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播学 名词解释 135个

传播学 名词解释 135个

举报
开通vip

传播学 名词解释 135个传播学概论 1、传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具有“公共”、“社区”的意思,经过约定俗成演变成今天的“传播”、“传递”、“沟通”的意思。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是一种行为(人为主体),一种过程(动态),一种系统(综合性)。他主要包括:传播学概论、传播学研究方法、文化传播学、传播学研究专题、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广告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影视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总结: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1)传播...

传播学 名词解释 135个
传播学概论 1、传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具有“公共”、“社区”的意思,经过约定俗成演变成今天的“传播”、“传递”、“沟通”的意思。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是一种行为(人为主体),一种过程(动态),一种系统(综合性)。他主要包括:传播学概论、传播学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文化传播学、传播学研究专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广告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影视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总结: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 2、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有以下三种说法:共享说:(传播是一个信息共享的过程)、劝服说: (传播是有目的的影响别人的一种行为)、反应说:(传播是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3、传播的四要素:传播者(信源)、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方式或渠道(信道)、传播接受者(信宿) 4、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研究涉及1)自然科学-研究传播媒介的技术性支持。2)社会科学-揭示社会信息和传播的规律。3)人文科学-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传播学的一般理论包括:信息理论、符号理论、意义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反馈理论、模式理论等,是关于一般传播规律的总结。传播学的分支理论包括:大众传播学、组织传播学、人际传播学、内向传播学。 5、“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1)信息论:创始人:香农。开辟传播学研究视野,提供了具有传播史意义的“信息”概念。香农信息概念: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2)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被称为控制论之父”。主张任何系统按一定秩序运行,系统从有序向无序,从确定向不确定变化倾向,因此需要控制才能良好运行。并引入“反馈”的概念。反馈成为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媒介制度、传播效果研究领域都渗透反馈概念。 3)系统论: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主要特性:整体性和互相依存性。系统各要素之间有相互作用力。等级制。系统往往是一个个相嵌入的,一个系统是另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家庭,社会系统组成部分,每个家庭又有子系统。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整体性观念,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之和。 6、1.传播过程中的四个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 2.传播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信息的传达、信息的接受、信息的反馈 7、传播的社会功能:获取信息、社会化途径、知识教育、舆论监督与指导、文化传承与交流调节身心 8、传播的负功能:媒介情境非真实化、信息庸俗化、文化殖民化、思想行为惰性化 9、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联系组成的新的传播系统。一般是指两个人之间面对面亲身传授,所以有时又称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另外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借助于物质媒介进行的一对一传播也是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功能:A传播和接收信息渠道多,方式灵活。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并用。B人际传播信息意义更为丰富复杂。传播语境会有特殊信息意义形成。C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D人际传播是非制度化传播,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E人际传播活动中,各方经验范围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10、组织传播:组织指有一定目的、任务、用一定形式编制起来的集群结构。组织传播则是指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简言之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11、传播媒介分为身势、口头、文字、电子。 12、媒介理论:主要指关于媒介自身效果的理论和人们对于媒介的认识。即剖析媒介在心理上、社会上和文化上对人们的影响。 13、媒介文化:指社会总体文化系统中,以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人的方式为主要原因而构成的亚文化系统,它包括“具有多重功能的整个体系、媒介运作方式及其中的符号、意义和价值观,还包括媒介生存于其中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多种变数。” 14、传播效果: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所引起受者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传播效果研究是传播学的主导分支,也是迄今为止最受重视、开拓最深、成果最丰的传播研究领域,更是大众传播研究的基石。 15、定量研究的基本步骤: 1)研究题材的选择;2)研究目的和假说;3)研究的理论依据;4)研究的具体方法;5)样本和抽样设计;6)收集资料的方法;7)工具的确定和设汁;8)资料的登录和分类;9)资料分析方法设计;10)研究报告。 16、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理论研究侧重于探讨传播学的那些向研究人员提出挑战的问题,对学术的完善和发展有益,主要在于检验传播学领域一些内涵抽象的概念和假设。应用研究是解决当前传播学所关心的问题的研究,是传播所涉及的各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如传播过程的研究,传播媒介的研究,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研究,传播效果的研究,反馈的研究等), 17、抽样方式方式包括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种。(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分组随机抽样、地区随机抽样、多段随机抽样、系统抽样。非随机抽样:任意抽样、立意抽样、配额抽样街角抽样、集体抽样、现存资料利用。) 18、问卷类型可分为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开放式问卷的特点是被调查对象可自由回答,轻松面对。调查对象充分表达意见,甚至可能提供调查人员预计不到的资料。封闭式问卷是研究人员预先为被调查对象提供了多项选择,不仅所提问题较为大众化,同时可以用数量表示,统计分析也比较快捷。) 