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向一棵树鞠躬

向一棵树鞠躬

举报
开通vip

向一棵树鞠躬向一棵树鞠躬 阅读新视野 编者按:今天转发我市、我县几位知名作家的散文及评论,他们的作品透着浓浓的乡情,作者就生活在身边,可触可摸。一成不变的是瞬间的美丽~那么就将过往留于心底,回味,重温~诗样的心境,轻吟浅唱,婉转流畅,灵动感悟,心更淡然。带给人无尽的遐想、悠长的沉醉、释放的心灵、理性的凝思、、、、、、。 用文字编织身边的感动,文学也就走进了生活。 向一棵树鞠躬 河南西平 王崇亚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日日里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那天早晨,...

向一棵树鞠躬
向一棵树鞠躬 阅读新视野 编者按:今天转发我市、我县几位知名作家的散文及评论,他们的作品透着浓浓的乡情,作者就生活在身边,可触可摸。一成不变的是瞬间的美丽~那么就将过往留于心底,回味,重温~诗样的心境,轻吟浅唱,婉转流畅,灵动感悟,心更淡然。带给人无尽的遐想、悠长的沉醉、释放的心灵、理性的凝思、、、、、、。 用文字编织身边的感动,文学也就走进了生活。 向一棵树鞠躬 河南西平 王崇亚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日日里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 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颗榆树而感动。 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 1 修了。 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 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当初砖每块五分,现在涨到三毛七。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若不是用砖,要活成精呢~” 我看见肩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宛如沉甸甸的历史背负着一个厚重的民族,就那么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被全国20多个省、市选入高考模拟试题、中招考试等阅读分析题。) 浅谈王崇亚老师作品的创作特色 河南正阳 牛 林 两个多月前,我从康健主席那里偶然获赠一本王崇亚老师的散文集《送你一枚小贝壳》,后又得到崇亚老师的另一部散文集《向着太阳奔去》。实话实说,开始并不在意,因为我收到的本市及外地文友、老师赠送的专著也不少,可能与个人性格、喜好、素养所致吧,我不太喜欢那些看起来辞藻华丽,美轮美奂,但给人感觉过于娇柔、卖弄、造作,华而不实的娇小姐、贵夫人式的散文或诗歌。有些作品读了一部分便放下了。而信手翻阅了崇亚老师的散文集的几篇文章后,便被深深吸引着了,这真的是两本近年来我获赠作品集中最优秀的散文集之一,读之能让人感受到文中有春兰之幽香,夏荷之纯洁,秋菊之灿烂,寒梅之傲骨。让人由惊奇、惊讶、惊喜继而到佩服、叹服,心悦诚服,拍案叫绝,自愧弗如。我为西平作协队伍有崇亚老师这样的文学奇才据说还有数位与崇亚老师齐名的文友为之钦佩、羡慕,也为康健主席治下的市作协队伍有这样的“人物”、这样的“腕”,这样的“范”而自豪、而畅快。 既然来参加会,不能不说,但又不敢乱说、不敢妄评,唯恐亵渎了此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只是有几点感受在这里谈谈: 我个人认为崇亚老师的作品有四大特色,也就是立意高远、倾注真情、以“小”感人、文字绝美。 具体来说: 1、立意高远。崇亚老师的散文之所以有大家风范、名家风范,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他的文章立意高。哲理性强,发人沉思、回味无穷,极具穿透力,给人一种厚重感、沧桑感、历史感、现代感、责任感,几乎在他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佐证。 如他在《绣花针的重量》一文中写道“母亲在绣花时,心中总有一个春天,因此,她的绣布上总是充满阳光,充满活力,充满希望。”他还写道:“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能够坐下来,用心、用五彩般的理想,平心静气地描绘心中春天的,还有几人,”既赞颂了中 2 国人民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期那种坚忍不拔,憧憬美好未来的希冀,又表露了对那些丢掉信仰、忘却理想的人的一种忧虑。