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尼康-尼克尔Nikon镜头发展历史笔谈2.doc

尼康-尼克尔Nikon镜头发展历史笔谈2.doc

举报
开通vip

尼康-尼克尔Nikon镜头发展历史笔谈2.doc尼康-尼克尔Nikon镜头发展历史笔谈2.doc 除了上述幾個AF-S鏡頭之外,進入二十一世紀後Nikon在2001年發表了AF-S 300mm f/4D EDIF:見下面照片:,ED IF的標示仍然在鏡頭的另一側: 正因為AF-S鏡頭有內建馬達,所以鏡頭底部驅動軸的螺絲頭就不需要了。下面照片中左邊是AF-D鏡頭的底座,右邊是AF-S鏡頭的底座。黃圈A處是AI-S類的凹槽,AF-D與AF-S都有這個槽;黄圈B處在AF-D鏡頭時是驅動軸螺絲頭,但AF-S鏡頭則是個細長的凹槽,它的用意也許是讓機身馬達轉軸卡在槽中...

尼康-尼克尔Nikon镜头发展历史笔谈2.doc
尼康-尼克尔Nikon镜头发展历史笔谈2.doc 除了上述幾個AF-S鏡頭之外,進入二十一世紀後Nikon在2001年發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了AF-S 300mm f/4D EDIF:見下面照片:,ED IF的標示仍然在鏡頭的另一側: 正因為AF-S鏡頭有內建馬達,所以鏡頭底部驅動軸的螺絲頭就不需要了。下面照片中左邊是AF-D鏡頭的底座,右邊是AF-S鏡頭的底座。黃圈A處是AI-S類的凹槽,AF-D與AF-S都有這個槽;黄圈B處在AF-D鏡頭時是驅動軸螺絲頭,但AF-S鏡頭則是個細長的凹槽,它的用意也許是讓機身馬達轉軸卡在槽中、從而取消馬達的作用。 在21世紀開頭,Nikon的AF-S類鏡頭都集中在專業用領域,一般用戶當然希望AF-S也能夠裝在中級與入門級的鏡頭上,這個願望在2002年終於實現,但代價是光圈環沒有了, AF-G類,沒有光圈環的AF與AF-S鏡頭 上面提到Nikon在1996年起推出AF-S類鏡頭,到2001年AF-S 300mm f/4D EDIF出現時已經過了五年,但每一個AF-S類鏡頭都是高階專業用產品。終於在2002年Nikon推出了AF-S Nikkor 24-85mm f/3.5-4.5G EDIF:見下面照片:,它的確是個AF-S類鏡頭,不過它沒有光圈環,而且在光圈標示後面有G字母。到了這個時候,所有AF-S鏡頭中的晶片都會提供對焦距離資訊,所以標不標D已經不重要,因此用G取代,於是AF-S鏡頭中沒有光圈環的就屬於AF-G類:標了G:,有光圈環的則是AF-S類:標了D:。下一個AF-G類鏡頭是2003年2月發表的AF-S 70-200mm f/2.8G EDIF VR,它取代原來的AF-S 80-200mm f/2.8D EDIF;接著,Nikon又發表了AF-S 24-120mm f/3.5-5.6G EDIF VR,它取代1996年推出的AF 24-120mm f/3.5-5.6D IF:鏡頭無IF標示但有IF功能:。從這個趨勢來看,Nikon起動了把鏡頭全面:但倘未完成:AF-G化的計劃。 下面是AF-S 14-24mm f/2.8G EDIF:2008年:的標示,字母G很明顯 地加在最大光圈值2.8後面,所以這是個AF-G類鏡頭。 下面是AF-S 200mm f/2G EDIF VR的標示,在最大光圈值後面有G, 所以這也是個AF-G類的鏡頭。 不過AF-G化早在Nikon為APS底片生產SLR時就開始了。Nikon在1996年Photokina推出Pronea 600i:美國版叫做6i:,這是Nikon的第一台APS SLR,後來在1998年又推出Pronea S。這兩型:事實上也只有兩型:APS SLR的鏡頭叫做IX-Nikkor:通常簡稱為IX類:,它們支援AF類的自動對焦:亦即機身內要有馬達:但卻沒有光圈環,這是AF-G類鏡頭的先聲,雖然鏡筒上沒有G的標示。不過IX鏡頭不能在非APS機身上使用,因為鏡頭尾部突出很長,裝到其它Nikon SLR/DSLR機身上時會擋住反光鏡。