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6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最新版

2016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最新版

举报
开通vip

2016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最新版2016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最新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

2016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最新版
2016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最新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它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这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的在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四、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二、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通过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世界时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五、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其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六、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重要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七、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意识决定于物质。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和工作热情。 八、联系的特点: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九、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其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和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把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其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其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十一、论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与相互渗透、相互贯通。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是有区别的。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矛盾双方的同一不是完全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矛盾双方的差别、对立与排斥,缺乏联系的两个方面构不成矛盾。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要懂得斗争性贯穿矛盾始终,是绝对的。同一性是指事物的静止和稳定,是相对的。二是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和不可分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把保持稳定和寻求发展结合起来。 十二、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十三、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 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新生事物之所以是不可战胜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一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否定性为新生事物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根据和动力源泉,它适应了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 二是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即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三是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十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 转变。 第三,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事 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十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既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既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普遍和特殊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十五、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在相互作用各自素而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了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促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起作用,但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十六、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间进行和飞跃性的统一。 十七、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行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十八、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首先,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十九、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的对立表现在,两者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两者对事物的反映程度、特点、形式是不同的,二者有着质的区别。 它们的辩证联系表现在: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忽视理性认识,唯理论则轻视感性认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分别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四、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人的认识的人物,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他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五、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 合的哲学范畴。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它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逻辑证明可以起到补充作用,但不能取代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真理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 七、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第二,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这也是绝对的、不变的。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第一,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第二,实践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即使已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是相对的近似的正确,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八、论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向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这是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其次,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首先,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其次,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应,这是它具有的条件性、有限性。 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九、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下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 十、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P80) 十二、如何理解价值和真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十三、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应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耻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馆、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 十四、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条件是(P70), ?必须从实际出发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十五、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又是相联系的。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两者不可混淆。其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真理取代。