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点击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点击

举报
开通vip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点击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点击 篇一:2011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点击-key 篇二: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必修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点击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点击 篇一:2011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点击-key 篇二: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必修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1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 2 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 岩石分三大类:?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 3 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 4 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低纬度环流: ?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中纬度环流: ?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 5 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高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 6 控制)。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水循环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洋流: (,)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分布: ?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 7 西流(夏顺冬逆)。 (,)影响:?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 8 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 9 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10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 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 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 11 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加强文化交流 ?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12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3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 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 14 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篇三:2011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点击 3、 简谐振动的回复力 教学目标: (1)理解简谐振动的判断,掌握全过程的特点; (2)理解简谐振动方程的物理含义与应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对周期性物理现象观察、分析; (2)训练对物理情景的理解记忆; 教学过程: (一)、简谐振动的周期性:周期性的往复运动 (1) 一次全振动过程:基本单元 平衡位置O:周期性的往复运动的对称中心位置 振幅A:振动过程振子距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2) 全振动过程描述: 周期T:完成基本运动单元所需时间 T = 2π 频率f:1秒内完成基本运动单元的次数 T = 15 位移S:以平衡位置O为位移0点,在全振动过程中始终从平衡位置O点指向振子所在位置 速度V:物体运动方向 (二)、简谐振动的判断:振动过程所受回复力为线性回复力 (F = -,,)K:简谐常量 X:振动位移 简谐振动过程机械能守恒: KA2 = KX2 + mV2 = mVo2 (三)、简谐振动方程: 等效投影: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ω = π) 位移方程:X = A sin ωt 速度方程:V = Vo cosωt 加速度: a = sinωt 线性回复力:F = KA sinωt 上述简谐振动物理参量方程反映振动过程的规律性 简谐振动物理参量随时间变化关系为正余弦图形 课堂思考题:(1)简谐振动与一般周期性运动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如何准确描述周期性简谐振动, (3)你知道的物理等效性观点应用还有哪些, (四)、典型问题: 16 (1) 简谐振动全过程的特点理解类 例题1、一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每次通过同一位置时,保持相同的物理量有() A 速度 B 加速度 C 动量 D 动能 例题2、一弹簧振子作简谐振动,周期为T,( ) A.若t时刻和(t+Δt)时刻振子运动位移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则Δt一定等于T的整数倍; B.若t时刻和(t+Δt)时刻振子运动速度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若Δt =T,则在t时刻和(t+Δt)时刻振子运动加速度一定相等; D.若Δt=T/2,则在t时刻和(t+Δt)时刻弹簧的长度一定相等 同步练习 练习1、一平台沿竖直方向作简谐运动,一物体置于振动平台上随台一起运动(当振动平台处于什么位置时,物体对台面的正压力最小 A(当振动平台运动到最低点 B(当振动平台运动到最高点时 C(当振动平台向下运动过振动中心点时 D(当振动平台向上运动过振动中心点时 练习2、水平方向做简谐振动的弹簧振子其周期为T,则: A、若在时间Δt内,弹力对振子做功为零,则Δt一定是的 整 17 数倍 B、若在时间Δt内, 弹力对振子做功为零,则Δt可能小于 C、若在时间Δt内,弹力对振子冲量为零,则Δt一定是T的整数倍 D、若在时间Δt内,弹力对振子冲量为零,则Δt可能小于 练习3、一个弹簧悬挂一个小球,当弹簧伸长使小球在位置时处于平衡状态,现在将小球向下拉动一段距离后释放,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做简谐振动,则: A、小球运动到位置O时,回复力为零; B、当弹簧恢复到原长时,小球的速度最大; C、当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弹簧一定被压缩; D、在运动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力大于小球的重力; (2) 简谐振动的判断证明 例题、在弹簧下端悬挂一个重物,弹簧的劲度为k,重物的质量为m。重物在平衡位置时,弹簧的弹力与重力平衡,重物停在平衡位置,让重物在竖直方向上离开平衡位置,放开手,重物以平衡位置为中心上下振动,请分析说明是否为简谐振动,振动的周期与何因素有关,解析:当重物在平衡位置时,假设弹簧此时伸长了x0, 根据胡克定律:F = k x 由平衡关系得:mg = k x0(1) 确定平衡位置为位移的起点,当重物振动到任意位置时, 18 此时弹簧的形变量x也是重物该时刻的位移,此时弹力F1 = kx 由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 Ma 得:F1 – mg = ma (2) 由振动过程中回复力概念得:F回 = F1 – mg(3) 联立(1)、(3)得:F回 = kx - k x0 = k (x - x0) 由此可得振动过程所受回复力是线性回复力即回复力大小与重物运动位移大小成正比,其方向相反,所以是简谐振动。 由(2)得: a = - (x - x0), 结合圆周运动投影关系式: a = - ω2(x - x0)得:ω2= 由 ω = π 得:T = 2π 此式说明该振动过程的周期只与重物质量的平方根成正比、跟弹簧的劲度的平方根成反比,跟振动幅度无关。 同步练习: 用密度计测量液体的密度,密度计竖直地浮在液体中。如果用手轻轻向下压密度计后,放开手,它将沿竖直方向上下振动起来。试讨论密度计的振动是简谐振动吗,其振动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 (3) 简谐振动方程推导与应用 例题:做简谐振动的小球,速度的最大值vm=0.1m/s,振幅A= 0.2m。若从小球具有正方向的速度最大值开始计时, 19 求:(1)振动的周期 (2)加速度的最大值(3)振动的表达式解:根据简谐振动过程机械能守恒得: KA2 =mVm2 = Vm2/ A2 = 0.25由T = 2π = 4π a = - A =0.05(m/s2) 由 ω = π =0.5 由t=0,速度最大,位移为0则Acosφ =0v =-ω Asinφ 则φ = -π/2 即有x =0.2cos(0.5t – 0.5π) 20
本文档为【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点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573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1-08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