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海上层环流对季风转变的响应

南海上层环流对季风转变的响应

举报
开通vip

南海上层环流对季风转变的响应南海上层环流对季风转变的响应 第 21 卷 第 1 期 Vol . 21 , No . 1 峡台湾海 2002 年 2 月 J O U R N AL O F O C EA N O G R A P H Y I N TA I W A N S T R A I T Feb. , 2002 Ξ 南海上层环流观测研究进展 李 立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 :回顾了近 50a 来南海环流研究的进展 ,重点介绍了近期有关南海上层总环流的 观测研究成果 ,并就南海季风急流 、南海...

南海上层环流对季风转变的响应
南海上层环流对季风转变的响应 第 21 卷 第 1 期 Vol . 21 , No . 1 峡台湾海 2002 年 2 月 J O U R N AL O F O C EA N O G R A P H Y I N TA I W A N S T R A I T Feb. , 2002 Ξ 南海上层环流观测研究进展 李 立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 :回顾了近 50a 来南海环流研究的进展 ,重点介绍了近期有关南海上层总环流的 观测研究成果 ,并就南海季风急流 、南海暖流 、南海南部的次海盆尺度环流 ,以及南海 东北部环流的几个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进行了专门讨论. 关键词 :南海 ;环流 ;观测研究 ;进展 () 中图分类号 :731 . 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8160 20020120114212 南海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半封闭深水海盆之一 ,位于亚洲大陆 、中印半岛 、加里曼丹岛 、巴 4 2 拉望岛 、菲律宾群岛和台湾岛的环抱之中 ,是亚洲的地中海. 南海的面积约为 350 ×10km,海 () 盆水深超过 5 000 m ,吕宋海峡 含巴士 、巴林塘等海峡是它与大洋连通的唯一深水通道 ,海槛 (深度约 2 500 m. 此外南海还经周边的诸多海峡 如台湾海峡 、马六甲海峡 、民都洛海峡 、巴拉巴 ) 克海峡等通过东海 、爪哇海 、安达曼海 、苏禄海等与大洋相通 ,但这些海峡的海槛深度仅一二 百米. 南海近乎封闭的地理特征使得局地强迫成为南海环流的主要驱动因素 ,其中本地风场的 作用尤其重要 . 南海本地风场主要受东亚季风支配 ,夏季为西南季风期 ,通常始于 5 月中旬 ,终 于每年 9 月上旬 ,其余时段属东北季风期. 受季风影响海洋环流结构呈明显的季节差异. 黑潮是影响南海环流的另一重要因素 ,其作用通过吕宋海峡实现 ,向南海传递大洋的信 () 息 . 大洋一方面通过水体的交换 热盐交换改变南海的密度场 ,从而影响南海环流 ; 另一方面 () 则通过动量的交换 如黑潮入侵 、黑潮分离流环等直接作用于南海环流. 黑潮的影响主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 在南海北部. 人类对南海环流认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若干阶段.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的认识主要反映 在各类航海图册中 ,仅限于表层流的描述 ,其观测依据主要来自各种船舶的航行报告 . 20 世纪 () 60 年代初期若干代表性的工作揭开了南海环流研究的序幕. Wyrt ki 1961率先对南海总环流 1 进行系统的海洋学研究. 我国在同一期间开展的全国海洋普查则首次阐述了南海北部陆架 ?环流的结构和机制 . 这两项工作初次建立了我们对南海环流的认识框架 ,是这一领域的经典 之作.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到 80 年代初期之间在南海开展了多次海洋调查 ,其中较为知名的 ( ) 有国际黑潮合作调查 CS K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进行的南海东北部调查 . 在此基础 上所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 ,其中有关南海暖流的研究尤受瞩目 . 