下面是裝了捲片馬達的Nikon Pronea S,鏡頭是IX-Nikkor 30-60mm f/4-5.6,很明顯地鏡頭上沒有光圈環。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Nikon基於IX類的觀點生產過少數幾個沒有光圈環的AF-D類平價鏡頭,標示方式就是把光圈後面的D換成G,這與從AF-S到AF-G的轉變相同。這幾個鏡頭是AF 70-300mm f/4-5.6G:2000年:、AF 28-80mm f/3.3-5.6G:2001年:、AF 28-100mm f/3.5-5.6G:2002年:,它們都是為入門新手設計,便宜但光學品質十分普通,因為市場反應不很好,沒多久就消聲匿跡,目前連二手市場上都不多見。Nikon接著在2003年推出給APS-C規格DSLR用的全格魚眼鏡頭AF 10.5mm f/2.8G以及AF 28-200mm f/3.5-5.6G ED IF:取代1998年上市的AF 28-200mm f/3.5-5.6D IF:,前者還可以買得到、但後者就不多見了。從2003年起,Nikon就改用鏡頭有內建馬達的AF-G類,於是從AF演化出來的AF-G類退出市場。下面是AF 28-80mm f/3.3-5.6G:2001年:的照片,鏡頭上標了AF:而不是AF-S:、光圈標示後方有G:沒有光圈環:;因為鏡頭沒有內建馬達,得要靠機身內的馬達驅動對焦,所以鏡頭底部有驅動軸的螺絲頭:見右上方插圖中五點鐘方向的黄圈處:。 綜合起來,沒有光圈環的:自動對焦:鏡頭就是AF-G類,它們的光圈值後面會標上G。這類鏡頭有兩個來源:從AF-D來或從AF-S來;從AF-D來的鏡頭上標了AF、屬於無內建馬達的AF-G類,從AF-S來的則標了AF-S、屬於有內建馬達的AF-G類。因為從AF-S演化出來的AF-G鏡頭是目前的主流,以下的討論以這一類為主。 為什麼Nikon要全面AF-G化,甚至不惜中斷幾十年來Nikon F接環的相容性,仔細追尋SLR曝光模式的發展是可以理出點脈絡的,於是就會覺得去掉光圈環:與在AF鏡頭中去掉小耳朶一樣:其實十分自然。SLR最先只有手動曝光M模式,有了TTL測光能力後加上了光圈先決A模式,到了1977 年全電子化的Minolta XD-7:美國版叫做XD-11:才同時具有光圈先決A與快門先決S模式。如果沒有充分電子化,在快門先決模式下不很容易從機身控制光圈。以Nikon系統而言,這要等到1983年AI-S類鏡頭與Nikon FA出現才有快門先決模式,落後Minolta六年。不過一旦機身全面電子化之後,那些AF、AF-D、AF-S鏡頭都得把光圈鎖在最小的位置,而用機身上的轉盤選擇光圈與快門速度;用轉盤選快門速度從有SLR就是這樣做的,當然光圈也可以如此。用慣了電子化機身:含DC:的朋友究竟有多少機會去轉光圈環呢,大概是幾乎不會有,因為它得鎖在最小光圈的位置,既然如此,拿掉光圈環其實對整個操作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不會有什麼影響。再者,用轉盤調整光圈會比較精細而且準確,通常以1/3 EV級進,但絕大多數手動鏡頭只能用1/2 EV甚至於1 EV級進;當然,省下光圈環還可以節省成本,這就不必多說了。 拿掉了光圈環有什麼壞處,如果您是用新型的SLR或是任何DSLR,那就什麼壞處都沒有,因為在這些機身上本來就不用光圈環調光圈的。AF-G類鏡頭只會在舊型沒有轉盤的機身上出問題,因為AF-G鏡頭一裝上機身後光圈就永遠定在最大的位置而無法調整,按下快門鈕後立刻收小到最小光圈拍攝。另外,AF-G鏡頭也少了AI-S鏡頭的凹槽:AF-S鏡頭是有的,見上節:,所以縱使可以接受在最小光圈拍攝的限制,也缺了AI-S功能:雖然影響非常小:;因此在早期的AF機身:譬如F4、N90/F90、N70/F70:下用AF-G鏡頭,就只能用P:程式:與S:快門先決:模式。 下面照片中左邊是一個AF鏡頭,右邊是一個AF-G鏡頭,比較兩者就會發現AF-G鏡頭沒有AI-S的凹槽:黄圈B處:、也沒有對焦轉軸的螺絲頭:黄圈A處。 