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的编辑方式研究

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的编辑方式研究

举报
开通vip

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的编辑方式研究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的编辑方式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网络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对科技期刊的编辑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探讨了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的编辑方式,以加速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现代化,顺应期刊发展的国际化、网络化。 关键词:网络时代;编辑方式;Foxmail软件 一、引言 近年来,网络技术和网络用户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近日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蓝皮书指出,近几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相对有序,网络技术、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资源、网络用户等持续高...

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的编辑方式研究
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的编辑方式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网络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对科技期刊的编辑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探讨了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的编辑方式,以加速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现代化,顺应期刊发展的国际化、网络化。 关键词:网络时代;编辑方式;Foxmail软件 一、引言 近年来,网络技术和网络用户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近日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蓝皮书指出,近几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相对有序,网络技术、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资源、网络用户等持续高速发展。整个社会网络化程度迅速提高。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完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3万亿元,中国互联网网民总数3.84亿人,手机用户已达到7.47亿户。在当今的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的编辑方式和出版模式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传统的期刊编辑方式和出版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期刊向国际化、市场化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必须更新理念,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熟练网络管理系统,以加速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现代化,顺应期刊发展的国际化、网络化。 二、科技期刊的编辑方式现状 传统的期刊编辑方式和出版模式,一篇稿件从投稿到发表要在编辑部、作者和审稿人之间周转很多次,加之审稿人一般审稿周期较长(普遍为1个月),导致审稿意见不能及时反馈到编辑部和作者那里,影响了正常的出版程序,使得出版周期延长,从而使论文的传播效率降低,导致许多优秀稿件流失。虽然目前大多数编辑部或期刊社采用了计算机管理系统,但由于很多编辑对现代化设备利用率并不高,网络资源开发不够。实际应用中也是仅限于收发稿件的作用,网络只是作为了一种传递稿件的工具,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在线编辑功能。 三、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的编辑方式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网络化、数字化、全球化的信息环境。计算机已成为科技期刊编辑不可缺少的工具,多数期刊编辑部或杂志社配备了排版设备,已采用计算机制图制表,实现了科技期刊图文混排。网络化使科技期刊的编辑、编排、校对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编辑方式赋予了编辑工作更新的内容。编辑工作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对科技信息的选取和对选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策划上[1],进一步提高了科技期刊的质量。网络化将使科技期刊在编辑方式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一)建立编辑部网站 科技期刊的论文作者、编辑部及读者是科技期刊的三个主体,编辑部网站则是联系作者、读者的一个互动场所,同时也是一个介绍编辑部的工具。因此建立 一个完善的编辑部网站是现代科技期刊必备的、标志性的工作。利用编辑部网站,建立稿件管理数据库、审稿专家数据库、作者群数据库、本刊录用稿源数据库、基金项目数据库等,将会使期刊的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大大节省了人力和物力[2]。 1.完善电子邮件系统 设立编辑部专人负责的电子邮件信箱,做到对作者和审稿者邮件的及时回复,发挥邮件处理软件的自动处理功能,大大提高邮件处理效率。 2.