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俄罗斯音乐

俄罗斯音乐

举报
开通vip

俄罗斯音乐俄罗斯音乐 俄罗斯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6,9世纪东斯拉夫部落生活时代。原始氏族公社制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当时出现的偶象崇拜的“仪式歌曲”就是这种文化之一。其中包括崇拜太阳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年历仪式歌曲”和崇拜氏族祖先的“家族仪式歌曲”。前者与农业劳动密切关连,属于一种劳动歌曲;后者与婚丧礼仪紧密相关,或为欢乐的歌舞,或为哀伤的哭腔。这些歌曲由于与一定的祭祀仪式结合在一起,带有戏剧表演的性质,其旋律音域较窄(以三度音程为主,偶而上下扩充一度),以自然音列为基础,带有五声音阶特征。以后...

俄罗斯音乐
俄罗斯音乐 俄罗斯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6,9世纪东斯拉夫部落生活时代。原始氏族公社制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当时出现的偶象崇拜的“仪式歌曲”就是这种文化之一。其中包括崇拜太阳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年历仪式歌曲”和崇拜氏族祖先的“家族仪式歌曲”。前者与农业劳动密切关连,属于一种劳动歌曲;后者与婚丧礼仪紧密相关,或为欢乐的歌舞,或为哀伤的哭腔。这些歌曲由于与一定的祭祀仪式结合在一起,带有戏剧表演的性质,其旋律音域较窄(以三度音程为主,偶而上下扩充一度),以自然音列为基础,带有五声音阶特征。以后又产生了不依赖于任何仪式的“抒情民歌”,其旋律较为开阔,更具有歌唱性。同时,在古代斯拉夫人中,器乐也开始传播。当时采用的乐器有:古斯里(多弦弹拨乐器)、古多克(弓弦乐器)、杜德卡(竖笛)、索别尔(横笛)、罗格(号角)以及一些打击乐器等。 17世纪 9世纪末,由于生产力发展,氏族公社 9, 制瓦解。随着斯拉夫人最早的国家??基辅罗斯的形成,以英雄史诗和传说为内容的“壮士歌”逐渐繁荣。它是一种朗诵性质的叙事歌曲,词曲紧密结合,旋律从容庄重,由民间弹唱艺人演唱,常用古斯里伴奏。自古俄罗斯封建国家建立以来,为宫廷和国事服务的音乐获得了很大发展, 如在王公贵族的登基典礼、出征归来和庄严集会时,常唱奏“光荣颂”;在军队的行进和国家仪式上,用长型的直管号和纳克雷鼓等乐器的演奏来助威。与此同时,民间音乐也在不断发展。世俗音乐的体现者??民间杂耍艺人尽管遭受教会和上层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但是他们的艺术生机勃勃,与社会广大阶层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受到普遍的欢迎。大多数民间杂耍艺人过的是漂泊流浪的生活,也有少数受到上层统治者的青睐,被列入贵族行列。15,16世纪,新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莫斯科罗斯形成。作为俄罗斯民族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体现的俄罗斯民歌逐渐完善和定型,具备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风格。在众多的民歌体裁中,最典型的是抒情的“悠长歌”。其主要特征是:旋律自由宽广,调式交替变更,节拍节奏灵活,单声多声结合(常见的是支声复调)。俄罗斯民歌是俄罗斯人民的集体创作,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自10世纪末基督教由拜占廷传入并成为国教起,宗教音乐开始发展。教会歌曲是古俄罗斯的以书面记录方式留传下来的专业音乐的唯一品种。记录的符号称为“涅夫梅”。它们只代表旋律运动的总方向和节奏的长短,而不能标明每个音的准确高度。这种标记称为“旗标”或“弯钩”记谱法,用这种记谱法书写的教会歌曲称为“旗标歌曲” 或“旗标歌调”。这种来源于拜占廷的曲调和记谱体系,由于长期受到本地民歌的影响,逐渐具备了新的特征。原来充满朗诵的音调,如今音域扩充,旋律变得悠长,增强了歌唱性。到16世纪,旗标歌调最终形成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风格。17世纪,这种歌调及其记谱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随着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变革,单声部的旗标歌调逐渐被多声部的“帕尔捷斯歌曲”所取代。这种风格的更替伴随了尖锐的论争,新风格的支持者们发表了许多论文批驳了把音乐看成是“宗教的奴仆”的中世纪保守观点,论证了新风格的合理性,使多声部的帕尔捷斯歌曲获得了推广。帕尔捷斯歌曲属于无伴奏多声部合唱,采用未列入敬神仪式的词,有时甚至直接用非宗教的世俗词。它的华丽的多声部风格与当时建筑和造型艺术中的巴罗克风格相呼应。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写作帕尔捷斯歌曲的作曲家有В.Л.季托夫、H.卡拉什尼科夫、H.巴维金、Ф.列德里科夫等。17世纪下半叶还产生了另一种多声部歌曲康特,它起初用宗教情节自由发挥,以后用爱情、幽默讽刺的世俗歌词。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庄严颂歌性质的康特获得了流传。 18世纪 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俄国剧院里,音乐成为重要的艺术手段。在王宫和贵族庭院里组织了由欧洲类型乐器构成的管弦乐队。到18世纪,音乐艺术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成为面向社会公众的娱乐和消遣:建立了歌剧院,举办了公众音乐会,家庭音乐活动开展了。在18世纪30年代成立了附属宫廷的意大利歌剧院。50年代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开设了私营歌剧院。在俄国工作的意大利作曲家有:B.加鲁皮、F.特拉埃塔、G.帕伊谢洛、G.萨尔蒂、D.奇玛罗萨等。80年代在莫斯科开办了彼得罗夫斯基剧院(今莫斯科大剧院的前身),既演话剧,也演歌剧和舞剧。圣彼得堡的石头剧院以及一些省城的剧院都上演歌剧,甚至在一些贵族地主庄园的农奴剧院也上演了歌剧。 18世纪末在俄国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俄国作曲家学派形成。代表人物有:M.C.别列佐夫斯基、Д.С.博包尔特尼扬斯基、B.A.帕什克维奇、Е.И.福明、И.Е.汉多什金等。他们的创作共性是对俄国民间生活题材的关注,采用俄罗斯民歌素材,音乐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歌剧最集中地反映出他们的创作面貌。代表作品有:M.M.索科洛夫斯基的《磨工,巫师、骗子和媒人》(1779),M.А.马京斯基和帕什克维奇的《善有善报》(又名《圣彼得堡商场》,1782),福明的《马车夫》(1787)等。在室内器乐创作方面,最著名的是汉多什金的小提琴独奏奏鸣曲和俄罗斯主题变奏曲。此外,М.Ф.杜比扬斯基和O.A.科兹洛夫斯基的抒情浪漫曲类型的俄罗斯歌曲享有盛名。 19世纪 19世纪初的俄国音乐显示出浪漫主义的倾向。歌剧题材偏好童话和民间传说,追求豪华的舞台效果,音乐充满多愁善感的情调。作品有С.И.达维多夫的《列斯塔,第聂伯河的水仙女》(1805)、K.A.卡沃斯的 《伊利亚勇士》(1806)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А.Н.韦尔斯托夫斯基的《阿斯科尔德的坟墓》(1835)。在А.А.阿利亚比耶夫、A.E.瓦尔拉莫夫和А.П.