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工作者——推动殡葬改革的新活力

社会工作者——推动殡葬改革的新活力

举报
开通vip

社会工作者——推动殡葬改革的新活力社会工作者——推动殡葬改革的新活力 社会工作者——推动殡葬改革的新活力 刘艳磊 南开大学 一、殡葬改革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果 殡葬改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殡葬改革的顺利开展将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实行殡葬改革五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火化率大幅度提高,火葬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并且实现了骨灰处置的多样化。 1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殡葬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到2000年底,已有15个省、市发布了殡葬管理条例或办法...

社会工作者——推动殡葬改革的新活力
社会工作者——推动殡葬改革的新活力 社会工作者——推动殡葬改革的新活力 刘艳磊 南开大学 一、殡葬改革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果 殡葬改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殡葬改革的顺利开展将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实行殡葬改革五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火化率大幅度提高,火葬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并且实现了骨灰处置的多样化。 1具体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在以下几方面: 1、殡葬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到2000年底,已有15个省、市发布了殡葬管理条例或办法,大部分地(市)、县(市)和乡(镇)制定了殡葬管理的有关规章。全国的殡葬管理工作初步纳人了法制化轨道。 2、推行火葬、改革土葬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6年,全国有殡仪馆(火葬场)1283个,火化率36%;到了2005年,全国有殡仪馆1594个,火化率达53%。同时,土葬改革也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各地加强了土葬服务设施的建设,一些地方因地制宜地推行了平地深埋、不留坟头等少占土地的土葬形式,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3、殡葬事业蓬勃发展,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等级殡仪馆评定工作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殡葬事业的发展。各地加大了殡葬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出现了一大批环境公园化、设施现代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优质化的殡仪馆。 24、丧俗改革不断深化,文明办丧事已为社会新风尚。大力推广用向遗体告别的方式代替发丧送葬,用献花圈代替焚香摆供,用戴黑纱白花代替披麻戴孝,用鞠躬默哀代替磕头跪拜,用播放哀乐代替吹吹打打、鸣放鞭炮等易被群众接受的文明节俭丧葬方式,净化了殡葬环境和人们的心灵。文明祭祀,近年来,己有数百家公墓推出网上祭祀纪念服务活动,创新出“家庭追思会”、“网上祭拜”、“网上公墓”等祭祀方式。葬法改革,全国各地创新和发展了多种多样的不占或少占土地的骨灰处理方式,普遍建立了骨灰堂、墙、廊、塔、楼、亭等设施寄存骨灰。同时,骨灰撒海、树葬、草坪葬、鲜花葬、壁葬、吹灰葬、深埋不留标记等生态葬法为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接受。 3(二)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1、当前丧葬礼仪方面存在的问题 最明显的就是大操大办且迷信色彩浓厚。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丧事操办规模越来越大。追悼场面日渐扩大,铺张浪费之风愈演愈烈,殡葬过程中待客动辄几十席、上百席。往往搭灵棚、放高音喇叭、请僧道念经、披麻戴孝、扬幡招魂、常雇响艺班吹唱、请电影队放电影、拉旧戏班唱戏。并且制作或购买大量锡箔、冥钞、纸钱、纸扎、神像、纸人、纸马、“引魂幡”及纸糊的自行车、轿车、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话等,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这些现象和政府提倡的“实行丧事简办,禁止大操大办”,“实行文明、健康、科学的丧葬礼仪”,“禁止在殡葬活动中进行封建迷信活动”的精神背道而驰。 