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举报
开通vip

大学语文---大学语文--- 第一讲 先秦文学概述 一、概述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前221)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 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它处于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原始社会的文学主要是歌谣和神话。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劳动和祭祀等活动中创造出来的。诗歌是周代文学的主要成就。《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除《商颂》等少数作品可能是周前的作品外,其余都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内容丰富,感情真挚,风...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第一讲 先秦文学概述 一、概述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前221)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 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它处于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原始社会的文学主要是歌谣和神话。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劳动和祭祀等活动中创造出来的。诗歌是周代文学的主要成就。《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除《商颂》等少数作品可能是周前的作品外,其余都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内容丰富,感情真挚,风格淳朴,手法多样,语言优美,为我国诗歌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标志着先秦诗歌从口头到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面、从民间到宫廷的完成,也反映了先秦诗歌从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的过渡。春秋末至战国之世,是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时期。此时,历史散文的创作很发达,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这些史著不仅总结了国家成败之理,也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春秋》还只是简略的大事记,到《左传》、《国语》则有了具体的情节、逼真的对话和人物的音容笑貌,到《战国策》则更多地以夸张的笔法、巧妙的情节,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和个性。它们开创了真实性与形象性相结合的史笔传统,为后世散文、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丰富的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材。由于天子失权,诸侯争雄,士阶层兴起,私人讲学、著述之风大兴,此时涌现出了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代表不同阶层和集团,主张各异,互相辩难,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现存的主要著作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这些著作把我国的论说文从简短的语录体推进到对话式的论辩,再进而为专题性的论文,并且很重视逻辑性和语言技巧,大量运用寓言和比喻、排比、夸张、映衬等修辞手法。荀况还采用隐语形式写成了《赋篇》,开了说理和咏物赋的先河。散文而外,此期的诗歌主要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它是南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开创了与《诗经》的写实精神相辉映的富于浪漫气息的新诗派。它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诗歌从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的完成。屈原之后,宋玉、唐勒、景差等学习屈原创作,把楚辞演化成了脱离音乐“不歌而颂”的文学体裁—赋。丰富多彩的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的基石,它不仅开启了诗歌、散文、赋等多种文学样式,而且是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良好发端。 上古歌谣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没有文字记录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 早的文学样式,是上古先民集体的口头创作。上古歌谣最初起源于劳动,是先民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减轻疲劳、激发劳动热情,而喊出的“杭育杭育”之类的劳动号子。后来随着劳动对先民思维能力、发音器官和语言能力的锻炼发展,有节奏的呼喊逐渐为有意义的语言所代替。这样,一种富于韵调和节奏感的真正诗歌便产生了。再后来作为一种有节奏的语言形式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先民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形式。于是,即便不在劳动场合,它也同样使用,从而显示出上古歌谣的丰富多样性。上古歌谣尽管比较丰富,但因为是口头创作,没有文字记录,绝大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古籍里偶有记载,也多是后人的伪托,如《南风歌》(《孔子家语?辩乐》)、《卿云歌》、《大唐歌》(《尚书大传》)等。比较接近原始形态或较为可信的上古歌谣,只有《弹歌》(《吴越春秋》)、《伊耆氏蜡辞》(《礼记?郊特牲》)、《神北行》(《山海经?大荒北经》)、《候人歌》(《吕氏春秋?音初》)及甲骨卜辞和《周易》里的一些卦爻辞所保存的歌谣。另外,尚有一些目存辞亡的上古乐舞,如《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黄帝《云门》(《周礼?大司乐》)、《清角》(《韩非子?十过》)、 舜乐《大韶》(《尚书?益稷》)、禹乐《大夏》(《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等,代表着先民的 重要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言诗的形成,翻开了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标志着原始诗歌的终结,古典诗歌时代的开始。四言诗的结集,是中国诗歌史、文学史、文化史上的一件震古烁今的 大事。《诗经》正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以四言诗为主的乐歌总集,它不仅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 的重要源头,而且对我国文学和文化有着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 起点,其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影响至 为巨大和深远。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它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 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感于 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建安诗歌,倡导“风雅兴寄”的陈子 昂的《感遇诗》,即事命篇的杜甫诗歌,以美刺手法因事立题的白居易的“讽喻诗”等等, 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 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 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 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及元曲清戏中 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 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 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 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 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的 实际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 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 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 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 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 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 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 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 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 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使 记叙记言声情并茂。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与艺术,对后世史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 都有重大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 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 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 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 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 放言无惮。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 术势。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 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 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 象。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 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 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 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 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诗经》之后三百余年,中国古典诗歌大抵处于消歇状态,至战国后期,一种“奇文”由楚国挺拔而起,那便是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是屈原在深 厚的楚文化基础上,并吸收中原文化的营养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它以其美妙的歌声、突发的 异彩,使沉寂已久的诗坛重新活跃起来,开创了我国诗歌史上第二个重要时期。它的出现, 表明我国古典诗歌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双峰并峙的发展道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 简短的抒情短章向叙事抒情长篇的发展,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集体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 变的基本完成。“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 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因而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 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 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比起《诗经》更富有表现力,既能曲尽缠绵宛转之情,又增强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更富有 文彩。 《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 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 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屈 原曾多次使齐,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如他诗歌中的“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思想和大 量的比兴手法,就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儒法思想与《诗经》的传统。但对《楚辞》产生最直 接影响的还是楚文化。首先是楚地民歌。楚地民歌渊源甚古,《诗经》里的“二南”中已有 一些带有楚地风物和语言特点的民歌。之后,春秋末有《越人歌》(《说苑》)、《接舆歌》(《论 语》),战国时有《孺子歌》(《孟子》)。这些楚地民歌,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 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其次,巫风文化的熏陶。楚国 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之间,老百姓有崇 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这种巫术风俗的熏 陶,培养了人们丰富的幻想力,滋长着美丽的歌辞和舞蹈,给楚辞提供了养料。其他如楚国 的地理风物、方言声调等也给《楚辞》提供了直接营养。 二、诗经?蒹葭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乐歌总集,是周王朝乐官在王官行人采诗和公卿列士献诗基 础上搜集、整理,编选而成,辑录了春秋中叶以前的诗歌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先秦时代称“诗”或“诗三百”,西汉时,始称《诗经》。全书分《风》、《雅》、《颂》三大部 分。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其民歌尤其富于战斗性和现实主义精神。艺术上 大量运用赋、比、兴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章法严谨,语言丰富多彩, 朴素优美,音韵和谐,富于艺术魅力,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二、关于婚恋诗。 《诗经》是较早较多涉足此题材的,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 的部分。《诗经》中的婚恋诗,无论是写男子悦爱女子,或写女子悦爱男子,或表追求、言 思慕、叙幽会、寄怀念,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剧,莫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情真意挚, 感人肺腑。其中写得最多的是情歌。如《周南?关雎》以河洲上雌雄和鸣的关鸠起兴,写一 个男子对一个美丽姑娘的单恋,热烈而坦率。他醒着想,梦里也想,不惜以巫术和想象与自 己心爱的姑娘结合。《邶风?静女》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思念,洋溢着一 派热烈欢快的情调。《秦风?蒹葭》抒写对“在水一方”的“伊人”的缠绵悱恻、反复追寻, 展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深沉执著。 另有一些恋歌则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及其 内心创伤。