古里廖夫的室内声乐曲中,孤独忧愁、不满现实、幻想美好未来的浪漫主义思想情感与朴素的城市抒情歌曲风格结合在一起。 19世纪30,40年代,М.И.格林卡的创作标志了俄国音乐古典主义传统的确立。格林卡吸取了欧洲古典和浪漫乐派的成果,钻研了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将专业的音乐技巧与质朴的俄国民间音乐结合,使俄国音乐文化提高到欧洲先进水平,奠定了俄国民族乐派的坚实基础。他的爱国主义的歌剧《伊万?苏萨宁》(原名《为沙皇献身》)和神话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管弦乐幻想曲《卡玛林斯卡雅》以及用A.C.普希金诗谱写的声乐浪漫曲《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夜晚的和风》等成为俄国音乐典范之作。在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下,А.С.达尔戈梅日斯基的歌剧《水仙女》和若干声乐浪漫曲突出了揭露和讽刺黑暗的倾向,注意了人物心理刻划,探求了言语音调与音乐的紧密结合。 19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随着社会运动和进步思潮的高涨,俄国音乐文化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在音乐演出活动和专业音乐教育方面,鲁宾斯坦兄弟作出了卓越贡献。1859年在圣彼得堡,А.Γ.鲁宾斯坦创建了俄 罗斯音乐协会。Н.Γ.鲁宾斯坦次年在莫斯科成立了分会。他们广泛举行交响音乐和室内乐音乐会,开办音乐训练班。后来在此基础上先后成立了圣彼得堡和莫斯科音乐学院(1862、1866)。此外,在圣彼得堡还办了免费音乐学校,演出、宣传欧洲和俄国名家的作品,进行了大量普及音乐教育的工作。在创作方面出现了以М.А.巴拉基列夫为首的“新俄罗斯乐派”(即“强力集团”,又称“巴拉基列夫小组”或“五人团”),参加的成员有:А.П.鲍罗丁、М.П.穆索尔斯基、Н.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Ц.А.居伊。他们接受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提倡艺术的现实主义和人民性,强调继承和发扬以格林卡为代表的俄国音乐文化优秀传统,主张深入研究俄罗斯及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努力掌握欧洲先进作曲技术,创造性地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歌剧是他们创作的中心。其中,最突出的是反映俄国历史斗争,塑造人民群众形象,歌颂民族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歌剧,如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万斯基乱党》,鲍罗丁的《伊戈尔王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普斯科夫的姑娘》和《隐城基捷日与费芙罗尼亚姑娘的传奇》等。其次是取材于俄罗斯童话和民间传说的歌剧:有的表现了古代俄罗斯人民的风俗、伦理和志向,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雪姑娘》和《萨德科》等;有的以寓言方式揭露黑暗社会现实,影射 沙皇专制,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不死的卡谢》和《金鸡》等。再就是描写风土人情、充满民间生活气息的喜歌剧,如穆索尔斯基的《索罗钦斯克集市》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五月之夜》等。此外,还有注重刻划人物内心的抒情戏剧性的歌剧,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沙皇的新娘》等。在交响乐创作方面,强力集团作曲家重视标题性原则,分别以史诗、童话、民歌和自然风光为题,创作了民族色彩浓郁、艺术形象鲜明的作品,如鲍罗丁的第 2交响曲《勇士》和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穆索尔斯基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巴拉基列夫的《三首俄罗斯民歌主题序曲》和交响诗《塔玛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安塔尔》、《山鲁佐德》和《西班牙随想曲》等。在室内器乐领域,鲍罗丁的两部弦乐四重奏,巴拉基列夫的钢琴独奏曲《伊斯拉美》,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居伊的小提琴曲等,以由衷地抒情和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引人入胜。在声乐浪漫曲方面,以内容深刻、体裁多样、语言新颖为特征的穆索尔斯基和鲍罗丁的作品最为出众。 处在同一时期的П.И.柴科夫斯基对俄国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重视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民族传统方面,他和强力集团并无多少差异,但是在创作实践上却存在着不同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他的创作深刻地反映 了19世纪80,90年代在沙皇专制高压政策下的俄国知识分子阶层的苦闷心理;作品的音调更多来源于城市歌曲;创作领域扩大,涉及了几乎全部音乐体裁和形式;作曲技术更加全面和完善。他的作品交织着戏剧性冲突、抒情性表白和风俗生活的描写,委婉的旋律,真挚的感情和生动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感染。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悲怆》),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悼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以及声乐浪漫曲《祝福你们,森林》、《是白日笼罩吗,》等。 在俄国专业音乐的发展过程中,音乐评论起了重要的作用。先后在这个领域作出贡献的有В.Ф.奥多耶夫斯基、В.В.斯塔索夫、А.Н.谢罗夫、Γ.А.拉罗什、居伊等。他们积极倡导音乐艺术的民主进步的创作原则和美学思想,热情推荐和宣传格林卡、强力集团和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有力地促进了俄国民族音乐的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俄国革命歌曲获得了广泛的传播。这些歌曲继承和发扬了十二月党人和平民知识分子创作的革命歌曲的优 良传统,具有反对沙皇专制的政治倾向和感人的艺术力量。除少数是专门创作外,绝大多数是采用广为流传的旧歌(民歌、城市歌曲、外国歌曲等)重新填词加工改造而成。其中影响最大的歌曲是:《同志们,勇敢地前进》、《你们牺牲了》、《华沙革命歌》、《红旗》、《工人马赛曲》、《木棒》和《国际歌》等。这些歌曲一经流传,就成为无产阶级的强大精神武器,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团结群众、鼓舞斗志、揭露黑暗、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 19世纪末以来,俄国专业音乐的发展出现了新局面。本国的传统和外来的影响交织在一起,产生了多样的创作风格和个性。А.К.格拉祖诺夫创作了8部交响曲。3部舞剧,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和大量室内乐作品。