平移,使它们构成一个三角形,如图8的左图和中图所示。 由于G的大小 和方向均不变,而 N的方向不可变,1 当β增大导致N2 的方向改变时,N2 的变化和N的方1 向变化如图8的右 图所示。 显然,随着β 增大,N单调减小,1 而N的大小先减小后增大,当N垂直N时,N取极小值,且N = Gsinα。 22122min 法二,函数法。 看图8的中间图,对这个三角形用正弦定理,有: Gsin,NG2 = ,即:N = ,β在0到180?之间取值,N的极值讨论是很容22sin,sin,sin, 易的。 答案:当β= 90?时,甲板的弹力最小。 2、把一个重为G的物体用一个水平推力F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墙壁上,F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9所示,则在t = 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的变化图线是图10中的哪一个, 解说:静力学旨在解决静态问题和准静态过程的问题,但本题是一个例外。物体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先加速后减速,平衡方程不再适用。如何避开牛顿第二定律,是本题授课时的难点。 静力学的知识,本题在于区分两种摩擦的不同判据。 水平方向合力为零,得:支持力N持续增大。 物体在运动时,滑动摩擦力f = μN ,必持续增大。但物体在静 止后静摩擦力f′? G ,与N没有关系。 对运动过程加以分析,物体必有加速和减速两个过程。据物理常 识,加速时,f , G ,而在减速时f , G 。 答案:B 。 3、如图11所示,一个重量为G的小球套在竖直放置的、半径为R的 光滑大环上,另一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自由长度为L(L,2R), 一端固定在大圆环的顶点A ,另一端与小球相连。环静止平衡时位于 大环上的B点。试求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 解说: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矢量总是可以平移到一个三角形中去讨 论,解三角形的典型思路有三种:?分割成直角三角形(或本来就是直角三角形);?利用正、余弦定理;?利用力学矢量三角形和某空间位置三角形相似。本题旨在贯彻第三种思路。 分析小球受力?矢量平移,如图12所示,其中F表示弹簧弹力,N表示大环的支持力。 ,学生活动,思考:支持力N可不可以沿图12中的反方向,,正交分解看水平方向平衡——不可以。, 容易判断,图中的灰色矢量三角形和空间位置三角形ΔAOB 是相似的,所以: FAB, ? GR AB由胡克定律:F = k(- R) ? AB几何关系:= 2Rcosθ ? 解以上三式即可。 kL答案:arccos 。 2(kR,G) ,学生活动,思考:若将弹簧换成劲度系数k′较大的弹簧~其它条件不变~则弹簧弹力怎么变,环的支持力怎么变, 答:变小,不变。 ,学生活动,反馈练习:光滑半球固定在水平面上~球心O的正上方有一定滑轮~一根轻绳跨过滑轮将一小球从图13所示的A位置开始缓慢拉至B位置。试判断:在此过程中~绳子的拉力T和球面支持力N怎样变化, 解:和上题完全相同。 答:T变小~N不变。 4、如图14所示,一个半径为R的非均质圆球,其重心不在球心O点,先将它置于水平地面上, 平衡时球面上的A点和地面接触;再将它置于倾角为30?的粗糙斜面上,平衡时球面上的B点与斜面接触,已知A到B的圆心角也为30?。试求球体的重心C到球心O的距离。 解说:练习三力共点的应用。 根据在平面上的平衡,可知重心C在OA连线上。根据在斜面上的平衡,支持力、重力和静摩擦力共点,可以画出重心的具体位置。几何计算比较简单。 3答案:R 。 3 ,学生活动,反馈练习:静摩擦足够~将长为a 、厚为b的砖块码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最多能码多少块, 解:三力共点知识应用。 a答: 。 ctg,b 4、两根等长的细线,一端拴在同一悬点O上,另一端各系一个小球,两球的质量分别为m和m ,已知两球间存在大12 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斥力而使两线张开一定角度,分别为45和30?,如图15所示。则m : m为多少, 12 解说:本题考查正弦定理、或力矩平衡解静力学问题。 对两球进行受力分析,并进行矢量平移,如图16所示。 首先注意,图16中的灰色三角 形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设 为α。 而且,两球相互作用的斥力方 向相反,大小相等,可用同一字母 表示,设为F 。 对左边的矢量三角形用正弦定 理,有: mgF1 = ? sin,sin45: 同理,对右边的矢量三角形, mgF2有: = ? sin,sin30: 解??两式即可。 答案:1 : 。 2 ,学生活动,思考:解本题是否还有其它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答:有——将模型看成用轻杆连成的两小球~而将O点看成转轴~两球的重力对O的力矩必然是平衡的。这种方法更直接、简便。 应用:若原题中绳长不等,而是l :l = 3 :2 ,其它条件不变,m与m的比值又将是多1212少, 解:此时用共点力平衡更加复杂(多一个正弦定理方程),而用力矩平衡则几乎和“思考”完全相同。 答:2 :3 。 2 5、如图17所示,一个半径为R的均质金属球上固定着一根长为L的轻质细杆,细杆的左端用铰链与墙壁相连,球下边垫上一块木板后,细杆恰好水平,而木板下面是光滑的水平面。由于金属球和木板之间有摩擦(已知摩擦因素为μ),所以要将木板从球下面向右抽出时,至少需要大小为F的水平拉力。试问:现要将木板继续向左插进一些,至少需要多大的水平推力, 解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力矩平衡的例题。 以球和杆为对象,研究其对转轴O的转动平衡, 设木板拉出时给球体的摩擦力为f ,支持力为N , 重力为G ,力矩平衡方程为: f R + N(R + L)= G(R + L) ? 球和板已相对滑动,故:f = μN ? ,G(R,L)解??可得:f = R,L,,R 再看木板的平衡,F = f 。 ,G(R,L)同理,木板插进去时,球体和木板之间的摩擦f′= = F′。 R,L,,R R,L,,RF答案: 。 R,L,,R 第四讲 摩擦角及其它 一、摩擦角 1、全反力:接触面给物体的摩擦力与支持力的合力称全反力,一般用R表示,亦称接触反力。 2、摩擦角:全反力与支持力的最大夹角称摩擦角,一般用φ表示。 m 此时,要么物体已经滑动,必有:φ = arctgμ(μ为动摩擦因素),称动摩擦力角;要m 么物体达到最大运动趋势,必有:φ = arctgμ(μ为静摩擦因素),称静摩擦角。通常处msss 理为φ = φ 。 mms 3、引入全反力和摩擦角的意义:使分析处理物体受力时更方便、更简捷。 二、隔离法与整体法 1、隔离法:当物体对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有必要各个击破,逐个讲每个个体隔离开来分析处理,称隔离法。 在处理各隔离方程之间的联系时,应注意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 2、整体法:当各个体均处于平衡状态时,我们可以不顾个体的差异而讲多个对象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处理,称整体法。 应用整体法时应注意“系统”、“内力”和“外力”的涵义。 三、应用 1、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用与水平方向成30?的力拉物体时,物体匀速前进。若此力大小不变,改为沿水平方向拉物体,物体仍能匀速前进,求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素μ。 解说:这是一个能显示摩擦角解题优越性的题目。可以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法一,正交分解。,学生分析受力?列 方程?得结果。, 法二,用摩擦角解题。 引进全反力R ,对物体两个平衡状态 进行受力分析,再进行矢量平移,得到图 18中的左图和中间图(注意:重力G是不 变的,而全反力R的方向不变、F的大小 不变),φ指摩擦角。 m 再将两图重叠成图18的右图。由于灰 色的三角形是一个顶角为30?的等腰三 角形,其顶角的角平分线必垂直底边„„故有:φ = 15?。 m 最后,μ= tgφ 。 m 答案:0.268 。 ,学生活动,思考:如果F的大小是可以选择的~那么能维持物体匀速前进的最小F值是 多少, 解:见图18~右图中虚线的长度即F ~所以~F = Gsinφ。 minminm 答:Gsin15?(其中G为物体的重量)。 2、如图19所示,质量m = 5kg的物体置于 一粗糙斜面上,并用一平行斜面的、大小F = 30N的推力推物体,使物体能够沿斜面向上匀速运 动,而斜面体始终静止。已知斜面的质量M = 210kg ,倾角为30?,重力加速度g = 10m/s , 求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大小。 解说:本题旨在显示整体法的解题的优越 性。 法一,隔离法。简要介绍„„ 法二,整体法。注意,滑块和斜面随有相对运动,但从平衡的角度看,它们是完全等价的, 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做整体的受力分析时,内力不加考虑。受力分析比较简单,列水平方向平衡方程很容易解 地面摩擦力。 答案:26.0N 。 ,学生活动,地面给斜面体的支持力是多少, 解:略。 答:135N 。 应用:如图20所示,一上表面粗糙的斜面体上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斜面的倾角为θ。 另一质量为m的滑块恰好能沿斜面匀速下滑。若用一推力F作用在滑块上,使之能沿斜面匀速 上滑,且要求斜面体静止不动,就必须施加一个大小为P = 4mgsinθcosθ的水平推力作用于 斜面体。使满足题意的这个F的大小和方向。 解说: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静力学题,可以动用 一切可能的工具解题。 法一:隔离法。 由第一个物理情景易得,斜面于滑块的摩擦因素 μ= tgθ 对第二个物理情景,分别隔离滑块和斜面体分析 受力,并将F沿斜面、垂直斜面分解成F和x F ,滑块与斜面之间的两对相互作用力只用y 两个字母表示(N表示正压力和弹力,f表示 摩擦力),如图21所示。 