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花落春仍在——试析俞樾“篆求”书法的耳法与特色

花落春仍在——试析俞樾“篆求”书法的耳法与特色

举报
开通vip

花落春仍在——试析俞樾“篆求”书法的耳法与特色花落春仍在——试析俞樾“篆求”书法的耳 法与特色 俞樾生于道光元年(1821),卒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0字荫 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二十四年举人,三十年进士,改翰林 院庶吉土.咸丰二年,散馆授编修,1855年八月出任河南学政,两 年后被劾罢职,辞官后侨居苏州.此后,因"东南遭赭寇之乱",颠沛 流离于德清,上虞,上海,北京等地约十年,直到同治四年俞樾与李 鸿章在金陵相识,才应李鸿章之邀出任苏州紫阳书院山长,同治六 年又转赴杭州"诂经精舍",从此足迹不出江浙,在此讲学达三十余 年之久.俞樾一生与曾国藩倾心...

花落春仍在——试析俞樾“篆求”书法的耳法与特色
花落春仍在——试析俞樾“篆求”书法的耳 法与特色 俞樾生于道光元年(1821),卒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0字荫 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二十四年举人,三十年进士,改翰林 院庶吉土.咸丰二年,散馆授编修,1855年八月出任河南学政,两 年后被劾罢职,辞官后侨居苏州.此后,因"东南遭赭寇之乱",颠沛 流离于德清,上虞,上海,北京等地约十年,直到同治四年俞樾与李 鸿章在金陵相识,才应李鸿章之邀出任苏州紫阳书院山长,同治六 年又转赴杭州"诂经精舍",从此足迹不出江浙,在此讲学达三十余 年之久.俞樾一生与曾国藩倾心交纳,因其"自幼不习惯小楷",而 能中进士,保和殿覆试获在第一",就是因为曾国藩的提携,"追念 微名,所以每饭不敢忘也".俞樾"笃天性,尚廉直",即有"六句泛 宅"的逍遥,又有对儿女的严格教诲和对故去的姚夫人的深情眷 恋,是一位颇具性情的文人士子.光绪二十八年,官复原职,四年后 卒于德清临平,年八十六岁. 俞樾一生"专意着述,每竞一岁皆有写定一书刊行于世".其书 法多以篆隶二书体名世,在《清史稿》和《浙江府县志辑》的记载中, 论及俞樾的书法时,都提到三个字:"江篆隶".他在《春在堂随笔》 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载:"江艮庭先生平生不作楷书,虽草草涉笔,非 篆即隶也.一日书片纸付奴子,至药肆购药物,宇皆小篆,市人不 .先生愠日:'隶书本以便徒隶,若辈并徒隶 识;更以隶书往,亦不识 不如邪.'余生平亦有先生之风,寻常书札,率以隶体书之."0可见 篆隶是俞樾檀长的书体. 1,俞樾书"工篆隶"及其时代背景 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不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其书法风格无不 受其时代的熏染,俞樾亦不能例外,在碑学大兴的清代中后期,"工 篆隶"已成为俞樾书法的主要风貌. 进入清代中叶,随着金石书迹的发现日益增多,书家的审美视 野也逐渐开阔,形成了崇碑的艺术倾向,书法随即进入了以碑派为 主流的时期.在碑派的发展中,书法理论家起到了先导作用,阮元, 包世臣,康有为先后举起了尊碑的大旗,引导了时代潮流.此时一 些碑派书家也迅速崛起,他们先后崇尚汉碑,北碑,痴迷于碑刻书 法所表现的金石气,追求用笔的厚重,苍茫,浑穆,朴拙.对于千年 一 脉的帖学,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漠视,甚至贬斥.由阮元的"短笺长 卷,仪态挥洒,则帖善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到 包世臣的"余得南唐《画赞》,枣版《阁本》,苦习十年,不得真解,乃 求之《琅琊台》,《隋阁颂》,《乙瑛》,《孔羡》,《般若经》,《瘗鹤铭》, 《张猛龙》诸碑,始悟其法",嚣再到康有为的"碑学大播,三尺之童, 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在这些颇有影响的 书家书论的推波助澜下,几乎形成了碑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表现在 篆,隶书体的创作上,较前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了丰富多彩 的气象,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书家,俞樾便是其中的一 位.