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

举报
开通vip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 语文第十一册 教 师 教 学 用 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 说 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试用本)语文第十一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修订后的教材,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设...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 语文第十一册 教 师 教 学 用 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 说 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试用本)语文第十一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修订后的教材,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编排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 1 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的编排 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本册教材精选课文,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类。本册共有课文32篇。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1篇,选读课文4篇。此次修订,增加了课文分量,并对课文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新和调整。在32篇课文中,保留了原教材的15篇课文,新选了17篇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课文。其中有表现领袖风范和科学家顽强拼搏精神的《争画》《向命运挑战》,描绘祖国山川壮美的《索溪峪的“野”》,介绍科技新成就、探索宇宙奥秘、呼吁维护生态平衡的《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宇宙生命之谜》《鹿和狼的故事》,反映家庭亲情的《荔枝》《小抄写员》,叙述童年趣事的《童年的发现》《冬阳•童年•骆驼队》等。还第一次安排了两篇短小有趣的文言文《学弈》《两小儿辩日》。 本册教材的编排,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全册课文分为8组,每组教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1.导读。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组成,提示学习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以及学习中要注意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2 2.课例。包括课文、预习或阅读提示以及思考•练习。 每组有三至四篇课文,这几篇课文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的联系。 “精读课文”前有“预习”提示。本册的预习要求在五年级的基础上略有提高。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阅有关资料等。课文后有“思考•练习”。一般每课安排三至四题,有些课文后安排了选做题,用“?”标明,供学生选做。增设选做题,体现了教材的弹性和课内外结合。 略读课文前有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一般提出一两个思考题,侧重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思路或引导学生从阅读的文章扩展开去。 3.读写例话。在第二、六组的课文后安排了“读写例话”,分别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两则例话,体现了本册读写训练的重点。安排训练项目的两组,要围绕训练项目进行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没有安排重点训练的组,要注意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读写基本功,使教学前后衔接,环环相扣。 4.积累•运用。每组课文之后有“积累•运用”。由原教材中的“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体现了教学观念的变化。“积累•运用”不再安排字、词、句的单项训练,注重在整合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综合素养。 3 “积累•运用”一般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与“实践活动”。“读读背背”,侧重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阅读”,通过阅读成语故事或其他短文,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口语交际”,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习作”,安排了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应用文的练习。在第一个“积累•运用”中安排了“迎国庆,办小报”,第八个“积累•运用”中安排了“搜集春联,书写春联”,这两次“实践活动”,拓宽了语文教育的渠道,使语文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由“导读”到“积累•运用”,体现了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由上一组教材到下一组教材,体现了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训练过程。 本册教材识字量为140个,其中要求学会的100个,只要求认识、不要求会写的40个。要求学会的生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在课后的方格和书后的生字表中标明。要求会认的字分别安排在部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并在课后的横线条中列出。生字和多音字均随课文注音。生字用圆括号,多音字用方括号。“积累•运用”和选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注音,由学生自己查字典解决。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陶冶爱美的情趣,教材编绘了多幅插画。这些插画是教材的重要组成 4 部分。 二、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140个生字,其中100个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会认40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要求会写,也不作为考试的内容。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6.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 7.乐于参加讨论或辩论,稍作准备,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 5 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 8.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能写读书笔记和其他常见应用文。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教学提示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本册的精读课文,仍要十分重视词、句训练。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并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词句和精彩语段。课后“思考•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较灵活的有一定弹性的安排,体现了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自己选择练习方法,教师要注意这一编排特点。 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 6 要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并使朗读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从当前阅读教学的状况看,教师分析讲解多、学生读书时间少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克服这种弊端,坚持多读少讲,是改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3.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精读课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预习提示,指导学生预习;善于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善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交流,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把学生的理解与体会逐步引向深入;善于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和讲解,努力做到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 7 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 (三)读写例话的教学 读写例话提示了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同时担负着指导阅读或习作的任务。读写例话属于独立阅读性质,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指导学生学习读写例话,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读,知道例话在读写的哪一方面作了提示,并联系本组课文的学习和自己的读写实际,想想从例话中受到什么启发。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并引导学生把从例话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今后的读写实践。 (四)“积累•运用”的教学 “积累•运用”的内容与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读读背背”中分别安排了名言警句、古诗、成语、对联、歇后语等内容。“读读背背”,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和积累语言,学生只要能做到熟读成诵就行,在理解上不要提过高的要求。练习时,教师不要作具体的讲解。学生如 8 果提出问题,可作适当的指点。 “阅读”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短文后面的思考题,边读边思考,尝试自己回答问题,教师可酌情进行检查。 “口语交际”要从启发兴趣、激发交际的欲望入手,使学生明确围绕什么话题交流、讨论或辩论,要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人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中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本册在“积累•运用”中安排的8次习作训练,有记实作文、想象作文,有缩写和写读后(观后)感,还安排了一次不提任何要求的自由习作。指导习作,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无论是写记实作文,还是写想象作文,都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 实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尽量为学生的自主作文创造条件。 本册安排的两次“实践活动”,分别是办小报和搜集、书写春联。语文实践活动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要让学生自己制订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自找合作伙伴,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努力来完成任务。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应该因地制宜。教师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教材中的安排仅供参考。 9 (五)选读课文的教学 教材后附有4篇选读课文,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决定是否选用。如果选用,可根据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单元,也可在期末集中安排,作为综合复习材料。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自己阅读、自我检测为主,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要求和酌情检查。 各地教师在使用六年制第十一册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的过程中,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告诉我们,以便在修订时加以改进。 编后 本册教师教学用书是配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一册编写的,供教学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时使用。 本书由内蒙古的丁培忠、山东的李家栋、王新义、郭鲲、张义敏编写。责任编辑蒯福棣。由崔峦二审,韩绍祥终审。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 2002年5月 目录 1桂林山水2 2林海6 10 3古诗三首11 墨梅 竹石 石灰吟 积累•运用一14 4开国大典19 5*狱中联欢23 6荔枝28 7*梅花魂32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36 积累•运用二37 8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42 9只有一个地球46 10*宇宙生命之谜51 积累•运用三55 11长征60 12*我的战友邱少云75 积累•运用四78 15古诗两首82 泊船瓜洲 游子吟 16“精彩极了”和“糟糕 11 透了”85 17*童年的发现88 积累•运用五91 18鸟的天堂95 19第一场雪99 20*索溪峪的“野”102 21*鹿和狼的故事105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108 积累•运用六109 22凡卡113 23小抄写员118 24*向命运挑战123 积累•运用七127 25学弈131 26两小儿辩日133 27*牛郎织女(一)138 28*牛郎织女(二)141 积累•运用八145 选读课文使用说明及课文简介 148 附151 1《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12 151 2引入学科活动激发感悟 兴趣——《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设计154 3《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 158 4《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 160 5《学弈》教学设计161 6《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163 7“积累•运用六”口语交际 (辩论)教学设计165 8“积累•运用六”习作教 学设计168 第 一 组 本组共有三篇精读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 本组课文内容侧重于反映祖国山河的壮丽,赞美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感受 祖国山河的美,祖国语言的美,并初步领悟怎样做人,怎样 生活。 