2、当前葬后祭奠方面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祭奠方式是焚烧锡箔、冥钞、纸钱、纸扎、神像、纸人、纸马、“引魂幡”等祭 1 李健 殡葬改革的前五年和后五年:回顾与展望[J] 中国民政2001年第3期。 2 刘洪元 我国殡葬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 社会福利 2002年第2期 3 冀茂奇 杨英法 市场经济社会中殡葬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集团经济研究 2006年1月(总第 190期) 品。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祭品中又加上了纸糊的自行车、轿车、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话等。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祭奠时又兴起了为先祖修坟立碑之风。 3、“大了”控制殡葬市场 这些旧风气的回头固然和人们落后的传统习俗相关,但“大了”在其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谓的“大了”是指民间丧葬事务代理人,类似婚庆司仪,有的是无业游民,有的是殡葬用品经营者,他们借开展“殡葬一条龙服务”,包括购买骨灰盒、花圈、纸钱,搭设灵棚,以及鸣锣开道等近20项服务内容。他们为丧家提供一条龙服务,从联系火化到入土为安,从招待亲属到安排丧宴,都一手承办,从中牟取暴利。 市民家中由于亲人去世,心情陷入悲痛之中,无暇顾及丧事如何处理,也无从了解丧事中的各种环节。这样就给“大了”们提供了可乘之机,高额丧事的操办者多为个体或一些非法经营者。而由殡葬部门提供的正规服务,仅需要花费1000元,最高不超过2000元,主要提供接运遗体、防腐整容、尸体火化等。正规殡葬部门和个体经营者报出的服务价格为何如此悬殊,高额的差价主要浪费在“大了”们提供的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中,包括出殡时雇佣旗锣伞扇队伍、吹打念经超度亡灵、购买各种纸制品等,还有办丧事时所有人员的吃喝等花销。正是“大了”们为丧主提供了很多“周到服务”,使得民间操办丧事固有的封建陋习又有抬头的趋势,“大了”也成为封建迷信活动回潮的始作俑者,同时,还助长了铺张浪费的风气。 二、社区殡仪咨询点的建立及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一)社区殡仪咨询点的建立 通过调查发现,在丧者家属和殡葬服务机构之间缺乏一个中介机构,这时可把殡葬改革引入社区,在社区成立社区殡仪咨询点,配以专业社会工作者和一些义工,咨询点与当地的殡仪服务机构直接挂钩,并且备有各个墓地的资料与联系方式,方便居民参考。这样当社区居民有需要时可以直接与咨询点联系,由社会工作者联系殡仪服务机构,提供全程服务。以避免不法中介“大了”趁虚而入,敲诈丧者家属,牟取暴利。此外,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以下的活动推动殡葬改革的进行。对病人进行临终关怀,对居民进行死亡教育,帮助其正确认识死亡,减少对死的恐惧和不安,使病人在最后的日子里免于心理的恐惧,感受到充满人性的气氛,安详、自然、尊严地离开人世。对家属进行悲伤辅导,在对临终患者进行治疗和 护理 卵巢癌的护理查房优质护理服务内容doc优质护理服务内容肺癌的护理常规消毒供应室优质护理 过程中,患者家属同样也经历着痛苦的感情折磨,也需要护理人员的安抚和关怀。因此,对临终患者家属给予心理支持,鼓励他们战胜危机,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并通过访谈了解临终患者家属的感受,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为临终患者家属提供支持,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理适应程度。由此避免家属因过度悲伤或内疚而对丧事大操大办,不仅劳民伤财,而且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扰乱社会治安。 (二)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以应用为主的专业工作。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类服务与福利保障,帮助困难者、不幸者恢复生活能力和信心,调整人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目的在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工作者介入病人家庭主要表现在对病人进行临终关怀以及对其家属进行悲伤辅导。 1、临终关怀 4(1)临终关怀的内涵 临终关怀是指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心理、精神等方面,以期临终病人的生命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心理得以安慰,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也使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临终关怀是对人的生命与尊严的最深切的关注,它关怀肉体也关怀心灵,用一种有组织的特殊的照顾和服务减轻病人肉体的痛苦,同时帮助正确认识 4 孟宪武 崔以泰 临终关怀[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死亡,减少对死的恐惧和不安,使病人在最后的日子里免于肉体的痛苦和心理的恐惧,最后能平和、满足的离去。 