他的音乐浑厚饱满,近似鲍罗丁的史诗风格。А.К.利亚多夫主要写作器乐小品,作有钢琴前奏曲、练习曲和采用民间题材的管弦乐曲《巫婆》、《魔湖》、《女妖》和《八首俄罗斯民歌》等。他承袭了强力集团的传统,同时也借鉴了法国印象派的手法,音乐精巧清新。С.И.塔涅耶夫嗜好复调技术,他的创作带有明显的哲理倾向,代表性作品有:康塔塔《大马士革的约翰》、《读圣诗有感》,歌剧《奥瑞斯忒亚》和《c小调交响曲》等。С.В.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明显地继承了柴科夫斯基的传统,浸透了对俄罗斯故土的深情。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第二钢琴协奏曲》、《第 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二交响曲》、《钢琴前奏曲》、《音画练习曲》等。А.Н.斯克里亚宾早期的作品受到了F.F.肖邦的影响,他成熟时期的作品充满了狂热的幻想和感情,反映了处于革命风暴前夕的俄国旧知识分子的神秘、空想的精神状态。其代表作品有:《第三交响曲》(《神圣之诗》),交响诗《狂喜之诗》、《普罗米修斯》(又名《火之诗》),钢琴协奏曲,10首钢琴奏鸣曲,若干钢琴前奏曲、练习曲等。Н.К.梅特涅尔的创作集中在钢琴和室内声乐方面,他写了 3部钢琴协奏曲,16首钢琴奏鸣曲和 100余首声乐浪漫曲等。他的作品思想深沉,感情真挚。I.F.斯特拉文斯基醉心于西方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流派,创作逐渐脱离俄罗斯民族传统。他的音乐作品对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发展起了很大影响。其他一些作曲家,如А.С.阿连斯基、В.С.卡林尼科夫、里亚普诺夫等继续遵循俄国民族乐派传统,在创作、教学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世纪以来,俄国音乐表演艺术蓬勃发展,建立了俄国学派,涌现许多著名的人物。其中有歌唱家O.A.彼得罗夫、斯特拉文斯、Ф.И.夏里亚宾、А.В.涅日丹诺娃、Л.В.索比诺夫、И.В.叶尔绍夫,钢琴家 А.Γ.鲁宾斯坦、拉赫玛尼诺夫,小提琴家И.В.格尔日马利,大提琴家К.Ю.达维多夫,指挥家S.库谢维茨基等。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俄罗斯音乐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多民族的苏联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苏联音乐)。 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使科学、文化、艺术事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革命初期的音乐状况 革命刚刚成功,苏维埃政权就开始关注音乐事业。首先是接管了旧俄宫廷、教会以及私人所属的各种音乐机构。1918年,列宁亲自签署了将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收归国有以及音乐出版事业国有化等法令。1918年11月,人民教育委员会通过决议,将音乐列入普通学校的必修课程。音乐厅和歌剧院向新的听众??工人、农民和红军战士敞开了大门。政府委派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音乐家举行大量的普及音乐会和音乐讲座。教育人民委员A.B.卢纳察尔斯基本人就亲自主持过这类活动,并且是一位优秀的音乐讲解员,他的演讲词后来汇编为专集《在音乐世界中》出版。在学校、机关、团体、工矿企业和红军部队中成立了许多业余合唱队和乐队。音乐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在革命的最初年月里,有些音乐家对革命不理解而流亡国外;有的虽留在国内,但持观望态度。而著名作曲家А.К.格拉祖诺夫、М.М.伊波利托夫-伊万诺夫和Р.М.格利 埃尔(他们当时分别担任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基辅音乐学院院长)、А.Д.卡斯塔利斯基、С.Н.瓦西连科、钢琴家А.Б.戈利坚韦泽尔、音乐学家Б.В.阿萨菲耶夫、男高音歌唱家Л.В.索比诺夫、民歌改编家М.Е.皮亚特尼茨基等人则与苏维埃政权合作,在保护和传播俄国和外国古典音乐遗产方面,在音乐教育、演出和评论等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18,1922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艰苦岁月。歌曲是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其中有用旧曲填新词的,也有新创作的。作者既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这些歌曲在继承以往革命歌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呈现了崭新的面貌。它们生动地记录了年轻苏维埃共和国的保卫者和建设者的丰功伟绩,表现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和对祖国的一片忠诚。代表作品有《送行》、《我们勇敢地去作战》、《我们是红色的战士》、《英雄夏伯阳走遍乌拉尔》、《布琼尼进行曲》、《跨过山谷,越过丘陵》、《青年近卫军》、《我们的火车头》等。 20年代初,30年代末音乐事业的发展 1922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共和国进入了和平建设的新时期,音乐文化生活也日益繁荣。工矿、农村、部队、群众业余音乐团体大量涌现,许多专业音乐演出团体,如苏联国家 交响乐团、列宁格勒爱乐交响乐团、皮亚特尼茨基俄罗斯民间合唱团、苏军红旗歌舞团等相继成立。各种音乐演出活动日愈活跃。各民族艺术会演,全苏业余和专业音乐比赛会陆续成立。歌剧院、音乐厅不仅广泛上演国内外古典音乐名作,尤其注意扶持苏联作曲家的创作。音乐教育事业获得了新的发展,在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地陆续建立了音乐学院。音乐院校培养的青年演唱、演奏家在国际音乐比赛会中屡次获奖,使苏联音乐表演学派的声誉驰名国外。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大规模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工作,在各地广泛展开,许多著名俄罗斯作曲家纷纷到中亚各加盟共和国帮助当地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各加盟共和国的音乐艺术事业获得迅速发展。 这期间,围绕着苏联音乐的任务和道路的争论,出现了众多的派别,音乐界队伍和组织形式呈现出复杂的局面。成立于1923年的俄罗斯无产阶级音乐家协会(简称“拉普姆”),主要由一些年轻的音乐理论家(如Γ.B.克尔德什,Д.B.日托米尔斯基等)组成。他们主张音乐密切配合政治斗争,强调音乐的思想性,但存在着庸俗社会学的倾向。他们片面推崇群众歌曲,轻视古典遗产和专业音乐技术。这个组织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对苏联音乐界处于发号施令的地位,影响较大。与其对立的是1924年成立的现代音乐协会(简称“阿斯姆”):其主要成员是一批较年长 而有声望的作曲家,如Н.Я.米亚斯科夫斯基、Ю.А.沙波林、Б.В.阿萨菲耶夫以及年轻的В.Я.舍巴林和Д.Д.肖斯塔科维奇。他们主张宣传介绍国内外的现代主义音乐创作,重视创作手法的更新,但在音乐的思想内容方面,态度淡漠。在当时国内思潮压力下,该组织逐渐瓦解,至1931年已不复存在。