如《郑风?将仲子》写女主人公,强压着深挚的爱情,求其心爱的“仲子”不要 翻墙折树来幽会,以免被父母、兄长或别人发现的矛盾心理;《邶风?柏舟》的姑娘则不顾 父母的强烈反对,大胆声言:那个垂发少年,才是我心中思念的对象,并且发誓至死不渝。 在婚恋诗中,还有一些表现婚姻与家庭不幸生活的“弃妇诗”,是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如 《邶风?日月》、《邶风?谷风》、《秦风?晨风》等皆属此类。其中最典型的是《卫风?氓》, 诗以弃妇的口吻,倾述了她从恋爱、结婚到受虐待以至被弃的全过程,抒发了她内心的不平、 哀伤、怨恨和反抗。诗的结尾弃妇抱定与氓决裂的态度,性格由多情、忍耐转为清醒、刚强 和果断,是我国文学史上较早注意人物性格变化表现的诗篇。 三、《蒹葭》讲析;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 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 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 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 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 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 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 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 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 词,反复咏唱。“未晞”,未干。“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跻”,升高。“右”,迂曲。 “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 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 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 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 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 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 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 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 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 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 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 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 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 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 术感染力。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 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 《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 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精神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 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 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 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 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 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 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 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 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 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 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 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 的危险。 5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 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 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 阶段的总结。 三、孟子生平 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他 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 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 四 孟子之道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 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 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2、坚信人性本善——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 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3、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 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 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 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 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说: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四、翻译语录十二则,并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其艺术特色。 孔子语录:1语言生动精辟,含蓄隽永;2、人物形象鲜明;3富于哲理意蕴。孟子语录:文气充沛、雄浑;2、善于类比推理,长于论辩。 四 庄子?秋水 一、庄子生平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曾为漆园吏, 家境贫穷,而又轻视功名利禄。他学问渊博,熟悉各家学说,而倾心老子思想。主张自然无 为,提倡齐万物、一死生,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他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庄 子》是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作的哲理性著作。今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 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杂篇出于其门人、后学之手。其文善用寓言、 重言、卮言说理,构思奇特,想象丰实,夸张大胆,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语汇丰富,造语新奇,在先秦诸子中,艺术成就最高。 二、庄子作品艺术特色分析。 1、《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首先,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 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如《逍遥游》为 说明作者追求“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全文用了大鹏、学鸠、蜩、斥鴳、朝菌、冥灵 等众多形象,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大年或小年等活动及现象的皆“有所待”比喻在物质 世界里没有绝对自由,然后才得出自己的正面意见。至于以寓言说理,更是突出。《庄子》 自言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统计有180余则。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如“触蛮之争”(《则阳》),借触、蛮争夺蜗角,嘲笑了诸侯间 争夺土地的战争,及其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庖丁解牛”(《养生主》),以解牛为喻,说 明了养生的道理。 2、《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 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尤为雄阔。它由“不知其几千里”大的 鲲鱼变化而成,振翅而飞,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其境之壮,其思之奇, 前所未有。 3、《庄子》的语言,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仅嘻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而且 语汇丰富,造语新词,如“逍遥”、“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 “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 4、《秋水》篇以异性乎寻常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其遗世绝尘的思想内容,构思意出尘外, 不落俗套。同时把深刻的这里形象寄托于扑朔迷离的虚妄情节之中,在一种超现实的氛围中 巧妙的表现自己的真实思想。 三,讲析《秋水》,疏通字词,并展开讨论。 谏逐客书 五一、作者生平及作品介绍。 李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曾从荀况学帝王术。初为郡小吏,入秦后任长史、廷尉、丞相等职。秦始皇死后,李斯被权臣赵高的奸谋所惑,废始皇长子扶苏而立次子胡亥为 二世皇帝。不久,李斯为赵高的谗言所诬,被腰斩于咸阳。本文是李斯就秦驱逐客卿一事, 给秦王赢政上的一封谏书,表现了李斯作为政治家的远见,促使秦王进一步重用从六国入境 的政治、军事人才,扩大了秦的实力。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代表作品。本文议论剀切,说理透辟,又广引比喻,妙于对比。 语言上多用铺陈排比,音调铿锵,文采斐然,显示当时散文辞赋化的倾向。本文气势淋漓酣 畅,滔滔不绝,颇具战国纵横家辞说的遗风,同时又开两汉政论文之先河。 二、文章内容分析:《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文章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以下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心理,从 “跨海内、制诸侯”的远大政治目标出发,说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 文章首先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国君重用客卿使秦富强的史实,说明任用客卿于秦有利。 接着,铺陈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对异国色乐珠玉唯美是用的事实,以小喻大,说明为实现 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对于比色乐珠玉宝贵得多的客卿更应唯贤是用。最后,指出逐客之害。 文章末尾,对上述三层内容加以概括 三、艺术手法分析。 1、 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取材,来严密论证客卿于秦有功,选材精当,剪裁得体,寓论断 于叙事,不托空言; 2、 谋篇立意上独具匠心,不在逐字上作文章,而在用字上下工夫。 3、 既有战国纵横家铺张扬厉之余风,又开两汉政论文之先河;基本上散文句式,又有排 偶句,娴熟运用语汇,得心应手。 4、全文铺陈排比,比喻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音韵铿锵,文采斐然,颇句纵横家说辞的 特色,难怪秦王政看后改变了逐客主张。秦朝建立后,他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具有 法家辞气,清峻峭悍,质朴浑壮,铺张尽致,对后世的碑志文颇有影响。 六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一、两汉文学概述。 汉代是中国的封建盛世。汉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治国,思想活跃,文化呈多元综合形态, 文人用世之情高涨。武帝时汉帝国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外儒内法为实际统治思想。文化上,广开献书之路;制礼作乐,扩 大乐府机关,搜集民歌;提倡辞赋,广揽文士。文士激情荡漾,视野开阔,心括宇宙。昭、 宣之世,史称“中兴”,然终趋衰败。成帝、哀帝,荒淫昏庸。王莽托古改制,欲挽倾颓, 但已无济于事。此时古文学派兴起,文学上亦呈现出一股复古之风。东汉初建,刘秀重建封 建集权思想,大力提倡谶纬,文化学术深受其影响。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 祸大兴,豪强兼并,政治黑暗,文士的政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同时,清议风气形成,儒家 思想衰微,老庄思想抬头,文士在矛盾痛苦的思想挣扎中,转向注重表现个人的生活和情志, 抒情文学得以复苏。 汉代文学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从文体看,汉代文学主要有赋、散文和诗歌。 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分骚赋、大赋和小赋。汉初以骚赋创作为主,武帝到东汉中期为大 赋的鼎盛期,东汉中期以后,小赋勃兴。汉赋以大赋最为代表,其创作模式和手法,对后世 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汉代散文主要有论说散文和史传散文。前者是由先秦诸子发展来的, 以汉初最发达,以后各期也各有发展,但总体上成就不及汉初。后者主要是在先秦历史散文 基础上发展来的,出现了《史记》、《汉书》这样的巨著,尤其是《史记》,开创了史传文学 的先河,其叙事写人,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在史学和文学史上都有崇高的地位。汉诗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诗,乐府民歌成就较高,它继 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叙事为主,多用比兴铺陈,善于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 人物性格,朴素自然,对当时和后世诗歌创作均有深远影响。文人诗以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 它是在民间五言歌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汉才有完整的作品,《古诗十九首》是其成熟的 标志。 二、汉代文学体裁 秦汉论说散文是继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而来的。秦代作家仅李斯一人,汉代 论说散文进入持续发展阶段。综观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高 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位前。此时文化环境相对轻松自由,文士自信心强,责任感大,又有创作 时间,故而他们为文形式多样,或为奏、议,或为策、疏等,内容充实,多发政见,或指陈 时弊,或总结秦亡教训,或劝告诸侯不要谋反。一般还都有战国纵横家余风,畅所欲言,铺 陈壮大,感情充沛,气势逼人。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而以贾谊最为代表。 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到元、成之世。此期,中央集权加强,儒术独尊,文士为文,大都依经立 义,讲说灾异,论证君权神授、专制合理,征引繁复,文气迟缓,思想禁锢,少有个性,董 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及刘向的《谏营起昌陵疏》是其中较有代表的作品。