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法入门——字体分类

书法入门——字体分类

举报
开通vip

书法入门——字体分类书法入门——字体分类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

书法入门——字体分类
书法入门——字体分类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4098427391_3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其主要特点:(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大篆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残石(如图),即小篆代表作。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後,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汉简,中国两汉时代遗留下来的简牍。早在北周时代就有人在居延地区发现过汉竹简书,北宋人也曾在今甘肃等地获得过东汉简。 1906年,匈牙利人M.A.斯坦因在新疆民丰县北部的尼雅遗址发现了少量汉简。次年,他又在甘肃敦煌一带的一些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700多枚汉简。这是近代初次发现的汉简。此后陆续有新的汉简出土,至今共发现4万余枚。从西汉简上可看到汉字字体从古隶逐渐演变以及草书形成的过程,从东汉中后期简上又可以看到隶书开始向楷书演变的情况,所以汉简也是研究汉字发展史的重要资料。除了尼雅汉简等少量比较特殊的例子,已发现的汉简可以根据出土情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汉代西北边塞地区遗址里发现的,可简称为边塞汉简。一类是在汉墓里发现的,可简称为墓葬汉简。边塞汉简还可分为三种:?敦煌汉简。?居延汉简。?罗布泊汉简。 隶书:宏观上将秦汉隶书划分为古隶、汉隶和八分三种形态: ?古隶 就上面排列资料来看,古隶的流行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9年至公元前111年,即从秦武王时期至汉武帝晚期。这只是大致的分期。实际上,古隶的存在时间很长,公元前52年的丞相御史律令册(汉24)还是古隶体。古隶包括十七批资料,即秦1-7,汉1-9,汉24。古隶的特征为:纵向取势,横不平,竖不直。 ?汉隶 广义的说,所有汉代的隶书都是汉隶,包括汉初的古隶、汉隶(狭义的汉隶)和八分书。狭义的汉隶是指西汉使用最广泛的隶书体,五凤元年简(汉22)和定县汉简(汉23)是其成熟的形态。汉隶较古隶规范,又不像八分那样具有装饰性,是西汉直至汉末的通用书体。从编年资料来看,汉隶包括21批资料,即汉10——23,汉25——27、汉29、汉31、汉33——34。汉隶的特征为:取横势,突出横画,横平竖直(其结构类型类似于沙孟海先生总结的平画宽结类。 ?八分 八分是隶书中的艺术书体。八分书的特征是:取左右分布之势,突出挑画和捺画(其结构类型类似于沙孟海先生所总结的斜画紧结类。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是由魏晋开始流传,书体架构严谨、端正整齐。楷书在体势上多呈长方;章法上多取直行直势;点画布局上布白精密,结体紧凑,重心的安置、笔道的长短、正斜、交笔的角度十分规范,合体字中各部分的位置安排,更求合理得当;点画形态上也极其丰富。其特点是:楷书书写重纵势,要善于利用毛笔丰富的弹性、锋芒,才能表现出点墨的优美;其碑帖众多,自魏晋以来,历代名家都有佳作,除了在民间普遍使用外,更是官家文书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楷书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中,提笔、顿笔、转笔等运用要求严格,书写要平稳,有轻重提按、入锋回笔等具体要求。笔数,笔顺,一定的行笔规则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其笔顺比较固定,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是根据汉字结构特点加之人们日常书写习惯而总结出来的。就一般情况而言,楷书的笔顺是不可以改变的,改变了笔顺极容易造成笔画书写不到位,使字形走样,影响书写效果。 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 “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等。