此外 ,国家海 Ξ 收稿日期 :2001201210 ( )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G1999043807和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南海季风试验》. ) ( 作者简介 :李立 , 1946,,男 ,研究员. ? 管秉贤 ,陈上及. 中国近海的海流系统. 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报告第五册. 1964 ,1,85 . 洋局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组织了南海中部调查 ,将研究海域向南推进了一步. 受条件的限 制 ,这一阶段南海环流研究缺少重大突破 .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南海环流研究迎来了一 个新阶段. 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组织的南沙海域海洋综合调查首次将研究推向 () 南海南部 ,揭开了新一轮研究的序幕 . 其后开展的南海东北部环流合作研究 1992 ,1994、南海 () 季风试验 1998等研究项目 ,以及若干国家重大海洋基础调查 ,把南海环流研究推向了新的水 平 . 同期台湾和海外华裔海洋学家的研究工作也为了解南海环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调查研 究采用了 C TD 、ADCP 、锚系浮标 、卫星跟踪漂流浮标等现代观测手段 ,获得了一批高质量的观 测结果. 卫星遥感技术的成熟 ,特别是星载微波高度计技术的应用 ,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对南海 环流及其变异的认识. 诸如南海的中尺度涡 、南海环流的次海盆尺度多涡结构及南海海盆尺度 的环流的季节演替过程已被初步揭示 . 与此同时 ,人们开始采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南海环流 . 随着星载微波高度计观测的业务化 ,以及同化技术的引入 ,南海环流研究正面临新的突破.1 南海上层总环流 1 . 1 概述 () 迄今为止有关南海总环流的分析研究并不多见. Dale 1956根据船舶漂移资料得到冬 、夏 2 () ( ) 两季表层环流示意图图 1,清楚地认识到南海环流的季节差异. Wyrt ki 1961绘制了每双 1 () 月的表层环流图 图 2 ,并从动力学角度讨论了南海环流的形成机制. 他认为季风是南海环 1 流的主要驱动力 ,并注意到南海环流的西向强化. 从图 2 或图 3 都可以看到 ,无论是冬季或 夏季在南海西侧沿中南半岛海岸都有一支强流发育 ,但冬 、夏季流向相反 ,冬季自北部流向爪 哇海 ,夏季则反之. 与之相比 ,南海东侧的环流结构显得弱而零乱. 受该强流支配南海上层环流 冬季呈气旋状 ,夏季则呈反气旋状. 季节变化和西向强化显然是南海环流的两个主要特征. ()图 1 南海表层水平环流图 Dale ,1954 ()Fig. 1 Surface circulatio n of SCS Dale , 1954 ( ) 在历史水文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徐锡桢 1982计算了南海表层和 500 m 层各季节的 3 () 动力高度场 图 3 . 其结果显示 ,无论冬 、夏南海环流均主要由两个次海盆尺度的次级环流 构成. 令人费解的是 ,与图 1 和图 2 的不同 ,由历史水文资料求得的动力高度场分布并未清楚 (地显示出前述沿中南半岛海岸发育的强流. 若排除资料本身的缺陷 如观测数据不足或测站的 ) 不合理分布,这似乎表明该强流包含相当的正压成分. ( )图 2 南海表层水平环流 Wyrt ki ,1961 ( )Fig. 2 Surface circulatio n of SCS Wyrt ki , 1961 2 2 () 图 3 南海表层相对 12M Pa 的动力高度 10m/ s 2 2 ()Fig. 3 Surface dynamic height of SCS referred to 12 M Pa in 10m/ s 1 . 2 南海环流的卫星测高研究 季风的更叠使南海环流总在不断演变之中 ,而黑潮经吕宋海峡的作用则使之更趋复杂. 常 规水文观测因空间覆盖的局限和时间序列的匮乏 ,显然难以满足南海环流变化研究需要 . 20 世纪 90 年代 ,星载微波高度计实现业务化运行. 以 TO P EX/ PO SE IDON 为例 ,已在轨运行近9a ,大约每 10d 完成一次对全球海面高度遥感观测 ,可从中反演动力地形 ,为研究海洋环流及 4 ,7 其演变提供了连续时间序列. 