对滑块,我们可以考查沿斜面方向和垂直 斜面方向的平衡—— F = f + mgsinθ x F + mgcosθ= N y 且 f = μN = Ntgθ 综合以上三式得到: Ftgθ+ 2mgsinθ ? = Fxy 对斜面体,只看水平方向平衡就行了—— P = fcosθ+ Nsinθ 即:4mgsinθcosθ=μNcosθ+ Nsinθ 代入μ值,化简得:F = mgcosθ ? y ?代入?可得:F = 3mgsinθ x Fy22最后由F =解F的大小,由tgα= 解F的方向(设α为F和斜面的夹角)。 F,FxyFx 12答案:大小为F = mg,方向和斜面夹角α= arctg()指向斜面内部。 1,8sin,ctg,3法二:引入摩擦角和整体法观念。 仍然沿用“法一”中关于F的方向设置(见图21中的α角)。 先看整体的水平方向平衡,有:Fcos(θ- α) = P ? 再隔离滑块,分析受力时引进全反力R和摩擦角φ,由于简化后只有三个力(R、mg和F), 可以将矢量平移后构成一个三角形,如图22所示。 mgFmg在图22右边的矢量三角形中,有: = = ? sin(,,,)sin,,90:,(,,,)cos(,,,)注意:φ= arctgμ= arctg(tgθ) = θ ? 解???式可得F和α的值。 第二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讲 牛顿三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定律。惯性的量度 2、观念意义,突破“初态困惑” 二、牛顿第二定律 、定律 1 2、理解要点 a、矢量性 b、独立作用性:ΣF ? a ,ΣF ? a „ xx c、瞬时性。合力可突变,故加速度可突变(与之对比:速度和位移不可突变);牛顿第二 定律展示了加速度的决定式(加速度的定义式仅仅展示了加速度的“测量手段”)。 3、适用条件 a、宏观、低速 b、惯性系 对于非惯性系的定律修正——引入惯性力、参与受力分析 三、牛顿第三定律 1、定律 2、理解要点 a、同性质(但不同物体) b、等时效(同增同减) c、无条件(与运动状态、空间选择无关) 第二讲 牛顿定律的应用 一、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应用 单独应用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问题比较少,一般是需要用其解决物理问题中的某一个环节。 应用要点:合力为零时,物体靠惯性维持原有运动状态;只有物体有加速度时才需要合力。有质量的物体才有惯性。a可以突变而v、s不可突变。 1、如图1所示,在马达的驱动下,皮带运输机上方的皮带以恒定的速度向右运动。现将一工件(大小不计)在皮带左端A点轻轻放下,则在此后的过程中( ) A、一段时间内,工件将在滑动摩擦力 作用下,对地做加速运动 B、当工件的速度等于v时,它与皮带 之间的摩擦力变为静摩擦力 C、当工件相对皮带静止时,它位于皮 带上A点右侧的某一点 D、工件在皮带上有可能不存在与皮带 相对静止的状态 解说:B选项需要用到牛顿第一定律,A、C、D选项用到牛顿第二定律。 较难突破的是A选项,在为什么不会“立即跟上皮带”的问题上,建议使用反证法(t ? 0 ,a ?? ,则ΣF ? ? ,必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和比较法(为什么人跳上速度不x 大的物体可以不发生相对滑动,因为人是可以形变、重心可以调节的特殊“物体”) 此外,本题的D选项还要用到匀变速运动规律。用匀变速运动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不难得 出 2v只有当L , 时(其中μ为工件与皮带之间的动摩擦因素),才有相对静止的过程,否2,g 没有。 则 答案:A、D 2思考:令L = 10m ~v = 2 m/s ~μ= 0.2 ~g取10 m/s ~试求工件到达皮带右端的时 间t,过程略~答案为5.5s, 进阶练习:在上面“思考”题中~将工件给予一水平向右的初速v ~其它条件不变~再求0t,学生分以下三组进行,—— ? v = 1m/s (答:0.5 + 37/8 = 5.13s) 0 ? v = 4m/s (答:1.0 + 3.5 = 4.5s) 0 ? v = 1m/s (答:1.55s) 0 2、质量均为m的两只钩码A和B,用轻弹簧和轻绳连接,然后挂在天花板上,如图2所示。试问: ? 如果在P处剪断细绳,在剪断瞬时,B的加速度是多少, ? 如果在Q处剪断弹簧,在剪断瞬时,B的加速度又是多少, 解说:第?问是常规处理。由于“弹簧不会立即发生形变”,故剪断瞬间弹簧弹力维持原值,所以此时B钩码的加速度为零(A的加速度则为2g)。 第?问需要我们反省这样一个问题:“弹簧不会立即发生形变”的原因是什么,是A、B两物的惯性,且速度v和位移s不能突变。但在Q点剪断弹簧时,弹簧却是没有惯性的(没有质量),遵从理想模型的条件,弹簧应在一瞬间恢复原长~即弹簧弹力突变为零。 答案:0 ;g 。 二、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应用要点:受力较少时,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解题。受力比较多时,结合正交分解与“独立作用性”解题。 在难度方面,“瞬时性”问题相对较大。 1、滑块在固定、光滑、倾角为θ的斜面上下滑,试求其加速度。 解说:受力分析 ? 根据“矢量性”定合力方向 ?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 答案:gsinθ。 思考:如果斜面解除固定~上表仍光滑~倾角仍 为θ~要求滑块与斜面相对静止~斜面应具备一个 多大的水平加速度,,解题思路完全相同~研究对 象仍为滑块。但在第二环节上应注意区别。答:gtgθ。, 进阶练习1:在一向右运动的车厢中,用细绳悬挂的小球呈现如图3所示的稳定状态,试求 车厢的加速度。(和“思考”题同理,答:gtgθ。) 进阶练习2、如图4所示,小车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匀加速运动,车厢顶用细绳悬挂一小球,发现悬绳与竖直方向形成一个稳定的夹角β。试求小车的加速度。 解:继续贯彻“矢量性”的应用,但数学处理复杂了一些(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分析小球受力后,根据“矢量性”我们可以做如图5所示的平行四边形,并找到相应的夹角。设张力T与斜面方向的夹角为θ,则 θ=(90?+ α)- β= 90?-(β-α) (1) 对灰色三角形用正弦定理,有 ,FG = sin,sin,(2) mg,sin,解(1)(2)两式得:ΣF = cos(,,,) 最后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即可求小球加速度(即小车加速度) sin,g答: 。 cos(,,,) 2、如图6所示,光滑斜面倾角为θ,在水 平地面上加速运动。斜面上用一条与斜面平行 的细绳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当斜面加速度为 a时(a,ctgθ),小球能够保持相对斜面静 止。试求此时绳子的张力T 。 解说:当力的个数较多,不能直接用平行 四边形寻求合力时,宜用正交分解处理受力, 在对应牛顿第二定律的“独立作用性”列方程。 正交坐标的选择,视解题方便程度而定。 解法一:先介绍一般的思路。沿加速度a方向建x轴,与a垂直的方向上建y轴,如图7所示(N为斜面支持力)。于是可得两方程 ΣF = ma ,即T , N = ma xxx ΣF = 0 , 即T + N = mg yyy 代入方位角θ,以上两式成为 T cosθ,N sinθ = ma ,1, T sinθ + Ncosθ = mg ,2, 这是一个关于T和N的方程组,解(1)(2)两式得:T = mgsinθ + ma cosθ 解法二:下面尝试一下能否独立地解张力T 。将正交分解的坐标选择为:x——斜面方向, y——和斜面垂直的方向。这时,在分解受力时,只分解重力G就行了,但值得注意,加速度a不在任何一个坐标轴上,是需要分解的。矢量分解后,如图8所示。 根据独立作用性原理,ΣF = ma xx 即:T , G = ma xx 即:T , mg sinθ = m acosθ 显然,独立解T值是成功的。结果与解法一相同。 答案:mgsinθ + ma cosθ 思考:当a,ctgθ时~张力T的结果会变化吗,,从支持力的结果N = mgcosθ,ma sinθ看小球脱离斜面的条件~求脱离斜面后~θ条件已没有意义。答:T = 22g,am 。, 学生活动:用正交分解法解本节第2题“进阶练习2” 进阶练习:如图9所示,自动扶梯与地面的夹角为30?,但扶梯的台阶是水平的。当扶梯 2以a = 4m/s的加速度向上运动时,站在扶梯上质量为60kg的人相对扶梯静止。重力加速度g = 210 m/s,试求扶梯对人的静摩擦力f 。 解:这是一个展示独立作用性原理的经典例题,建议学生选择两种坐标(一种是沿a方向和垂直a方向,另一种是水平和竖直方向),对比解题过程,进而充分领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 灵活性。 答:208N 。 3、如图10所示,甲图系着小球的是两根轻绳,乙图系着小球的是一根轻弹簧和轻绳,方位角θ已知。现将它们的水平绳剪断,试求:在剪断瞬间,两种情形下小球的瞬时加速度。 解说:第一步,阐明绳子弹力和弹簧弹力的区别。 ,学生活动,思考:用竖直的绳和弹簧悬吊小球~并用竖直向下的力拉住小球静止~然后同时释放~会有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结论——绳子的弹力可以突变而弹簧的弹力不能突变(胡克定律)。 第二步,在本例中,突破“绳子的拉力如何瞬时调节”这一难点 (从即将开始的运动来反推)。 知识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答案:a = gsinθ ;a = gtgθ 。 甲乙 应用:如图11所示~吊篮P挂在天花板上~与吊篮质量相等的物体Q被固定在吊篮中的轻 、Q的加速度分别是多少, 弹簧托住~当悬挂吊篮的细绳被烧断瞬间~P 解:略。 答:2g ,0 。 三、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的应用 要点:在动力学问题中,如果遇到几个研究对象时,就会面临如何处理对象之间的力和对象与外界之间的力问题,这时有必要引进“系统”、“内力”和“外力”等概念,并适时地运用牛顿第三定律。 在方法的选择方面,则有“隔离法”和“整体法”。前者是根本,后者有局限,也有难度,但常常使解题过程简化,使过程的物理意义更加明晰。 