13 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本组课文,要更加放手,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在重点、难点上给学生一些必要点拨。 本组教学时间可安排10课时。其中,精读课文一般可各用2课时;“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与“阅读”可用1课时,“习作”可用3课时(包括讲评)。 1桂林山水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二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 14 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二、学习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怎样引导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两句,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拿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大海、西湖都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香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桂林的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它们拥有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其次,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 15 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最好是播放能形象地展示这些词语的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地领悟到:“这就是奇峰罗列”、“这就是危峰兀立”……如不具备上述条件,可找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或者画一些简笔画,还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根据想象自己画一画。 第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词句所描述的情境。 2.指导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必须联系全文的内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意思是说: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这里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幅图画点缀得更美了。观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这一段的航程约80公里,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他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3.这篇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 16 而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多读,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如果学生自己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可展示画面,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或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还可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 当学生已经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感情,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而不能充分表达出来时,教师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做一些必要的指点。比如,讲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几个句子,如果把“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秀、真险”等加以强调,就可以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4.本课适合背诵。指导背诵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先把课文读熟,在学生基本读熟的基础上再提出背诵的要求,达到“熟读成诵”。二是指点一下背诵的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应引导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背诵,并注意第二、三自然段中结构相似的句子。 17 5.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了解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指导学生完成这个练习,可先让学生反复读读最后一段,然后联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具体说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再说说“这样的山”和“这样的水”怎样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第三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吟一首小诗,不拘形式,不论长短,写一句可以,写几句也可以。教师可选写得较有特色的读给大家听。 至于选做题,目的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次练笔的机会。可鼓励学生做,但不作为统一要求。 6.本课生词较多,大多数生词,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联系上下文去思考、体会,就可基本理解;个别词语,可在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词典之后,稍作一些指点。下面的解释仅供教师参考,一般不宜原封不动地讲给学生。 观赏:观看欣赏。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瑕:玉石上的斑点;无瑕,是说玉很纯净,没有斑点。 拔地而起:从地面高出。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而且连绵不断,桂林的一座座山互不相连,都是平地崛起的。 18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各种各样奇特的山峰排列在漓江两岸。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直地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四、参考资料 桂林山水桂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985年,桂林山水被评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据考证,大约在36亿到34亿年前,桂林一带是汪洋大海,海水深达2000米。 2亿年前,这里上升今天遍布这一带的石灰岩,就是那时候在海水中形成的。约3 为陆地。后来,经过地壳运动,到距今几百万年前,才形成了目前的水陆形势。坚硬的石灰岩经过几百万年的风化和水流作用,形成了无数突兀奇峰,流经石灰岩地区的漓江泥沙很少,江水特别清澈,再加上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生长。这样诸多因素,使得桂林水清山秀峰奇,成为天下少有的奇观。 从桂林市区南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头伸长鼻子在江边吸水的“大象”,现在一般都称它为象山、象鼻山。课文中说的“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只是举例说明桂林的山形态各异。实际上,在漓江两岸,独秀峰、叠彩山、洑波山、南溪山、芦笛岩、七星岩等都很有名。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城北,海拔1532 19 米。泰山以通天拔地之势被古人列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登基多来泰山祭天地。名胜古迹众多,有古建筑群2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余处,是我国著名风景区。 香山在北京市西北郊。此地重峦叠嶂,景色清幽,故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在此营建离宫别苑,为各朝皇家游幸驻跸之所。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此大兴土木增建亭台楼阁,共成28景。香山秋来漫山红遍,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双清别墅因毛泽东同志从西柏坡进城前曾住这里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和筹建新中国,这给香山更加增添了光彩。 2林海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作者进入原始森林的感受写起,依次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以及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最后讲参观林场的见闻、感受。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并了解自然资源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本课的重点是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 大兴安岭的景物,先讲“岭”。“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这 20 一特点是通过同秦岭的对比突出的。“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都描写了秦岭的高大、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的岭,却“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岭”的另一个特点是连绵不断,形态各异:“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再讲 “林”。林的显著特点就是像大海,因此称之为林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突出了林海的一望无际和苍翠碧绿。“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又“像海边的浪花”,进一步突出了林海的特点。然后讲“野 花”。野花的特点是种类多。“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可见野花的种类非常之多。最后,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个温柔、美丽的姑娘,说它“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显然是对大兴安岭景物的综合,渗透着作者无限的喜爱之情。 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作者概括为四个字:亲切、舒服。“亲切、舒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写作者亲眼看到大兴安岭,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树时。由于大兴安岭跟自己印象中的“奇 21 峰怪石,高不可攀”的岭截然不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然会使作者产生一种“亲切、舒服”的感受。第二次是在描绘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然后讲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时。大兴安岭的景物不仅可供人观赏,它还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可见,大兴安岭的景物已同祖国建设结为一体,想到这些,作者觉得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自然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后。参观林场之后,”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这是因为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不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 二、学习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大兴安岭,了解其位置。如有可能,找几幅大兴安岭和秦岭的图片,以便从感性上认识两者的不同。 2.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 22 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如,“云横秦岭”,指的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可见秦岭山势之高。其中的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教学时不必讲比喻、拟人等名词术语,而要让学生从内容上具体体会其中的“海洋”指什么,“白色的浪花”指什么,为什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在理解这些语句的意思时,还要注意不要让学生产生误解。如,课文拿秦岭同大兴安岭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明大兴安岭给人一种温柔、亲切的感觉,不像秦岭那样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丝毫没有贬斥秦岭的意思,因为秦岭的雄伟、险峻也是一种美。 其次,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时候,还要启发学生想象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如,“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是什么样子,“海边上”“泛着白色的浪花”是什么样子,“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是怎样一幅画面。要力求让学生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一幅图画。 再次,在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诵读,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是感受景色美、语言美的主要途径。朗读本课,有些地方需要教师略加指点。如,“大兴安岭这个‘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读这一句时,两个带引号的“岭”和“大”要略加强调,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大不一样”和“不大一样”是不同的。