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史记》教育思想初探

【doc】《史记》教育思想初探

举报
开通vip

【doc】《史记》教育思想初探【doc】《史记》教育思想初探 《史记》教育思想初探 2009年5月 第25卷第3期 唐都学刊 TangduJournal May.2009 Vo1.25No.3 《史记》教育思想初探 石晓博 (西安文理学院编辑部,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着,又是一部文学巨着,同时还是一 部有着重要教育论述的着 作.《史记》在教育作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教育思 想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 的真知灼见,提醒我们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育人...

【doc】《史记》教育思想初探
【doc】《史记》教育思想初探 《史记》教育思想初探 2009年5月 第25卷第3期 唐都学刊 TangduJournal May.2009 Vo1.25No.3 《史记》教育思想初探 石晓博 (西安文理学院编辑部,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着,又是一部文学巨着,同时还是一 部有着重要教育论述的着 作.《史记》在教育作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教育思 想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 的真知灼见,提醒我们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育人成才放在首位.《史记》的教 育思想和其他思想一样,都是 一 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K20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09)03—00l0一O7 《史记》在作为一部伟大的史学和文学巨着同 时,又是一部蕴含着司马迁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的宝库.只是因为司马迁在史学,文学方面的巨大 成就,掩盖了他教育思想的光彩.虽说130篇当中, 没有专门关于教育方面的系统论述,但是在《史记》 的字里行间,在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特别是对儒家人 物的叙述评价中所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的教育思 想和理念,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很值得我们 去认真整理,挖掘和深入研究.本文拟从教育作用, 教育内容,道德教育,教育方法诸方面,对《史记》中 的教育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 ,关于教育作用 在中国古代,统治者处于统治的需要把教育摆 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些以治国,安邦,平天下为 己任的优秀知识分子作为不可或缺的工具,既为所 重视,也为所被重视.司马迁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想 家,自然在《史记》中涉及到了教育及教育者在治理 国家中的作用问题.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 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 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 之三本也.礼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一' 在这里,司马迁把教师看成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与天 地,先祖和君王并列,缺乏任何一项都不会造就出统 治者所需的"安人".法令只能惩恶,无以功善,而 使人民行善为仁,则需教化.《儒林列传》说:"三代 之道,乡里有教,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其劝善也, 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 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劝学修礼,崇化厉贤, 以风四方,太平之源也."[]'儒林列传这种教化作用, 虽不能完全等同于学校教化,但这种无形中自上而 下的影响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可以使人民心悦诚服, 政令得以顺利行施.《史记》关于教育作用的阐述, 就是看到了教育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社会 稳定,民众心理的直接作用.这些恰恰反映了汉初 儒家教育思想的逐渐兴起和统治者利用教育治理国 家的迫切要求. 教育作为一种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培养人,造 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司马迁 虽未表明他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但是我们透过他对 历代人物的评价,可以看出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 ":"文帝时,会天下 在《史记》中,他每每称赞"君子 薪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 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I+JL 收稿日期:2009一叭一12 作者简介:石晓博(1957一),男,陕西户县人,西安文理学院编辑部编辑,副教授. ? 