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若超出了范围,真理就会变成了谬误,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的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四、社会意识的特点 首先,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社会意识的突出和本质特点,正是这一特点,表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它决定于社会存在。就是说,它根源于社会存在,当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了,社会意识或快或慢地也将发生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有以下表现: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意识某些领域可能发展得很快。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并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五、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六、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及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基本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意义:?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八、什么是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占主导地位),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这一规律的实践意义:它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为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十一、社会发展的动力 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的 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四,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第五,革命是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第六,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第五,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十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意义 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 人民群众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主要表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贯彻执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指: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产生条件有两个: ?社会分工的出现(前提条件),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条件)。 三、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时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四、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五、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六、货币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七、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首先,它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八、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由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发展而来,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资本主义在生产的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必经阶段)、萧条、复苏和高涨 九、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二是劳动者家属的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十、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战友,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十一、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十二、资本家提高剥削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或者是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十三、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本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统治。 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结实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十四、资本主义政治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对内职能: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对外职能:国家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延伸,服务于其政治统治。 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条件下,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资本主义法制——宪政: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人权原则。 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分权制衡原则及其机构 资本主义选举制度:普选与竞选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性:战胜封建主义,促进社会进步,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人身和社会政治自由,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经验。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金钱操纵下的民主,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十五、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它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它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一、垄断的产生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是通过垄断组织实现的。 垄断产生的原因: ?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企业规模巨大,形成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但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 ?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不可能不可能吧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因此,在垄断统治的条件下,既存在着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也存在着垄断竞争,即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以及垄断组织与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是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对国家机器的控制,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五、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 垄断资本世界扩展的经济动因:过剩资本输出谋求高额利润,非要害技术转移谋求高额利润,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垄断资本向世界扩展即资本输出的三种形式和来源: ?资本输出三种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 ?输出资本的来源:私人资本输出,国家资本输出——服务于私人垄断资本,维护世界资本主义制度 ?国际垄断同盟及其形式和作用: 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组织订立协议建立国际垄断资本联盟即国际垄断同盟 主要形式:跨国公司和国际联盟 实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其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 六、经济全球化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部分地缩短与发达国家距离,使劳动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可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获取更大利益。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后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扩大,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许多国家和国际社会面临治理危机,各国经济联系愈益增强,但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七、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人类社会基本规律和资本主义特殊规律的必然结果,不可否认其历史进步性,这些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变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这是因为: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雇佣的阶级地位,?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科学社会主义 两大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产生的两个条件是: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P243 这是由工人阶级本身的先进性所决定: ?