卫星高度计因此成为研究南海环流的有效观测手段. () 最近 ,李立等 2000用 4a 的 TO P EX/ PO SE IDON 卫星高度计资料和温 、盐度平均场求得 6 6 () () 冬 、夏典型季风期多年平均的海面动力地形 图 4 ,导出了表层地转流场 图 5 . 其结果表明 ,受冬 、夏交替的季风支配 ,南海上层环流结构呈明显的季节变化. 冬季总环流呈气旋型 ,并 发育有两个次海盆尺度气旋型环流 ;夏季总环流大致呈反气旋型 ,但在南海东部 18N? 以南海 域未见明显流系发育. 不论冬 、夏季 ,南海环流的西向强化趋势均十分明显 ,在中南半岛沿岸和 巽他陆架外缘均存在着急流 ,其流向冬 、夏相反 ,是南海上层环流中最强劲的一支 [ 文中称之为 ( ) “南海季风急流 So ut h China Sea Mo nsoo n J et ”. 冬季南下的季风急流在南海南部受巽他陆 架阻挡折向东北 ,沿加里曼丹岛和巴拉望岛外海有较强东北向流发育. 夏季北上的季风急流在 海南岛东南分为两支 :北支沿陆架北上 ,似为传统意义上的南海暖流 ; 南支沿 18?N 向东横穿 () 南海后折向东北 ;二者之间 陆架坡折附近为弱流区. 两分支在汕头外海汇合后 ,南海暖流流 速增强. 就多年平均而言 ,黑潮只在冬季侵入南海东北部 ,并在南海北部诱生一个次海盆尺度 的气旋型环流 ,这时南海暖流只出现在汕头以东海域. 夏季南海北部完全受东北向流控制 ,未 见黑潮入侵迹象. 2 2 () 图 4 用卫星高度计资料导出的多年平均海面动力地形 相对 10M Pa ,单位 :10m/ s () Fig. 4 Dynamic topograp hy lo ng term mean , referred to 10M Paderived for satellite altimet ry 113 近期海上观测成果 除卫星高度计外 ,20 世纪 90 年代还有一系列有关南海总环流的重要海上观测成果出现 。 这些观测采用了卫星跟踪海面漂流浮标 、C TD 和 ADCP 等一系列现代观测手段 ,基本覆盖了 南海海盆 ,既为揭示南海环流的全貌提供了十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也为验证卫星高度计的遥 感分析结果给出有力的证据 。 1 . 3 . 1 跟踪海面漂流浮标观测 20 世纪 80,90 年代南海和巴士海峡附近海域卫星跟踪浮 6 ( ) 标的漂流轨迹显示 , 冬季 图6a从西太平洋流经吕宋海峡的浮标有相当部分进入南海 ; 其 图 5 用卫星高度计资料导出的多年平均的海面地转流场 Fig. 5 Surface geost rop hic current derived f ro m satellite altimet ry 图 6 卫星跟踪海面漂流浮标轨迹 Fig. 6 Trajectory of satellite t racking surface drif ting buoys 中一部分在台湾西南呈反气旋绕行返回黑潮 ,其余大都沿华南和中南半岛大陆坡向西南方向 运动 ,直达湄公河口一带 ,甚至向南越过赤道. 整体看来 ,南海冬季总环流呈气旋型 ,以 16N? 为界南北均有局部气旋型环流存在的迹象. 图中沿亚洲大陆坡外侧漂流轨迹十分集中 ,方向西 6 ( ) 南 ,证实冬季南海季风急流的存在 . 夏季 图 6b南海内部的漂流浮标少 ,所给出的信息有 () 限 ,然而仍可看出 : 1夏季虽有不少浮标从赤道西太洋流经吕宋海峡 ,但没有一枚进入南海 ,相反在南海北部投放的唯一一枚浮标却流向东北 ,经巴士海峡进入黑潮. 该结果说明至少在南 ( ) 海东北部流向为东北 ,近表层黑潮进入南海的机会很少. 2除在加里曼丹岛近岸可能有东向 流发展外 ,南海南部流向复杂多变. 卫星跟踪漂流浮标的这些观测结果与前述卫星高度计遥感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1 . 3 . 2 C TD 与 ACD P 观测结果 1998 年我国科学家在南海组织了数次水文调查 ,实现南海 海盆尺度的大范围准则步 C TD 和沿程 ADCP 观测 ,获得南海总环流的首批准同步分析结果 89 ,11 ( ) 图 7a和图 7b。 2 2 7 ( ) 图 南海表层相对 10M Pa 表面的重力势异常分布 C TD 观测结果 ,单位 :10m/ s和上层 ADCP 流矢 ( Fig. 7 Surface geopotential ano maly referred to 10M Pa surface derived f ro m C TD measurement s , in 2 2 ) 10m/ sand upper layer ADCP current vectors of SCS 图 7 中 C TD 观测结果推算的表层重力势异常分布与 ADCP 观测相当一致. 