19、采样设计是按照严密的抽样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合适的问卷到实地进行访问,也叫实地收集资料,是传播研究过程中,以问卷作为中介同被研究对象或研究资料发生交流,并收集有关资料的活动。采样设计一般在观察、交谈、邮件、电话、日记、仪器监测的方法中选择适当的研究方式,常用的是观察法和日记法。 21、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是指对具体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所作的分析,是对传播内容的客观的、有系统的和定量的研究。 22、传播学科兴起的主要因素:社会因素(大众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学科自身因素(诸多学科交叉互渗)、外在环境因素(德国纳粹上台之后,大批欧洲学者“流亡“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23、行为科学(Behavior Science):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科学。 24、传播学四大先驱(非重点) 1)拉斯韦尔:政治学家,著述颇丰,在传播学领域影响很大。两篇重要论文。其一,博士论文《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其二,论文《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传播学史上著名的“五w”模式和对应的五种研究;第一次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种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2)卢因:主要研究领域为团体动力学或群体力学。对传播学研究贡献:其一,团体动力学对于人际传播研究的启示。核心观念: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不仅要考虑个人因素,更要考虑其所属团体因素。团体动力学研究个人在团体或者群体中的行为表现,用公式表示:B=f (PE)B=behavior P=person E=environment f=function其二,“把关人”理论(gatekeeper)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传媒的“把关”是一个有组织、多环节的过程,虽然有记者、编辑的非人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的作用是有限的。传播过程是层层把关之后的结果。 3)拉扎斯菲尔德与“两级传播”理论:在四大奠基人中,拉氏对后来传播学发展影响最大。影响有二:其一,“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意见领袖”对于受众作用强大。其二,传播学研究方法方面的贡献。 4)霍夫兰和说服理论:霍夫兰的研究直接影响了传播研究对传播社会效果的重视。霍夫兰和耶鲁学派对传播学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二是通过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对否定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起到了很大作用。 25、传播学的两大学派: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 26、从典型传播实例看传播外延: 1)人内传播:(特点:内省式,自我传播)。2)人际传播 (FTF):(特点:个人之间、一对一)。 3)组织传播:(特点:有组织性和目的性,一对多)。4)大众传播:(广播、报刊、网络)。 27、信息:是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传播的核心。(没有无信息的传播,也没有无传播的信息),信息是一切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们的认识和思维的过程中。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 28、信息分类: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 29、社会信息是传播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图片、影像等物质性+精神性 30、电子媒介:广义: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电话、电报、手机、mp3、广播、电视、网络。狭义: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仅集中在公共性的广播、电视、电影、网络。 31、人类传播发展四个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语言的产生) 2)文字传播时代(1、文字传播的文化性 2、文字传播的意识形态性 3、文字传播的意义) 3)印刷传播时代(1、印前的手抄阶段 2、纸的发明和普及 3、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4、印刷与文明) 4)电子传播时代 32、信息社会: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指的是“信息成为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位置;2、劳动力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主要依靠信用;4、贸易不再局限与国内,版权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33、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传达和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因素。符号的形态多种多样,携带信息和表达特定意义的皆属于符号。 34、象征符的特点:象征符是一种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既能表示具体事物,也能表示抽象事物,一切自然符号不是象征符。不具有遗传性,后天习得的结果。自由创造的,和其指代事物之间关系随意。象征符具有多重性和时代性。语言是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35、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的功能:报告、推论、判断 非语言符号的功能:1、传播态度和情绪;2、辅助语言传播3、代替语言 36、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精神内容的交流,即意义的交流。 37、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的整个过程是传播内容的过程。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传播语境的意义+传播符号本身的意义 38、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9、选择性定律 1、选择性接触:是指人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吻合的信息,避免接触与个人意见不合的传播信息现象。选择性接触包括对某类信息接触,也包括对某类信息不接触。它是传播信息要到达受众领域需突破的第一道防卫圈。 2、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根据自己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做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自己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 3、选择性记忆:人们根据各自需求,在已经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存储大脑之中。它往往是在无意识中完成。 40、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但富有主动性。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3、讯息(信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发生意义交换,达到互动目的。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工具。是讯息搬运者,也是传播过程的中枢环节。媒介多种多样,不同传播系统和传播过程中媒介不同。 5、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受传者给予传播者的反作用。 