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举报
开通vip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 城市:城市是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口等的集中之地和中心所在,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形成而发展的一种有别于乡村的高级聚落。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结构规划:为一个主要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或一个需要开发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的发展制订的城市规划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名词解释 城市:城市是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口等的集中之地和中心所在,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形成而发展的一种有别于乡村的高级聚落。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结构规划:为一个主要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或一个需要开发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的发展制订的城市规划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最主要的指标,由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三结构一网络: 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地域空间结构以及网络系统组织空间管制:空间管制作为一种有效而适宜的资源配置调节方式,日益成为区域规划尤其是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其分区开发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和控制引导措施,可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区: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所划定的地域范围。一般包括市区、郊区和城市发展需要控制的地区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老龄型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型态属于“老年型人口”,呈现老年型人口的城市称为老年型城市。 ※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是反映某一地区范围内人口疏密程度的指标空间分异:城市社会的异质性表现出空间分布特征,即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群聚集在城市的不同地区。 居住隔离:是指都市居民由于种族、宗教、职业、生活习惯、文化水准或财富差异等关系,特征相类似的集居于一特定地区,不相类似的团体间彼此分开产生隔离现象。 城市性质:在中国城市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城市规模:城市的人口数量,有时也以城市用地面积作为补充 城市人口:指城镇集中连片部分和它周围能够享受城镇各种生活的人口。 城市用地: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和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四区”禁建区、限建区、宜建区、已建区 “四线”:绿线-城市绿地控制线;蓝线-城市江湖河海等控制线;紫线-历史文化名城内的省、市街区,历史文物保护控制线;黄线-城市基础设施用地控制线 ※门槛理论:是对城镇与工业区发展规模进行经济论证及其基本建设投资进行计量分析的一种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 ※城市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局形式、城市用地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 职住平衡: 城市道路网密度:城市建成区或城市某一地区内平均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上拥有的道路长度物流中心:处于枢纽或重要地位的、具有较完整物流环节,并能将物流集散、信息和控制等功能实现一体化运作的物流据点。 换乘中心: ※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BRT:快速公交系统生态建设: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是自然和人工的结合,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资源承载力:地球生物圈或区域的资源对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 二、重点问题: 绪论 1.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可以依法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分区规划。 2.总体规划的概念: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3.编制组织与程序 组织: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程序:(1).编制申请——上轮总规评价报告、前期研究报告(2). 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中外历史纲要课件乒乓球课程纲要 评审——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相关专题(定位、战略等(3).总规评审——总规全套成果,专家和相关部门(4).公示(公众参与)——不得少于30天(5).人大常委会审议(6).审批 4.与《城市规划法》相比,《城乡规划法》的主要变化和主要精神 主要是完善与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两个层面 完善:进一步明确工作指导思想、原则和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理念;编制和管理经费;明确相关法关系(发展、土地、资源、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等) 规范:新增了修改(程序)及监督检查两章,增强规划严肃性;严格要求公示;项目审批、土地出让以控规为前提,是法定程序性要求等 第一章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与要求 1、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任务: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内容:1总体规划纲要;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3中心城区规划 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一)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内容包括: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建设标准;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二) 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三) 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四) 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五)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六) 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七)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八)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九)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3、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其中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 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应当根据需要,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2) 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 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3)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4) 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5) 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 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6) 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应当位于城 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 (7) 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4、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 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二)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三) 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四) 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五) 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 (六) 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七) 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八) 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九) 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 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十) 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 (十一) 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十二) 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十三) 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 (十四) 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十五)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十六) 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十七) 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十八) 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第二章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目标 1.