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内容解读

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内容解读

举报
开通vip

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内容解读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内容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 1.课程标准解读 ★了解区域的含义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区域的含义、分类、特征等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区域的差异、区域的发展阶段和区域的联系等内容奠定基础。 区域的划分主要依据:①区域内部自然条件或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的一致性;②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的联系;③区域内部具有共同职能的功能区等。区域还可根据需要在不同尺度范围内进行划分,大尺度的如东亚、西欧等,小尺度的如上...

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内容解读
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内容解读 一、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要求 1.课程标准解读 ★了解区域的含义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区域的含义、分类、特征等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区域的差异、区域的发展阶段和区域的联系等内容奠定基础。 区域的划分主要依据:①区域内部自然条件或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的一致性;②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的联系;③区域内部具有共同职能的功能区等。区域还可根据需要在不同尺度范围内进行划分,大尺度的如东亚、西欧等,小尺度的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等。 区域的特性主要有:①整体性。区域是各地理要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整体。②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性,都有区别于其它区域的典型特征。③开放性。任何一个区域都会与其它区域发生各种联系。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方面。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复种制度等)和住房样式等方面。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影响很大,所以在比较时不能把自然环境的差异与人类活动的差异割裂开来。 对于区域差异的比较,不仅要求学生能以地理现象说明两个不同区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掌握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同时,要使学生在比较过程中理解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并使学生在认识地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了地理环境整体性。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等地区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能够将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这条“标准”应使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区域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着区域自身的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等发展,不断探寻本区域新的增长点。 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资源环境、技术力量、产业结构等。资源与环境,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区域的发展,其空间不断扩大,产业部门增多,资源供给与需求就会发生矛盾。只有当新能源、新材料被不断开发利用或新的能耗少、原材料需求少、经济效益高的部门出现的时候,区域才可能得到新的发展。区域环境对区域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一个区域如果环境条件较差,即使拥有丰富的资源,区域的良性发展也难以实现。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条标准要求通过实例分析,理解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产业转移对产业迁出区和移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南水北调)和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是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最典型的实例。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或调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应关注资源调配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区域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有不利的一面,也可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产业转移从经济发展程度层面考虑,一般是由发达地区向相对欠发达地区迁移,因此会促进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如城市化水平提高等一系列相关作用,但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分析,产业转移是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促使产业转移发生的内在因素是迁出地区的生产条件发生了变化,如劳动力价格上涨、环境要求提高等。发达地区往往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 2.三维目标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区域的含义、分类和区域的特征;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以两个不同的区域为例,学会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某区域为例,学会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能够通过案例分析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相关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比较不同区域特征差异的一般方法;掌握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不同影响和产业转移、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二、四版本教材内容异同点比较(表1) 三、教学重难点剖析及教法建议 1.注重教材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根据课标要求和四版本教材编写内容,教学中首先要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理清不同章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域的含义主要是为讲述区域的差异和区域的经济联系作一些必要的铺垫。区域内部具有共同的特征,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区域的差异既表现为不同的区域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也包括同一个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教材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对这种差异进行了分析。区域联系的建立很大程度是基于区域之间存在的发展差异,只有加强区域联系,才能缩小区域的差异,达到区域的平衡发展。也只有在区域比较和区域综合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挖掘区域的优势,“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才有了现实意义。 根据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该单元的知识结构整理如图1所示。 2.注重要素提炼,掌握比较方法 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和相关性,而区域之间则存在差异性。比较法就是通过不同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对照、比较、分析,找出区域的相似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的优势与不足。 从比较形式上看,采取列表比较的方法最为常见,也最容易掌握;从比较对象上看,选取在自然环境或人类活动中某些方面有相似特征的区域较适宜,也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如两个岛国日本和英国的比较;从比较特征上看,最好选取区域特征差异明显的区域,如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比较;比较的要素主要包括位置、气候、地貌、水文、工业、农业、城市、交通、居民、环境问题等方面,但是在比较过程中并不是每个区域都要考虑上述因素,而是要根据区域具体情况突出重点和特色。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统计图表,教学中可以通过读图、讨论、绘图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法的一般过程,熟悉一般图表的判读方法,最重要的是根据需要提炼比较的要素。如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异的比较要素(如图2)。 3.注重问题设置,强化信息获取 区域的发展一般分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产业结构决定了人们大部分从事农业活动,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交通运输线路少,区域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极少。此阶段区域某一方面的优势往往会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而且区域内的因子数较少,空间结构关系简单,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大幅度增加,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资源逐渐出现短缺现象,环境受到明显破坏,人地关系发生了大的变化,区域生态关系也随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在区域的衰落阶段,随着本地区资源的枯竭,同时,由于技术、产业结构等与区域外整个市场发展的不和谐,增长速度衰退,效益减低,整体区域呈现萎缩状态。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引进新技术,改革区域经济结构,区域才能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这部分内容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法,充分运用材料,通过问题情境设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以下以“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初期阶段”为例谈谈如何对材料进行设问,提高课堂效率。 [材料]:匹兹堡在17世纪后期只是一个毛皮贸易市场,尽管附近优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几乎无工业可言。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有了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石,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教学中以“匹兹堡”为中心,采用层层递进的设问方式,根据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师生、生生互动,帮助学生建立思维的基本模型,注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留意让学生从哪部分材料可以得出什么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方法。通过设问的技巧,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讨论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区域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和人地关系四个方面分析该阶段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匹兹堡在哪里? (2)匹兹堡有哪些矿产资源? (3)匹兹堡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早期为何几乎无工业可言? (4)匹兹堡早期产业结构有什么特点?说出判断理由。 (5)东北部地区早期的区域空间结构有什么特点?说出判断理由。 (6)19世纪中叶,匹兹堡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主要得益于什么条件的改善? 4.注重案例分析,建立思维模型 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而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主要有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和西电东送工程。在四版本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的背景材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归纳出同一类事件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分析方法。 [例1] 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对“南水北调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行设计。 (1)为什么要调配? 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平衡,南方地区降水多,流量大,水资源丰富;北方地区降水少,径流量少,加上人口、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水资源需求量大,水资源短缺严重。南水北调工程有利于合理配置水资源。 (2)怎样调配? 教学中呈现“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规划示意图”,通过读图要求学生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调水线路各自的起讫点,途经省区,穿越的地形区和主要流域;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3)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可以按“课标”的建议,在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别扮演南水北调“调出区”居民与“调入区”居民,开展一次模拟对话活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既要讲到对环境的有利影响,也要讲到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如对调入区而言可获得水资源、改善当地水文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不利影响是会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并简要分析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的原因以及对不利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同类问题的思维模型(如图3)。 引导学生结合思维模型对“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进行分析和比较(见表2)。 [例2] 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对“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行设计。 第一步:建立同类问题的思考模型。 第二步:以“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为例介绍产业转移对转出区和转入区的影响(见表3)。 第三步:梳理、分析、比较、归纳,领悟案例分析的方法。▲
本文档为【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内容解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66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8-20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