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故最具有组织纪律性,最 大公无私 ?资本主义条件下,唯一被完全剥夺生产资料的阶级,唯一与资产阶级直接和完全对立的阶级,因而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性 ?在斗争中不断成熟的阶级。 三、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 ?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无产阶级革命的两种形式:暴力与和平。 四、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 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合理、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制度。这主要 表现在: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必然王国”是指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二、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首先,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然后,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简答习题 1、心外无物,存在就是就感知,。 答:这句话不对。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它都存在。心外无物将客观世界当作人类意识的产物,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2、理在事先。 答:这句话不对。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理在事先的观点,认为在客观物质存在之前,还存在着某种客观精神,犯了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3、割下来的手不再是人手。 答:这句话符合辩证法原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手是人劳动的器官。手离开了人体,徒具人手的形态,却失去了劳动器官的功能,从这一角度来看,离开了人体的手不再是人手。 4、人为什么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答:河流是不停歇地流动的,上游的水流会不停地取代下游的水流。当人第二次跨进某条河流时,他第一次跨进的河流已经流走了。这个事例证明了事物的发展必然会不断地导致旧质的灭亡与新质的产生,甚至引起事物根本性变化的辩证法观点。 5、相反相成。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矛盾的双方既互相对立,又互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矛盾的一方被消灭,另一方也将自然消亡。相反相成,与对立统一规律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6、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各自向自己的对方转化。福转化为祸,祸转化为福,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 7、简析“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哲学原理。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矛盾的对立或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对比、排斥、映照的性质。蝉噪与林静、鸟鸣与山幽,体现了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映照、衬托的关系。 8、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答:这句话不对。人脑是意识的器官,而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仅有人脑,离开了人类社会,也不会产生意识。 9、用哲学原理解释“谈虎色变”的现象。 答: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实在的反映。老虎是自然界中一种极为凶猛的动物,能对人类造成极大伤害。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老虎的这一特性形成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当人们谈到老虎来临或老虎食人的事情,就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10、猪孩王某长期与猪一起生活,十多岁时智商只有39,相当于正常人最低水平一半。后经专家7年教育帮助,始达69,接近正常人水平。试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答:王某虽然具有人脑这一思维的器官,但由于长期离开人类社会,与猪一同生活,所以不具备人的智力,后进入人类社会,经专家训练,才逐渐获得接近人的智力。猪孩的经历,充分证明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 答:这句话不对。社会意识作为相对独立的精神领域和过程而存在发展,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诸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但它依赖并反映社会存在,离开了社会存在,谈不上社会意识。 12、宇宙无穷无尽,不可充分认识。 答:唯物论认为,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可以被认知的。意识就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人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宇宙无穷无尽,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没有穷尽。认为宇宙不可充分认识,陷入了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13、简述“瞎子摸象”的哲学意义。 答:按照唯物辩证法观点,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事物的统一整体。瞎子摸象,将大象身体上的各个部位分别看成大象的全部,而看不到大象整体,显然陷入了孤立偏面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14、简析“欲速则不达”这句话的哲学意义。 答: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向前发展的。这些过程的发展和变化,是受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决定的。违背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一味求快,不但达不到目的,还会将事情办糟。 15、“人定胜天”这句话的意义与局限性。 答:在自然界与人这对矛盾中,自然界是可以被人类改造的。“人定胜天”显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伟大作用和豪迈气慨,但自然界又有自身发展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要合乎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16、简析“过犹不及”哲学涵义。 答: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质变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要保持事物的质,就不能超越事物保持自身性质的限度、幅度和范围。过与不及,都超出了事物质的规定性,都被排斥在某事物之外。在这一点上,它们的性质是相似的。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适度的原则。 17、“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哲学内涵是什么, 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包含着量变质变规律的原理。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这个成语给人以重要启示,即一定要重视量的积累,决不可忽视、小看“小”和“少”。任何的“大”和“多”,都是由“小”和“少”积累而成的。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扎扎实实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既日积月累,不断在综合素质方面自我修为,又防微杜渐,在思想道德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完善的人。 18、运用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原理,论述“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的道理。 答:1、事物的联系与发展都采取量变与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2、梅树从孕育花胚、花苞,到梅花开放之前,经历了一个在漫长冬日潜滋暗长的阶段。这是一个渐进的量的发展过程。从无梅花到有梅花,这是事物本身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质的变化是在量的积累基础上发生的。3、以此比拟人生,常常先要有量的积累,即长期的人生历练,然后才能有质的飞跃,即事业的成功。我们应以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不断投身于社会实践,经受磨炼,以提高自己,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较大贡献。 19、运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论述拔苗助长的荒谬性。,46, 答:1、自然界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人们认识世界就要充分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禾苗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一定自然条件下,有其必要的生长周期,这是由禾苗本身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3、拔苗助长无视禾苗的生长周期,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蛮干,结果导致禾苗枯死,当然受到自然的惩罚。4、这一寓言告诉我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20、简析“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句话的哲学意义。 答:长江大河万古奔流,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发展方向,如同江河的奔流一样,要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历史上的反动或落后势力妄图阻挡历史潮流,开历史倒车,只能是自取灭亡。 21、人对世界的认识就像镜子映照他物,这句话对不对, 答:不对。