Nikon在某些AF-G鏡頭上把對焦環與變焦環順序倒反,傳統上是對焦環在前變焦環在後,但這些AF-G鏡頭卻變成變焦環在前對焦環在後,於是用慣傳統設計的老手很可能會轉錯環,在稍縱即逝的拍攝場合常令人氣結。下面是三支這種設計的例子,自左而右是AF-S 24-85mm f/3.5-4.5G EDIF、AF-S 18-70mm f/3.5-4.5G EDIF DX與AF-S 12-24mm f/4G EDIF DX: AF-S與AF-G鏡頭後面的接點也是個話題。從AF、AF-D、AI-P鏡頭開始就有鏡頭與機身溝通的電子接點,那時是五個,在推出AF-S鏡頭時暴增到10個,但也有其它數目的。下面左邊的AF-S 55-200mm f/4-5.6G ED DX有8個,但右邊的AF-S 18-55mm f/3.5-5.6G VR DX卻只有7個,而且AF-S Micro Nikkor 60mm f/2.8G EDIF也是8個。因為Nikon不曾發表各個接點的規格,所以也就無法了解7個、8個、與10個接點在功能上的差異。 這是本系列的第四篇,第一篇討論A、C、K與N(AI)類,第二篇討論AI-S、E系列、與AF類,第三篇討論AI-P、AF-I、AF-D、AF-S與AF-G類,本篇是個總整理,下一篇(完結篇)會提供一些練習題。 分項整理 本節把各類鏡頭的重要單項做個整理,不過重點是在手動鏡頭上,因為他們特別複雜;從AF類之後就大為化簡,看了鏡頭就可以判定類型,所以不必多做說明。要注意的是,幾乎每一種情況都有些例外,此地所講的只是通則。首先,下面是以鏡頭類型為主的表格,表中列出了生產開始年份與主要特徵: 接下來,我們以鏡頭的重要諸元做個整理: 對焦環:A類與C類鏡頭一般是用有齒輪狀突起的金屬對焦環,有些鏡頭在初期(A類)時的對焦環較窄、後期較寬(通常是C類)。K類起對焦環改用橡膠,上有長方形突起,這種設計一直沿用到AF與AF-D類;AF-S與AF-G類仍然用橡膠對焦環,但上頭通常是細條紋,不過平價的AF-G鏡頭對焦環很窄。有些鏡頭從A類起就用有鑽石狀突起的橡 膠對焦環,這些鏡頭的定焦鏡部份在AI版都改成有長條突起的橡膠環,不過大多數變焦鏡頭仍然使用鑽石狀突起(雖然在材料與型狀上有點差異),AF初期仍然有少數鏡頭使用這個樣式,但後期AF與AF-D回到長方形突起橡膠環。另外,AF類初期的對焦環很窄、有細紋,但很快就被有長條狀突起的橡膠環取代。 光圈環:最早期A類的光圈環上有細紋,稍後改成齒輪狀突起,C類鏡頭大多數是後者,K類起光圈環改成鑽石狀突起。這個設計沿用到AF-S,因為AF-G類沒有光圈環。 光圈環底部:從A類到K類大多數鏡頭的光圈環底部都比鏡頭底部高出少許,這是典型的非AI鏡頭,最好不要在後期的Nikon SLR與DSLR上使用(D40、D40X、D60除外),硬裝鏡頭可能會損壞機身;這些鏡頭絕大多數可以用Nikon套件、或修改光圈環底部變成AI類。有極少數非AI的A類鏡頭底座是平的(週圍沒有突起,請看Nikkor-T 10.5cm f/4這篇文章),這些鏡頭可以裝上任何Nikon SLR/DSLR。從AI類起光圈環底部有一長一短突起,AI-S類鏡底有一個凹槽,這個設計一直用到AF-S類為止,因為AF-G類沒有光圈環。 光圈環標示:從A類到K類,光圈環在小耳朶前方有一組光圈值,AI類在小耳朶後方加上另一組小字的光圈值。AI-S類最小光圈值一定是橘色;E系列屬於AI-S類,但沒有小耳朶。這個設計一直用到AF-S類為止,因為AF-G類沒有光圈環。 小耳朵:從A類到K類的小耳朶沒有孔,AI與AI-S小耳朶有孔,E系列與AF系引以後各型沒有小耳朶。 濾鏡環:最早期(特別是1959年與1960年代初)的A類鏡頭濾鏡環是銀色,較晚的A類或C類鏡頭以後都是黑色。 鏡筒:早期鏡筒是銀色,到K類與AI類時改成黑色,E系列也是黑色,但AI-S類又改回銀色,從AF類起全是黑色(除了近來一些淺灰色版之外),變焦鏡的鏡筒幾乎全是黑色。另外,K、AI、E系列第二代、與AI-S類光圈環上方有一個銀環。