社会工作者是临终关怀机构的成员之一,临终关怀机构是一种缓和疗护机构,由医生、护士、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神职人员和志愿者等多方人员组成,从各个方面为临终者及 5其家属服务。 6社会工作者对临终病人的介入主要是指对其进行的舒适护理,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通过对病人的准确评估,找到影响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使病人有更多情感流露,从而了解病人临终前的愿望和要求,帮助病人从复杂的心态中解脱出来,使病人获得心理与躯体的舒适,给病人带来一种满足感、安全感、尊重感,以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活质量。 7(2)临终病人的心理需要及社会工作者的支持 ?支持病人临终前的求生欲。根据临床调查,对身患绝症者,多数希望医护人员如实告之病情真相,以有充分心理准备来面对现实,同时又怀有强烈的求生欲望。此时,社会工作人员应予鼓励和支持,病人有知情权,社会工作人员要做的就是尽量以最委婉、温和的方式告知其病情。 ?调动社会支持,对资源整合运用,满足病人要求。人是身、心、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 8临终患者更需要社会、家庭的支持。社会工作者资源整合的能力是其他人员无法替代的。由于临终关怀服务本身还会涉及社区资源、社会资源的使用,例如临终病人的社区照顾、病人生前意愿的达成、死后的各项事宜、家庭医疗财务负担等,都需要社会工作者发挥特长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以满足病患及其家属的需求。 ?加强死亡教育。人们对死亡态度受其年龄、家庭、环境、所接受教育、人生经历、宗教信仰和社会背景等影响。害怕死亡,不愿接受疾病的事实,必然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临床表现为淡漠、悲伤、狂躁、自暴自弃、拒绝治疗,甚至出现自杀行为等多种心理障碍,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人员帮助病人正确对待死亡,加强对生死观的认识,减轻对死亡的恐惧和死亡的心理影响,充分发挥他们的生命能力。 自古以来,人们很乐意接受“生”,而用各种方式逃避“死”,然而无一幸免。生、老、病、死是人的发展规律,从事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人员首先应具备正确的生死观,并能教育临终患者及家属坦然地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在全社会普及死亡教育,打破死亡话题的禁忌,帮助人们减轻或消除死亡恐惧是非常必要的。使每个人从观念上能接受死亡,在最后的一段时间里更加珍惜生命,并做好死亡前的准备。人们具备了正确的死亡观念以后,殡葬改革的推行就容易多了,旧的丧葬习俗也会随之慢慢消失,新的、文明的祭奠方式逐步普及,社会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教育责任。 9? 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应用。通过眼神、神态、手势,向因虚弱而无力进行语言交流的病人表现出理解和爱。关注的目光、微笑的表情能稳定病人的情绪。非语言的鼓励更能给病人带来莫大的支持,使其得到心理安稳,增强其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10?灵性的照顾。包括七项内容:其一,生命回顾;其二,道别;其三,全程陪同走过悲伤的所有阶段;其四,共同面对死亡的事实;其五,处理未完成的事务,包括实务、情绪或灵性上的;其六,协助探寻生命、死亡与濒死的意义;其七,谈论希望与害怕的事物等。 此外,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专业和人文关怀的角度给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服务。比如, 5 孟宪武 中国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及其前景展望[J] 肿瘤防治杂志2003年1月第10卷第1期 6 常子奎 管健 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研究[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年1月 第19卷1期 7 汪群英 临终护理及其家属心理安抚[J] 西南国防医药 2001年第11卷第4期 8 沈黎 浅谈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介入[J] 社会福利2004.2 9 郭娟 非语言沟通在临终病人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03.5 10 沈黎 浅谈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介入[J] 社会福利 2004.2 维持病人)病人家属)医疗工作人员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做三方的桥梁和中介。