10? 状,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_1J(律书)"延陵季子之 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 博物君子也.''吴太伯世家赞"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 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 也."[]'樗里子甘茂列传赞"蒯成侯周世,操心坚正,身不见 疑,上欲有所之,未尝不垂涕,此有伤心者;然可谓笃 厚君子矣."[1](万石张叔列传赞"余与壶遂定律历,观韩长 孺之义,壶遂之深中隐厚.世之言梁多长者,不虚 哉!壶遂官至詹事,天子方倚以为汉相,会遂卒;不 然,壶遂之内廉行修,斯鞠躬君子也." ]'韩长孺列传赞司马迁正是通过对上述人物的赞誉,表 明了他对"君子"应具有的品德的看法:君子要"有 德",善"博物",能"笃行","深中隐厚","内廉行 修".司马迁描绘了一个有教养,有性情,有含蓄, 有风度的理想人格,这也可以看作是其心目中理想 人格的标准与尺度,亦即他的教育目的.这一目的, 虽然仍未脱出为封建统治者培养合格人才的范畴, 但他所强调的"君子"的内涵,即经世致用,治国安 邦,又与后世儒家教育培养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 心只读圣贤书"的儒士还是有区别的. 二,关于教育内容 自西汉以后的漫长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为了培 养替他们服务的人才,奉儒家思想为圭臬,以"学而 优则仕","授之以政"作为教育宗旨,而教育内容自 然是儒家的经典着作,并排斥以至罢黜其他学派. 身处这种教育思潮大转换时期的司马迁,以他那反 潮流的气概,在《史记》中对于教育内容提出了不同 于统治者的主张. 1.主张学习内容要兼容并包,兼采百家之长 司马迁幼年时代,西汉政府即已着手实行思想 学术的统制.从董仲舒建策到田蚧为相,"黜黄老 刑名百家之言"独尊"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呼 声渐高.至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终于在全国大力推行.但司马迁 因有着渊博深厚的家学,并未受到当时文化专制政 策的影响.及至年长,虽曾向今文大师董仲舒学习 公羊派《春秋》,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对儒 家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对先秦诸子百家也并未采取 排拒态度.他既有尊儒的一面,又有不完全拘于儒 的倾向,而是主张"兼容并包,兼采百家之长". 在《史记》中,他忠实地转述了其父司马谈的 ,道,法,阴阳各家 《论六家要旨》,论述了儒,墨,名 互有短长."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 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 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 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 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 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 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 也."[]'太蚣自序并特别对儒道两家做了比较,认为 道家贵因守虚,有兼容百家之长,可以"赡足万物", "无所不宜".而"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 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 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蔽;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 久,非所闻也."[?蚣此段论述虽系转述其父 的观点,但实际也表明了他对当时文教政策的态度. 以至《汉书》批评司马迁"先黄老而后六经",虽然不 尽准确,把司马谈的观点完全移栽于司马迁身上,但 却点明了司马父子兼容百家的学术立场. 事实上,司马迁本人对待前人思想遗产是以 独到的眼光,辨明是非,熔铸贯通以求自成一家 的.他不但对儒道两家扬长避短,对阴阳,名, 墨,法诸家,也是如此.例如,在《史记》中,他吸 取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反对历代统治者扰 民,困民,劳民伤财和轻视民力的行为.他接受 儒家大一统的思想,在《史记》中积极称颂并肯定 秦汉的统一事业.他重视儒家的"春秋之法",强 调《春秋》对乱世的作用.他还吸取了阴阳学掌 握四时变化的长处,同公孙卿,壶遂等进行了符 合天象气节的"太初历"的制订工作,适应了农业 生产的实际需要,避免了阴阳家那种"使人拘而 多畏"的缺陷.他批评了名家的"专决于名,而失 人情",法家的"严而少恩",墨家的"俭而难遵", 却肯定了名家的"正名实",法家的从事变革,墨 家的"强本节用"等优点.这些从他对申不害,韩 非,商鞅,晁错,汉文帝以及"游侠"等的评价中都 可以看出来.至于道家,其清静无为固然为司马 迁所赞许,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更为司马迁所吸 收.