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伤寒论原文2

伤寒论原文2

举报
开通vip

伤寒论原文2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太阳病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分类)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辨病发阴阳)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辨寒热真假)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

伤寒论原文2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太阳病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分类)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辨病发阴阳)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辨寒热真假)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 (一、太阳中风证) (1.桂枝汤证)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2.桂枝汤禁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二、太阳伤寒证) (1.麻黄汤证治)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三、太阳病轻症)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第三节太阳病兼证 (一、太阳中风兼证) (1.桂枝加葛根汤证)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3.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一作纵。)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二、太阳伤寒兼证) (1.葛根汤证)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2.葛根加半夏汤证)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大青龙汤证)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小青龙汤证) 40.伤寒,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第四节太阳病变证 (三、辨汗下先后)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四、变证治则)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五、变证证治) (1.心阳虚证)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2.脾虚证)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3.肾阳虚证)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4.阴阳两虚证)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5.热证)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 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 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 虎加人参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 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促,一作 纵)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6.上热下寒证)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 者,黄连汤主之。 (7.蓄水证)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 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8.蓄血证)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 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 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 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 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9.结胸证) ①热实结胸证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 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 陷汤主之。 (10.痞证)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 汤主之。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 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 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 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 之,宜半夏泻心汤。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 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 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 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 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痞证类似证)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 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 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四、阳明病外候)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 不恶寒反恶热也。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病热证)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 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 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 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 虎加人参汤主之。 (二、阳明病实证) (1.正阳阳明证)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 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42.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 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 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太阳阳明证)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 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三、阳明中风证)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四、阳明中寒证)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 者,属上焦也。 第四节阳明病变证 (一、发黄证) (1.湿黄发热证)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 者,茵陈蒿汤主之。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三、蓄水证)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 主之。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一、少阳病纲要)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二、少阳病分类)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 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第二节少阳病本证 (一、小柴胡汤证)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 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 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 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 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 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 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二、大柴胡汤证)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 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 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第三节少阳病兼证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 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 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 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证 (太阴病提纲)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 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第二节太阴病本证 (二、太阴病里证) (1.太阴里寒症)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 之。宜服四逆辈。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提纲)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第二节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病本证)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 汤主之。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二、少阴病里证) (1.少阴寒化证)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 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 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 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 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 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 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 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 子汤主之。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 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2.少阴热化证)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 连阿胶汤主之。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猪苓汤主之。 第四节少阴病类似证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 汤主之。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病提纲)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 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第二节厥阴病本证 (一、厥阴病寒证) (1.寒厥证)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2.寒呕证)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二、厥阴病热证) (2.热利证)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第三节厥阴病变证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四节厥阴病类似证 (二、厥逆证) (1.厥证的病理与特征)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 逆冷者是也。 (2.厥证的类型与证治) ①热厥证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②寒厥证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 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③蛔厥证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 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 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 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⑤水厥证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 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本文档为【伤寒论原文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29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8-23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