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撑作用 潘玉香 (上海大学社会

论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撑作用 潘玉香 (上海大学社会

举报
开通vip

论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撑作用 潘玉香 (上海大学社会论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撑作用 潘玉香 (上海大学社会 论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撑作用 潘玉香 (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 摘要: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任何社会都具有文化属性,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的精神支撑。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支撑性意义。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 关键词: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

论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撑作用 潘玉香 (上海大学社会
论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撑作用 潘玉香 (上海大学社会 论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撑作用 潘玉香 (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 摘要: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任何社会都具有文化属性,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的精神支撑。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支撑性意义。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 关键词: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支撑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文化支撑作用。 一 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想境界。和谐不仅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是社会的法则。和谐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和谐的音乐使人轻松舒展,和谐的社会使人活力迸发。所以社会和谐是人类理想的社会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和”被广泛地应用于描绘家庭、国家、天下等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谐”有协调、融洽的含义。《易传》所谓的“保合太和”,孔子“致中和”的主张,道家“合异以为同”、“知和曰常”的思想,墨家“尚同”的社会理想,以及后来张载径直表述的“天人和一”的思想等等,表明和谐思想向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中的这种和谐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古代社会原始和谐状态的反映。现代化进程打破了古代社会的原始和谐,但它同时也为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和谐状态的重建创造了条件。古代文化和哲学中的和谐观念就成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1〕 “和谐”作为社会状态,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是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的一种表征。马克思在《,,,,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任何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这就表明,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相适应的。〔1〕 和谐社会实质上有两种存在样态,一种是现实的社会存在,另一种是思想的观念存在,社会存在是观念存在的现实实现,观念存在是社会存在的思想反映,彼此紧密相联。任何实现社会和谐的现实追求,必然是在一定和谐思想观念的指导、支配下进行的,没有和谐文化作指导,就不可能有实现社会和谐的自觉实践追求,同样没有实现社会和谐的实践追求也难有和谐思想观念的文化提升。由此,和谐社会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既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理想追求,也构成了人们探索推动社会发展的文化成果。一定和谐思想的文化,对于人们追求和谐社会目标,对于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撑性意义。 二 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人类和谐社会理想发展的崭新形态,应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胡锦涛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 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依据胡锦涛的这一论述,以文化的视角审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得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它具有和谐文化属性。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指向具有和谐文化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从现实的角度讲,是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而提出的,它切合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新趋势、新特点。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在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这表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和谐”,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与方面,从总体上反映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趋势。这同时也意味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物质基础、政治保证,也需要价值导向、精神支撑。每当一个时代的文化适应社会发展时,总是拓展着人们的视野,激励着人们的斗志,锤炼着人们的品格,激发着人们的创造,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展示着巨大力量。只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源泉。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具有和谐文化属性。“和谐”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基本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这种和谐不仅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和谐,也包括价值层面的和谐,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价值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价值认同的和谐越来越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着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价值和谐的本质要求。