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张爱玲作品的苍凉基调

论张爱玲作品的苍凉基调

举报
开通vip

论张爱玲作品的苍凉基调论张爱玲作品的苍凉基调 目 录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1 一、苍凉基调形成的原因…………………………………………………2 二、苍凉基调的具体内容…………………………………………………3 ,一,苍凉是一种悲观的感叹……………………………………………3 ,二,人淹没在日常细节中………………………………………………3 ,三,荒凉情感氛围的具体体现…………………………………………4 三、苍凉基调对后人的影响………………………………………………6 ,一,张爱玲是一位创造了苍凉基调独特...

论张爱玲作品的苍凉基调
论张爱玲作品的苍凉基调 目 录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摘要及关键词…………………………………………………………1 一、苍凉基调形成的原因…………………………………………………2 二、苍凉基调的具体内容…………………………………………………3 ,一,苍凉是一种悲观的感叹……………………………………………3 ,二,人淹没在日常细节中………………………………………………3 ,三,荒凉情感氛围的具体体现…………………………………………4 三、苍凉基调对后人的影响………………………………………………6 ,一,张爱玲是一位创造了苍凉基调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家……………6 ,二,张爱玲作品的苍凉基调的影响……………………………………6 参考文献……………………………………………………………………7 论张爱玲作品的苍凉基调 李春艳 内容摘要:张爱玲作品的苍凉基调的形成与作家的家庭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她从贵族后裔的失落感出发,对一切都藏视着怀疑、否定的价值观,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悲剧认识。正是贯穿于张爱玲创作始终的这种悲剧认识,奠定了她的现代小说的基调苍凉。其次,苍凉基调的具体内容表现为一种悲观的感叹和日常细节的悲凉,她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人物生活场景的描写和叙述的调子都体现出一种苍凉的气氛,同时,她的苍凉基调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 作品 苍凉基调 张爱玲原名张瑛,1943年开始作家生涯,而后久经砺炼,如一段传奇被流传下来。在她的小说中,她塑造的主人公命运多染,她选择的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永远悲观。我们欣赏她的作品,不能只停留在对事故和人物的了解,要特别注意阅读中的整体感觉,这其中就渗透着作者独特的体验和视点,也就是苍凉和悲哀,下面笔者就从分析张爱玲的作品出发,更加深入地了解张爱玲作品的苍凉基调。 一、苍凉基调形成的原因 张爱玲作品的苍凉基调的形成与作家的家庭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张爱玲有一个“传奇”的身世,她出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外曾祖父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祖父张佩纶是清末著名的大臣,母亲是清末长江水师提督的孙女,童年生活不忧食禄,可以吟诗作画。这种曾经的显赫在民国时代却已经式微,只是在张爱玲的家庭环境中留下不少印记。她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吸鸦片、纳姨太太,往更败落的路子上走,后来父母离异,母亲留洋出国。张爱玲淡然面对父母离婚的事实,但却不能掩饰父母婚姻破裂对她的影响,父亲和弟弟脆弱的生命力令她隐隐的厌恶,又不由得心疼可怜,母亲在异国遥不可及,她几乎害怕快乐,“快乐之后就会天打雷劈”,所以她的快乐也是分秒必争的。父母离异后,使张爱玲这个虽然出身和生活在官宦之家的她却无异丁沦落在街头的弃儿,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不能满足最基本的要求。为了挣钱养家,她曾到香港写电影剧本,被迫困在那里,手头拈据、生活窘迫,写得眼底流血仍不能罢笔,她的语句虽平平淡淡,可字里行间的酸楚苦辣却让人无法释怀,高傲使她活得比寻常人更累更苦,在如此苦苦挣扎的寂寞中,大汉奸胡兰成以他当时优越的条件闯入了张爱玲的文艺生活和情感生活,张爱玲不得不饮鸠止渴,在空虚与迷茫中,委身于胡兰成,她当时错误地以为自己有幸得到了自己和别人所追求的美满爱情。日本鬼子投降以后,胡兰成虽然住逃亡中,虽然依旧依靠张爱玲的稿费为他的唯一生活来源,却依然在和另一女子公然同居,既使是张爱玲风尘仆仆地给他送钱来,他也毫无愧疚地坦然在情妇面前接受了钱,这对聪明而敏感的张爱玲是洞若观火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她为了自己的爱情和理想,奉献着自己所有的一切。也许是为了摆脱以往的一切,也许是为了寻求新的发展和生活,她然一身,飘泊海外,她要与胡兰成断绝一切关系和联系。以后虽然再婚,似乎也并不如意,生活也并不优裕。1995年9月,她在美国租用的公寓中,在孤独寂寞中,在透心凉中悄悄离开了人世。张爱玲的身世可谓是千回百折,跌宕起伏,更令人魂魄颤栗,感伤不己。