正因如此,他才从各家学派,尤其是儒道两 家吸取丰富的营养,从而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 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煌煌巨制.所有这些 都表明,司马迁对各家学派持兼综其长的包容态 度,而没有像汉儒那样搞什么儒学独尊,在我国 封建社会的教育史上,他独树一帜,开创了"兼容 并包"的先河,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主张儒士要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 在司马迁眼中,"天人之际,通敝承变",任何事 物都处在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都不是一成不 变的,被奉为中国教育界圭臬的儒学也有一个发展 变化的过程.在《儒林列传》就记载了由先秦到汉 时儒学变迁的历史.虽然司马迁没有在文中明确说 明他的教育思想,但他的观点却在字里行间一再地 流露出来,那就是否定汉儒独尊,主张儒士的人格独 立. 《儒林列传》的前半部分概叙了先秦至汉武帝 时儒学的变迁,后半部分则是以各家代表人物为线 索,叙述《诗》《书》《易》《礼》《春秋》五经的传习过 程.首段从孔子创儒学,叙其"因史记作(春秋),以 当王法",道出了儒学的宗旨和出发点,那就是儒学 和皇权的结合.第二段叙述孔子卒后,七十子徒及 孟,苟等儒家后学,"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 大夫",或"隐而不见",或"以学显于当世",说明了 先秦儒者择主而仕,仕之以"道",受列国当权者尊 重的社会境遇,说明当时的儒士尚有独立的人格. 接下来一段又叙述"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 士,六艺从此缺焉",直到孔甲发愤投陈涉为博士, "卒与涉俱死",和前一段所叙儒者的处境,形成强 烈的反差,说明儒士的命运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紧密 相联.第三段开头写"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 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又叙道: "叔孙通作汉 礼仪 关于商务司机的礼仪须知经典商务礼仪礼仪中的美术巫鸿教师职业形象与礼仪文明礼仪主题班会 ,因为太常.诸生弟子共定者,成 为选首.于是喟然叹兴于学".表明汉时的儒生已 由思想,人格独立的"守道之儒"演变为依附于皇室 而受到统治者青睐的"宾相之儒".接下来又全文 照录了汉初大儒公孙弘建议为博士官设弟子的奏 文,主张以文学礼仪为官,通一艺者迁,不通者罢,博 士弟子的具体标准则是"仪状端正者","好文学,敬 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显然是 要培养循规蹈矩,思想贫乏之辈.这一奏文得到了 汉武帝采纳并定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从此驱使天下士人奔走于 利禄之途,所以司马迁在此段末尾特意点出:"自此 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土矣".说明 汉儒"学以致仕",已蜕变成依附于统治者的工具. 接着又写出了汉时统治者虽逐步定儒为一尊,儒生 却逐步变得学术不自由,言论不自由,人身不自由的 情境.清河王太傅辕固生与黄生在景帝面前争论 汤,武征伐,是"受命",还具"篡弑",二人各执一端, 争执不下.景帝说:"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 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他的话表面持平, ? 12? 骨子里却有所偏袒.因为此时汉已革过了秦,项之 命,现在要禁绝篡弑,怎么能再鼓励"受命",儒生们 自然心领神会,"是后学者莫敢明言受命放杀者", 遂使这一问题成为学术讨论的禁区,表明汉时学术 的不自由.《儒林列传》又载,窦太后"召辕固生问 《老子》书,固日:'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恼怒,乃使 固人圈刺豕",几乎害了他的性命,这又表明汉儒言 论的不自由.窦太后不悦儒术,好儒术的赵绾,王藏 就得自杀,再次表明汉儒人身的不自由.及至汉武 帝立五经博士后,这种情况也未有所改变.提议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虽然对上苟合取 容,十分恭顺,但武帝仍疑其所着《灾异之变》"有刺 讥",借故"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于是董仲舒 竟不敢复言灾异".以董仲舒这样的鸿儒硕士,在 统治者的高压面前也未尝敢有独立思想,仅因主上 猜忌,几乎性命不保,其他儒士则等而下之,情况可 想而知.这不正说明汉儒比之先秦之儒"为卿相", "为师傅"的尊荣和"择主而仕","择道而行"的自 由来,显然已丧失了独立,自主的人格,完全成了统 治者的附庸与食客.对这些,司马迁是秉笔直书,毫 不隐讳的.他既痛惜儒士社会境遇的江河而下,又 鄙视其寄人篱下,仰人鼻息而不知独立进取的精神 状态,表明了他不满当时官方文教政策,渴望儒士人 格独立的态度. 3.重视"六艺"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 司马迁反对汉代统治者的儒学独尊,但对先秦 之儒,特别是孔子还是十分推崇的.他破例把无世 袭诸侯地位的一介平民,一名教师孑L子列在韩,魏, 田齐,陈涉之间,给孔子以很高的社会地位.他高度 赞扬"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表示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崇 敬心情.