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举报
开通vip

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省直工委党校副教授 李晓榕 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中“和”的含义 四、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出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社会和...

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省直工委党校副教授 李晓榕 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中“和”的含义 四、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出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决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李君如认为,《决定》是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第一个加强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它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着力点: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1、民主法制更加完善;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六大原则: ,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 ,文化,广义说,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说,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识和观念的积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过去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识和观念的积淀。 ,一个多世纪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几乎失去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关于 “儒家文化在东方各国影响力”的调查显示:韩国名列第一,而中国则居末位。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在传统文化上的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 ,他认为,中国人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民众从政治上和文化上团结起来,他认为在这方面,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思维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和成功经验。 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几千年的秘密 ,第一,语文密码。统一而延续的文字系统,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技术原因; ,第二,流转空间大。空间大,因而获得了一次次异地迁徙和转移重心的机会,复杂辽阔的回旋余地避免了很多危机; ,第三,中庸之道,不极端。源于原始的农耕智慧,儒道将之提炼为中庸之道,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生存智慧。 ,第四,内敛思维,不远征。亦来自于农耕文明,安土重迁,和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关; ,第五,秩序管理。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理论; ,第六,科举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这是一个培养大量管理人员的机制。科举制度使一代代中国人为了做官而背诵儒家经典,使中国的思想也有了别无选择的管理秩序。 三、传统文化中“和”的含义 “和”是一个古老的观念,可以说是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一起诞生的 。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尚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尧典》) ,“同寅协恭,和衷哉。” (《尚书•皋陶谟》) ,“神之听之,终和且平”。(《诗•小雅•伐木》) ,“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诗•郑风•箨兮 》) 最早的哲学阐述见于《国语》 公元前八世纪,周王朝太史史伯在与郑桓公讨论周王朝衰落的问题时,指出其原因是周幽王在政治上“去和取同”,即排斥异己,拒绝不同意见。 , “以他平他谓之和” ,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和是不同学派共同信奉的价值观念 老子最早把和与古代哲学最高的对立范畴阴阳联系起来。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乾•彖》) ,“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庄子•德充符》) ,“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墨子•兼爱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终。” (《正蒙•太和》) ,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和”的观念超越了不同派别的纷争和对立,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 ,“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推崇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成为中华文化的共同思想基础。 “和”的含义 (一)“和”是万事万物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规律。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二)“和”是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 “礼之用,和为贵”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左传•昭公二十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庸》) (三)“和”是不同性质的事物相互协调平衡 ,“以他平他谓之和”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终。” (四)“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和”的含义几乎涵盖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实践和人类认识的发展,其含义仍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和”是处理国家、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纷争的重要准则。使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中相互对立与排斥的事物达到相互协调与合作,是解决当代社会诸多问题的重要途径。 四、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他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们开始用理智和道德的方法面对这个世界,实现了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如何实现社会和谐,古人有多种设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家各派都有自己向往的和谐社会模式。 ,道家以“小国寡民”为梦想,主张无欲、无为、无争; ,墨家以“爱无差等”为梦想,倡导兼爱非攻、尚同尚贤; ,法家以“富国强兵”为梦想,倡法治,图实效; ,佛教以“善地净土”为梦想,强调同体共生、乐善好施。 ,儒家以“大同社会”为梦想,主张修齐治平。 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的和谐观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庄子•天运》) ,以儒家为代表,主张“相濡以沫”的社会和谐 ,以道家为代表,主张“相忘于江湖”的社会和谐 (一)儒家的和谐社会 “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如何实现“大同”和谐社会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 ,以“仁”、“礼”为中心的修齐治平之道; ,以“中庸”为基本原理的“中和论”。 ,修己是治人的前提和条件,治人是修己的目标和归宿;修己和治人两大部分思想内容的构建以“中庸”为基本原理,以“和”为目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研究学问、实现理想的八个条目。 “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仁是和谐的根本准则。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 ,“《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孟子?尽心下》) “忠恕”是和谐的具体途径 ,“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礼” 礼是制度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和礼节仪式。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好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 “义” 义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是正确的判断。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荀子?王制》)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信” 信是诚实守信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唯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自省,慎独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 ,笃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守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中庸 中庸是最高的品德修养和认识原则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 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荀子?不苟》) (二)道家的和谐社会 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观。 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知足知止”;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德 之世”。 “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 “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庄子?天道》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 “至德之世”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异,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 ,“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庄子?至乐》) “无为而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 “知足知止” ,“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且“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量腹为食,度形而衣”、“食足以接气,衣足以盖形,适情不求余。”(《淮南子?精神训》) 道家的和谐:回归自然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它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 犹未也。?它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蹵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后也。? ”(《庄子?大宗师》) 儒家的和谐:内圣外王,天下为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 ,先秦儒家和谐社会理想所追求的仁义秩序和礼乐文明,并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 ,民主与法治秩序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 ,儒家和谐强调秩序而非活力,现代和谐观念兼顾公平与效率。 ,儒家思想能在每个历史时代吸收与自己不同的甚至异质的思想于自身, 以适应新的情况而对自己作出新的诠释, 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其独特生命活力的秘诀。 ,以儒道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将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档为【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2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9-01-08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