张爱玲作为一个没落世家的后裔,对旧的、腐败的东西有真切的体验和清醒的认识,她有着不幸福的少年生活,而后又经历了失败的婚姻,多舛的经历丰富了她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也加深了她对现代人的生活体验与生存方式的理解,如此的个体经验无疑成为注入文风中的一剂苍凉。 统观张的小说,没落世家的三代人物是其重要部分,在她的作品中,她描述的是僵死化程式化的生活,通过她所熟悉的男女婚恋和家庭生活来提示现代人性裸露出来的千疮百孔,她在热气腾腾的场面下,让她的人物在绝望中挣扎,在冷漠中求生,共故事的结局总是“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她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悲剧性,张爱玲从贵族后裔的失落感出发,对一切都藏视着怀疑、否定的价值观,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悲剧体认。正是贯穿于张爱玲创作始终的这种悲剧性,奠定了她的现代小说的基调苍凉。 2 在张爱玲开始作家生涯的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就表现出描绘热闹掩藏下的人情荒凉的特点。在这篇小说中,出演的是女性为了爱情而将自身毁灭的一个极普通又触目的老而又老的悲剧。女主角薇龙原是一个纯沽而又有个性的女学生,为求学而客居姑妈家里,不幸爱上了解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乔琪而不能自拔,为了得到乔琪的爱,不惜将自身卖于“交际”,变成“造钱”的交际花以取悦并不爱她的丈夫。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拖向黑暗中,正如薇龙自己的体会:“她在人堆里挤着,有一种奇异的感觉„„,然而在这灯与人与货之外,还有那凄情的天与海——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更可恶的是,薇龙自己看着自己走上了那条将一生悲欢强系于男人身上的浮萍之路,每一步都付出了女性身心的代价,葛薇龙身上无疑叠印着张爱玲自己的影子和一个年轻女子对女性人生命运的思考。 一代才女,张爱玲出身名门、身世跌伏,多么显赫,多么凄凉。张爱玲是敏感的、失落的,从而引发了她创作意识的思想倾向,这也许就是她的创作具有苍凉意识的深层原因,另外受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影响也是张爱玲小说早现出热闹落尽后显现苍凉之风的重要原因。 二、苍凉基调的具体内容 (一)苍凉是一种悲观的感叹 张爱玲:1942年开始文学创作,她的大部分作品收入1944年出版的《传奇集》,与悲凉的主题相一致。《传奇》的风格是“苍凉”的,但张爱玲作品的苍凉与鲁迅、曹雪芹、卡夫卡小说的苍凉又有其不同之处。 鲁迅的小说,散文写的也是人世的苍凉,那种苍凉是由于传统的腐朽、人心的麻木,对于人性觉醒的推残、压抑。人的世界布满了鬼影,阴森而寒冷,人的声音在野地里如野狼孤独地长嚎,这是鲁迅体察到的苍凉,是一个先知式的思想家在时代的转折关头对于生活的独到捕捉。 《红楼梦》的繁体衬托了另一种苍凉;散场是时间的悲剧,少年时代一过就被逐出伊甸园,家中发生变故,也已经是发生在庸俗黯淡的成人世界里。 卡大卡的小说充满着恐怖的苍凉,人在体制的惯性中丧失了一切的自主意识,成为“动物”,而世问的一切规则和机构,就像无法进入封闭迷宫般的城堡。 鲁迅、卡夫卡的苍凉带有寓言色彩,是思想家深遂思想的产物。《红楼梦》的苍凉带有日常色彩,是作家体验生活的产物。 张爱玲无疑是近于《红楼梦》的,她作品中苍凉基调是建立在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描述上的,而且是对日常细则的不厌其烦的描述上的。傅雷在《论张玲的小说》里有一个概括:遗老遗少和小资产阶级,全部为男女问题这恶梦所苦,恶梦中是淫雨连绵的秋天,潮腻腻的、灰暗、肮脏、室息 与 腐烂的气味,像是病人临终的房间。烦恼、焦急、挣扎,全无结果。恶梦没有边际,也就无从逃脱。零星的折磨,生死的苦难,在此只是无名的浪费。青春、幻想、热情、希望,都没有生存的地方。川嫦的卧室、姚先生的家,封锁起来的电车车厢,扩大起来便是整个的社会,一切之上还有一只瞧不起的巨手张开着,不知从哪儿重重地压下米,要压瘪每个人的心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的作品中细节往往是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人生的笼统观察指向虚无。 张爱玲的苍凉是一种悲观的感叹,一种女性化的敏脱细腻的感叹,时代、国家、革命等一切的大题目都被浓缩在家庭生活的一幕或一角,社会的波澜壮阔是遥远而短暂的、长久的是那些平凡男女间的平凡悲欢,其词的曲折跌宕才是生命的戚蕴。在《倾城之恋》中,流功伯悲惨是她自己无能为力,而她的“幸运”也完全不能由自己掌握、自己获取,但出人意料地,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可作为女人而要抗衡命运的摆布,那只是“失去记忆的文明人在黄昏中跌跌绊绊摸来摸去,像是找着点什么,其实是什么都完了。”因此就有了“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的悲观感叹。 (二)人淹没在日常细节中 人的灵性,人的活泼与绚烂,僵死在程式化的生活里,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事情,遇见同样的面孔,谈论的是同样的话题,时间变得虚幻,一天与一世与一生没有什么区别,父母只盼望着女儿的出嫁,嫁了人的女儿又成了母亲的翻版,又接着造人,那些小又双会长人,又会重复她(他)的祖父母或父母的生活,就这样循环下去。家里的卧室、客厅、公司的办公室、电车、咖啡厅的一角„„ 3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局限于这些狭小的空间,每天往返,一点点地腐蚀生命,一天天地萎缩下去。 