也有 一些直陈时事、不傍经典的政论文,如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 铁论》等是其著名的作品。此外,淮南王刘安君臣的《淮南子》不同于众,别具一格。第三 阶段从成、哀之世到东汉中期。此期汉帝国由盛而衰,又由衰而兴,今文经学走向极端,被 不少文士怀疑、批判,古今经学随之兴起。与之相应,此期论说散文大都明白晓畅、不傍经 典。刘歆的《让太常博士书》、扬雄《自叙书传》、桓谭《新论》、王充《论衡》是其代表作。 第四阶段是东汉后期。其时,朝政腐败,民生凋敝,社会危机严重,朝野清议之风兴起,清 议之文亦随之出现。此期论说散文多发愤之作,指切时弊,不但富于激情,颇有气势,而且 骈散相间,注意文采。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是其代表著作。其中 成就最高的是仲长统。 赋是我国文学中较早自觉的一种重要文体。其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内容 侧重叙事状物,兼具抒情说理功能。汉人习惯于将辞和赋视为同一体裁,以赋统辞,统称为 辞赋。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辞是指“楚辞”一类的诗歌,多是便于歌唱的韵文。赋虽受“楚 辞”的影响极大,但它已脱离音乐,更多采用散文手法。二者的写作侧重点、押韵规则、句 式形式、结构组织等均有不同。 汉大赋的发展,一般分为三期。汉初为形成期,枚乘的《七发》是其奠基之作。武帝 到东汉中叶,是其鼎盛期,作家辈出,名作荟萃。著名的汉赋四大家,即司马相如、扬雄、 班固、张衡,皆出于此期。此外,汉武帝、枚皋、东方朔、王褒、刘向、刘歆、班婕妤、班 彪、冯衍、杜笃、傅毅、崔骃等,也都是此时的重要赋家。东汉中期以后,大赋创作衰微, 只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较著名。 小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不用问答体,句式多样,文辞清 丽,多用韵语。汉初即有咏物小赋,而西汉末扬雄的《酒赋》是较有名的咏物小赋。东汉中 期以后,汉帝国衰微,政治黑暗,社会危机严重,大赋失去创作的现实基础,创作稀少,抒 情小赋应运而生。张衡的《归田赋》标志着这一转变。其后,蔡邕、赵壹是其代表作家。 史传文学是由司马迁开创的。司马迁的时代,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要求有一部记载天子盛德、叙述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史书。又在春秋战国以来社会遽变中,“士” 阶层活跃,大批历史人物涌现,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比较突出,为司马迁以人物为中心 反映历史提供了丰富材料,并使他认识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 文乃至诗歌的丰富创作经验,为他提供了广泛的艺术借鉴。在上述几方面的基础上,他融入 自己的经历情感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其后班 固学习《史记》体例写就的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著作。 “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 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设立乐府机构的 记载,最早见于秦代,汉初承之。当时的乐府只管民间俗乐,祭祀的雅乐则属太乐掌管。汉 武帝时重建乐府机构,扩大其规模。其职能除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填写歌辞、编配乐器进 行演奏外,还负有采集民歌的使命,始形成雅乐俗乐并存的局面。当时采集民歌的目的,不 独为了观察民情,供朝会、祭祀等典礼之用,也有愉悦耳目的作用,更有满足自己“大一统” 心理的动机。但它在客观上起到了收集、整理和保存民歌的作用。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 《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 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变迁,学术思潮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 的变化。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 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更加丰富多采,七古也有明显进步,还出 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 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 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这一时期的文学除文人诗外,还有南北朝乐府民歌,辞赋,小说、文论等。魏晋南北朝 也是文的重要发展阶段。儒学丧失独尊的地位,渐次衰微,玄学及佛教、道教从兴起走向兴盛,都对人们的思想和文学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学创作不仅逐渐摆脱大量引经据典的 陋习,重视作家情感的自由抒发,而且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有多方面的探索。这一时期的文 学主要包括辞赋、骈文与散文三种形式。散文较之两汉散文,有着明显的变化,一变板滞凝 重的面目而为清峻、通脱;辞赋创作也呈现出新的格局,抒情小赋的出现,是这一变化的重 要标志;受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的风气的影响,骈文出现并走向成熟。 七、垓下之围 一、司马迁与《史记》简介 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前87?),字子长,他的《史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 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它记叙了上自黄帝 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03篇,五十多万字。 《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它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运 用真实的历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众多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竭力做 到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这样既写活了历史,人物也栩栩如生;他还非常善于把人 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画。《史记》的叙事简明生 动,尤其是富有戏剧性场景的描写,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司马迁极少用排比铺张的骈文, 而形成了自己朴素简炼、通俗流畅,既疏缓从容、庄谐有致,又富于变化的语言风格。《史 记》的语言历来被奉为“古文”的最高成就。 二、项羽其人的悲剧性。 分析:他的勇猛让他瞧不起计谋,在他眼里,好男儿要显真本领是要领兵上杀场,两军 相争勇者胜,所以他性格的弱点注定了他最终的失败。对于历史而言,项羽是愚蠢的,但是 这个个体又是那么可爱,无论是吕后对他青睐有加想支持他却被他所唾弃,还是他所谓的„倘 使虞姬不在,天下于我何足道也?的痴情,都让人由衷地喜欢。所以我始终觉得有两个项羽, 一个是疆场上残暴的项羽,一个是营帐中柔情的项羽。” 三、关于“太史公曰”; 为什么司马迁要把项羽这个并非称王,又结局悲惨的历史人物列入到《史记》中‘本纪’ 之内呢?而‘本纪’是记录历代最高统治者的传记。作者虽批评项羽“自矜攻伐,奋其私智 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王其国”,指出了他必败的原因,但仍把 他看成秦汉之交的重要人物,并给予了深切的同情,说他:“乘势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 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司马迁这样热烈地歌颂项羽的勇猛直前摧毁暴力统治的英雄形象,这是源自于他“不虚美, 不隐恶”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和先进的历史观。 八 有所思 上山采蘼芜 一、汉乐府诗介绍。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后来才把乐府所采的民歌俚曲称作乐府,或乐府诗。始于汉武帝 时。《汉书?艺文志》著录当时各地民歌俗曲共一百三十八篇,但未记录歌辞。《宋书?艺文 志》保存了一部分从两汉流传下来的乐府民歌。宋人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辑录最为完 备。他把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别隶属于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等十二类,其中郊庙歌辞保存 了西汉的郊祀歌,鼓吹曲辞保存了西汉的铙歌,另外,在相和歌辞、杂曲歌辞里保存了很多 的东汉民歌。汉乐府民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其描写战争和徭役 生活的诗篇写得沉郁凝重,字字血泪;其叙写下层百姓贫寒生活的篇章充满了哀苦之音,悱 恻动人;其描写爱情婚姻生活的诗篇又显得真率自然,朴质优美。汉乐府民歌长于叙事,句 式自由、多样,语言浑厚、刚健、质直,呈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二乐府诗歌中的婚恋诗分析。 汉乐府民歌有很多作品反映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这一永恒主题,并藉之歌颂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与《诗经》时代相比,汉代男女青年在爱 情婚姻上受礼教的压抑更重,但从现存作品看,其时人们表达爱情情感的浓烈程度,并不逊 于《诗经》,而且更具悲剧色彩。如《有所思》写一女子思念远方情人,本想赠以珍贵礼品, 却“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但这种深挚 的感情,并不易断绝。她的一举一动,又害怕外人知道,内心充满矛盾。与此相类者又有《上 邪》,女主人公向自己的所爱发出爱情誓言:“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以必无之事为誓,语辞铿锵,感情 真挚浓烈,非爱之至深者不能道。 在表现爱情婚姻问题的汉乐府民歌中,弃妇诗是较突出的一类。《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是其中的代表。前者写的是因丈夫喜新厌旧而爱驰的弃妇,最具普遍性。诗通过 对话,真实表现了弃妇的委屈心理和故夫后悔、恋旧的复杂心态。弃妇温顺、柔情的性格正 是在汉代儒学影响下形成的新的人物性格。与此不同,《孔雀东南飞》是另一类型的爱情婚 姻悲剧。此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民间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民歌的最高艺术成就。诗中 的女主人公刘兰芝虽是位弃妇,但她不是被丈夫焦仲卿抛弃的,而是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 教迫害的,她的丈夫也是同样的牺牲品。她和丈夫婚后感情很好,而焦母容不得她,硬逼着 儿子休妻。仲卿不得已,只得暂把她送回娘家,以待时机再接回来。不料她回娘家后,太守 便派媒人为子求婚,刘兄贪图财势,逼她改嫁。她在与仲卿最后相见时,约定同死。结果她 投水自杀,仲卿上吊自尽。全诗正是通过二人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 酷迫害,热情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他们为反抗礼教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并 寄托了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和战胜封建礼教的愿望。诗歌成功塑造了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 形象,刘兰芝的勤劳、善良、美丽、钟情、坚强、刚烈,焦仲卿的忠厚、纯洁、深情、由软 弱变得坚强,焦母的蛮横无理,刘兄的攀附权贵、唯利是图,都描绘得形神毕现。另外,诗 歌精于剪裁,叙事繁简得当,结构完整紧凑,曲折生动,成功运用了比兴和铺陈手法,对话 富于个性化。 在表现爱情婚姻题材的叙事作品中,《陌上桑》是与上述作品均不相同的。它通过对罗敷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势、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 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全诗充分利用戏剧性冲突, 运用夸张、铺陈、虚构等浪漫主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罗敷这一典型形象,具有很强的喜剧 效果。 九 短歌行 一、曹操及其作品。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建安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的诗今 存二十余首,全是古题乐府诗。这些诗或揭示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或抒发诗人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气 韵沉雄,古直悲凉,有慷慨不平之气。其诗作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诗歌的优良传统,推动了 五言诗的健康发展。 二、文章分析。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 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 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 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 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 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 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 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 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 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明确: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 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 《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 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 《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 吹笙鼓瑟悦宾朋。”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 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 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 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 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 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 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 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 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 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出自《史 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 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 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总结: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 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 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 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 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十 燕歌行 一、曹丕及其作品介绍。 