在司马迁看来,孔子所推崇的"六艺"代表 着六种文化精神或作为崇高人格所具有的六种类型 的教养,是儒家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太史公自序》 中,他这样评论"六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 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 秋》以道义."在他看来《礼》是一种"社会生活规 律",《乐》是一种"情感生活"的轨道,《诗》是一种 "表现生活"的 指南 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星度指南下载审查指南PDF ,《书》是一种"历史生活"的法 则,《春秋》是一种道德裁判的圭臬,而《易》则是一 种通权达变的方法.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他对"六 艺"的尊崇,为后世儒家将六艺定为教育的主要内 容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六艺中,司马迁对于礼,乐在教化中的作用尤 为重视.《史记》中专门作了《礼书》与《乐书》,把 礼,乐同政,刑一起,当成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礼 以导其志,乐以合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礼 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节 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 而不悖,则王道备矣".认为礼能"宰制万物,役使 群众","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 者危",点明了礼的实质与意义.认为乐可以"荡涤 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可以善民心,其感人 深,其风移俗易",即能对人的灵魂起一种净化作 用.他认为乐与国家,社会关系密切:"乐行而伦 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与 此相反,乱世,亡国之音则会导致"其政散,其民流, 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他比较了礼,乐的异同及其 实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 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 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 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又说:"乐由中出,礼 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由外作,故文.大乐必 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 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乐表明礼乐配合,内外 相宜在安定人心,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在这里,人们不难看出,司马迁礼乐教育的主体 部分尚未脱离传统儒家经典的窠臼,其实质仍是为 了"贵贱有等,长少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即使人 安分守己,安贫乐道,不犯上作乱;统治者与被统治 者之间相亲相敬,封建秩序长治久安.其思想明显 受到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然其强调礼 仪,音乐对社会,对民众心理的作用,注重礼仪,音乐 的相互配合,慎选音乐的内容,注意其社会效果等观 点,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 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三,把道德教育当作教育的重要内容 任何优秀的教育家总是希望通过教育等手段把 自己所珍视的道德价值观传递给他的下一代.司马 迁也是这样,道德教育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一个极 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虽身处当时统治者阵营,但 由于能注意吸收先秦诸子百家的进步思想,加之少 时生活于农村,壮时漫游过全国,对社会生活,民间 疾苦有所了解,后来他又惨遭李陵之祸,亲身体验到 统治阶级道德与行为的虚伪性与残暴性,被压迫阶 级道德与行为的正义性与合法性,因而在道德教育 问题上,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世俗的,与统治者有异的 深刻见解,值得今人深人挖掘. i.肯定道德的阶级性,揭露统治者道德的虚伪性 司马迁从经济关系出发,开始朦胧地认识到社 会不同集团之间有着不同的道德,且在道德的标准 与内容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肯定道德的阶级性. 在《游侠列传》中,有这样一段十分深刻的记载:"鄙 人有言日:'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 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因其故贬王.跖跷暴 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 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游侠列传在司马 迁看来,凡是自己能够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那么对 方就是有德,就有仁义.