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小字为古代日用必需的书法,以前科举应试时,阅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后再看文章。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响。朝考状元、翰林,尤注重书法。是故凡状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读书,也都善写小字。如今硬笔盛行,用毛笔写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笔临写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显进效,因此想写好硬笔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练习。定能打下坚实基础,裨益终身,受用不尽。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锺繇的《宣 示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等。还有元赵孟?#92;\、明王宠、祝允明等小楷作品的墨迹影印本也是非常好的范本。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92;\、鲜于枢、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 “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 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今草”的前身。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其得名有几说:一、《书苑菁华》引唐代蔡希综说:“章草兴于汉章帝。”认为由汉章帝创始。二、《书断》卷上引唐代韦续说:“因章帝所好名焉。”认为由汉章帝爱好而得名。三、《书断》载后汉北海王受明帝命草书尺牍十首,章帝命杜度草书上事。认为因用于章奏而得名。四、《书断》引王愔语:“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云,汉俗简堕,渐以行之”。认为由史游《急就章》而得名。近代有学者考证,“章”含有字体结构彰明严格之义,故名。 魏碑:北朝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记;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仅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就有三千余品,而著名的是《龙门二十品》。墓志在南北朝时十分盛行,其中北魏的墓志铭比前代都多,书法中带有汉隶笔法,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康有为称魏碑有十美,概括了魏碑书法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特点。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 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现存魏碑作品的数量巨大,仅仅发现于龙门石窟的造像记,就有数千方。这些作品良莠不齐,经过前人的整理,部分作品从中脱颖而出,被视为魏碑的代表作。 章草: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今草”的前身。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其得名有几说:一、《书苑菁华》引唐代蔡希综说:“章草兴于汉章帝。”认为由汉章帝创始。二、《书断》卷上引唐代韦续说:“因章帝所好名焉。”认为由汉章帝爱好而得名。三、《书断》载后汉北海王受明帝命草书尺牍十首,章帝命杜度草书上事。认为因用于章奏而得名。四、《书断》引王愔语:“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云,汉俗简堕,渐以行之”。认为由史游《急就章》而得名。近代有学者考证,“章”含有字体结构彰明严格之义,故名。 行楷书体名。近似行书的楷书。是楷书的直接快写体。《金石林?绪论》:“行楷如二王 诸帖之稍真者,十当八九。