处于上述两大派之间,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团体,如1925年从“拉普姆”中分裂出来的一些作曲家(有Д.С.瓦西里耶夫-布格莱,К.А.科尔奇马廖夫等)组成了革命作曲家和音乐活动家联合会(简称“奥尔基姆德”),他们反对“拉普姆”的宗派主义倾向,但是他们的创作仍然只限于配合当前政治任务的小型作品,构成了所谓“宣传音乐”。而由А.А.达维坚科、В.А.别雷、М.В.科瓦利等人于1925年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学生创作集体(简称“普罗科尔”),力求以俄罗斯民歌和工人歌曲的音调为基础,创作革命内容的群众音乐(歌曲与合唱等)。他们的创作活动与工厂企业的合唱团体有密切联系。4年后,核心成员加入“拉普姆”,从此其思想创作也纳入了“拉普姆”的轨道。还有一个称为“莫斯科作曲者协会”(缩写AMA,简称“阿马”)的组织,专门从事轻音乐的写作,作品吸收了西方爵士乐的因素。参加者有М.И.布兰特、Γ.C.米柳京、И.Ο.杜纳耶夫斯基、Д.Я.波克拉斯(兄)等。上述各派的对立,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拉普姆”的左倾思 潮和宗派情绪对音乐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932年4月23日,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在音乐界取消了“拉普姆”(与此同时,其他音乐派别组织也相应消失),成立了全苏统一的苏联作曲家协会。 在卫国战争爆发前将近20年的和平时期里,苏联音乐创作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几乎在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中都留下了有价值的作品。其中成绩最显著的是歌曲领域。一大批苏联作曲家都在这个领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所写的体裁多样、风格各异的优秀作品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激励着苏联人民的爱国热忱,同时也流传到国外,鼓舞着各国人民为民主进步事业而斗争。代表性作品有:达维坚科的《布琼尼骑兵》、《第一骑兵旅》、《步枪》,别雷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科瓦利的《青年时代》,杜纳耶夫斯基的《祖国进行曲》、《快乐的人们进行曲》,А.В.亚历山德罗夫的《苏联国歌》,В.Γ.扎哈罗夫的《沿着村庄》、《有谁知道他》,K.Я.利斯托夫的《机枪马车》,肖斯塔科维奇的《相逢之歌》,布兰特的《卡秋莎》,波克拉斯兄弟的《假如明天战争》等。 在大型声乐作品领域,产生了一些气势宏伟、史诗性的作品,典型的有达维坚科的合唱《大街喧腾》、《在十俄里的地方》,亚历山德罗夫的《斯大林康塔塔》,С.С.普罗科菲耶夫的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庆祝十月革命二十周年》,沙波林的交响曲-康塔塔《在库利科夫战场上》,科瓦利的清唱剧《叶美良?普加乔夫》等。 在舞台音乐创作方面,最早出现的一批歌剧,如《保卫红色彼得格勒》、《雄鹰暴动》、《突破》等,虽采用革命的题材,但由于艺术水平不高,很快从舞台上消失。接着出现了另一批歌剧,有肖斯塔科维奇的《鼻子》和《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又名《卡捷琳娜?伊兹迈洛娃》)、И.И.捷尔任斯基的《静静的顿河》、У.А.Γ.加吉别科夫的《基奥尔,奥格雷》、Д.Б.卡巴列夫斯基的《哥拉?布勒尼翁》、Т.Н.赫连尼科夫的《冲向暴风雨》、普罗科菲耶夫的《谢苗?科特科》等。这些歌剧尽管内容、风格不同,艺术水准高低不等,其中一些作品还引起了社会的强烈褒 贬,酿成音乐界的重大事件。但是,无论在题材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是在艺术的纯熟和开拓方面,都比以往前进了一大步,成为苏维埃歌剧艺术的重要里程碑。在舞剧创作方面,格利埃尔的《红罂粟花》是苏联第1部有影响的舞剧,其内容表现苏联海员对被压迫的中国劳动大众的友谊和同情,但是情节太露虚构痕迹,缺乏真实性;音乐以俄罗斯传统风格为主,点缀了一些中国五声音调。肖斯塔科维奇的3部作品《黄金时代》、《螺丝钉》和《清澈的小溪》,因剧本缺陷没有成为舞台上的保留节目。而阿萨菲耶夫的《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A.A.克赖因的《劳伦西娅》和普罗科菲耶夫的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均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前两部舞剧在艺术上更多地保持了古典音乐的传统风格,后者则采用了现代的音乐语言,更具有个人的独创性。 在器乐创作领域,如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米亚斯科夫斯基的《第十六交响曲》、《第二十一交响曲》,舍巴林的交响曲《列宁》,А.И.哈恰图良的《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和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五重奏》等。在哲理的深度上,在反映新生活的面貌和苏维埃人的精神气质方面,以及音乐语言和艺术手法的创造性方面,均有不少突破,达到了较 高的水平。 除了音乐创作外,苏联音乐理论研究工作也开始起步。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音乐学著作,如阿萨菲耶夫的《交响习作》、《十九世纪初以来的俄罗斯音乐》,И.И.索列尔京斯基的《浪漫主义,其一般美学和音乐美学》,M.C.佩克利斯的两卷本《俄罗斯音乐史》,T.H.利瓦诺娃和B.Э.费尔曼的两册《西欧音乐史》(1940),以及Л.А.马泽尔、Ю.Н.秋林、С.С.斯克列布科夫、И.В.斯波索宾等人的作曲技术理论著作等。 卫国战争时期,50年代末的音乐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突然向苏联大举进犯,苏联人民奋起抵抗,开始了伟大的卫国战争。战争激起了作曲家的创作热情,在很短时间里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群众歌曲。代表作品有《神圣的战争》、《第聂伯河之歌》、《炮兵之歌》等战斗进行曲;《勇敢的人之歌》、《啊,我的雾,茫茫大雾》、《布良斯克森林在喧嚣》、《珍贵的石头》等叙事性歌曲,《海港之夜》、《夜莺》、《在前线的森林中》、《瓦夏-瓦西廖克》等抒情歌曲和幽默歌曲。 在大型体裁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肖斯塔科维奇题献给列宁格勒的《第七交响曲》。这部作品以逼真的写实手法和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既揭露了法西斯敌人的凶恶残暴,又表达了苏联人民捍卫祖国的钢铁意志,它如同一座 不朽的音乐纪念碑,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此外,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交响曲》、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五交响曲》、哈恰图良的《第二交响曲》、沙波林的清唱剧《为俄罗斯土地而战的传说》和乌克兰作曲家А.Я.什托加连科的交响曲-康塔塔《我的乌克兰》等,以不同方式对战争事件作出了反映,其中或直接描写严酷的战争现实或充满哲理的思考,音乐兼有戏剧性和史诗性的特征。