对N个对象,有N个隔离方程和一个(可能的)整体方程,这(N + 1)个方程中必有一个是通解方程,如何取舍,视解题方便程度而定。 补充:当多个对象不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时,一般来讲,整体法不可用,但也有一种特殊的“整体方程”,可以不受这个局限(可以介绍推导过程)—— ,,,,,FΣ= m + m + m + „ + m aaaa123n外312n ,F其中Σ只能是系统外力的矢量和,等式右边也是矢量相加。 外 1、如图12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着一个长为L的均质直棒,现给棒一个沿棒方向的、大小为F的水平恒力作用,则棒中各部位的张力T随图中x的关系怎样, 解说:截取隔离对象,列整体方程和隔离 方程(隔离右段较好)。 F答案:N = x 。 L 思考:如果水平面粗糙~结论又如何, 解:分两种情况~,1,能拉动,,2,不能 拉动。 第,1,情况的计算和原题基本相同~只是多了一个摩擦力的处理~结论的化简也麻烦一些。 l第,2,情况可设棒的总质量为M ~和水平面的摩擦因素为μ~而F = μMg ~其中lL,L ~则x,(L-l)的右段没有张力~x,(L-l)的左端才有张力。 答:若棒仍能被拉动~结论不变。 l若棒不能被拉动~且F = μMg时,μ为棒与平面L 的摩擦因素~l为小于L的某一值~M为棒的总质量,~当 Fx,(L-l)~N?0 ,当x,(L-l)~N = „x -†L-l‡?。 l 应用:如图13所示,在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上,叠放着两个长方体滑块,它们的质量分别 为m和m ,它们之间的摩擦因素、和斜面的摩擦因素分别为μ和μ ,系统释放后能够一起1212 加速下滑,则它们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A、μ mgcosθ ; B、μ mgcosθ ; 1121 C、μ mgcosθ ; D、μ mgcosθ ; 1212 解:略。 答:B 。(方向沿斜面向上。) 思考:,1,如果两滑块不是下滑~而是以初速度v0一起上冲~以上结论会变吗,,2,如果斜面光滑~两滑块之间有没有摩擦力,,3,如果将下面的滑块换成如图14所示的盒子~上面的滑块换成小球~它们以初速度v0一起上冲~球应对盒子的哪一侧内壁有压力, 解:略。 答:,1,不会,,2,没有,,3,若斜面光滑~对两内壁均无压力~若斜面粗糙~对斜面上 方的内壁有压力。 2、如图15所示,三个物体质量分别为m 、m和m ,带滑轮的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123滑轮和所有接触面的摩擦均不计,绳子的质量也不计,为使三个物体无相对滑动,水平推力F 应为多少, 解说:此题对象虽然有三个,但难度不大。隔离m ,竖直方向有一个平衡方程;隔离m ,水21 平方向有一个动力学方程;整体有一个动力学方程。就足以解题了。 (m,m,m)mg1232答案:F = 。 m1 思考:若将质量为m物体右边挖成凹形~让3 m可以自由摆动,而不与m相碰,~如图16所示~23 其它条件不变。是否可以选择一个恰当的F′~使三者无相对运动,如果没有~说明理由,如 果有~求出这个F′的值。 解:此时~m的隔离方程将较为复杂。设绳2 子张力为T ~m的受力情况如图~隔离方程为: 2 22T,(mg) = ma 22 隔离m~仍有:T = ma 1 1 m2解以上两式~可得:a = g 22m,m12 最后用整体法解F即可。 答:当m ? m时~没有适应题意的F′,当m , m时~适应题意的F′= 1212 (m,m,m)mg1232 。 22m,m12 、一根质量为M的木棒,上端用细绳系在天花板上,棒上有一质量为m3 的猫,如图17所示。现将系木棒的绳子剪断,同时猫相对棒往上爬,但要 求猫对地的高度不变,则棒的加速度将是多少, 解说:法一,隔离法。需要设出猫爪抓棒的力f ,然后列猫的平衡方程 和棒的动力学方程,解方程组即可。 法二,“新整体法”。 ,,,,,据ΣF= m + m + m + „ + m ,猫和棒的系统外力只aaaa123n外312n有两者的重力,竖直向下,而猫的加速度a = 0 ,所以: 1 ( M + m )g = m?0 + M a 1 解棒的加速度a十分容易。 1 M,m答案:g 。 M 四、特殊的连接体 当系统中各个体的加速度不相等时,经典的整体法不可用。如果各个体的加速度不在一条 直线上,“新整体法”也将有一定的困难(矢量求和不易)。此时,我们回到隔离法,且要更加注意找各参量之间的联系。 解题思想:抓某个方向上加速度关系。方法:“微元法”先看位移关系,再推加速度关系。、 1、如图18所示,一质量为M 、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另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从斜面顶端释放,试求斜面的加速度。 解说:本题涉及两个物体,它们的加速度关系复杂,但在垂直斜面方向上,大小是相等的。对两者列隔离方程时,务必在这个方向上进行突破。 ,学生活动,定型判断斜面的运动情况、滑块的运动情况。 位移矢量示意图如图19所示。根据运动学规律,加速度矢量a和a也具有这样的关系。 12 ,学生活动,这两个加速度矢量有什么关系, 沿斜面方向、垂直斜面方向 建x 、y坐标,可得: a = a ? 1y2y 且:a = asinθ ? 1y2 隔离滑块和斜面,受力图如 图20所示。 对滑块,列y方向隔离方程,有: mgcosθ- N = ma ? 1y 对斜面,仍沿合加速度a方向列方程,有: 2 Nsinθ= Ma ? 2 解????式即可得a 。 2 ,,msincos答案:a = 。 g22,,Mmsin ,学生活动,思考:如何求a的值, 1 解:a已可以通过解上面的方程组求出,a只要看滑块的受力图~列x方向的隔离方程即1y1x 22可~显然有mgsinθ= ma ,得:a = gsinθ 。最后据a = 求a 。 a,a1x1x111x1y gsin,22答:a = 。 M,m(m,2M)sin,12M,msin, 2、如图21所示,与水平面成θ角的AB棒上有一滑套C ,可以无摩擦地在棒上滑动,开始 时与棒的A端相距b ,相对棒静止。当棒保持倾角θ不变地沿水平面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 (且a,gtgθ)时,求滑套C从棒的A端滑出所经历的时间。 解说: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连接体问题”,寻求运动学参量的关系似乎比动力学分析更加 重要。动力学方面,只需要隔离滑套C就行了。 ,学生 活动,思 考:为什么 题意要求a ,gtgθ, ,联系本 讲第二节 第1题之 “思考 题”, 定性绘出符合题意的运动过程图,如图22所示:S 表示棒的位移,S表示滑套的位移。沿棒与垂直棒建直角坐标后,S表示S在x方向上的分量。11x1不难看出: S + b = S cosθ ? 1x 设全程时间为t ,则有: 12S = at ? 2 12S = at ? 1x1x2 而隔离滑套,受力图如图23所示,显然: mgsinθ= ma ? 1x 解????式即可。 2b答案:t = acos,,gsin, ,另解:如果引进动力学在非惯性系中的修正式 ΣF+ 外,,,**FF = m ,注:为惯性力,~此题极简单。过程如下—a — 以棒为参照~隔离滑套~分析受力~如图24所示。 注意~滑套相对棒的加速度a是沿棒向上的~故动力学方程为: 相*Fcosθ- mgsinθ= ma ,1, 相*其中F = ma ,2, 而且~以棒为参照~滑套的相对位移S就是b ~即: 相 12b = S = a t ,3, 相相2 解,1,,2,,3,式就可以了。 第三章 运动学 第一讲 基本知识介绍 一( 基本概念 1( 质点 2( 参照物 3( 参照系——固连于参照物上的坐标系(解题时要记住所选的是参照系,而 不仅是一个点) 4(绝对运动,相对运动,牵连运动:v=v+v 绝相牵 二(运动的描述 1(位置:r=r(t) 2(位移:Δr=r(t+Δt),r(t) 3(速度:v=limΔr/Δt.在大学教材中表述为:v=dr/dt, 表示r对t 求导Δt?0 数 2 ,(加速度a=a+aa:法向加速度,速度方向的改变率,且a=v/ρ,ρ叫做曲nτ。nn率半径,(这是中学物理竞赛求曲率半径的唯一方法)a: 切向加速度,速度大小τ的改变率。a=dv/dt 5(以上是运动学中的基本物理量,也就是位移、位移的一阶导数、位移的二阶 导数。可是三阶导数为什么不是呢,因为牛顿第二定律是F=ma,即直接和加速度相 联系。(a对t的导数叫“急动度”。) 6(由于以上三个量均为矢量,所以在运算中用分量表示一般比较好 三(等加速运动 2 v(t)=v+at r(t)=r+vt+1/2 at 000 一道经典的物理问题:二次世界大战中物理学家曾经研究,当大炮的位置固定,以同 一速度v沿各种角度发射,问:当飞0 机在哪一区域飞行之外时,不会有危 险,(注:结论是这一区域为一抛物 线,此抛物线是所有炮弹抛物线的包2络线。此抛物线为在大炮上方h=v/2g处,以v平抛0 物体的轨迹。) 练习题: 一盏灯挂在离地板高l,天花板下面l处。灯泡爆裂,所有碎片以同样大小的速21 度v 朝各个方向飞去。求碎片落到地板上的半径(认为碎片和天花板的碰撞是完全 弹性的,即切向速度不变,法向速度反向;碎片和地板的碰撞是完全非弹性的,即 碰后静止。) 四(刚体的平动和定轴转动 1( 我们讲过的圆周运动是平动而不是转动 2( 角位移φ=φ(t), 角速度ω=dφ/dt , 角加速度ε=dω/dt 3( 有限的角位移是标量,而极小的角位移是矢量 4( 同一刚体上两点的相对速度和相对加速度 两点的相对距离不变,相对运动轨迹为圆弧,V=V+V,在AB连线上 ABAB nττ投影:[V]=[V],a=a+aa=a+a,a垂直于AABBABABAB,AB,AB,AB ,ABn2AB,a=V/AB ,ABAB 例:A,B,C三质点速度分别V,V,V A B C 求G的速度。 五(课后习题: ,方向垂直于岸边,航行一只木筏离开河岸,初速度为V 路线如图。经过时间T木筏划到路线上标有符号处。河水速度恒定U用作图法找到 在2T,3T,4T时刻木筏在航线上的确切位置。 五、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1)用微元法求解相关速度问题 例1: 针对练习: 1. 如图所示,物体A置于水平面上,A前固定一滑轮B, 高台上有一定滑轮D,一根轻绳一端固定在C点,再绕过B、D,BC段水平,当 以恒定水平速度V拉绳上的自由端时,A沿水平面前进,求当跨过B的两段绳子 的夹角为α时,A的运动速度。 V(V,) A1,cos,(2)抛体运动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 1. 平抛运动 2. 斜抛运动 3. 