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

举报
开通vip

运用文献资料法运用文献资料法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现状 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的基本矛盾。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体育 公共服务平台尚未完全建立;市场化程度不高;体育社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体育公共 产品和服务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合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总量不足,指导缺乏针对性;相 关配套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完善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相关对策,即加快政府 职能转变,改革服务模式;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服务机制;增加经费投入,推动社会参 与;加...

运用文献资料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现状 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的基本矛盾。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体育 公共服务平台尚未完全建立;市场化程度不高;体育社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体育公共 产品和服务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合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总量不足,指导缺乏针对性;相 关配套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完善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相关对策,即加快政府 职能转变,改革服务模式;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服务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增加经费投入,推动社会参 与;加强评估监督,提高队伍素质;整合资源,加强各类体育组织建设;以人为本,重视市 民的个性化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等。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基本矛盾;对策 Abstract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o experts etc.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tatus quo and basic contradiction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in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findings are that the platform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in Yangtze River Delta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established; mark-oriented operation in sports public service is in a low level; the function of sports social organization hasn’t truly embodied; there are the shortage of the supply and unsensible distribution of sports public products and service; the total number of social sports directors is not enough and sports directors lack timely guidanc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have not been fully bulit.It brought forward the following relevant countermoves: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reforming service delivery;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perfecting service mechanism; increasing financial input and promo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society;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and raising the people’s quality; integrating the sports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building of sports organizations; giving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 to the people’s interests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individualized need of the public and so on.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Delta; sports public service; present situation; basic contradiction; countermoves 1 目 录 1 绪论„„„„„„„„„„„„„„„„„„„„„„„„„„„„„„„„„„„3 1.1 研究背景„„„„„„„„„„„„„„„„„„„„„„„„„„„„„„„„3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3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4 2 研究现状综述„„„„„„„„„„„„„„„„„„„„„„„„„„„„„„„5 3 研究结果与分析„„„„„„„„„„„„„„„„„„„„„„„„„„„„„„8 3.1 体育公共服务概述„„„„„„„„„„„„„„„„„„„„„„„„„„„„8 3.2 大力发展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背景„„„„„„„„„„„„„„„„„„„„„9 3.2.1 加强体育公共服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9 3.2.2 加强体育公共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10 3.2.3 加强体育公共服务是满足居民基本体育需求的迫切需要„„„„„„„„„„„10 3.3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基本矛盾„„„„„„„„„„„„„„„10 3.3.1 发展现状分析„„„„„„„„„„„„„„„„„„„„„„„„„„„„„10 3.3.1.1 体育场地设施服务„„„„„„„„„„„„„„„„„„„„„„„„„„10 3.3.1.2 体育组织服务„„„„„„„„„„„„„„„„„„„„„„„„„„„„12 3.3.1.3 体育活动服务„„„„„„„„„„„„„„„„„„„„„„„„„„„„12 3.3.1.4 体育指导服务„„„„„„„„„„„„„„„„„„„„„„„„„„„„13 3.3.1.5 体育信息服务„„„„„„„„„„„„„„„„„„„„„„„„„„„„13 3.3.1.6 体育监测服务„„„„„„„„„„„„„„„„„„„„„„„„„„„„14 3.3.1.7 市民对个性化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分析„„„„„„„„„„„„„„„„„14 3.3.2 基本矛盾分析„„„„„„„„„„„„„„„„„„„„„„„„„„„„„15 3.4 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中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18 3.4.1 存在的主要问题„„„„„„„„„„„„„„„„„„„„„„„„„„„„18 3.4.2 影响因素分析„„„„„„„„„„„„„„„„„„„„„„„„„„„„„22 3.5 国外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概况„„„„„„„„„„„„„„„„„„„„„„„„23 3.6 完善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25 3.6.1 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基本思路„„„„„„„„„„„„„„„„„25 3.6.2 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对策„„„„„„„„„„„„„„„„„„„25 3.6.2.1 发挥区位优势,打破区域壁垒,加强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联动发展„„„25 3.6.2.2 加快长三角地区政府职能转变,改革服务模式„„„„„„„„„„„„„„26 3.6.2.3 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强长三角地区区域体育公共服务政策的对接与兼容„„26 3.6.2.4 增加经费投入,积极推动社会参与„„„„„„„„„„„„„„„„„„„27 3.6.2.5 加强评估监督,提高队伍素质„„„„„„„„„„„„„„„„„„„„„28 3.6.2.6 整合资源,加强各类体育组织建设„„„„„„„„„„„„„„„„„„„28 3.6.2.7 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29 3.6.2.8 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公平性,积极引导各年龄阶层的市民参与锻炼„„„„„29 3.6.2.9 以人为本,重视市民的个性化体育公共服务需求„„„„„„„„„„„„„30 4 结论„„„„„„„„„„„„„„„„„„„„„„„„„„„„„„„„„„„30 5 参考文献„„„„„„„„„„„„„„„„„„„„„„„„„„„„„„„„„32 2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教育、科技、 [1]卫生、体育、知识产权和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服务”。体育公共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落实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 [2]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加强与完善体育公共服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 当前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育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地区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团结合作、顽强拼搏、公平竞争、开拓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本着“便民、亲民、利民、惠民”的原则,修建了大量的健身点、健身苑等体育设施,为广大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纲要(2004年—2010年)》提出了建设“136工程”,即创建一个科学、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环境;构筑日常、双休日、节(长)假日三个体育生活圈;完善运动设施、团队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体育活动、信息咨询等六个体育服务网络。其具体目标是,2004年至2007年,推行“人人运动行动计划”,创造良好的体育生活环境;2008年至2010年,主要进行体育生活圈建设和全民健身服务网络建设,基本建成具有特色的体 [3]育公共服务服务保障体系。落实和完善“136工程”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要求。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指 [4]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体育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求体育公共服务管理部门以服务为本位。只有体育公共部门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服务,居民才能享受方便、快捷、优质的体育公共服务。但在实践中也发现目前长三角地区的体育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各种层次居民需要,特别是青少年、农民、白领等阶层的公共体育服务的形式、内容都存在许多问题,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服务形式、服务内容、平等性与便捷性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突出矛盾和制约因素。在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经济圈,时代对其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探索新形势下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对于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对促进长三角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体育公共服务与居民的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也与居民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体育公共服务的完善有利于营造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区,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有利于增强长三角地区的活力与生机。 1.2.2 通过历史考察、现状调查和横向比较研究,全面分析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基本矛盾,系统梳理和揭示影响体育公共服务开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提出完善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关对策,为有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参考。 1.2.3 实现体育公共服务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是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题中之意。在新形势下,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居民才能享受方便、快捷、优质的 3 体育服务。因此,通过探究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中承担的新角色、发挥的新作用,为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以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杭州三城市的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现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查阅了与本研究领域有关的文献著作及相关文章,阅读了有关社区体育、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文献。另外,通过互连网也查阅到了相关的资料。 1.3.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发放选择三个个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13个区(县)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 6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020份,有效回收率为77.69%。问卷发放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 年 龄 百分比% 职 业 百分比% 文化结构 百分比% 18岁以下 3.16 工人 39.02 博士(含博士后) 1.27 18,44 33.47 农民 4.17 硕士 6.71 本科(含大专) 45,59 39.52 私营企业主 7.32 30.56 60,74 21.73 公务员 14.28 高中(含职高) 29.45 74岁以上 2.12 军人 1.25 初中 26.63 自由职业者 9.78 小学 4.10 科教文卫人员 15.89 未受教育 1.28 下岗人员 7.46 其它 0.83 1.3.2.3 访谈法 为了使本研究更具科学性和权威性,先后走访了主管群体工作的体育局负责人、工作人员、部分项目协会负责人以及普通锻炼市民。参加和组织了各种座谈会及调研活动,分别就市民健身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化运作模式、公共体育活动的经费来源、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存在的问题和体育公共服务理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座谈,收集和了解了许多有关体育公共服务的信息,为本课题的完成创造了条件。 1.3.2.4 数理统计法 对获取的回收问卷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分类研究和分项统计,并运用spss11.5软件,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 4 2 研究现状综述 2.1 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条件的相关研究 2.1.1 体育公共服务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条件相关研究 胡利军、杨远波在《社会经济发展与国民体质关系的研究》一文中认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之上。人均收入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加、体育健身场地 [5]和设施等物质条件的改善,使群众体育的发展有了经济和物质保障。 陈永军在《对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的分析》一文中也指出,闲暇时间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将改变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缓解制约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问题。他认为,闲暇时间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农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更多地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自由支配时间仅占生命时间的22.9 %。