有学者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突出一下文化”,因为“文化是价值取向的沃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目标一致是和谐的先决条件。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坦荡荡’容易和谐,‘常戚戚’不容易和谐。无知则难理解人;不理解,就难谅解;不谅解,便谈不上化解”。〔,〕失缺文化的认同,就不可能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从而也就不可能有价值层面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价值和谐,必须重视和谐文化建设。 三 文化构成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观念和情操行为准则,体现社会的文化水准、精神气质和生活层次,是维系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纽带。和谐文化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智力支撑和精神武装。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和谐文化来引导,需要和谐文化精神来浸润,需要和谐文化氛围来营造,也需要和谐文化秩序来维系。 第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可以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一股巨大无比的精神合力。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越能充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越能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就会越能成为执政党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第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思想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其独特的说服力和强大的劝导力有效提高社会成员的内在自律意识,从而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空前的深刻变革,必然导致处于不同经济形式中的利益群体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差异。建设和谐文化,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思想基 础,在全社会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建设和谐文化,着力构建能为各利益群体认同的和谐文化,形成共同价值观,有助于整合社会。〔,〕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和谐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社会越是向多样化发展,就越需要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这种文化调节和整合的过程,本身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 第四,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包括人自身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和谐。人自身和谐即个人身心协调发展,包括身体健康,心态平和,人格健全,精神充实,情感丰富等。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邻里关系和谐、社会中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包括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民族之间的和谐、党与人民之间的和谐、干部与群众的和谐等。建设和谐文化,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可以缓解人们压抑、不安、紧张、孤独、失望等不良情绪,实现人自身和谐。在此基础上,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第五,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平、和睦、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也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建设和谐世界是时代的呼唤。当今世界,亟需建构一个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价值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和价值体系,以促进世界格局的公正、公平、平等、合理,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既符合人类整体发展进步的趋势,又能满足各个部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合理需求,使全球化真正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赢共享的全球化。和谐文化提倡用和谐、和平、和睦的理念处理人类的各种复杂关系,包含着人类对和谐的共同价值追求,代表着未来世界的发展潮流和方向,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一致,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建设和谐文化,是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建立未来新型的国际关系与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北京:学习出版社,,,,,(,,,,,、,,(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邓伟志(解读和谐社会的“二十八个字”,,,(光明日报,,,,,,,,,,,( ,,,,,,,,,贾建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作者简介,潘玉香(,,,,,),女,内蒙古阿拉善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级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江海洋 人的价值观念与内心和谐 余常德 (重庆工商大学 党委宣传部,重庆 400067) 摘要:人的内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的内心经常处在“和谐——不和谐——和谐”的调节转化之中,实现内心和谐就必须具备调节转化的素质和能力。不同的价值观反映了对人、事、物价值评判的不同尺度,人的价值观念对内心和谐具有重大的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程中,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享其乐价值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价值观、遵纪守法顾全大局价值观等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念,去正确地评价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事物和评价社会,才能促进各行各业人们的内心和谐。 关键词:价值观念;调节转化;内心和谐 人的内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高境界。人的内心能否和谐,既是由社会事物是否公平合理所决定的,也是由人的价值观念是否正确所影响的。深入研究人的价值观念与内心和谐的关系,促进和调节人的内心和谐,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人的内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内心和谐”的命题,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提出来的,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赞同。