人对世界的认识并不像镜子映照他物,而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一方面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创造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2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答:这句话不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产量的增长有一定限度,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规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提法,过分强调了人的意志的力量,认为意识可以决定存在,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 23、真理有时是相对的,有时是绝对的,有的真理是相对的,有的真理是绝对的。 答:这句话不对。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24、有相对真理,有绝对真理,所以真理是二元的。 答:这句话不对。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它如同一枚钱币的两面,显示了真理的两重性。 25、试用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原理,论述1+1=2和1+1?2的道理。 答:1、真理具有绝对性,它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又具有相对性,它指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可以相互渗透、包容,还可以相互转化。3、1+1=2体现了真理的绝对性,因为在自然数中,这个等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1+1?2体现了真理的相对性。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个在量度上绝对相等的事物,任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叠加,都不可能等于标准的2个事物。4、1+1的结果可以在等于或不等于2之间转化,它体现了真理同时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两重性质。 26、真理与谬误之间,如同冰炭之不可同炉。 答:这句话不对。真理与谬误相互联系,既对立,又统一,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2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是绝对的,确定不移的。 答:这句话不全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但由于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与实践都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也不可能一次性完成,故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即相对性。 28、时势造英雄。 答:这句话是对的,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一方面,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英雄人物是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另一方面,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每一时代都会造就出那个时代的英雄,即使没有英雄也会创造出一批英雄出来。 29、历史是英雄与人民共同创造的。 答:这句话不对。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英雄中的绝大多数,来自于人民群众。 30、英雄造时势。 答:这句话不全面。一方面,英雄人物会对历史事件产生深刻影响, 另一方面,英雄人物发挥作用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要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意愿的制约。 31、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答:这句话不对。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杰出人物对历史会产生深刻影响,但他们的影响和作用不能违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历史上即使没有孔子,历史照样向前发展。 32、试析“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的内在涵义。 答: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常通过革命即阶级斗争的方式表现出来。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以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或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充分显示了革命即阶级斗争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 33.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答: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人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改进劳动资料,改造自然界,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而且,人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历史活动,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社会发展又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 3、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但一者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二者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 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 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分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抱负,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将来为复兴中华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34、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竖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六、材料分析题 ,一, 1、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都承认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复杂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并力求探索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本原,作出了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材料2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 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愤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材料4 1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 材料5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材料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 ,3,材料4、材料5的不同哲学倾向。 ,4,材料5同材料1、材料3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要点: ,1,材料1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不同点是:前者是形而上学的,后者是辩证法的。 ,3,材料4的观点是模棱两可的,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对立,材料5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材料1、3、5都是唯物主义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分析下列有关材料: 材料1 、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宇宙便吾心,吾心即宇宙”,《陆九渊集》, 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 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 得之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是也。”“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子语类》, 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的绝对”。 请回答: ,1,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要点: ,1,主观唯心主义 ,2,客观唯心主义 ,3,揭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3、下有三个哲学寓言的材料: 材料1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水中,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引自《吕氏春秋〃察今》 材料2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 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引自《吕氏春秋〃察今》 材料3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湖,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引自《准南子〃人间训》 请回答: ,1,材料1刻舟求剑和材料2楚人过河两则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其教训是什么, ,2,材料3塞翁失马的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合理之处和不可取之处是什么, ,3,上述三则哲学寓言对人们的思想方法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两则寓言说明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不随之而变化,不是被讥笑为固执迂腐,刻舟求剑,,或就会在行动遭受挫折和失败,楚人过河,。这两则寓言给人的启迪和教训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僵化停滞,必须顺应客观世界不断变化而不断变化。 ,2,寒翁失马这一哲学寓言揭示好事和坏事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好事和坏事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为坏事,坏事可 以变为好事。