不仅如此 ,它 5 们和同期卫星高度计海面动力地形分析也相当一致. 这些结果一方面证实了以往我们对南 海季节环流基本形态的认识 ,另一方面揭示了南海环流时空特征的复杂性. 首先 ,海上观测和 卫星遥感均表明 ,南海总环流通常由若干个次海盆尺度的局部环流所组成. 这些局部环流的空 间尺度大约为 500 km ,在这些次海盆尺度的局部环流周围往往还有较小的中尺度涡漩出现. 其 次 ,最近对卫星高度计海面动力地形时间序列的初步分析表明 ,南海的个次海盆尺度的局部环 流总是处在不断的演变之中 ,它们的位置 、强度 、形状等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 . 因此 ,南海环流 在空间上或时间上都表现出相当明显的多尺度变异特性. 对于南海环流的多尺度变异特性 ,目前我们还知之甚少 ,研究并阐明这一物理现象应是南 海环流研究今后要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之一. 2 各论 2 . 1 南海环流的西向强化与南海季风急流 1 ( ) 在早期开拓性的工作中 Wyrt ki 便已指出南海环流存在着西向强化现象 图 2,其后的 β研究工作对此均无异议. 南海的经向尺度大约跨越 25 个纬距 , 效应的作用应在情理之中. 不 过迄今为止 ,对南海西部西向强化的边界流系的研究尚少 ,常被笼统地归入“南海季风漂流”之 中 . 6 ( ) 最近 ,卫星测高研究和卫星跟踪海面漂流浮标的结果 图 5 、6表明 : 无论冬季或夏季 ,1 () 南海最强的海流都出现在南海西部 中南半岛东部和南部沿岸,流速可达 1 m/ s 以上,流向 ( ) ( ) 随季风转换而变换方向 ,冬 夏季呈 反气旋状运动. 在 10N? 以南这支海流位于浅海陆架 区 ,表层地转流速因此增大. 粗略估算结果 ,在中南半岛东南方陆架上这支海流的输运量约为 6 3 7 . 5 ×10m/ s. 该研究还表明 ,无论冬 、夏 ,南海季风急流都经巽他陆架与爪哇海发生水体交 换 ,但交换方向冬 、夏相反. 现在看来 ,这支海流应是南海环流最主要的分量 ,其动力特征与海洋动力学中定义的漂流不同 ,有相当大的地转成分. 因此文献 6 认为不宜将它笼统地纳入“南海季风漂流”,建议称之 ( ) 为“南海季风急流 So ut h China Sea Mo nsoo n J et”. ( 1998 年冬 、夏季两次南海考察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南海季风急流的存在. 冬季结果 图) 7a显示 ,观测期间南海环流西向强化明显 ,自琼东外海沿中南半岛东岸到巽他陆架发育有一 支急流 ,其最大实测流速在越南东部外海高达 150cm/ s ,是南海冬季总环流最显著的特征之 ( ) 一 ,在南海南部该急流受巽他陆架阻滞折向东北 ,形成海盆尺度的气旋型环流. 夏季 图 7b南 海西部流系较冬季复杂 ,西向强化相对弱些. 南海季风急流及其变异应是今后南海环流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2 . 2 南海暖流 南海暖流是一支出现在粤东沿岸海区和广东外海深水区终年流向东北的海流 ,因其冬季 逆东北风而动 ,故又称“冬季逆风海流”. 南海暖流首先由管秉贤等根据 1959,1960 年全国海 12 ( ) 洋综合调查期间在粤东沿岸海域的海流定点周日观测提出的. 其后 , 管秉贤 1978引用 ( ) 1966,1968 年间国际黑潮联合调查 CS K在南海 18以北?的 4 个 N W2SE 向断面的水文观测 资料 ,通过温度结构和动力高度分布的分析 ,发现大致沿着 200,400 m 等深线存在着一支窄 12 ( ) 而强的带状东北向流 ,其中个别观测断面的最大地转流速可达 2,3 n mile 或更大 图 8 . 这支出现在广东外海深水海域的冬季逆风流向东北的海流 ,发现者也称之为南海暖流 ,并认为 13 早年发现的南海暖流 ,仅系整个东北向流的北翼 ,其主流当位于外侧的深水海域. 14 其后的水文观测进一步证实了图 8 所揭示的水温分布.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于 1982 年 2 月在汕头外海组织的南海暖流动力学实验 ,通过 7d 的海流观测证实 ,在测流期内 10 15 ,800 m 水层的流向基本一致 ,流向东北 ,10,100 m 层的平均流速约 40cm/ s. 有关南海暖流的这一认识长期以来被我国 海洋学家所广泛接受. 但是对于南海暖流的影 响范围和重要性却存在着不同意见 . 例如有一 种意见认为南海暖流来自海南岛外海 ,并通过 台湾海峡与台湾暖流相衔接 ,从而形成中国东 16 ( ) 南近海冬季的逆风流系. 萧屏东 1992则认 为南海暖流并没有以前想象的那么重要 ,它最 多只是台湾浅滩西南方的局部流动. 