“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 23 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这句里的六个“的字结 构”形成三组对比,每一组在朗读时,语气、音调应略有变化,以突出岭的形态之多。 3.语言质朴而优美,是老舍先生作品的一个特点,也是本课的一个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美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课文语言美的主要途径是朗读、背诵和抄写。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一些段落,抄写一些优美的语句。 4.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可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到三次讲到“亲切、舒服”的句子;然后,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的感受的;最后,让学生把三次感受联系起来,认识到这三次感受虽然都是“亲切、舒服”,但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深刻。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究课文,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陈述自己意见的习惯。题目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举例性质,可以启发学生再提几个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如,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兴 24 国安邦的意义”,讨论时,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只作为参与讨论者的看法,不要让学生当作唯一的结论。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这句话,显然是把兴安岭当作一个温柔而美丽的姑娘来写的:穿着碧绿的上衣,银白色的裙子,五颜六色的绣花鞋。这样写,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从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思考•练习”中的选做题,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的,不必统一要求。学生只要用简笔画把秦岭与大兴安岭的不同特点表现出来即可。如: 5.本课的生字“厦”,在这里读,,à,用在地名“厦门”中读,,à。“伐”,注意不要写成“代”。 下列词语解释只供教师参考,一般不宜原封不动地讲给学生。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四、参考资料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 25 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云横秦岭秦岭,位于陕西省,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主要分水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青藏高原以东著名高峰。“云横秦岭”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诗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首诗是韩愈被贬潮州,走到蓝关,其侄孙韩湘赶到后写的。诗的大意是:早晨我向皇帝呈送了奏折,晚上就把我贬到了八千里外的潮州。我上奏皇帝是为了除掉朝廷的弊端,怎么能为爱惜自己的老命而袖手旁观?来到蓝关,看到高高的秦岭,云在山腰处飘浮,就回望长安,不知自己的家在哪里。又值大雪纷飞,连马也蜷局不前。你从远处赶来,正好跟着我到潮州为我送终。 3古诗三首 一、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棵梅树, 26 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二、学习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高年级古诗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引导学生大体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教学本课,可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初读课文,力求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27 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力求读熟,并大体了解诗的意思。教师可启发学生讲一讲每首诗的大意,对讲错的地方,师生补充修正。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背诵并默写。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古诗教学的重点。朗读指导可在学生大体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指导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指点、示范再练读再试读。本课三首古诗都是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但在读的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做具体处理。 3.这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都突出了所咏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墨梅》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竹石》突出了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韧不拔的特点;《石灰吟》突出了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身碎骨而把白白的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 三首诗的作者都是凭借物的突出特点,抒发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的。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弄清每首诗写的物是什么,作者描写了它的什么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这个物抒发了怎样的情。 4.“思考•练习”第二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理解这三首诗各抒发了怎样的志向,赞美了怎样的精神。可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必要时,教师可做些指点。 28 第三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大胆想象,从而深化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对学生基本合理的想象应予以肯定,不必给学生什么标准答案。教师应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讲一讲自己的想象。 选做题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多读多背古诗。对背得多的,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学生,应尽量多鼓励。如果学生觉得三分钟的时间无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可组织学生在课外举办一次背古诗的比赛活动。 四、参考资料 王冕(1287—1359)诸暨(今属浙江省)人,元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 积累•运用一 一、本次“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习作”和“实践活动”四个部分。 二、“读读背背”选的是一首唐诗《望洞庭》,目的是积累古诗,使学生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古诗的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哲 29 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汉中山王之后,与柳宗元、白居易交往甚密,文亦齐名,人称“刘柳”、“刘白”。《望洞庭》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中推荐诵读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刘禹锡月夜遥望洞庭湖而写下的。洞庭湖曾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湖上碧波浩淼,一望无际。很多诗人写洞庭湖,着眼于它波澜壮阔、雄伟浑浩的气势,这首诗却写了洞庭湖的秀丽娟静。诗的大意是:秋夜月光下,清澈的湖水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宛如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就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和”,和谐,协调。“镜未磨”,形容湖面像没有磨过的镜子。古人用的青铜镜,磨拭了才能光彩照人。 教学时,可以从本组几篇写景的课文入手,引导学生朗读古诗,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要让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至于诗意,学生经过反复朗读,能领略一二。若有疑问,教师可简要解说。重点是朗读和背诵。 三、“阅读”选的短文是《为银杉保险》。这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短文。短文主要写了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保险公司为银杉办理火灾保险的事。阅读短文,目的是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短文和联 30 系学生已有经验,了解一点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时,可让学生带着“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来读,以增强阅读的兴趣和目的性。短文讲述的事情比较简单,学生边读边想,读一两遍应能较为准确地回答;也可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通过读文把题目加以补充,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回答不必强求一致,只要说出大意即可。专业术语“第四纪冰川”和地名“城步苗族自治县”“城步县沙舟洞银杉保护区”不必作具体解释。 在阅读短文前,教师可布置学生通过采访、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了解有关保险的故事和保险的知识,以便同学间相互交流。教师对认真搜集资料和乐于与人交流的同学要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了解生活,学习语文。 四、这次“习作”是看图作文。要求学生的作文符合图意,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有序表达的能力。 教材注重了选材的开放性:学生可以写从书中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也可以写从自己最喜欢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这体现了让学生自由写作,有利于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把图意看明白。如看书中这幅图,可引导学生看图思考:你看到了什么?从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从眼镜、书本、笔筒、墨水 31 瓶和地球仪等物品中,会知道这是办公室,主人是一位教师;从打开的日历中,会知道时间是9月10日——教师节;从背书包、戴红领巾的小姑娘知道,这个小学生送给老师一束鲜花,表达对老师节日的祝贺;甚至从小姑娘动作、表情中,学生还会猜测这位老师很受学生爱戴,学生们很喜欢他(她)。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种可贵的发现,更不要把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看懂了图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想象图画上可能发生的故事。教师重在帮助学生开启思路,鼓励学生在相同的题材下写出有自己个性的作文。如,以不同的身分写: 小姑娘的身分,第三者的身分,教师的身分都可以;再如,以不同的体裁写。为了习作有条理,写之前可以让学生简单列一个提纲。 对于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画写作文的学生,要布置课前准备好图画,课上也要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在习作中注意个别指导。 五、这次“积累•运用”还安排了一项语文实践活动。“办小报,迎国庆”是一次综合性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引起学生对祖国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办报前,教师要结合国庆节的来临,做好办小报的动员工 32 作,调动起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小报内容,可以反映祖国的建设成就,家乡的发展变化,学校的变化及同学们的进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渠道和通过采访调查等方式获取文字、图画、图表、照片等资料,为办小报做好充分的准备。 指导学生办报时,要重点强调三个问题。 第一,起报名。报名要有特色。所谓有特色,一是有童真童趣,活泼一些,亮丽一些;二是不要千篇一律,要有自己的创造性。 第二,版面安排。首先要美观大方。当然这个美观大方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视角,有的喜欢清新秀美,有的喜欢大红大绿,不要强求一致。其次要图文并茂。可以自己画,也可以剪贴。再者要错落有致。把文、图搭配好,把长文、短文、小诗搭配好。 第三,书写要工整,尽量没有错别字。 学生办好小报后,一定要创造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展示的方式可在班上张贴,可在校内各个班级巡展,还可以走向社会,供村委会、居委会国庆活动使用。 第 二 组 本组共有四篇课文、一则“读写例话”和一个“积累•运用”。四篇课文中,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两篇。 33 本组课文从内容来讲,涉及的面比较广,但有一点是比较一致的,那就是感情真挚而强烈。教学时应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感受课文中饱含的那种对祖国、对人民、对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 本组教学的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导读”的提示,“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多读,多想”,从而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本组教学时间可用12—14课时。其中两篇精读课文可用4—5课时,两篇略读课文可用2—3课时;“读写例话”可用1课时;“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和“阅读”可用1课时,“口语交际”可用1课时,“习作”可用3课时(包括讲评)。 