城市性质与职能的概念、确定依据与方法 城市职能: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它的主导职能,就是城市性质。 依据:1.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经济对该城市建设的要求;2.该城市在所处区域的地位与所负担的任务;3.该城市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建设条件和历史现状基础条件。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2.人口规模确定依据与方法现状分析,发展条件和发展态势分析 3.用地规模确定依据与方法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即受着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等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的动力;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2.三结构一网络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地域空间结构以及网络系统组织 3.空间管制 空间管制作为一种有效而适宜的资源配置调节方式,日益成为区域规划尤其是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其分区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措施,可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分为政策性分区和建设性分区:政策性分区指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与产业、交通发展的要求,结合行政区划进行次区域政策分区,不同政策分区实施不同的管制对策,实施不同的控制和引导要求。建设性分区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建区。 第四章城市总体布局 1、现代城市产业特点 城市第一产业:城郊农业(初始阶段)——都市农业(高级阶段) 城市第二产业:高级化-传统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城市第三产业:消费者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 城市第四产业:信息经济-信息产业化 城市第五产业:文化产业化 2、城市空间分异及其经典模型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往往表现出空间分布的特征,即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群聚居在城市的不同地区。 经典模型:同心圆模式,轴向-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因素 经济因素:1.聚集效应;2.地租;3.区位选择 社会因素:社会空间分异 技术因素:能源技术、环境技术、建筑技术、交通技术、通讯技术 建设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与自然观;2.人文环境与历史观 政治政策结构:政策、法规、标准等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4.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和形态模式 商业溢出规律:1.依附性的初级中心形成;2达到一定容量后,开始单线或多线溢出流动;在新的洼地聚集,形成新的中心;4.或继续溢出流动,或在某一中心继续聚集、扩大规模; 5.洼地的容量决定了中心的规模 第五章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1.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内容 一类用地:用地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 建设需要,一般不需要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才能修建的用地。 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2.城市用地分类 市域内城乡用地共分为2 大类、8 中类、17 小类。建设用地 H 非建设用地 E 3.城市建设用地标准 4.城市主要用地规划布局要求 一.居住用地布局 (1)用地指标:1、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25.0-40.0%(20%-32%) 2、人均居住用地指标:I、II、VI、VII 气候区 28.0-38.0m2;III、IV 、V 气候区 23.0-36.0m2 (18-28m2) (2)布局影响因素: A.用地及环境条件;与就业和商业区关系;协调与污染源的关系; B.规模与形状;与旧城区关系;结合市场;预留用地; C.居住空间分异 (3)规划布局形式:集中、分散、轴向 (4)组织结构:居住区——小区——组团 1-1.5万户 0.2-0.4万户 300-700户 3-5万人 0.7-1.5万人 0.1-0.3万人 二.工业用地布局 (1)用地指标: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15%-30%(10%-25%), (2)布局要求:1、自身要求:形状与规模;地形要求;水源要求;能源要求; 地质、水文等。2、交通运输要求:铁路;水路;公路;航空;连续运输等。3、防止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废气;废水;废渣;噪音。4、与居住区的关系 (3)规划布局形式:1、远离城市、城市边缘、城市市区 2、工业区、工业园、开发区、工业新城 (4)旧城工业布局调整:退二进三;留改并迁;土地置换 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布局 (1)服务范围分类:市级、居住区级、小区级 (2)用地指标:人均不应小于5.5m2/人 定额指标、千人指标、部门确定 (3)规划布局:分级配置、合理服务半径、定性、定量、交 通及景观组织、现状利用 四.绿化用地布局 (1)用地指标:人均绿地面积:≥ 10.0m2/人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m2 /人 占建设用地比例: 10.0 ~ 15.0 % 绿地率:城市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绿化覆盖率:城市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化垂直投影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2)规划布局:1、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化大环境 2、建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3、城市绿地系统构成:功能构成,分级构成,形态构成(点、带、楔、环) 五.交通设施用地布局 用地指标:人均交通设施用地面积:≥12m2 ; 占建设用地比例: 10.0 ~ 30.0 % 六.仓储用地布局 使用分类:储备、转运、供应、收购 规划布局:交通组织、安全性、占地规模 5.建设用地平衡 一、量的平衡: (1)总量要求(2)与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城市职能的协调 (3)各类用地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二.空间的平衡:职住平衡、服务均衡、交通均衡 第六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1、现代城市交通的特点 交通工具的高速、大型、远程化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 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和相互渗透 高速干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以及步行系统的分离 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货物流通中心、交通换乘中心) ※2、城市交通模式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3、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组织完善的道路系统,功能清楚、系统明确,交通均衡分布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基础上,合理的路网密度 2)按交通性质确定道路功能与级别,交通性和生活性,快速与慢速,城市道路等级(主干道30-40m,次干道25-40m,支路12-15m)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考虑城市环境与城市面貌的关系 5)满足铺设各种管线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4、对外交通的综合布置原则和站场选址要求※ 5.城市内部交通规划的内容 1)交通量的预测 2)公共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规模预测 公共交通构成 公共交通线路组织(线路选择——人口密度分布,用地空间布局,道路系统;线网密度) 3)公共交通站点布局 站点类型(枢纽站、首末站、中间站点) 公交站点的服务半径300-500m 轨道交通站点可据人口密度分布、城市功能需要确定,间距可大可小,一般大于1000m 公共交通站点与城市空间用地布局协调(TOD模式) 4)慢速交通规划 自行车交通 (自行车道路系统、路网密度与道路间距、与铁路正线相交尽量分离式立体交叉、道路纵坡≤3%) 步行交通
本文档为【城市规划原理试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848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9-06-25
浏览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