从俞樾的的书作可以看出他的崇古尚朴之风. 2,貌似阮元,实崇古尚朴 关于俞樾的书法师承,清人王潜刚《清人书评》中说:"曲园老 人之书颇似阮元".《清史稿》记载:课士一依阮元法,游其门者,若 戴望,黄以周,朱一新„„袁昶等,咸有声于时".这里只说依承阮 元的方法来教授门生,似乎与书法无关.《浙江府县志》的记载略为 明确一些:"杭州诂经精舍,创于大学士阮元,专以室学课诸生,樾 主讲三十余年,课士一依阮成法,士多蔚为通材".?阮元作为当时 的考据学大师,学术领袖,又是历任乾,嘉,道三朝的重臣,地位显 赫,影响力颇大.俞樾在其创建诂经精舍教书三十余年,书法上或 多或少受阮元的影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况且所教授的门生中, ? 32? 大多是通才,书法也一定是其中的课业之一.我们通过对照二人的 书法作品,也能看到作品中透出相似的风神,特别表现在隶书上, 用笔简练,体态端庄,得浑厚之象,是二人书法的共同特点.在俞樾 的文集中,没有明确谈及师法阮元的记载,阮元的书法对俞樾也仅 是影响而已,不存在明显的师承关系. 俞樾实则是向汉碑,向古人取法的.乾嘉时期,朴学大兴于世, 研究鉴赏并取法汉碑隶书已经蔚然成风.作为经学大师,俞樾因受 时代风气的影响,也非常注重书法的依据,对当时一些汉碑,唐碑 进行了考释,还见到了大量的石刻拓本和古人墨迹,这些碑刻,墨 迹对其书法风格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俞樾在文集中 曾两次提到唐代的《往生碑》,评其"碑文完好,字体朴茂,亦希构之 物,„„人至越中,拓数本以归也".《三老讳字碑》对其书风的影响 更大,"此碑点画浑朴含蓄,波磔不显,字形方正从容,带有浓厚的 篆书遗意".拿俞樾的隶书与《三老讳宇忌日记》相比较,发现二者 在大程度上相似之处,由此可知,俞樾从《三老讳宇忌日记》得到很 大的启发和受益.此外俞樾对《五凤二年刻石》,《唐碑残石》等诸碑 均进行了考释和取法. 对于一些碑刻拓本,俞樾更是情有独钟,评《云麾将军碑》拓本 "笔画分明,乃知其之本",评《黄牛庙碑》拓本"隶法奇逸",雅可爱 玩";对于《秦刻石》拓本的"笔墨黯淡,纸质糜烂,且粘连于书,不可 取出",更是小心翼翼,"乃影写其字而藏之".?俞樾通过对这些碑 刻及拓本的考释和辨伪,一方面显示了其学识的渊博,更重要的反 映其崇古尚朴的取法倾向.在考释过程中,对一些碑刻拓本书法的 赞赏和钟爱是显而易见的,自然而然会受即其影响和启示,从而形 成了其古朴端厚的书法气象. 3,轻技重神不固时风 一 言蔽之,书法是文人雅玩的艺术,写的是心性,靠的是学养. 技法属于表层的范畴,真正好的作品不仅仅拘泥于熟练的技法,还 要靠深厚的学养来支撑.也只有透过表层技艺而根植于学问的书 法作品,才有传世的可能.俞樾是不讲究书写工具的,他曾接到友 人筱泉中丞增笔的来书:"长头羊毫笔,昔姚伯昂先生最善用之,弟 苦不能用,管城子叹失所久矣.公精篆隶,必能任意挥洒,为此子一 吐共气也".语意隽永,俞樾复书云:"承惠笔极佳,然佳毫入拙手, 仍未得所公之位置,此子似小失之矣".俞樾以为,长锋笔虽然精 良,但这不是工书法的决定因素. 俞樾还对通过改造书写工具,来追求个性,过分看重技法的做 法,颇为不满.早在康乾时期,一些书家为追求风格,就在书写工具 上大做文章,王澍,钱坫即是其中的典型.他们用秃毫甚至剪掉笔 尖的毛笔书写,以追求匀称,浑穆的效果.后人对此种做法提出批 评,其中与俞樾同时代的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到:"王良常,钱 +兰之篆书,以秃毫使匀称,非古法也.惟邓完白以柔毫为之,博大 精深,包慎伯推其直接斯,冰,非过誉也".守敬以为:王澍,钱坫 这样书写已经违背古法,实不可取,与俞樾的观点相同.但同时杨 守敬对邓石如用软毫书写的篆书推崇备至,在这一点上,俞樾则有 不同的看法.当时,俞樾曾就陈奂的赠联,在随笔中写道:"硕甫先 生专治毛传,吟咏非长,然能为篆书,尝书楹联见赠云:'金尊日月 三都赋,玉洞云霞二酉文'.其书甚佳,既非如老辈人作篆书剪笔头 为之者,亦非时下人专摹邓完白一派者可比".:9俞樾的这种观念即 是对剪笔头书家的贬斥,也是对时下学邓书者的批驳.后来给友人 的书信中,俞樾明确提出了邓石如不可学的理由,他觉得邓石的篆 书太过时尚:"完白山人书颇为时尚,足下临之数十过,以应求书 熹 ll| i? 姻 , | 零|j 鬣一l i潼 图1俞樾隶书 图2俞樾手札 者,必门限穿矣.其以为不可学者,实正论也"..当时邓石如书法的 遗风几乎一统天下,先俞樾差半世纪左右的包世臣在《论书》中极 ,真书 力推崇,杨翰在《息柯杂着》也说:"完白山人篆法直接周,秦深于六朝人,盖以篆,隶用笔之法行之,姿媚中别饶古泽".在这 种情况下,俞樾不随时弊,特立独行,并旗帜鲜明的提出反对趋时 跟风的观点,充分表现了其好古品格. 