造成此类不同认识的主要原因在于 ,南海 暖流的强度存在着相当强的时空差异 . 首先 ,就 现有水文观测结果看来 ,在粤东外海和台湾浅 滩西南 ,南海暖流的特征要比粤西外海明显 ,所 估算的地转流也强得多. 其次 , 即 便 在 粤 东 外 海 ,不同航次得到的地转流速也存在着很大波 动 ,有时甚至看不到南海暖流的迹象. 管秉贤先 生早在发现南海暖流时就指出了“ 南海暖 流随风系而变的复杂性 ,有待于将来进行整个 图 8 典型的南海暖流温度剖面 南中国海的深海调查时 ,彻底摸清南海暖流的 Fig. 8 A t ypical temperat ure p rofile across SCS ?Warm Current 来龙去脉 , 才能得到解决”. 最近 , 又提出“南 海暖流到底是气候现象呢还是天气现象 ?”这一 13 17 重要科学问题. 1994 年在东沙岛东南方所观测到的一个中尺度“流环”表明 ,从黑潮分离 出来 ,并在南海北部活动的强涡可能是影响南海暖流变异的重要因素. 6 最近的卫星高度计遥感分析显示 ,在多年季节平均的意义上 ,冬季南海暖流只出现在 汕头以东海域 ,夏季沿中南半岛东岸北上的季风急流在海南岛东南分为两支 : 北支沿陆架北 ( 上 ,似为传统意义上的南海暖流 ;南支沿 18?N 向东横穿南海后折向东北 ;二者之间 陆架坡折 ) () 附近为弱流区. 两分支在汕头外海汇合后 ,南海暖流流速增强 图 4 、5. 13 有关南海暖流动力学研究的进一步论述 ,请参考管秉贤先生不久前的述评. 2 . 3 南海南部的次海盆尺度环流 南海南部一般指南海 12N? 以南海域 ,因南沙群礁星罗棋布 ,也常称为南沙海域 . 从 20 世 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海洋学家在此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综合考察 ,初步确立了我们对南海 18 南部环流的认识. 19 ,20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对有关观测的地转分析表明 ,南海南部环流主要由季风 ( 所驱动 ,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 在东北季风期 ,南海南部主要受一气旋环流 即“南沙气旋”, 图 20 ) ( 所控制 ,在其东侧有较强的逆风东北向流发育 该逆风流在加里曼丹岛外海南沙海槽有 9 ? 管秉贤 ,陈上及. 中国近海的海流系统. 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报告第五册. 1964 ,1,85 . ) (反气旋运动趋势. 与此相反 ,在西南季风期 ,南海南部海区主要受一反气旋环流 即“南沙反气 20) 所控制 ,因南海中部有一气旋型结构 ,在南沙反气旋的北侧有强的东向离岸流发 旋”,图 9 育 . 2 2 ( ) 图 9 南海南部海区表层相对 15M Pa 表面的重力势 ×10m/ s异常 Fig. 9 Surface geopotential ano maly referred to 15M Pa surface in sout hern SCS () 1998 年国家海洋局所组织的调查结果与上述分析基本一致 图 7,但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 ( ) 一 ,冬季的 ADCP 观测显示 ,南沙气旋东侧的流速并不弱于其西侧的逆风流 图 7a,说明南海 季风急流对南沙气漩的形成应有重要作用 ;在斜压地转分析中南沙气旋东侧流速并不明显 ,说 明此处海流应有较强的正压分量. 第二 ,1998 年夏季南沙反气漩的中心在 12?N ,北界在 14N? () 附近 图 7b,比 1994 年 9 月的结果偏北两个纬度 ,说明南沙次海盆尺度环流有较强的时空变 化 . 2 . 4 南海东北部环流 南海东北部通常指吕宋海峡以西 、珠江口以东 、18以北的南海海?域. 由于该海域的环流受 黑潮的影响最为直接 ,各种时空尺度的海洋现象十分丰富. 长期以来 ,它一直是我国物理海洋 学家最为关注的区域之一 . 这里仅就“吕宋冷涡”和黑潮入侵问题做简要讨论 .2 . 4 . 1 南海东北部的气旋型环流 ———“吕宋冷涡”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 究所发现 “, 在南海北部陆坡附近几乎终年存在着一支自东向西的海流”,并认为它源自黑潮 , 21 , 22 称之为“黑潮南海分支”. 苏纪兰等对南海环流的数值模拟研究则认为“黑潮在南海盆地 内诱发了一个气旋式环流 ,其范围遍及整个盆地 ,位于陆坡 400 m 以外海区”,所谓“黑潮南海分支”即该环流的北段 ,其上游并非黑潮的直接分支 ,而是“流速小的南海水自南海东侧北上后 23 ,24 25 ( ) 的再循环水”,并建议改称“巴士海流”后来又称之为“东沙海流”. 