这一寓言的合理之外在于警示人们遇到好事和坏事都冷静对待与处理,不因好事而得意忘形,也不因坏事而悲观失望。这一寓言不可取之处在于是从个人家庭的狭隘利益而不是国家、民族的利益衡量好坏。 ,3,人们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和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矛盾的观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前进。 4、分析下列有关材料: 材料1 、列宁指出:“就本来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3,指出材料3的错误。 答案要点: ,1,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 ,2,否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出来的。 ,3,否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公开否认矛盾存在于自然界中,把矛盾仅看作是字面上、语句上的存在。 5、中国从古到今的思想家对认识,知识,的来源有各种不同看法。现将有关材料摘要如下: 材料1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材料3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的意思,,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 孙中山先生提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为三时期:第一由草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 行。” 请回答: ,1,材料1认为知识的来源是什么, ,2,材料2、材料3同材料1的共同点是什么, ,3,材料2与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什么, ,4,材料4揭示了知识的来源是什么,知与行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材料1认为知识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生而知之”即先天自生的,二是学而知之”即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2,材料2继承和发挥了材料1的“生而知之”说,有不学而能,不学而虑的“良能”、“良知”,材料3继承和发挥了材料1的“学而知之”说,认为人们的知识才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人的作为,即行动,而获得的。 ,3,材料2的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 ,4,材料4揭示的知识的来源是行动和人类文明的进化,知和行的关系是先行后知,以行求知,然后是知先行后,以知指导行,即行一知一行。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包含了唯物、辩证观点的合理因素。 6、分析下列有关材料: 材料1 、哲学史上有不少哲学家是用观念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理观念为依据。 材料2 、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是真理,而与感觉背离的便不是真理。 材料3、 波格丹诺夫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 请回答: ,1,材料1、2、3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 ,2,材料3与材料1、2的观点有无根本区别, 答案要点: ,1,主观真理论。 ,2,实质上是主观真理论。 7、下列是有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材料: 材料1 针对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一些人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马克思说:“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也批评一些人把唯物史观的原理当做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标签贴到各种物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并说明这些人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材料2 恩格斯在批评《,资本论,浅释》作者杰维尔时说:“他逐字逐句地复述马克思的概括性原理,而对这些原理的前提却只是一笔带过,结果把这些原理的意见往往给歪曲了,因为这些原理具有非常明确的界限,在杰 维尔的著作中却带有绝对普遍的,因而不正确的意义。” 材料3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请回答: ,1,材料1中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材料2中的杰维尔、材料3中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 犯错误、遭挫折所犯的共同错误是什么,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2,材料1、2、3共同的思想是什么, ,3,根据材料1、2、3说明为什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答案要点 ,1,三者所犯的错误是教条主义,其理论表现是理论脱离实际,照抄照搬,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具体怀。 ,2,材料,1,,2,,3,的共同思想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做行动的指南,而不是现成的公式,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错误。 ,3,上述材料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所决定的。实践性——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革命性——批判的、革命的、开放的,科学性——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其中,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和全部哲学、认识论的基础,正如毛泽东所概括的认识论总规律所揭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对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它说明了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割裂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8、以下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材料: 材料1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中生产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7页 材料2 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第694页 材料3 邓小平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的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运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历史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2,结合1、2、3,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关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答案要点: ,1,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 决定性。人类社会在这方面也像自然界一样,实质上服从服一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就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人的自觉活动可以认识社会规律、利用社会规律,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经受锻炼,坚定信心,促使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第一,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同样是一个否定的过程,即螺旋工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虽然人类社会总趋势是上升的,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过程中出现多次王朝复辟,社会主义出现的严重曲折,都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在事物发展中都起作用。任何偶然性背后都有有必然性在起作用,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的,所以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的,某些偶然事件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所以人类世界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还会出现大幅度的跃退。 第三,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这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新事物辩证否定旧事物,更有远大的前途和生命力。 ,3,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经历一个长时间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新陈代谢原理的具体表现,但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同旧事物的斗争有一个由弱到强、反复较量、逐步取代或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总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这一历史辩证法的通俗表达,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的思想都深刻地揭示了这个 道理。 9、关于人的本性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作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一个如果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不能说是个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有这四种萌芽,懂得并把它们扩充起来,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便连赡养父母都不行。 材料2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而好利,顺其发展,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憎恶,顺其发展,残贱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顺其发展,礼义、礼法亡。