而工业化时代,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闲暇时间的增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上升到整个生命时间的38.6%。现代信息社会,劳动效率的提高使劳动时间大大缩短,预计人们的闲暇时间以每年0.8小时的速度递增。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6]未来我国人民的余暇时间将由19小时/周增加到30小时/周”。 严德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群众体育发展预期》一文中认为,要发展体育公共服务,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组织条件日益发展,能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优越的外部条件和客观现实性。他认为,国家的经济实力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人文社会环境改善,精神文明程度提高,也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特别是教育对人文社会环境改善的促进作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有效提高我国全民健身的参与率和体育人口的比率,城市领先于农村是国际大众体育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城市化水平达到45%-50%的时候,国民的体育参与需求、体育消费都将得 [7]到快速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扩大了体育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渠道。 综上所述,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等经济指标与体育发展的关系颇为密切。家庭收入、余暇时间、健身场地仍是制约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收入、时间、场地等问题仍是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必须关注的问题。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的收入持续增加,我国发展体育公共服务的经济和物质条件也将随之提高,从而最终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从以上论述还可以看出,教育的发展无疑对于改善人文社会环境,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进而促进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有积极的作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打下牢固的基础。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仅靠政府投入,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家庭携起来,共同推进。同时,在未来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进程中,各种体育服务主体的广泛参与,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将逐步确立并完善。 2.1.2 体育公共服务的(法律)制度保障 2006年政协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制定〈全民健身条例〉的调研报告》指出,我国全民健身取得的主要成绩:推动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普及,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权益;加大了公共体育设施和社会体育指导队伍建设力度,加快了当地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步伐;加强了政府对全民健身事业的领导,调动了全社会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发挥了体育的社会功能,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全民健身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 [8]表现在:投入不充足,发展不平衡;管理不规范;法制不健全等。 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条例》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公共体育服务,但公共体育服务与全民健身运动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两者密不可分。在某种程度上,公共体育服务与全民健身运动可以等同起来。要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的目标,迫切需要法律保障;党和国家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一贯方针政策,迫切需要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人民的健康素质,人民的体育权益,迫切需要通过立法给予解决。同理,要发展体育公共服务也 5 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或政策的保障。 因此,我国在完善体育公共服务的相关(法律)制度时,必须要确定体育公共服务的性质;明确体育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及其责任;明晰体育公共服务参与者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保障公民基本体育权益;确定社会各有关方面在全民健身中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确定解决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中突出矛盾的措施。 2.2 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现状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研究 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提交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执法检查情况报告》表明,贯彻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具体情况如下: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了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向社会公众开放,提供了优质服务;加强了对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与保护。然而,也存在不少问题:总体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布局不尽合理;场馆建设和维修经费不足;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执法难度也大。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促进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不断提高质量;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开放率和利用率;同时 [9]加强对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保护。 2.2.2 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相关问题的研究 杨金花认为,目前的体育设施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健身要求,而学校体育设施却大量闲置。制约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因素有:中小学校长期采用封闭式管理,对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意识观念淡薄;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时候,人身伤害事故屡有发生,治安问题令人担忧;部分学校规模小,体育设施简陋,开放后会增加学校管理难度;相关体育设施需要相当数量的经费支持,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成本高。 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健身空间会增加一倍之多,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群众的健身活动;会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健身运动,体育人口会大幅度增加;体育健身网络化有了更好的基础,有利于全民健身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推动社区体育发展,消解社区体育难题;有利于打破学校与社区界限,是推广终身体育的极佳形式;是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有效结合点,对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交流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但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要坚持政策支持、整合开放、有偿服务和不妨碍教学的原则。杨金花认为,在整合学校体育设施、体育专业人才、开放对象的基础上,成立体育俱乐部,俱乐部模 [10]式是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有效模式。 2.2.3 体育公共服务公平性的相关研究 董新光认为,全民健身体系是全民性与平民化的统一,全民健身服务要惠及全民。这是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和“全民健身体系”中“全民”的性质决定的,是人的体育需求多样化决定的。全民健身体系要以占人口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学生 [11])等普通公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并保障他们享有基本的体育公共服务。张双喜,张朝生认为,农村全民健身活动发展迅速,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有较快发展;农村体育设施仍然普遍匮乏,设施少,质量差;农村体育设施城乡差别严重;农民对体育场地的强烈需求与农村体育 [12]场地极度匮乏的现状以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一对主要矛盾。 在我国,直接论述体育公共服务中公平性的研究不多,但我们可以通过全民健身运动的相关研究得到一些启发。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人们会感受到体育公共服务中的公平现象,特别是对妇女、儿童、残疾人、农民、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等现象会更加关心。 2.2.3 体育公共服务形式的相关研究 刘艳丽,姚从容认为,体育公共服务生产过程中,非盈利性组织与赢利性企业以及政府各自有自己的比较优势的分工。由于资金等资源的有限性,三者可以形成相互竞争而又合作的关系。因此,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中配置的高成本,会促使生产体系自身寻求改革途径。 6 只有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优势,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产业的竞争与合作机制,才能实现体育公 [13])共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也能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因此,非盈利性组织与赢利性企业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介入体育公共服务中来,能满足广大市民对体育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对丰富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体育公共服务收费问题的相关研究 董新光认为,公益性是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属性。所谓公益性是指全民健身体系代表占人口大多数人的公共体育利益,保障他们的公共体育利益,满足他们的基本体育需求。这是由我国占人口大多数的是普通平民所决定的。人民的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提供基本的公共体育物品和公共体育服务,以满足和保障普通平民享受基本的公共体育物品和公共体育服务[14]。 钟天朗认为,公共体育场馆属于非赢利性的公共体育设施,它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质。公共体育场馆产业化与服务的公益性并不矛盾,并且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补偿公益性体育服务产品的价值。通过制定整合场馆的各种资源,培养公共体育场馆消费主体,建立公共体育场馆行业协会,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与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可以确保公共体育场馆坚 [15]持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方向。 董新光和钟天朗对公共体育物品(包括公共体育场馆)的性质作出了界定,即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属于国家或集体公共产品,它们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质。同时,文章对公共体育物品的公益性与收费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了合理地论述。综上所述,公共体育场(馆) 的收费与其公益性质并不矛盾。公共体育场(馆) 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产品的价值完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给予补偿。 2.4 体育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的相关研究 许宗祥,楚继军认为,政府在职能定位上,应把为社会公众提供体育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作为首要职能;在管理职责上,要突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有限性,积极扶持各种体育组织的建设;在组织机构上,降低体育行政管理的成本,构建扁平化的基层体育行政管理层级,以提高体育行政管理的效率;要加快培育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与服务,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着力提 [16]升体育组织的自我组织能力,为政府体育行政职能的转移奠定社会管理组织基础。 白晋湘也认为,政府体育职能是其公共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政府体育职能在职能定位、职能方式、职能内容等领域需不断加快改革步伐,积极地从管理体育的全能政府向有效政府和有限政府转变;政府应定位为公共体育服务与产品的提供者和管理者, [17]并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形式的社会化。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政府作为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之一,不能单一地对体育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也应该关注其提供的服务。体育公共管理部门在其管理和执行体育公共事务时,应该勇于承担为市民服务的职责,体育公共管理部门应该致力于建立一个明显具有完整整合力和回应力的体育公共机构。 2.5 文献总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公平性、参与性、方便性等方面都作了研究,但对体育公共服务进行整体、系统研究还不多,对当前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体育公共服务新需求、如何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等还未见系统的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前人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7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公共服务概述 3.1.1 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 [18]所谓公共服务是指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尽管公共服务的概念尚未完全明朗化,但以下几点是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内容;政府是为社会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职能;公 [18]共服务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要。 公共体育组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可以是市民最需要也是最基本的体育公共物品,也可以是高层次高成本的体育公共物品。本文要探讨的体育公共服务范畴仅仅限于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公共服务要求,即为市民提供基本的公共场所和优质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而不包括高层次、高成本、高消费的公共体育需求。本研究界定的体育公共服务仅限于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满足市民基本体育需求为目的、向市民提供的公共体育产品与服务。因此,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是指,以政府为主的体育部门和组织提供的、以满足市民基本体育需求为目的、向市民提供的公共体育产品以及相关的公共体育服务。 此概念有两层含义:首先,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是政府部门,但不限于政府,其他组织提供的营利性体育服务形式是体育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和必要的补充;其次,市民最直接、最现实和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的体育公共需求在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也在发生相应变化。 尽管我国官方及学界很少单独使用“体育公共服务”这一概念,但“公共体育场馆”、 [19]“公共体育设施”、“公共体育产品”等概念却被广泛使用。“公共体育服务”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政府实际上将体育视为一种公共体育事务。