常见的处理方法 (1)将斜上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竖直上抛运动 (2)将沿斜面和垂直于斜面方向作为x、y轴,分别分解初速度和加速度后用运动 学公式解题 (3)将斜抛运动分解为沿初速度方向的斜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两 个分运动,用矢量合成法则求解 例1:在掷铅球时,铅球出手时距地面的高度为h,若出手时的速度为V,求以何0角度掷球时,水平射程最远,最远射程为多少, 2vv,2ghv001,0sin(α=、 x=) 2g2v,2gh0 第二讲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相对运动 (一)知识点点拨 (1) 力的独立性原理:各分力作用互不影响,单独起作用。 (2) 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分运动之间互不影响,彼此之间满足自己的运动规律 (3) 力的合成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方法有正交分解,解直角三角形等 (4) 运动的合成分解:矢量合成分解的规律方法适用 A( 位移的合成分解 B.速度的合成分解 C.加速度的合成分解 参考系的转换:动参考系,静参考系 相对运动:动点相对于动参考系的运动 绝对运动:动点相对于静参考系统(通常指固定于地面的参考系)的运动 牵连运动:动参考系相对于静参考系的运动 (5)位移合成定理:S=S+S 对地对对地AABB 速度合成定理:V=V+V 绝对相对牵连 加速度合成定理:a=a+a 绝对相对牵连 (二)典型例题 (1)火车在雨中以30m/s的速度向南行驶,雨滴被风吹向南方,在 。地球上静止的观察者测得雨滴的径迹与竖直方向成21角,而坐在 火车里乘客看到雨滴的径迹恰好竖直方向。求解雨滴相对于地的 运动。 提示:矢量关系入图 答案:83.7m/s (2)某人手拿一只停表,上了一次固定楼梯,又以不同方式上了两趟自动扶梯,为什么他可以根据测得的数据来计算自动扶梯的台阶数, 提示:V人对梯=n1/t1 V梯对地=n/t2 V人对地=n/t3 V人对地= V人对梯+ V梯对地 答案:n=ttn/(t-t)t 231231 (3)某人驾船从河岸A处出发横渡,如果使船头保持跟河岸垂直的方向航行,则经10min后到达正对岸下游120m的C处,如果他使船逆向上游,保持跟河岸成а角的方向航行,则经过12.5min恰好到达正对岸的B处,求河的宽度。 提示:120=V水*600 D=V船*600 答案:200m (4)一船在河的正中航行,河宽l=100m,流速u=5m/s,并在距船s=150m的下游形成瀑布,为了使小船靠岸时,不至于被冲进瀑布中,船对水的最小速度为多少, 提示:如图船航行 答案:1.58m/s (三)同步练习 1.一辆汽车的正面玻璃一次安装成与水平方向倾斜角为β1=30?,另一次安装成倾角为β v1 v22=15?。问汽车两次速度之比为多少时,司机都是看见冰雹都是以竖直方向从车的正面玻璃上弹开,(冰雹相对地面是竖直下落的) 2、模型飞机以相对空气v = 39km/h的速度绕一个边长2km的等边三角形飞行,设风速u = 21km/h ,方向与三角形的一边平行并与飞机起飞方向相同,试求:飞机绕三角形一周需多少时间, v2 v13.图为从两列蒸汽机车上冒出的两股长幅气雾拖尾的照片(俯 视)。两列车沿直轨道分别以速度v1=50km/h和v2=70km/h行驶,行驶方向如箭头所示,求风速。 4、细杆AB长L ,两端分别约束在x 、 y轴上运动,(1)试求杆上与A点相距aL(0, a ,1)的P点运动轨迹;(2)如果v为已知,试求P点的x 、 y向分速度v和v对杆方位角APxPyθ的函数。 (四)同步练习提示与答案 1、提示:利用速度合成定理,作速度的矢量三角形。答案为:3。 2、提示:三角形各边的方向为飞机合速度的方向(而非机头的指向); ,v第二段和第三段大小相同。 合 参见右图,显然: 222vv = + u , 2vucos120? 合合 可解出 v = 24km/h 。 合 答案:0.2hour(或12min.)。 3、提示:方法与练习一类似。答案 为:3 4、提示:(1)写成参数方程 x,aLsin,,后消参数θ。 ,y,(1,a)Lcos,, (2)解法有讲究:以A端为参照, 则杆上各点只绕A转动。但鉴于杆 子的实际运动情形如右图,应有v 牵 2cos,= vcosθ,v = v,可知B转AA sin, 端相对A的转动线速度为:v + 转(((( vAvsinθ= 。 Asin, avAP点的线速度必为 = v 相sin, 所以 v = vcosθ+ v ,v = v , vsinθ 相相PxAxPyAy 22yx答案:(1) + = 1 ,为椭圆;(2)v = avctgθ ,v =(1 , a)vPxAPyA 222(aL)(1,a)L 第四章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 第一讲 基本知识介绍 一、曲线运动 1、概念、性质 2、参量特征 二、曲线运动的研究方法——运动的分解与合成 1、法则与对象 2、两种分解的思路 a、固定坐标分解(适用于匀变速曲线运动) 建立坐标的一般模式——沿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建直角坐标;提高思想——根 据解题需要建直角坐标或非直角坐标。 b、自然坐标分解(适用于变加速曲线运动) 基本常识:在考查点沿轨迹建立切向τ、法向n坐标,所有运动学矢量均沿这两个方向 分解。 ,,Fma,,,动力学方程,其中改变速度的大小(速率),改变速度的方向。且= aaa,,nn,,Fma,nn 2vm,其中ρ表示轨迹在考查点的曲率半径。定量解题一般只涉及法向动力学方程。 , 三、两种典型的曲线运动 1、抛体运动(类抛体运动) 关于抛体运动的分析,和新课教材“平跑运动”的分析基本相同。在坐标的选择方面, 有灵活处理的余地。 2、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的处理:运动学参量v、ω、n、a、f、T之间的关系,向心力的寻求于合成; 临界问题的理解。 变速圆周运动:使用自然坐标分析法,一般只考查法向方程。 四、万有引力定律 1、定律内容 2、条件 a、基本条件 b、拓展条件:球体(密度呈球对称分布)外部空间的拓展;球体(密度呈球对称分布) 内部空间的拓展——“剥皮法则” c、不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物体间的万有引力计算——分割与矢量叠加 五、开普勒三定律 天体运动的本来模式与近似模式的差距,近似处理的依据。 六、宇宙速度、天体运动 1、第一宇宙速度的常规求法 2、从能量角度求第二、第三宇宙速度 mm12万有引力势能E = ,G Pr 3、解天体运动的本来模式时,应了解椭圆的数学常识 第二讲 重要模型与专题 一、小船渡河 物理情形:在宽度为d的河中,水流速度v恒定。岸边有一艘小船,保持相对河水恒定的2 速率v渡河,但船头的方向可以选择。试求小船渡河的最短时间和最小位移。 1 模型分析:小船渡河的实际运动(相对河岸的运动)由船相对水流速度v和水相对河岸的1速度v合成。可以设船头与河岸上游夹角为θ(即v的方向),速度矢量合成如图1 21 ,学生活动,用余弦定理可求v的大小 合 22v,v,2vvcos,v= 合1212 ,学生活动,用正弦定理可求v的方向。令v与河岸下游夹角为α~则 合合 vsin,1α= arcsin 22v,v,2vvcos,1212 、求渡河的时间与最短时1 间 由于合运动合分运动具有 等时性,故渡河时间既可以根 据合运动求,也可以根据分运 动去求。针对这一思想,有以 下两种解法 S合解法一: t = v合 d/sin,d其中v可用正弦定理表达,故有 t = = 合vsin,vsin,11 sin, Sdd/sin,1解法二: t = = = vvsin,v111 此外,结合静力学正交分解的思 想,我们也可以建立沿河岸合垂直 河岸的坐标x、y,然后先将v分解1 (v无需分解),再合成,如图2所2 示。而且不难看出,合运动在x、y 方向的分量v和v与v在x、y方xy1 向的分量v、v以及v具有以下1x1y2 关系 v = v y1y v = v - v x21x 由于合运动沿y方向的分量S ? d ,故有 y Sddy解法三: t = = = vvsin,v1y1y t (θ)函数既已得出,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d当θ= 90?时,渡河时间的最小值 t = minv1 (从“解法三”我们最容易理解t为什么与v无关,故t也与v无关。这个结论是意味2min2 深长的。) 2、求渡河的位移和最小位移 在上面的讨论中,小船的位移事实上已经得出,即 22dv,v,2vvcon,dd1212S = = = 合vvsin,sin,11sin,v合 但S(θ)函数比较复杂,寻求S的极小值并非易事。因此,我们可以从其它方面作一合合 些努力。 将S沿x、y方向分解成S和S ,因为S ? d ,要S极小,只要S极小就行了。而合合xyyxS(θ)函数可以这样求—— x Sdy解法一: S = vt =(v - v) =(v – vcosθ) xx21x21vsin,v1y 21,p为求极值,令cosθ= p ,则sinθ= ,再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到 222222222 v(S,d)p,2vvdp,dv,Sv,01x122x1 这是一个关于p的一元二次方程,要p有解,须满足Δ?0 ,即 2242222222? 4vvd4v(S,d)(dv,Sv)121x2x1 22222整理得 ? Svd(v,v)x121 vd221所以,S=v,v ,代入S(θ)函数可知,此时cosθ= xminx21vv21 v222最后,S= = d S,Sminxminyv1 此过程仍然比较繁复,且数学味太浓。结论得出后,我们还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当v,v21 时,S,d ,这显然与事实不符。(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是:在以上的运算过程中~方程两边min 的平方和开方过程中必然出现了增根或遗根的现象)所以,此法给人一种玄乎的感觉。 解法二:纯物理解——矢量三角形的动态分析 从图2可知,S恒定,S越小,必有S矢量与下游河岸的夹角越大,亦即v矢量与下游合合yx 河岸的夹角越大(但不得大于90?)。 我们可以通过v与v合成v矢量图探讨v与下游河岸夹角的最大可能。 合合12 先进行平行四边形到三角形 的变换,如图3所示。 当θ变化时,v矢量的大小和合 方向随之变化,具体情况如图4 所示。 从图4不难看出,只有当v和虚线半圆周相切时,v与v(下游)的夹角才会最大。