僧 怀仁 等所集《圣教》、《兴福》、《孔庙碑》之类是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赵松雪书杜集》:“ 赵松雪手书 杜 诗一部,用朱丝栏,字作行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老爷把那名帖揭过去,见底下那篇信是张虚白斋寸笺,上面写着绝小的蝇头行楷。” 行楷将楷书的体势、点画变得圆转连带、变化多样。因为在书写时,楷书的成分多,只是略有行书的笔意,因此叫行楷。行楷结字也很自由,字的笔画可依据不同连笔位置的需要作出灵活多样的变化,书写快捷,不需停笔、顿笔更长的时间。下笔收笔,起承转合,多取顺势,一笔带过。笔道流畅、潇洒多姿,日常生活学习中,应用最为广泛。 行楷的用笔则灵活、方便,一般不需要逆锋、顿笔、停笔等严格的运笔,不强调用笔中更多的提按、笔画形态,只要求笔道流畅,便转合理,行笔巧妙。还可以依照书写者的习惯而使笔画的行笔出现各种变化,甚至依照个人不同的审美和书写风格去追求或创造出不同的笔道线条。 行楷的书写,根据实际需要,个别地方由于书写到具体部位时,笔画的连结、萦带、减省等使字形变化,相应的笔顺也随之改变了,有的字中的笔画可以先写,也可以后写,但这也只限于一些非主要的笔画。字中的主笔是要按照书写顺序来写的。 行草:1.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字体。 宋 苏轼 《郭熙画秋山平远》诗:“为君纸尾作行草,烱如 嵩洛 浮秋光。” 明 赵宧光 《金石林绪论》:“行草,如二 王 帖中稍纵体, 孙过庭 《书谱》之类皆是也。” 陈衍 《元诗纪事?沉贵》:“, 温日观 ,酒酣兴发,以手泼墨,然后挥笔,迅于行草,收拾散落,顷刻而就。” 2.行书与草书的并称。 唐 张怀瓘 《六体书论》:“ 子敬 不能纯一,或行草杂糅,便者则为神会之间,其锋不可当也。” 宋 陆游 《作字》诗:“整整复斜斜,翩如风际鸦。书成半行草,眼倦正昏花。”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原书》:“由 秦 分而变 汉 分,自 汉 分而变真书,变行草,皆人灵不能自已也。” 硬笔书法技巧 掌握科学的习字方法,就是走捷径,就可以速成。 一、时代呼唤速成教学 过去讲习字,讲的是熟能生巧、勤能补拙。一篇又一篇字,一本又一本帖,今年写了明年写,一直要写到人书俱老。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不可能再拿出那么多的时间来写字。要想普及硬笔书法,必须拿出省时省力的习字捷径,必须使习字变得轻松有趣,不再是人们的一种负担。 在研究习字捷径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下面三个问题。 第一,跟谁学字。 有人说,这个问题很简单。跟谁学?跟老师学呗。可是如果跟老师学字,就要去上课,就要花很多时间,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还有创作班、研究班……那么费时间,哪里有捷径可寻。 其实,习字最根本的是跟字帖学。老师只是习字的辅导员,是领你入门的人,入了门,尽可以跟字帖学,临习各种字帖。而跟字帖学,不需要去上课,不需要规定时间,有了空就读一读帖,写几行字。 从上面的意义上讲,各种优秀的字帖才是最好的老师。当然,要读懂这些老师,需要科学的方法,而本书教你的恰恰是这种方法。 第二,不要在楷书上钻牛角尖。 速成首先是为了使用。楷书字是日常很少用到的书体。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写行书字。 当然,习字必须从楷书开始。不学楷书,无法把握笔法、点画和字的结构。一笔一画地写楷书,可以体会到许多快写无法悟到的东西。因此楷书是习字的必由之路。 但是,有许多人在楷书字上拼命下功夫,一年又一年,而忽略了向行书过渡。结果,楷书虽然有了些许进步,但日常书写的行书字却不见长进。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练楷书字,是为了打好写字的基础。当楷书写得有些基础,比如临某一种帖临得比较像的时候,就可以练习行书了。练行书的同时,楷书仍然不能放下,要楷行并进。楷书打基础的时间可以是半年,也可以是一两年,其实一年就可以打好基础了。 只练楷书,不练行书,日常书写不见长进,就不能有速成之说。 第三,选帖也很重要。 讲学习,我们常说“站在巨人的肩上”。书法更讲究“取法乎上”。说通俗了,就是名师出高徒。跟优秀的书法字帖学,进步才快,才能快速地出人才。所以说,选帖也很重要。 初学写字,找一本优秀的钢笔字帖临一临,以钢笔临钢笔字帖,容易理解,也容易写准。但是选钢笔字帖最好请懂毛笔字的人帮助选,你自己喜欢的不一定就是优秀的,因为你是初学,还没学会鉴赏。 写了一两年钢笔字,再提高,就要以毛笔字帖作为范本来临习。毛笔小楷除了比钢笔字丰润一些,其他都差不多,用钢笔临毛笔字帖,不仅可以把字写漂亮,而且可以得到传统书法艺术的熏陶,字可以写出书法味、书卷气。选择毛笔字帖比较简单,只要是书店里卖的传统字帖都是好范本。