你能说,这不是很高的立意吗, 在《送你一枚小贝壳》中,他写道“你看见江河湖泊,卷裹着污泥浊水,卷裹着工业废水,卷裹着现代社会难闻的臭气,浩浩荡荡从四面八方向大海涌来。”时,我相信,凡是读到此的人,只要有社会责任感,都会为环境严重污染而联想到新闻中常听到的一个词“雾霾”而感到震撼。这样的立意还不够高吗, 还有在《把春天鼓动起来》一文中写道“春一旦苏醒过来,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它最擅长狂草,喜欢蘸着绿色的墨汁,一路写来,写到天涯海角,把春的信息,连篇累牍地寄给人间”。这一段,表面看起来是写书法,但含义更深,它有如我们的改革开放,生机勃勃,鹏程万里,前景无限,给人以力量,使人激情迸发,热血沸腾。谁能说,这立意不高。像这样能显示文章灵魂的、高立意的句子,在崇亚老师书中俯拾皆是,时间关系,不再列举。 2、倾注真情。我之所以被崇亚老师的文章所吸引、所痴迷,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文章极其注重一个“情”字。古人道“近乡情更怯”,而崇亚老师却是“近乡情更浓”,他的散文弹拨的、洋溢的那种血浓于水的真挚的爹娘情、兄弟情、儿孙情、亲友情、乡亲情、伙伴情、同学情、师生情、同事情,甚至黄土情、草木情、贝壳情等,世间的人物、动物、生物、植物在崇亚老师的笔下,皆变得血肉丰满,情意浓浓。真的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给人的感觉处处皆情、事事皆情、样样皆情,人人皆情,表达了他的真情、深情、友情。情到深处文最美,有不少作品很难分清作者是在讲人叙事还是在抒发情感. 这里我要特别提提崇亚老师的乡村散文和大地之情。 大诗人艾青曾经在他的诗中写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倾吐他对土地的深情。用诗人的这句话来评价崇亚老师和他的散文集,我认为也是十分贴切的。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 崇亚老师是黄土地的儿子,乡村是他的衣胞之地、熏陶之地,乡村是他的生命之根。他写乡村的文章占其大半,他不像有些都市作家关注乡村仅仅是为都市生活所累,去乡村寻找一方恬静安逸的乐土,或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对乡村的弱势者送去一丝同情和怜悯,让人感觉像无病呻吟。崇亚老师和乡村是一种与生俱来、血肉相连、无法割舍的情结。所以崇亚老师的散文是以自然的或文化的眼光为审美视角,以地域文化和乡村生活为描写对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地方特色、乡村之魂,表现了他深厚的乡土情感和文化关怀。是一种对乡土深层意蕴世界的探寻、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探寻,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寻根,因此,乡村所有的内涵到了他的笔下,就会跳跃、生动、鲜活起来,也就格外亲切自然,甚至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不尽的惬意、畅快和幸福。 崇亚老师在他的书中首篇《借我一亩三分地》中,把他对土地的深情、向往、情感、寄托,包括种菜、种粮,栽树、栽花,养鸡、养狗,休息、休闲,甚至百年后事都写得令人心中发烫,他写道:“等我回归自然的那一天,把我的骨灰撒在这一亩三分地上吧……”这种语言,没有对黄土地的深情,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再看他的父子情,他在《为父亲洗脚》一文中写道“我将父亲的脚抬起来,用毛巾轻轻地、慢慢地擦拭…..然后我拿起剪子和刀子,替父亲剪指甲和去膙子……我把父亲的脚放到我胸前,在脚掌前部的三分之一处,找到了涌泉穴,轻轻地为父亲按摩……几滴热泪,滴落在我的脸上,我抬头看了看,是父亲的眼泪。”这种“百善孝为先”的场景,如果不是亲历所为,绝写不出如此令人颤抖、震撼,细腻的情感画面。我相信,这样的立意对我们传承“孝 3 行天下,大爱无疆”的传统美德是有积极意义的。“润物细无声”。对那些不敬老人,不孝爹娘的人也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这些倾注崇亚老师真情实感的文章和细节,如果一一举例,恐怕今天上午也说不完的。