此合合2时,v?v ,v、v和v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α合合112 v1 = arcsin maxv2 v1并且,此时:θ= arccos v2 v2有了α的值,结合图1可以求出:S = d 合maxminv1 最后解决v时,v不可能和虚线,v时结果不切实际的问题。从图4可以看出,当v,v合2121 v1半圆周相切(或α = arcsin无解),结合实际情况,α取90? maxmaxv2 v2即:v,v时,S = d ,此时,θ= arccos 合21minv1 vv12结论:若v,v ,θ= arccos时,S = d 合12minvv21 v2 若v,v ,θ= arccos时,S = d 合21minv1 二、滑轮小船 物理情形:如图5所示,岸边的汽车用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通过定滑轮牵引水中的小船, 设小船始终不离开水面,且绳足够长,求汽车速度v和小船速度v的大小关系。 12 模型分析:由于绳不 可伸长,滑轮右边绳子缩 短的速率即是汽车速度 的大小v ,考查绳与船1 相连的端点运动情况,v1 和v必有一个运动的合2 成与分解的问题。 ,学生活动,如果v1 恒定不变~v会恒定吗,2 若恒定~说明理由,若变化~定性判断变化趋势。 结合学生的想法,介绍极限外推的思想:当船离岸无穷远时,绳与水的夹角趋于零,v?v 。21 当船比较靠岸时,可作图比较船的移动距离、绳子的缩短长度,得到v,v 。故“船速增大”21才是正确结论。 故只能引入瞬时方位角θ,看v和v的瞬时关系。 12 ,学生活动,v和v定量关系若何,是否可以考虑用运动的分解与合成的知识解答, 12 cosθ,船越靠岸,θ越大,针对如图6所示的两种典型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初步评说——甲图中v = v21v越小,和前面的定性结论冲突,必然是错误的。 2 错误的根源分析:和试验修 订本教材中“飞机起飞”的运动 分析进行了不恰当地联系。仔细 比较这两个运动的差别,并联系 “小船渡河”的运动合成等事 例,总结出这样的规律—— 合运动是显性的、轨迹实在 的运动,分运动是隐性的、需要 分析而具有人为特征(无唯一 性)的运动。 解法一:在图6(乙)中,当我们挖掘、分析了滑轮绳子端点的运动后,不难得出:船的沿 水面运动是v合运动,端点参与绳子的缩短运动v和随绳子的转动v ,从而肯定乙方案是正转21 确的。 即:v = v / cosθ 21 解法二:微元法。从考查位置开始取一个极短过程,将绳的运动和船的运动在图7(甲)中 标示出来,AB 是绳的初识位 置,AC是绳 的末位置,在 AB上取 AD=得AC D点,并连接 CD。显然,图 中BC是船的 位移大小,DB 是绳子的缩短长度。由于过程极短,等腰三角形ACD的顶角?A?0,则底角?ACD?90?, ?CDB趋于直角三角形。将此三角放大成图7(乙),得出:S = S / cosθ 。 21 鉴于过程极短,绳的缩短运动和船的运动都可以认为是匀速的,即:S = v t ,S = v t 。 2211 所以:v = v / cosθ 21 三、斜抛运动的最大射程 物理情形:不计空气阻力,将小球斜向上抛出,初速度大小恒为v ,方向可以选择,试求0小球落回原高度的最大水平位移(射程)。 模型分析:斜抛运动的常规分析和平抛运动完全相同。 设初速度方向与水平面夹θ角,建立水平、竖直的x、y轴,将运动学参量沿x、y分解。 针对抛出到落回原高度的过程 120 = S = v t + (-g)t y0y2 S t = vx0x 2v0解以上两式易得:S = sin2θ xg 2v0结论:当抛射角θ= 45?时,最大射程S = xmaxg ,学生活动,若v 、θ确定~试用两种方法求小球到达的最大高度。 0 运动学求解——考查竖直分运动即可;能量求解——注意小球在最高点应具备的速度v ,0x 22,vsin0然后对抛出到最高点的过程用动能定理或机械能守恒。结论:H = 。 m2g四、物体脱离圆弧的讨论 物理情形:如图8所示,长为L的细绳一端固定,另一端系一小球。当小球在最低点时, gL给球一个v = 2的水平初速,试求所能到达的最o 大高度。 模型分析:用自然坐标分析变速圆周运动的典型 事例。能量关系的运用,也是对常规知识的复习。 ,学生活动,小球能否形成的往复的摆动,小球 能否到达圆弧的最高点C , 通过能量关系和圆周运动动力学知识的复习,得 出:小球运动超过B点、但不能到达C点(v ?C gL),即小球必然在BC之间的某点脱离圆弧。 ,学生活动,小球会不会在BC之间的某点脱离圆 弧后作自由落体运动, 尽管对于本问题,能量分析是可行的(BC之间不可能出现动能为零的点,则小球脱离圆弧 的初速度v不可能为零),但用动力学的工具分析,是本模型的重点—— D 在BC阶段,只要小球还在圆弧上,其受力分析必如图9所示。沿轨迹的切向、法向分别建τ、n坐标,然后将重力G沿τ、n分解为G和G分量,T为绳子张力。法向动力学方程为 τn 2vT + G = ΣF = ma = m nnnr 由于T?0 ,G,0 ,故v?0 。(学生活动:若换一个v0n 值~在AB阶段~v = 0是可能出现的,若将绳子换成轻杆~在BC阶段v = 0也是可能出现的。) 下面先解脱离点的具体位置。设脱离点为D,对应方位角为θ,如图8所示。由于在D点 之后绳子就要弯曲,则此时绳子的张力T为零,而此时仍然在作圆周运动,故动力学方程仍满 足 2vG = Gsinθ= m ? nr 在再针对A?D过程,小球机械能守恒,即(选A所在的平面为参考平面): 1122m+ 0 = mg ( L + Lsinθ) +m ? vv0D22 22gL代入v值解?、?两式得:θ= arcsin ,(同时得到:v = )小球脱离D点后将0D33 以v为初速度作斜向上抛运动。它所能到达的最高点(相对A)可以用两种方法求得。 D 解法一:运动学途径。 222v(1sin),,,(vcos)DD先求小球斜抛的最大高度,h = = m2g2g 5代入θ和v的值得:h = L Dm27 50小球相对A的总高度:H = L + Lsinθ+ h = L mm27 解法二:能量途径 22gL小球在斜抛的最高点仍具有v的水平分量,即vsinθ= 。对A?最高点的过DD33程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设A所在的平面为参考平面),有 1122mv+ 0 = + mg H m(vsin,)m0D22 50容易得到:H = L m27 五、万有引力的计算 物理情形:如图9所示,半径 为R的均质球质量为M,球心在O 点,现在被内切的挖去了一个半径 为R/2的球形空腔(球心在O′)。 在O、O′的连线上距离O点为d 的地方放有一个很小的、质量为m 的物体,试求这两个物体之间的万 有引力。 模型分析:无论是“基本条件”还是“拓展条件”,本模型都很难直接符合,因此必须使用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本模型除了照应万有引力的拓展条件之外,着重介绍“填补法”的应用。 空腔里现在虽然空无一物,但可以看成是两个半径为R/2的球的叠加:一个的质量为+M/8 ,一个的质量为,M/8 。然后,前者正好填补空腔——和被挖除后剩下的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均质球A ;注意后者,虽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质量为负值),但仍然是一个均质的球体,命名为B 。 B两物均为均质球体,他们各自和右边小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就可以使用“拓既然A、 展条件”中的定势来计算了。只是有一点需要说明,B物的质量既然负值,它和m之间的万有“引力”在方向上不再表现为吸引,而应为排斥——成了“万有斥力”了。具体过程如下 MmF = G Am2d M,,mMm8F = G = ,G Bm2R2R,,8(d,)d,,,22,, MmMm最后,两物之间的万有引力 F = F + F = G,G AmBm2Rd28(d,)2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部分同学的心目中,可能还会存在另一种解题思路,那就是先通过力矩平衡求被挖除物体的重心(仍然要用到“填补法”、负质量物体的重力反向等),它将在O、O′的连线上距离O点左侧R/14处,然后“一步到位”地求被挖除物与m的万有引力 M,m7F = G R2(d,)14 然而,这种求法违背了万有引力定律适用的条件,是一种错误的思路。 六、天体运动的计算 物理情形:地球和太阳的质量分别为m和M ,地球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轨道的半长轴为a ,半短轴为b ,如图11所示。试求地球在椭圆顶点A、B、C三点的运动速度,以及轨迹在A、C两点的曲率半径。 模型分析:求解天体运动的本来模式,常常 要用到开普勒定律(定量)、机械能守恒(万有 引力势能)、椭圆的数学常识等等,相对高考要 求有很大的不同。 c地球轨道的离心率很小(其值?0.0167 ,a 其中c为半焦距),这是我们常常能将它近似为 圆的原因。为了方便说明问题,在图11中,我 们将离心率夸大了。 针对地球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机械能守恒 MmMm1122m+(,)= m+(,G) GvvAB2a,c2a,c B两点,应用开普勒第二定律,有:v(a,c)= v(a + c) 比较A、AB 22结合椭圆的基本关系:c = a,b 2222a,a,ba,a,bGMGM解以上三式可得:v = , v = ABaabb 再针对地球从A到C的过程,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MmMm1122m+(,)= m+(,) GGvvCA2a,c2a GM代入v值可解得:v = ACa 为求A、C两点的曲率半径,在A、C两点建自然坐标,然后应用动力学(法向)方程。 2MmvA在A点,F = ΣF = m a ,设轨迹在A点的曲率半径为ρ ,即:G= m 万nnA2(a,c),A 2b代入v值可解得:ρ = AAa 在C点,方程复杂一些,须将万有引力在τ、 n方向分解,如图12所示。 2vC然后,F =ΣF = m a ,即:Fcosθ= m 万万nnn,C 2MmbvC即:G? = m 2aa,C 2a代入v值可解得:ρ = CCb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针对A、C两点用开普勒第二定律,由于C点处的矢径r和瞬时速度 v不垂直,方程不能写作v(a,c)= v a 。 