热闹、拥挤,然而陌生隔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充塞着幺党烟幕。这个世上“好人”很多,但“真人”很少。“好人”的好是社会赋予的,是一种客套或习惯。人们相互亲热、敷衍,仿佛人情味十足,但内心的想法可能是另一同事,仇恨嫉妒、猜忌掩饰在冠冕堂皇的言词之下。因而,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更没:有“爱”,即使在爱的名目下走到一起的男女,那“爱”字也是不着杂色的,《留情》中敦风与米晶尧那种相濡以沫的样子,别人看来都以为是一对 反正我们大家心恩爱夫妻,但敦风心里明白:我还不都是为了钱?我照应她也是为我自己打算——里明白。《倾城之恋》中,金钱逻辑吞没了白公馆里的手足情,母女爱,流苏的离婚再嫁,也不是寻找“真爱”,只是费尽心机要把自己“卖”一个好价钱,柳原对流苏时远时近,欲擒故纵,又何尝不是疑惑与衡量他的付出是否“物有所值”?这些男女甚至连简单的情感,似乎都丧失了,剩下的只有强烈的愿望,抓住一些实在的、物质的形象。可见金钱法则决定着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也揭示了她们婚姻的牵强与虚浮,从而让人读后有种苍凉感。 现代女性作家中,张家玲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将男女之间的“爱”还原得透彻明白的人。人的本质始终是自私的,这也许是张爱玲的观点,因而,她笔下的人心总是那么寒冷、荒凉,一颗一颗的心是迷失的,是孤单的,在自己的家里,也永远有:关异乡人的凄楚。 (三)荒凉情感氛围的具体体现 1、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苍凉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往往都出身于败落的封建人家庭里,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旧式的妻道“训练”,但惟独没有自立于这人已经变化了的时代与社会的本领,在时代浪潮的绦荡之下每个人都在努力抓住一个看似可靠的婚姻,都把女家人当作一生的救命稻草。这其实是女性宿命式的悲剧生存,她们的追求过程是无意义的,而追求到手的结果同样是无意义的,《倾城之恋》可以看作是一曲女性生存困境的苍凉之歌。自流苏出身丁式微旧家庭,是那种比较完整地接受了封建传统文化熏染的女性,范柳原认为她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这也是他对自流苏一见钟情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白流苏义并不完全是旧式的,她虽然接受了封建包办婚姻,但当性情暴躁的丈夫对她百般虐待时,她并不像人多数旧式女人那样委曲求全,忍辱偷生,而是愤而与之离婚。走出丈夫家庭后,她仍然面临着“娜拉走向怎样”的问题,流苏不甘堕落,那就只能回到娘家。可是在娘家人眼中,流苏是嫁出去的女儿,已经是外面的人了。随着家道败落,生计日益艰难,兄嫂们就开始想方设法赶走流苏,连她的母亲也开始对她冷潮热讽,流苏不愿被动地接受这一残酷命运,她准备再次出走,逃离这个令人室息的家族。但她义有什么资本找到一条生路呢?她除了“还不老”的自己已一无所有,一无所长。她能看到的唯一出路就是用自己残存的韶华再结一门亲,所以当范柳原这个理想结婚人选出现时,流苏首先并不是为他的魅力而动心,她心中涌动的最强烈的愿望就是与范柳原结婚,以获得经济的保证,她也很清楚,如果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的抓住一个男人心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她千方百计要成为一个“名正言顺”的妻。在流苏的眼中,婚姻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情感的归宿,而是获取必要的物质依靠,以保证生存的方式和手段。这样的流苏已经毫无人的主体性可言,除了她那堪可倾城的美丽容貌和在封建大家庭中的小智小慧,流苏剩下的就只有一个狭缢,卑俗的灵魂,她的精神世界里充满的是人性失浇的荒凉。流苏在第二次寻求婚姻的过程中,用尽了所有解数,受尽了种种屈辱,却仍然无法得到她想要的婚姻和名分,迫于生存的压力,她只能退而求其次,做了范柳原的情妇。若不是香港的战斗成全了她,等待她的恐怕也只有堕落一途。虽然她奇迹般地没有堕落,而是意外地得到了令人羡慕的结局,但这如意结局并没有消解她“求嫁”过程中的悲剧意义,所以婚后的流苏并没有感到新生的自信和喜悦,相反,她心中却充满了一片苍凉和怅悯,她的将来未必好到哪里,她仍必须日日为婚姻奔忙,她的未来她不能把握,预示着的是苍凉,对丁流苏,很多人将她视作情场的赌徒,是个以婚姻为职业,借“谋爱”来谋生的恶俗女人也有人认为她是封建专制和男权社会的双重受害者,是个值得同情和悲悯的弱者形象。 《花凋》中的郑川嫦,《封锁》中构吴翠远,远没有流苏那么“幸运”,她们的婚姻要么在肺病中不甘心地撒手,要么干脆只是“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连在爱情游戏中游戈自如的王娇蕊(《红玫瑰与白玫瑰》),突然遇到她自以为的‘生命中的男人’,就收敛自己,一心一意要与他厮守,哪里知道她最多只能是婚姻外的一颗‘朱砂痣’”„„„因此概括起来,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基本处于两种生存状态:一种是千方百计要成为“太太”(甚至包括姨太太、情妇),一种是成为太太 4 之后。尤其是前者更能表达女性的悲剧;另一方面,即使他们能如愿以偿,获得“太太”身份后,也依然无法确立白己的主体性,平淡的生活只会更其苍凉罢了。 