这样散发出浓郁的乡情味道和芬芳扑鼻的泥土气息的原生态的“土味”,才能勾起过来人对那贫穷而纯真的年代,贫穷而乐观的年代,贫穷而互助的年代,贫穷而忠诚的年代,贫穷而坚强的年代,贫穷而清廉的年代、贫穷而充满信仰的年代的美好回忆,给已厌倦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喧闹与浮躁的人们一丝清新气爽的感觉。 3、以“小”感人。崇亚老师书中写的大都是乡村的“俺爹俺娘”、五姨舅舅、二哥发小、儿子孙女、卖菜女、经商郎、庄稼汉等等身份低下、卑微的小人物,身份最高的也就是两位著名作家,严格来说,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官员”,其表述的也大都是补麦、针线、拉耧、拉辊、锄地、扬场等小得不能再小的小故事,但却一点也不让人觉得“可怜”“可叹”,这些“小人物”、“小故事”反而更让人感到可信、可乐、可爱、可心,人物栩栩如生,非常丰满,就像鲁迅的《社戏》、《风筝》,朱自清的《背影》那样,虽写的都是身边的平凡小事,却都成为脍灸人口的名篇。 4、文字绝美: 看看他写景色的语言运用---- 如:他在《赶太阳》一文中写道“炊烟如醉酒后的狂草,轻盈而大气。树想拽住自己的影子,结果越拽越长。河岸上,几只山羊在吃草,吃了一会,便对视几分钟,似乎交谈着不错的口味。” 如:他在《朝拜者》一文中写道:“薄雾像个无所事事的孩子,在空中漫无边际的游来荡去。……麦苗刚刚出生,好奇地伸长脑袋往上看着,每根麦苗的顶端,都缀着一颗硕大的露珠。风儿悄悄走过来,想亲吻一下这娇嫩可人的尤物,那露珠便荡秋千样颤颤巍巍,欲滴未滴……”这样拟人似地写作手法让人犹如身临其境,看看他写人物的语言运用---- 如:他在《六月雪峰》一文中写道:一个纤弱俊俏的女医生,洁白的帽子,洁白的口罩,洁白的大褂,露出一双大眼睛,像大雪覆盖着整个世界,只留下两汪碧波荡漾、熠熠生辉的温泉。山一样品格的女医生,雪一样纯洁的女天使,敞开宽大的胸襟,默默地容纳了它 如:他在《家织布》一文中描写他的母亲“说母亲是坐在一架古老的钢琴上弹奏,也许更贴切些。那根游丝的棉线,轻盈的在音乐世界里穿梭。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吧,再经纬的交织中,交替的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坚韧和抗争。那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主题,是母亲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母亲面前的布不断地扩展着、扩展着,形成一道平直的瀑布,流向远方。”多么传神、多么感人。 看看他写物品的语言运用---- 如:他在《座钟》一文中对座钟的描写“铁红的外壳,仿古的花纹,看上去像一个慈祥而有身份的老人。它从不啰嗦絮叨,往往直接而了当。我们睡了,它还在走啊走啊,脚步轻巧轻巧的,发出悦耳的声音。它怕自己也睡着了,就嘀嗒嘀嗒,自己和自己说话,每隔半小时或一小时,还击掌为自己鼓劲……” 如:他在《牙厥》一文中对牙齿的描写“我已经丢失了九颗牙齿,按一般人有28颗到32颗算,将近脱落了三分之一,且还有两颗活活络络的,正在写辞职报告,这就意味着,我的牙齿公司,正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多么诙谐、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啊,让人忍俊不禁,会心一笑。 4 从书中看出,崇亚老师是一位极其热爱生活、品味生活、善待生活的文化人,我除了佩服还是佩服,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此发言已部分刊登在《天中晚报》2013-12-12“品书坊”,在驻马店新闻网的“时尚潮流”栏目中可查到) 李子青紫又一年 河南正阳 吴群 记忆里~一树李子由青变紫~站在院子外的沟塘边。庄外~西南风一起~铺天盖地~麦子连三赶四地黄成片~空气中飘荡着浓郁的麦香味。布谷催得越来越紧~父亲和母亲紧赶慢赶割完麦子~趁着地里的一点墒~爷爷赶紧套牛犁地~抢时间把玉米、花生、大豆点进地~等天雨~好出苗。一收一种~紧紧凑凑得十天半个月。村中院子屋门紧闭~立在沟塘边的李子~紫中泛青~鸟儿来啄~上学孩来戳~地下狼藉一片。爷爷心急火燎地侍弄地里活~没工夫顾它~麦子黄了不等人~秋种出苗得等雨。眼看着要被糟蹋光了~奶奶看着心疼~踮着“三寸金莲”花了两天时间才把李子卸了。夜里坐在灯下按好次分开~好的趁着逢集让爷爷起大早去买~次一点的分给邻居家的孩子尝鲜。当然~好的还是留一些~放在米坛里~等忙罢麦收~远在城里的我~就会分享到这几十里开外的成熟与亲情。 我熟悉这个季节~这个过程~熟悉李子树和那乡下温情的小院。 李子树已柱子般粗细~枝叶茂密~青色的李子引于其中~隐约可见。它站在沟塘边~巨大的根系维持着高高的沟坎不被雨水冲垮~极像年迈的父母~儿女都已离开~四散进城市~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自己却只能守望乡村~守望住根。