E系列第二代與AI-S鏡頭的景深刻在銀環上,但AI與AI以前的(包含幾乎所有變焦)鏡頭景深是刻在鏡筒上。 鏡頭標示:最早的A類鏡頭焦距是用cm、後來改成mm,距離刻度原先只有英尺、或公尺、後來兩者兼有。A類鏡頭上有NIKKOR-?或ZOOM-NIKKOR的標示,此地?是代表透鏡數目的一個英文字母,公司名稱是Nippon Kogaku Japan。到了C類加上多層抗反射膜,標示改成NIKKOR-?.C或ZOOM-NIKKOR-C,公司名稱逐漸改成NIKON。K類鏡頭把透鏡數目與C去掉,剩下NIKKOR或Zoom NIKKOR(E系列只標了Zoom);接下來的AI與AI-S沿用K類的標示方式。另外,從K類起去掉了鏡頭上的Auto標示。 下面是判定一個鏡頭屬於那一類的演算法;要再次提醒您一次,這是通則、並沒有涵蓋少數不常見到的特例: 使用上的幾點建議 很多人買Nikon手動鏡頭多半是因為價廉物美,所以本節打算基於前面的資訊整理出幾個建議,提供給您在選購時參考。 第一,所有Nikon DSLR都可以裝AI、改裝AI與更新的鏡頭,但D40、D40X、D60可以用更老的非AI類鏡頭。以光學素質與操作手感而言,AI(不含改裝AI版)與AI-S類鏡頭是首選,不過這兩者在DSLR上幾乎沒有差異(至少DSLR機身上沒有偵測AI-S鏡頭的頂針)。我個人偏好AI-S(因為機械結構比較好),其次是AI,最後是改裝AI(因為是較舊的光學設計、而且通常較大較重)。如果手上是用D40、D40X或D60,還可以考慮K類或C類鏡頭,至於A類就應該是最後的選擇,除非您喜愛老鏡頭的風味。 第二,所有Dxx與D100機身在用手動鏡頭時都不能測光,因為機身上沒有AI機制。D200以上與Dx系列機身上有AI機制,所以可以測光,不過若要記錄下正確的EXIF資訊,就得到選單中輸入鏡頭焦距與最大光圈等資訊,雖然不方便但可以接受。因此,AI-S仍然是首選、AI次之、改裝AI殿後。 第三,在DSLR上使用AF類鏡頭時,最好避免最早期版本,這些鏡頭的鏡筒十分光滑、對焦環很窄而且有細紋,它們的主要問題是手動對焦與操作光圈環時手感不十分理想。在選用自動對焦鏡頭時最好是AF-D版,其次是後期AF類中不光滑鏡筒、而且有長條狀突起的橡膠對焦環版本,或退而求其次用有鑽石狀突起的對焦環版本(通常是變焦鏡頭)。一般而言,AF類與AF-D類的差異是後者會從鏡頭傳出(給機身)對焦距離資訊,如果不常用TTL閃光燈,這項資訊的影響不大。 第四,因為D40、D40X與D60機身中沒有對焦馬達,所以只有AF-I、AF-S、與從AF-S演化而來的AF-G(標了AF-S與G)的鏡頭才可以在這幾部機身上自動對焦,用其它類型鏡頭時都得手動對焦。 第五,把自動對焦鏡頭裝在相機上手動對焦常常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因為自動對焦機制與手動對焦機制的機械結構不同,在自動對焦鏡頭上手動對焦的手感也完全不同。差異是在轉動對焦環時少了些阻力與觸感,輕輕一轉就可能有相當大的變化,而且很多自動對焦鏡頭的對焦環可以任意轉動、而不會在最短對焦距離與無限遠處卡住。當然,這些是否是缺點因人而異,而且習慣就成自然,但不見得每個人都會覺得很舒服、從而養成習慣。 後記 終於寫完了這系列的第一篇、而且是到目前為止本blog最長的一篇~回想很多年前在某雜誌開了一個電子計算機方面的專欄,寫了一段日子後總編輯換人,他想有一番新氣象並且改變雜誌面貌。也許總編覺得本人文章老是很長,看來很煩而且不合口味,所以他說文章得要像記者一樣寫得短短的,因為高手可以用很短的篇幅(像新聞稿那樣短)把深刻的觀念交代清楚。我聽了之後嚇了一跳,心想如此人物若不是還沒有出生就是已經過世、若是活著就肯定是位不出世的高手,想想自己既不是這塊料、也不是新聞記者,而且個人的志向是傳達精準的知識而不是寫新聞稿,所以拍拍屁股走人另開戰場。沒多久後那本原來辦得有聲有色的雜誌就收了,而新東家則愈來愈紅(當然不是因為我的關係),想來在那段日子中愛看簡短報導式的電腦玩家並不多,二十年後今天的情況如何就不知道了,不過網站與論壇中充斥著加上聳動標題的新聞稿式文字則是不爭的事實。