曹丕(187—226),字子桓,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曹丕代汉称帝,成为曹魏第一 位皇帝——魏文帝。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核心之一,对建安文学的繁荣有组织、倡导之功。 他的诗体式多样,笔力清俊,“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沈德潜《古诗归?卷五》) 《燕歌行》属《相和歌?平调曲》,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这首诗以一位年轻女子 的口吻,写出对远游未归的丈夫的思念。风格轻俊淡逸,情景交融,文字清丽,句句用韵, 于平缓、谐婉的节奏中见摇曳之态。此诗仿柏梁体而作,实为叠韵歌行之祖,对后世七言歌 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二、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 曹植的这首乐府诗可分四节来理解其内容。第一节,从开头至“幽并游侠儿”,概写主 人公游侠儿英俊豪迈的气概;第二节,从“少小去乡邑”到“勇剽若豹螭”,补叙游侠儿的 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第三节,从“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写游侠儿在战场上冲 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第四节,从“弃身锋刃端”至结束,写游侠儿弃身报国、视 死如归的崇高思想境界。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又充满爱国情感的游侠形象。 作品运用了铺陈的笔法。这正是乐府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如诗中写游侠儿的武艺:“控 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左的”、“月支”、“马蹄”,都是 练习 飞向蓝天的恐龙练习非连续性文本练习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练习呼风唤雨的世纪练习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练习 射箭的靶子,作者这样铺陈地写,就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现了他高强的射箭本领。 再如写他的战功:“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羽檄”就是命 令,他闻风而动,立即投入浴血的战斗当中。他平定了边乱,保住了四境的安全。这种铺陈 的写法,前后句文意互应,渲染了气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这种铺陈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对游侠儿由衷赞羡之情。如在第四节,作者连用了意思 大致相同的四句话,反复咏叹,赞扬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见其敬 仰之深。其实,曹植这样写,也是借诗抒怀,借写游侠儿,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 情怀。 十一 登楼赋 一、王粲及其作品介绍。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年轻时就负有才名, 为当时名士蔡邕所器重,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西京扰乱,他避 乱荆州,依附刘表,未被重用。后归曹操,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曹丕称帝,粲官至侍中。 他的诗注重锻字鍊句,风格清丽,由于“遭乱流寓,自伤情多”(谢灵运语),因而情调较悲 凉,但较能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 本篇是王粲于建安十一年(208)在荆州依刘表时登当阳县(在今湖北省)城楼所作,主要 抒写了作者遭逢乱世之悲、故土之思和无法施展一己才智以建立不朽功名的悲愤的思想感 情。 二、结构:(1)叙述登楼销忧和四望所见; (2)回顾遭逢乱世的经历,缅怀历史故实; (3)书法怀乡思归的情感; (4)抒发作者渴望建立功名而不得的悲郁的思想感情; 三、艺术特色分析。 本文运用铺叙描写手法写景状物,无繁缛呆滞之病而不失简洁鲜明,情感真挚,句式整 饬,音韵和谐,层次分明和逻辑性强,情景交融,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 十二 归园田居 一、关于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人。家贫,曾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将军等职,为时不久。后为彭泽令,八十余天 后即弃官而去,作《归去来兮辞》,自是不复出仕,躬耕自养,不忧贫贱,为时人及后世所 称。陶渊明善诗,其诗似平淡而多匠心,貌似平和,而中有骨鲠,为历来所称道。 二、关于其田园诗风格兼及《归园田居》; 陶渊明诗歌现存120多首,有多种题材,其中最主要的是田园诗和咏怀诗。作为田园诗 的开创者,是他第一个将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他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 好和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了躬耕生活的体验及与农夫邻里的关系;揭示了农村的残 破凋敝、自己的生活困顿;表达了安贫乐道的志趣,并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咏怀 诗主要表现诗人不同时期的理想、志趣和人生感受,其中既有仕与隐的内心矛盾,又有归隐 后的苦闷情怀:既有对时政的关切,又有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既有壮志未酬的失落感,又有 对孤贫处境的哀叹;还有对高洁人品的表白,对“桃花源”理想的追求等等。两类诗并没有 明确的界限。 如组诗《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大约作于解职归田次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 回归田园的愉悦。诗人不厌其详地罗列景物,“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花几种,远村近 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琐屑详数”(黄文焕《陶诗析义》),形象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摆脱尘 俗返回自然这一特定环境中无比欣慰的心情。其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 中,鸡鸣桑树颠”等对景物真切的描写,无不饱含着诗人对乡村的亲切依恋之情。语言平淡 质朴,却诗意盎然。他的田园诗还着重抒写了躬耕生活的体验,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 南山下”,写日出而作,带月而归,道狭草长,夕露沾衣的劳动生活和诗人的感受,极为生 动逼真。有的则表现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炎火屡 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 晨愿乌迁。”写饥寒交迫的景况和心理活动极为真切,非亲身经历者不能道。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园诗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这种自然平 淡的诗风与平静朴素的田园生活的题材、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密切相关。 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 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 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 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 生活中的实有之景。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 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 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陶渊明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 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为后人树 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在诗歌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创造,一是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 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在前人《咏怀》、《咏史》、 《游仙》、《杂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题,如《饮酒》二十首,《拟 古》九首,《归园田居》五首,《咏贫士》七首,《读山海经》十三首等。分类更加细致,在 每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也较前人更具匠心。 十三 唐代文学概述 唐代不仅诗歌达到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高峰,古文运动也带来了继先秦两汉之后的又一 散文创作高潮。唐代还产生了诗歌与音乐结合的新的诗体——词,出现了脱胎于六朝志怪的 真正成型的文言小说,成为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的里程碑。仅见于唐代的变文,是我国说 唱文学的源头。 唐代诗歌: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盛世”,也是诗歌史上的盛唐。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他 们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风云际会的幻想,以比他们所追慕的建安文人更为高涨的热情、更为 豪迈的气质、更为坚定的信念,去观照社会、体验人生。不论个人遭际如何,无论感情快乐 或悲伤,都开朗健康、豁达从容,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无限的希望,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 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从而创造出千百年来古典诗歌中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以 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尤其是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标志着盛唐诗歌的杰出成就。盛唐在诗体上也取得了重 大成就,乐府、七言歌行、七绝的创作都达到很高的境界,杜甫更是众体兼长,律诗尤其具 有很高的造诣。 中唐,约七十年,分为两个时期。代宗大历中到德宗贞元中为转折时期,此后直到穆宗 长庆末为唐诗继续兴盛的时期,也是唐诗的第二次繁荣。诗歌数量丰富,风格流派繁多,个 性得到发展。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以平易通俗的语言为其艺术特征;韩愈、孟 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艺术上追求新奇险怪;李贺以绚丽的色彩、奇特的想象、感伤的情调 独树一帜;刘长卿、韦应物、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各异,都有独到的成就。众多诗人立足 新变,大胆探索,共同创造出虽不如盛唐诗坛那么光芒耀眼,却更加色彩纷呈的局面。正是 由于中唐诗人不满足于守成而立足于创新的种种努力,唐诗才得以在难乎为继的盛唐高峰之 后别开生面。中唐诗人的杰出成就和艺术上的探索,不仅丰富了唐诗自身,而且衣被后人, 他们勇于创新,以变求通的精神,尤其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光辉的范例。 从文宗大和年间到唐末,是文学史上的晚唐时期,约七十年左右。国势江河日下,诗运 亦如国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但在诗坛日渐滋长的华靡纤巧的颓风中,杜牧、李商隐却如 异军突起,以具有鲜明时代色彩、个性特征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诗歌,为唐代的灿烂诗国涂抹 了最后一道绚丽的霞彩。其后随着王朝不可逆转的末日的来临,逃避现实,追求淡泊境界与 清丽诗风成为诗坛的主要倾向。这一时期,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等诗人,上继 元、白,以通俗的形式和语言揭露社会现实,关怀民生疾苦。尽管这些诗在他们的作品中为 数不多,创新不足,却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尖锐犀利的笔锋,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成为 中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延续和余响。 古文作为一种文体,是唐代才有的,指上继先秦两汉、奇句单行的文字,用 以与骈文相对。秦汉以前文章并无骈散之分,从东汉时起,行文受辞赋的影响逐渐骈偶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骈体文逐渐形成。这种文体全篇以双句(又称俪句、偶句)为主,最多见 的是用四字、六字排比或间隔交错,叫做骈四俪六(简称四六文),并且讲究声律、对仗、 辞采华美和使用典故。由于南北朝时期讲求文学形式和艺术技巧的文学观念的影响,骈文逐 渐取代了散文。 到初唐骈文更加盛行,又大多用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内容愈来愈空洞浮夸。引起一 部分有识之士的忧虑和不满,主张对文体来一次革命。从四杰开始骈文中的散文倾向已越来 越明显,陈子昂所写的政论文朴实平易,成为散文复兴的先导。安史之乱以后,李华、元结、 萧颖士、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认为国家动乱的根本原因是儒家古道的衰落,而儒学衰微 又是因为浮靡文风流行,所以纷纷起来反对“俪偶章句”的骈文,提倡三代两汉的文风,并 写下了大量体现这一文学主张的散文。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古文运动高潮的到来做了准备。但 他们不论在理论或创作实践上,都未能推出一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足以胜过骈文的新体散 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韩愈和柳宗元意识到要复兴古道,首先必须对古文自身进行革新, 并自觉地担当起创造新体散文的历史使命。他们相互呼应,共同倡导,并以各自的创作实绩 达到唐代散文的顶峰。 到了晚唐,散文创作逐渐走向衰落。这是因为:从外部因素来说,由于豪族地主、藩镇、 宦官等腐朽势力的阻挠,儒学传统既不可能恢复,以复兴儒学为目的的古文运动也就失去有 力的依托;从“古文运动”自身而言,虽有一批支持者,毕竟没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再加 上由于过分追求怪奇,韩门弟子渐入歧途。韩愈死后不久散文即衰落,到晚唐骈文重新抬头。 只有继承韩愈、柳宗元杂文的小品文取得显著成就。代表作家作品有皮日休《皮子文薮》、 陆龟蒙《笠泽丛书》、罗隐《谗书》。鲁迅称赞他们的作品“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 锋芒” 小说到唐代产生了新的体式,这就是唐传奇。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 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 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唐传奇的兴起和发展自有其社会、经济、历史及文学等诸方面原因。农业及手工业的高 度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既为传奇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新的题材,也适应 了文人和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和遣兴娱乐的需要。佛道的盛行,民间对神异之术和因果报应 之说的信仰,促进了唐传奇创作的繁荣。唐代诗歌的繁荣特别是叙事诗的高度成就,在情节 曲折、铺陈委婉、描写细腻等方面都给唐传奇以影响;行文自由、生动流利的古文的兴盛为 传奇的叙事抒情提供了方便适宜的文体。此外,源远流长的史传文学、六朝志怪、变文和民 间文学,都从不同的角度为唐传奇的滋生繁衍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爱情传奇在中唐占有重要地位,取得很高成就。沈既济《任氏传》是最早的借狐仙写人、 写现实生活的作品。