对国家和社会而言,参与体育的过程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消除和宣泄不良的社会情绪,沟通人际关系,凝聚社会各群体的作用。因此,确切地说,一部分体育可以被视为一项公共事业。公共体育的这种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的积极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现代社会将公共体育视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在我国,任何公民均有享受体育活动的权利和义务,依法享有平等的体育运动权利。公民享受的这种权利实质上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体育公共服务。 3.1.2 体育公共服务的特征 体育公共服务应适应市民健身活动的发展趋势,实施有针对性、基础性、有效性的服务 [20]和管理。从体育公共服务的性质和功能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1)公平性。即均衡性,公共体育服务和资源要均等公平分配,逐步消除差别,以保障和服务于全体居民基本定位,保障人人享有基本体育服务。如要对公共体育设施和活动进行均衡布局、同步开展,使得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等程度的体育公共服务。“保基本,全覆盖”,成为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 (2)便利性。政府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是近距离的、经常化的服务,随时随地可以获得,更利于满足居民的体育服务需求。这种服务对弱势群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起到“雪中送炭”的功能和效果,远远大于“锦上添花”,体现出政府基本的社会关怀。 (3)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四多”上:一是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的多样性,满足所有成员各种各样体育需求。二是服务对象的多样性,服务要考虑惠及不同群体,对社区居民、白领、外来工、未成人、老年人、残障人等,提供不同需求的多样的体育服务。三是组织管理的多元性,建立健全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体育总会、项目协会、行业协会、文体站、社区体育协会为基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为骨干,以各种健身、休闲场所为依托的多元化组织管理系统。四是提供信息的多渠道,科学健身需要正确引导。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 8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多渠道地提供体育信息服务。 (4)公益性。公益性是指公共的利益,保障居民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并非完全福利的。政府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总体是免费的,但不排除一些活动收取一定的费用,但经过政府补贴,也具有公益性质,以体现对居民的关怀。 (5)基本性。政府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属于满足居民的基本体育生活需求,超出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的需求,可以通过体育市场获得。 3.1.3 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个体现公平、公正、公益能够为广大居民提供基本体育服务的体系,是一个保障居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保障体系,是一个政府领导、部门组织、行业合作、社会兴办的多元系统,其实质是把影响体育公共服务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多种事物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资源配置最优化、管理工作规范化、服务效益最大化,从而 [21]保障广大居民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其基本内容包括: (1)健身设施服务。加强对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规范服务标准,扩大服务内容。建立包括学校体育设施和社会体育设施的体育服务网络,实行多层次、多时段、多种优惠的多元化服务,为居民提供便利。 (2)健身组织服务。增加体育组织尤其是基层体育组织的数量,扩大有组织活动的体育人口。提高健身组织服务质量,加强群众性体育组织、体育团队的管理,帮助自发性体育群体增强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开展体育援助服务,培育和发展体育社团,建立体育骨干培训、培养体制,鼓励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活动。 (3)体质监测服务。加强居民体质研究和体质监测服务,建立居民体质监测服务系统,形成居民体质监测的预警机制,实施体质监控和追踪研究,定期公布体质监测结果,引导居民关注体质和健身。 (4)健身指导服务。加强体育健身咨询、体育健康促进教育和科学健身指导工作,提高居民健身科学化程度。推行公益性和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实行分类指导和体育教学服务。 (5)体育活动服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提高体育活动效果。大力提倡体育项目创新,积极引进适合不同人群的新型体育项目,对深受群众欢迎、有较好健身作用的新体育项目进行资助。鼓励举办各种体育竞赛、展示、表演活动,吸引居民参与。 (6)信息咨询服务。强化体育宣传教育,为居民提供体育情报及咨询服务。建立包括互联网、电话热线、居民信箱、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多渠道信息沟通网,加强体育服务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服务为主,构建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方便居民获得体育服务。 3.2大力发展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背景 3.2.1 加强体育公共服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温家宝总理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说明以人为本必须从六个方面加以理解和落实,包括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健康素质、创造平等发展的社会环境。在这里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健康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体育工作中的“以人为本”的人本合一为 9 “体”,人人健康是人的基本需求,必须尊重人的体育权利。因此,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22]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3.2.2 加强体育公共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体育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陶冶情操、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沟通感情等多种功能,对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善并实施体育公共服务,让广大市民广泛参与体育活动,并在参与中享受运动的快乐,成就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因此,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掀起全民健身热潮,这是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考量现代生活质量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物质生活的丰富程度,二是精神生活的满足程度。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不但要继续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要高度重视包括体育在内的文化建设以提供优质的精神产品。体育,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与老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社会公共领域,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内容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要素,也是体现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快建设并不断完善覆盖全社会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广大居民提供丰富的体育公共产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2.3 加强体育公共服务是满足居民基本体育需求的迫切需要 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体育逐步走进千家万户,渗透到日常生活,成为居民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包括体育在内的文化将进一步成为老百姓生活质量的重要需求,体育生活化必将成为体育发展的主流。源于生活的体育要真正回归生活,就要求体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提供便捷、实用、高效的面向每一个人的公共服务产品,包括适应居民实际生活规律的身边场地、身边组织、身边活动,把体育与居民的娱乐、休闲、度假、旅游有机结合起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健康已成为人们的首要追求,“健康第一”、“健康来自锻炼”、“健身是储蓄健康”等观念将更加深入人心,人们将更加关心健康长寿,关注生活质量。同时,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运动可以愉悦身心,增强体质,养生康复,延年益寿,提高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因此,居民走进体育,参与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从而对体育公共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加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就成为满足居民基本体育需求的迫切需要。 3.3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基本矛盾 3.3.1 发展现状分析 3.3.1.1 体育场地设施服务:市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地点已经多样化,但人均场地和设施非常少。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开放力度有望加强。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没有专门的部门来管理,现有的社区体育设施大部分不能得到经常维护和更新,影响了市民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表1 市民健身活动范围调查统计表 N=2020 (多选题) 活动地点 频次 百分比 社区健身苑、点 818 40.49 自己家中 663 32.84 绿地或公园 606 30.00 体育场馆 545 26.96 学校的体育活动场地 467 23.14 广场 374 18.53 其他 71 3.53 表1所示,社区健身苑、点是市民体育锻炼的主要活动范围,绿地、公园、体育场馆、学校和广场等地方也是市民选择的重要地点,也有一些市民选择在自己家中进行体育活动,约75%的市民同时在多个地点参加体育活动。市民锻炼时不局限于一个健身地点,有些市民 10 会同时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点进行体育锻炼。 可以看出,市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地点已经多元化,但公共体育服务场地和设施还不能满足市民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以上海市为例(表2): 表2上海市主要年份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情况调查表 指标/年份 2000 2005 2006 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数/个 1 354 4 604 4 926 健身点/个 1 271 4 345 4 537 社区健身场地面积/万平方米 65 295 300 社区公共运动场/个 资料不全 76 130 社区公共运动场面积/万平方米 资料不全 16.4 199.1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上海人均体育场地和设施数量很少,健身苑、点等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人满为患,市民会改去其他地点进行锻炼。2006年,上海16140000常住人口只拥有4 926个社区体育健身设施,4 537个健身点,其拥有的社区健身场地面积、社区公共运动场面积和社区公共运动场也非常少。 表3 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情况统计表(包括节假日) N=2020 选项 频次 百分比 总是开放 550 27.25 有时开放 640 31.67 很少开放 323 15.98 从未开放 108 5.35 不清楚 353 17.45 没有回答 46 2.3 总计 2020 100(00 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如表3所示,有58.92%市民认为学校体育场馆是向自己开放的,21.33%的市民认为没有对自己开放,也有17.45%的市民并不清楚学校体育场馆是否对自己开放。因此我们可以说,大部分学校体育场馆是向市民开放的,但开放程度还有望加强。 在上个世纪,一些学校长期采用封闭式管理,对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意识观念淡薄。有些学校的体育设施一旦向社会开放,人身伤害事故屡有发生,严峻的治安问题不得不 [23]让一些学校控制开放程度。然而现在的情况大有改观,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场馆已经对市民开放,但开放的力度还不够,还不能充分满足市民的体育需求。 表4 居民居住地的健身苑、点的体育健身设施维护更新调查表 N=2020 选项 频次 百分比 经常维修更新 531 26.27 有时维修更新 537 26.57 很少维修更新 382 18.92 从来没有维修更新 190 9.41 不清楚或无法回答 317 15.69 没有回答 63 3.14 总计 2020 100(00 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没有专门的部门来管理,现有的社区体育设大部分不能得到经常维护和更新,影响了市民的体育锻炼。如表4所示,有26.27%的市民认为体育设施经常得到维护与更新,26.57%的市民认为体育设施有时会得到维护更新,但也有28.33%的市民认为体育设施很少或从来没有得到维护或更新。 11 1998 年起,上海市政府就开始了健身苑、点的建设。到2000年底止,已建成健身苑90个,健身点2181个,健身校园20个,场馆健身点21个,使94%的街道和62%的居委会拥有了健身设施, [24])大大改善了公共体育设施条件。到2006年,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数4926个,健身点4537个,社区健身场地面积300万平方米,社区公共运动场130个,社区公共运动场面积199.1万平方米。健身苑、点等体育公共设施的建设改变了上海生活区无体育设施的历史,为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增加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是必要的,但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质量也同等重要。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是相辅相成的,健身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并举,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因此,维护和更新公共体育设施无疑是提高健身设施质量,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一些健身场地(场馆)的器材质量较差,一些公共体育设施缺乏应有的维护和更新,使得一些健身器材功能不全、缺乏吸引力,有的还存在安全隐患,因而制约了市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3.1.2 体育组织服务:市民参与盈利性单项俱乐部、体育会所的人数占三分之一,但没有参加任何体育组织的市民也占了三成。 表5市民参加的体育组织情况统计表 N=2020(多选题) 选项 频次 百分比 没有参加体育组织 689 34.12 参加盈利性单项体育俱乐部 541 26.76 参加辖区内的体育活动点 422 20.88 参加非盈利性综合性体育俱乐部 265 13.14 参加市民自费组建的体育活动团体 220 10.88 参加盈利性体育会所 180 8.92 参加其他体育组织 121 5.98 如表5所示,大部分的市民参加了盈利性单项体育俱乐部、自费组建的体育活动团体和体育会所等盈利性体育组织,而参加辖区内的体育活动点和非盈利性综合性体育俱乐部等政府型体育组织的市民不占多数,有1/3的市民却没有参加任何类型的体育组织。因此,盈利性组织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有1/3的市民没有参加任何类型的体育组织,原因也许有很多。一些市民在自己家里就有齐全的体育锻炼设施,不参加任何形式的体育组织不影响其体育锻炼。另一方面,我们并不排除部分市民没有参加任何类型的体育组织是出于对一些现有的体育组织和服务内容不满意,一些市民转向适合自己的体育组织,也开始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服务形式。随着体育的社会化,各种形式的体育组织大量出现。面对各种类型的体育组织,市民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除了辖区内的体育活动点,体育俱乐部是其主要的选择,同时,社区成员也开始自发组建体育活动团体。因此,各种形式的体育组织的日益发展和市民体育需求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导致其选择的多元性。体育非盈利组织为满足市民公共体育需求提供了选择。 3.3.1.3 体育活动服务:绝大部分市民经常从事有规律的日常体育锻炼活动项目,对专业的体育比赛、大众体育竞赛表演等活动兴趣不大。 表6市民体育活动项目类服务统计表 N=2020(多选题) 内容 频次 百分比 有规律的日常体育锻炼活动项目 2019 99.98 大众体育竞赛表演活动 477 23.63 专业的体育比赛活动 252 12.45 业余运动技术等级认证活动 61 0.03 其他 216 10.69 12 表6所示,有99.98%的市民在体育活动项目类服务中选择了有规律的日常体育锻炼活动项目,选择专业的体育比赛活动和大众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的市民分别为23.63%、12.45%,选择其他体育活动项目类服务形式的仅占10.69%,而选择业余运动技术等级认证活动的市民仅占0.03%。因此,绝大部分市民经常从事有规律的日常体育锻炼活动项目,对专业的体育比赛、大众体育竞赛表演等活动兴趣不大,对业余运动技术等级认证的需求非常少。 可以看出,在参加体育锻炼时市民比较关心的是与自己相关的最直接、最现实和最基本的体育活动项目,而对高层次、高强度和高消耗的大型或专业的体育活动需求不大。