战争期间创作的音乐舞台作品成功的不多,其中只有普罗科菲耶夫的歌剧《战争与和平》(初稿完成于1943年,当时只上演了片断,全剧首演是在1955年)和哈恰图良的舞剧《加雅涅》是例外,前者既鲜明地刻划了人物性格,又展示了壮观的历史场景,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后者表达了苏维埃人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音乐以鲜艳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节奏而引人入胜。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军乐(吹奏乐)获得了很大发展。不少作曲家专为军乐队写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Н.П.伊万诺夫-拉德克维奇的 《加斯特洛大尉》、《人民复仇者》等军乐进行曲。 战后的10多年,苏联音乐创作的面貌和规模又有新的发展。首先,反映卫国战争、歌颂人民英雄业绩的题材占据重要地位。代表作品有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交响曲》和歌剧《真正的人》(取材于Б.Н.波列伏依的同名小说)、卡巴列夫斯基的歌剧《塔拉斯一家》(取材于Б.Л.戈尔 巴托夫的小说《不屈的人们》)、Ю.С.梅图斯的歌剧《青年近卫军》(取材于A.A.法捷耶夫的同名小说)以及大量群众歌曲,如В.П.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共青团员告别歌》,布兰特的《太阳落山》等。 其次,采用历史、古典名著、民间神话题材,以及具有哲理、抒情、幽默、讽刺特色的各种内容和形式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代表性作品:歌剧方面有沙波林的《十二月党人》、舍巴林的《驯悍记》(取材于W.莎士比亚同名喜剧)、鞑靼作曲家Н.Γ.日加诺夫的《贾利尔》等;轻歌剧有卡巴列夫斯基的《春天在歌唱》和肖斯塔科维奇的《莫斯科李花村》;舞剧有格利埃尔的《青铜骑士》(据普希金同名诗剧)、普罗科菲耶夫的《宝石花的传说》、阿塞拜疆作曲家К.А.卡拉耶夫的《七美人》、哈恰图良的《斯巴达克》、格鲁吉亚作曲家A.Д.马恰瓦里阿尼的《奥赛罗》(根据莎士比亚剧作)等。在大型器乐作品方面,米亚斯科夫斯基的《第二十七交响曲》、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七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和《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乌克兰作曲家Б.H.利亚托申斯基的《第三交响曲》、格鲁吉亚作曲家Ο.В.塔克塔基什维利的《第二交响曲》、卡巴列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等。声乐创作方面的著名作品有:肖斯塔科维奇的声乐套曲《犹太民间诗歌选》、无伴奏合唱《十首 诗》(采用革命烈士诗)、Γ.В.斯维里多夫的《纪念谢尔盖?叶赛宁的诗》和《热情清唱剧》(用В.В.马雅可夫斯基诗),以及大量群众歌曲,如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杜纳耶夫斯基的《丰收之歌》,扎哈罗夫的《岁月流逝》等。 在音乐学领域,科学研究的水平又有所提高,出现了一系列有份量的专著,如阿萨菲耶夫的《格林卡》和《作为过程的音乐形式》的第 2部《音调》、А.А.阿尔什万格的《柴科夫斯基创作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分析》、М.С.德鲁斯金的《歌剧的音乐戏剧结构问题》和《俄罗斯革命歌曲》、克尔德什的3卷本《俄罗斯音乐史》、Ю.А.克列姆廖夫的《弗雷德里克?肖邦》、马泽尔的《论旋律》以及И.В.涅斯季耶夫、Л.В.丹尼列维奇等人的音乐评论著作等。 60年代以来的音乐状况 由于对以往的信条有所突破,苏联音乐家们在言论和创作上显得比较大胆自由。许多从前被否定的作品重新上演,许多受到过批判的作曲家被恢复了名誉,对西方现代派音乐的看法也越来越宽容。随着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开展,西方现代音乐、包括先锋派音乐、爵士乐、摇滚乐、流行音乐得到传播。同时,苏联音乐家出国访问,参加国际音乐活动与世界各国同行的交往日愈频繁。长期侨居国外的作曲家I.F.斯特拉文斯基于1962年9月访苏,受到了热烈而隆重的接待。一些苏联 青年作曲家一度热衷于西方先锋派的各种音响技术的试验。 自60年代以来,苏联音乐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但是和以往比较,由于加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呈现出新的面貌。至今在苏联,民族民间音乐、俄国及外国的古典音乐、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群众歌曲和严肃题材的苏联专业音乐创作,以及各国的进步音乐,仍然是剧场、音乐厅、广播、电视、电影等各种音乐场合中的主角。 与此同时,西方流行音乐、苏联自产的轻音乐、游艺音乐在国内也有广泛市场。一度出现过大批自发形成的自编自弹自唱的歌手和音乐演出小组,其中不少歌曲内容消极庸俗,艺术水准低劣,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政府的取缔,很快就消失了。但是在一些旅游点、舞厅、饭店、酒吧间、俱乐部等公共场所,仍然充斥着一些趣味低下、不健康的音乐,并且以震耳欲聋的音响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如何对待流行音乐,是社会舆论和音乐界长期争论的问题。 这个时期,所谓“公民性”的题材,诸如歌颂党、祖国、人民、民族友谊、征服宇宙等,在苏联音乐创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歌颂列宁的作品。歌曲《列宁之歌》(A.H.霍尔明诺夫曲)、《列宁永远和你在一起》 (图利科夫曲),歌剧《乌里扬诺夫兄弟》(梅图斯作曲)、《十月》(穆拉杰利作曲)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二交响曲》(《1917年》)和合唱套曲《忠诚》、Р.К.谢德林的清唱剧《列宁在人民心中》等作品,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现列宁形象,强调列宁既是时代的伟大领袖,又是和蔼的同志和朋友,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与此同时,描写革命和战争的文学名作,重新点燃了作曲家们的创作热情。出现了歌剧《乐观的悲剧》(根据В.В.维什涅夫斯基同名剧作,霍尔明诺夫作曲)、《维丽涅娅》(根据Л.Н.谢夫林娜同名小说,С.М.斯洛尼姆斯基作曲)、《震撼世界的十日》(根据J.里德同名著作,М.В.卡尔明斯基作曲)、《一个人的遭遇》(根据М.А.肖洛霍夫同名小说,捷尔任斯基作曲)和《这里黎明静悄悄……》(根据Б.Л.瓦西里耶夫小说,К.В.莫尔恰诺夫作曲)等。 对于诗歌文学的广泛兴趣,导致了大量声乐-器乐作品的诞生。其中有肖斯塔科维奇的声乐交响诗《斯捷潘?拉辛的死刑》和《第十三交响曲》(均根据Е.А.叶夫图申科诗)、《第十四交响曲》(用F.加西亚?洛尔卡等人的诗),卡巴列夫斯基的《追思曲??纪念反法西斯斗争的牺牲者》(根据Р.И.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诗),谢德林的《诗学》(用А.А.沃兹涅先斯基诗);舞剧《安娜?卡列 尼娜》(根据Л.Н.托尔斯泰同名小说)和歌剧《死魂灵》(根据Н.В.果戈理同名小说)等。 此外,有些作品以题材和形式的新颖而引人注目,如А.П.彼得罗夫的歌剧《彼得一世》是由称为“交响壁画”的清唱剧式作品改写而成。Ю.М.布茨科的《白夜》和霍尔明诺夫的《外套》属于仅有一、两个角色演出的室内歌剧。 