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总理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1〕 社会要和谐,要求构成社会的单元必须和谐,也就是构成社会的组织、集团、区域、家庭等必须和谐。个人是构成各种社会组织的最小单元,也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社会和谐说到底,也就是个人要和谐。个人的和谐,取决于内心,因而人的内心和谐,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的和谐在于内心,有了个人的和谐,才可能有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集体的和谐、个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促进和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可以这样说,对于一个国家,个人的内心和谐是基础和谐、初始和谐,社会和谐是整体和谐、终极和谐。 二、人的内心“和谐——不和谐——和谐”的调节转化 人的内心和谐,是指一个人的内心对欲望、名利、权力、他人、家庭、社会、祖国、自然、世事等的宁静与平和的状态。可以说,人的内心和谐是对外界人、事、物的一种较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而维持的一种稳定的心灵世界。 人的内心经常面对着各种杂乱的利益纷争和关系纠缠,经常要面对各种困难、挫折、荣辱等问题,需要自己做出选择。人生活在社会中,也就生活在各种关系中,生活在各种矛盾中。人的内心和谐,是一个不断协调各种关系和矛盾的动态平衡过程。人的内心经常处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相互转换之中。小的不和谐,轻度的不和谐,个别事物引起的不和谐,是经常发生的,通过心理调节和认识评价,矛盾化解了,认识改变了,在新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和谐。新事物的产生,环境的改变,又会打破内心的平衡,产生新的不和谐,通过人的调节评 价,又实现新一轮的和谐。这种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种“和谐——不和谐——和谐”的调节转化,在时间上是短期的,在程度上是平和的,因而在整体上显示出的是一种和谐状态。如果引起内心不和谐的环境改变是巨大的,矛盾冲突是剧烈的,或者认识评判的价值观念是错误的,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这样的调节转化,人的内心就呈现出不和谐状态。人在其内心较长时间、较剧烈的不和谐状态下,就很可能采取非理智的行为,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影响所在单位的和谐,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 实现人的内心和谐,必须具备对心灵世界进行“和谐——不和谐——和谐”调节转化的素质和能力。在这里,“素质”属于认识范畴,讲的是如何对待的问题;“能力”属于实践范畴,讲的是如何处理的问题。不具有一定的素质,是难以正确认识的,做出的判断选择也难以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实际,也就难以实现内心和谐的调节转化。如何通过个人的合法、理智、适宜的行为,与他人及组织沟通情况,化解矛盾,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正当的利益,实现自身的内心和谐和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和谐,这就是能力问题。在具备一定的素质的基础上,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能较快较好地实现“和谐——不和谐——和谐”的调节转化。 三、价值观念对人的内心和谐的影响 “价值”是什么,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的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作为一个关系范畴,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客观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在价值关系中,其需要得到满足的人称为价值的主体,其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物称为价值的客体。由于主体需要的复杂性和客体属性的多样性,因而在主、客体的结合统一中构成了种类繁多的价值现象。一般说来,可以把价值大体划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三种类型。 物质价值是指一切以其自身属性满足人和社会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存在物。精神价值是指以其自身属性满足人和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人的价值具有二重性,因为人在价值关系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作为主体,他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各种需求的满足;作为客体,他要以自己创造性实践活动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的价值评判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在这三种类型的价值中,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是人的价值的表现,又是人的价值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人的一生中都在经历着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与人的社会经历、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和道德情操具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是这四个方面的综合反映和长期积累的结果。人的价值观是多元的、可变的,当然在其中有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观。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和在对人、事、物评价中的运用,既受社会、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也受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等素质的制约,还要受所处单位、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人因其价值观念的差异,对同一人、事、物的价值评判是不相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空里因其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对同一人、事、物的价值评判也是不相同的。因而不同的价值观反映了对人、事、物价值评判的不同尺度。 各种不同的价值观运用于对他人对事物对社会的评价,必然得出不同的结论。特别是对涉及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人和事物的评价,由于价值观的不正确,其评价结果与客观实际相差甚远,而引起人的心理失衡、情绪过激。在这种失衡心理的主导下,有的人可能发生一些非理智的行为,引发和加剧矛盾,影响单位和社会的和谐。不同的价值观对他人、事物和社会现象的不同尺度的评价,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正确的,而不正确的评价结果必然影响人的内心和谐。所以人的价值观念是否正确,对人的内心和谐至关重要。 四、用正确价值观念促进人的内心和谐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职业岗位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其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不一样,对于社会给予他们满足的需求以及社会能够满足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因而应该用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念,去正确地评价他人、评价事物和评价社会,才能促进各行各业人们的 内心和谐。 