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举报
开通vip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1、战国楚地墓葬——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为战国初期曾(随)国国君乙的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1978年发掘。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南北16.5米,东西21米。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整个墓葬分作东、中、北、西四室。东室置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外有的类似窗户的图案,那是因为当时的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依...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1、战国楚地墓葬——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为战国初期曾(随)国国君乙的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1978年发掘。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南北16.5米,东西21米。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整个墓葬分作东、中、北、西四室。东室置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外有的类似窗户的图案,那是因为当时的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依然会在墓中生活,故他们也要通风。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岁左右;殉葬者为13~26岁的女性。 出土的器物有:编钟、玉佩、编磬、鼓、瑟、笙、排箫等大量乐器,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盖上,绘有包括青龙、白虎、北斗图形及二十八宿名称的天文图像,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国家之一。墓中还出土金盏、金杯、金带钩及长达48厘米的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是曾侯乙生前奢侈生活的具体写照。许多青铜器上有“曾侯乙乍(作持)”之类铭文,为判定墓主提供了证据。 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有220多件,是楚墓中年代最早也是最为精彩的,而且品类全,器型大,风格古朴,体现了楚文化的神韵。 2、战国青铜器的纹饰变化: (1)早期流行蟠螭纹,其次有谷纹,云纹、勾连纹等,花纹繁缛。 (2)中期常见反映现实生活的战斗、狩猎纹,流行各式云纹。 (3)晚期以素面为主,有凸弦纹,简单的螭纹带和花朵纹 3、“黄肠题凑”:是一种葬具形式,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此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黄肠”则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4、战国漆器制造: 漆器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发明,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商周时期进一步发展,但一直附属于木工业,直到战国时期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漆器以其轻巧、防腐、美观等特点,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取代青铜器皿,品类涉及到日常生活、礼乐、交通、军事、丧葬等领域。 