有些今人写的毛笔字帖也可以作范本,但要请书法名家帮助挑选。 二、速成的关键是记忆 有人写了一辈子字,老来字还是不成样子。有人练了多年的字,写出的字总是不见长进。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已经告诉了答案。竹子画得好,是因为有成竹在胸。心里没有,笔下不可能有。字写得好,心里必须有所写之字。多年练字而没有长进,是因为没有把想写的字记下来,没有把那些有个性的书法意义上的字装进脑子里。还是那句话,心里没有,笔下哪会有呢, 要想心里有字,就得把所临之字记下来,这就是记忆。过去我们没有强调记忆的重要性,不研究记忆的方法,看着帖写就写得像,离开字帖又成了自己那没体的字。可以说,离开了记忆,习字 不可能有明显的进步,写到老也进步不了。 三、记忆的关键是分析 记住一个字,关键是要懂这个字。每个字都是由多种笔画、若干偏旁组成的。要想懂得一个字的点画或偏旁的特点,找出其区别于他字的地方,就必须要对这个字的点画或偏旁进行详细的分析。 分析字要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分析字的点画;二是分析字的结构。 分析点画主要看点画在长短、粗细、斜正、曲直四个方面的变化。书法是个性化的艺术,写字也需要个性化。每个字的点画都体现了写字人的个性追求和个性特点,都有区别于他人之处。 关于点画的特点,在后面章节里还要讲到。 分析字的结构,要按下列步骤进行。 )找准外形特征 (1 字的外形大体分七类,即:瘦、斜、扁、小、扁方、长方、正方。分析字首先要把外形特征找准,以免把外形临走了样。 (2)确定主次关系 字的点画有主次之分,主笔在一个字中虽然只有很少的几个,但写好了主笔,字也就写好了大半。字的主笔常常向外伸展,次要的笔画常常向内收拢。确定了主次,也就明确了哪些点画该伸展,哪些点画该收缩了。为此,分析和确定主笔是很重要的步骤。 (3)划分偏旁比例 同一个偏旁,在不同的字中出现,所占的比例就会不同。只有把某一字的偏旁比例划分准确,临习时才会把偏旁比例写和谐、写匀称。 (4)确定点画间的位置关系 字是由点画组合而成的。在一个字里,每一个点画都与相邻的点画有着特定的位置关系。找准点画间的位置关系,才能在临习时用这些点画重新组合出字帖上的那个范字来。 下面我们选楷书、行书各一字进行分析示范。 警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上边的敬字又分为左右两部分。这个字的外形是正方形的字。主笔是中间的长横。偏旁比例是上下各占一半。其点画之间的位置关系,最需要注意的有,上半部分中的“句”字的短撇伸到了草字头两竖的中间。“句”字的口探出短撇之外。反文的第一个撇向上伸;第二撇本是长撇,现在已收缩为短撇,其收缩的原因是给下面言字的上点留空当;反文的捺因为不是主笔,已收缩变为长点。下面言字的上点已探到“敬”字的空当里,而其长横已向上升,紧贴在敬字中的横折钩上了。言字的长横比上面的敬字长,敬字的左右两部分各向里收缩了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言字的两短横短于口,口为扁口。 天字的外形基本上属于正方。形体呈侧势。其主笔是向左伸展的横、向右伸展的捺和向下伸展的撇。其点画之间的位置关系,主要应注意:第二横已向左伸,成为向左的主笔,其右端收缩,与第一横的右端上下取齐。撇捺采取了撇纵伸捺平展的结构形式,撇已变化为斜竖撇,向下伸得较多,比捺脚低了一大截;捺向右平展,探出较长。天字的撇首冲着上横的左侧,切过第二横右侧三分之一切点处。 四、临帖——从分析走向记忆 临帖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一是读帖。要像读书一样去读帖,去分析字。读帖就是分析,读帖的方法就是分析的方法。 二是临写。临写有临和摹之分,下面会重点讲到。 三是背临。背临就是通过记忆来默写帖里的字。这是强化记忆的过程。 归纳临帖的整个过程,可以用四句话概括,即: 读帖析字须用心,摹临结合始入门, 临比改法可写准,背临方能记得真。 第一句讲读帖和分析字,前面已经讲过了。 第二句讲描摹和临写之间的关系。描是描红,摹是用白纸蒙在帖上照着下面的字帖依样画葫芦。描摹对于熟悉字的形体是个捷径。但描摹不需要分析,字帖上有什么就写什么,不用费心费神,反倒不容易让字入脑入心,形成记忆。而临写由于是看一眼写几笔,不看明白就无法落笔,所以容易增强对所临之字的记忆。因此开始临帖时可以采取摹临结合的方法。 第三句讲的是临写的方法。临写讲究“临、比、改”三个字。有的人临帖,拿过一个字来,满满的写一页,头几个字还可以,后面越写越差。原因是他写之前看了范字,但写起来就忘了再看范字,越写范字在他头脑里的印象越淡,越模糊,字自然就越写越差了。正确的方法是临写几个字之后必须对照范字进行比较,找出临写的差距,然后在下面的临写时改过来。这样反复临写,反复比较,纠正不足,才可能把字临准。“临、比、改”是临写必须遵循的方法。 第四句讲的是背临。