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其人的情欲,就必然产生争夺,破坏礼义、天下大乱。因此,圣人就用法规礼义教化引导人的本性,这样,才会出现辞让、符合礼义的行为,使天下得以治理。 材料3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2、3,分别指出其不同观点。 ,2,材料1、2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 ,3,材料1、2的共同缺陷。 答案要点: ,1,材料1表明,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材料2表明,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材料3表明,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 ,2,材料1的合理因素是人的善本性,只是有善的开端和萌芽,需要加以扩充和发展,否则边孝敬父母都不行。材料2的合理因素是主张对人的恶本性不能顺其发展,必须加以教化引导,这关系天下的乱与治。 ,3,材料1、2的共同缺陷是脱离了人的社会性来认识人的本性,是一种抽象的超历史超阶级的人性论,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10、关于自由问题,哲学家们有许多说法,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孔子认为:自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材料2 庄子认为:自由就是“绝对的逍遥”,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材料3 恩格斯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3,说明1、3的共同点,不同点。 ,2,比较材料2、3,说明其不同的哲学倾向。 ,3,参照材料3,简要评析恩格斯的观点。 答案要点: ,1,材料1、3的共同点是承认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总是相对的,受限制、受约束的自由。不同点是材料1的“矩”并不是客观规律,而是道德规范。材料3强调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从而使得规律为人类服务。 ,2,材料2是主观唯心论,材料3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恩格斯的观点指出了自由不能归结为一种主观状态,它是由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利用、支配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是同一定的物质实践过程相联系的。当人在实践中,既认识了外部世界的规律,包括自然界,,也认识了主体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支配自己行动时,人才会获得真正自由。 11、下面有关自由观的材料: 材料1、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命定”的摆布——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 材料2、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选择自主”,“这个选择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标准。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萨特《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 材料3、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又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请回答:,1,材料1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2,材料2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3,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 、答案要点: ,1,机械决定论的自由观,强调客观必然性,否定人的能动性,否定人的自由,导致宿命论。 ,2,唯心主义的自由观,强调人的能动性,但否认客观必然性,把自由看作绝对的,选择是任意的,最终会导致唯我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由观,自由与必然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 1 以下是我国冶金企业的改革经验和效果的部分材料: 材料1: 1990年,邯钢与其他钢铁企业一样,面临内部成本上升、外部市场疲软的双重压力,经济效益大面积滑坡。当时生产的28个品种有26个亏损,总厂已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然而各分厂报表中所有产品却都显示出 盈利,个人奖金照发,感受不到市场的压力。造成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厂内核算用的“计划价格”严重背离市场,厂内核算反映不出产品实际成本和企业真实效率。 邯钢从1991年开始推行了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改革。用产品的市场售价减去目标利润,按厂内工序反向逐步推算成本,使目标成本等项指标真实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变化。 摘自《经济日报》1999年1月25日 邯钢由于紧紧抓住了单位产品劳动时间的节约,使它们的产品成本连年下降。按同口径计算,1991年下降 9.86%,1992年下降12.35%,1993年下降14.57%,1994年下降16.42%,1995年下降24.67%,利润同样连年增长。 摘自《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材料2: 邯钢针对产品的不同情况,对原来亏损但有市场的产品要做到不赔钱或微利,原来盈利的产品要做到增加盈利,对成本降不下来的产品停止生产。 摘自《经济日报》1995年1月25日 从1991年到1997年,邯钢共投资40多亿元进行了22次大中型技改,每项均比别的企业少投入30,50%的资金,但效益却多产出50%以上……,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对高品质钢材的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目前只能生产普通建筑钢材局面,形成以板材为主,建筑用钢材为辅的产品结构。 摘自《了望》1999年第6期 材料3: 通过学习邯钢,邢钢(邢台钢铁公司)人学精了,学得有了市场观念……严格抓管理,吨钢成本下降,产值和销售收入都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总成本却比去年下降35 9%。 摘自《经济日报》1996年12月12日 济钢(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是在学邯钢过程中,从冶金行业涌现出来的又一个典型。济钢学习邯钢掌握了邯钢经验的实质,同时又在具体方法上加以创新。其不仅依据市场情况和目标利润倒推出成本计划,而且把主要经历放在影响成本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上,根据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同行业前三名和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的原则,核算成本,然后比较修正,确定出科学的成本计划再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考核。从1993年到1998年济钢在提取设备折旧率1128%,比全行业水平几乎高出一倍的前提下,实现利润却由1 48亿元提高到1 8亿元,增幅达216%。 摘自《经济日报》1999年7月8日 请回答: ? 从价值规律的要求出发,结合材料1说明邯钢改革举措的科学依据。 ? 结合材料2分析邯钢经营的成功所在。 ? 结合材料1、2、3谈谈推广邯钢经验的意义。 答案要点 ? 邯钢在内部管理改革中,改革过去生产经营严重背离市场的作法, 采取“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方法,遵循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要求,尊重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努力使本企业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些改革的举措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原理,符合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 邯钢经营的成功在于:注意按经济规律办事,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注意改进技术,以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注意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市场经济观念强,增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 冶金企业的改革经验和效果表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树立市场观念,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成本,提高活劳动的生产效率,努力减少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这些都具有普遍意义。推广邯钢经验,使广大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同量的社会总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品,普遍增强市场观念,以市场配臵社会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对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下面是一组有关垄断的材料 材料1: 2000年4月3日,美国法官杰克逊宣布微软滥用垄断地位,违反《谢尔曼反垄断法》,政府将提出处罚判决的建议。对微软的处罚使我们不得不深思中国是否需要反垄断法。在观念上,中央党政领导多次讲要鼓励竞争 反对垄断,在行动上,1987年以后中国鼓励发展企业集团,同时明确行政性的垄断公司不能作为企业集团得到支持,近年的中国电信、石油企业改组,原因之一都是为引入竞争机制,立法上已出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有2条有关限制行政性垄断及禁止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不过,遗憾的是至今我国尚未出台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并且力度更大的限止垄断的反垄断法。 有人担心反垄断法将会限制自然垄断领域,(如供水、供气系统)企业的活动。由于反垄断法承认“适用除外”原则,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实际上反垄断法还有其它作用,如反垄断法还可以限制外商溢用垄断优势。如日本根据反垄断法要审查日本与他国间的技术转论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如果技术转让合同附加了不合理的限制性条款,可要求修改合同或不予批准。 《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4月25日 材料2: 我国绝大部分企业规模比较小,市场集中度低,许多行业都存在过度竞争。在加入WTO步伐日益临近的时候,我们应该以更快的步骤改变企业过度竞争的现状,提高其集中度以加强其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国也存在反垄断问题,我国许多企业或行业进行着不正当竞争,企图垄断市场。 