41、拉斯韦尔“五w”公式(拉斯韦尔:传播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人) 五w 五个研究领域 Who(谁)控制研究 Says what(说了什么)内容分析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分析 To whom(向谁说)受众分析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传播效果研究 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为理解传播过程和特性提供具体出发点;划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局限:早期模式,不完全的,尽管考虑到受传者反应,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拉氏的传播模式隐含着这样的认识:传播是传播者单向影响受传者的过程;传播过程主要是一种劝服性过程;这个模式假定任何信息在没有反馈的作用下都有效果。 42、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意义:早期用于描述电子通信过程,为传播过程研究提供重要启发。尤其是噪音概念的提出和引入,对于传播过程的技术研究和设备环节研究有很大启发;也预示了社会传播不是在“真空”中进行。 局限:将电子通信模式完全“克隆”进人类社会传播是不科学的,因为互动是社会传播的本质。这个模式依然显示了缺乏反馈的缺陷。 43、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44、人内传播(基本过程和要素) 感觉:视、听、触、味、嗅。人内传播出发点。 知觉:感觉的集合,对事物整体印象综合把握的过程。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知在头脑中的再现。事物特性的记忆。 概念:对于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进行思维的工具。 判断:对事物之间关系和联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人类决策的基础。 推理:从已知推出未知,在判断基础上进行,在人类思维中体现出来。 45、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群体意识:群体成员所共有的意识。群体意识在群体传播中形成,一旦形成,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4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群体骚乱,自发游行、集会、抢购风潮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是一种非常态的传播。 47、大众传播的定义: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 2.人数众多的传播对象 3.大批复制并公开的传播内容。 48、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报社、电视台、电台等。 2、传播行为: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现代科技是大众传播的前提。 3、受众:社会上的一般大众。Mass:一般人,匿名性的,非特殊阶层或群体。 4、信息:公开,商品属性+文化属性。 5、传播过程:单向性。一是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二是没有较为高效的反馈渠道。 6、传播性质:制度化传播。国家宏观调控。 7、传播趋向:随新媒介环境变化而变化。大众-分众;泛播-窄播。 49、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和规定、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 50、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大众传播功能观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大众传播有意识制造形象、引导舆论倾向,给人物和事件赋予一定公众效应的功能。社会媒体聚焦、人物知名度,宣传或炒作行为。 2、社会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强制功能:通过对偏离社会规范和公众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将违反道德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舆论制裁。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信息泛滥、表面关心之下的冷漠,花费大量时间在传媒上,失掉行为主动性。被动的接受者。 51、信息环境: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52、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 (1)具有特殊涵义的信息符号。 (2)符号包含特定的观念和价值,不仅仅是告知,而且是指示性的,对人的行为有制约作用。 (3)某类信息达到一定规模,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 53、信息环境的主要制造者:大众传播。原因:大众传播复制、生产和大面积传播信息;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特点。 54、传播媒介:1.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基本义)2.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也称传媒机构——媒体(引申义) 55、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56、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 1.报刊的媒介特征:是视觉媒介,是阅读媒介,时效性较差,保存性强,读者拥有较大的选择权,适合传达深度信息 2.广播的媒介特征:是听觉媒介,时效性较强,保存性和选择性较弱,影响面广 3.电视的媒介特征:是视听合一的媒介,时效性强,保存性和选择性较弱,具有较强的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 4.互联网的媒介特征:是一种诉诸多感官的媒介,时效性、保存性和选择性都是最强的,可控性较差 57、电视人: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成长的一代人。在电视画面和声音的感官刺激下长大。注重感性与感觉,与在传统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重理性、重逻辑思维的人形成对比。同时,封闭狭小的收看环境塑造了内向、自闭、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的“电视人”的人格特征。 58、容器人:在电视媒介环境中长大,自闭、叛逆,易受大众媒介暗示,行为“电视化”。 59、大众传媒——大众传播的传播者: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1.基本职能是制作和传播讯息,控制着传播内容,因此,大众传媒的研究被称为“控制分析”。 2.传播者的特点:地位稳固;是一种社会组织;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3.大众传媒组织的制约与控制 一)总体目标制约因素1、经济因素2、宣传目标3、公共性和公益性 二)信息生产传播过程中的控制1、新闻选择“把关人”理论2、大众传媒的把关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3、新闻编辑部的内部控制 60、受众:接受信息传播的群众。原指演讲的听众,引入传播学后,泛指报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在大众传播领域,受众泛指观众、听众、读者等大众传播领域的信息接受者。 61、传播效果的概念涵义:1.定义(双重涵义):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侧重于微观过程分析。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效果的总体。侧重于宏观效果研究,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考察对象。 62、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大范畴。一般而言,态度是指个人或团体对某事、某物或某种观念的心理倾向。传播学中的态度研究包含三个部分:1.认知:形成态度的基础。2.情感: 关键支配作用。3.行为:情动于中发于外的自然结果。 63、耶鲁学派主要从传播来源、传播技巧(方式)和传播对象三个方面进行传播效果研究。 64、耶鲁研究的命题: 1.一面提示还是两面提示;2.明示结论还是寓观点于材料; 3.诉诸理性还是诉诸感情;4.诉诸何种程度恐惧传播效果佳。 65、休眠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有上升趋势。 66、议程设置功能:是指大众传媒的一项表现显著、作用突出的功能。对被大众传媒包围的受众而言,大众媒介为受众安排了“议事日程表”,引领了他们议论话题的范围,影响了他们对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决定了人们谈什么和想什么。 