也许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只为逢年过节时~儿女们候鸟般从不同的地方飞回村庄~能飞进不太宽大的小院~找一处遮风避雨的依恋。 李子树下是爷爷最爱呆的地方。爷爷常端着碗手搭凉棚往庄外望~望地里的麦子或苞谷、玉米。庄稼人靠天吃饭~一旦年成不好~牛圈猪圈里那几头“张口货”更是无从伺候。许多时候~一季庄稼尚未成熟~爷爷就天天抬头望天~天天听收音机里的天气预报~估摸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种。割麦那几天盼日头~种上花生玉米盼雨水。望得眼酸了、腰弯了~可是~云过去了~雨还没来。爷爷就喊上父亲~扛上压杆~挑上水桶~到自己地里用打的灌井抗旱。那些月明或微曦的夜晚~爷爷和父亲弯腰一下下压出清凉的水~一挑挑从南走到北~洒下一道道的彩虹~滋润着地表下一颗颗干渴的心。单调的吱扭声中~太阳出来了~光秃秃的地面上悄然钻出一层新绿。 当西南风一阵阵哨得皮肤发紧时~记忆里打麦场沸腾一片。毒毒的日头、转动的石磙~麦秆碾碎的劈啪声脱去爷爷、父亲、母亲的一层皮~而粗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粒、成垛的麦袋又给他们莫大的喜悦的和安慰~让他们遗忘甚至麻木。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痛并快乐着。这是村庄存在的意义~一个喜怒哀乐、五味杂陈而又纯真温馨的真实生活。焦躁不安的城市里~一想到这样单调而充实的季节~就会让漂浮不定的心歇歇脚~睡个舒心觉~一觉到天亮。 5 庄稼收拾停当~父亲、母亲把紫油油的李子带进城。即使顾不上来~也会托人捎来。我们一家就能享受真正的绿色果品~享受亲情的抚慰。 李子树青了又紫~麦子黄了又绿。这期间~爷爷走了~奶奶走了~父亲也走了。母亲搬到了村外弟弟新盖的小楼去~小院开始沉寂了~李子树似乎也力不从心了~电话那头母亲说结的果子大不如从前了。 一年又一年~我和老家、村庄似乎有了隔膜和距离~回家的次数日渐稀少。工作忙、距离成了疏远的借口。老实说~离开乡村和土地久了~我觉得自己都变得浮了、华了、不爱脸红了。今年的清明节~决计回家看一看~给老去的人添添坟~烧把纸~顺便再回庄子看看小院和李子树。小院越发败落~墙根处长满齐腰深的荒草。李子树也已步入暮年~树干斑驳~枝桠残断~无声无语~全无当年的风韵。一个偌大的庄子越发陈旧死寂。 年轻人都搬到村外靠路的地方盖起了小楼~年纪大的一个挨一个的走了~庄子快成了空心庄了。母亲跟在我身后幽幽的说。 母亲说的~我是能想得到的~却是始料未及来得这么快的。 我知道~满树李子青青只能在梦中了。 远去的蝉鸣 河南正阳 姚国录 炎热的夏日午后,蝉振动着它的薄薄的羽翼,像是在弹奏一曲动人的乡村音乐,琴音从树林里发出,像长了翅膀一样,旋即传遍村庄里的每一个角落。古井边的林子里,也有蝉的鸣叫声,从村庄到庄稼地,到处都是蝉的声音,这悠长而渺远的声音,竟是发自微小的蝉,这着实让我吃惊让我感动。 整个夏天,我都在为蝉鸣而欣喜着,在这个奥热的季节,我沿着蝉鸣的方向,悄悄走进曲径通幽的树林,在人迹罕至的山涧,寻找久违的蝉鸣。我总是幻想自己也成为一只蝉,在生命的某个时段突然一鸣惊人~ 多年来,我一直对我熟悉的乡村蝉鸣充满了敬意,它们就像我童年飘飞的梦影,在我记忆的数据库里一幕幕地回放,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那时候的乡村,天青水蓝,芳草如茵,乡间看不见一丝的污染,蝉鸣就像漫山遍野生长的庄稼,永远充满生机。从初夏到深秋,我不知道,那些一天到晚都在聒噪的蝉声,究竟是在为成熟的季节喝彩还是在为丰收的美景奔走呼号,我惊讶那些蝉们的执着,坚韧。许多时候,乡村的蝉鸣总会让我想起热烈的夏天来,我喜欢乡村的蝉鸣就像喜欢儿时母亲给我做的千层底布鞋,那感觉带着泥土的韵味。我总觉得那撩人心扉的蝉鸣只有在我的乡村才可以肆意的放大,而城市的蝉鸣是微弱的,那声音甚至带着几分的虚假,虚假的蝉声怎么会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呢, 小时候,村庄里的蝉多得数不胜数,初夏时节,一场喜雨过后,我便会看到村庄的大树下爬满了幼蝉,它们身上嫩白嫩白的,从深深的地下钻了出来,那些刚从地下爬出的幼蝉,身体非常的孱弱,它们慢慢地从地下爬到树上,把大树做为它们的依托,过了一段时间它们就会脱掉一次壳,进行它们生命的蜕变、说来蝉这一生也非常的不容易,每一次的蜕变应该是艰难而痛苦的,为了增加生命的活力,它们一生中必须要蜕变几次,这是自然赋予它们的 6 生命规律。我们古代三十六计之一的“金蝉脱壳”,大概说明的是蝉也会用一种假象来迷惑人的,殊不知,蝉是没有那么高的智商的,甚至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它之所以脱去躯壳完全是生命过程中的一次痛苦蜕变,这本不足为奇,只是人们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一种表象上。 