少部分市民会热衷于参加一些大众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但一些专业性的或竞技性的业余运动技术等级认证和专业的体育比赛不是市民迫切需求的,市民更关心一些活动强度不大的、活动项目比较简单的日常体育锻炼活动项目。 3.3.1.4 体育指导服务:市民最关心锻炼方法指导以及信息咨询与讲座类服务,主动接受体育健身指导类服务的意识还不强。 表7 市民接受体育健身指导类服务情况统计表 N=2020(多选题) 内容 频次 百分比 锻炼方法指导 978 48.43 信息咨询与讲座 834 41.27 专业的健身指导员 665 32.94 锻炼计划与监督 357 17.68 其他 114 5.66 表7所示,超过40%的市民选择了锻炼方法指导以及信息咨询与讲座类服务,32.94%的市民选择了有专业的健身指导员,选择锻炼计划制定与监督的市民仅占17.68%。很少有市民选择其他形式的体育健身指导类服务。表明市民最关心的活动是锻炼方法指导以及信息咨询与讲座类服务。 广大市民体育意识在提高是不争的事实,其对各种健身知识的渴求也在与日俱增。他们需要有专业的健身指导员对其进行体育健身指导,并为自己制定锻炼计划,也想通过信息咨询与讲座了解更多的体育锻炼方法,因此,公共体育管理部门要开发更多的服务指导类型,搭建更多的体育健身信息平台,为广大市民参加体育锻炼提供更多便捷。然而调查显示,市民了解体育健身知识的途径仅仅限于健身指导员的主动提供与对信息咨询与讲座的被动接受,他们对体育健身指导类服务需求的主动性意识还不强。过于依赖公共体育管理部门提供体育健身指导类服务是不可取的,毕竟公共体育管理部门提供的体育健身指导是有限的。 3.3.1.5 体育信息服务:大部分市民希望能提供专业体育信息服务类网站、讲座、培训等 等信息服务。 活动以及相关音像制品、宣传品 表8市民选择体育信息咨询类服务统计表 N=2020(多选题) 内容 频次 百分比 专业体育信息服务类网站 877 43.43 定期开展讲座、培训等活动 695 34.41 提供相关音像制品、宣传品 665 32.94 体育信息咨询服务热线电话 424 20.99 有专门的体育信息宣传窗 268 13.24 其他 123 6.08 表8所示,超过40%的市民选择了有专业体育信息服务类网站,超过30%的市民选择了讲座、培训等活动以及有相关音像制品、宣传品,选择体育信息咨询服务热线电话的市民占了20.99%,很少有市民选择有专门的体育信息宣传窗。 参与体育锻炼的市民不仅仅是公共体育服务主管部门的客体,而是其服务对象。市民是 13 体育公共服务的享受者,其有参与和分享各项体育服务的权利。服务与合作是一种同体育服务主管部门与市民关系相对应的行为关系。在这种行为关系中,体育服务主管部门的服务是 )第一位的。没有体育服务主管部门的主动服务,就没有市民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为市民主动提供体育信息咨询类服务式是服务本位的表现形式之一。市民锻炼时需要有专业体育信息服务类网站,也需要通过讲座、培训等活动以及有相关音像制品、宣传品来获取和了解相关体育锻炼信息。公共利益本位,并非行政部门个人利益的本位,而是为了说明服务与合作关系 [25]中的服务本位。公共体育服务主管部门的职责是为市民及时提供更多的科学健身信息,为市民科学健身提供保证。 3.3.1.6 体育监测服务:市民对定期进行体质监测、建立个人体质健康档案和量身制定健身计划等服务内容的需求较大。 表9 市民体育监测类服务情况统计表 N=2020(多选题) 内容 频次 百分比 定期体质监测 1220 60.39 个人体质健康档案 871 43.14 制定健身处方 737 36.47 市民体质监控、干预和追踪等后续服务 602 29.80 其他 107 5.29 表9所示,大部分市民选择定期进行体质监测,选择建立个人体质健康档案的市民也较多,也有部分市民选择了为自己量身制定健身处方,选择体质监控、干预和追踪等后续服务的市民也不少,很少有市民选择其他类型的体质监测类服务形式。因此,市民对前三项体育监测类服务内容比较关心,尤其是对体质进行定期检测。 体质监测类服务是市民最基本的公共体育需求之一,体质监测类服务与市民的健康密切相关,定期的体质监测、个人体质健康档案建立以及体质监控、干预和追踪等后续服务是市民最关心、也是最现实的公共服务要求。市民参加体育锻炼时需要掌握科学的健身知识和方法指导,而定期的体质监测和合理的运动处方能为日常锻炼提供准确的数据,进而使市民的体育锻炼更趋合理。 .1.7 市民对个性化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分析: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心个性化的体育3.3 公共服务形式,大部分市民选择了有与健身的朋友交流的地方,绝大多数市民至少选择了两项个性化的体育服务形式。 表10 市民对个性化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统计表 N=2020(多选题) 服务项目 频次 百分比 有与健身的朋友交流的地方 1151 56.96 休息时有与健身有关的报纸或杂志可供阅读 850 42.06 有方便的交通设施 658 32.55 有非体育类的休闲娱乐项目 499 24.71 有餐饮、洗浴、客房等配套服务 440 21.76 其他的服务 111 5.49 无所谓 75 3.73 表10所示56.96%的市民选择了有与健身的朋友交流的地方,如有座椅、遮阳伞等,42.06%的市民希望休息时有与健身有关的报纸或杂志可供阅读,选择有方便的交通设施的市民占了32.55%,选择有非体育类的休闲娱乐项目以及餐饮、洗浴、客房等配套服务的市民超过了20%,选择其他的服务的市民仅占5.49%,极少有市民持无所谓的态度。表明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心个性化的体育公共服务形式,大部分市民选择了有与健身的朋友交流的地方,绝大多数市民至少选择了两项个性化的体育服务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市民最关心的活 14 动要数第一项个性化的体育服务。另外,女性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形式的特殊需求也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 3.3.2 基本矛盾分析 3.3.2.1 体育公共服务的高质量要求与市民多样性需求不能被满足之间的矛盾:市民希望享受多种体育服务形式,但对体育组织服务、体质监测类服务和场地设施类服务尤为关注,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其体育服务形式的需求不能被满足。 表11 市民对各项体育公共服务的服务形式关心情况统计表 N=2020(多选题) 选项 内容 频次 2 体育组织类服务 1803 5 体质监测类服务 1786 1 体育场地设施类服务 1658 4 体育活动类服务 1534 3 体育健身指导类服务 1490 6 体育信息咨询类服务 1490 如表11所示,排在前三位的市民在锻炼时愿意选择的服务形式是体育组织类服务、体质监测类服务和体育场地设施类服务,但选择体育活动类服务、体育健身指导类服务和体育信息咨询类服务的市民也不在少数。也就是说,市民对各项体育服务形式都非常关注,并且对这六项体育服务形式的关注程度相差无几。从表11我们还可以看出,所有的市民愿意选择的每种体育服务形式的具体内容都超过了一项,即在每种体育服务形式中,每个市民平均选择了1.5项服务内容。 调查显示,中、青年市民,他们关心体育健身指导类和体育活动类的服务,但他们对体育组织类和体质监测类的服务关注较低。因此,对其普及和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建立个人锻炼和健身档案、制定健身处方、定期进行体质检测和对体质监控和追踪等后续服务至关重要。 研究也表明老年人对体质监测和体育信息咨询非常关心。要提高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必须为其提供专业便捷的体育咨询信息,如定期对老年人普及和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建立个人锻炼和健身档案、制定健身处方、定期进行体质检测和对体质监控和追踪等后续服务,同时开展体育健康讲座培训,免费提供相关音像制品和宣传品,并提供专门的体育信息宣传窗口,以方便老年人学习与阅读。 采取必要措施,促进并保持中青年和老年人的体育锻炼热情是非常重要的。青年人离开学校后,不能就此中断体育活动,应当继续保持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这个年龄段是关键的阶段,由于受工作和家庭各种各样的压力,因此,该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应给予特别的关注;虽然长三角地区全民健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有所改善,但中年人仍要树立健康意识,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是事业和生活的基础,积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老年人的体育人口一直呈现良好且稳定的结构态势,但让应该对其实施有效的指导,以期达到科学健身的目的。 18岁以下年龄阶段的市民属于青少年,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强度和频度都比其他年龄层次的市民要高。他们比较偏爱体育健身指导类和体育活动类的服务,但他们对体育组织类和体质监测类的服务不甚关心。他们对日常体育锻炼活动项目、体质健康达标测试活动、业余运动技术等级认证活动和大众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等比较关心甚至是热衷。 3.3.2.2 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要求与服务的有偿性之间的矛盾:经费短缺,服务费用较贵,政府提供的免费的、低廉收费的体育服务还很少。 全民健身作为一项事关市民健康素质的公益事业,其性质决定了它的发展主要由政府去负责、去管理,主要靠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提供基本的体育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体育服务”。从现实情况看,保障广大市民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经费严重 15 短缺,据统计,公共财政支出的群众体育事业经费只占公共财政体育事业费的3.2%。客观上讲,由于我们的体育基本建设经费,主要投入用于正规比赛的大型场馆和不属于公共体育设施的优秀运动员训练基地,自然无财力再投入用于建设体育健身活动的公共体育设施。最近几年,投入全民健身苑、点的建设力度加大,其资金投入并不是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体育 [26]基本建设经费,而是体育彩票公益金。这种体育公共服务经费严重不足,且不能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的情况制约了体育公共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表12 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费用收取的情况统计表 N=2020 选项 频次 百分比 收费非常贵 307 15.20 收费贵 561 27.77 收费适中 460 22.77 收费便宜 245 12.13 收费非常便宜 130 6.44 不清楚或无法回答 317 15.69 总计 2020 100(00 从表12可以看出,约43%的市民认为健身场所收取的费用贵,但也有约41%的市民认为费用可以接受,说明部分市民开始理性看待健身场所的收费价格。当然,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费用标准可接受程度与其自身的收入有较大关系。 3.3.2.3 体育公共服务的公平性要求与覆盖全体市民需求之间的矛盾:针对弱势群体的体育公共服务还不完善,其配置水平还有待提高。 公共体育服务和资源要均等公平分配,逐步消除差别,以保障和服务于全体居民的基本定位,保障人人享有基本体育服务。要对公共体育设施和活动进行均衡布局、同步开展,使得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等程度的体育公共服务。“保基本,全覆盖”,成为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包括残疾人、智障者、孤寡老人等。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弱势群体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真正实现体育公共服务人人享受,体育权利人人得到保障的目标。调查发现,当前针对弱势群体的体育公共服务还不完善,无论是服务的内容、形式、水平、弱势群体的满意度等都亟待改进。 表13 针对残疾人、行动不便的老人等的场地设施情况统计表N=2020(多选题) 服务内容 频次 百分比 有无障碍通道 1081 53.53 有志愿者 697 34.51 有专门卫生间 576 28.53 有免费或优惠价项目 511 25.29 有轮椅 359 17.75 不清楚或无法回答 222 10.98 有其他个性化服务 109 5.39 没有特殊服务 77 3.82 如表13所示,绝大部分的体育场地都有特殊人的体育设施,只有极少数被调查者回答没有特殊体育设施。超过一半的体育场地配备有无障碍通道,约1/3的体育场地有志愿者为市民提供服务,也有一部分体育场地为特殊人群提供专门的卫生间和轮椅,甚至对其提供优惠价格或免费的服务。为弱势人群提供简便适用的体育锻炼环境,让他们与普通百姓一样,能够让体育走进他们的生活,这就必须具备体育设施、体育指导者以及体育活动项目的普及。虽然绝大部分的体育场地都有专为弱势群体提供的特殊体育设施,但其配置水平还有待提高。同时需要有专门针对弱势人群的体育指导员,并对弱势人群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辅导 16 他们参与体育活动,利用各种渠道来建立大众体育俱乐部,以此来提升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更应该让他们在与整个社会中与正常人一起,没有心理负担地参与各项体育活动。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和宣传。 政府为弱势群体提供特殊的体育公共服务,可能会增加服务成本,但是,政府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从本质上讲是从市民那里通过税收等手段筹集资金支付成本。因此,政府付费的实质是全体市民付费,而不是无人付费或免费服务。这种由政府付费的目的在于实现体育公共 [27]服务的公益性,让每一个市民享受体育公共服务,营造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 3.3.2.4 体育公共服务的便捷性要求与市民健身的近距离、经常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市民的居住地离健身场馆的距离还比较远。 表14 市民的居住地去健身场馆的距离统计表 N=2020 距离 频次 百分比 不到250米 372 18.43 250-500米 359 17.75 501-750米 305 15.10 751-1000 277 13.73 1000米以上 697 34.51 没有回答 10 0.48 总计 2020 100(00 市民的居住地去健身场馆的距离还比较远,离各方面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从表14我们可以看到,只有36.18%的市民的居住地离健身场馆的距离在500米以内,大部分市民的居住地离健身场馆的距离都在500米以外,并且来健身的市民要走1000米以上的比例占到了34.51%。 《上海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4年-2010年)》的“136工程”提到,要建设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体育生活基地,在住宅小区、绿地、广场等公共服务场所合理设置适宜的健身器材,建造社区公共运动场,使市民出门500米左右就有基本健身设施,利用公共交通工具15分钟可到达综合体育设施,利用公共交通工具30分钟可到达环城绿带、体育公园。目前,上海市的体育设施的实际情况离这一标准还有差距。 3.3.2.5 体育公共服务的互动性要求与市民参与程度不高之间的矛盾:很大部分的市民的意见都能被相关体育主管部门采纳,也有部分市民提出的意见没有得到相关体育主管部门的回应。 表15 有关主管部门与市民的互动情况统计表 N=2020 选项 频次 百分比 邀市民去讨论 259 12.82 市民意见被采纳 604 29.90 主管部门未回应 347 17.18 市民意见被拒绝 76 3.76 不清楚或无法回答 683 33.82 没有回答 51 2.52 总计 2020 100(00 表15所示,有42.72%的市民的意见被相关体育主管部门采纳,而有20.94%的市民认为相关体育主管部门没有理会自己提出的意见。可以说,面对市民提出的意见,相关体育主管部门大部分对起作出了回应,并且在回应市民的意见时,大部分时候采纳了市民对其提出的意见。从表15我们还发现,有33.82%的市民不清楚或无法回答“体育主管部门是否对市民的意见作出过处理或回应”,也有2.52%的市民没有作出任何回答。超过1/3的市民认为不 17 清楚或无法回答,因为一些市民的体育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等观念还没有真正得到提高。有些市民只是被动地接受政府等部门和团体提供的体育服务,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向相关体育主管部门表达自己的意见,也不认为这是自己的一项重要的体育权利,更别说市民会主动参与体育事务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相关体育主管部门没有与服务对象进行充分的互动与沟通。交流与沟通是双向的,如果相关体育主管部门向广大市民发出积极的互动信号,市民会做出回应并参与进来的。 相关体育主管部门回应并采纳市民的意见,体现为公共体育服务主管部门与市民之间的 )沟通与互动。“沟通是指存在的个人对他人永久的开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话与讨论。沟通是主体间彼此依存的关系,沟通不是指一般的联系,而且是指持久的开放和积极的交流,是一种民主协商与对话机制,是现代社会消除冲突的一种平衡和补偿机制,是实现公众利益 [28]与个人利益,完成服务与合作,建立相互信任的途径和形式”。只有公共体育服务主管部门与市民之间存在某种互动与交流关系,体育主管部门的服务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能得到广大市民的信任与支持。 3.4 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中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3.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1 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尚未完全建立 由于服务业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政府、市民和相关组织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服务市场的质量与信誉度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最重要的三个基本问题——“提供什么”、“提供多少”、“如何提供”等并非能做到“胸中有数”。关于健身服务场所收费问题的调查显示:43.92,的居民认为目前健身场所的收取的费用是贵的,20.88,的居民认为是便宜的,22.25,的居民认为是适中的。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一方面表明政府在体育场所的公益性建设方面还应该继续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在服务收费项目制度公开方面还有待改进。体育公共事务复杂性和社会公众需求多样性相联系的具体问题,都应该在体育公共服务平台上予以体现。让所有市民的任何有关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或疑问都能有对应的服务机制。譬如2004年11月由上海《文汇报》和上海体育学院合作的市民健身热线,是国内首条以“服务市民、科学健身”为主旨的健身服务热线。由运动生理、运动医学、体育健身等方面拥有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的专家,有针对性地为读者和市民开出个性化运动处方。这实际上就是一例成功的体育公共服务的平台建设。 现如今,各级政府网站相继向公众亮相,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服务公众的重要手段,被誉为“24小时不下班的政府”。在电子网络政府状态下,政府把能够公开的信息,在一定的信息通道上公开,让行政区域内的单位、个人及时了解政府的政策和各种相关的制度、规定,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如网络、电话、手机、信息亭,集成多种信息技术,为社会、公众、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提供便捷的服务,提高民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可喜的是,市民已经感受到了网络在提供体育公共服务方面发挥的越来越大的作用。