67、议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 意义:1、反拨了大众传媒的有限效果或无力效果论,从考察大众传媒影响人们认知出发,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对传播效果研究摆脱既有框架有突破意义。 2、将大众传媒背后的控制问题讨论再次推向前台。把关问题。媒介起作用的“力学问题”-政治、经济、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局限:只强调传媒巨大的“设置”社会议题一面,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一面,媒介的议程设置的最终效果,从长期来看,不能忽视时代、文化背景和受众等方面的的因素。 68、议程设置模式(the Agenda-Setting Model):议程设置也称为“议题设置”。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对所报道的重心的选择,从而构建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轻重缓急:人们将倾向于大众媒介所设置的轻重秩序来理解事件。 69、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弗勒和丹尼斯总结了传媒议程的五大功能: 1.传媒是现实的把关人 2.通过设置议题,传媒可能影响受众的认识和关心 3.通过设置议题,传媒可以提高公众对某种情况的认识和关心 4.确定重大的社会问题 5.传媒和社会机构共同影响公众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70、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71、地球村: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72、媒介即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73、“热媒介”和“冷媒介”: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74、“电视人”: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的概念,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一种概括。“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75、“容器人”:“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 76、“媒介依存症”:这是现代人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其特点是:过渡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77、“他律性欲望主义”:日本学者佐藤毅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而且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 78、“电子乌托邦”:“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79、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80、“把关人”: “把关人”是传播学四位奠基人之一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一个概念。50年代,怀特将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81、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与信息)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82、社会传播:特指社会传播,简称传播。既指社会信息的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运行。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83、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84、信息产业:是专门从事信息产品的加工、处理、传播和服务的产业。信息产业的发育和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际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尺。 85、符号: 符号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的物质载体。也指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意义作为符号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全部内容,是主体对客观事物(指示物)进行阐释(符号化)的结果。 86、信号:信号就是反映指示对象的特征,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着自然因果关系的一类符号。具有物理性质,而象征符则具有人类语义性质。其特点包括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冒烟是火的信号,乌云压顶是大雨来临的信号,发烧是得了某种疾病的信号,青年人长胡须是发育成熟的信号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萤火虫发光是一种求偶行为 87、象征符:象征符是通过人为约定的方式用作指示对象的代表,与指示对象建立起非必然性联系的一类符号。象征符的特点:1、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不仅能够表达具体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88、意义: 意义是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是客观事物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也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89、人内传播:也称自身传播,自我传播,内向传播。是发生在自身内部的信息传播过程,沉思默想及自言自语等都属于此类。人内传播是其他人类传播得以展开的基础,没有人内传播 能力,任何形式的传播活动都无从进行。 90、人际传播:又称人际沟通,它是人类传播的主体。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而彼此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协调行为的社会活动。一般认为它有两种方式:面对面的交谈和通过中介进行的信息沟通,如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手段进行的交流。 91、组织传播:是发生在社会组织中的传播活动,其功能在于通过信息传递而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连为一个整体,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行和目标的有效实现。具体来说功能有四点: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92、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分解为四层含义:(1)为数众多的传播者(2)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3)人数众多的受传者(4)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大众传播的特点1.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台、电视台以及音像制作公司等等。(组织性、制度性)2.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克服时间、空间限制)3.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一般人,非特定)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包括思想、科学、道德、政治、法律、宗教)(是特殊商品可交换,会产生观念等变化。)5.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反馈较难)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93、信息环境:就是由大众传播所建构的一个拟态环境。 