一反以往狐妖鬼魅害人的传统观念,塑造了一个聪明美丽、坚贞多情的 狐精形象,具有反封建意义。蒋防《霍小玉传》描写了一个追求真挚爱情的倡门女子霍小玉 被情人李益遗弃终于饮恨而亡的悲剧。白行简《李娃传》虚构了一个娼妓李娃与所爱士人荥 阳公子历经磨难,终于圆满结合并获得很高荣耀的喜剧性结局,表现了作者对倡优女子的同 情和品格的赞美,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元稹《莺莺传》通过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塑造 了一个个性鲜明多情而又矜持的女性形象。李朝威《柳毅传》写落第举人柳毅为备受夫婿凌 辱的龙女传书洞庭湖,使龙女在叔父钱塘君的救援下重返娘家,经历一番曲折后终于与柳毅 结为夫妇。作品写的是爱情故事,歌颂的却是柳毅这样一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讲信义,重然诺的极有光彩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他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十四 春江花月夜 一 张若虚及其《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扬州人。曾任衮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等惧以吴 越文士,扬名京都。玄宗李隆基开元初年,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生 平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已不可详考。所作诗篇也多散佚,《全唐诗》存诗仅 二首。一首为《代答闺梦还》,另一首即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后主和宫中女 学士及朝臣唱和为诗,《春江花月夜》是最艳丽的曲调。张若虚这首诗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 天地,跨出了宫体诗仅写贵族歌女的小圈子。通篇以明丽的形象与轻快的节奏将自然的美景、 诗人的遐想与人间的相思交织成一幅神奇的画卷。诗中虽有些消极感伤情绪,但基调还是好 的。它是初唐七古中非常杰出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红楼梦》中的诗《代别离》,特地 标明“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二、内容及其艺术特色分析; 该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 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而许真的是“乐极生悲”吧,清明澄 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 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 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 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人要和时间赛跑, 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 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可能象世上的离人一样,也 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 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象消逝着的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 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 的悼惜之情,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 但是全诗的关键还在后文对思妇的描写,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但她仍 相信,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南朝《子夜四 时歌*秋歌》中有过这样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而在这首诗里,把托月寄情变成“愿逐月华流照君”,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这里的“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更具体, 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由此可见,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 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 十四 使至塞上 一、王维及其作品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 第,为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为相,擢为右拾遗、转监察 御史。安史之乱,两京陷落,唐玄宗奔蜀,他官给事中,扈驾不及,为叛军所俘。两京收复 后,以陷贼官论罪,责授太子中允。最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 诗歌的代表作家,其后半生徘徊于仕隐之间,在辋川一带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他是杰出 的画家,又精通音律,能将绘画、音乐的义理与技法融通于诗;善于运用自然、凝炼的语言, 塑造出完整鲜明的形象。往往着墨不多,而意境高远,把晋、宋以来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艺 术,向前推进了一步。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题蓝 田烟雨图》)一语道出其诗情画意相结合的特点。 二、作品分析。 《使至塞上》写作者36岁一次出使塞外时途中的所见所闻。作品写了出使的原因,塞 外开阔荒凉的景象和到达目的地的情况。全诗气韵流动,壮丽恢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把塞外景色写得形象而逼真,是历代传诵的名句。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 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 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 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 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 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 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十五、行路难 一、 作者及其诗歌风格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 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 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初隐岷山,益州长史苏颋见而异之,曰:“是子 天才英特,可比相如。”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 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 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 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诗人李白具 有超乎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成为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 人。其诗从汉、魏乐府民歌中汲取丰富素养,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加以综合 运用,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意境空灵、俊朗、瑰丽,且富于神韵;语言明净、活泼、隽永, 形成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绮丽诗风。 二、作品分析。 这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年(公 元774年)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 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于是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他饯行。而面对金樽美酒、玉盘 珍馐,却只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一片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 天。”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才学识见如李白,曾经在宫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 却因为小人进馋而“赐金放还”从此险山恶水,天各一方。未来的生活中,闲来垂钓, 宛如昔日垂钓而受周文王之聘,助文王打下江山的姜尚(姜太公),而历史上又有的这 样一个典故: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起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 历,诗人又有了对未来的新的信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路多艰, 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最后,出 于诗人本身积极入世的愿望和毅力、决心,他吟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属短篇。但诗中跌宕 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十六 登高 一杜甫及其作品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 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 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 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 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 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 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二、作品分析。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 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 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十七 长恨歌 一、白居易及其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 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 俗,他的诗风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算是朴而近古,因此流传极广,对后代产生了深远 影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本诗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作于宪宗元和六年(806)冬天,诗人正任屋县(今陕西周至)尉,有一次和陈鸿、王质游仙游寺,经王提议,与陈鸿相约将当时正在民间流传 的关于玄宗和宠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作品,陈写成《长恨歌传》,白则写了这首诗。这首叙事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相当复杂的情节只是略略带过,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叙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深,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诗中戏剧化、神话化的描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使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关于这 二、 作品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 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 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长恨歌》共分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 二句为第一段,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其中开头八句写杨贵妃的美貌和被唐明皇所求得。明是唐皇而诗中却说“汉皇”,这是唐朝人由写古题乐府留下来的习惯。倾国:指倾国倾城的美女。御宇:指作皇帝,统治天下。从“春寒赐浴华清池”到“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十八句,写杨贵妃的受宠和由此形成的杨氏家族的豪贵。华清池:在今西安市东临潼县南的骊山上,上有皇帝的行宫,以温泉闻名。凝脂:比喻人的皮肤洁白光润。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废政事。“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写杨贵妃被宠的程度,简直是形影不离。接着作者又用汉武帝宠爱陈阿娇,要为阿娇造一座金屋子的典故来比喻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贵妃一人受宠,杨氏族门立刻权势逼人。哥哥杨国忠当了宰相,几个姊妹都被封为大国夫人,争权斗富,不可一世。杜甫的《丽人行》就是写的这桩事。皇帝后妃也是人,也有情欲,这点与平民没有区别;但是皇帝手中有无尚的权威,他的情欲往往和这种无尚权威的运用密不可分。这就使他们的爱情效果与平民大不相同了。好色并不是了不起的罪过,但由好色而导致滥加封赏,使坏人窃弄权柄,紊乱朝纲,这就离亡国灭家不远了。所以我们评论帝王的爱情一定不要离开他们生活的具体内容及其社会效果。“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四句又和前面的“从此君王不早朝”相呼应,进一步描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政误国。唐朝统治者这种豪华奢侈的生活,是建立在残酷地掠夺劳动人民,使劳动人民陷于极度贫困的基础之上的。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描写了一段唐明皇与杨贵妃在骊山上的享乐生活后,接着说:“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又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伥难再述。”正是因为统治集团如此昏庸腐朽,阶级矛盾又如此尖锐,所以当安禄山这个大野心家一旦发起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正是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过程。渔阳:郡名,郡治在今天津蓟县。这一带有时称渔阳郡,有时又称范阳郡。安禄山当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大本营就在渔阳。鼓:军中使用的乐器。渔阳鼙鼓,即指安禄山率领的造反军队;安禄山发动叛乱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霓裳羽衣曲:舞曲名,开元中来自西凉。据说唐明皇曾亲自对它进行过加工润色,并为之制作歌辞。杨贵妃进宫后,善为此舞。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为第二段,写马驿兵变, 杨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其中开头十句讲马 嵬驿兵变。九重城阙:指首都。皇帝的宫庭有九道门,故称皇宫曰九重。烟尘:指敌警。 千乘万骑西南行:指唐明皇等离长安往四川逃跑,事在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 月。翠华:指皇帝的仪仗。西出都门百余里,其地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西。六军: 古称天子的军队,这里指唐明皇的卫队。不发:不再继续前进,这里即指兵变。