背临就是指通过读帖与临写把所临之字背下来,储存在记忆里,不再看帖也能把所临之字默写下来。这是临帖里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做到心中有字,必须把所临写的字背下来。心里有了字,手上才能写出来。背临的阶段就是完成记忆的阶段。 五、巧用时间——速成的时间之法 练字要想持之以恒,坚持长久,除了习学者本身的毅力和恒心,科学的安排时间尤为重要。 我认为,“每日一刻钟”这个理念就比较科学。刚开始练字,时间可以投入多一点,因为刚一接触练字,帖不熟、字不熟、笔也不熟,都需要时间去了解,去熟悉。这一阶段,每天拿出半小时乃至一两个小时都可以。入门以后,在巩固和提高阶段,每天只要有一刻钟到半小时的时间就足够了。每天拿出一点时间,研究一两个字,临几遍,背下来,一年下来,就可以掌握几百个字,而临习一部字帖,只要掌握其中几十个字,就可以把握住这部帖的精华了。练字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最讲求水滴石穿。每天读点儿写点儿,巩固已经或正在形成的良好的书写习惯,天长日久,定有所成。而每天拿出一刻钟来练字,不仅可以做到,还是一种休息。 六、百字练习法——速成的内容之法 前面讲过,临一部帖,只须把握其中几十字的精髓,就可以读懂弄通这部帖了。钢笔习字入门也是如此。只要选不同偏旁(常用偏旁)的百余字读懂写准,字其实就入门了。为此,本书特精选 “行书百字谱”供本书的读者临习。 了唐宋诗十首写成“楷书百字谱”和 百字谱,并非百字。十首七言绝句,二百八十字,除去重复之字,仍是百字有余。但以绝句构成百字谱,容易引起临习者的兴趣,临习的成果也可成为习作供自己和友人欣赏。 书法基础知识 内容提要: “连贯”是指点画之间的气势相连,互相呼应,笔道之间有有机联系,而不是每一笔都单摆浮搁、互不相干。注意了笔道之间的连贯呼应,就能使整个字显得有气势而生动。 怎样磨墨 磨墨要轻而慢,要保持墨的平正,要在砚上垂直地打圈儿,不要斜磨或直推。磨墨用水,宁少勿多,磨浓了,加水再磨浓。要用清水磨墨,不可用茶或热水。墨要磨得浓淡适中,不要太浓或太淡。磨毕要把墨装进匣子,以免干裂。磨墨时间比较长,为了避免右手酸累,最好能练会左手磨。 何谓连贯 “连贯”是指点画之间的气势相连,互相呼应,笔道之间有有机联系,而不是每一笔都单摆浮搁、互不相干。注意了笔道之间的连贯呼应,就能使整个字显得有气势而生动。 何谓抄帖 “抄帖”是练字过程中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虽然对着帖,但只抄字,不顾间架、点画,自作主张,任意为之。这种毛病,最要不得,必须注意避免。 何谓匀称 “匀称”,是指按照字形笔画,对每字、每笔作适当安排,而不是"均匀"的意思。因为字形有长短、大小的不同,笔画有多少、斜正的不同,如每字都依方格,四平八稳地写成同样大小,每笔都写得一样长短,均匀是均匀了,可是看上去不顺眼。总的说,笔画多的,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宜写得肥些;每个字里,点画的安排要长短合宜。 何谓长短 长短”是指根据字形本身的长短不一,而安排不同的结体。字形长的,写得长些;字形短的,写得短些。如“东、自、目、耳、茸”等字,字形比较长,“西、白、曰、臼、四”等字,字形比较短,就不能作同一安排。 何谓平正 “平正”,就是我们常说的“横平竖直”,这是点画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则。但要注意,“横平竖直”的“平”,不是一般的平,而是带斜势的平。因为人的两眼,视觉并不平衡,横画真正画得平了,由于眼睛的错觉,看去就像向右倒了下去。所以横画必须稍带斜势,但又不可斜得过分。大致横画斜度应为5?-7?左右。超过这个角度,就是太斜;不及这角度,就是太平,都不好看。所谓竖直,就是每一个直画,不论中间、左右、上下,都要画得很直,不可歪斜倾侧(但“门”的左直,“亻”“彳”等的直画例外)。 怎样摹印 在临刻前,我们应做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摹印。方法是几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图纸工蒙于印拓上,用手轻轻压住纸不使移动,然后用小号圭笔蘸墨(或碳墨水、绘图墨水),依原印线条摹写。要尽量将每个字中笔划的起笔、收笔、转折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细节,摹写和接近原作,同时细心体会,记住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以后创作是大有益处的。(摹前须以肥皂洗手,并用纸垫手,以免油腻污纸而难以上墨)。 摹印右列各印,白文摹字的线条,以细线勾边。如果用腊纸坯或透明又微透水的纸摹印,只要将纸与印花大小相等的印石在掌上压下痕迹,(摹印纸与印谱间可衬托一层不透水的透明玻璃纸以保护印谱)摹下后用水印法翻印上石,并且用墨笔稍加修描,即可临刻。