上述认识得到了 1992 年 3 月南海东北部环流调查结果的支持. 该次调查还在黑潮诱导的气旋型环流的东南侧 26 发现了一支沿吕宋岛西岸北上的暖水 ,并称之为“吕宋沿岸流”. 6 () 李立等 2000的卫星测高研究结果显示 ,就多年平均而言冬季在南海北部确实存在着 () 一个次海盆尺度的气旋型闭合环流 . 其中心在 18N? , 112E? 附近 ,尺度约 700 km 图 4. 该闭合 环流的东南段最强 ,其位置及运动方向与“吕宋沿岸流”一致. 它将南海中部的暖水向北输运 , 应是冬 、春季卫星红外图像经常在吕宋岛西岸观测到北上暖水舌的原因. 在吕宋岛以北流向指 () 向西北 ,然后折向西南 ,气旋型环流的这一段相当于“巴士海流”或“东沙海流”. 因此 ,冬季无 论“巴士海流”、“东沙海流”或“吕宋沿岸流”都是南海北部次海盆尺度气旋型局部环流的一部 ( ) 分 . 但是 ,该研究对夏季的分析结果 图 4b并未显示黑潮诱发的气旋式环流. 由于文献 23 , 24 的模式主要研究黑潮对南海环流的影响 ,并未考虑风生环流 ,这一差异可能说明 :即便在黑 潮影响显著的南海东北部海区季风对环流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夏季南海的风生反气旋环流可 能掩盖了东北部黑潮诱发的气旋型环流. () 新近我们对南海动力地形的遥感分析 未发表表明 ,南海北部的次海盆尺度气旋型环流 的维持时间相当长. 它在每年 11 月开始形成 ,翌年 5 月解体 ,持续约半年时间. 由于夏季风爆 发时间因年而异 ,一些年份在 6 月间仍有存在迹象. 2 . 4 . 2 黑潮入侵 黑潮如何影响南海一直是从事南海研究的学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 早期 的观测就已注意到吕宋海峡常有一高温水舌离开黑潮向西侵入南海 ,并向台湾海峡延伸 ,进而 27 ,28 21 ,22 从稳态的观点出发将之解释为黑潮的分支,其后关于“黑潮南海分支”的工作也是 这一思路的延伸.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人们逐步认识到 ,黑潮在吕宋海峡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中尺 () 度问题. 王胄等 1987率先讨论了台湾西南的暖涡 ,并认为是季风驱动下黑潮暖水在南海堆积 29() . 李立等 1989提出了“黑潮流套”的观点 ,认为与墨西哥湾绕流相似黑潮常呈套状侵 所至 入南海 ,这种侵入终年都可能发生 ,但并不一定是季节性的. 他们估计入侵尺度的下界可达 30 31 ,32 () 1 000 m ,西界不超过 118?E. 萧屏东 1989 ,1991研究了台湾西南方的黑潮入侵现象 ,但它更强调入侵的季节性 . 他认为入侵始于夏末 ,在冬季加强 ,终于春末 ;其入侵海流的深度至 少有 500 m ,主要发生在陆架边缘 ,可能是南海北部气旋环流的一部分. 这一观点得到最近高度 6 计分析的支持. 现在看来 ,黑潮对南海的入侵是一种多尺度现象. 就气候平均而言 ,黑潮入侵可能是东北 季风期南海东北部的定常现象. 但就天气尺度而言 ,黑潮入侵可能在任何时刻发生 ,其空间尺 度或大 、或小 ,并可能出现套状结构. 参考文献 : W y r t ki K. Scie n t if ic r es ul ts of m a ri ne i n ves t i ga t i o ns of t h e S o ut h C hi n a Se a a n d t h e Gulf of Th ail a n d [ 1 ] 1959,19612p h ysic al oce a n og r ap h y of t h e s o ut h e as t Asi a W a t e rs . NA GA Re p o r t 2 R , L a J oll a , Calif : Sc rip p s I ns t of O ce a n og r , 1961 . 195 . ( ) 2 D ale W L . Wi n d a n d d rif t c u r r e n ts i n t h e S o ut h C hi n a Se a J . D e e p 2S e a Re s , 1956 , 43 4 : 445 , 466 . 3 徐锡桢 , 邱章 , 陈慧 昌. 南 海 水 平 环 流 的 概 述 A . 中 国 海 洋 湖 沼 学 会 水 文 气 象 学 会 学 术 会 议 论 文 集 ( ) 1980C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82 . 