CAC 正确的做法是:将v分解出垂直于矢径的分量(分解方式可参看图12,但分解的平行四边C 形未画出)v cosθ,再用v(a,c)=(v cosθ)a ,化简之后的形式成为 CAC v(a,c)= v b AC 要理解这个关系,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建议最好不要对A、C两点用开普勒第二定律 第三讲 典型例题解析 教材 范本 协议范本下载族谱范本下载临帖范本下载公司章程范本下载监理月检范本下载 :张大同主编《金牌之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4版。 例题选讲针对“教材”第五、第六章的部分例题和习题。 第五章 动量和能量 第一讲 基本知识介绍 一、冲量和动量 1、冲力(F—t图象特征)? 冲量。冲量定义、物理意义 冲量在F—t图象中的意义?从定义角度求变力冲量(F对t的平均作用力) 2、动量的定义 动量矢量性与运算 二、动量定理 1、定理的基本形式与表达 2、分方向的表达式:ΣI =ΔP ,ΣI =ΔP „ xxyy ,P3、定理推论:动量变化率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即=ΣF 外,t三、动量守恒定律 1、定律、矢量性 2、条件 a、原始条件与等效 b、近似条件 c、某个方向上满足a或b,可在此方向应用动量守恒定律 四、功和能 1、功的定义、标量性,功在F—S图象中的意义 2、功率,定义求法和推论求法 3、能的概念、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4、功的求法 a、恒力的功:W = FScosα= FS = F S FS b、变力的功:基本原则——过程分割与代数累积;利用F—S图象(或先寻求F对S的 平均作用力) c、解决功的“疑难杂症”时,把握“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要点 五、动能、动能定理 1、动能(平动动能) 2、动能定理 a、ΣW的两种理解 b、动能定理的广泛适用性 六、机械能守恒 1、势能 a、保守力与耗散力(非保守力)? 势能(定义:ΔE = ,W) 保pb、力学领域的三种势能(重力势能、引力势能、弹性势能)及定量表达 2、机械能 3、机械能守恒定律 a、定律内容 b、条件与拓展条件(注意系统划分) c、功能原理:系统机械能的增量等于外力与耗散内力做功的代数和。 七、碰撞与恢复系数 1、碰撞的概念、分类(按碰撞方向分类、按碰撞过程机械能损失分类) 碰撞的基本特征:a、动量守恒;b、位置不超越;c、动能不膨胀。 2、三种典型的碰撞 a、弹性碰撞:碰撞全程完全没有机械能损失。满足—— mv + mv = mv + mv 1102201122 11112222 m + m = m + m 1212vvvv1012202222 解以上两式(注意技巧和“不合题意”解的舍弃)可得: (m,m)v,2v(m,m)v,2v121020212010v = , v = 12m,mm,m1221 对于结果的讨论: ?当m = m 时,v = v ,v = v ,称为“交换速度”; 12120210 ?当m ,, m ,且v = 0时,v? ,v ,v ? 0 ,小物碰大物,原速率返回; 12201 102 ?当m ,, m ,且v = 0时,v? v ,v ? 2v , 12201 10210b、非(完全)弹性碰撞:机械能有损失(机械能损失的内部机制简介),只满足动量守 恒定律 c、完全非弹性碰撞:机械能的损失达到最大限度;外部特征:碰撞后两物体连为一个整 体,故有 mv,mv110220v = v = 12m,m12 3、恢复系数:碰后分离速度(v , v)与碰前接近速度(v , v)的比值,即: 211020 v,v21e = 。根据“碰撞的基本特征”,0 ? e ? 1 。 v,v1020 当e = 0 ,碰撞为完全非弹性; 当0 , e , 1 ,碰撞为非弹性; 当e = 1 ,碰撞为弹性。 八、“广义碰撞”——物体的相互作用 1、当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时间不是很短,作用不是很强烈,但系统动量仍然守恒时,碰撞的部分规律仍然适用,但已不符合“碰撞的基本特征”(如:位置可能超越、机械能可能膨胀)。此时,碰撞中“不合题意”的解可能已经有意义,如弹性碰撞中v = v ,v = v的解。 110220 2、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时,机械能损失的重要定势:,ΔE = ΔE = f?S ,其中S内滑相相指相对路程。 第二讲 重要模型与专题 一、动量定理还是动能定理, 物理情形:太空飞船在宇宙飞行时,和其它天体的万有引力可以忽略,但是,飞船会定时遇到太空垃圾的碰撞而受到阻碍作用。设单位体积的太空均匀分布垃圾n颗,每颗的平均质量为m ,垃圾的运行速度可以忽略。飞船维持恒定的速率v飞行,垂直速度方向的横截面积为S ,与太空垃圾的碰撞后,将垃圾完全粘附住。试求飞船引擎所应提供的平均推力F 。 模型分析:太空垃圾的分布并不是连续的,对飞船的撞击也不连续,如何正确选取研究对象,是本题的前提。建议充分理解“平均”的含义,这样才能相对模糊地处理垃圾与飞船的作用过程、淡化“作用时间”和所考查的“物理过程时间”的差异。物理过程需要人为截取,对象是太空垃圾。 先用动量定理推论解题。 取一段时间Δt ,在这段时间内,飞船要穿过体积ΔV = S?vΔt的空间,遭遇nΔV颗太空垃圾,使它们获得动量ΔP ,其动量变化率即是飞船应给予那部分垃圾的推力,也即飞船引擎的推力。 m,n,V,vm,nSv,t,v,M,v,P2F = = = = = nmSv ,t,t,t,t 如果用动能定理,能不能解题呢, FF同样针对上面的物理过程,由于飞船要前进x = vΔt的位移,引擎推力须做功W = x ,它对应飞船和被粘附的垃圾的动能增量,而飞船的ΔE为零,所以: k 12W = ΔMv 2 12F即:vΔt = (n m S?vΔt)v 2 12F得到: = nmSv 2 两个结果不一致,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分析 动能定理的解题,我们不能发现,垃圾与飞船的 碰撞是完全非弹性的,需要消耗大量的机械能, 因此,认为“引擎做功就等于垃圾动能增加”的 观点是错误的。但在动量定理的解题中,由于I ,PFF= t ,由此推出的 = 必然是飞船对垃,t F圾的平均推力,再对飞船用平衡条件,的大小就是引擎推力大小了。这个解没有毛病可挑,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思考:如图1所示~全长L、总质量为M的柔软绳子~盘在一根光滑的直杆上~现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以恒定的水平速度v将绳子拉直。忽略地面阻力~试求手的拉力F 。 解:解题思路和上面完全相同。 2Mv答: L 二、动量定理的分方向应用 物理情形:三个质点A、B和C ,质量 分别为m 、m和m ,用拉直且不可伸长123 的绳子AB和BC相连,静止在水平面上, 如图2所示,AB和BC之间的夹角为(π ,α)。现对质点C施加以冲量I ,方向 沿BC ,试求质点A开始运动的速度。 模型分析:首先,注意“开始运动” 的理解,它指绳子恰被拉直,有作用力和 冲量产生,但是绳子的方位尚未发生变化。其二,对三个质点均可用动量定理,但是,B质点受冲量不在一条直线上,故最为复杂,可采用分方向的形式表达。其三,由于两段绳子不可伸长,故三质点的瞬时速度可以寻求到两个约束关系。 下面具体看解题过程—— 绳拉直瞬间,AB绳对A、B两质点的冲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设为I ,BC绳对B、C两1质点的冲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设为I ;设A获得速度v(由于A受合冲量只有I ,方向211 ,,沿AB ,故v的反向沿AB),设B获得速度v(由于B受合冲量为+,矢量和既不沿AB ,II1212 ,,I也不沿BC方向,可设v与AB绳夹角为〈π,β〉,如图3所示),设C获得速度v(合冲量+I232沿BC方向,故v沿BC方向)。 3 对A用动量定理,有: I = m v ? 111 ,,,B的动量定理是一个矢量方程:+= m ,II2v122 可化为两个分方向的标量式,即: Icosα,I = m vcosβ ? 2122 Isinα= m vsinβ ? 222 质点C的动量定理方程为: I , I = m v ? 233 AB绳不可伸长,必有v = vcosβ ? 12 BC绳不可伸长,必有vcos(β,α) = v ? 23 六个方程解六个未知量(I 、I 、v 、v 、v 、β)是可能的,但繁复程度非同一般。12123 解方程要注意条理性,否则易造成混乱。建议采取如下步骤—— 1、先用??式消掉v 、v ,使六个一级式变成四个二级式: 23 I = m v ? 111 Icosα,I = m v ? 2121 Isinα= m v tgβ ? 221 I , I = m v(cosα+ sinαtgβ) ? 231 2、解??式消掉β,使四个二级式变成三个三级式: I = m v ? 111 Icosα,I = m v ? 2121 2m,msin,23I = m v cosα+ I ? 312 m2 3、最后对???式消I 、I ,解v就方便多了。结果为: 121 Imcos,2v = 12m(m,m,m),mmsin,212313 ,学生活动:训练解方程的条理和耐心,思考:v的方位角β等于多少, 2 解:解“二级式”的???即可。?代入?消I ~得I的表达式~将I的表达式代入?就122行了。 m,m12tg,答:β= arc tg,,。 m2 三、动量守恒中的相对运动问题 物理情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一辆车,车内有一个人和N个铅球,系统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现车内的人以一定的水平速度将铅球一个一个地向车外抛出,车子和人将获得反冲速度。第一过程,保持每次相对地面抛球速率均为v ,直到将球抛完;第二过程,保持每次相对车子抛球速率均为v ,直到将球抛完。试问:哪一过程使车子获得的速度更大, 模型分析:动量守恒定律必须选取研究对象之外的第三方(或第四、第五方)为参照物,这意味着,本问题不能选车子为参照。一般选地面为参照系,这样对“第二过程”的铅球动量表达,就形成了难点,必须引进相对速度与绝对速度的关系。至于“第一过程”,比较简单:N次抛球和将N个球一次性抛出是完全等效的。 设车和人的质量为M ,每个铅球的质量为m 。由于矢量的方向落在一条直线上,可以假定一个正方向后,将矢量运算化为代数运算。设车速方向为正,且第一过程获得的速度大小为V 第1二过程获得的速度大小为V 。 2 第一过程,由于铅球每次的动量都相同,可将多次抛球看成一次抛出。车子、人和N个球动量守恒。 0 = Nm(-v) + MV 1 Nm得:V = v ? 