在创作技巧上,苏联作曲家经过一段对各种新奇的现代手法的迷恋和试验之后,逐渐又转向常规的传统技法。许多作曲家在掌握现代手法的同时,追求音乐语言的民族性和群众性,努力挖掘民歌的宝藏,并取得了进展。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斯维里多夫的《库尔斯克之歌》、塔克塔基什维利的《古里歌曲》、布茨科的《婚礼歌曲》、谢德林的管弦乐《喧闹的对句歌》等。 60年代以来,苏联音乐表演艺术又有新的发展。这时期活跃在舞台上的名家有:指挥家А.Γ.基塔延科、С.В.图尔恰克,钢琴家Д.А.巴什基罗夫,小提琴家В.А.克利莫夫,大提琴家Н.Н.沙霍夫斯卡娅,歌唱家А.Ф.韦杰尔尼科夫、Е.Е.涅斯捷连科、Е.В.奥布拉兹措娃等。苏联举办的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被公认为是世界最高水平的比赛盛会之一。常年举行的莫斯科之秋、俄罗斯之冬、现代音乐等音乐节,丰富着苏联人民的艺术生活。 在音乐学著作方面,近20年来,不仅出版了许多研究苏联著名作曲家的专著,并且发挥集体智慧,编写了 4卷本的《俄罗斯苏维埃音乐史》、5 卷本的《苏联各民族音乐史》、6 卷本的《音乐百科全书》、多册的《外国音乐史》、4 册《20世纪的音乐》、以及各种音乐技术理论和音乐美学著作等。这些著作对苏联和世界音乐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各类专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其中许多理论上的探讨和概括,富有积极的成果。 苏联的音乐演出团体和教育机构是庞大的。截止于1979年的统计,全苏有歌剧舞剧院42所、音乐喜剧院29所、爱乐馆135所、交响乐团 44个、室内乐团和重奏团61个、音乐学院20所、音乐师范专科学校 2所、设有音乐专业的艺术专科学校10所、设有音乐系的师范专科学校48所、普通音乐和艺术中学236所、儿童音乐学校6256所。这些专业团体和院校,在当代苏联音乐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60,80年代新的音乐舞台趋势获得广泛的发展。60年代初进入俄罗斯的摇滚乐到70年代中期已经过了摹仿阶段,出现了用俄语作词演唱的团体。在1980年第比利斯艺术节上摇滚乐运动被分成职业的与业余的,70年代出现了摇滚歌剧。80年代青年人中时兴的是流行摇滚并伴之以“弹唱摇滚”。 新的大众文化现象将音乐截然分为“严肃”音乐与“轻”音乐,出现了填补大众音乐与学院音乐空白的必要,70,80年代的趋向是将“严肃”音乐的技术手法与商业运作结合起来。 90年代的俄罗斯文化经历了巨大变化。包揽一切的领导方式和与之相关的国家对文化的资助已成过去。市场关系对音乐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资深的音乐家在国外居住与工作,非商业性的音乐发展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受到阻碍。 俄国的交响乐团 俄国的交响乐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在世界各国的交响乐团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20世纪60--80年代,在苏联解体前达到了全盛时期。当时,由穆拉文斯基领导的列宁格勒功勋爱乐乐团,有斯维特兰诺夫领导的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康德拉申领导的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都可归为世界一流的乐团,享有极高的声誉。在60年代末,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曾几度进入由国际评选的世界十大乐团的名单(记得当时位列前三名的都是美国的乐团:费城、芝加哥、波士顿)。 交响乐团是人类文明的最高产物,有人说,他等于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往往从一个国家的交响乐团的数量和质量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国力和文化艺术,文化素质水准,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从另一方面,交响乐团象一个国家的缩影,一样能反映出这个国家存在的问题,要是这个国家“有病”,交响乐团的内部就会存在同样的症结。俄国今天的交响乐团状况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本文将要阐述的就是俄国交响乐团的现状及其在最近十几年来发生的一些变化。 苏联的解体、俄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与社会的变革,导致了文化,包括交响乐团领域的巨大变化,今天,一些著名的俄罗斯交响乐团虽然继承了以前的名称与声誉,但实际上已经远远不是原来大家知道的,印象中的,或熟悉的,在60--80年代末录制了不少CD的那些乐团了。现在的俄国全国共有70多个交响乐团,(不包括各个歌剧院和芭蕾舞剧院的乐团)。可以大致把他们按地域划归类为: 1、莫斯科的交响乐团(24个)。 2、圣彼得堡的交响乐团(5个)。 3、其它州、市的交响乐团(43个)。 莫斯科市在80年代前有7个国家交响乐团,今天,这个有900万人口的城市有24个交响乐团(除此之外还有20个室内乐团和5-6个歌剧芭蕾舞剧院的乐团)~24个交响乐团的数字是会让人感到惊讶的,可以同其他世界音乐大都市比较一下:伦敦6个,柏林6个, 维也纳5个,巴黎5个交响乐团。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会有这么多的乐团。这24个乐团里有17个国家交响乐团,他们是由联邦政府、政府部门和市政府拨款的。另外有2个私人乐团和5个私人组合乐团。由于17个国家交响乐团重大部分名称都叫“国家交响乐团”,所以,俄国人一般习 惯称他们为“某某人领导的国家交响乐团”,“某某人”一般都是首席指挥。莫斯科的交响乐团按照公认的水准大概可以排序如下: 1、 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首先要指出的是该团是非国家性的,是一个股份制的私人乐团。是现在莫斯科公认的水准最高的、同圣彼得堡的功勋爱乐乐团并列为全国最出色的两个乐团。该团由著名的钢琴家与指挥家普列特涅夫(M. Pletnev)在1990年创建的。当时,乐团团员的工资高出其它国家交响乐团团员的工资的两倍,所以,它有条件集中了各乐团最优秀的乐师。建团后的十多年来,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并同著名的唱片公司DG录制了大量的CD。乐团靠商业行为,赞助,出国演出,录制CD生存。 2、 柴可夫斯基大交响乐团( Tchaikovsky Bolshoy Symphony Orchestra)。即前广播电视台大交响乐团。同上述乐团并列为莫斯科两个水平最高的乐团,它在其他许多俄国乐团水平普遍下降的的情况下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和优秀的传统,该乐团由费多谢耶夫(V. Fedoseev)领导已经长达27年的历史了。 3、 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 (Moscow State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是一个有悠久历史 的乐团,60-70年代在康德拉申(K. Kondrashen)的领导下达到了全盛时期。然而,1978年康德拉申逃往到西方后,乐团改由基塔炎科(D. Kitaenko)领导(1976年—1990年),然后又改由西奈斯基(V. Sinaisky)领导(1990---1998年)。这一时期,乐团的水平有降无升。