137,145 . 毛庆文 , 施平 , 齐义泉. G EOSA T 卫星遥感资料研究南海海面动力高度场和地转流场 J . 海洋学报 , 4 ( ) 1999 , 21 1: 11,16 . S h a w P T , S2 Y C h a o , L2L Fu . Se a s u rf ace h ei g h t va ri a t i o ns i n t h e S o ut h C hi n a Se a f r o m s a t elli t e al2 5 t i me t r y J . O c e a n ol A c t a , 1999 , 22 : 1,17 . 李立 , 吴 日 升 , 郭 小 钢 . 南 海 的 季 节 环 流 ———TO P E X/ POS EI TO N 卫 星 测 高 应 用 研 究 J . 海 洋 学 报 , ( ) 6 2000 , 22 6, 13,26 . 7 H o C2R , Q Z h e ng , Y S S o o n g , et a l . Se as o n al va ri a bili t y of s e a s u rf ace h ei g h t i n t h e S o ut h C hi n a Se a ( ) o bs e r ve d wi t h TO P E X/ POS EI D O N al t i me t e r da t a J . J Ge op h y s Re s , 2000 , 105 C6 : 13 981 , 13 990 . ) ( 8 吴日升 , 郭小钢 , 李立. 1998 冬季南海的海洋水文特征与环流 J , 海洋学报 , 2001 , 23 增刊: 73,81 . 苏纪兰 , 许建平 , 蔡树群 , 等 . 南海的环流与涡旋 A . 丁一汇 , 李崇银. 南海季风爆发和演变及其与海洋 9 的相互作用 C . 北京 :气象出版社 , 1999 . 66,72 . ( ) 10 刘勇刚 , 袁耀初 , 苏纪兰 , 等 . 1998 年夏季南海环流 J . 科学通报 , 2000 , 45 12: 1 252,1 259 . 许金电 , 李立 , 郭小钢 , 等 . 1998 年夏季季风爆发前后南海环流的多涡特征 J . 热带海洋学报 , 2001 , 20 11 ( ) 1: 44,51 . ( ) 管秉贤 . 南海暖流 ———广东外海一支逆风流动的海流 J . 海洋与湖沼 , 1978 , 9 2: 117,127 . 12 ( ) 管秉贤 . 南海暖流研究回顾 J . 海洋与湖沼 , 1998 , 29 3: 322,329 . 13 ( ) 管秉贤 . 南海北部冬季逆风海流的一些时空分布特征 J . 海洋与湖沼 , 1985 , 16 6: 429,438 . ( ) 郭忠信 , 黄羽庭 . 寒潮对南海暖流的影响 J . 热带海洋 , 1983 , 2 2: 102,107 . 14 15 S h a w P2D . S h elf ci r c ul a t i o n of f t h e s o ut h e as t c oas t of C hi n a J . Re vi e w i n A q u a t i c S c i e n c e s , 1992 , ( ) 6 1: 1,28 . 16 L i L , W N owli n , J S u . A n t ic ycl o nic ri n gs f r o m t h e Ku r os hi o i n t h e S o ut h C hi n a Se a J . D e e p2S e a ( ) Re s Pa r t I, 1997 , 45 : 1 469,1 482 . 17 ( ) 方文东 , 方国洪 . 南海南部海洋环流研究的新进展 J . 地球科学进展 , 1998 , 13 2: 166,172 . 黄企洲 . 南沙群岛海区的海流 A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南海南沙群岛海区物理海洋学研究论 18 文集 I C . 北京 :海洋出版社 , 1994 . 10,27 . ( ) 19 方文东 . 南海南部海区的环流观测研究 J . 科学通报 , 1997 , 42 21: 2 264,2 271 . ( ) 仇德忠 , 杨天鸿 , 郭忠信 . 夏季南海北部一支向西流动的海流 J . 热带海洋 , 1984 , 3 4: 65,73 . ( ) 郭忠信 , 杨天鸿 , 仇德忠 . 冬季南海暖流及其右侧的西南向海流 J . 热带海洋 , 1985 , 4 1: 1,9 . 20 21 22 23 苏纪兰 , 刘先炳 . 南海环流数值模拟 A . 曾庆存等 . 海洋环流研讨会论文选集 C . 