首先,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从总体上正确评价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人、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才能从总体上保持内心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支柱,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公民的道德取向和评价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树立了这四个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念,人们对他人对事物对社会的评价就有了共同的尺度,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就能够达成共识,就能够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 其次,要用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享其乐的价值观念,促进人的内心和谐。有位国王,天下尽在手中他还不满足,整天忧心忡忡;国王的厨子却天天哼着小调做饭,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国王不解,问厨子为何如此快乐,厨子答道:头顶有间草屋,肚里不缺暖食,便满足了;尽我所能当好厨子,我与家人和和美美,所以我天天快乐。这个故事,实际上倡导了一个多数普通老百姓的人生价值观念。清人朱焘在《北窗呓语》中写道:“人有妄想,则睡卧不宁;人有奇想,则起坐不定;人有贪想,则闻见皆非;人有疑想,则疑虑必大。”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各安其位做好本职工作,以诚实劳动获取合法利益,享受其天伦与生活之乐趣,才能做到淡薄名利,与人友善,内心和谐。 第三,在对待名誉、地位特别是物质利益上要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价值观念,才能促进内心和谐。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的比较上,要有正确的比较标准和比较方法。比责任、比贡献,应向大的比,才能比出责任感和进取心,社会才能发展进步。当然,在方法上要科学,对比要有可比性,进取要讲可能性。比尊重、比满足,特别是在名誉、地位和物质利益的比较上,就不能只向大的和好的比,当然一般也不会向很差的比,而老百姓中广泛流传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价值观,实践证明是一种较好的比较方法。 第四,树立遵纪守法、顾全大局的价值观念,才能促进内心的长久和谐。人生活于集体,交往于社会,只有遵纪守法,顾全大局,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实现内心的长久和谐。各种组织都有纪律有规章,社会靠法制维系,每个人都要守纪律、讲规矩、依法办事,才能做到人人各得其所,社会井然有序。个人在遇到问题、产生矛盾的时候,要讲大局,讲责任感,通过正常渠道去表达意愿,依靠法制和政策来解决问题。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想问题、办事情多从他人出发,多从“大家”出发,多关心少排斥,多支持少挑剔,多沟通少误解,多宽容少计较,多帮忙少麻烦,就能以宽阔的胸怀、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与社会,自己的内心就会常维平衡、长久和谐。人人如此,经常如此,我们的社会就能长久安定团结,就会更加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王晓河(也要追求“内心和谐”,,,(人民日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余常德(,,,,,),男,重庆市忠县人,重庆工商大学党委宣传部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责任编辑:江海洋 透过风险分配的逻辑看和谐社会的构建 刘 群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信息化程度的快速提高,世界正在从工业社会进入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的风险社会的转变之中,社会突发性危机的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和迅速扩散性都在日益增强之中。工业社会的财富分配逻辑也向风险社会的风险分配逻辑转变。中国要构建和谐社会也要规避风险。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飞去来器效应” 一、对风险分配逻辑的解析 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信息化程度的快速提高,我们的现代世界处于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之中。社会突发性危机的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和迅速扩散性都在日益增强。在古典工业社会中,财富生产的“逻辑”统治着风险生产的“逻辑”,而在风险社会中,财富的社会生产也同时伴随着风险的社会生产。相应地,早期工业时代基本上绕着财富分配的问题转,要解决的就是怎样公正合理地分配财富和各种地位福利,大家都在尽力争取最大份额的财富,越多越妙;而高风险却是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之一,要解决的就是怎样规避和减少风险,所有人对风险的态度是避之则吉,唯恐自己生活的风险太多。 ,(风险分配的基础和动力。阶级社会和风险社会表达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风险社会的基础和动力。 阶级社会在它的发展动力上仍旧与平等的理念相联系。风险社会的基础和动力则是安全。在从阶级社会到风险社会的转变中,“不平等”的社会价值体系被“不安全”的社会价值体系所取代。平等的乌托邦包括很多求实效的和积极的社会变迁目标,阶级社会是以财富生产和分配为特征的,社会目标是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收入增加,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关心如何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而风险社会的乌托邦却是特别消极的和防御性的,在风险社会,人们基本上不再关心尽可能多地获取“好的”东西,而是关心如何预防更坏的东西。“阶级社会的梦想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和应该分享蛋糕。风险社会的乌托邦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免受毒害。”(乌尔里希?贝克,2004:56)在现在社会境况中——两个社会中的人们在此境况中生活和结合在一起,它推动他们、区分他们、融合他们——存在着相应的差别。“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我饿~另一方面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则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乌尔里希?贝克,2004:57) 风险社会的源泉是可以追溯到工业社会的。现代工业社会的实际经济活动不仅影响了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各种生态环境污染、经济体系风险、全球金融风险等),而且还塑造了整个人格。如同弗洛姆所说,“摆在我们前面的是这样一些矛盾:现代人自以为他们的行为是由自我利益所支配的,实际上他们的生命已奉献给了那些并不属于他们自己的目标;现代社会的结构也同时从两个方面影响着人,同时它又使人变得更加自立、自治并具活力,同时它又使人变得更加孤独、彷徨和胆小怕事”。(埃里希?弗洛姆,1987:141) ,(风险分配的内容和类型。风险预示着一个需要避免的未来。与财富的具体可感性相 比,风险既是现实的又是非现实的。风险具有威胁性和潜在性。一方面有很多危险和破坏已经发生了,如大气污染,SARS及禽流感等。另一方面现在的风险对社会的实际刺激是为了预期未来的风险。风险意识的核心不在于现在,而在于未来。在风险社会中,现在不是由过去决定,而是由未来所决定。不存在的、想象的和虚拟的东西成为现在的经验和行动的“原因”。“在对未来的讨论中,我们处理的是‘预期变数’,如失业、压力、核辐射、金融风险、环境污染以及非现实性的难以预期的风险等,‘预期变数’是现在(个人的和政治的)行动的‘预期的原因’。这些变数的意义和重要性直接与它们的不可预测性以及威胁成正比。”(乌尔里希?贝克,2004:35) 风险总是以层级的或依附阶级而定的方式分配的。在这种意义上,阶级社会和风险社会存在着很大范围的重叠。