初学宜选工整一点的满白文手。 怎样写印稿 写印稿前须磨细面,如磨石时力度不无法均匀,会出现印面倾歪斜,须注意变换印石方位,初学者写印稿方法如下: 1.反写法:先将印稿设计透明度较好的纸上,翻过纸侧依照"反稿"用铅笔摹写上石,再用毛笔复写一遍。如临印,可将印谱倒头放置,在选临的印拓边置一小镜,即依镜中印章样摹写上石。印稿上石后,宜用镜子对照原作仔细审视,作进一步的修正。 2.水印法:(1)、先将毛边纸(或毛太纸等)复于印面,在手掌中压一痕迹,然后在纸透上压痕范围内用浓墨临写或设计印稿(初学者可先胜负铅笔)(2)、将墨迹干透的印稿复于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纸石浮移位。(3)、用干净毛笔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湿的清水,再用干净的毛边纸吸干多余的水分。(4)、复二三毛边纸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匀地研磨后揭去印稿便成。(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笔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关键是:经细砂纸磨平后印面残剩的粉质不要去。以浓墨写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后再湿水,以微湿均匀为要,刻者可不断实践中逐渐改进方法。 什么叫临、什么叫摹 摹”与“临”是传统的有效的练字必经程序。“摹”有“描红”“影格”两种,前者是用墨笔依着印有红字的描红本直接填写,后者是用薄纸蒙在字贴上隔纸描写,北方也叫作“榻”。“临”是在“摹”的基础上,对着贴照样写。练写程序要先摹后临。 要摹多久才可以临 一般说来,一本帖经过三遍“描红”(或不经描红)、几遍“影格”,大约三四个月,对帖字的笔法结构已渐熟悉,下笔也有了一定把握,这时就可以开始“临”了。 “摹”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摹”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钩空心字要极细心,不要使之有丝毫失真,因为双钩线条如稍微偏里一点,钩出的字就会比帖字瘦;稍微偏外一点,钩出的字又会比帖字肥,必须刚好在帖字的边缘上,方不失真。二,写描红时,要注意不写出双钩轮廓之外,不然就会破坏字形。三,写“影格”时,也必须注意跟着帖字走,帖字粗,也要跟着写得粗,帖字细,也要跟着写得细,不要只描个字形,不注意点画。 我国书法有哪些流派 我国书法有悠久的历史,流派很多,不同书体有不同的书家代表,非本书所能介绍完全。今天常见及常用的行、楷书体,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欧(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92;\)等。 章法 章法,广义上讲,是包括款式,狭义上讲,是指整幅作品的谋篇布局。 经营位置“意匠惨淡经营中”,的确如此,章法布局包括一点一画、结字、行气、全篇布白、落款钤印以及装裱。点画,结字在作品中只是一小局部,然而“一点或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它要与整篇相配合,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谈谈本人之认识。 一 定主、宾之序 书法创作当先从主体(正文的文字内容)入手,主位既定,宾从就可以围绕主体生发,或藏或露,或即或离,目的总在丰富其空间,充实其层次,如众星拱月一般,烘托得主体形象愈见突出愈完美。 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不是书艺作品最重要的方面。但写什么内容需要作者认真选择,作品之内容有时能说明作者的思想感情、修养水平。内容佳就给作品增加了一层意趣,文情并茂,千古如新。传世的古代法书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赤壁赋》等。这些文字在文学上已是不朽之作,况又是出自一流书家自撰自书,那怎么不珍如拱璧呢,对书家来讲能自撰诗文是一个重要的能力,不可忽视。从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来讲,可以分为五类:即古代诗歌、文言文、新诗、白话文、“小数字”等。 “小数字”中另外在文字内容的选择时,最好要与其书体风格相协调,水乳交融,体现意境。 若的“虎”、“龙”为主者,宜将“虎”、“龙”之说明为宾。总之,一幅之中必须有主有宾,齿序分明,才能集中丰富,统一而有变化。 