相对于我国电信市场的高度垄断而言,我国汽车产业则处于集中度低的分散状态。因此我国一方面在逐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同时,另一方面还得进一步规范分散零乱的汽车业。我国加入WTO之后现有关税壁垒将逐步消除,国内汽车工业将面临十分不利的局面。我国有百多家整车厂,但产量超过10万辆的只有一汽、二汽和上海大众公司,超过1万辆的 有14家,其余都只有几千辆甚至几百辆产出水平,导致资源配臵低效率和市场竞争无序。 综上所述,通过微软反垄断案例以及美国第五次兼并浪潮可以看出,美国政府总是在垄断与竞争之间依照提高效率和维护市场的原则寻找某种平衡,从增加整个国家福利的角度对垄断与反垄断作出裁决。对于我国来讲,面临同样的问题,即一方面打破某些产业的垄断局面,引入竞争机制,另一方面适当提高某些产业的集中度,以利于这些产业的发展。 《国际金融报》2000年6月23日 材料3: 中国电信的垄断并不是在自由竞争下产生的寡头垄断,而是靠政府多年政策扶植形成的垄断。这种垄断如果不打破,肯定影响中国电信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其结果是养成了中国电信这新一个巨大的缺钙儿——经不起竞争风险的考验,对加入WTO后中国电信的发展是不利的。 《人民日报》2001年6月18日 材料4: 2000年9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对于企业申请从事基础电信业务以及增值电信业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电信行业对于民营资本的开放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以目前很多民营资本都非常关注的转售的基础电信业务为例,《电信条例》将其列为基础电信业务的第9条,但同时又规定比照增值电信业务进行管理。这种含糊不清的表述,加上缺乏相应的实施 细则 测试细则下载防尘监理实施细则免费下载免费下载地暖施工监理细则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下载静压桩监理实施细则下载 ,使得实际的操作难以完整地加以界定。 《电信条例》正式颁布后,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的门槛有所降低, 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民间资本在电信业的地位仍然同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很不相称。除了电信业本身的行业特点外,整个开放过程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这是民营资本进入电信业务,尤其是基础电信业务的主要障碍。现有的基础电信运营商仍然不允许向民间资本转让股权以及增资,民营企业真正介入新的电信业务领域仍然没有切实可行的实现渠道。 人民网 2002年3月7日 材料5: 我国过去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企业没有竞争,所以无需制定《反垄断法》。但自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起,我国就把反垄断问题提上日程,开始采取一系列政策,培育市场环境,鼓励公平竞争,一个个国家部门和国有企业自行打破垄断,走向市场竞争。特别是近二三年,过去一向被称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电信、邮政、金融、电力、铁路运输和出口等6大国有企业和行业,纷纷分拆改组,引入竞争机制。国有企业垄断的“冰山”正在悄悄融化。 目前全世界共有84个国家颁布了《反垄断法》,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将来的《反垄断法》会采取绝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只禁止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而不禁止垄断状态本身。只要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不溢用垄断地位,法律就不会去干预它。因此,《反垄断法》不会成为我国规模经济发展的障碍,反而会维持生机勃勃的竞争机制,有利于促进规模经济的发展。 《中国工商报》2000年7月15日 请回答问题: ? 分析材料1—5,简述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我们应如何对待垄断。 ? 联系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基本思路。 ? 联系所学知识,简述制定《反垄断法》对我国国企改革及市场体系的作用。 答案要点 ? 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应当辩证地处理好鼓励适度集中与反对过度垄断的关系。一方面由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主导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命脉,因此应当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的关键部门和行业实行一定程度的集中,鼓励强强联合,组建大型跨行业的跨国集团,另一方面对大多数行业和部门应当鼓励它们进行竞争,防止过度垄断,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有利于形成一个规范化的市场体系。 ? 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基本思路有:(1)抓好大中型国有企业,放开小型企业,即“抓大放小”。(2)在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3)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的配臵效益。(4)将改革与改组,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5)推进配套体系的改革。 ? 反垄断法的制定对于我国国企改革和市场体系有重要作用。(1)有利于规范我国市场经济体系。(2)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3)有利于实现优胜劣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4)有利于形成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体系。 3、下面是一组关于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材料。 材料1: 2001年是实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之年,许多地方就业和再就业的矛盾十分突出。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仍将维持较高水平,月均保持在650万人以上,其中有93%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全年实现再应业下岗职工估计在360万左右。有关部门在年初提出全年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4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 5%左右的目标,看来实现的难度不小。 实际上,再就业难度加大并非始于今日。近三年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一直呈下滑态势:1998年全国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为50%,1999年已降到42%,2000年降至35%,今年又有明显下降在许多地方,缺乏专业技能的中年人(超过40岁)找工作非常困难,年纪偏大的(男50岁以上,女45岁以上)就更难。 在被调查的企业下岗职工中,家庭负担重,他们中有近40%的人将陆续离开再就业服务中心走向社会,70%的下岗职工同原企业存在着债务关系,如拖欠工资、未报医药费等,这是下岗职工劳动关系难以解除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失业人员最关心的问题是能否领取失业保险金,能否 尽快找到工作,各种保险关系能否接续。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的进程中,大批原具有固定工身份的国企职工下岗了。为了社会稳定,政府采取临时性措施,按企业、社会、财政各承担1/3的原则筹集资金,以国有企业为依托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实行保障网计划,担起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重任。1999年以来,中央财政每年拿出100多亿元,以保证下岗职工按时领到基本生活费,退休职工按时足额领到养老金。国家还设臵了三条保障线,使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让政府、社会为再就业工程付出了巨大代价,继续涌入大量下岗职工将使许多地方政府为此陷于只有招架之功的境地,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失业者通过正常渠道再就业的积极性,隐性就业成为普遍现象,使刚刚发育起来的劳动力市场降低效力。劳动就业专家认为,必须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把国企改革的社会代价限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 摘自《了望新闻周刊》2001年1月12日第46期 材料2: 瑞典—中国贸易委员会总经理格布庸说,入世所带来的失业人数的增加将是中国近期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特别是传统的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则要远远大于机遇。面对高质量的外国产品的激烈竞争,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将越来越难以保住目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其规模可能要逐渐萎缩,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得不宣告破产。结果必然是更多的人失业。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比较庞大的失业队伍,而失业人数的进一步增加势必使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 峻起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人们的利益差不多都依附于所供职的企业,一旦失业,生活、医疗和养老等都将失去必要的保证。因此,无论是家庭,还是政府部门或社会机构,各个方面对失业的承受能力都相当脆弱。 经合组织交流部经济问题专家乔治〃霍利迪也指出:“入世后,面对新的市场条件,中国将为调整付出明显的代价。一些工厂将关闭,一些农场的收入将减少,一些职工将失业。这将导致中国国内对社会保障体制提出新的要求,中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制在许多方面已经被认为不适应了。” 摘自《了望新闻周刊》2001年11月19日第47期 材料3: 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中国的就业工作和失业保险制度建设面临严峻的考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十五”期间每年将新增劳动人口800万人以上,加上 “九五”期间结转下来的失业人员595万人以及目前尚在再就业中心的650万人,劳动力供给总量为5200万人左右,而预计实际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为4000多万个。可以肯定,较之“九五”初期3 1%的失业率,“十五”期间失业率会有较大的提高,大概在5%左右。 对劳动力需求预侧结果显示,按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7%、就业弹性系数为0 13测算,2001年劳动力需求量为7216万人,比2000年增加557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需求量为2525万人。