建立专题文献数据库 通过建立本学科的专题数据库,以收集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和研究动向的最新信息,有利于掌握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时了解本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这样才能对作者稿件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做出正确评价。 (二)编辑方式的转变 网络化使传统的科技期刊编辑方式的全过程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编、排、校一体化是网络化环境下现代编辑部的工作模式[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收稿及约稿。学术期刊编辑可以通过网上收稿和约稿,这就使得作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网络以最快的速度将稿件发送到编辑部。 2.专题策划。通过浏览网上资源,查阅有关学术会议中的专家信息,合理确定选题的作者群和学科范围,及时了解学科发展趋势,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当前最活跃的学科带头人,向这些专家宣传我们的期刊并主动进行约稿。这样既能保证期刊内容的前沿性又能保证内容的相关性,这是科技期刊进行专题策划的一条重要途径。 3.审稿。网络化使得编辑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网上审稿,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及审稿意见及时传送给专家,专家可以在计算机上利用不同颜色直接对稿件进行审核,同时将审稿意见及时通过网络反馈给编辑部,编辑部再通过网络反馈给作者,缩短了审稿周期。 4.避免学术造假和一稿多投。网络化使得学术期刊的编辑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审稿,如借助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对稿件进行查询、分析、判断与处理,编辑可以通过在线编辑系统对作者投来的稿件到期刊网进行查验审核,可以有效地避免一稿多投或抄袭等学术造假现象,以确保期刊的质量。 所有的编辑工作(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信息反馈等)都可以通过网上实现,减少了学术期刊出版的中间环节,缩短了出版周期,提高了稿件的时效性。 四、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编辑方式现代化的实现 (一)提高编辑的信息意识 进入网络化时代,除了要求编辑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外,还要求编辑人员熟练运用现代化的编辑技巧,即运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这样就对编辑人员的信息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人员在不断加深自己传统编辑技巧修养的同时,还要把其与现代化的编辑技巧融合,借助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科技期刊编辑直接参与计算机编辑、排版、绘图等工作,真正实现学术期刊的编辑、排版、校对一体化,从而可提高科技期刊的编排质量[3]。 (二)在线编辑系统的使用 网络化使学术期刊能够在线进行编辑,包括:作者在线投稿、校稿、审稿、编辑稿件以及稿件进程查询等部分,这需要通过相应的在线编辑系统这个平台来完成。通过先进的、完善的编辑信息管理软件的使用,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反馈系统,对学术期刊的各种信息能做到快速处理,及时反馈,缩短稿件处理时间。通过浏览各个网站,密切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动向,争取得到学科研究最前沿的优质稿件[4];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自己期刊的网站进行宣传,扩大期刊的影响,吸引读者阅读和优秀作者投稿。 作者投稿部分包括:1.参考文献格式校对:作者投稿时能对参考文献格式校对,从而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参考文献格式。2.投稿界面菜单自定义:编辑部可以根据习惯对作者投稿界面的菜单名称自定义。3.相似稿件提醒功能:稿件提交后,系统会自动在所有期刊已发表文章中查询比对,返回相似文献,为作者是否继续投稿提供参考。 编辑管理部分包括:1.已发表文献自动查询:能自动查询已发表相似文献,系统自动对每一篇投稿文件与数据库进行比对,自动查询出相似文献,此过程无需人工干预,检索范围为所有杂志。2.未发表文献自动查询:未发表相似文献是指作者刚投到采编系统里还未正式发表的文章。3.自引他引控制器:编辑部及时的看到投稿的引文情况,自引多少篇,他引多少篇,根据自身情况来控制引用文献。4.WEB及时通讯:编辑部内部及时沟通,编辑部之间及时沟通,编辑部与审稿专家及时在线沟通。 稿件进程查询包括:能自动查询作者投到编辑部的稿件的进程情况,即目前处在什么状态,审稿专家的意见、退修返回后的意见,稿件的录用意见,版面费和审稿费的上交金额和时间等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三)利用Foxmail软件辅助电子审稿[5] Foxmail是一种中文版电子函件客户端软件,它具有使用方便,功能强大等特点。Foxmail所提供的地址薄功能,邮件特快专递功能,请求阅读收条,邮件过滤功能,查找指定邮件等一系列功能,能够方便的实现送审环节中的每一步要 求。 1.利用“地址薄”建立专家信息库 利用Foxmail地址薄的功能将专家的E—mail地址保存起来,可以在Foxmail用户账户下的地址薄里新建一个“审稿专家”的文件夹,把所有的审稿专家的地址信息都集中在这个文件夹下,便于以后的查找和管理。这个专家信息库其实就可以看作是编辑部自己的一个审稿专家库,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能不断的扩充和修改这个专家信息库。 2.利用“邮件特快专递”发送邮件 对于地址薄里大量的地址信息,Foxmail还提供了查找地址的功能。利用此功能,可以快速地找出满足条件的专家E—mail地址,直接撰写邮件即可,并可利用Foxmail的“邮件特快专递”功能,来确保对方收到邮件。另外,为了确认专家是否阅读了此邮件,还可以给Foxmail设置“请求阅读收条”,这样当收件人打开并阅读该邮件时,就会弹出提示用户向来信者邮箱发送一个收条的窗口,通知发件人邮件已经被阅读,随即发件人会收到一个收件人已阅读此信的通知。这样,我们就能准确无误的将邮件发送到审稿专家的邮箱里,并且能够知道审稿专家是否已经阅读了此邮件。 五、结束语 网络化使得科技期刊的编辑方式由简单的计算机网络使用,发展为网络、信息化的集信息资源管理与编、审、校、出版等为一体的智能化模式。