战国早期,漆器比较厚重,用整木作成,全木胎,尚未完全脱离木手工业之外,很多是雕刻工艺品,浮雕多仿自青铜器。战国中晚期,胎骨变薄,在木胎上加用编织物,出现了夹纻胎漆器。仿青铜的浮雕花纹很少见,流行风鸟纹、云纹等。 第六讲魏晋南北朝考古 一、城址 (一)邺城:邺城遗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现在的漳河横贯其间。城址包括南北毗连的两个城址,分别称为邺北城和邺南城。曹操击败袁绍后,开始营建邺北城,成为曹魏的都城。魏文帝即位之后移都洛阳,乃以其为北都。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均建都于此。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建都于邺南城,邺北城仍在使用。 1、邺北城布局特点:(1)南北两区。(2)中轴干道,对称布局,宫城居于北部正中。 (3)邺北城西北矗立的金虎、铜爵(铜雀)、冰井三台。 2、邺南城:参考了北魏洛阳城的布局,并利用了曹魏北邺城的南垣向南营建的新都城。布局与北邺城相似。共有11座城门,已发现9座。东墙1座,西墙4座,南北墙各3座,其中南墙朱明门已发掘。城外侧筑有马面,东南角和西南角为圆角。 二、墓葬: (一)帝王陵墓 1、三国帝王陵墓: 2、西晋帝王陵墓:峻阳陵墓地、枕头山墓地 3、北朝帝王陵墓 1、北魏时期 (1)大同方山冯太后永固陵和孝文帝寿陵“万年堂” (2)孝文帝长陵(河南孟津官庄村东大冢) (3)宣武帝景陵(河南洛阳邙山乡冢头村) 2、东魏北齐帝王陵 3、西魏北周帝王陵(北周武帝孝陵) 4、东晋南朝帝王陵墓: 三个陵区:钟山之阳(富贵山东晋大墓)、鸡笼山之阳(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大墓)、幕府山之阳(南京汽轮电机厂大墓)。 南朝帝王陵(丹阳) (二)中原地区墓葬 1、墓葬分期 (1)第一期:曹魏至西晋初,大约相当公元3世纪。 较大型的墓葬,多是有斜坡墓道,甬道、两侧带小耳室的方形前室和长方形后室的砖墓。耳室之内放置陶器。 中型墓多单室砖墓,方形,长3-5米,前建甬道,但无石门。随葬品的种类和大型墓相似,以陶俑和模型明器为主,但数量较少,质量也较差,一般没有墓志随葬。 小型墓多平面呈长方形的土洞墓,竖井墓道,有的头部挖壁龛。随葬品仅有几件陶罐和一二枚铜钱。 (2)第二期:西晋中、晚期,约起于3世纪末,迄于4世纪初。 具有前后室(前后室砖墓、前后室土洞墓)的双室墓减少,多为单室方形砖墓和单室土洞墓。 大型墓葬都有宽大的砖筑墓室和长墓道,特别是墓道极长,一般在25米以上,最长的达37.36米。方形墓室的四壁,砌成外凸的弧线状。随葬有陶质的镇墓兽、牛车,鞍马和牵马俑,武士俑、仆从俑,以及庖厨明器,家畜家禽模型。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方形多子槅、翻口罐等器物。 中型墓,墓室长3--5米,甬道间设石门一重。墓道不超过20米。墓室装饰出现了室外砌筑护顶拱券和仿木结构。随葬品主要是陶明器和饮食用具,也有南方输入的青瓷器,并出现了形制较小的墓志。 小型墓,极为简陋,基本上是竖穴土坑墓,圹穴面积仅3平方米左右,深度最浅的仅距地面1.2米。少数圹穴内有葬具,包括木棺,陶棺和用小砖砌成的狭窄棺室。随葬的遗物很少,常常只有一二件陶罐。 (3)第三期,大约相当于十六国至北魏迁洛以前,即自4世纪初迄5世纪末。 墓葬形制有前后室土洞墓、单室土洞墓、竖穴土坑墓等。以大批陶俑随葬是这一阶段墓葬的重要特点,个别墓葬绘有壁画。特别是墓葬中出土的鎏金银碗、鎏金银盘、银高足杯、银长杯等。 (4)第四期:北魏迁洛以后的北朝时期,即5世纪末迄6世纪中。 大中型墓中,多数是方形单室的砖墓或洞室墓,偶有平面略作圆形的,前、后两室极少。随葬品仍以武装的仪仗和伎乐女侍俑为大宗,但数量种类都比以前更多。瓷器和低温铅釉陶器日益增多,出现了平置带盖的墓志。大型墓墓室和墓道两侧壁面原都绘有壁画。 小型墓面积窄小,有竖穴砖棺和竖穴洞室墓、竖穴土坑墓。随葬品较少,只有几件烧成温度低的陶器,有的随葬有少量永安五铢、常平五铢和永通万国等铜钱。一般不随葬陶俑。 2、随葬品的演变:中原地区墓葬分期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器主要有罐、樽、槅,灶,男俑,女俑。武士俑和镇墓兽等。 (三)南方地区墓葬: 即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云贵川黔地区。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不同,可分为长江中下游、闽广和川滇三区。