1998年,乐团邀请了前大剧院的首席指挥西蒙诺夫(U. Simonov)担任首席指挥,但乐团几年来还是无法回升到60-80年代的水平 4、 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 (Russian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前身是赫赫有名的苏联国家交响乐团( Symphony Orchestra USSR ),乐团在斯维特兰诺夫(E. Svetlanov)的领导期间(1965—2000年)乐团享有极高的声誉。同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并列为苏联最强的两个乐团,2000年,斯维特兰诺夫同乐团团员闹了纠纷,愤然离去,一年后便离开了人世。此后,乐团曾一度由西奈斯基领导,2002年,文化部委任曾领导青年交响乐团的格林斯坦(M. Gorenstan)担任首席指挥与艺术指导。在斯维特兰诺夫离开乐乐团以后,有90%的最优秀的乐师离开了这个乐团,从此,这个世界一流的乐团便不复存在了,另外没有一个人能替代像斯维特兰诺夫这样的大师。至于现在乐团的水平如何,我们无法妄加评判,还需要时间才可给出答案。 5、 莫斯科国家交响乐团协会(前莫斯科爱乐第二交响乐团),由巴.科岗(P. Kogan)领导 6、 国家合唱交响乐团(前文化部交响乐团),由瓦. 波里杨斯基(V. Poliansky)领导 7、 莫斯科交响乐团(私人乐团),由弗. 齐瓦(V. Zyva)领导 8、 俄罗斯交响乐团(1992年成立),由维. 杜达罗娃( V. Dudarova)领导 9、 新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前青年俄罗斯交响乐团),由尤.巴什梅特(U. Bashmet)领导 10、俄罗斯国家电影乐团,由谢。斯克利普卡( S. Skripka)领导 11、国家交响乐团(前国家小交响乐团),由弗. 波金(V. Ponkin)领导。 12、莫斯科俄罗斯爱乐乐团(前电视6台交响乐团),由亚.维杰尔尼科夫(A. Vedernikov) 领导。 13、 莫斯科国家交响乐团(专为少年儿童演出的乐团),由德. 奥尔洛夫(D. Orlov)领导。 14、 俄罗斯国家电视广播中心交响乐团,由谢. 波利基科夫(S. Politikov)领导 15、 广播电视台轻音乐交响乐团 由穆. 卡日拉耶夫(M. Kazhlaev)领导 16、 国防部管弦乐团,由瓦. 哈里科夫( V. Khalikov)领导 17、 总统府交响乐团,由巴. 奥夫相尼科夫( P. Ovsianikov)领导 18、 俄罗斯青少年交响乐团,由列. 尼古拉耶夫( L. Nikolaev)领导。 19、 莫斯科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由列. 尼古拉耶夫(L. Nikolaev)领导 除此之外,还有下列一些类似于美国的组合乐团,往往一年内只有举行6场音乐会的经费,在开音乐会期间,乐师们从其他各个单位聚集在一起,排练和演出,或完成某一个方案。结束后又回到原来的单位去。他们是: 1、俄罗斯爱乐乐团( Russ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创建于1992年,主要工作是录制CD,,聘请不同的指挥工作。在建团后共录制了370张CD, 包括 古典音乐、现代音乐、通俗音乐以及用于教学的音乐。在莫斯科每年举办2场音乐会,但每年出国演出的场次达15 - 25场,该乐团从其他乐团中筛选出最优秀的乐师,经过长期录音工作, 合作达到了很高的默契。此乐团具有一定的机动性,适合于录音所具备的特点。平时,在没有录音工作和演出时,乐师们在原单位工作,乐师们在一星期的录音工作中可以得到相当于原单位一个月的工资。 2、俄罗斯联邦交响乐团。由旅居美国的俄裔指挥若尔丹尼(V. Jordany)领导,每年举办4—6场音乐会。 3、莫斯科交响乐团。由莫斯科文化制作人斯. 南明 ( S. Namin) 创建,由法国人杜里扬(O. Duriyang)担任指挥,每年举办4—6场音乐会。 4、俄罗斯“Millenyum”交响乐团。由日本女指挥 T. Nasimoto 出资经营,每年举办4—6场音乐会(不包括日本巡回演出)。 5、广播电视台交响乐团。被国家取消后成了私人组合乐团,由巴. 索罗金(P. Sorokin)领导。 上述的5个乐团都只有领导班子,乐团都经过合法注册,团员有工作时聚集在一起。没有工作时散在各乐团中。这样的乐团有它的弱点,乐队需要不停地在一起合作,才会 有整体感和默契感。其中,俄罗斯爱乐乐团在录制CD时,90%的乐师都是柴可夫斯基大交响乐团的成员。若同柴可夫斯基大交响乐团录之一张CD,其成本将比俄罗斯爱乐乐团高出4倍。这样,俄罗斯爱乐交响乐团录制的CD, 质量可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而且便宜。这是市场经济下交响乐团的一种生存选择。 关于圣彼得堡的著名乐团,大致可以列出一下名单: 1、 圣彼得堡功勋爱乐乐团,至今仍然是俄罗斯最优秀的乐团,只有M. Pletne的RNO乐团可以和它齐名。1974年穆拉文斯基( E. Mravinsky)去世,乐团由特米尔卡诺夫(U. Temerkanov).接管,担任首席指挥和艺术指导,虽然后者也是一位大师,但毕竟艺术风格不同于穆拉文斯基,份量也不敌姆氏,加之乐团团员又“更新换代”,所以,可以说今天的圣彼得堡功勋爱乐乐团和30年前相比,已经完全“脱胎换骨”了。 2、 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是圣彼得堡爱乐协会的第二交响乐团,由德米特利耶夫领导(A. Dmitriev),是仅次于功勋爱乐乐团的团体。 3、 圣彼得堡国家交响乐团。由马尔登诺夫(R. Martyhov)领导。 4、 圣彼得堡合唱交响乐团。由康多罗夫(A. Tchernushenko)领导。 5、 圣彼得堡“古典”交响乐团。由康多罗夫(A. Kantorov)领导 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外的许多城市都有交响乐团( 一共有43个),就连一些只有30—50万人口的城市也会有交响乐团,比较有名的乐团是: 1、 新西伯利亚交响乐团。是外地区最强的、水平最高的交响乐团,其艺术水准甚至要高于莫斯科的一些交响乐团。该团从1958年成立后,一直由毕业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指挥卡茨(A. Kats)领导至今,由他精心培养,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另外,地方政府也拨出大笔资金来支持乐团的生存,乐团每一年都会去国外演出。 2、 叶卡捷琳堡(前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交响乐团,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的乐团。 3、 下诺夫哥罗德(前高尔基市)交响乐团,也是一个水平较高的外地乐团。 与60 - 80年代相比,俄罗斯交响乐团水平普遍地下降了,许多年积累的优秀传统慢慢的丢失了,这有它的一系列的原因: 1、 同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有关。俄国交响乐团团员工资水平同普通国家职员一样,在100—200美元之间(以卢布核算),按照俄国的消费水平来说这样的工资是很低的(这直接影响到工作质量(有些团员为了增加收入,不得不早上排练,下午去录音棚录音,晚上参加音乐会演出( 2、 人才大量外流(由于工资低,许多乐师只能到国外求生(现在,许多美国和西欧的乐团都有不少俄国乐师在工作,近年来,也有不少乐师到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工作,一般来说,外流的乐师都是比较优秀的。 许多具有才华的俄国指挥都去国外工作,如:基塔炎科(D。Kitaenko)、拉扎列夫(A。Lazarev)、若尔丹尼(V。Jordani)、杨松斯(M。Jansons)、贝契科夫 (S。Bychkov)、罗日热特文斯基(G。Rozhdestvensky)、阿什基纳齐(V。Ashkynazy)等等。 