以上海为例,截至目前,上海市19个区县的体育局中已有9个拥有了自己的专门网站(浦东、卢湾、长宁、静安、普陀、宝山、嘉定、青浦和南汇),老百姓不但可以知晓各类重大赛事信息,还可以了解相关政策法规、职能处室的电话、场馆开放时间、科学健身等信息,还可以留言进行交流或投诉,使得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市体育局的网站上,“体质在线测评”的网络服务也开始运行。市民对市体育局门户网站的网上办事评价“总体满意”率为66,,“很满意”率占40,。有了这样一个平台,体育公共服务就如同驶上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快车道。 3.4.1.2 市场化程度不高 现代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重要原则是,谁受益,谁付费。在谁受益谁付费条件下,消费 18 者不会过度消费公共服务,同时在有充分选择权的情况下,还会对公共服务的生产者施加适当的压力;而相互竞争的生产者则会为了争取收入,而更好地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吸 [29]引更多的消费者。公益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也可以通过用户付费,来实现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从而有效地降低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提高绩效。即使是满足最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最基本公共产品的许多中间环节也可以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让市场竞争效率优势为公共产品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提供帮助。譬如,关于对政府购买服务让市民免费去定点的体育场馆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调查显示,70,的居民是赞成政府来购买服务的,以便让居民免费参加体育活动。这表明大多数老百姓还是看重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性质,对政府的利民性措施表示欢迎。但15.59,的居民反对这样做,似乎是对政府所提供服务的质量以及便民性的一种担忧,因为毕竟要去定点的体育场馆才能享受免费服务。其实,这种担忧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表面上看是免费的,但实际上为了去定点的场馆,真正的参与者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这在某种程度上必然有助于服务绩效和参与绩效的提高。这就像有的大卖场,虽然提供了免费班车,但在线路选择和开行、等候时间方面都是有安排的,以在保证利润、方便群众和杜绝“搭便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体育公园的功能和效用,缓解市中心体育场馆收费高且人满为患的现状,也是一个需要攻关的课题。也许体育公园也能像大卖场一样,由政府买单开通免费穿梭巴士,让居住在市中心以及周边更远地方的市民去健身娱乐,然后在满足市民基本健身需求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提供增值服务。在本次调查中,大多数居民(74.80,)对健身场所收费的作法已经基本认可,但同意按照市场价收费的仅有9.51,,42.55%的居民认为体育健身场馆不应高于成本收费,22.84,的居民认可会员优惠价收费。这说明消费者还是比较理性的,对收费和服务效率的关联有一定的认识。但总体来说,市民还是认为体育场馆的收费应该以公益性为基本原则。一般说来,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有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用者付费和内部市场四种方式。目前的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可以说刚刚破题,多数工作还尚在调整、探索过程之中。 3.4.1.3 体育社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 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社会安定,大众生活丰富多彩。而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兴趣、价值观、审美情趣都高度多样化,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不同阶层人群从健身、娱乐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对体育提出新的要求,体育需求的多样化由此产生。为弥补政府在满足体育多元需求方面的缺陷,特别需要体育社团发挥它的独特作用,以满足特定群体利益的要求。体育社团可以行使政府赋予的中、微观管理和行业协调职能,从而发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发展大众体育、维护社会稳定、满足社会多元变化需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体育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创造条件。体育社团还关注弱势群体和公民权益保护,倡导权利平等、以人为本,它扩大了民众参与体育生活的范围和深度,促进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和融合,从而增强社会的稳定性。民众透过体育社团与合法渠道规范化表达利益诉求,在有秩序的前提条件下参与体育社会问题的解决,减少自发行动给社会带来的对立、 [30]排斥、冲突,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通过与上海的体育社团代表座谈,可以看出无论是体育协会,还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既然不能凭借行政权力攫取资源,又不能仅凭财政资助过上称心如意的日子,那么体育社团就必须另辟财源,向社会索取资源。体育社团不能强制社会满足它的要求,它只能通过满足社会的需要“换取”社会给予的回报。上海市全民健身的品牌之一“木兰拳协会”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它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越来越多的来自官方的和民间的社会资源而变得日益强大,自身获得了真正的发展。 数据显示出有近7成的居民加入了各类体育组织。其中,社区内自发组建的体育活动团体和辖区内的体育活动点人气最旺,几乎有一半的居民加入了这类体育组织。这表明体育组织只有做到亲民和便民,才能更受欢迎。让我们不容乐观的是,有33.24,的居民没有参加任何体育组织,这又说明我们的体育社团组织在提供服务的方法和宣传力度方面还有潜力可 19 挖。尤其是社区体育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关于体育组织方面,满意及非常满意为42.84,,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为19.41,。有近五分之一的市民不满意,说明我们体育社团的服务工作还任重而道远。对于今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体育行政部门应做好部署,在出台指导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要进行分类指导,根据不同项目、不同类别的体育社团的实际情况,按照条件的成熟程度,有序而且分层次地开展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要依据市民体育需求分配体育资源。从当前的国情和市情出发,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与社团结合型的管理模式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 3.4.1.4 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合理 一个城市应该提供多少体育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呢,首先是总量和空间(区位)分布问题。例如体育场馆建多少,建立在哪里,距离老百姓当然是越近越好,因为就近锻炼省时间,消费少。从调查可以看出,对社区体育服务的满意度的负面评价,体育场地设施类和体育活动类均为最低,都在10,左右,体育组织、体育指导、体质监测和信息咨询类约均为20,左右。对以上六个方面的满意度正面评价差别不是很大,满意度的平均值为42.32,。其中体育场地设施类稍好,为51.18,。说明政府在为民办实事方面是得到市民认可的。但市民的居住地去健身场馆的距离还比较远,离各方面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从表14我们可以看到,只有36.18%的市民的居住地离健身场馆的距离在500米以内,大部分市民的居住地离健身场馆的距离都在500米以外,并且来健身的市民要走1000米以上的比例占到了34.51%。另外,调查表明,居民的锻炼场所多种多样,公共场地设施仍是居民锻炼的主要场所。比较而言,社区健身苑和绿地与公园等免费场所的的选项高于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地,说明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地在亲民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上几个方面的数据都说明体育公共服务在总量和分布方面还应作进一步完善。 其次是公平性问题。为公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其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政府作为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掌控者,理应运用其掌控公共资源和权力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使全体公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权利得到基本的实现和维护,特别是使困难群众和困难地区享受到社会平均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这是政府存在的逻辑和根本。近年来,随着城市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多及“人人运动计划”的深入开展,全民健身体育人口的概念不再仅仅是户籍人口,而是把目标也瞄准了外来人口。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需求,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健身环境,使每一个人都能沐浴健身的阳光,享受健身健康带来的快乐,上海市普陀区2005年实事工程 “桃浦‘新上海人’社区公共运动场”的建成使用让外来人口真切地感受到了上海的温情。近千户外来家庭、1500多名外来务工者, [31]加上1500多名农民工子女,从此有了体育健身的大本营。普陀区的作法升华了体育公共服务的内涵,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睦社区拓展了思路。上海市在硬件设施上,借举办特奥会的东风,在全市已基本形成了覆盖中心城区的重点体育公共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的无障碍设施体系框架。199个广场公园,67个体育场馆,2114个学校,3047个高层住宅入口,5072个居住小区进行了无障碍设施的新建和改造;同时建成1197公里盲道,25248个缘石坡道,46座城市公园盲文导游图,为全市2.2万户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家庭改造新建了无障碍设施。2007年至2010年,上海市计划将全方位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全面实现公共服 [32]务领域和中心城区无障碍设施服务的全面覆盖与“无缝衔接”。 事实上体育器材与设施、体育指导服务、体育信息获得、体育竞赛活动等都是市民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体育锻炼效益的基本条件。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应该是无差别的、稳定的、公平的。虽然长三角地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已大大有所改善,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数量,但与“人人参与运动”及“体育生活化”的总体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例如,已建成并运营的体育场馆,在运动项目及功能上还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个别住宅小区还没有配套的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部分建成的健身点器械数量相对于服务人群而言也显得不足;老城区、郊区公 20 共体育设施数量也明显偏少;关于健身服务产品方面,来自街道和社区的基层单位也反映,拳操类项目缺乏创新,适合中青年男性锻炼的项目太少等等。这些问题都将是今后政府需要重点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3.4.1.5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总量不足,指导缺乏针对性 市民参加体育活动,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身体运动过程,更是一种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从而获取科学健身的方法,提高体育文化的素养。接受过专业培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但可以根据健身参与者的个体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人们掌握体育锻炼方法,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还可以推广普及新的锻炼项目,负责市民的体育保健指导和体质测定工作。并将那些还没有参加体育活动和没有组织的体育人口动员和组织起来。国家体育总局从1994年开始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2003年以来,上海开始逐步推广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现在各级社会指导员已达12364名,并在各自的健身指导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相对上海市1800余万的常住人口来说,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还需加快发展。即使是相对于其他省市,上海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千人拥有率也是不算高的。 现在在各类群众体育活动场所中,未受过专门培训、不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的人员进行群众体育组织指导活动的情况相当普遍。这对群众体育的持续化、科学化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他们多数只是在广场上或健身苑点等参与者集中的场所开展一些拳、操、舞的教授,基本没有涉及对健身器材的使用,或针对单个健身者提出有针对性的运动建议和指导。因此市民在健身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的事情并没有完全避免。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培训大纲(2006年版)〉的通知》的要求,本着提高质量、注重实效和针对性的原则,上海2007年开始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增加运动技能培训项目。根据大纲及上海的实际情况,技能培训项目定为海派秧歌、25式关节操、排舞、健身苑(点)器材的使用方法等,以便在群众体育中起到引导、推广、普及的作用。各区县体育部门今后也要在实行IC卡管理后实有人数的基础上,制定新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计划并加强职业鉴定工作,加强终端管理,建立信息实时反馈制度。根据分级管理原则逐步解决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相关待遇。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团队发展中服务,在服务中发展团队。其中,上海市静安区体育局2003年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街道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站,居委会社会体育指导员辅导点,形成三级管理、四级网络。至“十五”期末,静安区各社区已建立了一支总人数占社区人口千分之一、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比例适当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并通过社区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登记和注册制度,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定人、定职和定岗分类管理,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定期再培训和考核机制,逐步引导社会体育指导员立足社区,面向居民,开展社区健身指导服务,切实提高了居民健身的针对性和有 [33]效性。他们所总结的经验和作法值得其它地区学习和借鉴。 3.4.1.6 相关配套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 从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制化原则看,很多国家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国家法律,与公民的基本权利联系在一起。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实际上是经济福祉的投资,也是生产力资源得以持续的前提。注重法规建设,才能保证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各项工作的长效发展。以上海市为例,2001年,上海市人大颁布的《上海市民体育健身条例》和2004年上海市政府颁布的《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纲要》,都对上海市的体育健身服务工作提出过具体要求。2006年10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体育局、民政局、教育局等五部门制定的《关于本市体育、文化、教育设施资源向社区开放指导意见》。这些法规性文件保障了市民的健身权利,也使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围绕社区公共运动场的开放、管理工作,市体育局专门下发了《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上海市社区公共运动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2006【208】号文)和《关于下发<上海市社区公共运动场开放管理办法>的通知》(2006 21 【280】号文),确定了社区公共运动场的建设目标、原则、程序、经费保障等内容,使社区公共运动场建设规范操作,有章可依。 对一个政府机构而言,不管它提供服务的方式怎样,保证对公共服务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公共服务需要有良好的法规政策环境,公众参与、透明度和问责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保障公众在公共服务过程中有表达权,包括表达自己对服务的要求并参与对服务结果的评价,可以有效地提高服务的质量。透明度保障公众能够了解公共服务的政策、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信息,避免信息的不对称。而问责则要求公共服务提供者对公共服务的结果承担责[34]任。