因此,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应该不断努力地学习新知识,并将这些新科技的编辑手段应用到日常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中,这对于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水平,加速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进程,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作者系: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 参考文献: [1] 程旭.信息时代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J].编辑学报.2002(4). [2]谢伟成,付丽丽,杨忠学等.计算机技术与科技期刊的发展[J].信息技术,2003?(3). [3]杨利霞,陈冠华,李鑫.浅谈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现代化问题[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3). [4]程童大,朱培元,马百坤等.期刊编辑部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研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7). [5]王建东.利用Foxmail“邮件特快专递”功能传送重要邮件的方法[J].科技与出版,2004(1). 关于开放存取的2则故事 故事1:33家图书馆联合对国际出版商大幅涨价说不,中国经费最富裕图书馆也无法承受国外文献数据库费用 在2010年9月2日,在中科院图书馆主页上出现了一个浮动公告,如,致中国科技先读者的公开信,致国际出版商的公开信,公开信的大致内容,签名单位包括了众多的国家级图书馆和图书经费最富裕的211高校图书馆,如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共计33家。 以下是《科学时报》2010年9月6日发表的一篇报道“33家图书馆联合对国际出版商大幅涨价说不”。 9月2日,《致国际出版商的公开信》、《致中国科技文献读者的公开信》挂到了网上。 这两封由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33家图书馆联合发出的公开信提到,最近个别国际期刊出版商利用自己的垄断性地位,不顾在上一个合同期年度涨价幅度已达百分之十几的事实,提出其全文数据库在下一个合同期(3年)内每年涨价14%以上的要求。 十年赶欧美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向记者介绍说,在上一个合同期,也就是2007年到2010年,该馆采购该出版商全文数据库的价格涨幅已高达48%;按照该出版商的要求,下一个合同期结束时,价格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涨48%。 据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介绍,北大图书馆2010年采购该出版商全文数据库的费用是61万美元,该出版商对下一个合同期的涨价要求达到每年9%。对其他高校,该出版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高的达到22%,所有高校的平均涨价幅度达18%。 张晓林和朱强都向记者提到,该出版商要求在2020年把中国用户使用其全文数据库的篇均成本提高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据介绍,张晓林和朱强提到的出版商其实就是爱思唯尔(Elsvier)。 两人均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和人均教育科研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哈佛大学2008,2009年度运行经费达到38亿美元,超过北京大学 年度运行经费10倍还多”。这样的涨价幅度完全超出了中国图书馆可能承受的限度,是根本没有道理的,也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连中科院的图书馆和北大的图书馆都感到难以承受,其他图书馆可想而知”。 公益为利润“作嫁衣”, 2009年初,国际图书馆联盟联合会和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先后发表声明,要求出版商慎重考虑金融风暴下图书馆界财政紧缩的客观情况,要求出版商保持合理价格。在此情况下,许多出版商在国外的价格基本没有增长,或者增长幅度很小。 于是,“就把完成利润增长指标的目标转嫁到了中国。”张晓林说,“出版作为一个产业,价格有一定的涨幅可以理解,但涨幅必须与成本等因素相匹配,否则就是攫取暴利。”据介绍,全文数据库的成本主要是先期投入和编辑费用,每增加一个用户,其成本几乎不会增加。 更重要的是,期刊是科学传播的工具,要为科学传播服务。张晓林和朱强现在都担任一些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他们介绍说,发表学术论文时,作者要向杂志缴纳版面费;同行评议专家、编委等的工作却不付费,事实上是科学共同体为学术刊物的发展承担了很多。一方面是公益性的支持、公益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高额的利润,这让人难以理解。 近年来,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国内科学家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担任国外期刊评委的人数也在增长。“不能反过来再要求中国人承担高价。”张晓林说。在两封公开信中,33家图书馆就呼吁担任国际出版商学术期刊的编委、审稿专家、顾问等,积极向国际出版商施加影响。 近年来,某些国际出版商不合理的价格政策,曾多次惹恼其旗下著名期刊的编辑。《逻辑程序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杂志》的全体50位编委在长达16个月的抗议之后选择离去,并在一家较低价格的出版社创办了新杂志《逻辑程序设计的理论与实践》。2003年,著名期刊《算法杂志》编委集体辞职,创立《算法汇刊》。2006年,力主降价未果后,数学界顶尖期刊之一《拓扑学》的编委投身伦敦数学会旗下,另组《拓扑学杂志》,该刊定价远低于《拓扑学》。 信息不是铁矿石 张晓林和朱强都参加了前期的谈判和沟通。朱强这样描述谈判:“除了讲他们的理由,给人的感觉是,如果认为价格承受不了,中国用户可以考虑不买。他们绝对不允许有谈判的余地,一点让步的灵活性都没有。” 朱强认为,该出版商起了一个很坏的带头作用,如果其要求得到满足,其他出版商就以为中国用户拿涨价没办法,也会效仿。据介绍,中国用户也在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这些图书馆已暂停该出版商旗下期刊纸质版的采购,并组成了联合工作组,准备进一步的接触与谈判。 