4开国大典 一、教材说明 本课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课重在表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而要体会到这一点,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又是一 34 个难点。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那些从 “老远”的长辛店等地坐火车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的铁路工人,那些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赶”来的郊区农民,显然就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影。就是会场上“挺立”的电动旗杆,似乎也是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屹立在世界东方的象征。 从记叙大会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显然表达了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这样两个长句子,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当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 35 “一齐”抬起头,瞻仰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的话,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除表达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外,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你看,“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战士们挺着胸膛”“像钢铁巨人一样”,“‘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这些描述,无不渗透着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二、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 怎样引导学生体会本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呢? 36 首先,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的书籍、文章,还可组织学生观看《开国大典》等电影,以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新中国的感情。 其次,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关于这一点可参看本组的读写例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本课,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把握全课的基调,又要注意各个部分语调的变化。从全课来讲,感情的基调是兴奋、激动、自豪,但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语调也略有变化,如,第一自然段适宜用庄重而平直的语调。二是要抓住重点词语,特别是那些感情强烈的词语,要把这些词语饱含的感情读出来。如,“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的“挺立”,“一下火车就直奔 会场”中的“直奔”。三是要注意把一些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读好,如,“这庄严的宣告……一齐欢跃起来。” 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开国大典的经过,是本课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写课文概梗,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同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做这个题,可先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会前?典礼?阅 37 兵式?群众游行;再让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然后让学生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再写下来。至于字数,题目的规定只是一个原则的要求,一般说来,写一二百字、二三百字均可。以下梗概供教师参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然后,升国旗。升旗以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还有人民空军的飞机。阅兵式之后,开始了群众游行。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天安门广场。 3.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如,“直奔”会场比“走向”会场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心情;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看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心情。课文“思考•练习”第三题列出的两个句子,只是举例性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里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加以分析,从而体会遣词造句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再如,“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中的“挺立”如果换成“立着”,就难以表达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情;“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 38 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就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类似的句子还有不少,可放手让学生找出来展开讨论交流。不过,涉及到一些比喻句时,教师不必讲比喻这个术语,只要让学生体会到这样写好在哪里即可。 4.“思考•练习”的选做题,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给学生提供一个小练笔的机会。可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做,并把他们所做的向大家展示,但不必要求每个学生都做。 5.本课的生字词较多,应要求学生做到会读会写,至于词语的意思,大多应指导学生 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专用名词,教师可适当解释一下。下面的解释,仅供教师参考。 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的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四、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它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39 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重要组织形式。1949年9月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制订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其他法律制度,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但仍是中国共产党联系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54门礼炮代表我国54个民族(我国现有56个民族。54个是根据当时的统计数字),28响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 5*狱中联欢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节选自长篇小说《红岩》。“狱中”指的是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设在重庆市郊区歌乐山下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渣滓洞。课文讲的是1949年元旦,被关押在集中营的革命者,巧妙地利用庆祝新年的机会,欢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表现了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唱歌”“交换礼品”“贴对联”“表演节目”等四件事,其中重点写的是后两件。 40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借助这样一篇饱含着作者鲜明爱憎而又有一定难度的课文,培养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接触以描述革命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当代优秀文学作品,从中了解革命者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感受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课文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贴对联”和“表演节目”这两个部分。具体说来,较难理解的是五副对联字面的意思和含着的意思,“猩猩”面对这些对联的态度,以及表演节目过程中人们嘲笑敌人的几句话。 课文中五副对联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从字面看,没有一处革命的词句,没有一处可以被敌人抓住把柄,但在当时当地,大家都能领悟到这些对联中所蕴藏的欢呼革命大好形势、赞颂革命者、抨击反动派的内涵。正因如此,意在“挑剔”的“猩猩”看了之 后,可能已意识到某些不同寻常的意义,但因抓不住把柄,也就只能无可奈何地溜走。 至于表演节目过程中嘲笑敌人的几句话,只要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也不难理解。课文中借一名革命者的话点明了当时的背景:“瞄准有什么用,蒋介石忙着喊停战,没工夫下命令开枪。”事实确是如此: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战场上节节败退,面临着彻底垮台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开始玩弄停战谈判的花招。在这样的 41 背景下,渣滓洞的特务不得不在表面上对被囚禁的革命者作出一些无关大局的让步,允许元旦期间在狱中唱歌跳舞就是他们表现出的一种姿态。当然,敌人还有着险恶的用心,那就是企图利用这个机会,发现狱中地下党的组织。 二、学习目标 1.认识“猩、诙、谐、镣、蒋”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内容中感受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体会作者崇敬革命者、憎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鼓励学生读长篇小说《红岩》,也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由教师或学生讲述或朗读跟课文关系密切的章节。 2.本课是略读课文,课文又比较长,教学时要突出重点、难点。可在课前学生已对《红岩》的背景和故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作如下安排:第一步,让学生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什么事;第二步,指导学生小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第三步,组织学生讨论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相机诱导;第四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读“贴对联”这部分。 3.如果在讨论中发现学生不理解某些对联的含义,教师可适当指点。如,“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可先让学生讲讲字面的意思。学生可能会讲:“在山洞里只过了几个月, 42 外面的世界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课文里这副对联下 边的一段话,说说对联含着的意思,让学生弄清,这里的“千年”并不是说真的过了一千年,而是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 4.指导学生朗读“贴对联”这部分,要表达出作者对革命者无限敬仰、对反动派无比蔑视的感情。如,“这里悟的是革命之道,参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禅”,在加点处前稍顿,把加点的字稍强调一些,便有助于揭示对联的真实含义。“猩猩也许看不懂,也许看懂了又不敢承认,居然妄加评论道:‘这对联倒有些修仙炼道的味了。’”把加点的字适当强调,再把猩猩说的话稍夸张一些,有一点阴阳怪气的语气,便有利于表达蔑视敌人的感情。 5.教材中安排的5个要求认识的字,可提出来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作为略读课文,一些字词的意思不必要求学生准确理解,但教师一定要弄懂。下边的解释供教师参考。 苍劲:苍老挺拔。课文里指字写得成熟、有力。 洋溢:充分流露。 诙谐:形容说话有趣,引人发笑。 扭转乾坤:乾坤,天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参禅:原为佛教名词,指彻底理解了佛教禅宗的奥秘。这里借用这个佛教名词,说的是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43 妄加评论:乱评一气。 挑剔:挑毛病,找碴儿。 博得:取得,得到。 劣绅和土豪:指旧社会农村中有钱有势的地主、恶霸。 谨防:小心地防备。 黑名单:这里指特务准备逮捕或枪杀革命者的名单。 四、参考资料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严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 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 44 越狱斗争等。全书共三十章,《狱中联欢》是从该书的第十六章节选下来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根据这些经历,他们于1957年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注:《在烈火中永生》是回忆录,因此都是真人真事;《红岩》是小说,有一些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 江姐小说中的名字叫江雪琴,是《红岩》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监狱之花是狱中一对牺牲了的革命者遗下的女婴。她父亲入狱后很快就被敌人枪杀了,她的母亲因难产而去世。难友们给她起了“监狱之花”这个美好的名字。 歌乐山重庆郊区的一座山,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就设在这座山下。 “猩猩”渣滓洞集中营的特务头子。因为他长着人的面孔,穿戴着人的衣冠,但没有人的心肝,而是一头类似人的刁诈的动物,所以大家都叫他“猩猩”。 丁长发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在农民武装起义时,指挥战斗负了重伤而被捕。 6荔枝 45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情节很简单。“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母亲喜欢吃荔枝,但她总把大个的给“我”吃。