如果那位老編在今天復出辦雜誌,也許會覺得自己有先見之明、而且如魚得水吧~我自己呢,二十多年如一日,仍然堅持墨水與紙張便宜到足夠把問題說清楚的想法。 不過從我這個閒時喜歡研究音樂、藝術與攝影的科技人劣根性看來,一樣東西沒弄懂心裡頭永遠不舒服,一篇文字如果不能把觀念與道理說得清楚明白就會覺得少了些什麼,寫一篇打高空不知所云、談這道那卻把讀者弄得一頭霧水的文章會讓自己慚愧得無地自容。所以我歷來的文章很少會像女人的迷你裙,反倒是常常弄得像是晚禮服長裙,就連寫書也不例外。寫文章時我的著眼點是把觀念與道理講清楚,很少想到文章長不長、讀者愛不愛看,反正想看或愛看的朋友自然會耐著性子看下去,相信看完後必有所得;不想看或不耐煩看的朋友多半會很快轉台,找其它文章閱讀。世界本來就不完美,沒有一篇文章、特別是知識性的文章、會適合每一位讀者的,縱使佛法無邊也只度有緣人,何況我這個凡夫俗子;所以,把觀念與道理講清楚一直是我的信念,也是我的一個堅持。 這一系列文字也是走同一條純知識、不取悅讀者的路線,文章可能都會相當長、而且冷冰冰;換句話說,這一系列是為想要知道這些知識的朋友寫的,有點寶劍贈英雄、紅粉送佳人的意味。然而寫這類文字要參考大量資料、測試很多鏡頭與機身、拍很多照片,因此寫作相當費時,只能偶一為之而無法定期張貼,要不然我的本業研究就會亮紅燈,所以您不必期望常常看到這一系列有新文章出現。無論如何,規劃了好幾個月的想法終於有了第一篇,希望這是個好的開始。 這是本系列的完結篇,第一篇討論A、C、K與N(AI)類,第二篇討論AI-S、E系列、與AF類,第三篇討論AI-P、AF-I、AF-D、 AF-S與AF-G類,第四篇是總整理。本篇的主旨是找一些鏡頭讓各位做個判斷類型的練習,這些鏡頭都很常見、不是特例、也沒有改裝過並且不包含AI-P與AF-I兩類,所以辨認上不會有很大困難。 下面是若干鏡頭的照片,請問它們各是那一類,要注意的是,我們只著重在類型而不是鏡頭的細節,所以您的回答是鏡頭名稱與類型:A、C、K、N:AI:、AI-S、AF、AF-D、AF-S或AF-G之一:,以及判定類型的理由;如果是AF-G,又是舊型:AF-D類:還是新型:AF-S類:。另外,這些鏡頭以隨機順序排列。答案會過些日子後公佈。 (1) 這個鏡頭從側面就可以判定類型: (2) 這個鏡頭除了側面還得看前後: (3) 這個鏡頭除了側面還得看前後: (4) 這個鏡頭從側面就可以判定類型: (5) 這個鏡頭從側面就可以判定類型: (6) 這個鏡頭從側面就可以判定類型: (7) 這個鏡頭從側面就可以判定類型: (8) 這個鏡頭從側面就可以判定類型: (9) 這個鏡頭除了側面還得看前後: (10) 這個鏡頭從側面就可以判定類型: (11) 這個鏡頭除了側面還得看前後: (12) 這個鏡頭從側面就可以判定類型: (13) 這個鏡頭從側面就可以判定類型: (14) 這個鏡頭從側面就可以判定類型: (15) 這個鏡頭從側面就可以判定類型: (16) 這個鏡頭從側面就可以判定類型: (17) 這個28mm f/3.5鏡頭從側面就可以判定類型: (18) 這個鏡頭除了側面還得看前方: (19) 這個鏡頭從側面就可以判定類型: (20) 這個非Nikon鏡頭從側面就可以判定類型: (21) 這個非Nikon鏡頭從側面就可以判定類型: (22) 這個非Nikon鏡頭從側面就可以判定類型:
本文档为【尼康-尼克尔Nikon镜头发展历史笔谈2.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115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86KB
软件:Word
页数:2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06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