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章寓言教学(提纲)

第二章寓言教学(提纲)

举报
开通vip

第二章寓言教学(提纲)第二章寓言教学 (统计) 寓言和童话一样,都是受学生欢迎的文学体裁之一。 一、寓言的文体知识 “寓言”即“寓意于言”。“寓”就是包含、寄托的意思。把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就形成了寓言。寓言故事是以假托物或自然物为对象用拟人手法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所以,寓言指的是用象征与讽喻手法表现一种深邃道理的一种文体。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寓言体裁的课文还是比较多的,有中国寓言,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自相矛盾、揠苗助长、画龙点睛、井底之蛙、叶公好龙……有外国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

第二章寓言教学(提纲)
第二章寓言教学 (统计) 寓言和童话一样,都是受学生欢迎的文学体裁之一。 一、寓言的文体知识 “寓言”即“寓意于言”。“寓”就是包含、寄托的意思。把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就形成了寓言。寓言故事是以假托物或自然物为对象用拟人手法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所以,寓言指的是用象征与讽喻手法表现一种深邃道理的一种文体。 在小学 语文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部编版八上语文文学常识部编八上语文文学常识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 课本中,寓言体裁的课文还是比较多的,有中国寓言,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自相矛盾、揠苗助长、画龙点睛、井底之蛙、叶公好龙……有外国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狐狸和蝉》、《狐狸和葡萄》等。描写人物的,称之为人物寓言,例如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等。有通过人物,动物之间的对话,来揭示寓意,称之为动物寓言。这些寓言,大多数来自《伊索寓言》,通常是通过动物的故事折射人类世 界。小学课本中呈现的寓言故事是有深刻意义的,也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寓言故事中艺术形象的感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或知识储备,引领学生进入寓言情境,在理解语言、掌握内容、情感产生共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人生,学会做人道理,在生活中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观点。 谭达先在《中国民间寓言研究》中指出:“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叙述和描写时,很少用繁冗松散之笔;语言非常准确、精练、生动,在一篇故事中有的语言还具有特殊的幽默感、风趣性和寓意性。”寓言中包含一定的寓意是不容质疑的,一般而言,寓言的主题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如《狼和小羊》阐明了对于那些图谋要做不公正的事情的人,一切正当的辩解都是枉然,在不公正的强权社会里,强者对弱者常常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揠苗助长》揭示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另外还有《坐井观天》、《亡羊补牢》、《狐狸和乌鸦》、《画蛇添足》、《我要的是葫芦》等等,都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传 达一定的寓意,哲理思辨性质鲜明,具有哲理性、讽喻性的特点。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含义的短小故事,有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寓言的赏析与教学应紧紧扣住四个方面:一是寓言的主题(寓意);二是寓言的结构(即“故事外衣”的设计);三是寓言的艺术形象(新颖程度和概括水平);四是寓言的语言(简练的口语、短小精悍的篇幅)。其中,正确揭示寓意是核心。 寓言具有寓意性,且这些寓意对儿童的价值引导又具有两面性,因此面对寓言这种文体,语文教学应该采取怎样的姿态是相当重要的。过去,寓言类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最后一定会清楚的告诉学生: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什么样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应该怎样怎样等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受非议最多同时也获得成就最多的是对寓言作品的解读,大有对寓言进行一番“另类解读”的趋势。如学生从《愚公移山》中读出了愚公缺乏经济头脑,挖山不如搬家;有学生读出搬走大山破坏了生态平衡;有学生从《揠苗助长》中读出了农夫 的勤快等等;有学生学习了《狐狸和乌鸦》之后,不仅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而会赞慕善骗的狐狸;还有的孩子学了《狼和小羊》、《会摇尾巴的狼》等寓言之后,会崇拜大灰狼,觉得大灰狼有智商、聪明,善于运用计谋达到自己的目的等。 一般来说,寓言教学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 关于寓言是否是一种有益于儿童阅读接 受的文学样式,古今中外不少学者都有过关注和探讨。例如,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他反对教孩子学寓言,认为寓言中有“坏心术”;钱钟书先生则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说:“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虽然有着这些争议,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寓言的普遍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寓言的教学策略 1.