94、大众传播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95、媒介控制:是指传播制度中通过某些环节或因素对传播媒介的传播行为进行约束和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 96、大众:是伴随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这种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分界点。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大众社会打破了以往传统社会的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的存在,即大众。 97、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狭义和微观的层面上,指具有说服或宣传意图的传播活动在传播对象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一是在广义和宏观的层面上,指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和受众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综合。 98、子弹论:又称魔弹论、靶子论、皮下注射论,是强效果阶段的代表性理论。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传播效果,其情形犹如子弹(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射向坐以待毙的靶子(受众)。表明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无法抵抗的传播效力,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刺激。 99、休眠效应:霍夫兰等人在实验中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传播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传播效果则呈现上升趋势。这就是所谓的“休眠效应”。这一现象说明,随着时间的流逝,信源可信性的影响趋于减弱,而传播内容的作用开始真正发挥出来。 100、国际传播:指的是跨越两个或两个国家及其文化体系的信息交流,包括透过个人,团体,政治或科技而转移的信息及数据。 101、全球传播:国内的传播叫做国内传播,两国或多国之间的信息传播称为国际传播,而把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融为一体,以全球为关照对象的就是所谓的全球传播。 102、新媒介:指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而而产生的新型媒介,具有传播方式的双向性、传播功能的融合性、传播技术的先进性和传播内容的全球性。 103、信息主权:信息主权是在国家主权概念上演化而来,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 104、文化帝国:又称媒介帝国主义,是西方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生活进行系统渗透和控制,以达到重塑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使之服从帝国主义利益的目的。 105、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106、拟态环境:由李普曼提出,也就是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的再现,而是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07、两级传播:大众传播的信息流往往不是一步到位地传播到受众那里,而是先到达一小部分意见领袖,再由他们传递给周围的受众,这个过程被称为两极传播,即“媒介信息----意见领袖”和“意见领袖----广大受众”。 108、非语符号的类型: 1.外貌与衣着 2.表情与眼神 3.姿态动作 4.触模行为 5.空间与距离 109、传播模式研究分为三大类,也是三个阶段: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110、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过程: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2.信息传播既然属于与精神生产密切相关的范畴,那么,要考察信息传播,就不能不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产隶属于上层建筑,它受经济规律制约的同时,更受上层建筑制约。 3.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也必然会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精神生产关系包括: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即所有制关系;人在精神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精神产品的分配及消费关系。 4.精神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全过程。 111、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群体的本质特征有两个: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这就是说,参与群体活动的个人都是带着某种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关心、兴趣等等而集合到一起的。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例如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我们消费者”“我们青年人”等,“我们” 体现了一种主体共同性。 112、群体和组织的区别 1.从形成的途径来看,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而组织则是基于某种社会需要,按照社会契约而人为地加以建立的。 2.从成员的互动来看,在群体中,其成员的互动虽然也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但这种规范并不是很严格,活动的余地较大。在组织中,成员的互动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的,这些规章制度一般都很严格,并且往往是形成文字的。 3.从结构以及层次来看,群体在结构上显得松散,往往没有形成一定的层级,是非结构性的;而组织则具有一种权威的分层体系,形成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部门有上级部门、同级部门和下级部门,职务也有上司、同僚和下属之分。 113、集合行为的概念:指在某种条件的刺激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114、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1.群体暗示:是指通过间接的示意而非直接的说服来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说服技巧。 2.群体感染:是指某种观点、情绪或行为在群体暗示机制的作用下在群体中迅速蔓延开来的过程。 115、流言的特点是: 1)信息快速增殖。常态下的流言是在私下的人际渠道中传播的,其流传速度较慢。而在集合状态下,流言的散布多采取“演讲”的形式进行,这就使流言信息连同它携带的情绪以极快速度散播开来。2)信息奇异回流。在集合行为中,人们不需为信息的正确性或准确性负责,每个人都可以随意改造流言内容。而且,人们也不必确认信息的来源,这就导致了一种奇特的回流现象:同一个流言在经过许多人的传递之后,又重新回到它的发布者那里,这时它已经被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连发布人也很难辨认,甚至会把它作为新的信息而接受。集合状态下的流言传播,往往伴随着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机制。3)伴有大量谣言。谣言与流言不同:前者无论是自然产生的还是人为制造的,都有一定的事实作背景;后者则是有人故意凭空捏造出来的。在集合行为中的人们没有理智来识别那些随着流言快速扩散的谣言,因而总会有一些人散布谣言、操纵人群,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116、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特点:不能简单地等同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环境的再现;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向社会提示的环境;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因此,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117、传媒制度的规范理论 1.