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是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墓葬资料丰富,系统清楚,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1、长江中下游地区: (1)第一期为东汉末至吴初(3世纪初—3世纪中叶); 大型墓,带短甬道的横前堂后室墓最常见,前堂一至二个耳室,少数为双后室。前堂多攒尖顶,后室多平顶或券顶。 中型墓,平面呈长方形的单室平顶或券顶墓,带短甬道的单室券顶墓较常见。江西地区,长方形墓室内用砖柱间隔成前后室。 小型墓,长方形砖室和土圹,随葬品只有陶器和少量五铢钱。 大中型墓随葬品多陶器和釉陶器,漆器和铜器的比例也较高;青瓷器只占很小的比例。器类有形体扁宽的罐、盘口壶、熏和五联罐式谷仓、蚕形虎子。还多随葬砖或铅质买地券和铜五铢钱。 (2)第二期为吴中期至东晋初(3世纪中叶~4世纪初); 大型墓,前附甬道的前后室砖墓。 中型墓,平面呈凸字形的短甬道券顶单室墓,一小侧室,甬道偏向一侧的刀形墓。墓顶,“四隅券进式”的穹窿顶结构。墓的后壁内侧出现了加固券顶用的砖柱或其上再加拱券。在墓壁设有凸出的灯台或凹入的灯龛。墓室普遍地使用了较牢固的“三顺一丁”砌法。但中小型墓也常用平砖顺砌。 比较多的墓室布置了排水设施。 青瓷器迅速增加。新出现有扁壶、一盘二耳杯的组合、多子盒、三熊足砚、动物形插器、唾盂和较多的模型明器;流行堆塑阙楼人物的谷仓罐、球形熏和附有兽足的蚕形虎子。较晚出现了鸡首壶和球形虎子。明器中新增添如人首镇墓兽,穿山甲形镇墓兽等。 出现了反映佛教信仰的遗物,如谷仓罐上贴塑佛像,随葬装饰佛像的带扣及独立的陶质佛像。 小型墓较前阶段变化不大,以平面呈长方形的单室墓为主,甬道偏置一侧的刀形墓也有发现。随葬品中也有了少量瓷器,如罐、碗之类。 (3)第三期为东晋至刘宋(4世纪初—5世纪中叶); 大中型墓,前后室砖墓、近方形的单室砖墓和长甬道的单室砖墓;吕字形砖墓。长江中游地区,用砖柱及拱券间隔前后室的长方形墓,双室并列长方形墓,墓室后壁内增筑砖柱或拱券以保护墓顶。墓葬中砖砌祭台、棺床等设施。排水沟设施较完善。砖或石质的墓志。壁面装饰。江浙一带东晋墓内用砖砌出的‘凸’字形(个别为桃形)小龛和直棂假窗。甬道间的石门门券拱石上雕出了平梁,叉手等仿木结构(图)。大型墓葬在墓壁出现大面积拼砌的竹林七贤,荣启期人物画像砖(图)。 随葬瓷器减少,罐壶瓶类向瘦高发展,以凭几为中心的榻上用具逐渐成组。鸡首壶流行, 耳杯两端上翘,多作圆形。新出现碗托、三足炉和六蹄足砚。器物上流行用莲花纹饰。 金银饰品,多为桃形金片、花瓣形金钗、金簪之类。少数大型墓还出土了精致的玉器以及外来的玻璃器和嵌有金刚石的金指环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瘗钱现象也明显衰退。在一些大中型墓葬中,较普遍地发现持盾武士俑、牛车和马,以及床榻、帐座等。这些都出自中原西晋葬俗。 (4)第四期为齐、梁、陈三朝(即5世纪中叶-6世纪)。 大型墓,长甬道、墓壁砌出弧线的长方形单室砖墓。墓室穹窿顶或券顶,甬道内有一至二道石门。墓室中后部有砖砌棺床,石祭台,阴井。壁面上均设有桃形灯龛和直棂假窗。墓外,在封门墙的两侧常见坚固的挡土墙。有的大墓在墓室四壁的外侧分别砌有多道短墙来加固墓室。甬道和墓室的壁面:早期仍流行较大面积的拼砌画像砖,题材除竹林七贤,荣启期外,还有羽人,龙、虎和鼓吹骑从的内容;较晚的则仅用莲花忍冬花纹砖。有的在甬道壁面拼砌出蹲狮形象。 中小型墓,平面呈‘凸’字形带甬道的券顶单室墓。墓室有棺床,棺床前的阴井通向墓外的排水沟。壁面常见桃形灯龛和直棂假窗。墓砖的平面上一般印有细绳纹,侧面常模印有莲花纹、四出钱纹或网格纹。江西和古武昌地区,墓室内加砌砖柱的长方形墓。 随葬器物:陶瓷制品。瓷器更向修长发展,莲瓣纹饰。新出现:莲花尊、一盒五盏的组合器、粉盒、细颈瓶、高足盘、6-8滴形足砚。陶明器:男女陶俑,陶牛车和陶凭几;盘、钵、罐、耳杯、果盒;仓、灶和帷帐座等。少数动物石雕和大块石灰石做成的墓志。 2、闽广地区的墓葬:随葬器物——与长江中下游相似的鸡首壶、唾壶、钵、碗、砚等陶瓷器。 3、川滇地区: 四川成都到西昌一带的长方形单室砖室墓; 广元、绵阳一带的崖墓;云南姚安砖石合砌墓; 贵州安顺、平坝以小型石板构筑的石室墓; 昭通的石室墓。 (四)北方地区墓葬:北方地区指嫩江、辽河以西,长城以北,西至新疆以东的广大地区。 1、鲜卑墓葬: (1)慕容鲜卑墓葬:以辽宁北票最为集中,时代约3——4世纪。墓葬形制为长方形或长方梯形土圹石椁木棺墓,随葬品和葬俗都表现出鲜卑民族和汉族融合的特点。