母亲去世前,“我”买了许多新鲜上好的荔枝,本以为她能在去世前吃到她喜爱的荔枝,可后来才知道,她把荔枝全让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自己没舍得吃一颗。 本课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为此,课文着重讲了下列几件事。 第一件,儿子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沙果。这沙果“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母亲却“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以致“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难怪“我”感叹:“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 这般模样。”可见,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为了让儿子能经常吃到水果,母亲付出了多大的辛苦。 第二件,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儿子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要知道,那盘“珍贵”的荔枝是儿子特 46 意给母亲买的,而那盘沙果又浸透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意。显然,母亲理解儿子的难处,所以做了那样看起来“不经意”但实际上是有意给儿子“解围”的选择。 第三件,母亲喜爱荔枝,也很喜欢吃荔枝,但“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儿子吃。 第四件,在母亲临终前,“我”精心买了好多新鲜上好的荔枝,希望母亲在临终前吃到她喜爱的荔枝。然而,后来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三、教学建议 1.怎样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到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呢?一是让学生反复读几遍课文,找出写母亲的几件事,说说每件事各说明了什么,使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爱。二是引导学生从几件事中找出描写特别细致的地方,讨论讨论,使学生从这些细致的描述中体会母亲爱儿孙的感情。如,“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 47 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是多么喜欢荔枝,然而就是这么喜欢的东西,母亲都“舍不得吃”,总把大的让给儿子。三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母亲思想感情的体会。 2.本课的结尾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情,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可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深入体会。“思考•练习”第三题的意图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补充作者没有说出的话,想象“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学生作出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只要基本表达出了思念母亲之情,就应予以肯定。下面的补充仅供教师参考。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三年来,每当荔枝上市,望着它那红红的皮,想到它那白白的肉,我的脑际就浮现出了母亲手心托着荔枝,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的场面,心中感受到了一种无可言说的痛苦,眼里流下了无限思念的泪水。 3.“思考•练习”第一题“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和第四题,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教材之所以不做具体规定,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所背的部分和摘抄的词句,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思考•练习”的选做题,目的是深化学生学习课文的感受, 48 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时,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丰富日记的材料。可选择部分做了这个题的学生的日记读一读,以示提倡、鼓励,但不要当作学生必做的作业。 4.课文中有几个句子,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可引导学生提出并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使学生有所领悟。 (1)“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这句话意在说明,对母亲来说,她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只要孩子高兴,哪怕有时是装出的高兴,她都觉得是很大的安慰。 (2)“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这是说,母亲生气了。为什么生气呢?联系上文“居家过日子,老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可见,母亲是怪儿子大手大脚。 5.本课的生词较多。对这些生词,主要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体会;个别词语,教师可适当指点。下面的提示,仅供教师参考。 时令:季节。 不消:不需要;不用;用不了。 容:允许;让。“还没容我从书包里……”就是“还没让我从书包里……”。 纹络:本课指果皮上的花纹。 昂贵:价格很高。 49 玲珑剔透:本指器物精巧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本课指荔枝小而好看。 不经意:不注意,不留神。本课指母亲的动作非常自然,似乎是无意识地做的。 阔别重逢:久别重逢。 慰藉:安慰。 遗憾:本课指给自己留下的惋惜之情。 痛楚:悲痛。 四、参考资料 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他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7*梅花魂 一、教材说明 本课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由故乡梅花的开放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然后具体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祖国的几件事,最后又借梅花点明了外祖父的爱国心。 50 本课的重点是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写爱梅花,是因为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因此,课文中写的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如,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外孙女。 对小学生来讲,本课的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第二自然段中外祖父读的一些古诗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王维《山中送别》中的诗句,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能回来吗,(“王孙”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浣溪沙》中的句子,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千条万缕,就和这心里郁积的愁一样多。 二是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赞扬梅花那种不怕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品格;第 51 二层是说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那种“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第三层是对外孙女的勉励,希望她学习梅花的品格。 三是课题。《梅花魂》中的魂,在这里指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种“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撩、眷”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三、教学建议 1.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除了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外,还应力求使学生在下列几方面有所感悟。 一是要让学生弄清外祖父为什么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而且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类的句子,就流下眼泪。要让学生懂得,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外祖父常常教“我”读这些诗词,目的是使“我”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 52 借教读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每当读到“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些诗句,就勾起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无限思念,漂泊他乡的浓浓愁绪,就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二是要弄清外祖父爱梅花、送梅花图和爱祖国之间的关系。可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读外祖父关于梅花的一段话懂得,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他把梅花看得比什么都珍贵。可见,外祖父爱梅花,实际上反映了他对祖国的爱。 2.课文中引用的一些唐诗、宋词,有的表现了思乡之情,有的表现了浓重的愁绪。教学时只要让学生大体理解即可,不必作过多讲解。如果学生有兴趣,可把原诗词抄录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读。 3.本课语句含蓄,感情深沉,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以便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下列词语解释,仅供教师参考。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冷艳,指花朵好看而高雅;幽芳,指香味清淡而芬芳。冷艳和幽芳写出了梅花的清高品格。 漂泊他乡:指职业、生活不稳定,在远方东奔西走。 葬身异国:指尸体埋葬在外国,也就是死在外国。 文坛:文艺界。 颇:很。颇负盛名就是名气很大。 53 古玩:古董,即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是很值钱的东西。 玷污:弄脏。 杭绸:杭州一带出产的丝绸,是很珍贵的。 骨气:刚强不屈的气概。 折节:屈服。 秉性:性格。 隆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时期。 无所谓:说不上。 眷恋:深切地留恋。 四、参考资料 星岛即新加坡,又称狮城、星洲。 《山中送别》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全诗是: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浣溪沙》北宋诗人秦观的词。全词是: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读写例话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学习这则“读写例话”,要使学生懂得阅读一篇文章为什么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这篇“读写例话”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为什么 54 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二、三自然段讲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阅读,是读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阅读一篇文章之后,如果不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就达不到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因此,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读懂文章的基本要求。 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例话主要介绍了两种方法。一是“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也就是要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例话以《开国大典》为例,具体介绍了这种方法的运用。二是“有感情地朗读”。从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角度讲,有感情朗读既是“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又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三、“读写例话”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默读例话,看看例话主要讲的是什么,是从哪几方面讲的。然后可让学生讨论: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讨论时,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来谈。最后,可让学生尝试运用“例话”所讲的方法,阅读“积累•运用二”中的《七子之歌•台湾》,并讲一讲自己的体会。 积累•运用二 一、本次“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四个部分。 55 二、“读读背背”提供给学生的是四组对偶的句子,目的是积累名言佳句,了解对子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并从做人方面受到启迪。 第一组和第二组中的“读书”意思是不同的,“甘面壁读十年书”指的是读有字的书,“从无字句处读书”指的是读生活这部书。第三组告诉人们做人应像梅和竹一样,既要有刚强不屈的气概,也应虚心,谦恭。第四组劝诫人们要有宽广的胸怀,不要怀狭隘的私欲。 教学时,让学生先自己读,再指名检查读。对于因生活中不常见或对句意不理解,容易读破词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以指点,启发学生找出每组中上下对仗的词语。如,“愿”对“甘”,“乘风”对“面壁”。要读好四组对子,朗读时可这样停顿:“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读熟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下来。可让学生分组或同桌用对对子方式进行背诵,既有趣,又记得牢。 三、“阅读”安排的是闻一多组诗《七子之歌》中的《台湾》,目的是让学生运用从“读写例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56 闻一多(1899—1946),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原名亦多、家骅。湖北浠水人。青年时期积极投身“五四”运动。