当时模仿时人的风气,还表现在碑版摹刻上,即使是文征明的 书作,经过刻工的摹刻,也具备了时人面目,古朴之风荡然无存,这 正是俞樾所不能接受的. 4,学养深厚自出机杼 俞樾作为一代积学大儒,学养是丰富的,这使他书法具备了名 扬后世的条件.反观历史上的千古佳作,如杨凝式的《韭花帖》,苏 东坡的《黄州寒食帖》无不是学养的外化和性情的流露. 因此俞樾对李白,杜甫的书法给于很高的评价,以为这些文人 的书法,都是学养的外化,虽不计笔墨,但书品甚高.明代杨慎对李 白的书评:"李白在开元问,不以能书名,今其行草不减古人".俞 樾根据所见到的李白在蓟州独乐寺观音阁题额,认定此评价是中 肯的.对于杜甫的书法态度,俞樾与宋代米芾的观点大相径庭,米 芾在《海岳名言》中"信老杜不能书也",俞樾用引用《书史会要》进 行批驳:"杜甫楷隶行草无不工,而胡俨注杜诗并言:'尝于内阁见 子美亲书《赠卫八处士诗》,字甚怪伟',然则老杜并非不能书,米颠 所说未为定论矣".@并肯定杜甫书以瘦硬为贵的论书,是矫时之 论.由此可以看出,俞樾对历代文人是情有独钟的,更对他们的书 法作品洋溢出的儒者气息和文化内涵钦佩有加,这也反映了其书 法艺术的审美倾向,为最终形成其儒雅含蓄的书法风貌起到了导 向作用. 晚清时期,篆隶书体创作逐步走向繁荣,相当多的书家对篆隶 书体的探索的目的性更加纯粹,更倾心于点画用笔,结字姿态,章 法形式和墨色气韵等诸方面技法因素,因此显现出千姿百态的面 貌,如同时期师法邓石如的吴熙载,莫友芝,杨沂孙,徐三庚等,各 具特色,吴的舒展飘逸,莫的生拙坚实,杨的宽博错落,徐的"钉头 鼠尾",都与俞樾工稳典雅的篆书相去甚远.观照俞樾的作品,可以 深切地感受到由于学养的深化而流露的文人气息,篆书取法二李, 体态略长,可谓循规蹈矩,不激不励,强调篆法结构的准确有据.其 隶书"用笔沉实稳健,不着意修饰,方笔平扫,灵动平和,十分耐人 寻味.在意法上井然工稳,气力内凝.是其渊深的学识渗化而成,在 晚清隶书书家中,最具儒者风度". 俞樾作为一代大儒,针砭时弊,反对时尚书风,主张正本探源, 以古人为法,崇古尚朴.形成了体势古朴独特的书法风格,正如俞 樾应试时所赋诗首诗句一样,"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其"篆 隶"书法必须将在书法史留下浓抹重彩的一笔. 注释: ?俞樾《春在堂随笔》,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2 辑,台湾文海出版社24页. ?阮元《南北书派论》,《历代书法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第1版629页. ?转引曹建《晚清帖学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 1版26页. ?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t979年第1版756页. ?《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 第1版9()7"908页. ??俞樾《春在堂随笔》,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 42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48,149页,43页. ?杨守敬《学书迩言》,《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3年第1版第742页. ?俞樾《春在堂随笔》,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2 辑,台湾文海出版社第352---353页. ?俞樾《春在堂尺牍》,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2 辑,台湾文海出版社第684页, ?王潜刚《清人书评》,《历代书法论选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第1版第815页. ??俞樾《茶香室丛钞》,《续修四库全书》1198册上海古籍出 版社第506页,第406页. ? 33? 穗譬一一蠢豢一蘩一一謦劳蘩一羹„一露一一积 一一舞一一纛一一„豢一,擎一一狰一一臻„„一番 譬夯镣遗棼藩惫超褥芬黪捧乏数 客 蠹
本文档为【花落春仍在——试析俞樾“篆求”书法的耳法与特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874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6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