二 掌均变之衡 端庄持重,为人之一美,也是作品之一美。如果一味求奇,失去安详稳定,就会使人感到不适,所以书法之章法不可以不求平衡。然寻常之平易得,艺术之衡难求。譬如一个在平地行走,是平衡的,但太一般了,几乎不构成什么美感。杂技演员在钢丝上行走,摇摇晃晃地前进,就构成一种美感,大家乐意看,因为他本是难平衡的,而通过技巧驾驭,平衡了,就产生了美。可知只有在机变中寻求平衡,在不平衡当中求出平衡,才是构成美感的、具备艺术价值的平衡,所以书法的章法,先须求变,而后求均;先须求奇,而后求稳,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寻常的现象转换成艺术审美形象。如篆书--小篆一般均横竖成行,行距大于字距,也可以打成方格。其行气中线总是在一个垂直线上。甲骨、金文不一定都要横竖成行,其行气可以错落自然,有欹斜,大小参差变化。隶书--在章法上特殊之处是,隶书因字取横势,故字距大于行距,其行气似乎改为横向的了。若将隶书的章法改行距大于字距就零落不堪了。楷书一般横竖成行,行距大于字距,或距离相近,有时可打成方格。也有将行距加宽,各行字与字横向不对行,小楷中颇多。楷书因字方形,不要写成字与字大小一样,否则就显得枯燥少味,要正而不呆。行书只要求竖成行,可用乌丝栏形式,写行书决不会打方格来写。不过其行气不是每个字的中心都呈垂直线,而是有波浪的变化,然上下贯气,左右顾盼呼应。草书--小草章法与行书相近,大草的章法错落跌宕,疏密,大小,大起大落,其整篇与行是由气势贯之。其章法线条若“飞鸟入林,惊蛇入草”,其布白若飞花散雪,惊涛骇浪。就一字而言本来向左倾斜的,就要有返顾右边的势头,就是虽倾而稳。“正局须求奇,奇局终须正”,大局平正的,就要求得局部的奇险,才正而多变;立势奇险的局部形象就要端正,才险而复安。 三 征节奏之美 五音交替而成音乐,俯仰回旋乃为舞蹈。艺术之美,不论是闻于音,成于形,见于色,总须有长短、起伏、刚柔、明暗、迟速、润燥等现象的交替配合,才能悦于耳目,感人心智。这种交替配合所产生的效果,就是节奏感,可以说,节奏感是一切艺术共有的美感。艺术书法的节奏感,既存在于色彩(浓、淡、枯、润、焦即为五色)之中,也可见于章法之内。色彩之中,色度的明暗,色相的冷暖,色块的大小方圆等等,都是产生节奏的因素,章法之中,疏密聚散、大小曲直、圆缺参差等等,都是产生节奏的原因。这些方面配合得好,运用得成功,作品的节奏感就分明而优美,反之,作品就平淡而乏味,下面分别谈谈这些方面的情况。 四 懂疏密聚散 如同音乐的紧锣密鼓,通常是伴随乐章的高潮出现一样,书法线条的聚密之处,也常常就是作品的主体所在。有疏有密,见聚见散,作品便主次分明,藏露互见。只是要把握分寸,顺理成章,不可十分悬殊,否则不是勉强拥挤,就是零落散漫,密处不可雍塞,要小有漏透,极密处隙光一 线,便是灵穴来风,可著通体生凉,又如人在深潭,一管透气,则吸咏裕如。所以“密叶间疏枝”,对书法一说,正是经验之谈。而疏散处亦不可全疏(对草书而言),“大疏间小密”,疏散之下,也要有某些比较集中的地方。这样就相互接引,彼此呼应。既有集中,又有变化。前人说“疏可跑马,密不容针”,那是极而言之,有点夸张,不可呆解。 五 知大小曲直 大与小、曲与直,都是相对存在于作品中的,是任何构成美感的形式所必有的组成因素之一。白居易琵琶行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微妙的音节,全在适当的大小配合之下产生。自然字的形象,大小对比,曲直互见,无处不有,章程具在,天然凑泊。它是自然美的体现,也是艺术美的需要,善于捕捉和运用它的人,必能使作品节奏优美。 从书法章法的角度上看,可以说大是合,小是分;大是统一,小是变化。以大抱小,大整体中求变化,以小破大,于丰富中求得统一。一般地说,大而平直之笔画入书,当不难求得整体气象,但容易犯简单平浅的毛病,要适当分割之,或加强其本身的变化,或穿插其他变形的笔画,以化大为小;细碎的线条入书,当不难求变化之意,但容易犯琐碎零乱的毛病,要进行组合归纳,使某些部分集结起来,合零为整。也可用较大的粗线条衬托包裹的办法,来加强整体感。曲与直的情况,也是一样。从书法的笔画角度看,曲是柔,直是刚,曲是圆,直是方,有典有直,则刚柔相济,方圆互映;曲是滞,直是畅,曲是变,直是正,畅滞相生,正变交出,则苍古俊逸,奇正兼容。整个的书法结字如前人说写“女”字,这是很形象的,一女字,言尽曲直转折之变。因为有上横之平直,有右撇之遒曲,有左划之转折,三画相叠相交,构成一个奇正相依,刚柔互映的格局,其中有停顿、有转折,简当而丰富。 六 驭圆缺参差 这仍是对比之下生出的美感,一件作品,大而言之,在整体布置上应有圆有缺,有参差错落。似行草的乱石铺路,皆应避免出现整齐的平行线或机械圆弧状,当然也不要有物必求差缺,以免不是呆板便是零残。参差之间,也要求变,大参小不能等同。有时要在整体中求参差,有时又当于参差中求整体。小而言之,在具体形象上,同样要得圆缺参差之致,才能耐玩耐品。 七 见开合呼应 作书如行文,谋篇之始,情节、人物一一铺叙,交叉稳现,来去往复,而后揽纲收目,渐次归结,情节都有所结果,人物皆得归宿,文章便告结束,这就是开合之道。