感受形象。在各种文体的教学里,都要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寓言的教学更是如此。这是因为:一般人都认为寓言的价值在于它的寓意,因此在教学的时候不怎么重视引导学生想象形象,而往往只把寓言的形象简单地当作寓意的比喻来告诉学生,把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形象的目的只看作为了最后可以说“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如果只是这样来对待寓言的形象,学生就只能获得几条抽象的教训,不能真正领会寓言的寓意。寓言的寓意是包涵在它的生动的鲜明的艺术形象里的,只有当学生具体而完整地感受了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它的寓意。所以寓言的教学,不但不要削弱或减少学生对于形象的感受,而且应该运用各种方法加深学生对形象的感受。由于寓言的艺术形象有它自己的特点,所以在引导学生感受寓言的形象的时候,必须紧紧抓住寓言形象自身的特点。 (1)寓言中形象的语言。和其它的文体一样,寓言的形象是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的。例如《狼和小羊》,写狡猾凶残的狼多次找借口要吃小羊,当狼理屈词穷之后,“狼 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往小羊身上扑去。”这就使狼的神态、动作跃然纸上,把狼那种强词夺理的劲儿表露无遗。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挑出这些形象的词语,并想象它所描绘的形象,说明它的作用,这是一般的领会形象的方法。 如《守株待兔》中抓三个动词:窜、撞、死体会“野兔”的形象。 (2)寓言中精辟的语言。寓言中的警句含有深刻的人文意义。如《农夫和蛇》,最后农夫说的话:“蛇是害人的东西,我不该怜惜它。”这是这篇寓言思想的集中体现。帮助学生了解这些警句的含义,也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寓言的思想。但是,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寓言的警句呢?应该在学生对寓言获得了具体而完整的印象之后进行。方式最好不由教师来解释这些警句的含义,而由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说出警句的含义。如《自相矛盾》最后写道:“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他哑口无言,回答不出来了。”可以问学生: “你们说会怎么样?”结果必然会与楚国人宣传的相反,不是盾不坚固,就是矛不锐利。还可以换一种问法:“为什么那个楚国人回答不出来?”“因为他的谎话全被揭穿了。”经过启发,学生对寓言的警句就会体会得更深刻些。 (3)寓言中生动的情节。寓言总是通过一个简单而完整的故事来表现主题,应该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进行想象。例如《狼和小羊》,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想象:故事发生的地点(小溪边),故事的开端(狼非常想吃小羊),故事的发展(狼两次找借口要吃小羊,被小羊婉言戳穿),故事的结果(狼露出真面目扑向小羊)。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寓言故事形成完整而清晰的印象,对狼的凶残狡猾和小羊的善良形象认识得更为深刻。 (4)寓言适于表情朗读的内容。表情朗读,可以增强形象的鲜明性,但寓言不象诗歌那样富于音乐性,也不象童话那样有比复较杂的情节,而是一个很有情趣的小故事, 所以朗读寓言应该用日常讲故事的口吻,要求语调轻松、幽默而带讽刺意味。按角色朗读,是朗读寓言的好方法。但应该放在学生已学习完全文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各种人物的语言特点,如狼的蛮横,小羊的善良等等。这样能加强儿童对形象的理解。但要防止学生朗读时装腔作势以至影响寓言的教育效果。 此外,在教用拟人方法写的寓言时,必须让学生感到这是真实的故事而不是作者假想出来的比喻,从而获得真实的强烈的感受。寓言故事中很多是虚构的,但它的题材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有的教师往往顾虑这会造成学生对现实的曲解,因此在分析寓言的形象时,往往对学生说:“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这不过是作者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而编出来的。”实践证明,这样恰恰会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削弱故事的吸引力。儿童是富于幻想的,一根竹棍,一条板凳,丝毫不引起成年人的兴趣,却可以在儿童的幻想里展开无限丰富的世界。他们可以把竹棍当做竹马,把木凳当木马,并且由此产生哥哥 骑竹马和弟弟骑木马比赛的故事。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板凳不能走路,更不能像马那样跑吗? 2.培养思维。 小学的语文课本,选了一些优秀的古今中外寓言。在寓言里,生动的情节构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一般地说,语文老师都比较重视引导学生感知故事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但是,由于寓言这种体裁更具哲理性、讽喻性的特点,它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对小学高段教学来说,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寓言中生动的情节、形象的描绘不应再是小学高年级教学的难点、重点,抽象概括的能力才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二是在教寓言时,总是沿着既定的思维方向,想以最快的速度来达到明白寓意的目的,学生思维稍一偏离,马上制止,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只有在个性的充分发挥,多角度的对比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在自己安排好 的直线思维槽中往前滑,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特别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下面从两个方面,结合寓言教学的实际来讨论这个问题。 (1)加快语言形象的理解,减慢抽象概括的步伐。小学语文教学,自然不能忽视字词句、篇章结构的教学,可是我们有那么多非寓言的课文来完成,高年级寓言的教学,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它“明理”的特点,把理性的思维放在重要位置?下面比较两位教师上《滥竽充数》的课堂实录: A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现在我们看第一段,它交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交代了时间、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师:对,齐宣王有个什么特点? 生:他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 师:正因为这样,南郭先生才能混进来。大家现在默读第二段,看它写了什么内容。 生:这段讲南郭先生乘机混进吹竽队。 师:谁能描绘一下南郭先生吹竽的样子? 生:他使劲鼓着腮帮子,手按着竽的眼(演示动作)。 师:为什么“没有出过毛病”? 生:因为有三百多人吹竽。 师:谁来说说最后两段说的什么。 生:说的是齐宣王儿子接位后,喜欢听一个一个吹,南郭先生只好逃了。 师:这说明没有本事是没法长久混下去的。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讲一遍这个故事。(略) 师:好,现在我来总结这篇寓言的寓意。(略) B师:刚才我们学了字,读了课文,下面我们对照课文来讨论这么几个问题: 1.这篇寓言写了哪些人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几个人。 2.齐缗王是不是比齐宣王聪明一些? 3.南郭先生是不是聪明人,为什么? 4.南郭先生逃走后他会怎么办,我们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5.类似滥竽充数的事,能不能说一两件? 6.这篇课文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生:这篇课文写了三个人,齐宣王讲排场,很会享受,光吹竽的就有三百人;齐缗王也爱讲排场,讲享受,它并没减少吹竽的人数,只是形式不同,要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是个没有本事只会混的人。 生:齐缗王并不比齐宣王聪明,他不知道南郭先生在混而让他溜了。 师:所以,即使在不知底细的人面前也不能混。 生:我认为南郭先生还算是个聪明人,他能抓住机会,能混的时候,装得很像,没出过毛病,齐宣王给了他很高的待遇;不能混的时候就赶紧逃走。 师:那么,齐宣王和南郭先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南郭先生得靠齐宣王这样的人。师:所以有齐宣王才可能有南郭先生。 生:我认为南郭先生是个不聪明的人,混到头来一点本事也没有。 师:他是个有小聪明的人,小聪明只能混一时,到不能混时就惨了。 生:南郭先生逃走后,可能会接受教训,沉下心来学一门本事,也可能又找别的事混,我想他应该学门本事,因为他并不傻。 生:从他身上我认识到,不学本领早晚害了自己,另外要有自知之明,知错就改。(讨论第5、6题略) 比较两个 案例 全员育人导师制案例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心得信息技术教学案例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我余额宝案例 ,就小学高年级而言,B例尽管还有可商榷之处,但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素养的培养。A例或许人们更觉得像语文课,但是这种教法,学生的思维限制太死。另外,有的教师刚让学生接触课文,就提出下面的问题:“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终于败露,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虽然问题点在关键处,但直奔“主题”,没给学生留有更大思维活动空间。 (2)减少教师的判断推理,扩展学生的思维天地。在寓言教学中,有的教师生怕学生难“明理”,很少给学生自己判断推理的机会;更怕学生想远了收不回来,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思维刚一出格,就立即制止,结果学生的思考唯老师所想是瞻,养成直线的、单一的思维模式。 有次听一位教师上《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时,有个学生说,地球本是圆的,那个驾车人一直往前,就能到达目的地,完成环球旅行。其他学生都大笑起来,盯着老师等判断,这位教师的应变能力很强,认为这是开拓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好机会,于是表扬这位同学敢想、会想,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一下由“要我想”变成了“我要想”,他们的想、说都比以往放得开。 《买椟还珠》的寓意是,比喻把没有价值的东西留下来,却把贵重的东西丢掉的行为。作为高年级的学生,理解这点是很容易的。所以,教学设计不能停止在只让学生了解寓意上,而应运用这则寓言的内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维至更宽广的领域。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这则寓言的寓意,现在我们来想想这个问题,装珠子的盒子有没有价值? 生:也有价值,它是“用名贵的有香味的木料做成的”,并且“装饰得十分美观”。 师:那为什么说“把没价值的东西留下来”了? 生:这是因为和宝珠相比显得没价值了。 师: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生:有价值还是没价值要通过比较才能知道。 (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后,学生也举了一个例子。