从本次调查报告关于反应健身场所存在问题后意见的被处理情况看,健身场所对问题出现后的积极主动态度(43.83,)明显高于消极被动态度(23.73,),这表明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健身场所还是比较注重提升服务的质量,注重对公众权利的保护。但23.73,的消极处理态度也暴露出了我们在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方面还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问责制没有实施到位。关于健身设施更新维护问题的调查显示,尽管半数以上居民(52.65,)认为设施还是有人来维护的,但更新维护服务工作依然存在死角,有31.47,的居民认为更新维护工作是不到位的,依然暴露出了问责制的不完善。“建是一时,管为长久”,全民健身工程建得越多,管理问题越显重要。要保证公共服务惠及社会公众,必须转换政府绩效观念,从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观转向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绩观,敦促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提供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让政府真正代表广大公众的利益来监管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生产。 3.4.2 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体育公共服务因素 39.31% 36.27% 33.92% C B 25.98% H 24.80% 24.80% 20.39% 21.76% D G F A 0.98% I A.受金牌战略的影响,和竞技体育相比,与市民体质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的公共体育 服务需求未得到足够重视 B.体育公共服务的政策、措施较滞后,缺乏长远规划 C.在经费、体育场地设施、健身指导、宣传等方面得不到充分保障 D.体育活动的组织体系不健全,活动内容单一,活动形式单调,对公众缺乏吸引力 E.体育活动时有时无,缺乏连续性,体育活动被侵占的现象较普遍 F.市民体育活动的环境、设施不完善,想健身没有地方锻炼的现象较突出 G.健身指导严重缺乏,信息服务落后,广大市民不知道如何科学健身 H.市民的休闲方式不合理(看电视、看报纸、打牌等占去了大部分余暇时间),呈 现消极性, “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 I.其他 图1影响体育公共服务因素 图1的数据表明,在老百姓眼中,体育公共服务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去除第九个“其 22 他’选项,其余八个选项的平均值为28.41,。其中最突出的有三个选项,即第二项:有关体育公共服务的政策、措施较滞后,缺乏长远规划;第三项:在经费、体育场地设施、健身指导、宣传等方面得不到充分保障;第八项:市民的休闲方式不合理(看电视、看报纸、打牌等占去了大部分余暇时间),呈现消极性, “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结合前面我们对长三角体育公共服务现状调查结果的相关表述分析,我们认为,就目前而言,为切实地保障市民最基本的体育健身权利,必须坚持体育公共服务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基本性的原则。 表16 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统计表 N=2020 选影响因素非常大 大 适中 小 非常不清平均项 ,程度 小或无楚或无分值 影响 法回答 (分) A 指导人员, 41(86 20(20 16(86 10(78 5(59 4(71 3(88 F 健身方法, 28(92 19(31 28(53 9(51 5(49 8(28 3(42 G 场地器材, 20(39 30(29 22(65 10(20 7(16 9(31 3(29 D 收费价格, 22(25 21(27 29(22 10(39 15(78 1(08 3(21 H 路程远近, 23(82 23(92 16(76 9(51 22(75 3(24 3(07 I 健身伙伴, 22(75 16(47 15(00 10(69 24(90 0(20 2(66 B 健康状况, 8(14 27(84 19(71 7(35 28(73 8(24 2(45 E 兴趣爱好, 4(90 22(84 28(92 10(39 25(39 7(55 2(39 C 空余时间, 2(65 25(78 26(18 10(78 27(84 6(76 2(34 J 其他因素, 1(93 3(92 6(67 3(24 11(37 74(84 0(63 总计, 195(68 207(92 203(83 89(60 139(01 49(37 28(40 平均分值 8(78 8(32 6(11 1(80 0(60 0(00 26(80 平均分值:非常大=5分,大=4分,适中=3分,小=2分,非常小或无影响=1分,不清楚或无法回答=0分 如表16所示,制约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的因素既有市民的自身因素如健身伙伴、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和空余时间等,也有指导人员、健身方法、场地器材、收费价格和路程远近等体育公共服务本身供给不足的因素,但是后者对市民的影响程度要比市民的自身因素略高。如表4所示,健身伙伴、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和空余时间等市民自身的因素的平均分值都在2-3分之间,但都没有超过3分。而指导人员、健身方法、场地器材、收费价格和路程远近等体育服务本身的因素的平均分值都超过了3分。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的体育消费意识也在增强,市民更加关心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尤其是体育组织类服务、体质监测类服务、体育场地设施类服务、体育活动类服务、体育健身指导类服务和体育信息咨询类服务等各项服务内容,因此,他们关心指导人员、健身方法、场地器材、收费价格和路程远近等因素是在情理之中。市民的自身体育锻炼条件是影响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条件和内部因素,而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则是制约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也是广大市民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状况,直接关系到广大市民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 3.5 国外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概况 日本体育公共服务概况:陈琳认为日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形式非常多元,各种不同的社区体育俱乐部基本满足了居民对体育服务的需求,如发挥居民主体性与政府支持相结合、重视青少年体育、关注居民健康质量、社区与学校相结合、建立综合性社区俱乐部、灵活使用体 [35]育公共设施等。同时,日本体育服务参与的性别平衡,日本推出了以女性为服务对象的“温馨俱乐部”课程和健康体操课等专门针对妇女个人的特殊服务项目,以保障妇女能平等 23 [36]地接受体育服务。 美国体育公共服务实现与管理机制:宁波市体育局在《美国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一文中指出,美国在体育健身服务业中有许多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第一,健身服务业完全社会化。各种类型的并且适合所有人群的健身俱乐部就有34000多个。第二,体育人口普及化。美国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到州公园进行体育休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人数,一直稳定在每年7亿人次左右。第三,场地设施网络化。各级政府提供的各级休闲场所达3.92亿英亩。美国城市社区中,平均每1000人就拥有1-2英亩社区公园,因而可以同时满足大量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第四,体育管理法制化。联邦政府通过多项立法,向美国公民提供高质量的、足够的休闲场地和休闲设施。第五,场地运作市场化。美国体育场馆大部分是靠提供场馆使用率来实现赢利的,管理者可以在场馆组织体育比赛和其他娱乐活动,并收取门票、场租等。第六,资格认证规范化。美国实行运动医学会指导员资格认证制度、有氧运动 [37]教练资格认证制度等,健身指导员的严格认证保证了健身活动指导的质量。 加拿大体育“参与计划”:鲁滨认为,加拿大“参与计划”组织机构是一个非赢利性组织机构,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提高加拿大的身体健康与体育参与水平。第一,儿童健康免税。即16周岁以下孩子的父母可以申请免交500加元的税额用于孩子的体育活动与健康 [38]开支。第二,全国每年开展家庭“积极冬季”和“积极夏季”等社区体育活动。 德国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制定了大众体育“黄金计划”。该计划把体育场馆设施看做是“商品”,他们开始对体育公共服务内容进行市场分析。他们开始考虑国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接受程度以及满意程度;关心体育活动的连续性以及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对公众的吸引力;也注重市民体育活动的环境与设施是否完善;他们还综合考虑每个体育社区的人口结构、年龄、收入水平、购买力、工作时间、人口数量以及工作方式等,最终综合作出合理的公共体育决策。体育组织类服务、体质监测类服务、体育场地设施类服务、体育活动类服务、体育健身指导类服务和体育信息咨询类服务等各项服务内容的具体决策的作出都是经过严格的调查与论证作出的。 韩国国民体育振兴公团自1989年成立以来,为日益普及的大众体育运动的开展从物质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公团在1989-2004年间,共为体育支出13181亿韩元,用于大众体育的经费占4284亿韩元。大众体育部分主要用于一般的体育居民体育活动的开展、弱势群体的体育福利等活动。为了让更多的居民能够在居住小区附近找到方便、低廉、设施优秀的体育设施,韩国在全国的居民小区修建国民体育活动中心,计划在全国的中小学体育场、公共体育设施、残疾人学校操场铺塑胶跑道和草坪。到2004年底,全国已经完成修建71所国民体育活动中心。331所中小学体育场、公共体育设施或残疾人学校操场铺塑胶跑道和草坪。活动中心内一般有游泳场、健身房、运动处方室、体育馆。2005年国民体育振兴公团继续为大众体育拨款1654亿,计划修建12所国民体育活动中心,铺设87个中小学体育场、公共 [39]体育设施或残疾人学校操场铺塑胶跑道和草坪。 其他国家的体育公共服务概况:荷兰的《荷兰健康锻炼标准》规定:“成年人每天至少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30分钟,每周5次;儿童和青少年每天锻炼60分钟,每周7次”。荷兰采取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媒体以政府公告形式支持地方部门实施,并对特殊群体采用个性化的方法。澳大利亚开展了“活跃学生课余活动计划”,同时也很关注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英国政府开始推动民众减肥以解决国内严重的肥胖问 [40]题,也实施了“妇女与体育战略”以保护妇女的体育权益的实现。 对比分析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德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的公共(大众)体育服务,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第一,体育公共服务更加注重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注重服务对象的内心体验与感受。第二,体育公共服务更加注重所提供的服务的公平性和方便性,以及与服务对象的互动,服务对象的参与程度很高。第三,在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中政府很少扮 24 演管理者角色,政府以服务型角色间接地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具体的体育事务大多有中间组织或个人组织和管理。第四,体育公共服务组建形式多样化,服务的形式与内容基本能满足所有人对体育健身或体育健康的需求。 3.6 完善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 3.6.1 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基本思路 首先,借鉴发达国家现代管理理念。如加强体育公共服务政策制定,加强对国民体育活 [41]动现状的调查,加强对重点对象的体育服务等。 其次,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由强势的管理政府向服务政府的转变,主要是使政府部门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做好服务的本职工作。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和法律手段,对各种体育公共服务的生产部门和提供者进行监督和调控,评价体育服务质量的好差,调控体育服务的供给总量,维持大众体育需求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42]。 再次,探索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社会化”机制。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化与市场化;二是公共事业管理、运作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由于我国体育事权高度集中,加之传统的公共行政观念认为,只有政府才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唯一提供者,因此体育公共服务也主要由“体育事业单位”来承担,而事业单位又长期实行国有资本单一的运作体制,有限的公共财政用于“养机构”,导致机制不活,投资效益不高,公共体育产品品种单一,服务面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市民体育需求的旺盛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发展“第三部门”,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成为发 [43]展趋势。 最后,重视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研究。体育公共服务是个全新的课题和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我国对公共服务的理论研究起步时间不长,因此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我们既要认识到加强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又要明确时代对体育公共服务提出的新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推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3.6.2 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对策 3.6.2.1 发挥区位优势,打破区域壁垒,加强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联动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成为中国三大都市带之一,并且,这一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越来越强,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之一。长江三角洲各省(市)地域相连,经济相融,文化相通,人缘相亲,资本流、信息流、人才流、 [44]物流蓬勃发展,具备良好的产业集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才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日益明确。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已经着手成立各种区域性的协调组织,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扫除制度障碍。2003年4月,长江三角洲联合发布了《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通过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的资源共享,建立长江三角洲区域人才开发新机制,逐步形成统一的人事制度框架、人才大市场和人事人才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区域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为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事业与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的交流与合作,构建长江三角洲体育圈,推动长江三角洲体育一体化发展,二省一市体育局于2003年9月13日在杭州召开了建设长江三角洲体育圈首次联席会议,标志着长江三角洲体育一体化发展正式启动。二省一市将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建设 [45]长江三角洲体育圈,共同推动长江三角洲体育事业的发展。 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在地域上比较靠近,理当进行多层次的合作,但由于在发展上是竞争对手,因而这种合作都是较低层次的,竞争意识要远远高于合作意识。因此,为了 25 充分发挥两省一市的区位优势,必须打破现有的区域壁垒,运用合作机制配置体育公共服务资源,使影响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要素在市场机制的协调下结合在一起,产生资源集聚效应,推进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合理流动,按照市场原则构建利益互动的协调机制,在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制度化的长期合作局面,加快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联动发展。 3.6.2.2 加快长三角地区政府职能转变,改革服务模式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核心,决定了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并承担在体育发展中的宏观管理职能。现行的体育行政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包揽体育管办的一切事务,虽然进行改革调整,但仍存在行政管理权过于集中,职能交叉、条块分割、行政效率不高、社会资本难以进入、体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导致优质体育资源被现行事业单位体制所束缚,既总量不足,又闲置浪费,致使体育公共产品不丰富,公共服务不 [46]平衡,市民的体育权益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要保障、满足市民的体育权益,构建多元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服务模式。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的目标,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就是要加快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真正实现政府体育部门的“三转变”:一是以办体育为主逐步向管体育为主转变;二是从以管理体育系统服务机构和体育设施为主逐步向管理全社会体育为主转变;三是从以行政手段为主逐步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转变[47]。 