帮助病人及家属适度地表达不良情绪。临终病人由于躯体受疾病的折磨)心理上对死亡的恐惧等原因,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如:恐惧、无助、愤怒、愧疚、紧张、焦虑、压抑和悲哀等。社会工作人员应认识这些悲伤情绪和行为是一种‘正常的’而鼓励做适度地表达以疏解不安。并且鼓励病人和家属之间相互支持,共度生命中的美好时光。协助病人重新体会自己生命的价11值。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怀旧)生命回顾等方法协助病人回顾自己生命中比较自豪)比较独特的经历或者回顾自己一生中所有或失败、或成功或无奈的事,让病人在回顾中体会到生命意义以及自己存在的价值。 2、悲伤辅导 社会工作者对病人家属的介入主要是对其进行悲伤辅导,即对家属的支持。在亲人即将离世时,家属不仅要承担经济、照顾等工作,而且需要心理上的转变和适应。临终病人的家属 12往往比病人本身更难以接受死亡的事实。曾有研究报道:2组死者家属,悲伤过度的1年内死亡率为5%,克制悲哀的1年内死亡率为0.08%。社会工作者应当与病人家属建立相互依靠、相互合作的关系,正确理解家属的悲痛心情,同情、安慰、疏导家属。家属的悲痛心理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病人与家属关系的亲疏程度、病人的病程长短、家属的性格、文化背景、家庭经济的承受能力等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在对病人家属进行辅导时要注意到这些方面。 13(1)家属的心理反应 ? 震惊、否认、愤怒。当得知自己的亲人患绝症或病情恶化后,家属表现出惊讶并难以接受即成的事实,总想进行各方面的检查,甚至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检查要求。当亲人不幸死亡,他们更加痛不欲生,震惊、愤怒、悲痛的情绪达到顶峰。 ? 罪责、忧郁、失落。得知自己的亲人的病不能治疗时或亲人死亡后,家属常感未尽到责任,甚至觉得自己要对亲人的死亡负责,他们情绪忧郁,害怕失去亲人的失落感和孤独感顿时加重,内心极度伤感、悲哀。 ? 情绪不稳定、易冲动。他们常常感到一切都不顺心,听到和自己观点一致的语言会认为对方同情自己而落泪,听到相反的意见会认为对方不重视、不理解而大发雷霆,变得固执,同时他们还要承担经济上的压力,家属往往身心疲惫,茫然不知所措,经常处在焦虑和紧张的状态之中。 ? 接受和解脱。家属逐渐接受现实,对病人的死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心理较平静,他们感到身体的疲劳,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开始得到解脱。 14做好患者死亡后的尸体料理,是对丧亲家属的安慰。尸体料理是临终关怀护理的重要内容,做好尸体料理,不仅是对死者人格的尊重,也是对家属的心理安慰,我们以严肃认真和同情家属的态度做好死亡病人尸体料理,用无声的行动去安抚家属,让他们节哀,同时让他们认识到处理好善后事宜也是对死者的尊重。 (2)为临终患者家属提供心理支持 在对临终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患者家属同样也经历着痛苦的感情折磨,也需要社会工作人员的安抚和关怀。因此,对临终患者家属给予心理支持,鼓励他们战胜危机,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并通过访谈了解临终患者家属的感受,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为临终患者家属提供支持,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理适应程度。 15具体方法为:?为临终患者家属提供与患者单独相处的时间和空间。?安排临终患者家 11 刘俊 医务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临终关怀[J] 《 社会工作》学术版 2006年第11期 12崔焱 护理学基础[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翁瑞珍 俞华 倪菊英 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23卷第4期 14 秦小华 做好临终关怀的护理[J] 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75-76 15 殷朝红 浅谈对临终患者家属与丧亲者的心理护理[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4年第21卷第2期 属与患者主管医生见面,使他们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患者病情进展和治疗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与临终患者家属共同讨论患者身心状况的变化,制定相应的辅导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积极争取临终患者家属对辅导计划的支持与参与。?