张爱玲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对那处新旧时代交叠下的女性命运极为关注,她笔下的系列女性形象,真切地表达了她对人生的特殊感悟,以及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主要在于她既关注女性,又不满女性的生存状况。这也是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却都以悲剧收场的原因。表面上看,好像她对她们充满怨恨,不肯给她们一点幸福,不肯给她们指出其不意条光明的道路,实际上她并没有看见哪里有这样一条路。自己虽然做了职业妇女,但她并不认为这就是一条比结婚更好的出路,因为社会上人心险恶,家庭与社会相比更适合于女性。 居高的贵族出身、文化教养,演经着偷欢、变态、由妾而寡、由良而娼的命运轨迹。连百姓人家的女子出嫁、生子,从一而终的平实生活都过不上,这种出身教养与命运的落差,形成了张爱玲女性形象的苍凉。 2、张爱玲作品的苍凉的气氛还在于她叙述的调子 张爱玲作品叙述的调子是那种特有的回忆调子,读她的作品,总想起小时候在古老的临河的大墙门前,在月光里,听老爷爷、老奶奶讲从前。讲的人是眷恋的、哀伤的,听的人是萧瑟的、恍惚的。张爱玲曾经说过:回忆总是令人惆帐的,过去的美好只会使人感到一切都已完了,而过去的烦恼,只会使人再度烦恼。回忆的语调之所以苍凉,是因为时间的阴影,那种犀利而黯淡的光兰,足以击败一切的抗争与反判。 3、张爱玲作品的场景都是时间性的场景 张爱玲作品中取景往往集中在某个时间点,典型的如《封锁》,只是电车中短暂一幕,然而 壮丽苍白,在这一刻已呈现无疑。 却仿佛将长长的一生写尽,生命的真相—— 张爱玲的笔调一方面让我们感到时间过于短促,另一方面却义感受到时间过于漫长,一年一年,不断地演着老一套的戏。就如她姑姑说到一个年老唠叨的朋友;生命太短了,费那么多些时间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太可惜,可是,和她在一起又使人觉得生命太长了。 张爱玲曾谈到:中国人与众不同的地方是这“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的感觉总像个新发现,并且停留在这阶段,一个一个中国人看见花落水流,于是临风流泪,对月长叹,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但是他们就到这里为止,不往前想了。实际上,读完张爱玲的作品,觉得张爱玲说的好像是她自己,张爱玲最明显的不正是在于:翻来覆去感叹的是同一种苍凉的情绪,而选取的角度、空间似乎始终相似,连许多人物都是相似的。 4、张爱玲作品中的意象营造了一个荒凉的情感氛围 所谓意象,从文学理论上讲,也就是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意蕴的一个个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质形态。张爱玲的小说善于运用意象化的手法,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东西,如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感觉等,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具有具体的形态,从而给小说带来了浓郁的诗意。 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在《倾城之恋》中,一开始就说:“ 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说上海节省天光,说是是实行“夏时制”。但作者在这里主要是想说。公共时间,与“个人时间”的差异和对立。张爱玲的故事大多是发生在“公馆”的老时间里的,与外面的人家的时间不搭。自流苏希望能通过她与范柳原的婚姻关系走出白公馆,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也就是走出白公馆的老时间,走入大家的公共时间,但是她的一切努力,如果不是“战争”的介入是无法实现的,其中更包含着流禽失所、背井离乡、乱世危城等特殊感受。 在这个“时问意象的营造迂程中,作者又妙毛生花,衍生出了“墙”的意象,柳原和流苏从浅水湾饭店走过去,在桥边看到了’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壁,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靠在墙上,一眼看上去,那赌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这赌墙显然是一个重要的意象,甚至象征一个苍老的文明,不禁使我联想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初听“牡丹亭”,“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句子,下面一句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黛玉感伤的这两句所意味的正是好景无常,而这赌灰墙,则可以说是一个“好景无党,,之后的象征显现,墙在这里既是时间的见证,历史的见证,还是爱情的见证,是张爱玲对于时间与历史的思考,是她的爱情观与人生观的体现,墙象征着白范恋爱的隔膜,在张爱玲看来,真正的爱情,肯付出真心的爱情是值得“倾城倾固”的。 在《倾城之恋》中也有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意象:镜子。