公共体育服务其性质属于公共事业。政府理应为公民享受这种权利和完成这项义务提供条件,为广大市民提供运动场所和必要的器材设备,这是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职能。任何公共社会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我国经济虽然在飞速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要对所有的公益事业都做到人人满意的程度是不现实的,公共体育服务也是一样。但如果以此为借口不在社区内适当体现体育服务的公益性,一切都以赢利为目的是不可取的。因此,政府要加大对体育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尤其是要修建好公共体育场所、提供必需的运动器材、提供必要的资金以及加强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管理。体育公共服务部门也应积极主动地做好体育组织类服务、体质监测类服务、体育场地设施类服务、体育活动类服务、体育健身指导类服务和体育信息咨询类等服务。 积极地从管理体育的全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多方面满足市民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需求。体育行政部门应定位为公共体育服务与产品的提供者,并推动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化;保障公民的体育权利,为公民和社会提供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主管部门不应把市民看作是公共体育服务的客体,而应看做是其合作对象;建立行政部门与服务对象(市民)的交流与沟通机制,以建立和维护自己与市民的良好互动合作关系。政府可以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建立契约的形式,以市场化为导向,把一部分体育公共服务与管理的职责转移给社会,使其成为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承接主体。例如,政府委托国家级或市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作为体育公共服务中介机构,由政府出资向学校购买体育场地服务权,并对场地开放实施管理。政府购买的本质就是“费随事转”。实际上,政府购买不仅仅是补贴的方式,还可以通过给予委托者优惠政策,如优惠贷款、补助津贴、无偿捐款、减免税收、直接投资 [47]等方法,增加体育公共服务,让老百姓获得实惠。 3.6.2.3 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强长三角地区区域体育公共服务政策的对接与兼容 当前长三角地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法制化程度较低,政策、法规较滞后,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健全,没有很好的为公共体育服务提供制度性保障。政府的政策对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像目前体育公共设施供不应求,而不少学校、企业体育设施闲置,究其原因是我国传统的非体育系统体育场地管理体制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实现社会主义市 26 场经济体制以后,管理体制相应进行了改革,但是旧体制的惯性仍然存在,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存在着“垄断”的行为。但由于公共政策与法规不到位,对体育、文化、教育设施资源向社区开放的指导意见、实施细则还没有制定,许多学校、企事业的场地设施不开放,也没 [48]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涉及市民素质、政府权力、城市形象和资源整合等诸多问题,政策性强,协调难度大。因此,要制定体育公共服务的专项的政策法规,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体。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虽然主要是以政府及事业单位为主体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但规范体育市场体系也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由于市场具有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它能通过竞争提供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及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公共服务中的社会化与市场化运作,如公益性体育项目的社会公开招标等,仍是在市场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公共体育竞赛资源的分配使用等,也需要市场的调节。因此,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同样需要培育和规范体育市场体系,发挥法制和市场机制在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利益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应探索制订《体育事业发展条例》、《公益性体育事业捐赠管理办法》、《公共体育设施保护条例》、《体育公共服务与管理办法》等专项法规,培育和规范体育服务和体育市场, [49]为建立和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发达国家的大众体育政策其主要内容是为一般的民众提供所需要的体育公共服务,并且通过政策性文件的形式予以制度化。发达国家的大众体育政策具有共性的特征:一是政策目标都具有很强的可检验性,设立了较多的可以量化的指标,以便于检验政策实施的效果;二是所建立的政策目标和国民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为国民所关注和理解,因此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另外,发达国家也往往在城市规划、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等多方面,对公共体育需求给予倾斜性政策。 要加强长三角地区区域体育公共服务政策的对接与兼容。首先,应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规划工作,在组织建设、信息服务、健身指导人才的培养以及大众体育赛事的运营上统筹规划,而不是单纯考虑本地区的情况。其次,要建立起区域体育公共服务资源一体化的体制,特别是政府体育管理机构要达成共识,建立起协调区域资源一体化进程的机构。长江三角洲区内城市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有关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相互冲突在所难免。为了推动公共体育资源一体化进程,有必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行政协调机构,现有的长江三角洲体育圈联席会议可以加大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的合作内容,统筹规划与协调该区域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在体质监测、健身活动、健身信息服务如健身网站、健身讲座、培训以及相关音像制品、宣传品等方面加强合作与共享,提高该地区体育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益。第三,要制定协调体育公共服务资源一体化的相关政策。只有在各方共同认可的制度规则下,才可能公平、公正地协调各方利益,才能降低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交易费用, [50]使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提高。 3.6.2.4 增加经费投入,积极推动社会参与 体育公共服务的经费严重短缺,是制约市民体育权利保障的主要瓶颈。政府实施体育公共服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和方针,但政府主导并不等于政府包办。从传统意义上讲,政府是唯一的公共经济的主体,是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局面已经发生了变化,私人企业、社区、社会第三部门等都已经成为多元主体。随着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公共产品是可以分类的,在纯公共产品的提供上私人提供没有优势,但是对于俱乐部产品和公共资源等准公共产品上,其他主体的参与是有理论支持的。从资源特点来看,政府体育资源是有限的,而民间和社会的体育资源十分丰富。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要逐渐实现职能的转变,逐步缩小政府提供的准公共产品的种类、范围。 从公共服务理论来讲,将供给功能和生产功能分开或者更确切地说,将生产功能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是构建公共服务产业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国家———社会”转型的实现、 27 体育事业社会化改革的纵深发展以及体育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的一部分职能移交给社会,使得体育产品和服务也从政府“一手包揽”中解脱出来,在社会上重新寻找能够承担这部分职能的新组织,不仅从数量上丰富了体育物品和服务的多样化,而且从质量上提高和改善了体育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不仅可以弥补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带来的低效率和短缺、打破了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的垄断局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克服了在体育公共物品 [51]领域中存在的缺陷。 因此,政府在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应转变思路,转换机制,积极引导、吸引和调动社会体育资源参与体育公共服务,在发挥体育系统力量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外,通过社会化运作机制吸引社会民间力量参与。如调动社会团体、中介服务机构、社会企业等资源,一些重大活动如“奥运与全民健身同行”、“活力健康跑”等等活动交由符合条件的事业、企 [52]业和社会团体承办,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推进、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充分运用政府、市场和社会各种力量的结合,推动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提升,使公共服务的能力与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相适应。 3.6.2.5 加强评估监督,提高队伍素质 实施体育公共服务评估是利用现有体育资源,实现和谐发展的有效方式,是社会公众对体育公共资源实行有效监督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部门改进管理、提高效能良好工具,它对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评估,可以看出体育公共服务和管理是否帮助市民获得了更多的享受体育的机会,市民也可以通过这一方式,反映诉求,提出建议,促进政府信息透明公开,从而提高服务水平和政府形象。 人是体育公共服务的主体,只有高素质的队伍,才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体育公共服务涉及政府与体育相关的许多部门,如体育局、卫生局、新闻传媒等。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影响体育公共服务提供的质量,也反映出政府的社会形象。这就需要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部门的工作人员,努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包括业务能力、服务规范、服务项目和内容等各方面。无论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是公共体育场馆的指导人员、体育组织服务人员,都要不断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对待社会各类成员都要耐心,要主动关心他们,积极指导科学健身,而并不仅仅是被动的提供服务。要使广大市民感受人文 [46]关怀的温暖,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于体育公共服务人员,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环境,加强培训力度,逐步实行工作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规范,同时善于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发挥居民中有体育特长者,参与体育公共服务。 3.6.2.6 整合资源,加强各类体育组织建设 随着体育的社会化,各种形式的体育组织大量出现。面对各种类型的体育组织,市民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除了辖区内的体育活动点,体育俱乐部是其主要的选择,同时,社区成员也开始自发组建体育活动团体。因此,各种形式的体育组织的日益发展和市民体育需求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导致其选择的多元性。体育非盈利组织为满足市民公共体育需求提供了选择。 非盈利组织的出现为打破公共体育物品政府垄断开启了思路,它打破了传统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二元结构,分担了政府部门提供公共体育物品的部分职能, 从而形成了政府、市 [53]场与社会共同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模式。因此,未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将由政府单一中心供给模式逐渐向政府、市场和社会多中心承担的供给模式转变。非盈利组织为公民追求社会公共目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中介与平台。合理地发展我国体育非盈利组织,满足群众对于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解决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问题,对于促进 [54]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体育领域的非盈利组织主要体现为各种单项体育俱乐部、综合性体育俱乐部和社区成员自发组建的体育活动团体等。近年来,随着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体育非盈利组织有了较快的发展,如体育社团的实体化、社区群众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俱乐部等,为满足大众 28 体育需求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政府力量不足、难以供给多样化的公共服务的情况下,发动社会力量,将部分公共服务委托给非盈利组织的办法,成为解决公共服务需求的重要思路。与政府组织相比,体育非盈利组织有自己的优势:如创新优势、贴近基层优势、灵活优势等,可以照顾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还可以节约公共服务供给的管理成本。它以较强的适应力,向社会提供政府不能、盈利性组织又不愿满足而导致市场机制失效的部分,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在美国,虽然公共体育场地可以同时满足大量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但其私人休闲场所等盈利性体育组织往往能以很强的竞争力吸引很多人,场地使用频率也较高,也能适应特定 [55]人群的体育需求。因此,建立各种形式的体育公共服务组织,丰富体育公共服务形式有利于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美国的做法对长三角地区体育组织类型的多元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6.2.7 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要提高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最重要的是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质量,丰富体育服务内容,以满足市民日益多层次,宽领域及多元化的体育服务需求。特别是要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类服务、体育活动类服务、体育健身指导类服务和体育信息咨询类服务的服务质量及个性化体育服务。 要做到普及和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组织成员享受定期体质测试,宣传介绍组织情况并报名入会,建立个人锻炼、健身档案,组织竞赛表演活动以及与其他体育团体进行交流学习等;要提高体质监测类水平。要定期对市民进行体质检测、建立市民体质健康档案并为其量身制定健身计划、同时对市民进行体质监控、干预和追踪;体质健康达标测试活动和业余运动技术等级认证活动等。 要提高学校的场地设施开放率,要及时对社区场地设施进行维护和更新;为特殊人群(老年人、残疾人等)配备特殊体育健身设施;建立社区体育活动中心,以方便的市民就近进行健身活动;实行场地优惠价格与预约服务以方便广大市民;提供餐饮、洗浴、交通等配套服务以及配套的休闲娱乐服务以满足市民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相关部门应建立一些专业体育信息服务类网;定期开办一些体育健身讲座、培训等活动;免费向市民发放一些实用的健身音像制品和宣传品。 3.6.2.8 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公平性,积极引导各年龄阶层的市民参与锻炼 首先,要采取切实措施鼓励不同性别的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继续保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市民的性别比例平衡。如设立专门针对妇女个人的特殊服务项目,以保障妇女能平等地接受体育服务。如在健身场所设立“护幼室”;推出以女性为服务对象的塑身健美课程和健康体操课等专门针对妇女个人的特殊服务项目。 其次,要积极引导中青年人参加体育活动,使体育活动中的“马鞍型”年龄结构得到彻底扭转。如充分发挥社区健身苑点或体育健身指导员的纽带和引导作用,对其普及和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建立个人锻炼和健身档案、制定健身处方、定期进行体质检测和对体质监控和追踪等后续服务。 再次,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学生)的公共体育(课外体育)活动,并为其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和习惯创造条件,应通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来鼓励和吸引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如日常体育锻炼活动项目、体质健康达标测试活动、业余运动技术等级认证活动和大众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等。同时,也要重视对科学健身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个人锻炼和健身档案的建立,健身处方的制定、体质的定期检测以及对体质的监控和追踪等。 