略) 师:我们再想想,如果这个郑人从艺术的角度看,认为这个人工做的盒子的价值超过了那个天然的宝珠,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生:我认为没有道理,因为“宝珠比盒子贵许多倍”,宝珠值钱得多。 生:我认为有道理,因为从艺术上看,人创造的艺术品比宝珠更有价值。 师:两个同学都说得好像有理,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比较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不同。一个从值多少钱的标准说的,一个从艺术的标准说的。 师:对,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说什么东西有没有价值,要看用什么标准。(老师举了两个例子。略) 师:郑人出高价买这个盒子,说明这个盒子在他看来超过了宝珠,包装超过了内容,形式超过了内容,见到过这样的事没有? (学生举了很多例子。略) 这个教例,虽然对有些缺少这种训练的学生来说可能难了点,但可以肯定,它注重学生的发散、逆向思维的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其收获远远胜过学一篇寓言只明白一个寓意的教学。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人都知道,学生的作文往往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条理不清,究其实质,是学生的思维的呆滞、条理不清造成的,因此,提高学生的理性的思维水平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有明确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有目的地加强开拓学生思维、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的训练。这种训练,虽然什么体裁的课文都行,但寓言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的结论(寓意)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参与性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守株待兔》:动作对比、心理对比、结局对比 3.揭示寓意。根据寓言的特点,小学寓言教学必须抓好一个“寓”字,处理好“意”和“言”的关系。从阅读教学角度说,小学寓言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在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能力,同时懂得寓言的寓意,受到人文教育。 学生光感受寓言的形象,了解了寓言的意思还不够,还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去揭示寓言的寓意。寓言的寓意和寓言的意思不是一回事。寓言的形象是以比喻的形态出现的,寓言中所讽刺、批评的真正对象,不在寓言本身,而是现实生活的人或者现象。寓言的中心意思还是停留在寓言本身,而寓言的寓意却是指向现实社会。例如《南辕北辙》,中心意思是说某人要去南方的楚国,却往北走,结果是越走离楚国越远。它的寓意是人们无论做什么事要有明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即使条件很好也达不到目的。因此,揭示寓意的过程也就是把寓言的形象指向现实生活的过程。寓言的真正价值也就在于它所要说明的是现实中的某种现象。对寓言的寓意体会深刻,就在于能从现实生活中找 出众多的类似的现象。能否做到这一点,这与一个人的生活经验分不开。所以引导学生揭示寓意的重要步骤之一,是了解学生的生活中能否找出类似的例子。一般的说,入选的寓言,是学生在生活中能感知和体会到的人和事。 所以,只要学生真正领会了寓言的形象,在他们的生活中又确实碰到过那样的事情,学生是不难理解的。例如《亡羊补牢》,这个寓言通过修羊圈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办错事,只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劝告,认真改正还不晚。寓言本身没有点明这一点,只是记叙亡羊补牢的过程。学生可能一下子说不出来。教师可启发学生:“丢羊的人认识到现在把羊圈修好还不晚之后,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接着可以再问:“一个人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后,应该怎么办呢?”这样,学生就能很自然地把寓言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体会出这篇寓言的寓意。 又如《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寓意深刻,小学低年级儿童较难领会。有的老师从低年级儿童思维特点出发,特别绘制了一幅大挂图:江面上有可以移动的船只,还绘制了一把剑的模型。在行舟过程中,剑掉到江底,然后,船只继续往前移动,直到靠码头后,丢剑的人才从刻舟的地方跳下去捞剑,当然是捞不到的。教师为了突出刻舟人对变化的情况熟视无睹,特挑选了课文中“一点儿不着急”、“慢腾腾地”、“不慌不忙地”等描写刻舟人心理状态的词汇,让学生着重领会,并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刻”与“、“求”二字的含义,使学生懂得这是讽刺那种用不变的眼光看变化的事物的人,从而使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寓意。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还很少,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还不能深入地去体会,因而对许多寓言还不能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时,就需要教师把寓意直接告诉学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讲述某些寓意不大明显或难以领会的寓言,甚至可以不必揭示它的寓意,只分析它的实在内容,了解寓意的主要意思,能 评定人物的好坏、行为是否正确就可以了。因为一篇生动的寓言就象一个奇妙的故事一样,保留在学生的记忆里,随着儿童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长,他们会把获得的印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重新认识学过的寓言的教育意义。 