1922年赴美学习美术,并研究文学和戏剧。1925年回国后曾参加新月社,参加北伐军总政治部工作。以后长期在北大、清华从事教学工作。“皖南事变”后积极参加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不幸于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代表作诗集《红烛》《死水》。对新诗格律化有很大的贡献。 《台湾》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收复台湾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作者一腔豪迈的爱国热情。“郑氏”指曾收复台湾、让国人扬眉吐气的郑成功,“精忠”则指精忠报国、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岳飞,“琉球”是与台湾毗邻的琉球群岛。 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把字音读准。“琉球”读,,ú?,ú,“氤氲”读,ī,,ū,,“家传”的“传”读;,,á,,“背水一战”的“背”读,è,。可用学过的方法,联系阅读中的简介,来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学生朗读、背诵《七子之歌•台湾》后,还可鼓励学生背一背《七子之歌•澳门》,如果有学生会唱,就让他们唱一唱。下面的材料供老师参考。 七子之歌—澳门 中速专题片《澳门岁月》主题歌闻一多词 李海鹰曲 57 四、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讲报、评报,是上一个“积累•运用”中安排的办报活动的延续,目的是使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有一个展示的机会,同时通过讲报、评报,提高学生与人交流看法的能力。 为了使全体同学都参与进来,建议先举办小报展览。在小报展览过程中,可以让每位同学为自己办的报当解说员,其他同学自由欣赏、交流,创设相互交流的宽松氛围。小报展览可以分组进行,也可以全班进行。当解说员的同学可以讲小报的特点,可以读报上文章,也可以谈办报感受,不拘一格。 评报时,可分小组进行,评的报可以是小组内同学的,也可在全班范围内评选。不必制定统一的标准,可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教师要参与进去,与同学进行平等交流,对小报给予中肯评价,并对学生交流中的语言和态度给予及时评价。最后大家评出的优秀小报,可在教室学习园地中展出。 五、本次“习作”是让学生练习写人,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要求选择身边的一个人来写。从这一要求看,内容是相当宽泛的,除了书中提到的人,还有好多人,无论什么性别、多大年龄、从事何种职业、跟自己关系亲疏,都可以写,甚至可以写某一次特别留意的陌生人。题目自己定。 关于写具体,对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难点。因此,教学中不 58 仅要引导学生仔细回忆,还可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同学通过相互提问、补充,使人物特点更加突出,使习作内容更加具体。 这里要提醒教师注意的是,以往一提到美好品质,学生就会想到助人为乐、舍己救人、一心为公等。这就要求教师切实为学生打开思路,因为身边的人,大多平平常常,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回忆,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如,慷慨大方、细致周到、孝敬贤惠、善解人意、热情好客、正直善良、诚实俭朴、勤奋好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写真事,说实话。作文讲评时,可开展“赞身边的普通人”的活动。还可以把优秀习作编辑成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 三 组 本组由三篇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组成。三篇课文中,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篇。 本组课文都是科普作品。有的介绍了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展示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有的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说明了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也有的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历程,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至今未解的谜。教学本组课文,要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激起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阅读科普作品同阅读叙事性作品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 59 的地方。本组的科普作品都是说明性文章。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文章,要根据这类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要点,并弄清每个要点是怎样说明的,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这类作品的能力。 本组教学时间可用10—11课时。其中精读课文各用2课时;略读课文可用1—2课时;“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和“阅读”可用1课时,“口语交际”可用1课时,“习作”可用3课时(包括讲评)。 8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简要地介绍了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多媒体的运用的基本情况,展示了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灿烂前景。 课文从美国史密森博物馆里存放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写起,先概括地交代了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然后,具体地介绍了由电子计算机发展到电脑,由电脑发展到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的情况;最后,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速度预示未来的计算机将越来越“神”。 本课的重点是说明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一点,课文先介绍了电子计算机是怎样发展成为电脑的。“在一开始发明计算机的时候,人们是用它来进行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的。”这时候的计算机只能叫电子计算机,还不能称作电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把计算机做成像 60 人的大脑一样的机器,把外界传来的信息进行迅速的判断和处理”,由于计算机有了人的大脑一样的功能,所以计算机才被形象地称为电脑。那么,电脑与多媒体是什么关系呢?课文用举例的方法,以人为例来说明。先说明人的耳、眼、鼻都具有接收信息的功能,并说明“这些信息由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由大脑统一处理”。然后明确告诉我们:“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这个系统的‘司令部’就是大脑。”可见,“大脑”与人体各部分的关系,是一个“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在举例之后,课文讲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要建造一个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也必须在系统内设一个‘司令部’,这个‘司令部’就是‘电脑’。”这就是说,电脑的作用相当于人脑的作用,多媒体系统中传递各种信息的设备相当于人体各种器官,它们之间是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媒体、诞生、传递、迅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教学前带领学生参观多媒体设备, 61 并请电教老师为学生讲解、演示,以便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如果本校或附近没有多媒体设备,教师可设法接触一下多媒体设备,以便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加以点拨。当然,如果能跟学校的计算机课结合起来上这一课,或在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里上这一课就更好了。 2.怎样引导学生把握本课介绍的几个要点呢?首先是启发学生认真读课文,要反复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勾画批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读,基本理解课文讲的几个要点。其次,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比如,读第二自然段,只要在通读的基础上,抓住“确实,在一开始发明计算机 的时候,人们是用它来进行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的”和“如今电子计算机早已不单单用于计算了”两句,就自然弄清了初期的电子计算机和今天被称为电脑的电子计算机的关系。再如,读第四、五自然段时,在通读的基础上,抓住“要建造一个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也必须在系统内设一个‘司令部’,这个‘司令部’就是‘电脑’”等重点句,就弄清了在多媒体处理系统中,其他设备同电脑之间的关系。 3.“思考•练习”第二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在跟同学们共同讨论、交流中深化自己读书的感受,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这道题里提出的问题只是举例性质,教 62 师还应启发学生再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1)计算机是用来计算的机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什么是多媒体?多媒体和电脑是什么关系?对类似上述的这些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至于计算机能“神”到什么程度,在讨论时,不能仅从课文中去找,应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大胆想象,也可以告诉学生,选读课文中的《21世纪社会集锦》所设想的大部分内容是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关的,先读读那篇文章,再想象一下计算机能“神”到什么程度。 4.“思考•练习”第三题的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弄清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课文第五自然段告诉我们:“如今”,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可见,目前有配上多媒体设备的电脑,还有功能比较少的电脑。这正好像洗衣机,既有全自动洗衣机,也有半自动洗衣机,还有只洗不甩干的洗衣机一样。 5.本课的生词大体可分三类。一类如“电脑”“媒体”“多媒体”,课文中已经做了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就可基本理解。另一类如CD、VCD、卡拉OK,如果学生见过实物,也不用解释;对没见过实物的,教师只要告诉他们这些东西的功能、作用即可,用不着详细解说。还有一类是只要联系上下文思考,就可大体理解的,如“繁衍”“迅猛”。下面对部分词语的解释,仅供教师参考。 63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角色:本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课文中把电子计算机比做人,说明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为“音信,消息”;在科学研究中,它指的是用符号传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接收符号者事先不知道的。 传真: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传送到远方的通讯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指电脑与电脑连接起来形成的电脑网络。 6.课后,有条件的地方可指导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给远方的亲人发电子邮件;帮助老师做多媒体课件。 四、参考资料 人脑与电脑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有一个任何动物都比不了的大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模仿人脑的结构造出了代替人脑一部分工作的电脑。电脑具有非凡的计算能力,现代最快的计算机每秒钟能完成上亿次运算。它还能模仿人的某些思维和感觉功能,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判断和推理,代替人脑的部分劳动。 尽管电脑神通广大,但它毕竟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是人脑智慧的产物,它在许多方面还不及人脑。 首先,电脑只会按照人们规定的程序工作,遇到意外情况, 64 就无法正常运行;而人脑具有独立的思维、推理、联想等能力,遇到意外情况,可随机应变,妥善处理。其次,电脑是电子元件组成的,只要一个元件受损或失灵,整个电脑就会瘫痪;而人脑的元件是神经细胞,总数达140亿个,即使十分之一受损,仍然能正常工作,同时受损细胞有些还能自行修复。第三,人脑不仅非常完善,而且小巧玲珑,效率极高。拥有 140亿个神经细胞的人脑,体积只有15立方分米,所需能量不过10瓦左右。显然,在高效可靠和小型化方面,人脑是电脑最理想的样板。 我国电子计算机研究的状况我国的计算机研制始于1958年,1958,1959年先后制成小型和大型电子管计算机。60年代中期研制成一批晶体管计算机。6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研制集成电路计算机。到70年代,若干部每秒百万次以上的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80年代以后重点研制微型计算机,并逐渐推广应用。 埃尼阿克1946年在美国问世,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体积大约90多立方米,占地170平方米,总重量30吨。每秒运算5000次。 信息高速公路最初是由美国副总统戈尔在1993年提出来的。所谓信息高速公路是指以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在现有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以 65 光导纤维缆为传输媒介,建立起来的贯通国内(外)各地区的双向、大容量、高速度的电子数据传输系统。现在多称为“因特网”或“互联网”。 9只有一个地球 一、教材说明 本课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 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最后,得出结论: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学习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目睹、和蔼可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66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可先让学生通读课文,至少读上两遍,使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可提出“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并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从以下几方面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1)从地球在整个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十分渺小的。