但张晓林和朱强也谈到,国内图书馆也认可国际科技期刊的贡献,并不是以马上停订来强硬抗衡。图书馆也看到,该出版商旗下学术期刊超过2000种,水平一般较高,如果不采购,确实会影响到我国科研人员。其次,该国际出版商常采取游说大学校长等领导的方法,直接向图书馆施加压力。再次,有些高校图书馆刚开始采购该出版商的全文数据库,没有经验,容易被各个击破。 这一切,很像近年来受到高度关注的铁矿石谈判。当本报记者提及这一话题时,张晓林说,确实有相似之处,但也有重要区别。 首先,铁矿石不可能哪儿都能买到,它掌握在个别商家手中,但是在科学领域,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只有一家杂志,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只有一家出版商。其实,在几乎所有学科,都存在由其他出版社出版的同等重要甚至更有影响力的众多国际期刊。其次,铁矿石不会从网络上得到,而信息是无形的,开放、公开的信息实在太多。很多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作者已在各种会议等场合进行了宣传,很多直接放在了网上,只要肯花时间和功夫去找,虽然不完全一样,但差不多都能找到。 张晓林说,万一后面的沟通出了问题,国内几十家图书馆联合起来共同行动,采取一切合法手段,仍能满足国内用户的需求。 2003年到2004年,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在内的美国十多所大学就对某些出版商的高定价进行了抵制,并取得了实际效果。2008年,我国台湾地区的高校也集体抵制某出版商的提价要求,结果是其产品价格不升反降。国内某主流大报相关报道的第一段如此描述:“同一家出版社,同一个时间,同样的提价要求,在中国大陆成果实现,在中国台湾却打错了算盘。” 张晓林和朱强反复强调的是,出版商和图书馆之间一定要营造一个相互合作、良性互动、双赢的环境,而不是冲突的环境。 故事2:菲尔茨奖,知名期刊公开发表完整证明“庞加莱猜想”的中国数学家朱熹平败给博文发表证明思路的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 2002年,佩雷尔曼在一个张贴未正式发表论文的网站(arXiv preprint server)上贴出一篇论文,声称“勾勒了对这一猜想的综合证明的框架”。 但令人备感神秘的是,佩雷尔曼行为与常人迥异,他不仅只是在网上而不是在期刊上正式发表他的论文,而且证明也极其简略。他自己也承认,他的工作只给出了证明的概要,文章非常难懂。克莱纳说:“佩雷尔曼的文章与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在风格上大不相同。” 在美国出版的《亚洲数学期刊》6月号以专刊的方式,刊载了长达300多页、题为《庞加莱猜想暨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汉密尔顿?佩雷尔曼理论的应用》的长篇论文。作者为美国里海大学的曹怀东和中国中山大学朱熹平,论文声称彻底证明了庞加莱猜想和几何化猜想,而不仅仅只是充实佩雷尔曼的工作。《亚洲数 学期刊》主编丘成桐认为,曹怀东和朱熹平使用了一些不同于佩雷尔曼的论点。“这是第一次在国际数学期刊上给出了猜想的完整证明,成果极其突出。”数学家杨乐说。 然而在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获得菲尔兹奖的数学家一共有四人,俄罗斯天才数学家格里高利?佩雷尔受(GrigorY户erelman)贝lJ放弃了这个最高奖项。除了陶哲轩,获得菲尔兹奖的其他三人分别是安德烈?欧克恩科夫(Andrei okounkov),格里高利?佩雷尔曼(Grigori perelman)和温德林。 其中没有中国数学家朱熹平和曹怀东。 目前随着OA 的发展,科技论文的界定出现了变化。在传统意义上讲,只有印刷出来的论文才能作为知识,目前由于论文发表时滞太长和昂贵的发表费用,一些科技人员为了保护自己的首发权,在互联网上通过笔记和博文把研究心得发布出来,这也将成为科技论文的新的组成部分。在互联网上发表的文章,在中国不算“论文”,但国外认。 期刊数字化发展:带着“问题”向前冲 10月14日,15日,由国际期刊联盟、中国期刊协会主办,杭州市政府、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承办的第二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作为国际期刊联盟在亚洲布局的最大规模的区域期刊大会,作为亚太地区期刊界高层数字出版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和阵地,本届大会吸引了众多业界高端人士的密切关注。 在飞速变化的媒体环境中,期刊出版人选择积极应对来自新媒体的挑战,并在数字化领域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不可否认,应对数字新技术的挑战和传统业务进退两难的窘境,依然有很多困惑让期刊出版人纠结于心。在为期两天的大会上,众多与会嘉宾带着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问题一:传统期刊正处于什么样的时代, 毫无疑问,人类正从网络时代向移动互联网时代迈进,发展速度之快可以用来势凶猛来形容。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媒体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方正集团方正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刘晓昆表示,移动互联网意味着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它表现在以用户为核心的网络全方位覆盖、业务全能力提供以及终端形态的呈现。比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终端都能够呈现出网络的覆盖。 刘晓昆表示,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给媒体带来的变革是极具颠覆性的。这种颠覆性变革使得传播渠道更为复合化,各种PC移动互联网渠道不断涌现,立体化传播内容通过不同渠道进行播出。除了发布渠道和传播终端的变化,受众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阅读内容也由于移动互联网提供无时无刻的阅读而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当前,进行碎片化阅读的人越来越多。 “这些变化对期刊出版商和平台提供商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刘晓昆表示,制作期刊内容也好,提供技术手段也好,都必须适应新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终端,否则就没有生命力,只是赶新潮,谈不上什么赢利模式和商业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载体向数字化发展,媒体移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期刊数字化浪潮将契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同时加快拓展新媒体和移动终端的应用。