我曾经在古诗里寻找过一些蝉鸣的影子,比如白居易的《早蝉》:“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六月初七日,时令应该是在初夏吧,初夏闻蝉鸣也算是早蝉的声音了,所以,白居易把这首诗命名为《早蝉》不无道理。李商隐也写过一首叫《蝉》的诗歌:“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把咏物与抒情密切结合起来,在意脉上倒贯全篇,呼应开头,使全诗的意境浑然一体。当然,古代以蝉鸣为噱头的诗人远不止白居易和李商隐,这些多情的诗人们早已把蝉鸣美化成一种高度了,而今我循着它们思想的足迹,在亦步亦趋中打捞着我心中的蝉鸣,这多少有些东施效颦的嫌疑。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走进一座寂寥的山林,偌大的一座空山,没有人语,山林静寂,树影婆娑,只有花香鸟语,溪水叮咚,像是在诉说着这个热情夏天的静态之美,而四面起伏的蝉鸣正在穿越山涧,声音带着些许的夸张,那拖着长音的嘶鸣在山谷久久回响,就像大山拟就的宣言,气壮山河,激越豪迈。我站在被鸟声蝉鸣烘托的热烈气氛里,感受着自然的天籁之音,心中的红尘物欲正被这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所净化。 长期以来,人们对乡村蝉鸣也是褒贬不一,有人喜欢它不知疲倦的嘶鸣,像自然的天籁之音,有人讨厌它永不停歇的噪音。其实,蝉鸣是没有意识的,那拖长的声音也不是从口中发出的,它的声音是用身体振动羽翼发出的,它们的叫声就像鸟儿在空中飞翔,那是一种本能,所以,蝉在鸣叫时是没有累的感觉。据悉,蝉的生活方式也是简单的,它这一生中是不吃任何东西的,每天也就是喝上一些树上的露水,可谓是真正的“餐风饮露”了,如此简单的生活方式,蝉们是没有什么可报怨的,它们从来都不会感到自己生命的卑微,整天不知疲倦地鸣叫着,为活跃夏日的气氛也算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而今,在乡村,蝉鸣日见稀少,人们已很难看到蝉的踪影,许多村庄已成了废墟,那里再也听不到蝉在枝头歌唱,村庄的水塘里干涸见底,没有了蛙鸣,过去村庄里茂盛的树木全被砍伐一空,废旧的村庄里也很少看到飞鸟的翅膀,许多村民住进了钢筋和水泥结构的楼房里,他们远离了村庄和树木,远离了曾经生活过的多情的土地,过去曾经以蛙鼓蝉鸣引以为豪的乡村开始变得沉寂起来,加之化肥、农药的滥施滥用,乡村许多曾经美好的物种正在消逝,人们很难再听到那飘渺在村庄的蝉鸣了,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失去了树木的村庄该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这是蝉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 (原载北京《华夏散文》2013年第8期 江苏省涟水高中2012年——2013年高二期中考试阅读分析题 ) 隐遁在岁月深处的村庄 河南正阳 姚国禄 我的家乡在淮北平原腹地一个叫姚家祠堂的地方,这是一个古朴的北方村落,一条弯弯的汝河从姚家祠堂的门前流过,于是,这里便拥有了一片迷人的水岸风情。人们常说,有水的地方一定人杰地灵,我不知道这里的地脉是否沾上了水的灵气,但我总是从春天的气息里感受到这里的温润与柔美。许多年了,这片鲜活的土地在我生命的桃花源里历久弥新,成为我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致使我 7 一直沉迷在这片杏花与竹影环抱的衬景里。 走在春天的廊檐下,儿时的记忆里还能够找到姚祠堂的影子,那是一片掩映在粉墙黛瓦里的晚清建筑,祠堂高高的门廊至今还矗立在我的梦寐里。当一年一度的春风吹过这片宁静的土地,这里的秩序正沉入一种“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意境。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默默地寻觅着春天的踪影,村头的红柳绿柳在暖暖的春风里轻摇着婀娜的身姿。我在姚祠堂的春天里遥望,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声划破村庄的宁静,春溪轻唱着欢快的谣曲流向小河,清亮的河面上,有艄公的歌声隐约传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透过春天的门楣,我在姚家祠堂的剪影里读出了唐诗的韵味。