对于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收入群体、不同的世界来说,他们所被分配到的风险内容是不同的,风险对他们的危害程度也是不同的,他们对风险的感知也是不同的。对于非熟练工人来说,失业的风险比熟练工人大得多;办公室里的高级白领来自工作压力的风险比普通农民来自劳作的风险大得多;在核电站工作的工作人员被放射性物质侵害的风险要比其他人大得多;全球金融市场变动的结果对投资股票的股民的风险性要比没有购买股票的人大得多;居住在化工厂附近的居民容易被有毒化学物质附着的风险可能性要比远距离的人的风险大得多。 ,(风险分配的模式和媒介。“风险分配的历史表明,像财富一样,风险总是附着在阶级模式上的,只不过是以颠倒的方式:财富在上层聚集,而风险在下层聚集。就此而言,风险似乎不是消除而是巩固了阶级社会。贫穷招致不幸的大量的风险。相反,收入、权力和教育上的财富可以购买安全和免除风险的特权。”(乌尔里希?贝克,2004:36)处理、避免或补偿风险的可能性和能力,在不同职业和不同教育程度的阶层之间或许也是不平等地分配的。但这并不是风险分配逻辑的核心。 风险在它的扩散中也展示了一种社会性的“飞去来器效应”,即使是富裕和有权势的人也不会逃脱它们。客观地说,风险在其范围内以及它所影响的那些人中间,表现为平等的影响。在这种意义上,风险社会确实不是阶级社会;其风险地位或者冲突不能理解为阶级地位或冲突。“贫困是等级制的,化学烟雾是民主的。”(乌尔里希?贝克,2004:54)它们拥有一种全球化的内在倾向。危险的普遍化伴随着工业生产,风险在边界之下蔓延。它在整体和平等的基础上,打击所有的人,不管他或她在烟雾中担负什么责任。这是“飞去来器效应”的表现,它体现了社会危险的循环,即在现代化风险的屋檐之下,罪魁祸首与受害者迟早会同一起来。如果真的发生了一次世界核大战的话,战争同样会摧毁发起者和核武器制造者。 在很大程度上,现代社会的风险是被财富这个肇始者制造出来的。这些现代风险是不受空间或时间限制的。风险在知识和科学的外衣下进行传播,通过媒体扩散到不同的阶级身上,全球化市场更是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无限制的现代化风险使财产贬值,也带来了新的国际不平等。这些不平等特别集中地表现在那些风险地位和阶级地位相互交叠的地方——这同时也是在国际范围内发生。在极端的贫困和极端的风险之间存在系统的“吸引”。(乌尔里希?贝克,2004:45)事实是在国际范围内,物质的贫困和对风险的忽视相互重合。 二、和谐社会与风险规避 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社会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的风险,二是国内发展环境的风险。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的风险,主要是指战争对中国的政治威胁和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威胁。国家发展的内部环境的风险,主要是指国内矛盾的风险、社会失衡的风险、环境破坏的风险和无法及时预知风险的风险。 ,(在世界范围内,财富越少,风险越多。对于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的风险,中国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军事实力,与世界各国进行友好外交,为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争取更多的宝贵和平时间。中国早已是WTO的成员,中国应该强化国际经济规则, 健全国内市场规则与世界接轨,健全国内金融体系,防范国际游资的不利侵害。 ,(对于国内的风险,笔者认为至少应当抓住这样几个重要环节:第一,坚持依法治国,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立不同职业类别的利益表达机制。依法治国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建立从法律上保障各类人的利益表达机制,无论贫富贵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努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人民的利益就能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全社会的创造力会增强,国家也会更有凝聚力。 第二,加强社会管理和建设,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政府应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全部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实施让最大多数人能够充分就业的政策,通过税收政策和分配制度等手段加大对收入差距的调控力度,依法限制或取缔像垄断收入、偷税漏税、权力寻租等各种非法收入,同时依靠财政或运用二次分配等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加大对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防止因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从而消除或弱化社会对立和排斥,促使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 第三,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要鼓励全民树立环境保护的价值意识,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在全社会进行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价值观教育,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同时,还要加强生态安全的立法和执法工作,建立国家生态安全预警、防护体系以及统一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努力把我国创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第四,要建立一套完备适用的风险管理系统,加强对社会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努力提高防范和应对能力。加强对全民防范的风险意识和预防意识教育,设立应对风险的常设机构以及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物资储备、技术准备等,鼓励民众必须树立和增强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努力提高防范和应对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的挑战,才能保障社会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北京:译林出版社,,,,,,,( ,,,,德,乌尔里希?贝克著,吴英姿,孙淑敏译(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薛晓源,周战超著(全球化与风险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德,乌尔里希?贝克著,路国林译(自由与资本主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尹宏毅译(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北京:新华出版社,,,,,(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北京:译林出版社,,,,,,,( ,,,,英,尼格尔?多德著,陶传进译(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德,埃里希?弗洛姆著,陈学明译(逃避自由,,,(北京:工人出版社,,,,,,,( ,,,,美,乔治?瑞泽尔著,谢立中译(后现代社会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 ,作者简介,刘群(,,,,,),女,河南新蔡县人,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社会 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社会资本。 责任编辑:江海洋
本文档为【论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撑作用 潘玉香 (上海大学社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30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8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3-25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