当时乱 兵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个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将杨贵妃赐死。花、翠翘、金雀钗、 玉搔头:都是杨贵妃头上的饰物。“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八句写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 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里对杨贵妃的思念。云:山中的空中通道。剑阁:即剑门关,古 时陕西四川间的险要关塞,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峨嵋山:在今四川峨嵋县西南,不在 由陕西入四川的路上,这里是诗人为强调川陕间山路艰难而漫加堆砌。李白《蜀道难》 中有所谓“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同误。“天旋地转回龙驭”以下四句写 唐军收复长安后,唐明皇由成都回京再次经过马嵬驿时的见今思昔,对景伤情。天旋地 转:指形势变化,唐军收复两京。事在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十月。 龙:指唐明皇的车驾。不见玉颜空死处,只有空坟,而尸体不见了。从此故事增入神话 色彩,当时有种传说,说杨贵妃已经“尸解”成仙而去。“君臣相顾泪沾衣”以下二十 句写唐明皇回京后的见物思人,悲不欲生。信马归:听凭马自己行走,极言人心无绪的 样子。太液:大明宫内的池水名。未央:汉代皇帝居住的宫殿名,这里借指唐代的大明 宫。西宫:太极宫,唐人称之为“西宫”或“西内”。南内:兴庆宫。唐人称大明宫、 太极宫、兴庆宫为三大内。大明宫是当时的皇帝唐肃宗居住的地方。已经退位的唐明皇 回京后先后曾被安置在太极宫和兴庆宫居住。梨园弟子:指昔日曾经侍奉过唐明皇的宫 廷歌舞班子,据说唐明皇曾亲自教过他们排练。椒房:后妃居住的宫室,以花椒和泥涂 壁,一取其香,二取其多子。阿监:太监。青娥:指宫女。以上两句分承唐明皇与杨贵 妃,是说昔日曾经侍应过他们的人现在都已经老了。鸳鸯瓦:房顶上俯仰相扣的屋瓦。 翡翠衾:用翡翠羽毛装饰的被子。以上层层铺陈,说明唐明皇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无物 无景不在勾起他对杨贵妃的怀恋。 十八 无题 一李商隐及其作品简介;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何内(今河南沁阳)人。文宗大和三 年 (829),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大和六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 守,李商隐随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时期在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逗留。开成二年登进士第。开 成二年冬,令狐楚病死,诗人失去凭依,于次年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入泾原节度使王 茂元幕府,后又娶了他的女儿。当时唐王朝内部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大官僚集团的斗争 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令狐楚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则接近李党。李商隐转依王茂元门下,在他 本人虽并无党派门户之见,而牛党中人却认为他“背恩”、“无行”(《旧唐书?李商隐传》), 极力加以排摈。从此他陷入朋党相争的旋涡中,成了政争的牺牲品。后客死于荥阳。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擅长七律,和杜甫同为唐代七律之冠。诗作以咏史 诗和爱情诗为最佳,前者托古讽今,立意精警;后者意境朦胧,情思绵邈,读来令人回肠荡 气。他善于运用巧妙的构思,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辞藻,比兴为义,寄托见情,形成细密婉 曲、绮丽工巧、且略带感伤色彩的独特艺术风格。 二、作品讲析; 所谓“无题”诗,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属于寓言,有人认为都是赋本事的。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来看,似乎都是属于写艳情的,实有所指,只是不便说出而巳。此诗是追忆 所遇见的艳情场景。先写筵会时地;接着写形体相隔,人情相通;再写相遇的情意绵绵;最 后写别后离恨。艳丽而不猥亵,情真而不痴癫。送钩,古代宴会中的一种游戏,把钩在暗中 传递,让人猜在谁手中,猜不中就罚酒。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在器皿下覆盖东西让人猜。 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时李商隐任秘书省正字。 十九 浪淘沙 一、李煜及其作品介绍; 李煜(937—978),字重光,李璟第六子,九六一年继位,史称难唐后主。即位后对称臣 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九七五年,宋军攻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 违命侯,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 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家国之思与亡国之恨,题材 扩大,意境深邃,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二、作品讲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深切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 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到自问,通过凄楚而激越的音 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 感效应。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 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 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 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 也更有典型性。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 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 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 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 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 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 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 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 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 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 此词亦复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一种人生体 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 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二十 宋代文学概述 宋代的文学是继唐代之后我国文学史上又一个文学创作的繁荣时期。从形式上说,宋 代文学主要有词、诗歌、散文、小说等,这些文学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娱乐性、学者化和 爱国主义。宋代文学将文学的娱乐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文学创作的目的不再主要是为了教 化,而是为了娱乐,在客观上淡化了文学的政治色彩,这在词、诗、小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与前代的文学相比,宋代文学的学者化色彩也表现得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大量用典,强调 学问修养,并且在诗中大量发议论说理等。与宋代军事上的软弱、国家始终处于外族威胁之 下的形势相联系,宋代文学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倾向,它的光辉足以光照千秋,以致我们 在谈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爱国主义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这些著名的诗 人、词人。 宋词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北宋初中期的词沿袭了唐 五代词的特点,在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内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 代表词人主要有柳永、张先、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柳永。北宋后期 的词,最大的特色是词的诗化,主要词人有苏轼、秦观、周邦彦、贺铸等。南宋前期的词强 烈地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词人有李清照、张孝祥、张元干等。南宋后期的词分为两派: 一派以辛弃疾及其追随者为代表,多表现爱国精神;一派以姜夔、吴文英等为代表,主要在 艺术上精雕细刻。 宋代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与唐诗一道,成为中国古 代诗歌的两种基本类型。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是 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 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 寻味。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 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瀑布本身的形象,为人们展示了瀑布的具体情形,从中透露出对 庐山瀑布的喜爱之情。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因此, 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例如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的具体面 目没有描绘出来,侧重表现由看山引发出来的哲理性思考,发人深省。唐诗基本上能做到用 诗人自己自然平易的语言来表达,宋诗则往往用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表现,因而宋代的诗人首 先是学者。宋诗因为与唐诗不同,所以长期以来一直遭受批评。其实,言理、言情无关紧要, 关键是能将诗写好。认定唐诗才是好诗的观点是十分狭隘的。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秀。以 唐诗为正宗,或以宋诗为正宗,都有碍于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认识。 这里所说的散文指的是古文。韩愈和柳宗元在唐代倡导的古文运动取得了 很大成绩,为宋代的古文家树立了榜样。可以说,宋代的散文是唐代散文的继续。但因韩、 柳的古文无论是理论还是创作,自身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古文的文体特征问题、古文 的功能问题等。因此韩、柳之后,他们所极力反对的骈文又死灰复燃,统治了晚唐五代以至 北宋初的文坛近二百年。这样,解决古文自身存在的问题,再次将骈文从文坛统治者的地位 拉下马的任务就落在了宋代散文家的肩上。事实上,宋代散文家在这两方面是做得极为出色 的,后人公认的唐宋八大家,宋代就占了六家,这一数字足以说明宋人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功。 宋人将散文的功能从“载道”引向了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使之具有了空前的生命活力。 同时,又发展了韩愈“文从字顺”的一面,摒弃了他佶屈聱牙的一面。因此,宋代的散文取 得了空前的成就,涌现了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大家。明清散文实际 上是在宋代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宋代小说话本主要保存在《京本通俗小说》和《清平山堂话本》及“三言” 中。一般为短篇故事,多表现现实生活,其中爱情和公案题材比较多。作品人物形象鲜明, 颇具个性色彩,善于通过行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女性形象塑造尤为成功,如《快 嘴李翠莲》中的李翠莲、《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等。情节安排曲折生动,脉络清晰,引人 入胜。基本运用白话,通俗简明,生动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作有《错斩崔宁》、 《碾玉观音》、《志诚张主管》、《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等。《碾玉观音》通过出身贫寒被卖到 郡王府的女奴璩秀秀为争得自由,寻求美好生活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的描写,表现了处于被 压迫地位的女性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同封建统治者顽强斗争的意志,歌颂了他们纯洁、善良的 心灵和反抗精神。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下层人民的残酷压迫。作品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起伏。 故事以鬼魂复仇结尾,深化了主题,既表现了秀秀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又寄托了人们恶有 恶报的愿望。小说中秀秀的聪明美丽、心灵手巧、直率泼辣、顽强机敏,崔宁的憨厚朴实、 而又怯懦,咸安郡王的骄横残忍,郭排军的狡猾奸诈,都表现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二十一 望海潮 一、柳永及其作品介绍; 柳永(987?-1055?),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 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因排行第七、官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 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作为北宋第一个专 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 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有较大的影响。其作品有《乐章集》。 二、作品讲析; 《望海潮》写杭州的形胜和都市之繁盛,咏西湖之佳丽,游人之鼎沸,并能过咏西 湖,最后归结到称谀钱塘帅孙何。词以铺叙的手法写都市的生活和自然的景物,有总有 分,虚实结合,详略得当,极尽铺陈之能事。词采华丽,造语新巧。此词也有一定的影 响。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从唐代开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城市,到了宋代又有进一步的 发展。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个时期,对杭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 感情,所以,在这首词里,他能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西湖的美景,钱江 潮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当地上层人物的享乐,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都一一注于 词人的笔下,涂写出一幅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画面。这画面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描画出 杭州的锦山秀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面出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这首词是柳永呈献给旧友孙何的作品。孙何当时任两浙转 运使,驻节杭州。词中“千骑拥高牙”之句,有可能指孙何而言。