你听,那布谷催春的声音循着田埂由远及近,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在枝头叫个不停,醒来的田野在一片苍茫的翠色里绵延起伏,形成一道绿色的长廊。走在这样的乡村,我的眼眸格外的明亮,眼前是大片大片的麦田,淡淡的清香在春天的原野里弥散,我俯下身子,轻轻抚摸着碧翠的麦叶,扯下一片轻轻地在鼻尖嗅了一下,那绵延的香味带着丰年的味道,就像袅绕在我梦中的炊烟,总觉得是那样的惬意,那样的温馨。 常常想起那些在远古的时空里吟诗作赋的文人墨客们,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描绘春天的雾霭流岚,把生命的激情挥洒得如此的淋漓尽致,我想,姚祠堂的春天应该与古诗里的春天没有什么两样吧,只是古人们已把春天美化成一种高度了,而我只能在古诗的韵味里静静地分享属于我的姚祠堂的春天,那是我聆听庄稼拔节声的地方。春天的一朵桃花,田埂上的一抹新绿,树荫里的一声鸟鸣,水田里的一片蛙声,都深深地镌刻在我对那片土地的浓浓厚爱里。 我在姚祠堂的臂弯里寻找着片段的春天,童年的梦影扯出我大段大段记忆的碎片,那时的姚祠堂天空格外的湛蓝,绿水围绕着村庄荡漾,村子里种满了大大小小的果树,初升的太阳照在清凌凌的菜园,一架破旧的水车“吱呀吱呀”地从老井里抽出纯净的泉水,缓缓地浇灌着肥沃的菜地。几片浮云,像是几团大朵大朵的棉花,在明净的天空里慢慢地飘飞。水车旁,一棵弯弯的老杏树开满了粉红色的花朵,几只蜜蜂绕着杏花嘤嘤地飞舞。一位年轻的后生身背一只硕大的药筒走在笔直的菜畦,娴熟地为刚刚冒尖的菜芽喷洒无害的药剂。水池边,几个顽皮的孩子正在用水枪互相射击着,他们在用水枪进行着一场好玩的战争。田野里,耕作的农人大声吆喝着牲口,一遍又一遍地深翻着冻酥的黄土地,忙碌的身影看不出一丝的疲惫。走在姚祠堂的春天里,我感到自己似乎与天地融合,头顶着厚重的眷恋,脚踏着浓浓的乡情,我犹如一个迷醉的孩子,尽情地吸吮着来自乡间的和煦春风,沉醉其间,我看到一幅农耕文明的画面正在姚祠堂的春天里延伸。 走在熟悉的村庄,村前是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里藤蔓缠绕,郁郁葱葱,一阵清风吹来,“呼啦啦”的声音在宁静的村庄里回荡。麻雀在竹枝上欢快地跳跃着,池塘里,小荷露出了尖尖的嫩芽,几个浣衣的妇女高高低低的捣衣声把水里的鹅鸭惊得“扑扑愣愣”乱飞,一只水鸟衔着一条小鱼飞向芦苇丛中,几只蝴蝶在竹林里钻来钻去,像似在寻找什么,瞬间,消失在浓密的竹林。翻过泛绿的稻田,便是大片大片的油菜地,金黄的油菜花随风起伏,漫山遍野飘散着沁人的芳香,走进地头,香味儿越来越浓,无尽的花香在村庄的周围流淌,那清香带着春天的气息,把姚家祠堂装扮得分外妖娆。 8 走过飘香的油菜地,眼前是一片青翠的桑林,几位乡村少女正在桑田里采摘桑叶,她们把蚕卵捂在温热的身子上,待桑树发芽的时候,那些小蚕便孵出了,她们悉心地用桑叶喂养着,一点也不敢怠慢,几个月后,她们就可以得到大把大把的蚕丝了,她们用细细的蚕丝编织着心中的梦想,编织着属于少女的春天。 在村庄,我们常看到一种鸟,它叫布谷鸟,一年四季也不会停下它的歌喉,村民们也早已习惯了在布谷鸟的歌唱声里春种秋收,忙里忙外,寻找着简单的快乐。春种已结束,乡村很快就进入夏忙了,麦子黄芒的时候,布谷鸟的叫声更是此起彼伏,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一片鸟语声中,村民们忙着磨镰,修理农具,准备好夏收的一切用品,走向布谷声声的麦田,开始了一年最忙碌的夏收。 村庄旁边有一条汝河,汝河湾两岸有许多良田,村民们喜欢种上小麦、玉米、花生、油菜、大豆、红薯,这片土地是他们生生不息的家园,每年春末夏初,河湾的油菜花开遍原野,芳香的土地上泛着金黄,蜜蜂在花丛里飞来飞去,蝴蝶翩翩起舞,沿着河岸嬉戏,布谷鸟在岸柳上歌唱,田野里,小麦正在拔节,有三三两两的农人正背着药桶给麦田喷药,青蛙在田野里蹦来跳去,张着嘴巴吞食麦田里的害虫,早播的春玉米已经长得有齐腰深了,根根粗壮挺拔,春花生开始露出尖芽,把疏松的土层顶得鼓鼓的,河岸上,牧鹅的少年正在忙碌着捡拾鹅蛋,一群大白鹅“嘎嘎”的叫着,步履蹒跚地走向河面,它们好像也是在拥抱春天。 你看那瓦蓝瓦蓝的天空里飘着的朵朵白云,就像乡村的羊群奔跑在原野上,我像一个牧童,呆呆地望着羊群,我真的想伸出我的手,去触摸那柔软如羊毛的白云,我想知道,它们究竟是温热的,还是冰冷的,夏日的雨后,天刚放晴,我站在村口,常常会看见天边挂起的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颜色,实在让我着迷,那一道横跨天宇美丽无比的彩虹啊,令我神往,让我陶醉,我一直看它慢慢消失,才收起我疲惫的眼睛。我断定天空是一个颜料库。我多想拥有一双秀手,蘸着天空里的颜料,在大地上不停地涂抹,把乡村也描绘成为一个彩虹的世界。 