最后,要提高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多提供一些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健身器材;同时为其提供专业便捷的体育咨询信息,如定期对老年人普及和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建立个人锻炼和健身档案、制定健身处方、定期进行体质检测和对体质监控和追踪等后续服务;开展体 29 育健康讲座培训,免费提供相关音像制品和宣传品,并提供专门的体育信息宣传窗口,以方便老年人学习与阅读。 3.6.2.9 以人为本,重视市民的个性化体育公共服务需求 “由于公共体育需求多种多样,必然要求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内容也相应丰富 [56]多样,以满足市民的个性化需求”。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必须充分认识到公共体育服务内容的多样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保证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要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提供给健身者交流的地方(如有座椅、遮阳伞等);在健身者休息时,为其提供与健身有关的报纸或杂志;并为其提供方便的交通设施、非体育类的休闲娱乐项目以及餐饮、洗浴和客房等配套服务。上海市徐汇区绿地公园就是一个提供个性化体育服务的一个例子。绿地公园的服务对象很明确,管理也有针对性。绿地公园的主要服务受众是公司白领等中等收入及其以上的消费者。在徐汇区,企业有七千多家,有公司白领三万多人,白领是徐汇区一个特殊的体育消费群体,因此,为其提供专业的体育服务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吸引女性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参加体育活动的男女人数相对平衡,对长三角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女性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大力提高女性的身体素质是实现妇女进步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女性身心和谐发展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女性身心健康起着积极的保健作用。随着长三角地区的飞速发展,女性将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体育可以为其实现自己价值提供重要的保障。 如何吸引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美国、日本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在美国,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体育服务是吸引其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措施之一,各社区会针对不同的居民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工作很忙的人,社区会灵活调整集体性的活动时间;对于因要带孩子而不能来参加体育活动的,社区或其所工作的单位会有专为女性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的护婴护幼室。在日本,女性体育参与率普遍高于男性,但女性体育参与呈M型,即20-40多岁的女性参与率很低。因为他们平时要在家里照顾孩子,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为解决这一问题,日本各地在健身场所设立托儿室,推出以女性为服务对象的“温馨俱乐部”课程和健康体操 [57]课等专门针对妇女个人的特殊服务项目,以保障妇女能平等地接受体育服务。这种人性化的措施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措施,它对促进体育参与的性别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吸引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也有利于满足市民个性化体育公共服务需求。 4 结论 4.1 体育公共服务是指以政府为主的体育部门和组织提供的、以满足市民基本体育需求为目的、向市民提供的公共体育产品以及相关的公共体育服务。加强体育公共服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居民基本体育需求的迫切需要。 4.2 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基本现状:长三角地区市民人均场地和设施非常少,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力度还不够,现有的社区体育设施大部分不能得到经常维护和更新。有1/3的市民却没有参加任何类型的体育组织。市民对专业的体育比赛、大众体育竞赛表演等活动兴趣不大,他们更关心一些活动强度不大的、活动项目比较简单的日常体育锻炼活动项目。市民最想通过信息咨询与讲座了解更多的体育锻炼方法,但其主动接受体育健身指导类服务的意识还不强。大部分市民希望能提供专业体育信息服务类网站、讲座、培训等活动以及相关音像制品、宣传品等信息服务。市民对定期进行体质监测、建立个人体质健康档案和量身制定健身计划等服务内容的需求较大。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心个性化的体育公共服务形式。 4.3 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存在如下矛盾:(一)体育公共服务的高质量要求与市民多样性需求不能被满足。(二)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要求与体育服务的经费严重短缺,政府提供的免费的、低廉收费的体育服务较少的矛盾。(三)体育公共服务的公平性要求与不 30 能覆盖全体市民需求之间的矛盾。(四)体育公共服务的便捷性要求与市民健身的近距离、经常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五)体育公共服务的互动性要求与市民参与程度不高、参与机会不多的矛盾。 4.4 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中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尚未完全建立;市场化程度不高;体育社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合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总量不足,指导缺乏针对性;相关配套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有关体育公共服务的政策、措施较滞后,缺乏长远规划;在经费、体育场地设施、健身指导、宣传等方面得不到充分保障;市民的休闲方式不合理(看电视、看报纸、打牌等占去了大部分余暇时间),呈现消极性, “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制约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的因素既有市民的自身因素如健身伙伴、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和空余时间等,也有指导人员、健身方法、场地器材、收费价格和路程远近等体育公共服务本身供给不足的因素,但是后者对市民的影响程度要比市民的自身因素略高。 4.5 完善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对策包括发挥区位优势,打破区域壁垒,加强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联动发展;加快长三角地区政府职能转变,改革服务模式;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强长三角地区区域体育公共服务政策的对接与兼容;增加经费投入,积极推动社会参与;加强评估监督,提高队伍素质;整合资源,加强各类体育组织建设;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公平性,积极引导各年龄阶层的市民参与锻炼;以人为本,重视市民的个性化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等。 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完善不可能脱离国家的宏观环境和上海的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多种体制并行发展的磨合时期,我国体育健身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多元化特征,也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无论是从问卷调查的情况分析,还是倾听来自各级主管群体工作领导的交流发言,都应该认识到长三角地区的体育公共服务工作还任重而道远,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与完善体育公共服务工作是惠民利民的好事,长三角地区虽然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制约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和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的一些瓶颈问题依然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摸索解决。由于我国对公共服务的理论研究起步时间不长,因此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才能有新的突破,必须要紧密联系长三角地区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构建和谐高效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这个目标,创新工作思路,整体规划,分段实施,逐步推进。任何时候,政府都是要为民服务的,这是政府的根本使命,也是公共服务理论的起点和归宿。 31 5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33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Z].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02:8-10 [3]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纲要(2004年—2010年)[R].沪府发[2004]18号 [4]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N].解放日报,2007-01-08(1) [5] 胡利军,杨远波(社会经济发展与国民体质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5(5):3-10 [6] 陈永军(对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4):11-12 [7] 严德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群众体育发展预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15-19 [8] 政协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制定《全民健身条例》的调研报告[J].体育工作情况,2006(7):2-9 [9] 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执法检查情况报告[J].体育工作情况,2006(2):4-10 [10] 杨金花.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实践与研究[J].体育工作情况,2006(8):10-13 [11] 董新光.关于全民健身体系的理论构架[J].体育文化导刊,2005(5):5-6 [12] 张双喜,张朝生.河南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调研报告[J].体育工作情况,2006(2):13-16 [13] 刘艳丽,姚从容.从经济学视角试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产业生产主体的多元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9):16-18 [14] 董新光.关于全民健身体系的理论构架[J].体育文化导刊,2005(5):5-6 [15] 钟天朗.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5):17-20 [16] 许宗祥,楚继军.构建服务型基层体育行政管理体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7-11 [17] 白晋湘.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体育职能转变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6(5):7-11 [18] 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97-101 [19] 闵健,李万来,刘青(公共体育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 [20] 王才兴.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J].体育科研,2008(2):1-13 [21] 于晨.2007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报告[M].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50-51 [22] 王才兴.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和探索[J].体育科研,2008(2):20-26 [23] 同上[10] [24] 李建国.上海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4):74-79 [25] 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9-152 [26] 王才兴.体育公共服务国际比较及启示[J].体育科研,2008(2):27-31 [27] 曹可强,徐箐,俞琳(完善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J](体育科研,2008(2):32-36 [28] 米也天.澳门法制与大陆法系[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205 [29]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与政府转型[M].北京:中国 32 经济出版社,2006:373 [30] 黄亚铃.论中国体育社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 [31] 普陀区“新上海人”社区公共运动场建成. [EB/OL]. , 2006-01-25 [32] 谈燕.上海基本形成覆盖中心城区无障碍设施体系框架[N](解放日报,2007,05,17 [33] 静安区体育局关于开展“体育服务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静安社区教育》第一期[EB/OL] ;id=249&cid=19, 2006-09-27 [34] 句华.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理论、方式与技术[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4 [35] 陈琳.自建社区体育俱乐部八例[J].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5(16):9-15. [36] 陈琳.日本探讨促进女性体育参与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J].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6(6):11-14. [37] 宁波市体育局.美国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J].体育工作情况,2005(1):14-20 [38] 鲁滨. 加拿大“参与计划”简介[J].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7(4):10-11 [39] 仙女.韩国大众体育运动[J].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5(13):13-15 [40] 译自2006年古巴哈瓦那第十一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论文[J].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7(2):8-9 [41] 王才兴.体育公共服务国际比较及启示[J].体育科研,2008(2):27-31 [42] 于晨.2007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报告[M].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75-78 [43] 王才兴.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J].体育科研,2008(2):1-13 [44] 戴健,马志和.论长三角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一体化开发[J](体育科学,2005(11):11--14 [45] [46] 王才兴.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J].体育科研,2008(2):1-13 [47] 曹可强,徐箐,俞琳(完善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J](体育科研,2008(2):32-36 [48] 沈建华.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J](体育科研,2008(2):37--41 [49] 于晨.2007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报告[M].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75-78 [50] 戴健,马志和等.论长江三角洲地区竞技体育资源配置与一体化开发的目标模式[J](体育科学,2007(6):3--7 [51] 杜志娟,苗大培(体育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31—34 [52] 于晨.2007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报告[M].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33-34 [53] 唐娟,曹富国(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模式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4—20 [54] 刘欣然,汪选合,刘汉阳(现代社会中的体育非营利组织及其作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1):18-19 [55] 宁波市体育局.美国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J].体育工作情况,2005(1):14-20 [56] 赵日萍(体育管理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管理理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42-43 [57] 陈琳.日本探讨促进女性体育参与方案[J].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6(6):11-14 33
本文档为【运用文献资料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23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2KB
软件:Word
页数:66
分类:医学
上传时间:2017-12-03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