期刊内容生产将进入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期刊的传播方式、传播载体将进入立体化的传播时代。 问题二:iPad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灵药, 言必提iPad,是记者在采访本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时的最大感受。从国际期刊联盟主席的报告,到与会演讲嘉宾的发言,再到参会代表的手中,iPad的名字和身影不断出现,使大会俨然变成了一场iPad的免费推介会。 国际期刊联盟主席阿让?普瑞评价iPad改变了期刊出版商对数字化发展的观点,激起了期刊业发展数字化的热情;韩国期刊协会会长、KAYA媒体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金永春开玩笑称“很幸运自己拥有一台iPad”,而下个月,他将在iPad上尝试推出电子杂志;汉王科技副总裁王邦江评价iPad就像是一只大象,把森林推倒,开拓出一片全新的发展空间;拉加代尔活力-桦榭媒体公司中国总经理Lena Yang用一个关于iPad的小故事开始自己的演讲——“我的一个朋友刚从土耳其旅行回来,她很兴奋地告诉我,这一路上看到很多旅行的人手里都拿着iPad在看书、看杂志,而不是捧着一本书或一本杂志,iPad带来的是旅行的改变,是接触媒体的改变。” “iPad等产品的出现和普及,对期刊业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能够给期刊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阿让?普瑞对iPad非常推崇,认为它能够让出版商更多地接触到读者,与之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沟通;能够为期刊提供更广泛、更廉价的发行渠道;能够让广告商使用相应的软件,使期刊成为更好的媒介,在广告商与读者之间建立更好的联系,这在传统印刷方式当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能够为期刊社提供全天候、多媒体传播途径;可以促使期刊与年轻人建立起更多的联系,利用各种数字能力满足他们对于内容方面的需求。 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iPad等平板电脑产品的出现确实给期刊读者带来了愉悦的全新阅读体验,但这些产品到底能不能给期刊业带来又一个春天,能不能真正推动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对于这个问题,《世界期刊创新报告》编辑、Innovation创新公司伦敦合伙人胡安?森诺表示,iPad的确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期刊出版商们都在考虑如何利用iPad做些什么。对期刊而言,iPad意味着一种新媒介带来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看、可以触摸、可以体验。但目前媒体在iPad上的呈现并没有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调查显示,如果满分为5分,消费者在使用iPad之后给出的平均分数为2.2分,其中对迪士尼对iPad使用的评分较高,可以达到4分,5分,而对新闻媒体对iPad使用的评分只有2.5分。 “一些期刊出版商对iPad存在误读,认为对期刊来说,iPad就是一堆如同打了兴奋剂一样的杂志,其实这并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只堆砌一些视频、图片是不能抓住事物本质,也抓不住消费者的。”胡安?森诺表示,作为期刊出版商, 所做的工作不能是新瓶装旧酒,不能是简单地堆砌内容,而要重新调整讲故事的方式,要解构这本杂志,像做菜一样找到新的口味。iPad等平板电脑是高端产品,下载软件、阅读报刊要收取费用,但要收钱就必须有好的产品,让用户愿意付钱。 阿让?普瑞对此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他表示,期刊界必须意识到,发展数字化并没有神仙药,iPad也只是一个平台和渠道,期刊出版商必须明确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读者的需求。“假如你是一家新闻媒体,就必须让你的读者能够全天候获取到信息,如果不能提供这样的服务,他们就不会喜欢你的出版物。此外,还要有高质量的报道,这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你是一本实务杂志,就必须注重互动,因为读者非常愿意支付额外费用来购买针对他们的互动性阅读。” 问题三:手机能否给期刊带来商机, 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总经理戴和忠表示,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一天24小时手机总在你的一米之内,走路的时候它在口袋或包里,开会的时候在桌子上,睡觉的时候放在床头。同时,这个手机有一个号码,这个号码在全世界是单独属于你一个人的。因此,手机毫无疑问成为一个全时的、个人的、一米以内的媒体。而今天的手机和过去的手机不一样,尤其是iPhone出现之后,手机从一个通讯终端完全演变为信息终端,人们购买iPhone并不只满足于打电话,而是把它当成浏览信息的工具。当手机成为媒体、传播工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它当做一个传播平台。”戴和忠认为。 的确,手机作为消费者不可替代的通讯产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逐渐在上网工具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随着手机技术、功能的不断完善以及移动平台的不断成熟,手机的这一功能扩展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乃至出版商们去挖掘其更为深入的赢利新渠道。那么,手机到底能不能为期刊出版商带来诱人的商机,期刊出版商又能在手机上玩出什么花样, 对于这一问题,胡安?森诺首先表示,一些期刊出版商认为杂志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手机和网络,其实,期刊最大的竞争对手应该是时间,因为很多读者根本没有时间去读杂志。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期刊出版商要在手机上有所发展,应该针对读者阅读越来越碎片化的特点进行尝试。他举例说,《国家地理》对此进行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创新,每期杂志都会基于一个故事设计一个游戏,虽然有时候做一个游戏花费比较高,甚至可能高达到15万美元,但读者可以付费把这个故事下载到自己的iPhone手机或者游戏机里,杂志社通过下载收费可以取得不错的回报。 “此外,还可以进行纵向品牌塑造。”胡安?森诺举例说,匈牙利一本期刊在星座内容方面做得非常好,通过这些内容可以吸引读者去消费杂志社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数字出版物。“比如,读者可以通过手机下载星座运程,还可以在网站上或者纸质期刊上查看相关内容。当然,手机上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吸引读者去购买杂志或去网站浏览。现在,这本杂志的很多女性读者每天早晨收到星座短信后,都会去杂志的网站进行运程查询。”胡安?森诺认为,期刊出版商要借助手机这个平台实现赢利,必须进行捆绑式操作。他同时指出,在捆绑式操作中最关键 的一点就是要找到一个非常大的手机品牌,比如,专门针对iPhone手机推出相关内容。 问题四:新旧媒体究竟该怎么融合, 面对数字化,新旧媒体之间的分界正在模糊。传统纸媒在加快融入新媒体的脚步,向现代传媒集团转型,这其中不可避免要借助技术服务商的力量;而传统技术服务商也在向平台运营、内容整合拓展,意在为传统出版商提供更有价值的全媒体信息化服务。显而易见,新旧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那么,新旧媒体究竟该怎么融合,融合的方式是什么,呈现的形态是什么,各方该如何在新的产业链中重新布局,作为传统期刊,又该如何找到融入新媒体的模式, “对传统媒体来说,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经理王一义坦言,这些年来,中国传统媒体并没有停止过与新媒体的融合,很早就办了新闻网站、推出数字报纸,并花大力气推动报网互动,在人人可用之的互联网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然而,互联网回报的不是几十家主流的传统媒体集团,而是大量草根出身的商业网站。“这说明,我们并没有真正认识互联网的本质特性,还在用传统媒体的办报理念来理解互联网,我们只是做了新旧媒体的简单加法,延伸的是从纸媒到网络或屏幕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并没有真正融入新媒体,实现在新的产业链里的有效布局。” 王一义分析认为,在第一波互联网浪潮中,传统媒体并没有成为新产业的主导者。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观点,即新旧媒体的根本区别并不表现在业态上和终端上,而要看是否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目标在发展。“浙报集团在发展全媒体战略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新旧媒体融合的方向和方式,我们的基本共识是:不拘泥于新生媒体的介质,但必须扎根于互联网的文化与环境,颠覆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必须构建具有电子商务特色的赢利模式。我们认为,只有做到这两条,才能真正寻找到传统纸媒转型的方向。” 浙报集团在2009年做了一件引起全国媒体关注的事儿,就是对接亚洲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淘宝网,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网络潮流导刊——《淘宝天下》。王一义介绍说,二者的融合经过了8个月的探索,今年7月又进行了新一轮包括体制、机制、内容改版、经营策略等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改革。通过新团队近两个月的努力,《淘宝天下》目前每期发行量超过40万份,而且按需订印,无一过刊,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周刊,提前5个月完成了今年的全年计划,到今年年底发行量将超过60万份。 可以说,《淘宝天下》的实践对传统期刊如何融入新媒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在谈到如何具体实施新旧媒体融合时,王一义介绍说,首先是创新发行模式,使《淘宝天下》的发行走一条有别于传统发行的新模式,网上零售8万份之后又推出会员计划,这样做既获得了线上、线下品牌推广的资源,又提供了购买商品附送周刊的服务,首期发展会员200家,完成发行量30万份的任务。这些运作模式的最大亮点在于,既快速提升了发行量,又由淘宝卖家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发行费用,解决了传统媒体发行越大亏损越大的难题,这种基于淘宝网买家卖家群体的发行模式,为《淘宝天下》跨越百万发行的高峰打下了基础。 其次是内容采编机制的创新,以互动和数据吸引读者。王一义介绍说,《淘宝天下》以淘宝网官方唯一读本的姿态嫁接互联网,实际上就是对接了互联网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年轻读者。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分享,《淘宝天下》在网上开通了透明俱乐部,吸纳网友讨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互动,再进行纸质呈现,最后文字和视频产品又重新回到了网络,形成了网络——纸媒——网络的新媒体链条。此外,二者还致力于做好纸媒和网络的互动,做好小栏目,反复打开一个可以私聊的小窗口,搭建与读者交流的亲密渠道。淘宝网数据库是《淘宝天下》的核心竞争力,改版后的《淘宝天下》不仅推出了搜索板块,还为每个选题提供了数据的支撑,对淘宝网工具的深度运用是《淘宝天下》新的武器。 “第三是广告模式的创新,实现电子商务特征的引领模式。”王一义表示,由《淘宝天下》开发的淘代码给传统媒体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淘宝码作为淘宝网商品代码,通过植入周刊帮助读者快速、精准寻找到商品或者店铺,它最具价值的意义在于帮助传统纸媒实现电子商务的赢利模式,让《淘宝天下》成为可以按效果付费的媒体,建立起新的广告营销模式。而这种广告模式又促进采编团队进一步改变思路,形成内容即广告、广告即内容的新格局,这意味着整本《淘宝天下》每一页都可以植入淘宝网的广告。淘宝网成为内容与广告有效结合的有效载体,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内容与广告相融合的营销模式。目前,《淘宝天下》已经获得淘代码媒体部分的运营权,正在加紧研发。 国内外审稿过程研究综述 国内外审稿过程研究综述(由ROST虚拟学习团队佚名根据英文文献翻译整理) 提起审稿,许多人认为所谓的审稿就是受期刊编辑的委托,对一篇论文作出正确的评价,而实际上这份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一般对于一份专业的科技期刊,其编辑部都会有针对性地设立一个编辑委员会,其成员由此行业的专家学者担任,委员会内部分工明确,甚至对于同样领域的原稿都会有不同的审查过程。