例如《群鸟学艺》一课,我们则可以这样设计和组织教学,帮助学生逐层入深地概括寓意: 第一步,讲述故事的内容,获取感性知识,并启发学生思考:群鸟指哪些鸟?它们为什么要去学艺?向谁学?学的结果又怎样? 第二步,从书中解脱出来,试就事论理,启发学生思考:最后为什么只有小燕子学到手艺?然而,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你是否也看到或遇到同类的事情呢? 第三步,进一步认识,理解寓意、概括寓意。启发学生思考: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这样,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理解,从而正确地概括寓意。 寓言教学揭示寓意很关键。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 去的过程,就是把故事中描写的动植物转移到社会或把此人此事转移到彼人彼事中去 的过程。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揭示寓意: (1)分析人物语言。《牛角尖里的老鼠》这篇寓言故事中有牛角与老鼠的对话,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分析老鼠的语言及其牛角的 忠告便可以得出做任何事情如果自以为是,不听劝告,坚持错误,那么必然遭到失败的道理。 (2)分析故事情节。《小鹿遇虎》这篇寓言则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让我们对老 虎与小鹿这两种动物身体的特点与它们因 此而所遭受的险遇让学生明白实用的东西 不一定漂亮,美丽的东西不一定实用的深刻含义。 (3)分析关键性的句子。《叶公好龙》这篇文章中通过对叶公的衣服、帽子、墙柱等地方都有龙的描写,及其后来真龙来后的神态、动作的描写得出叶公不是真的好龙 也,由此可见做人处事要表里一致,不能虚伪的道理。 (4)分析事物特点或发展规律。在教学《拔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时通过对禾苗的生长规律的揭示,以及这位农夫违反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的驳斥,从而让学生懂得事物发展都有客观规律,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5)分析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在教学《守株待兔》这类寓言故事时要让学生懂得野兔撞树这一现象的偶然性,如果没有认清这只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把它看成 一种期望值很高的必然现象,那么只会自食其果。 紧扣一个“守”:为什么守?(每天捡到一只兔子)怎样守?(整天、一天一天)守的结局?(再也没有来过兔子、庄稼全完了) 4.实践活动。 (1)编课本剧。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由于小学生的表演欲 极强,由于学生喜欢带有故事性的课堂,小学阶段的寓言课文恰好能满足孩子这个愿望。因此教师可以适时地为学生搭建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的表演舞台。 由于编写课本剧相对于小学生来说尚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有必要给予学生一定指导,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抓住典型人物的动作、语言,创造性的编成课本剧,感受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表演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寓言深邃的道理。例如教学《滥竽充数》时,学生自由组合,演一演南郭先生混在吹竽队里鼓着鳃,按着竽眼,装着会吹的样子。然后在演一演齐泯王要他吹竽时他急匆匆逃走,会有什么表情?形象的直观化、童趣化的表演,使孩子从人物形象上感受到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比教师讲解的要有效得多。 (2)课外阅读。寓言教学所具有的特殊教育功能启发、激励学生要豁达大度、要有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这对提高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 效率都有着很大的推动力。从教材中现有的寓言教学量来看,要满足其教育功能的发挥是不够的。因此还需作一定量的补充,把课延伸到课外。除了让学生掌握课本中呈现的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如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螳臂当车……还可以适度地让学生阅读了《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相关的书籍,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量。最后通过开展故事擂台赛的形式,让学生从被动读书而变成了主动读书,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也对语文学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想象续写。“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全是想象的结果。”(夏丐尊)。因此找出了寓言与激发学生想象的结合点,也就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如在学完《狐狸和乌鸦》和《狐狸和蝉》后,让学生分析寓言中三个角色心理活动、比较结果,再续写这个故事,将作业延伸至课外。
本文档为【第二章寓言教学(提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66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金融会计考试
上传时间:2019-02-27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