在俄国国内工作的比较有名气的指挥有不少在国外兼任其他乐团的总监,如:特米尔卡诺夫---圣彼得堡功勋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在美国任巴尔的摩交响乐团总监,伦敦皇家爱乐乐团首席,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首席客席指挥。许多其他乐团客席 指挥。吉尔基耶夫---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首席指挥,同时任大都会歌剧院客席首席。西蒙诺夫----在莫斯科爱乐乐团,同时比利时国家交响乐团总监。费多谢耶夫----柴科夫斯基大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同时维也纳交响乐团总监波金------国家交响乐团首席,莫斯科赫里宫歌剧院首席,波兰克拉科夫市交响乐团首席。 3、 俄国交响乐团急需体制的改革,现在的体制已经远远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要了。俄国乐团里通常是由首席指挥兼艺术指导,往往象穆拉文斯基,斯维特兰诺夫等大师在乐团里拥有绝对的权利,可以说,“独裁”一切问题,不仅是艺术上的,还包括一些事务性、生活性的问题,比如:工资的调整,房子的分配,他们都有权个人来决定。俄国乐团的工会没有像西方乐团的工会那样发挥应有的作用,几乎相当于不存在。现在,有些乐团以经理为主,由他来决定聘请首席指挥,并有权决定聘用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是否延续。总的来说,俄国乐团中只有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 RNO)沿用了西方的乐队管理制度,这样的制度包括董事会、基金会、交流与传播、市场调查、炒作方式、广告、同媒体的合作、电脑售票、乐队的远景规划等等。 4、 莫斯科乐团过多。有人认为,没有必要那么多的乐团,只要保留几个高水平的乐团就够了,而现在的状况 是乐团多,效率低。目前,整个莫斯科有3—4个可以举 办交响音乐会的音乐厅,每年总共演出220---250场交响 音乐会。但是,同西方乐团比较,演出率较低。下面,我 们做一下比较:(各乐团预计在2002---2003年演出季演 出的场次) 巡回演出场 演出场次 俄国乐团 次 圣彼得堡功勋爱乐 59 乐团 柴科夫斯基大交响 18 20 乐团 莫斯科爱乐乐团 25 25 国家合唱交响乐团 17 俄罗斯交响乐团 47 巡回演出场 西方国家乐团 演出场次 次 柏林爱乐乐团 (S. 108 28 Rette) 维也纳爱乐乐团 41 43 ( Z. Mehta) 维也纳交响乐团 87 17 (V. Fedoseev) 纽约爱乐乐团 (L. 130 110 Maazel) 芝加哥交响乐团 100 ( D. Barenboim) 为了解决国内乐团面临的困难 ,首先是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俄罗斯总统普京决定从自己的总统待用基金中拨出一笔可观的款项来支持俄国的比较优秀的音乐团体和音乐院校,这一为期三年的项目从2003年的下半年开始运作,预计乐师和教授的工资可以达到1000---1500美元。得到总统扶助的有以下七个单位:莫斯科大剧院、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莫斯科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圣彼得堡功勋爱乐乐团、柴科夫斯基大交响乐团、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M. Gorenstain)。 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的数量一直在变化,15年来有不少乐团建立了不长时间就消失了,如:奥地利的指挥创办的乐团,日本人出资创办的乐团,拉赫马尼诺夫交响乐团,美国人和瑞典人出资创办的“大都会爱乐青年乐团”,广播电台的交响乐团等都没有能活下去。 最近,著名的小提琴家斯皮瓦克(V. Spivakov)已开始着手创办“俄罗斯国家爱乐乐团”,(Russian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资金从哪里来,乐师从哪里来,能生存多长时间,这些问题还没有人能答复。 总的来说,俄罗斯是一个喜爱音乐的国家,并且,喜爱古典音乐已经成了一种传统。听音乐会成了俄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去听任何一场音乐会都会看到场内挤得满满的。就是在俄国最困难的时候,连买面包都要排队的时候,音乐会照常天天举行。交响乐音乐会的观众从小就在培养,每个周末都有少年儿童专场,并在乐队演奏前有专门的人为他们作讲解介绍,票价是象征性的。所以,俄国的听众是众多的,是非常懂音乐的。再过20年,听众还是会有的。何况,交响乐音乐会的票价又是普通老百姓可以承受的。一般来说,一场普通音乐会的票价在2—8美元之间,所以,听一场音乐会对俄国百姓来说,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了。另外,要是俄罗斯总统都能懂得音乐的价值,懂得音乐家是国家的财富,并需要得到国家的保护,说明这个国家的“病”只是暂时的,是能够痊愈的,这个国家是有希望的,有前途的。同样,俄罗斯的交响乐团也能克服存在的困难,恢复它的国际地位。 俄罗斯莫斯科国家交响乐团 俄罗斯莫斯科国家交响乐团是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权威诠释者,近年该团名声鹊起,长期享有进入代表俄罗斯最高水平的音乐殿堂-----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音乐大厅(俄罗斯的“金色大厅” )演出的权力,成为俄罗斯著名交响乐团之一。他的奠基人是毕业于两所著名音乐学院指挥系的著名指挥大师,俄罗斯联邦功勋演员季米特里.奥尔洛夫。1994年和1995年,乐团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音乐大厅分别在拉赫玛尼诺夫诞辰120周年纪念音乐会和纪念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会上出色演出,广受好评。 音乐界著名的独唱、独奏家、莫斯科爱乐乐团的音乐家,都曾加盟乐团的定期演奏会,其中包括参加比才---托德的《小丑》、古诺---别辽慈的《浮士德》、 莎士比亚---肖斯塔科维奇的《哈姆雷特》等精品组合的演出。1996年,乐团因参加保加利亚文化周活动而受到俄罗斯联邦文化周和保加利亚文化部的分别褒奖。 乐团曾经出访过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美国、保加利亚、土耳其和独联体各国。 乐团的艺术指导兼首席指挥季米特里.奥尔洛夫在校时就演出过莫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东诺夫》、柴可夫斯基的《黑桃皇后》和比才的《卡门》。1957年,他毕业于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指挥系。1971年他又毕业于新西伯利亚国利音乐学院歌剧、交响乐指挥系。 此后季米特里.奥尔洛夫带领乐团到各地演出,均显示出 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本文档为【俄罗斯音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4771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1KB
软件:Word
页数:29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10
浏览量: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