地球的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在整个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一个数字,一个比喻,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 (2)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 地“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3)地球的资源有限而又遭受无节制的开采和随意毁坏。矿物资源的形成需要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因此,“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就可能面临“枯竭”的危险。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各种可以再生的资源,由于人们“随意毁 坏”,“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再生”,还酿出“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 (4)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课文引用科学家研究成果说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至于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 67 移民基地的设想,即使“实现”,也不可能有多少人去居住。 2.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可先让学生找出这句话读一读,说一说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然后抓住这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联系全课,说说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1亿平方公里,而人类生活的陆 什么要强调“同时”。体会地球的“可爱”,可从“遥望地球”所见到的景象和自然资源等方面思考;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从“不加节制”“随意毁坏”“不顾后果地滥用”等方面去思考。强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两重性:它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强调“同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如果精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可爱的地球就会更加可爱。 3.本课在表达方面十分注意用词的准确,行文的严谨。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以增强学生的语感。“思考•练习”第三题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学生对这类句子在用词方面的思考。指导学生做这个题时,可以先让学生把加点的词语去掉读一读句子,再读一读原句,比较一下,用不用加点的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然后,可让学生从课文中再 68 找一找类似的句子,并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比较;最后,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 4.地球上可供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但人类可以开发新的活动领域,如海洋。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类可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如核能。因此,在强调“只有一个地球”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这层意思,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应该在保护好地球的同时,大力开发新领域和新能源。 5.本课是说明性文章。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还要注意行文的严谨,表达出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如,“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读这段话,“但是”之前为一个层次,可用较平直的语调,把“设想”读得稍重一点,以强调这仅仅是设想;“但是”要强调,以引起人们注意“但是”之后的内容,“即使”可强调,使人们感到,这种设想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又有多少人”稍加强调,以便使人们意识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了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只是极少数人。 6.对小学生来说,本课的生词较多。大多数词语,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比如“生态灾难”,只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到水污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现象,就能基本理解。下列词语 69 解释,仅供教师理解教材参考。 遨游:漫游;游历。 璀璨:本指珠玉等光彩夺目。这里指各种星球光亮耀眼。 宇宙: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恩赐: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慷慨:不吝惜。 枯竭:用尽。 目睹:亲眼看到。 地质:地壳的成分和结构。 滥用:过度使用,没有节制。 四、参考资料 1.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水土流失严重。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 占国土面积的187%。 5%。 4万平方公里, 沙化迅速发展。沙化土地已达到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 水源污染明显加重。有42%的城市水源受到污染。 2.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 土地面积110位以后 耕地面积126位以后 草地面积76位以后 70 森林面积107位以后 3.森林资源的危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是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除了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外,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障农牧业生产、保存生物物种、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人均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107位之后。严重的问题是,我国的森林资源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当中。1981年与1976年相比,全国林地面积减少了309万公顷。据调查,全国有23个省、区、市的森林面积是减少的,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滥砍滥伐和毁林开荒。西双版纳是我国一片比较完整的热带雨林区,生长着许多热带、亚热带植物和珍稀动物。由于不适当的开垦,平均每年毁林2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694%下降到1980年的26%。 4.北京地下水的污染。北京水资源十分紧缺,而地下水资源正面临被严重污染的危险。污染源主要来自人本身和自然界两个方面。从自然界来说,每一场西北风都要给北京带来大量的泥沙尘土,落到地面后被雨水夹带渗透地表,污染了地下水。人本身对地 下水的污染,比自然界造成的后果更严重。现在,北京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几乎都没有经过严格的处理就排进河流。被污染的河水渗透河床及沿岸地表,造成了地下水污染。人 71 为污染还来自超采地下水。超采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使地下水中所含各种有害物质高度浓缩。为了解决北京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要实行南水北调。但如果不注意解决地下水污染,即使将来每年十几亿立方米南水调进了北京,也可能抵不了地下水的被污染。何况那时北京的用水量将远远超过今天,北京水资源形势将因此更为严峻。 5.耕地面积的减少。我国人多地少。1978—1994年,全国耕地净减6880万亩,人口增加23亿。人均占有耕地由155亩减至119亩。在广东、福建、浙江等省,目前人均耕地已下降到不足06亩,以至人们把可耕地称为“保命田”。但近年来土葬成风,不但埋葬死人,还为早已去世的祖先造坟立碑,甚至为活人圈地垒空坟,导致良田抛荒。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10*宇宙生命之谜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课文从古代神话讲起,引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接着概括地说明,从理论上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 72 有生命的星球;然后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先研究了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再根据这些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之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然后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近距离的观测,又让宇宙飞船在火星登陆,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测试);最后说明,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因此,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谜。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阅读理解,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领悟作者采用分析、比较、排除的方法说明问题的表达方法。 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火星的情况及其成果,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学生对有关生命科学的理论、术语的理解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认识“酶、碳、冥、磁”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三、教学建议 73 1.课前,教师要了解银河系、太阳系、火星、生命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可制作有银河系、太阳系、火星图片的教学课件。学生可阅读《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为理解课文内容作准备。 2.这是一篇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科普文章。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学,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进行梳理归纳,确定重点讨论的问题。 (1)天体上可能存在生命的条件。这个方面的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学生阅读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是学习其他内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科学家探索火星上有无生命的情况及其结论。这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弄清科学家对火星探索的历程,然后再理解科学家经过观测分析得出的结论:“在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在飞船着陆的地区,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搞清楚,科学家一开始认为火星上有生命存在,是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作出的推测;后来得出的结论,是根据宇宙飞船探测到的事实作出的科学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3)地球之外的太空中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课文 74 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教师要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充分讨论,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知的兴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一是科学家的探测只证明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而未探测出火星岩层中有无生命存在,科学家的疑问“生命物质是否会存在于火星的岩层之中呢?”明确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二是科学家通过对落到地球上的一些陨石的分析,发现太空有有机分子存在,所以,科学家仍然相信“在太空中存在着生命”。因此,文章最后说“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谜”。 3.课后可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古今中外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文章、图片,以“宇宙的奥秘”为主题举办一次文章、图片展览,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4.对课文中出现的科学术语,如对学生理解课文没有太大影响,教学时可不涉及;如对读懂课文有较大影响,或学生要求解释的,教师可做通俗的解说。 四、参考资料 银河系银河系包含几千亿颗星体,我们的太阳就是其中之一。银河系里大多数恒星集中在一个扁盘状的空间范围内,好像一个铁饼。扁盘密集部分的直径约为八万光年。太阳距离银河中心约三万光年。银河系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银盘、银核和银晕。 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主要 75 包括太阳和围绕着太阳旋转的九大行星,60多颗围绕着不同行星运转的卫星,数以万计的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行星际气体和尘埃物质。 火星火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四颗,它的体积在太阳系中居第七位。