由于是呈献杭州官长之作, 词中不免对当时的杭州做夸张描写,也免不了要用恭维应酬的话语作结。但是,更主要的是, 透过“竞豪奢”这样的表面现象,读者还可以看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盈实富庶,“羌管 弄晴,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以及“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所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重湖叠山献”,“烟柳画桥”,也并非天然生就,而是劳动人民治理河山,改造自然的结果。“云树绕堤沙”,“三 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无一不是劳动人民辛勤的双手造就。当时,柳永对此大加赞赏并引 以为自豪。今天,我们读这样的词作也不应求之过苛,甚至指责他“掩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贫富悬殊”,而是应当从词里所提供的画面中去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以及古代人民的勤劳 和智慧,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语由来已久,这并非溢美之词。 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是相当成功的。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 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前片,主要勾画 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 步步深化。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 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 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 而“市 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 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羌 管弄 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除饱满的感情与适度的夸张以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 《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上片写形胜之地和 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 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 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这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词。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 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处厚)还写了一首诗: “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见罗大经《鹤 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产生这一传说, 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作为高级官僚的范缜对柳永这首词也极端赞佩: “仁完四十二年太平,镇压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巧于耆卿词见之。”( 见《方舆 盛览》)柳永扩大了词的内容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的词反映了都市的繁华与山川的壮丽。 除歌咏杭州以外,柳永的词还歌咏过苏州(《木兰花慢》、《瑞鹧鸪》)。扬州(《临江仙》)、成 都(《一寸金》)、洛阳(《少年游》和北宋都城汴京(《倾杯乐》、《透碧霄》)等。为宋代都市 繁荣留下了形象的画面。 二一 前赤壁赋 一、苏轼及其作品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嘉佑进士。熙宁中,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通判杭州,后徙为密州、徐 州、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作诗“谤讪朝廷”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 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 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 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生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苏轼是一位有 着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无论是诗、词和散文,都代表着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二、作品分析。 此赋作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谪居黄州时,因同年另有《后赤壁赋》。 故世人自称为《前赤壁赋》。关于这一次赤壁之游,苏轼在《与范子丰》函中曾有所记述: “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听——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 今日季委么才来相别,因此小舟载酒饮赤壁下。季善吹笛,酒酣作数划,风起水涌,大鱼皆 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可知此赋确是记游的实录。参照同 时所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更可看出赋中咏及曹操,词中咏及周瑜,两两相当; 而词中“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用“人道是”三字传疑;比赋中用“此非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一句传疑;正可与《与范子丰》函中的“传云”“或曰”两句相发明。但一赋 一词,已使黄州赤壁的声名压倒了真正的古战场嘉鱼,蒲圻间的赤壁了。凡是记游的诗文, 首先当然要求写景叙事生动有味,更需要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感情,才能神情 飞动、诗趣盎然;倘若景与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即主观的契合之间生发出哲理的翥蕴, 那便是上乘之作了。苏轼的许多杰作,大抵能达到这种最高境界。例如人们都熟悉的《题西 林壁》全诗只有四句二十八字,就景、情、理三者兼备。头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写景; 次句“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对景下评,显示出作者看山的惊喜之情;未两句“不识庐山真面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对主客观的关系发抒哲学的认识论的解悟了。但一首绝句究竟 不能细致地写景,充分地抒情和畅遂地宣示哲理,而在一篇赋中却行。《赤壁赋》通常被归 为抒情小赋,其实依其内涵的重点说,更是一篇哲理小赋。因此,从“苏子愀然”以下主客 对话的三个自然段,就是全赋的重心所在。 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这篇赋里,客的 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的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发抒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之 后的哲学的领悟。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则表现 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五的心灵净化的境界。但这种意蕴都不是藉抽象的灰色的言语表述, 而是诉之于月下江游的眼前景物和由景物所引起的感触,因此才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一方是由月夜江上想起曹操的诗句,由诗句联想起曹操兵下江南,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进 而产生了“千古风流人物”不免“浪淘尽”,空留山川遗迹的感慨,转而抱恨于人生须臾, 江山无穷,登仙乏术的无可奈何;一方则顺手与眼前的江水与山月作比,以水的逝去而又长 流,月的盈云而又永生的现象,阐发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归结到人生应投入大化, 方能超脱无谓的苦恼。这两方面的感情,包括人生苦闷和物我参,当然都是苏轼在贬谪生活 中的烦恼以及要求摆脱烦恼的旷达态度的表露。然而,作为全赋重心的主客对答部分,如果 没有前两段为之创造环境气氛,培养情绪,那么,主客对答的感情渲泄和哲理发挥,就不能 产生出色的效果,乃至缺乏基础了。首段是点题,描写赤壁泛舟的情景,就记游来说,反此 一段,文意就已独立自足。这一段的描写,主客的情绪是愉快的轻松的,彼此都陶醉在初夜 江上的泛游之中。接着,第二段是由轻松到沉重,由愉快到抑郁的过渡,快乐的扣舷而歌引 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就转向了莫名的惘怅。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丰 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并且 欣然同意这段对话乃是情理之所必有,正如对话结束,愁结解开以后的喜笑重酌也是情理之 所必然一样。全赋的构架布局可说是天造地设,无瑕可击的。抒情小赋自云朝起已代替西汉 的大赋成为赋的主流,并且逐渐趋向散文化,成为韵散文交织的更为自由的文体。唐以后, 散赋已成为赋的基本形式,比四六对仗的骈体文还要自由疏放,但诗味更为浓郁。散赋摆脱 了堆砌典故,拘守声律的束缚,句法自由、结构自由、韵律也自由。但它又确实保持着赋的 精神,与散文迦处有别。这篇《赤壁赋》可说是散赋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在形式上,这篇赋既抛弃了通常作赋的架势,除了“若夫”“尔乃”“是以”等通常赋 体中常用的辞语,使感情的流动转折十分畅遂;用韵都在有意无意之闻,如出天籁,只在每 节的结束数名销加强调。如第一段的“天”“然”“仙”二段似“慕”“诉”“缕”“妇”,“客 曰”一段的“鹿”、“属”、“栗”与“穷”、“终”、“风”,以及下一段的“主”“取”与“色” “竭”、“透”等。全赋若无韵而有韵,字面上的韵涵藏在全赋的感情节奏和叙述节奏之中, 斧凿之痕全泯。先下论其全赋情景哲理的含蕴,即以表现方法而论,无怪于历代文论家的推 崇,以至于唐庚称欲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二二 凤凰台上忆吹萧 一、 李清照及其词风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 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 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 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 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 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 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 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 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 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 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 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 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 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 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 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其艺术特点:倾掳真挚情;熔炼家常 语;善用白描法;讲求韵律美。 二、作品分析; 本词抒写惜别的深情和刻骨铭心的怀念。上片写不忍丈夫离去,着意刻画慵懒的情态, 下片着重写怀念和痴情。笔触细腻生动,抒情极凄婉。上片开头五句只写一个“慵”字。香冷而不再去换新香点燃,一慵也;被也不叠,任凭胡乱摊堆床上,二慵地;起床后连头也不愿 梳,何谈化妆,三慵也;梳妆匣上落满灰尘,懒得擦,懒得动,四慵也;日上帘钩,人才起 床,五慵也。词人为何如此慵懒而没心情?原来是“生怕离怀别苦”。这句为全词之眼,在上片的中间位置,括上而启下。表现出夫妻离别前一词人百无聊赖的神态、复杂矛盾的心理以 及茫然若失的情绪;“多少事,欲说还休”。体现出主人公心地的善良和对丈夫的爱。杨慎评 此句说:“„欲说还休?,与„怕伤郎,又还休道?同意”(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四)。可谓 深得其心。因为告诉丈夫,也只能增添丈夫的烦恼而已,故宁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这又是一 种什么样的深情啊!歇拍三句为上片之警策,本来因怕分别才容颜瘦损,但作者偏不直接说 出。“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那是为了什行,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不言自明,而情味弥足矣。下片 设想别后的情景。“休休”是幅度的跳跃,省略了如何分另如何饯行的过程,直接写别后的情 景。“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以下三句近乎痴话。流水本是无情物,怎能“念”呢?但正因这样写,才突出词人的孤独与痴情。一是写出终日在楼前凝眸远眺,或盼信或望归。二是楼 前的流水可以映出她凝眸的神情,也只有流水方可证明体验她的痴情,抒情何其深婉,入木 三分。结拍三句用顶真格将词意再度深化,“一段新愁”指什么?含蓄而又明确,与上片结拍 的写法属同一机抒。深际飞评云:“清风朗月,陡化为楚云巫雨,阿阁洞房,立变为离亭别 墅”(《草堂诗余》正集卷三)。全词心理刻画十分细腻精致,在封建女性文学中实属难能可 贵。 二三 水龙吟 一、辛弃疾及其作品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历任湖 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民,训练军队, 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 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 的驳斥;要求加强战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 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其词抒写自己的报国志愿,倾诉壮志难 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山村田园风光的 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 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作品分析; 这是辛词中爱国思想表现十分强烈的名作之一。作者在绍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抚使。从这首词的内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馋害诬陷而落职时的作品。 作者途经南剑州,登览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作为一个爱国词人,他自然要想到被金人侵占 的中原广大地区,同时也很自然地要联想到传说落入水中的宝剑。在祖国遭受敌人宰割的危 急存亡之秋,该是多么需要有一把能扫清万里阴云的长剑呵!然而,词人之所见,却只是莽 莽群山,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欲待燃犀向潭水深处探着,却又怕水面上风雷怒吼,水底里 魔怪凶残。说明,若想取得这把宝剑,组成统一的、强大的爱国抗金力量,这中间是会遇到 重重阻挠与严重破坏的。后片即景抒情,虽然流露出壮志难酬,不如困居高卧的隐退思想, 但这一消极思想之产生,是与他当时的处境,与南宋王朝整个政治形势分不开的。南宋小朝 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进取,一味妥协投降;对爱国抗敌的有识之士却百般压制打击,直至 迫害镇压,使统一中原的伟大事业,付之东流。