北京 : 海洋出版社 , 1992 . 206,215 . ( ) 蔡树群 , 苏纪兰 . 南海环流的一个两层模式 J . 海洋学报 , 1995 , 17 2: 12,20 . 24 25 S u J . Ci r c ul a t i o n dy n a mics of t h e C hi n a Se as n o r t h of 18?N A . e ds A R R o bi ns o n , K H B ri n k . Th e S e a , V ol . 11 M . N e w Yo r k : J o h n Wile y & S o ns , 1998 . 483,505 . 26 许建平 , 苏纪兰 , 仇德忠 . 黑潮入侵南海的水文分析 A . 南海东北部海区环流课题组. 中国海洋学文集 ( ) 6C . 北京 :海洋出版社 , 1996 . 1,12 . 27 ( ) 管秉贤 . 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底地形对黑潮途径的影响 A . 海洋科学集刊 14 C . 北京 : 科学出版 社 , 1978 . 1,21 . ( ) 伍伯瑜 . 台湾海峡环流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J . 台湾海峡 , 1982 , 1 1: 1,7 . 28 ( ) 29 王胄 , 陈庆生 . 南海北部之暖心涡流 一对南海暖涡之初步观测 J . 台湾大学海洋学刊 , 1987 , 18 : 92 ,103 . ( ) 李立 , 伍伯瑜 . 黑潮的南海流套 ? ———南海东北部环流结构探讨 J . 台湾海峡 , 1989 , 8 1: 89,95 . 30 31 J Ge op h y s Re s , S h a w P2T. Th e i n t r usi o n of w a t e r m ass es i n t o t h e s e a s o ut h w es t of Taiw a n J . ( ) 1989 , 94 C12: 18 213,18 226 . S h a w P2T. Th e Se as o n al V a ri a t i o n of t h e I n t r usi o n of t h e P hilip p i ne Se a W a t e r I n t o t h e S o ut h C hi n a 32 ( ) Se a J . J Ge op h y s Re s , 1991 , 96 C1: 821,827 . A d v a n c e i n o b s e r v a t i o n a l s t u di e s of up p e r l a y e r c i r c ul a t i o n s of t h e S o u t h C hi n a S e a L I Li ( )Thi r d I ns t i t ut e of O ce a n og r ap h y , SO A , Xi a me n 361005 , C hi n a ( ) A b s t r a c t : Advance in circulatio n st udies of t he So ut h China Sea SCSin t he past 50 years is reviewed wit h emp hasis o n recent o bservatio nal result s of general circulatio n in upper layers of t he SCS. Special discussio n is given to topics abo ut t he SCS Mo nsoo n J et s , t he SCS War m Current , t he sub2basin scale gyres in t he so ut her n basin , and circulatio ns of t he no rt heaster n SCS. Ke y w o r d s : So ut h China Sea ; circulatio n ;o bservatio nal st udy ;advance
本文档为【南海上层环流对季风转变的响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90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3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1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