倾听临终患者家属表达自己的感情,引导他们在患者面前控制悲伤的情绪。?向临终患者家属提供社会支持,以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3)对丧亲者的悲伤辅导 对丧亲者的心理辅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死别的创痛比任何一种身体的疾病都难以治愈。药物只能治疗外部伤痛,而内心的创伤必须依靠人们的爱心和关怀,社会工作人员要给予丧亲者以情绪上的支持和心理疏导,以缓解丧亲者心理及生理上的痛苦。 16具体做法是:?强化死亡的真实感。强化死亡实真感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鼓励悲伤者谈论死亡。?陪伴与聆听:通常丧亲者最需要的是一位能理解、有同情心的“听众”。因此,我们专心听他们说出其内心的悲伤和痛苦是至关重要的,鼓励他们把痛苦的感情尽可能的全部宣泄出来。成为一位好的听众比成为一名好的劝导者在临终护理中更为重要。?协助表达内心的悲痛情绪,协助其哭出来。哭泣是悲伤者最平常的情感表达方式,是一种很好的疏解内心悲伤情绪的有效方式。应协助丧亲者自由、痛快的哭出来,不要压抑内心的悲痛。协助表达愤怒的情绪。协助表达罪恶感。在这方面既要给予丧亲者表达罪恶感的机会,又要适当澄清丧亲者非理性的不实际的想法。?帮助悲伤者适度处理依附情结。对悲伤者而言,顿时失去了一位长期亲密的依附者,必然会产生陷入绝望的无助、恐慌、茫然、苦思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悲伤者适当处理这一依附情结(attachment complex),让他确认与逝者之间的依附关系已经结束,他必须在往后的人生中扮演新的角色、建立新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对象给予指导、建议。如经济问题、家庭组合等,使丧亲者深切感受到人世间的情谊。 对丧亲者进行心理护理时应遵守以下原则:多聆听、多理解、多同情。只有遵循以上原则,才能把对丧亲者的工作做好。 通过在社区设立殡仪咨询点,对病人的临终关怀及对丧亲家属的悲伤辅导,可加强对人们的死亡教育,一方面可帮助病人及其家属平稳地渡过这一特殊人生阶段,另一方面对改革旧的丧葬习俗及死后祭奠方式有重要的意义。把社会工作引入殡葬改革的行列中必将为其增添新的活力,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殡葬改革的推行开阔出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李健 殡葬改革的前五年和后五年:回顾与展望[J] 中国民政2001年第3期 [2] 刘洪元 我国殡葬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 社会福利 2002年第2期 [3] 冀茂奇 杨英法 市场经济社会中殡葬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集团经济研究 2006年1月(总第 190期) [4] 孟宪武 崔以泰 临终关怀[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 孟宪武 中国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及其前景展望[J] 肿瘤防治杂志2003年第10卷第1期 [6] 常子奎 管健 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研究[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年 第19卷1期 [7] 汪群英 临终护理及其家属心理安抚[J] 西南国防医药 2001年第11卷第4期 [8] 沈黎 浅谈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介入[J] 社会福利2004.2 [9] 郭娟 非语言沟通在临终病人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03.5 [10] 沈黎 浅谈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介入[J] 社会福利 2004.2 [11] 刘俊 医务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临终关怀[J] 《 社会工作》学术版 2006年第11期 [12] 崔焱 护理学基础[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 翁瑞珍 俞华 倪菊英 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23卷第4期 [14] 秦小华 做好临终关怀的护理[J] 实用护理杂志,2002,6 16 陈宗仁 悲伤辅导的原则[J]《殡葬文化研究》2004年第2期 [15] 殷朝红 浅谈对临终患者家属与丧亲者的心理护理[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4年第21卷第2期 [16] 陈宗仁 悲伤辅导的原则[J] 殡葬文化研究 2004年第2期.
本文档为【社会工作者——推动殡葬改革的新活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7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