这是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第一次接吻,“十一月尾的纤目,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 5 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镜子„„流苏觉得她的溜溜转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背心紧紧抵着冰冷的镜子。他的嘴始终没有离开过她的嘴,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倒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面去,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上身来。”镜子里的世界反映的应该是真实的世界,但他们火热的接吻却跌进了冰冰的镜子里,究竟哪个真实?因此,在这里冰冷的镜子实际上反映的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由此可见,张爱玲营造的意象,既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又有不厌其烦的袭旧,在新旧雅俗之问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月亮”“镜子”还是墙”,都与作品“苍凉”的主调是一致的。 “ 三、苍凉基调对后人的影响 (一)张爱玲是一位创造了苍凉基调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家 有人把张爱玲与鲁迅相比,但很显然,鲁迅是一位能伟人”两字的作家,不单是冈够承担“ 为他与时代的关系,也在于他为中国现代所做的思考是有深度的,独特的,超前的,于今也是有现实意义的。在近白年历史上,少有人如同鲁迅那样对中国文化的困境前途做如此深广的讨论,对社会转型期各种精神现象做如些精辟的剖析,他教会人们如何面对传统,借鉴外国,如何正视现实,体验人生。鲁迅是批判的、真实的、清醒的、他作为一种思想观照和精神指引,永远让人深刻、睿智、拒绝、平庸。还在于他在艺术表现上也总是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他的主题固然集中,但他的每篇作品总能打开一个新的天地,以及开创一种新的格式,从《狂人日记》到《故事新编》中的作品没有一篇是重复的。 相比之下,张爱玲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到《五四遗书》似乎始终没有“长大”唱的仍是同一种腔调。一个不能不断突破自我的作家,终究难以以“伟大”形容。张爱玲自身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她的“创新”与“袭旧”,在创新方面,主要表现为“文胜质”,在袭旧方面,则主要表现为被《红楼梦》等传统小说的光环和阴影所笼罩,使作品的真实性和结构平衡受到了影响,限制张爱玲艺术上更人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有“题材狭窄等”。但她的作品又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 的艺术形式中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调子——苍在中国现代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这对似乎“相克” 凉。张爱玲只能称是一位创造了苍凉这一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家。 (二)张爱玲作品的苍凉基调的影响 张爱玲作品中其独特的苍凉基调,使人获得一种新鲜感,容易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曾出现过两次“张爱玲热”特别是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深化,但在精神领域却是出现了许多始料不及的状况。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泛起,价值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在结构解体的过程中日趋多元化,人们普遍对宏大叙事失去了兴趣,而愈关注个人生活,在这样的精神氛围里,张爱玲作品中摹写的表象成为一幅一经注目即难挪开的画卷她具有强烈的贵族趣味,又正视世俗人生的一切欲望写尽尘世男女的悲观离合,又不动声色的消解爱情神话,对平民生活的细致书写,以及对女性生命入微的感受,形成了现代文学中较少表现的有现代主义味道的“苍凉”风格。宛如一场华丽的文化盛宴,“张爱玲热”从上个世纪末蜿蜒至今,没有“余热”的匆忙与无力,相反,她的“华丽和苍凉”被更多的人们愈加爱惜和仰望,她的小说再度搬上银幕,被不同的人演绎和观赏着,她的传记一本本层出不穷,被不同的人解读和叙述着。 张爱玲小说、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被流传下来,读其书,调你与俏皮问深隐着冷醒与深刻;思其人,看似入世实则出世,从平庸中演绎出个性,观者中义泄露出苍凉。