1M 第二过程,必须逐次考查铅球与车子(人)的作用。 第一个球与(N–1)个球、人、车系统作用,完毕后,设“系统”速度为u 。值得注意的1 ,,,是,根据运动合成法则,铅球对地的速度并不是(-v),而是(-v + u)。v,v,v1球,地球,车车,地 它们动量守恒方程为: 0 = m(-v + u) +〔M +(N-1)m〕u11 m得:u = v1M,Nm 第二个球与(N -2)个球、人、车系统作用,完毕后,设“系统”速度为u 。它们动量守2恒方程为: 〔M+(N-1)m〕u = m(-v + u) +〔M+(N-2)m〕u 122 mmv得:u = + v2 M,(N,1)mM,Nm 第三个球与(N -2)个球、人、车系统作用,完毕后,设“系统”速度为u 。铅球对地的3速度是(-v + u)。它们动量守恒方程为: 3 〔M+(N-2)m〕u = m(-v + u) +〔M+(N-3)m〕u 233 mmmvv得:u = + + v3M,(N,2)mM,(N,1)mM,Nm 以此类推(过程注意:先找u和u关系,再看u和v的关系,不要急于化简通分)„„,NN-1N u的通式已经可以找出: N mmmmvvV = u = + + + „ + vv2NM,(N,2)mM,(N,1)mM,mM,Nm Nmv即:V = ? 2,M,im,i1 我们再将?式改写成: NmvV = ?′ 1,Mi,1 不难发现,?′式和?式都有N项,每项的分子都相同,但?′式中每项的分母都比?式中的分母小,所以有:V , V 。 12 结论:第一过程使车子获得的速度较大。 ,学生活动,思考:质量为M的车上~有n个质量均为m的人~它们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现在车上的人以相对车大小恒为v、方向水平向后的初速往车下跳。第一过程~N个人同时跳下,第二过程~N个人依次跳下。试问:哪一次车子获得的速度较大, nmv解:第二过程结论和上面的模型完全相同~第一过程结论为V = 。 1,,Mnm,i1 答:第二过程获得速度大。 四、反冲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定式 物理情形:如图4所示,长度为L、质量为M的船停止在静水中(但未抛锚),船头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人,也是静止的。现在令人在船上开始向船尾走动,忽略水的阻力,试问:当人走到船尾时,船将会移动多远, ,学生活动,思考: 人可不可能匀速,或匀加 速,走动,当人中途停下 休息~船有速度吗,人的 全程位移大小是L吗,本 系统选船为参照~动量守 恒吗, 模型分析:动量守恒 展示了已知质量情况下的 速度关系,要过渡到位移 关系,需要引进运动学的相关规律。根据实际情况(人必须停在船尾),人的运动不可能是匀速的,也不可能是匀加速的,运动学的规律应选择S = t 。为寻求时间t ,则要抓人和船的位v 移约束关系。 对人、船系统,针对“开始走动?中间任意时刻”过程,应用动量守恒(设末态人的速率为v ,船的速率为V),令指向船头方向为正向,则矢量关系可以化为代数运算,有: 0 = MV + m(-v) 即:mv = MV 由于过程的末态是任意选取的,此式展示了人和船在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关系。而且不难推知,对中间的任一过程,两者的平均速度也有这种关系。即: Vm = M ? v V设全程的时间为t ,乘入?式两边,得:mt = Mt v 设s和S分别为人和船的全程位移大小,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得:m s = M S ? 受船长L的约束,s和S具有关系:s + S = L ? m解?、?可得:船的移动距离 S =L M,m (应用动量守恒解题时,也可以全部都用矢量关系,但这时“位移关系”表达起来难度大一些——必须用到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定式。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做一个对比介绍。) 另解:质心运动定律 人、船系统水平方向没有外力,故系统质心无加速度?系统质心无位移。先求出初态系统 mL质心(用它到船的质心的水平距离x表达。根据力矩平衡知识,得:x = ),又根据,2(m,M)末态的质量分布与初态比较,相对整体质心是左右对称的。弄清了这一点后,求解船的质心位移易如反掌。 ,学生活动,思考:如图5所示~在无风的天空~人抓住气 球下面的绳索~和气球恰能静止平衡~人和气球地质量分别为m 和M ~此时人离地面高h 。现在人欲沿悬索下降到地面~试问: 要人充分安全地着地~绳索至少要多长, 解:和模型几乎完全相同~此处的绳长对应模型中的“船的 长度”,“充分安全着地”的含义是不允许人脱离绳索跳跃着地,。 m,M答:h 。 M ,学生活动,思考:如图6所示~两个倾角相同的斜面~互 相倒扣着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 上~小斜面在大斜面的顶端。将它们无初速释放后~小斜面下滑~大斜面后退。已知大、小斜面的质量分别为M和m ~底边长分别为a和b ~试求:小斜面滑到底端时~ 大斜面后退的距离。 解:水平方向动量守恒。解题过程从略。 m答:,a,b,。 M,m 进阶应用:如图7所示,一个质量为M , 半径为R的光滑均质半球,静置于光滑水平桌 面上,在球顶有一个质量为m的质点,由静止 开始沿球面下滑。试求:质点离开球面以前的 轨迹。 解说:质点下滑,半球后退,这个物理情形和上面的双斜面问题十分相似,仔细分析,由于同样满足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故我们介绍的“定式”是适用的。定式解决了水平位移(位置)的问题,竖直坐标则需要从数学的角度想一些办法。 为寻求轨迹方程,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坐标:以半球球心O为原点,沿质点滑下一侧的水平轴为x坐标、竖直轴为y坐标。 由于质点相对半球总是做圆周运动的(离开球面前),有必要引入相对运动中半球球心O′ 的方位角θ来表达质点的瞬时位置,如图8所示。 由“定式”,易得: Mx = Rsinθ ? M,m 而由图知:y = Rcosθ ? 不难看出,?、?两式实际上已经是一个轨迹的参数方程。为了明确轨迹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参数θ消掉,使它们成为: 22yx + = 1 2MR2(R)M,m M这样,特征就明显了:质点的轨迹是一个长、短半轴分别为R和R的椭圆。 M,m 五、功的定义式中S怎么取值, 在求解功的问题时,有时遇到力的作用点位移与受力物体的(质心)位移不等,S是取力的 作用点的位移,还是取物体(质心)的位移呢,我们先看下面一些事例。 1、如图9所示,人用双手压在台面上推讲台,结果双手前进了一段位移而讲台未移动。试问:人是否做了功, 2、在本“部分”第3页图1的模型中,求拉力做功时,S是否可以取绳子质心的位移, 3、人登静止的楼梯,从一楼到二楼。楼梯是否做功, 4、如图10所示,双手用等大反向的力F压固定汽缸两边的活塞,活塞移动相同距离S,汽缸中封闭气体被压缩。施力者(人)是否做功, 在以上四个事例中,S若取作用点位移,只有第1、2、4例是做功的(注意第3例,楼梯支持力的作用点并未移动,而只是在不停地交换作用点),S若取物体(受力者)质心位移,只有第2、3例是做功的,而且,尽管第2例都做了功,数字并不相同。所以,用不同的判据得出的结论出现了本质的分歧。 面对这些似是而非的“疑难杂症”,我们先回到“做功是物体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根本点。 第1例,手和讲台面摩擦生了热,内能的生成必然是由人的生物能转化而来,人肯定做了 功。S宜取作用点的位移; 第2例,求拉力的功,在前面已经阐述,S取作用点位移为佳; 第3例,楼梯不需要输出任何能量,不做功,S取作用点位移; 第4例,气体内能的增加必然是由人输出的,压力做功,S取作用点位移。 但是,如果分别以上四例中的受力者用动能定理,第1例,人对讲台不做功,S取物体质心 物体质心位移;第4例,气体宏观动能无增位移;第2例,动能增量对应S取L/2时的值—— 量,S取质心位移。(第3例的分析暂时延后。) 以上分析在援引理论知识方面都没有错,如何使它们统一,原来,功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力学中,功的狭义概念仅指机械能转换的量度;而在物理学中功的广义概念指除热传递外的一切能量转换的量度。所以功也可定义为能量转换的量度。一个系统总能量的变化,常以系统对外做功的多少来量度。能量可以是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等各种形式,也可以多种形式的能量同时发生转化。由此可见,上面分析中,第一个理论对应的广义的功,第二个理论对应的则是狭义的功,它们都没有错误,只是在现阶段的教材中还没有将它们及时地区分开来而已。 而且,我们不难归纳:求广义的功,S取作用点的位移;求狭义的功,S取物体(质心)位移。 那么我们在解题中如何处理呢,这里给大家几点建议: 1、抽象地讲“某某力做的功”一般指广义的功;2、讲“力对某物体做的功”常常指狭义的功;3、动能定理中的功肯定是指狭义的功。 当然,求解功地问题时,还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上面的第3例,就相对复杂一些。如果认为所求为狭义的功,S取质心位移,是做了功,但结论仍然是难以令人接受的。下面我们来这样一个处理:将复杂的形变物体(人)看成这样一个相对理想的组合:刚性物体下面连接一压缩的弹簧(如图11所示),人每一次蹬梯,腿伸直将躯体 重心上举,等效为弹簧将刚性物体举起。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 做功的是人的双腿而非地面,人既是输出能量(生物能)的机构, 也是得到能量(机械能)的机构——这里的物理情形更象是一种 生物情形。本题所求的功应理解为广义功为宜。 以上四例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要么,受力物体情形比较复杂(形 变,不能简单地看成一个质点。如第2、第3、第4例),要么, 施力者和受力者之间的能量转化不是封闭的(涉及到第三方,或 机械能以外的形式。如第1例)。以后,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需要我们慎重对待。 ,学生活动,思考: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维持匀速v运转。