因此,在指出辛词中经常流露的隐退闲居这 一消极思想的同时,还必须指出这种思想之所以产生的客观原因。 词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线索清晰,钩锁绵密。这是一首登临之作。一 般登临之作,往往要发思古之幽情,而辛弃疾此词却完全摆脱了这一俗套。作者即景生情, 把全副笔 墨集中用于抒写主战与主和这一现实生活的主要矛盾之点上。开篇远望西北,点 染出国土沦丧,战云密布这一时代特征。、接着便直截提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法: "倚天万里须长剑!"也就是说,要用自卫反击和收复失地的战争来消灭人侵之敌。下面紧扣 双溪楼引出宝剑落水的传说。这里的宝剑既指坚持抗敌的军民,又是作者自况。这是第一层。 从"人言此地"到上片结尾是第二层。作者通过"潭空水冷"、"风雷怒,鱼龙惨"来说明,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而不能重见天光,不能发挥其杀敌报国的应有作用。下片换头至"一 时登览",是第三层。正因为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甚至还冒着极大的危险,所以词 人才产生"不妨高卧"这种消极退隐思想。最后紧密照应开篇,以眼前之所见结束全篇,使全 篇钩锁严密,脉胳井然。 第二是因迩及远,以小见大。作者胸怀大志,以抗金救国、恢复中原为己任。他虽身处 福建南平的一个小小双溪楼上,心里盛的却是整个中国。所以,他一登上楼头,便"举头西 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战争,联想到大片领土的沦陷与骨肉同胞的深重灾难。而要 扫清敌人,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则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作者却从一把落水的 宝剑起笔,加以生发。"长剑",最长也不过是"三尺龙泉"而已。而作者却通过奇妙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倚天万里须长剑"这一壮观的词句。这是词人的心声,同时也喊出了 千百万人心中的共同意愿。 第三个特点是通篇暗喻,对比强烈。这首词里也有直抒胸腺的词句,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但是,更多的词句,关键性的词句却是通过 大量的暗喻表现出来的。词中的暗喻可分为两组:一组是暗喻敌人和主和派的,如"西北浮 云","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等;一组是暗喻主战派的,如"长剑","过危楼, 欲飞还敛","元龙老矣"等等。这两种不同的形象在词中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对比。这 种强烈对比、还表现在词的前后结构上。如开篇直写国家危急存亡的形势:"举头西北浮云",而结尾却另是一番麻木不仁的和平景象;"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沐浴着夕阳的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搁浅抛锚。这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是何等的不同! 这首词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中国大地,一面是"西北浮云","中原膏血";而另一面却是"西湖歌舞","百年酣醉",长此以往,南宋之灭亡,势在必然了。 由于这首词通体洋溢着爱国热情,加之又具有上述几方面的艺术特点,所以很能代表辛词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的风 格,读之有金石之音,风云之气,令人魄动魂惊。 二四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山东济南人。幼有义行,好读书,初被荐为东平学正。后拜监察御史,历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职。因父老辞官,屡召不赴。文 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劳瘁去世。张养 浩为官方正,敢于直言犯谏。武宗时,曾因议立尚书省事,大违当政者意,被构罪罢官,他恐遭祸,变姓名逃去。英宗时又曾为内廷张灯为鳌山事上谏而险遭不测。他的散曲多是在辞官归 里后所写,由于对宦海风波、世态炎凉有切身体察,因此能作比较真切的描写。如“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 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朱履曲〕《警世》),作者感触至深,因此能写出这样沉痛的句子。 而当他写到归田之后,则轻松自如的心情跃然纸上,“中年才过便休官,合共神仙一样看” (〔双调?水仙子〕),“挂冠,弃官,偷走下连云栈,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杨岸。”(〔中 吕?朝天曲〕)他的一些散曲中常写与鸥鹭为伍,与云山为友,使他心旷神怡。他的咏吟山 水的优秀篇章也不少。但是,他的“警世”、“退隐”题材的作品,调子仍然是比较低沉的。他的理想只是远离嚣尘去过田园生活, 以远祸全身。 张养浩对人民疾苦也比较同情。最著名的作品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 苦;亡,百姓苦。”他在怀古兴叹之际能联想到百姓的疾苦,比同类题材的散曲作品要高出 一筹。又如小令〔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套曲〔一枝花〕《咏喜雨》,是他在陕西救灾时所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灾区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在元代散曲中这些作品是难能可贵 的。《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指出他的作品格调高远。他的作品文字 显白流畅,感情真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雕镂。《潼关怀古》小 令,以及一些写退隐生活的作品,可以代表他的艺术风格。然而他的写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 工丽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水仙子〕 《咏江南》),“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庆东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总的艺术格调 中还有所变化,散曲色调比较丰富。 二五 双调?大德歌 一、关汉卿及其作品介绍; 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亦说祁州(在今河北)、解 州(在今山西)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 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 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 《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 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 鲁斋郎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 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 民的反抗斗争。慨慷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关汉卿的散曲,散见于《阳春白雪》、《太平乐府》、《雍熙乐府》诸书,现存套数12,小令35。内容多为离愁别恨的抒写;也有一些作品是自然景物的描绘等。 二、作品分析; 注释:?双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绿杨堪系马别离易,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闺意显相见难。何处琐雕鞍?春去人未还,这其间,殃及杀愁眉泪眼。(《商调?梧叶儿》);?画眉:张水部》)另,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 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然终不得大位。?细雨打芭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清江: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江梅: 以梅妃自喻,富于才情。 结构: 春——以对比法烘写缠绵之意; 夏——以代入法摹写思妇心理; 秋——以早境法叙写愁苦之态; 冬——以白描法状写憔悴之形; 二六 游园惊梦 一、汤显祖及其作品分析;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亦号海若,又号清远道人,别号玉茗堂主人。 临川人。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在职期间,与进步的东林党人邹元标、顾宪成等交往甚密。终因 傲骨嶙峋,为当局所不容。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弃官回临川闲居,寓所号“玉茗堂”,致 力戏剧和文学创作活动,终其一生。汤显祖在文学思想上反对以王世贞为首的拟古派,主张 抒写性灵,明确申述:“予曲中有讥托。” 他的剧作,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同时又显示 出高度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代表作《牡丹亭》,以强烈的追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无情地 抨击了封建道学的礼教束缚,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这一幕爱情悲喜剧,深刻地表达了作者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思想。 二、作品分析。 《惊梦》选自《牡丹亭》第十出。先写多情少女杜丽娘步出深闺,偷游花园,在面对 骀荡春光时的自我觉醒过程。后写丽娘到梦中去寻求理想的寄托,在梦中她遇见了了解她、 尊重她、能说出她心中不平的知己柳梦梅。剧作家用绚烂的词彩,形象地描绘了春日的园林, 描绘了少女的脉脉含情、顾影自怜地心态,虚度青春的苦闷以及与柳梦梅相会时的矜持、娇 羞、喜悦心理,做到写景、抒情和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三者的成功结合。 本场戏的唱词十分优美精妙,作者用六支曲子体现了杜丽娘游园的心理变化。第一曲《绕 地游》写杜丽娘被锁在深闺小院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无法派遣的青春愁闷;第二曲《步 步娇》写杜丽娘梳妆打扮想走出闺房,展现自己芳姿的愿望;第三曲《醉扶归》写杜丽娘虽 然外貌和心灵都美,但如同大好春光无人欣赏一样,令人遗憾;第四曲《皂罗袍》写杜丽娘 看到无限美好的春天景致白白浪费是,触发自己的哀怨情思,发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赏 心乐事谁家院”的呼号,对压制人性的封建礼教提出控诉;第五曲《好姐姐》杜丽娘把自己 比作晚春的牡丹,虽然美丽但赶不上莺歌燕舞的春天;第六曲《隔尾》写杜丽娘满怀愁怨, 无心游览,扫兴而归。 其中《皂罗袍》一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的伤春佳作。封建时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支感叹韶华虚度、 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 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就曾用这支曲子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 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 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 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 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3、文章结构: ?《绕池游》:写杜丽娘的怀春直情,是一首思春曲,唱出了少女的可们彷徨,为整个 游园奠定了感情的基础;?《步步娇》:写杜丽娘对镜试妆,是一支迎春曲。描写少女对春 光的向往,写出了一个娇滴滴少女在春灌法的招引下,含情脉脉的微妙心理;?《醉扶归》: 写杜丽娘妆成出阁,是一支伤春曲,感叹“颜色如花,命如一叶”的不幸命运;?《皂罗袍》: 写杜丽娘开始游园,由满园春色而引起的无限感慨,是伤春曲的续曲;?《好姐姐》:此曲 句句写景,实则句句写情,低回凄楚,一唱三叹。 文章结撰如下: 思春——迎春——伤春——续曲。 人物形象比较: 元 王实甫《西厢记》 崔莺莺 情——欲; 明 汪显祖《牡丹亭》 杜丽娘 欲——情; 清 曹雪芹《红楼梦》 林黛玉 重情无欲; 双调?大德歌 关汉卿 一、教学重难点 大德歌又称四时闺怨散曲四首,皆写相思缠绵之意。其中各有其艺术特色,须辨别其细微 之处,这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二、 教学内容及板书。 1、 注释: ?双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绿杨堪系马别离易,相见难。何处琐雕鞍?春去人未还,这其间,殃及杀愁眉泪眼。(《商 《闺意显张水部》)另,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调?梧叶儿》); 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然终不得大位。 ?画眉: ?细雨打芭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清江: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 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江梅:以梅妃自喻,富于才情。 2、 板书: 春——以对比法烘写缠绵之意; 夏——以代入法摹写思妇心理; 秋——以早境法叙写愁苦之态; 冬——以白描法状写憔悴之形; 三、教学参考资料 明?臧懋循编《元曲选》;朱冬润著《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另参考论文两篇。 游园 汤显祖 一、 教学重难点 把握杜丽娘的情思与春景的映照激发,体会《游园》一剧的浓郁的抒情性特征。 一、教学进程 1、文章结构: ?《绕池游》:写杜丽娘的怀春直情,是一首思春曲,唱出了少女的可们彷徨,为整个游园 奠定了感情的基础; ?《步步娇》:写杜丽娘对镜试妆,是一支迎春曲。描写少女对春光的向往,写出了一个娇 滴滴少女在春灌法的招引下,含情脉脉的微妙心理; ?《醉扶归》:写杜丽娘妆成出阁,是一支伤春曲,感叹“颜色如花,命如一叶”的不幸命 运; ?《皂罗袍》:写杜丽娘开始游园,由满园春色而引起的无限感慨,是伤春曲的续曲; ?《好姐姐》:此曲句句写景,实则句句写情,低回凄楚,一唱三叹。 2、板书 文章结撰如下: 思春——迎春——伤春——续曲。 人物形象比较: 元 王实甫《西厢记》 崔莺莺 情——欲; 明 汪显祖《牡丹亭》 杜丽娘 欲——情; 清 曹雪芹《红楼梦》 林黛玉 重情无欲; 补充材料: 二、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心理发展的逻辑;2、独特的表现手法;3、浓郁的抒情手法,被誉为抒情诗剧;4文采绚烂,惊才绝艳。 三、参考资料: 《牡丹亭》;《西厢记》;《红楼梦》等。 论毅力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论述个人毅力之于成功的重要性。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方法,更重 要的是要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一个有毅力,敢于面对挫折和困 境的人。 二、教学内容及板书 1、 本文在论说上的写作特点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A、 中心突出,论据有力; B、 从一般到个别,又从个别到一般,跌宕回环,论证坚实; C、 文笔生动简洁,亲切感人。 2、 板书 表现方法:A、有开有合:总提;具体论证;收束全文; B、有纵有横:纵,人生历程,上下千年;横,四种人; C、有正有反:两个“必”字(正);旁观者的态度(反);彼我正反对比论 证; D、有事有理:日常生活事例(事);孔孟言论(理)。 三、教学方法 本文不重在讲授,因文章甚为简明浅近,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这个道理,并能身体力行, 这才是学好本文的关键所在,因而在讲授的同时,适当的展开讨论,以期给学生以深刻印象 和认识。 四、参考资料 周仲明《梁启超<论毅力>赏析》,见《名作欣赏》,1984年第4期;吕舒浩《谈〈论毅 力〉的表现手法》,见信阳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
本文档为【大学语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35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0KB
软件:Word
页数:95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7
浏览量: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