可见,审稿是一项及其复杂与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它的特性也造成了其结果会被很多因素所影响,国内某知名审稿人在谈到影响审稿结果的因素时将其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15],他认为审稿人的多少,稿件的人情关系,审稿的方式,作者是否熟悉及审稿单的形式,是有可能影响审稿工作的外在因素;而稿件的质量和专业是否与审稿人相符,为最能影响审稿质量的内在因素。因此,对于如何审稿才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审稿的质量这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复杂,有时同样的研究方式却得出不同的结论。通过对于国内外一些知名文章及著名期刊的编辑部主要成员的论文进行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于审稿过程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四点:?改变审稿过程来提高审稿的质量;?改变审稿条件对于审稿结果的影响;?研究审稿过程是否能够产生作用;?对审稿人的要求的探讨。下面就以这四个研究方向进行简述。 改变审稿过程来提高审稿的质量 随着我国学术领域的不断完善,在审稿方式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 我国审稿模式上仍然存在着很多弊端。对此,宋双明等人曾提出过一个改进观点[11]:针对我国现行的封闭式审稿模式的缺陷与不足,借鉴国外期刊的审稿模式,提出改进、完善审稿制度的方法。用连续审稿方式取代平行审稿方式,审稿内容首先在审稿人之间公开,在征得审稿人同意的情况下,审稿人姓名与审稿内容向作者公开。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网上公开式审稿制度。其实不光是宋双明等人,国内很多专家都提出对于审稿过程的设计我国应该向国外学习,因为国外在这个领域比我们起步早,经验多,相关方面的研究也比我们全面细致。但是即使国外对于此方面的研究经验再多,目前在国际上有关审稿过程仍然有很多的疑问与难点。 J Strayhorn Jr等人曾经为美国儿童学院和青少年精神病学期刊做研究,研究的目标是如何提高阅读者间信赖度[1]。他们首先分析了有超过一年的连续审阅手稿经验的审稿人的评定;总共研究了296对评定。经过计算得出,内相关性和置信区间是审稿人量化文章质量的两个重要的评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在这个统一体中包含一个从1到10总体质量评定和一个包含四种可能性的有关接受还是拒绝的建议。然后他们修改了评定计划,并且提供了一份多项评定标准和两个关于此项评定的训练手册。一年之后,另外272份文章在这个新的评定方下进行了评定,并且计算了新的评定标准和以前的评定标准的可靠性。经过以上严格的操作过程,得出的结果是旧评定标准的最可信赖度为0.27;而新评分步骤的信赖度为0.43。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很明显。新评分标准的信赖度在一个公平的良好范围内。同时,在两个审稿人的评定被取为平均值而且当信赖度用于Spearman-Brown公式后,信赖度会变得更好。新的评分等级有一个完美的内部统一性而且和其他质量认定有很高的相互依赖性。最终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增加评分等级分数的数量,引出单独的评分标准,具体项目而不是整体判断,使用训练手册以及多项审稿人评审的平均值可能会提高科学性论文评分的可靠性。而Tom Jefferson等人同样对于审稿过程对审稿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他们确定了两个系统的审稿过程并进行了分析研究,一个是测量审稿过程对最终产出(例如出版文章)的质量的影响,一个是测量这个过程本身(例如审稿注释)的影响。通过系统的测试研究了审稿过程的变化的影响,或者通过一个事前和事后的设计来测量对于以通过的文章进行的标准化的审稿的效果。一项研究还比较了不同的审稿过程的花费和时间。但是,可惜的是没有得到具体的绝伦,他们认为:在恰当的定义了审稿的目标之前,评定或者改进它的效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的研究还需要了解审稿更加广泛的效用,同时引发了很多方法上的问题,并且需要不同领域的科学界的协作。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改变审稿过程能否提高审稿效率这方面的研究虽然不少,但是还是缺乏真正有说服力的结论,或者说一个确定可行的改进措施。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做了不少。我国学者宫福满就曾经提出过6点提高审稿质量的措施[12]:?加大初审力度;?提高文稿的成熟度;?设计高质量的审稿单;?选准审稿专家;?切实做好匿名审稿工作;?与审稿专家建立良好的关系。 改变审稿条件对于审稿结果的影响 对于投稿审稿过程,业界有一个普遍的观点就是在匿名的情况下审稿人和作者之间存在一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由于审稿人的偏见倾向,缺乏责任感以及审稿的低质量导致的。Fiona Godlee等人针对这种观点进行了研究[3]。主要是要对 照在审稿人不知道作者身份的前提下以及要求审稿人对注释署名的情况下对审稿质量的影响。他们将审稿人随机分为5组。第一组和第二组收到的是作者姓名和隶属关系都被移除的手稿,而第三组和第四组知道作者的身份。第一组和第三组被要求对他们的报告署名,而第二组和第四组被要求退还不被署名的报告。第五组收到的是通常状况下的期刊,有作者的署名并且审稿人可以匿名。第五组和第四组的区别在于他们并不知道其中的成员参与了这项研究。最终通过数据得到的结论与这个观点完全相反:不论是对作者和文章出处不知情的审稿人,还是对他们报告署名的审稿人,都没有对错误检查的概率产生影响。这些措施不太可能提高审查报告的质量。但是M. Fisher等人的研究[4]却恰好与这个业界的观点吻合,他们让审稿人在不同条件下对普通作者和资深作者的文章进行审查最后发现盲目审稿人(不知道作者身份)和主编在这项研究中把更好的分数给了以前发表过更多文章的作者。所以他们得出结论:盲目审稿可提供更公正的审查,而且非盲目审稿人(不知道作者身份)可能被各种偏见所影响。而Susan van Rooyen等人的研究结论[9]更像是对以上两种研究的中和。他们设计了一个随机性试验,将合格的论文送到两个随机性的将自己的身份透露给作者或保持匿名的审稿人手中,同时主编和作者不知道这项干预。最终通过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要求审稿人对作者公开身份对于审稿的质量,有关出版物的建议和审稿所需时间并没有重要的影响,但他显著增加了审稿人拒绝审稿的可能性。同样的研究内容却得出截然相反的例子,可见对于审稿这个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的研究非常困难,因为不稳定因素太多,比如说审稿人对于相关领域的知识面、审稿人各人心里倾向等等都可能对审稿最终结果产生影响,从而造成了研究的困难。 