统治者之所以被认为有德, 就是因为他们有财富,有权势,能给一部分人以好 处,但对另一部分没有得到好处的人,统治者就是没 有德,没有仁义,跖,跷虽是两大"盗贼",但由于能 给部下以好处,所以对他们的部下来说,跖,跷就有 无穷的仁义.司马迁这种"已飨其利者为有德"的 说法,就非常类似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道德只能 是阶级的道德.阶级不同,利益不同,道德就不一 样"的论断.他是肯定道德的阶级性的. 正是基于这些朦胧的认识,司马迁对那些居于 统治地位的上层集团所宣扬的仁义道德给予了一定 的抨击,揭露了统治者道德的虚伪性与残暴性.他 在《汲郑列传》中,借汲黯之口指斥武帝"陛下内多 欲而外施仁义"的话,可以说是对统治者道德虚伪 性的最概括的评语.官至丞相的大儒公孙弘,极力 鼓吹儒家的仁义道德.其实,他"为人意忌,外宽内 深.诸尝与弘有隙者,虽佯与善,阴报其 祸"…'平津侯主父列传),是一个I不诈饰智,以阿人主取 容"的伪君子.又如以裙带关系扶摇直上的武安侯 田蚧,嘴里讲的是仁义道德,而实际于的却是骄横跋 扈,仗势欺人的勾当,还有那些"如狼牧羊","暴酷 骄恣"的酷吏,司马迁都对他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 剖析,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讽刺.表明这些官居高 位的,有权势有财富的统治者所讲的"仁义道德", 只不过是为了掩盖他们的贪欲而已;所行"忠孝节 义",也不过是阴谋和迫害的一种伪装罢了. 2.同情人民疾苦,颂扬反抗精神 司马迁从自身经历中体验到统治阶级的残暴 ? 13? 性,因而他能在一定程度上同情人民的疾苦,颂扬被 压迫者的行为与道德.他破天荒地把我国历史上第 一 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涉列为世家,描绘"天下 苦秦久矣",民众于水火之中的悲惨境遇;热情歌颂 陈涉,吴广首举义旗,"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解人民于倒悬的英雄壮举,将其与汤,武革命相提并 论,抒发陈涉他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死国可 乎"的大智大勇,充分肯定反抗暴政者行为的合法 性和道德的正义性.就是对那些没有权势,身处下 层社会的布衣之侠的道德,司马迁也是十分赞赏的, 并为他们树碑立传.在《游侠列传》里说:"今游侠, 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 谈,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 其能,羞伐其德",又说:"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 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 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闲者邪?诚 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 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 哉!……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 不称贤,是为难耳."[]'游侠列传对这些布衣之侠的信 条,品德,他是颇为称颂的,认为他们行果诺诚,赴士 困危,不怕死,却又不矜伐;虽有势力,但不聚敛,也 不欺凌弱者.尤其难得的是,他们同样有品德的锻 炼,修行砥名,廉洁退让,这比朝廷那些伪君子要高 明得多. 通过对统治者道德和反抗暴政者道德的鲜明褒 贬,生动地反映了司马迁的爱憎感情和道德观念. 在2ooo多年以前,司马迁能区分统治者的道德与 反抗暴政者的道德,实录其不同的道德风貌,同情下 层劳动群众,抨击上层统治者,确是难能可贵的. 3.主张德才兼备,重视利义相交 在道德的具体内容方面,司马迁是既信守当时儒 家正统的道德观念,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世俗的主张. 在德与才的关系上,他是主张德才兼备的.他 在论述一个人的音乐才能与品德修养时曾说过;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是故情深而 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 以为伪."在这里,他清楚地表明把德放在才之上, 以德统帅才,以才充实,表达德的见解.所以他在描 写,评价某一个人物时,并不以人物纯粹的才能或所 作所为的客观事实的说明为限,而总是把德放在首 位.我们看他的《自序》可知,他每作一传,几乎都 是"嘉许"某人的一方面的品德如何而后动笔的,总 . 14? 是把他认为美好的东西,美好的思想品德宣传出去. 如"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画, 作袁盎晁错列传";"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贤人,增主 之明,作张释之冯唐列传";"敦厚慈孝,讷于言,敏 于行,务在鞠躬,君子长者,作万石张叔列传";"守 节切直,义足以言廉,行足以厉贤,任重权不可以非 理挠,作田叔列传"等等,无不体现着他的人格与风 格. 在义与利的关系上,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西汉初年,不少官方思想家出于使刘汉王朝长治久 安的目的,企图用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去束 缚,限制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对"义","利"做 出了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解释,反复强调孔子"君 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说法.从陆贾,贾谊到董 仲舒都强调"正其谊不谋其利".