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3-L28-从《文心雕龙 知音》看刘勰对接受主体的重视

D3-L28-从《文心雕龙 知音》看刘勰对接受主体的重视

举报
开通vip

D3-L28-从《文心雕龙 知音》看刘勰对接受主体的重视D3-L28-从《文心雕龙 知音》看刘勰对接受主体的重视 教学素材 第28课 从《文心雕龙?知音》 看刘勰对接受主体的重视 历来研究文学活动都只注意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不重视读音的研究,所以,以往的论者对《知音》的阐释不论从批评论出发,还是把《知音》作为鉴赏论,或者批评论、鉴赏论并提,都是从一个视角,即从作家作品的视界进行论述的,很少甚至没有从读者这个视角去研究,更没有注意到读者作为接受主体的重要性。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作为物态化形式的作品,对于文学活动而言是很重要的:没有作家,作品无法生成,没有作品...

D3-L28-从《文心雕龙 知音》看刘勰对接受主体的重视
D3-L28-从《文心雕龙 知音》看刘勰对接受主体的重视 教学素材 第28课 从《文心雕龙?知音》 看刘勰对接受主体的重视 历来研究文学活动都只注意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不重视读音的研究,所以,以往的论者对《知音》的阐释不论从批评论出发,还是把《知音》作为鉴赏论,或者批评论、鉴赏论并提,都是从一个视角,即从作家作品的视界进行论述的,很少甚至没有从读者这个视角去研究,更没有注意到读者作为接受主体的重要性。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作为物态化形式的作品,对于文学活动而言是很重要的:没有作家,作品无法生成,没有作品,创作还只处于构思阶段,不能物态化。但是,文学活动并不终止于作家创作作品的完成,而要延伸到读者的接受,作家的创作,乃至于创作的物态化——作品的形成,只是文学活动的第一、第二环节,若没有读者的参与,作品拥有的文学价值还只是潜在的价值,文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没有终结,只有有了读者的参与,整个文学活动才得以完成,读者的接受是文学活动的第三个环节。作家——作品——读者,是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当作品完成后,成为静态化的客观存在时,读者的接受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刘勰在写作《文心雕龙》时已注意到读者的这种重要性,故专门写了《知音》一篇,论述读者的接受问题。在此,我们不妨调整一下视角,从 作品的生成转换到作品的消费,从接受的角度来看《知音》。 无论我们把《知音》看做是批评论还是鉴赏论,这都涉及到读者的接受问题。也可以说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包括两种性质的接受,一是以审美享受为主要目的欣赏接受,一是在欣赏的基础上所作的客观的、科学的批评接受。前者以感性的体验玩味为主、掺合了理性的评判——审美判断,后者以理性的分析判断为主,处处以感性的体验玩味为基础。欣赏接受和批评接受是互为区别又交互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刘勰在《知音》中以论述鉴赏为主,同时又结合了批评的论述。但是,刘勰在《知音》中,不管是论鉴赏还是批评,他都十分关注接受主体,并非常重视接受主体——读者的关键作用,这从他正面的规定主张和反面的批评责难中都不难看出。 在《知音》篇中刘勰开宗明义,篇首呼出:“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清代纪昀评曰:“难定一篇之骨。”知音之难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音实难知。”刘勰比前人高明之处就在于既看到了接受客体的复杂性,又看到了接受主体的多样性,更认识到二者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带来的“音实难知”,发展了前人之说。在此,刘勰已涉及到了审美的差异性,并深入到了接受主体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主体的选择性等问题,尽管他并没有自觉地、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对此持片面的否定态度。刘勰虽然简单地否定了接受主体的心理偏向和审美的差异性,却从反面道出了接受中主体的制约、限制及重要性,不同的读者对于不同的作品甚至同一作品有不同的接受,这也说 明作品的最终完成,离不开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另一方面,“知实难逢。”刘勰认为造成“知实难逢”的原因有三:一,“贵古贱今”;二,“崇己抑人”;三,“信伪迷真”。 贱今崇古,文人相轻,作为接受主体的心理偏向的确大量存在着,它阻碍了审美接受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了正确的审美接受。刘勰注意到了接受主体这种不良的心理偏向,并加以指责。至于“信伪迷真”是属于接受主体的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问题,只有加强艺术修养,提高鉴赏水平,才能避免这一偏向。刘勰从以上造成“知实难逢”的三个方面的主观因素中认识到在接受客体——作品相对稳定的实际情况下,接受主体对于文学活动尤其重要,若没有接受主体的接受,无论多么美多么优秀的作品也只能是盖“酱瓿”的木板,没有任何审美价值。 刘勰正是认识到了接受主体的重要性,看到了接受主体的心理偏向给接受活动带来的不良影响,从纠正这种不良的心理偏向出发,提出了接受主体必备的前提条件:“博观”。接受主体通过“博观”,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力,这样才能做到“圆该”而“不偏”,才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 刘勰所提出的“操千曲”、“观千剑”,是接受主体为了“不偏”应具备的前提条件,为的是生成和拓宽自己的视野。的确,读者期待视野的形成,既有生活经验、心理经验的积累,又有艺术经验的积累,它不断地在审美中形成和发展,打破和重塑。读者一次一次地接受作品,期待视野得以形成和发展,于是他又带着新的期待视野进行新的 接受,进而再次打破、调整、重塑他的期待视野。所以,刘勰提出的“博观”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他的贡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无论是《知音》篇的命题,还是流弊的指出,方法的提出,刘勰都基于一种态度——对接受主体的重视。一句话,刘勰是从接受主体的角度去论鉴赏与批评,把接受主体放在首位,充分认识到文学活动过程中主体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本文档为【D3-L28-从《文心雕龙 知音》看刘勰对接受主体的重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5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7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