其作品中独特的苍凉基调对我们广泛地认识她的作品、人物性格特征以及所反映的社会本质、人物心理都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从面让我们读张爱玲作品有一种沉重感,容易引起人们深刻的思索寻求„„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27—153 [2] 李平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导》,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89—98 6 [3]《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4] 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文集》第2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5] 柯灵主编,《遥寄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4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6] 夏志清主编,《中国现代小说史》, 耶鲁大学出版社,1961年版 [7] 凌宇主编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研究》,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8] 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9] 陈果安 、王进庄等编著,《中文专业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写作概论》, [10] 晓季青阳著,《一百个文学形象》, 希望书库编辑委员会,1985年5月版 7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周 佳 学号 061030370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工作熊绍高 职称 副教授 湘潭电大 姓名 单位 论文(设计)论张爱玲作品的苍凉基调 题目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张爱玲作品的苍凉基调的形成与作家的家庭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她从贵族后裔的 失落感出发,对一切都藏着怀疑、否定的价值观,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悲剧认识。在 她的小说中,她塑造的主人公命运多舛,她选择的主题永远悲观。正是贯穿于张爱 玲创作始终的这种悲剧认识,奠定了她的现代小说的基调苍凉。 二、研究的重点与计划: 研究的重点:苍凉基调的具体表现 研究计划: (1) 8月11日,阅读与论文相关的文献 (2) 9月12日,阅读张爱玲的作品 (3) 10月18日,重点了解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苍凉基调 (4) 10月25日,确定论文写作方向并开始写论文初稿 (5) 11月24日,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论文 (正面) 8 三、研究思路(写作提纲或研究路线): 一、苍凉基调形成的原因 二、苍凉基调的具体内容 1、苍凉是一种悲观的感叹 2、人淹没在日常细节中 3、荒凉情感氛围的具体体现 三、苍凉基调对后人的影响 (一)、张爱玲是一位创造了苍凉基调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家 (二)、张爱玲作品的苍凉基调的影响 四、参考文献(专著、教材、论文10份以上): [1] 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27—153 [2] 李平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导》,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89—98 [3]《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4] 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文集》第2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5] 柯灵主编,《遥寄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4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6] 夏志清主编,《中国现代小说史》, 耶鲁大学出版社,1961年版 [7] 凌宇主编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研究》,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8] 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 陈果安 、王进庄等编著,《中文专业论文写作概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10] 晓季青阳著,《一百个文学形象》, 希望书库编辑委员会,1985年5月版 五、指导教师审定意见: 同意开题 签名: 熊绍高 2007 年 9月 12日 (背面) 9
本文档为【论张爱玲作品的苍凉基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445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02
浏览量: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