我仔细端详着乡村的画廊,我不停地寻找多彩的画面,从报春的梨花开出的雪白花朵,我找到了灵感,我想,洁白的梨花是否与白云有着某种关联,春风里开得喜气洋洋的桃花,粉红而鲜亮的颜色,这是从哪里来的颜料呢,是那双秀手在调色板上调出来的颜色吗,我坐在六月的荷塘边,看着一朵朵开放的荷花,它们在水中亭亭玉立,就像放大的桃花,我甚至怀疑它们是否有着某种息息相通的灵悟,为什么它们的开出的花的颜色那么相像呢,也是白色和粉红的组合。我看到了火红的月季,我想这是太阳的颜色,太阳是乡村最大的色谱,它可以把四季涂得有声有色。秋天,庄稼由绿变黄,那是太阳的厚爱,因为秋天的硕果都是金 9 色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大地就会丰收在望。冬天,万物凋零,也是天空和大地色彩贫乏的时候,村落如墨,落叶飘在小溪里,沉溺成黑色的泥,枯草燃烧之后,成了黑色尘土,我曾经假想过,如果天空失去了颜料,大地该是什么样子。我迎接一片雪花飞到我的手掌,我细细地端祥着,这纯白颜料,可是从白云里提取出来的,那晶莹的花瓣,是否就是那双秀手的杰作呢, 童年的记忆总是在落雪的日子展开丰富的想象,那时乡村实在是没有什么好玩的东西,除了月光,除了鸟鸣,我们最钟情的就是在雪天打雪仗了。在一个窄窄的小巷里,一群永远也不知疲倦的孩子,用雪团互相投掷,小手冻得像胡萝卜,通红通红的,身上却热气腾腾,有时雪团落在脖子里,来不及掏出来就融化了,但没有哪一个孩子会因此而退却,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是打雪仗的高手,没有人中途当逃兵。巷子里“咔嚓咔嚓”的踏雪声传遍整个村庄,给我们美好的童年涂上一层梦幻色彩。 下雪的日子,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是最为高兴的日子,然而对于那些鸟儿来说却是非常残酷的,大雪覆盖的地面上,大地一片银白,鸟儿很就难找到充饥的食物,连树枝树杈也落满了雪花,小麻雀饿得“喳喳”乱叫,只好冒着生命危险钻进屋里,希望找到一些秕谷充饥,有的保住了性命,而那些胆小的很多饿死在了雪地里,身上骨瘦如柴。有时候,鸟雀之间为了争夺食物,也会进行厮杀,我就见到过这样一个悲壮的场面:一群小麻雀在雪地里堆积的花生壳上寻找食物,一只叫不上名字的白头大鸟,非常残忍地用长嘴啄死一只与它一起觅食的麻雀,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在下雪的日子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常常想,其实,有很多时候,血腥并不一定在人类之间演绎,雪野里动物之间同样充满你死我活的血腥场面。 关于落雪,我总是想起童年那些快乐的时光,想起雪花飞舞的样子,轻飘飘地落在脸上,那感觉就像在梦中。雪花犹如羞涩的天女从那遥远的天空飘然而至,如同羽毛轻轻地飘在身上,我睁大眼睛,仰望扑朔迷离的天空,一片晶莹的雪花落在我的眼里,眼睛一湿很快就融化掉了。我轻轻地伸出小手,用手慢慢地接住那些如烟似梦的精灵,心中的惊喜瞬间融入到那片洁白纯净的世界。目睹雪花婆娑的倩影,盼渴已久的心终得了一丝滋润。还有比落雪更美好的幻想吗? 许多年,我一直对我生活过的村庄怀有一种深沉的眷恋,那是一片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房舍、院落、牛棚、羊圈、池塘、老井、石碾、篱笆墙等组合的鲜活画面,房前青青的菜园、果树,屋后成片的竹林、草垛,古朴的夹道,淳朴的村民, 10 破旧的磨坊,鸡鸣犬吠伴着树上的鸟鸣,春种秋收养育无数饥馑与饱暖的日子,这就是我记忆中的村庄。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的祖祖辈辈生息繁衍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年复一年,播种着微薄的希望,收获着简单的快乐,炊烟在村庄升腾,溪水绕着村庄流淌,村庄的周围长满大片大片的庄稼,一条乡路连着外面的世界,一年四季守望在这片生长梦想的地方,人们早已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没有人会为这样的生活忧虑抑或是悲伤,我想,中国的农耕文明大概也就是从村庄开始的吧, 小时候生活过的村庄,现在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尤其是最近数年,大片大片的村庄正在消逝,我的父老乡亲也像城里人一样,已经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原来的村庄早已成为一片废墟,再也看不到村民的影子,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走进城市,他们已忘记了曾经生活过的村庄,忘记了田野和庄稼,许多人成了城市部落的新移民,留守在新楼房的也多半是一些妇女和老人,新村里成排的楼房鳞次栉比,只是看不见了树木,看不见了水塘,听不到了鸡鸣,闻不到了花香,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延伸到每一座繁华的城市,好像没有人再去怀念过去封闭破旧的村庄了,也很少有人再留恋村庄的岁月,村庄只是人们心中的一道梦影,就像飘渺在天际的彩虹,瞬间消逝了,村庄成了遥远的风景。 