由此可见,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在2001年表现得较为突出。从总供求角度看,供大于求的状况将较为严重。2001年剩余劳动力将达到1406万人,比2000年的1195万人增加211 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是指城镇失业人口和下岗人员中有就业意愿的人口。 摘自《了望新闻周刊》2001年11月12日第46期 材料4: 大多数国家缓解就业压力主要着手:一是加速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力素质,三是扶持小企业,提高就业密度。加速城市化进程被认为是缓解就业矛盾最有效的途径之一。9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率已达75%,发展中国家为38%,最不发达国家为22%。目前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大约在49%左右,与同期国际社会比较,中国的城市化只能说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全国13亿人口中仅有30%左右生活在城市。据中国科学院《200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供的数据,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NP相当的国家相比,低于10个百分点,与国内的工业化率相比,低了12个百分点,与国内非农就业比重相比,低了20个百分点。因此,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引导、加快城市化进程,对于扩大就业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从农村就业形势看,中国只有15%的可耕地,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 1公顷,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尽管中国出现了庞大的农村移民大军,但仍拥有3亿左右的农业活动人口,占全国总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农民的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这对农村经济和吸纳外来人员的城市造成了压力。多少年来,如何减少务农人数一直是萦绕在政府官员和许多专家脑海的问题。加入世贸组织在短期内将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是占全国人口近3/4的农村及其所依赖的农业。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预计,在入世后的5年中,仅生产小麦的农户的就业人口就将减 少540万。 摘自《了望新闻周刊》2001年11月12日第46期 请回答下列问题: ? 分析材料1、2、3,简述我国当前就业方面面临的困难。 ? 分析材料2中的观点,解释“中国将为调整付出明显的代价”的含义。 ? 分析材料2、3、4,简述加快城市化进程,对于解决就业困难所起到的作用。 参考答案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矛盾极为突出,表现在:a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达到较高的水平,b 再就业困难加大,近年来下岗职工再就业率成下滑态势,c 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家庭负担重,d 我国加入WTO后,某些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e 中国社会的保障体制尚不健全,给工人下岗后的生活带来困难。 ?分析材料2可以看出,中国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兑现对世贸组织成员国的承诺,必须开放市场,降低关税率,这将使国内企业受到更为严重的竞争,某些工厂将关闭,职工将失业,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代价,但是加入世贸组织也会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在有些行业能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能增加就业率,对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速城市化进程,对于我国就业率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这是因为:a 加速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提高生产的规模和效益,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创造新的就业机会,b加速城市化进程,有助于形成新的 需求,促进生产的多元化发展,c 加速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用市场机制调节资源的配臵,从而有利于就业问题的缓解。 4,下面是一组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的材料: 材料1: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为开发电梯新产品,充分利用全球各国的优势,如在法国制造电梯门系统,在德国制造电子器件,在日本设计电动驱动装臵,最后在美国组装。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6年,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远超过国际约5 5%的年均增长速度。 如同交通工具的改进和铁路运费的降低曾经有力地推动了19世纪末各国的经济融合一样,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革命,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络的迅速商业化运用,则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和交易成本。到1996年,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80%在网上开设网址,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万台电脑连接入网,互联网用户达到6000万户。据一些研究机构预测,2001年全球信息产业值将达到3 5,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摘自《在动荡中发展》 材料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亚洲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引进直接投资和其他形式的外国资本,并且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出口。它们持续保持了5 5,8%的年经济高速增长,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向制成品出口国转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89,1994年,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3 65%,而发展中国家为8 59%。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根据《全球化与中国》、《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整理经济全球化使美国获得了巨额的国际资本。过去10多年里,美国始终是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大量的外资净流入,有效地抵销了国内私人储蓄水平持续下降和巨额贸易逆差的不利影响,对于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美国保持较低的物价水平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摘自《世界经济》1999年第8期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绝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除了得到捐赠和多边经济援助外,几乎吸引不到任何外国直接投资。 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四十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是30?1,而现在已上升到74?1。目前联合国成员国中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而二十年前仅20有余。 摘自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各国应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赢共存的目的。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 根据材料1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 根据材料2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 ? 综合材料1、2、3,说明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 参考答案 ?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获取剩余价值。当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时,资本必然向全球扩张。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因。科学技术进步使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成为生产、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交通运输和通迅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 经济全球化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以从中受益。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美国等发达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了巨大收益,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然遭受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掠夺,饱受贫穷落后之苦,世界的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 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应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发展机遇,加快发展自己,积极参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既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又让合作方获得利益,取得互利和双赢的结果。
本文档为【2016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最新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012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5KB
软件:Word
页数:5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9
浏览量: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