因为先有所开,才能生情节、起变化;后有其合,乃得见意义、见精神。所谓神完意足,大概便是这般景况了。书法章法之始,先铺张文字内容,占据作品空间,展现立意内容,然后逐渐充实其层次,修正其形象,使结构完整而内容充实,因而见神韵、见意境,这是作书程序上的开合。 书法章法如拳击,手足要放得开,收得拢,立得稳重,起得轻捷,往复连环,离合相扣,才横去竖来,应接自如,立于不败。草书作品,从整体看,放开笔法,使它纵横得势,形在字里,气透纸外,可以说是开,开到将散,也就是说,放到不能再放,即将字的结尾处在一定程序上收回,折而向里,如翔龙回首,意在返顾,那气势就聚拢字中,不至散逸。假使有合无开,作品必拘谨少势,开而不合,又难免散漫,失去凝聚力。由此,也可看出,开合与呼应,看似不同,实则都由同一境界中生出,在行书、草书方面尤其如此。开合是作品的可视形象,呼应则是通过它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效果。所以也可以说,呼应来源于开合,体现在顾盼。而线条之间的顾盼呼应,也正是作品的情所从来,意所由此,是体现作品内含的窗户,因而开合呼应,不仅是构图形式上的需要,而且是作品精神的基石之一。把握了开合呼应之道,也就把握了通向作品神情意态之门的钥匙。 八 求从顺自然 笪重光《画鉴》有言:“丹青竟胜,反失山水之真容,笔墨贪奇,多造林丘之恶境,怪僻之形易作,作之一览无余,寻常之景难工,工者频见不厌。”他这里说了一个新奇与寻常,造作与自然 的问题,极有见地,对书法作品来说,仍有它的现实价值。好比建设,推平山峦,开凿河道,大厦成林,马路如练,车如流水马如龙,到处锦绣堆成。这是一种美,是一种闪现着人类智慧和力量光芒的美;而层林幽谷,古木荒藤,高山流水,石瘦松肥,鸡鸣茅舍,犬吠疏篱,又是一种美,是一种不假雕琢,天然质朴的美。前者工于人意,后者主自天然。有趣的是,人类文明愈向高度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愈趋现代,其审美心理却愈是崇尚自然。所以据说日本某地方特地造了一口水塘,任凭野苇汀蓼自然生没,孤雁病鸥随处栖止,从不稍加修饰管理,仿佛真正原始水沼,引得游人如醉。这恐怕不仅仅是怀旧、逆反而矣,也许自然纯朴之中,确有一种真正的、永远不可替代的善和美。可知书法作品对于尽量保持、利用自然美的魄力,像“屋漏痕”一样,消除人意人力的痕迹,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当然,书法作为人的主观活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运斤郢匠,出入绳矩,是必要的。所以布局经营之中,如何知法知人,知物知天,不使一时一际之身观局限,泯灭了物、我的真性,在主客观的交感之中,自然成章,正是必须把握的。 那么,这在具体创作中又当如何分寸呢,笔者鄙见:意出由我,形铸在天。即作品的经营立意,全由自己主见,不袭乎他人,不囿于自然。而其间具体形象,则尽量保留自然风貌,不多过雕琢,不勃生理。 凡此种种,一句话,一切布置都要见其天然本性,不可因奇求奇,强扭硬掐,繁雕缛琢。 九 识空白之义 关于书法整体的章法布白,有两条清人书论确是点中了要害:“匡廊之白,手布均齐;散乱之白,眼布均称”(《书筏》)。“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艺舟双楫?邓石如传》)。章法布白之奥妙,就在于“计白当黑”,即书写点画线条时不单考虑线条的颜色,实际上黑线条在白纸上,就产生了黑白的分割,黑多则白少,黑少则白多,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另外就是要追求布白之变化:疏密、斜正、曲直、方圆。 如果说,上面所言,还只算是作品内涵方面的意义的话,那么,可以毫无夸张地说,它在可视形象上的作用,也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关系着画面的疏密,关系着画面的灵透、清空之美,并可通过空白的情状,反证出内容的布置穿插是否舒适合理。如果空白的形状出现机械规整的情景,如整齐的方形、圆形、菱形、三角形等等,那就证明物象的外沿集结线太过规范;如果发现空白的块面分布有等同的情况,就说明物象的疏密安排可能有分布平均的地方,这些都是章法布白所忌,应该进行调整,所以前人说“知白守黑”。总的说来,一定要突破前人的章法布白的陈式,而根据现代人审美的要求,努力探索新的章法形式。
本文档为【书法入门——字体分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57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08
浏览量: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