作为一个游离于城市边缘的踏梦人,我对村庄总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结,闲暇之余,我常常回到我的村庄,寻找我曾经居住过的房舍,站在村庄的旧址上,四顾眺望,哪里还有村庄的影子,过去郁郁葱葱的树木全部被砍掉了,剩下光秃秃的树根,村庄的旧址上长满了茂密的蒿草,坑坑洼洼的土地上残留着成片成片的破砖碎瓦,过去曾经清澈透明的池塘里一片狼藉,水面上飘满了杂物,水质发黑,臭气熏天,连鱼虾也不能生长了,村民们共用的水井早已被损毁,青石板的缝隙里苍苔丛生,曾经清凌凌的菜园长满了荒草,许多熟悉的生活场景不见了踪影,只有那盘老碾孤零零地抛弃在村口的野草丛中,一任风雨剥蚀,村子里再也看不到一棵果树,听不到牛羊的叫声,也很少有村民再回到那废弃的村庄,也许他们早已淡漠了对村庄的感情,一心想着外面的世界了。 大量的村庄被废弃,外面的世界离村庄越来越近,人们的心离村庄越来越远。为了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现在,相关部门正在着手解决这些荒废的土地,有些村庄经过土地平整项目已把废弃的土地变成了庄稼地,这当然是一个好事情,只是人们再也找不到村庄的旧址,找不到回家的感觉,记忆里的村庄成了大片大片 11 的农田。有一位在外地打工多年的妇女,回到家乡到处寻找她的村庄,人们只告诉她在那片楼房林立的新村里,具体是哪一栋也没有人说得清,那位妇女当时就眼泪汪汪,好像一个迷路的孩子,站在路口,眼前一片的茫然。村庄哪里去了,家园哪里去了,也许只有此刻才能触动人们思念村庄的神经。 村庄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曾经赖以生存的家园,也许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村庄的消逝是一种心灵的隐痛,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农耕文明的过度,大约经历了几百万年,整个农耕文明时代,村庄一直存续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在村庄里建立了牢固的邻里关系,在村庄里培养了浓浓的亲情,在村庄里养成了善良淳朴的本质,在村庄里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优秀的传统习惯恐怕在林立的楼房里是再也难以寻找到了,村庄的消逝,也就意味着农耕文明时代的结束,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展,村庄的消逝也是必然的趋势,只是这种巨大的变迁使我们的心理猝不及防,我们眼睁睁看着一个又一个的村庄在我们手中消逝,心里还是有一种无以言表的酸楚。我们这一代人对村庄的感情是现在的孩子们永远也无法理解的,因为他们对村庄的概念是那样的陌生,他们不知道村庄里发生的故事。也许他们再也看不到村庄的模样了,只能从书本里了解村庄已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丢失。 我想当年陶渊明公远离仕途,远离喧嚣的街市,“采菊东篱下,悠然钟南山。”他也许是循着田园牧歌的声音走回来的吧,但无论怎样的留恋那片多情的土地,怎样钟情那片钟灵毓秀的山川,他还是走不出乡村的藩篱,走不出田园的交响曲,能够成为一代山水诗人,备受后人景仰,也算是一种生命的升华吧, 我踏着田野里那些平平仄仄的鼓点一路走来,带着对乡村的深沉厚爱。如今,我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也有了足够的条件去享受生活,但我仍然感到自己的卑微。年少时的田园牧歌时常回荡在我的耳畔,成为我生命里的交响曲,它使我陶醉,使我对乡村产生一种深深的眷恋。也许是那些蛙鼓虫鸣给我的生命注入了高贵的音色,加重了我生命的厚度,让我纯朴得像大自然的一棵树。有时我真愿沉默如山,看天空的流云,听自然的风声。 (原载海南省大型文艺双月刊《中外文艺》2013年第3期头条) 责任编辑:徐憬 12
本文档为【向一棵树鞠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9622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7-09-27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