司马迁不同意这 种主张,他重视"货殖",重视生产活动在历史中的 作用,对重义轻利和义利对立的思想采取了批判的 态度,比较深刻地认识到物质利益的重要性,充分肯 定人们对物质利益追求的合理性.在《货殖列传》 中,他不仅公开讲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 攘,皆为利往"的话,而且还用"好利"这把解剖刀, 剖析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思想动机:壮士在军为 "重赏",劫人任侠为"财用",赵女郑姬"奔富厚", 技术之人"为得糈",农工商贾"求富益货",总之是: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货殖列传). 这样,在西汉一片贱商的声浪中,司马迁敢于为商人 立传,歌颂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从而也反映了他对义 利关系的真知灼见.在肯定"好利"思想的必然性, 合理性的同时,他也指出"好利"带来的危害:"利诚 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日:'放 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 异哉!"[]'孟子萄卿列传因而主张利义相交,以义制利. 所有这些,可以说是司马迁对道德教育的贡献,应该 给予肯定. 当然司马迁的道德观不可能完全超越封建统治 阶级正统儒家道德的范畴.这一点在《报任安书》 中就集中而真实地得到了反映.比如他说:"修身 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 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 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他所赞赏的 这五种品行,显然没有越出封建统治阶级所宣扬的 道德观念的范畴.又说:"祸莫僭于欲利,悲莫痛于 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太上不辱 先,其次不辱身"等,…'报任安书也都是从儒家《孝经》 中引申出来的,体现了他的封建孝道的道德观.这 也是需要我们认识清楚的. 四,关于教育方法 由于职业的限制,司马迁虽然没有亲身从事过 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但他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与 学校教育,并仔细研究过孔子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与教育实践,写出了《孑L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 《孟子苟卿列传》,《儒林列传》等有关教育的篇章. 有选择地渗透着他的倾向并反映了儒家教育人物的 言行.他本人又终身从事学术的研究与着述,因而 能提出一些有见地的教育方法.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获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司马迁的治学经历向人们展示了他对做学问的 一 种看法,那就是要"成一家之言",首先得"究天人 之际,通古今之变",获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他实际 也是这样做的,他不仅受着先秦诸子,特别是孔子思 想的深刻影响,而且有着丰富的实际生活,对人生有 着自己的体验与智慧.10岁以前,他曾生活在故乡 陕西韩城县,杂在牧童和农人中间,初步接触民间的 实际生活,"十岁诵古文",因有着"纳史记石室金匮 之书"的丰富精神食粮,有着"百年之间,天下遗文 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的方便,我们可以想见他是 博览群籍而兴趣广泛的.这从煌煌巨着《史记》中 可以看出,司马迁是读了大量诸子百家着作以及当 时国家所掌握的史料,公文,档案之类的. 但是,司马迁以其生命力的活跃和进取,并没有 只是关在书斋里做学问,2O岁他开始了周游东南和 中原的大旅行,他到江淮,去淮阴,亲自到韩信坟上 去看了看;从江淮又南上江西的庐山,"观禹疏九 江",瞻仰了禹所葬的地方;又从浙江到了湖南南部 的九嶷山,凭吊了屈原投水的汩罗江;后又北上到了 姑苏和五湖,察看了吴王阖间和夫差的旧地,接着到 了儒家的根据地齐鲁之乡,亲身体会了孔子的教化 遗风;又到了汉初要人们生活过的彭城,详细寻访了 当朝达官显贵们早年的轶闻趣事;又西行至战国时 魏的京城大梁和当时的洛阳,实地考察了旧时王朝 兴衰变迁的遗址.这次壮游,使司马迁进一步了解 了社会人生,获得了史籍上所没有的史实和资料. 司马迁还参加过订历活动,具有历法方面的知 识,他陪王伴驾,巡行过全国,有着政治地理,文化地 理方面的知识;他考察了人们的经济活动,留心于人 们的宗教行为,因而又有着经济学,社会学,民俗学 方面的知识,形成了他自己的哲学观念和社会理想. 读书,壮游,实践,使司马迁获得了百科全书式的知 识,为后世人们树立了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获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做一家之言的学问的典范. 2.处逆不忧,发愤磨练,加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司马迁还结合自己的身世,提出了一个人们经 常遇到又不好处置的修身养性的方法,那就是处逆 不忧,发愤磨练,加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他认为, 人们立身处世,总有"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的地 方,总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障碍,总是逆境多于顺境, 应该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这些;认为逆境有时反倒是 磨练贤才的机会.