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媒介规范理论; 2.自由主义( Libertarian )媒介规范理论; 3.社会责任( Social responsibility )媒介规范理论; 4.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 5.苏联的共产主义( Soviet-totalitarian )媒介理论; 6.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118、传播制度: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119、大众的主要特点1)规模巨大性2)分散和异质性3)匿名性4)流动性5)无组织性 6)同质性 120、评价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意义: 1)认为受众具有选择能动性,纠正了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论"2)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对子弹论和皮下注射论有否定作用3)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作用,纠正了40-60年代的传播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 局限性:1)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比较浓。2)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的揭示受众与传媒的关系。3)阐述的受众能动性有限,仅限于媒介的选择能动范围内,没有反应受众作为社会实践主体,有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具有的能动性。 121、传播效果: 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1.外部信息作用于们的知觉的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2.作用于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3.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122、“传播流”是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的众多制约因素,对否定子弹论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传播流研究过于重视媒介效果的无力性和有限性,后来被人称为“有限效果”论。 123、受众属性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4)受众的阶层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高层人士的影响较小。 124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意义: 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2.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不足:1.“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是一个绝对的常量。2.“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御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3.“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若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限制。 125、培养分析的意义 1.揭示了大众传媒对人们现实观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培养社会共识”和“主流化”过程实现的; 2.它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内容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传播事业的本质。 126、实地调查法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其英文名为Fieldwork。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奠定的。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实地调查法的特点:1.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2.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花费时间和精力,花费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如果方法运用有不得当的地方,那么其信度和效度也会大打折扣。 127、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 1)政治原因:政治活动重视传播媒介的使用,利用之宣传各自的政治主张,塑造形象工程。各类竞选要求各候选人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在所有媒介上展开攻势。2)经济原因:经济上美国是二战后最强大的国家,自由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生产的扩大,产品的增多促使市场拓展与营销行为的增加;大众传播业在战后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私营产业赢利的特征迫使各媒介为追求更高的发行量,竞争的压力迫使传播者必须思考并完善传播技巧、传播效果与受众等问题3)时代背景:一战和二战,美国为了在战场上鼓舞士气,同时也为了瓦解敌人的士气,需要充分了解如何利用大众媒介进行宣传。4)媒介背景, 5)社会原因。 128、传播学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故自称为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 129、传播学批判学派:60年代以后在西欧一些国家形成的传播学研究学派。在研究方法上,批判学派反对美国主流学派的经验主义和行为科学的方法,重视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和语义学的分析方法。批判学派受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影响较大,对现存的资本主义传播制度持批判立场。 130、社会传播活动分为五个类型的观点更为精确: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131、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32、人的内向传播同样也有这样几种形式: 1)感觉.它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等做出的反映,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即感觉的集合,知觉的过程,即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3)记忆.人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叫做记忆。依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就是对信息进行输入、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4)思维.思维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内在属性和事物规律的认识,这一结果形成了许多现有的科学规律、法则、定律、定义和规则等。 5)想象.想象是人在过去从来没有感知过的对象和现象的映像的创造。它是对人脑中旧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后形成的新形象,而不是一种脱离实际的主观臆造。 6)情绪和感情.情绪和感情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也属于内向传播的正常形式,是人对他所认识的东西或所做的事情,对其他人和自己本身的一种态度和体验。
本文档为【传播学 名词解释 135个】,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6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7KB
软件:Word
页数:28
分类:房地产
上传时间:2019-06-03
浏览量: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