典型代表墓葬有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夫妇墓。 (2)拓拔鲜卑墓葬:发现墓葬主要有黑龙江呼伦贝儿盟陈巴儿虎旗完工墓群和新巴儿虎旗札赉诺尔墓群。使用头宽脚窄的梯形墓穴,宽头部设二层台或龛,其上(内)陈放随葬器物和殉葬家畜。使用牛、羊、马和狗等家畜随葬,往往用支解的头或蹄作象征。随葬铜釜、铜戒指等具有草原色彩的器物,骨制和石制的武器和工具较多,陶器粗糙,多施有暗纹。桦树皮器皿很有地方特点。 2、河西魏晋十六国墓 在甘肃西部酒泉、嘉峪关及敦煌一带,发现很多魏晋十六国墓葬,多分布在戈壁滩上。墓冢由砾石堆成,大中型墓在洞室内砌砖室。酒泉和嘉峪关多大中型墓,敦煌则多中小型墓。 魏西晋墓,大型具前、中、后三室,中型为前后二室,墓门拱券之上砌有建筑雕饰和彩绘的高门楼。墓室内部壁面嵌砌画像砖或绘小幅壁画,内容有宴饮、厨事、庄园耕牧、采桑、打场等生活和生产场面及坞壁形象等。 西晋末十六国墓,酒泉发现的前后两室的砖室墓,也有门楼雕饰和墓壁彩绘,壁画中出现了西王母、东王公、羽人、神兽和各种云气纹样,墓主人持麈尾坐榻上,前置凭几,上绘曲柄盖。敦煌多单室洞室墓,无壁画。 (五)东北地区墓葬: 东北地区指辽河以东,鸭绿江以北的地区,主要发现魏晋十六国墓葬和高勾丽墓葬。 1、魏晋十六国墓葬:以辽宁辽阳为中心,在北自沈阳、南至旅大的范围内均有发现。用石板、石块砌筑墓室,砖墓少见。大型石室墓内常有彩色壁画。随葬品多装饰品,其中腹部穿孔的陶瓶、把杯、炭炉、马具、金花冠和各种金饰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 2、高勾丽墓葬: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南段以南,以桓仁为中心的浑江流域和以集安为中心的鸭绿江北岸。 (六)新疆地区墓葬: 1、魏晋十六国墓葬:多分布在吐鲁番的哈拉和卓和阿斯塔那两地,近些年在库车一带也发现了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大型墓为带斜坡墓道的土洞墓,方形或前窄后宽的方梯形。随葬品多木器,有盘、耳杯、碗、勺、灯座、衣架以及彩绘木俑、木马、木牛车等。少数墓中有壁画,有的还随葬主人生活的纸本画稿,纸质的衣物券等。 2、车师墓葬:分布在雅尔湖古城北,多竖穴墓,无葬具,随葬品仅见陶把杯、浅陶钵或内置双杯的盘形钵等。 三、佛教遗存: (一)早期佛教遗物 (二)石窟寺:简单说就是开凿在河畔崖间的佛教寺院,是僧俗信徒礼拜、供养、起居和禅修的场所。起源于古代印度,随佛教发展和东传,石窟寺及其建筑雕塑艺术也传播到中国内地。大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开凿石窟,公元5——8世纪是中国石窟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的石窟通常可分七类: 1、窟内立中心塔柱的塔庙窟; 2、无中心塔柱的佛殿窟; 3、主要为僧人生活起居和禅行的僧房窟; 4、塔庙窟和佛殿窟中雕塑大型佛像的大像窟; 5、佛殿窟内设坛置像的佛坛窟; 6、僧房窟中专为禅行的小型禅窟; 7、小型禅窟组成的禅窟群。 (!)石窟寺分区:根据洞窟形制和主要造像的差异,这一时期佛教石窟可分为新疆、中原北方、南方三大地区。 (三)寺院遗迹和单体佛教造像 四、中外文化交流的遗迹和遗物 1、金银器:目前发现的主要有:甘肃靖远的东罗马鎏金银盘;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相互土的鎏金银壶;山西大同北魏封和突墓中出土萨珊朝波斯狩猎纹银盘、银长杯、银高足杯;大同北魏城址发现的多曲银长杯、银碗;广东遂溪南朝窖藏出土的粟特银碗等。 2、铜器:大同北魏平城遗址窖藏出土铜高足杯3件,被认为是具有强烈的希腊化色彩,其制造地可能是巴克特利亚。 3、货币 (1)东罗马金币:发现的数量不多。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夫妇喝葬墓出土3枚;西安北周李诞墓出土1枚;宁夏固原北周田弘墓出土5枚。 (2)萨珊朝波斯银币 4、玻璃器 (1)罗马玻璃器 (2)萨珊朝波斯玻璃器 (3)印度玻璃器
本文档为【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115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9-08-20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