在《报任安书》中,他大量举例 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 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 为作也."并认为人在逆境中,可以加深对社会,人 生的认识和思考;改造或利用逆境,发愤有为,增益 自己原所不能的本领.他说:"此人皆有郁结,不得 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 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 见."[]'报任安书更为可贵的是,他自己也身体力行, 实践自己的理论.在蒙不白之冤,枉遭宫刑之后,他 没有在逆境中低头,而是隐忍苟活,砥砺意志,发愤 着述,终于完成《史记》这部巨着,实现了"究天人之 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在《史记》 中,他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许多在逆境中不甘屈服 的感人事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艰苦自励,终于灭 吴雪耻;张仪委屈受辱,仍好学不辍,终于成就了有 名的纵横家.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司马迁刻 意记载,旨在激励自身,警示后人. 3.重视身教与博采,主张教育的及时和有节 在教育方法上,司马迁还强调了教育者的表率 作用.认为身教往往在教育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因 而强调"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太史公自序并且 指出教育者的言行表率会引起被教育者的反响: "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 上行之则民从之"l1l(乐书),进一步说明上行下效,榜 样示范的教育作用.《史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 一 部为"贤相良将"立传,使仁人志士效法,又"使乱 臣贼子惧"的历史教科书. 在学习问题上,司马迁还指出了借鉴异邦,博采 ? 15? 百家的必要性.在《乐书》中,以音乐为题,指出"州 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 化,助流政教"1J(乐,认为博采可以弥补自身的不 足,促使自身社会风俗愈加醇化. 同时他还论证了教育的及时与有节的重要性. 他说:"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 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 也,事不节则无功."他以寒暑不顺时,则民多疾疫; 风雨无节度,则会谷损民饥为例,说明乐教不及时, 则会伤世俗之化;礼事无节制,则会治世无功.表明 了教化的及时与有节制乃是教育获得成功的重要方 法之一. 《史记》中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豪 言,成为历代学者向往奋斗的标帜.力倡兼容并包, 重视实践,其言其行,一直为我国近代教育改革家们 所继承,成为王夫之,颜元,蔡元培们治学治校的指 导思想之一.颂扬反抗,为下层平民歌功颂德,树碑 立传;对汉儒及当时统治者的不满与抨击,无不具有 积极的一面,自然也影响到后世人民的教育.由此 可见《史记》在中国教育史上确应有一定的地位. 其教育思想也还有其现实意义.如尊师重教,重视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注重礼乐在道德形成中 的意义;强调完美人格的培养等,这些真知灼见,都 提醒我们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把道德教育, 把育人成才放在首位……总之,《史记》的教育思想 和其他思想一样,是一份珍贵的民族遗产,需要我们 进一步研究,探讨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责任编辑朱小琴] ATentativeStudyontheEducationIdeologyinRecordsoftheHistorian SHIXiao—b0. (EditorialDept.ofJournalof'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Xi'an710065,Shaanxi,China ) Abstract:RecordsoftheHistorianwrittenbySIMa—qianisagreatworkofliterature,historyaswellaseduca— tion.Thefunction,contentandmethodofeducationinRecordsoftheHistorianareofrealistics ignificance.The educationideologyinRecordsoftheHistorianisapreciousculturalheritageofChinesenation . Keywords:SIMa—qian;RecordsoftheHistorian;educationideology ? 16?
本文档为【【doc】《史记》教育思想初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717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8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理学
上传时间:2017-12-29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