我国在对审稿外在因素的研究中普遍认为审稿过程涉及到的的两个参与者:审稿人和作者的地位应该尽量提升到同一个水平线上。应该说,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专家们的态度相对国外来说更加明确。他们认为在审稿人和作者之间的不平衡就是由于审稿过程中审稿人和作者因为客观原因形成的在地位上的差别所造成的,所以尽量缩小这种差别也就是减少这种不平衡的有效方式。而这种平衡所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引起审稿偏倚。审稿偏倚是影响审稿质量的重要因素,其类型一般有选择偏倚、审稿态度偏倚、道德与情感偏倚、审稿心理偏倚等。完善和优化审稿队伍,建立健全审稿的运行机制,实施地域交叉审稿、专业主体交叉审稿、盲法审稿和审稿标准化等,是控制审稿偏倚的有效措施[14]。 研究审稿过程是否能够产生作用 虽然说审稿过程是每一个期刊编辑部的必备过程,但是仍然有人对于这个过程的有效性提出过疑问,并且也得出过非常惊人的结论,只是这些结论的普遍性值得怀疑。Tom Jefferson等人测试了在生物医学期刊领域中审稿过程的有效性[5]。在确定的135项研究中只有19项达到了他们的标准。为了控制研究的复杂性,他们和世界医学编辑协会,欧洲科学编辑协会,科学编辑理事会,以及在外地的研究人员一起协作来定位比较性的研究来评定不同阶段内审稿的作用,即使这样,由于研究的问题,方式以及结果的多样性,他们仍然没有将最终结果进行汇总,只得出一个比较模糊的结论:审稿过程,虽然已经被广泛地使用,但是仍然需要大量地测试,并且它的作用仍然是不确定的。而Steven N. Goodman等人所作的研究则得出了比较积极的结论[6]。他们对1992年3月至1993年3月出版在内科医学编年史年报上的111份连续的原创性研究原稿进行了研究最终发 现:审稿和编辑提高了医学研究报告的质量,尤其是读者依赖性最高的决定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和推广性的那些领域。但是,由于他们研究原稿领域的局限性造成了他们的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得不到认可。相对于国外,国内目前还没有过对于这方面的质疑。 对审稿人的要求的探讨 不论对审稿过程的研究多么复杂,审稿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审稿人才是决定审稿质量的关键点。由于审稿人的重要性,对其的要求自然也会很高。我国学者许文深、陈俊等人曾经在他们的论文中提出过[16]:审稿人应该具备的条件为学术造诣精深、学风严谨、为人正直、科学道德高尚等,并建议重新编纂一部学科齐全、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审稿人名典。对审稿人严格地要求可见一斑。不过,对于审稿人的选择可不是紧紧靠严格的品德和学术要求即可的,这也是一个复杂的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学者龙爱良曾经提出一个观点:论文的题名和关键词能够反映论文的研究方向,以此为线索从影响较大的刊物上频频发表论文的作者中寻找审稿人,并将这些正在全力投入科学研究并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了如指掌的人“猎入”审稿人数据库,然后根据审稿人的论文题名和关键词中选出的特征词与待审论言语的相应特征词相同或接近与否决定审稿人。钱越等人也做过一项观点非常新颖的研究[18]:他们探讨审稿者年龄对审稿质量是否有影响从而设计了试验。对64期中华系列杂志巳刊发论文的4060份审稿意见,按A组(审高者35-49岁)和B组(50岁以上)2组分别进行分类整理。结果为不同年龄组对审稿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在设计方法及提出修改意见方面,A组提出的建议较B组少,而在对统计学方法提出修改建议以及对参考文献进行审核方面,A组提出的建议较B组多。通过这项研究他们认为,应该大胆启用年轻的审稿专家,从而可以使审稿队伍趋于年轻化。 国外对于审稿人的要求同样非常苛刻,同时他们的着眼点跟跟国内也有略微的区别。外国知名期刊部普遍把审稿人的能力看的很重,并且对于审稿人的要求比较苛刻。通过研究Sandra Goldbeck-Wood的文章[8]我们发现,外国知名期刊部非常看重审稿人对于专业领域的知识面以及审稿人在审稿过程中积极的,创造性的态度。他们认为,审稿人需要理想注意,最好的审稿人关注于向作者提供有用的建议而不是给编辑提供简单的判断。 小结 以上是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式的总结,当然不排除其他的研究方式和研究层面,比如说Rosenblatt等人针对审稿目标进行研究从而定义了“传出”审阅(指从审阅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例如:资料,事实,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需要采取的行动)和“美学”审阅(审阅人在审阅过程中获得的感情,态度和想法),同样得到了有趣的结论:与其说是要全面得了解一本书,不如说是要全面得了解他的审阅人[7]。由于审稿过程的专业性和复杂性,造成了对于审稿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的复杂性,从而使得研究结论具有多样性。有的研究认为审稿人的作用并不突出,有的研究人为审稿人的作用非常明显。有的研究认为审稿人的态度由客观因素决定(例如是否署名以及是否知道作者身份),有的研究认为客观因素对于专业的审稿人没有影响。Sara Schroter等人做的关审稿人的研究[10]也很新颖,他们让607名《英国医学 杂志》的审稿人随机分为一个对照组和两个接受了不同类型的培训(面对面的培训和自学组)的干预组。在研究期间每一名审稿人都会收到三份同样的原稿,每一份原稿都被设置了九个主要的和5个次要的方法性错误。在研究中发现:三种不同的原稿里面所发现的主要错误的数量差异很大。干预组受到了较小的影响。审稿人在第一份原稿的九个主要错误中发现错误数量的平均值为2.58。从第二份和第三份论文中发现的错误数量的平均值比较接近,分别为2.71和3.0。随机数值的偏差是在所有三份原稿中被发现的最多的一种错误。超过60,的审稿人拒绝带有这种错误的原稿。未拒绝原稿的审稿人发现的错误数量也相对较少,并且在每篇原稿中发现随机数值偏差的比例小于40,。最终他们认为:编辑不应该假设审稿人能够发现大部分的主要错误,尤其是那些与学术论文的内容相关的错误。简短的训练材料对于提高错误发现能力只有微小的影响。
本文档为【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的编辑方式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8KB
软件:Word
页数:24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14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