将一袋货物无初速地放上去~在货物达到速度v之前~与传送带的摩擦力大小为f ~对地的位移为S 。试问:求摩擦力的功时~是否可以用W = fS , 解:按一般的理解~ 这里应指广义的功,对应 传送带引擎输出的能量,~ 所以“位移”取作用点的 位移。注意~在此处有一 个隐含的“交换作用点” 的问题~仔细分析~不难 发现~每一个,相对皮带不动的,作用点的位移为2S 。,另解:求货物动能的增加和与皮带摩 擦生热的总和。, 答:否。 ,学生活动,思考:如图12所示~人站在船上~通过拉一根固定在铁桩的缆绳使船靠岸。 试问:缆绳是否对船和人的系统做功, 解:分析同上面的“第3例”。 答:否。 六、机械能守恒与运动合成(分解)的综合 物理情形:如图13所示,直角形的刚性杆被固定,水平和竖直部分均足够长。质量分别为 m和m的A、B两个有孔小球,串在杆上,且被长为L的轻绳相连。忽略两球的大小,初态时,12 认为它们的位置在同一高度,且绳处于拉直状态。现无初速地将系统释放,忽略一切摩擦,试 求B球运动L/2时的速度v 。 2 模型分析:A、B系统机械能守恒。A、B两球的瞬时速度不等,其关系可据“第三部分”知 识介绍的定式(滑轮小船)去寻求。 ,学生活动,A球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B球的机械能是否守恒,系统机械能守恒 的理由是什么,两法分析:a、“微元法” 判断两个W的代数和为零,b、无非弹性T 碰撞~无摩擦~没有其它形式能的生成,, 由“拓展条件”可以判断,A、B系统 机械能守恒,(设末态A球的瞬时速率为 v )过程的方程为: 1 11L22mg = + mvmv21122222 ? 在末态,绳与水平杆的瞬时夹角为30?,设绳子的瞬时迁移速率为v ,根据“第三部分” 知识介绍的定式,有: v = v/cos30?, v = v/sin30? 12 两式合并成:v = v tg30?= v/ ? 3122 3mgL2解?、?两式,得:v = 2m,m12 七、动量和能量的综合(一) 物理情形:如图14所示,两根长度均为L 的刚性轻杆,一端通过质量为m的球形铰链连 接,另一端分别与质量为m和2m的小球相连。 将此装置的两杆合拢,铰链在上、竖直地放在水 平桌面上,然后轻敲一下,使两小球向两边滑动, 但两杆始终保持在竖直平面内。忽略一切摩擦, 试求:两杆夹角为90?时,质量为2m的小球的速度v 。 2 模型分析:三球系统机械能守恒、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并注意约束关系——两杆不可伸长。 ,学生活动,初步判断:左边小球和球形铰链的速度方向会怎样, 设末态(杆夹角90?)左边小球的速度为v(方向:水平向左),球形铰链的速度为v(方1 向:和竖直方向夹θ角斜向左), 对题设过程,三球系统机械能守恒,有: 2111222L) = m + mv + 2m ? mg( L-vv122222 三球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有: mv + mvsinθ= 2mv ? 12 左边杆子不形变,有: vcos45?= vcos(45?-θ) ? 1 右边杆子不形变,有: vcos(45?+θ) = vcos45? ? 2 四个方程,解四个未知量(v 、v 、v和12 θ),是可行的。推荐解方程的步骤如下—— 1、?、?两式用v替代v和v ,代入?式,解θ值,得:tgθ= 1/4 21 2、在回到?、?两式,得: 175v = v , v = v 12233 3gL(2,2)3、将v 、v的替代式代入?式解v即可。结果:v = 12220 ,学生活动,思考:球形铰链触地前一瞬~左球、铰链和右球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解:由两杆不可形变~知三球的水平速度均为零~θ为零。一个能量方程足以解题。 2gL答:0 、 、0 。 ,学生活动,思考:当两杆夹角为90?时~ 右边小球的位移是多少, 解:水平方向用“反冲位移定式”~或水平 方向用质心运动定律。 32L答: 。 8 进阶应用:在本讲模型“四、反冲„„” 的“进阶应用”(见图8)中,当质点m滑到 方位角θ时(未脱离半球),质点的速度v的 大小、方向怎样, 解说:此例综合应用运动合成、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知识,数学运算比较繁复,是一道考查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的难题。 据运动的合成,有: ,,,,, = + = - vvvvv点,地点,地地,半球半球,地点,半球 ,,其中必然是沿地面向左的,为了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写方便,我们设其大小为v ;必然是vv2半球,地点,半球沿半球瞬时位置切线方向(垂直瞬时半径)的,设大小为v 。根据矢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相 ,可以得到(设大小为v)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同时,我们将v的x、y分量v和v111x点,地 v也描绘在图中。 1y 由图可得:v =(v + v)tgθ ? 1y21x 质点和半球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有:Mv = mv ? 21x 1122对题设过程,质点和半球系统机械能守恒,有:mgR(1-cosθ) = M + m ,即: vv2122 11222mgR(1-cosθ) = M + m( + v) ? vv1y21x22 三个方程,解三个未知量(v 、v 、v)是可行的,但数学运算繁复,推荐步骤如下—— 21x1y m,MM1、由?、?式得:v = v , v = (tgθ) v 1x21y2mm 22mgR(1,cos,)2、代入?式解v ,得:v = 22222M,Mm,(M,m)tg, 22222gR(1,cos,)(M,2Mmsin,,msin,)222v3、由 = + 解v ,得:v = vv111y11x22M,Mm,m(M,m)sin, vM,m1yv的方向:和水平方向成α角,α= arctg = arctg() tg,1Mv1x 这就是最后的解。 v2g(m,M)(1,cos,)相〔一个附属结果:质点相对半球的瞬时角速度 ω = = 。〕 2RR(M,msin,)八、动量和能量的综合(二) 物理情形:如图17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 = 1 kg的平板车左端放有质量为m = 2 kg的铁块,铁块与车之间的摩擦因素μ= 0.5 。开始时,车和铁块以共同速度v = 6 m/s向右运动,车与右边的墙壁发生正碰,且碰撞是弹性的。车身足够长,使铁块不能和墙相碰。 2重力加速度g = 10 m/s ,试求:1、铁块相对车运动的总路程;2、平板车第一次碰墙后所走的总路程。 模型分析:本模型介绍有两对相互作用时的处理常规。能量关系介绍摩擦生热定式的应用。 由于过程比较复杂,动量分析还要 辅助以动力学分析,综合程度较 高。 由于车与墙壁的作用时短促 而激烈的,而铁块和车的作用是舒 缓而柔和的,当两对作用同时发生 时,通常处理成“让短时作用完毕 后,长时作用才开始”(这样可以使问题简化)。在此处,车与墙壁碰撞时,可以认为铁块与车的作用尚未发生,而是在车与墙作用完了之后,才开始与铁块作用。 规定向右为正向,将矢量运算化为代数运算。 车第一次碰墙后,车速变为,v ,然后与速度仍为v的铁块作用,动量守恒,作用完毕后, mv,M(,v)v共同速度v = = ,因方向为正,必朝墙运动。 1m,M3 2v,学生活动,车会不会达共同速度之前碰墙,动力学分析:车离墙的最大位移S = ,反2a 2,mgv1向加速的位移S′= ~其中a = a = ~故S′, S ~所以~车碰墙之前~必然已和1M2a1 铁块达到共同速度v 。 1 车第二次碰墙后,车速变为,v ,然后与速度仍为v的铁块作用,动量守恒,作用完毕后,11 mv,M(,v)vv111共同速度v = = = ,因方向为正,必朝墙运动。 22m,M33 vv2车第三次碰墙,„„共同速度v = = ,朝墙运动。 3333 „„ 以此类推,我们可以概括铁块和车的运动情况—— 铁块:匀减速向右?匀速向右?匀减速向右?匀速向右„„ 平板车:匀减速向左?匀加速向右?匀速向右?匀减速向左?匀加速向右?匀速向右„„ 显然,只要车和铁块还有共同速度,它们总是要碰墙,所以最后的稳定状态是:它们一起停在墙角(总的末动能为零)。 1、全程能量关系:对铁块和车系统,,ΔE =ΔE ,且,ΔE = f S , k内内滑相 12即:(m + M)v = μmg?S 相2 代入数字得:S = 5.4 m 相 2、平板车向右运动时比较复杂,只要去每次向左运动的路程的两倍即可。而向左是匀减速的,故 2v第一次:S = 12a 22v1v1第二次:S = = 222a32a 22v1v2第三次:S = = 342a32a „„ n次碰墙的总路程是: 21v11ΣS = 2( S + S + S + „ + S )= ( 1 + + + „ + ) 123n242(n,1)a333 2111v = ( 1 + + + „ + ) 242(n,1),mg333 M 碰墙次数n??,代入其它数字,得:ΣS = 4.05 m ,学生活动,质量为M 、程度为L的木板固定在光滑水平面上~另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 以水平初速v冲上木板~恰好能从木板的另一端滑下。现解除木板的固定,但无初速,~让相0 同的滑块再次冲上木板~要求它仍能从另一端滑下~其初速度应为多少, 2mv0解:由第一过程~得滑动摩擦力f = 。 2L 第二过程应综合动量和能量关系,“恰滑下”的临界是:滑块达木板的另一端~和木板 ,具有共同速度~设为v ,~设新的初速度为 v0 ,m =, m + M ,v v0 1122,mv - , m + M ,v = fL 022 解以上三式即可。 m,M,答:v= v 。 00M 第三讲 典型例题解析 教材范本:张大同主编《金牌之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4版。 例题选讲针对“教材”第七、第八章的部分例题和习题。
本文档为【【最新】浙江高中物理竞赛辅导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717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47KB
软件:Word
页数:9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8-01-18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