由于火星上的岩石、砂土和天空是红色或粉红色的,因此这颗行星又常被称作“红色的星球”。 蛋白质是一切生物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鸡蛋中的蛋白,是蛋白质的一种。牛肉、猪血、黄瓜、大豆、面粉中,都含有不同数量的蛋白质。在人体中,内脏、肌肉、血液、皮肤、骨骼、毛发中均含有蛋白质。 酶酶是生物体的细胞产生的有机胶状物质,由蛋白质组成。作用是加速有机体内进行的化学变化,如促进体内的氧化作用、消化作用等。 二氧化碳无色无臭的气体,空气中含量约为004%。动物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氧气,吸入二氧化碳。 磁场传递物体间磁力作用的场。指南针指南就是地球磁场的作用。 臭氧层地球的外面包围的气体层,叫大气层。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外层等层次。平流层中臭氧集中的一层,叫臭氧层,距地面20—30公里。太阳射向地 76 球的紫外线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臭氧层具有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辐射的作用。 紫外线波长比可见光短的电磁波。可使磷光和荧光物质发光,能透过空气,有杀菌能力,对眼睛有伤害作用。 宇宙线也叫宇宙射线。从宇宙空间辐射到地球上的射线。能量极大,穿透力比爱克斯射线和丙种射线更强。 积累•运用三 一、本次“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四个部分。 二、“读读背背”有两个句子,都是文言文,含义也比较深刻。通过读背,积累名言警句,初步了解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懂得节约的道理。第一句的意思是:每次吃饭,就惦念着(农民)生产粮食的艰难;每次穿衣,就想到(织妇)纺纱织布的辛苦。第二句的意思是:土地生长万物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类制成物品的能力也是有极限的,取用(这些物资)有限度,使用有节制,(物资财富)就经常是充足的;取用没有限度,使用没有节制,(物资财富)就永远是不够(消费)的。 指导这一题,可先让学生读几遍,不认识的字自己查查字典,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三、“阅读”安排的是一篇常识性文章《地球颂》。文章讲了 77 地球的几大优点:冷热宜人的气温变化和美妙的大气层、有一个斜轴、自转的速度刚好合适、重力是很有价值的稳定力、千秋万世运转不停。对地球的“颂”,主要为了突出最后指出的“我觉得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维护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 阅读短文,要求学生能了解主要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指导阅读,可以分为四步。 第一步,独立阅读,大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借助工具书,大致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如,“窒息”“轴”“脆弱”;不要在科学术语如“二氧化碳”等上面花太多力气。 第二步,可小组讨论文后第一道思考题。通过默读和议论,整理出“作者讲了地球的哪些优点”,再各抒己见,讲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优点,可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与其他星球作比较,也可结合生活实际谈切身感受。 第三步,回过头去,把”读读背背”的两个句子与《地球颂》连起来进行思考,找出思维的联结点。 第四步,在完成前三步的基础上,“说说读了最后一段的体会”。重点思考“同心协力”“维护”“微小”“美丽而脆弱”等词语,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 四、“口语交际”承接“读读背背”和“阅读”,结合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和《宇宙生命之谜》,讨论“怎样保护环境”,培养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讨论的能力,以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 78 的重视。 可从学过的《只有一个地球》入手,引出怎样保护环境这个话题,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先让学生自由说说看法、想法或自己保护环境的打算。如,进行污水处理,杜绝乱砍滥伐,退耕还草,植树造林,这是从大的方面说的。商讨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就要引导学生针对本地区的环境状况,所在居民区或学校的环境状况,切实 想想每个人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让每个小组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定下措施,再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要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重视学生表达的条理性。 交流时,教师应注意肯定学生好的想法,鼓励他们行动起来,培养学生说到做到的好品质,在学语文中学做人,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本次“习作”是让学生写想象作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唤起学生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作文要求学生想象20年后的情景。可以写自己的变化,写学校、家乡的变化,写中国和世界的变化。当然,教材提到的这几方面仅仅是一个范围。仅就中国的变化来说,值得想象的就太多了,如,台湾的回归,沙漠的绿化,空气的清新,新式农民,经济腾飞,黄河变清,新的生活方式,内容是相当宽泛的。教师在指导时,重点要注意以下三点。 79 第一,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教师要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或充满幻想色彩的多媒体图像,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的想象,营造使学生乐于表达的氛围。 第二,打开学生想象的思路。让学生知道,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20年后,会发生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要大胆想象,看谁想得新奇、有趣,令人神往或与众不同。 第三,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学生怎么想就怎么写,不要束缚学生的思路,慎重对待学生表达中的夸张,保护他们的自由天性,发展他们的创造潜能。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学生的想象并不美好,他们从现实可能会想到由于重男轻女而造成的男女比例失调,由于破坏环境而导致的全球沙漠化,沙尘暴肆虐,从恐怖活动想到世界战争灾难等等,对这样的作文,一方面应给予重视,肯定学生的另辟蹊径,独特思维;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树立信心,相信经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一切会变得更美好,世界发展的趋势是真善美必将战胜假恶丑,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第 四 组 本组由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组成。四篇课文中,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两篇。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感悟革命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80 教学本组课文,还要按照“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那则“读写例话”的要求,启发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课文中饱含的真情实感,做到入境入情,同课文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本组教学时间可安排11—12课时。其中,两篇精读课文可用3—4课时;略读课文可安排3课时(其中《争画》可用2课时);“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和“阅读”可用1课时,“口语交际”可用1课时,“习作”可用3课时(包括讲评)。 11长征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的意思是: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二句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第三句的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第四句的意思 81 是: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这四句的关系是:第一句是概述,概述了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及面对千难万险的态度;第二、三、四句从千山万水中选了几个典型的例子,生动具体地描绘了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二、学习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地方,课前可组织学生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故事片,以增加对长征的了解。没有上述条件,可让学生搜集一些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 2.这篇课文是一首七律诗。教学本课,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讲一讲长征的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以便使学生对长征有一些初步的、大体的认识。然后,可让学生初读课文。要多读几遍,力求读正确,并大体了解诗意。初读之后,可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细读,弄清每句诗的意思。每句诗的大意,应让学生自己讲,师生可共同补充,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 82 更不要逐字逐词分析讲解。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弄清每句的意思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最后,可就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交流。 3.对小学生来说,本课的第二、三句较难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句,可先出示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图片或录像(如无图片、录像,可画示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是何等的艰难,何况,红军长征面临的是数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然后,出示泛着微波的小河图和路上有一些小泥球的图(也可画简笔画),让学生对比后悟出:那么难走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就像细浪一样从脚下流过;那么难以翻越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就像是小泥丸一样从脚后滚过去了。 引导学生理解第三句,可向学生讲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如果有学生知道,也可让学生讲),以便使学生感悟不费一枪一弹巧渡天险金沙江后红军欢欣鼓舞的心情,从而懂得“云崖暖”的“暖”字表达的是红军欣喜愉悦的感受;让学生复习一下学过的《飞夺泸定桥》,感悟夺桥战斗场面的悲壮,从而体会到“铁索寒”中的“寒”字,既写出了桥上十三根铁索寒光闪闪的样子,又写出了夺桥之战的惊心动魄,还表达了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是对诗歌表达的感情有真切的感受。比如,“红军不怕远征难”,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并 83 不困难,但要真正体会到这个“难”字和对这个“难”的不怕,恐怕就不容易了。“思考•练习”第二题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联系全诗,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来理解并体会到这一点。 在引导学生时,可先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红军长征之“难”(不是概念性的了解,而是真切的体会);然后,再体会面对千难万险,红军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在讨论时,尽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在电视、电影、书籍、文章中看到的实例,感悟课文中的诗句。 5.“思考•练习”第三题的目的是理解、积累本课的词语,并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做这个题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联系诗句去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对词语的意思,只要从学生的表述中看出他基本懂得了意思即可,不要让学生记诵从《词语手册》等处抄来的解释。 6.下面的词语解释,供教师理解教材时参考。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84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四、参考资料 长征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 85 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红军一面佯攻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长征中的万水千山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二十四条,主要有:江西的信丰河、湖南的潇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翻过的险峻高山有十八座,主要有越城岭、苗岭、大娄山、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等。 12*争画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毛泽东、齐白石、郭沫若三位当代名人争一幅画的故事,反映了这三位名人高尚的道德修养、深厚的文化底蕴、敏捷的才思和鲜明的个性。 课文先交代了争画的起因,然后具体、生动地叙述了齐白石向毛泽东索画、郭沫若与齐白石争画、毛泽东同郭沫若争画、齐白石同毛泽东、郭沫若争画的经过及结果,最后讲白 86 石老人把这幅争得的画视为瑰宝。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一下这类文化品位较高、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对小学生来说又不是一看就能读懂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能受到领袖与名人高尚的生活情趣的熏陶。 本课的重点是借助争画的过程,展示领袖和名人的共性以及各自独特的个性。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互敬互重,才思敏捷,酷爱艺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这三位相互的称谓看,齐白石称毛泽东“您”,郭沫若称毛泽东“您”,毛泽东称郭沫若“您”(在争画的过程中,有时也称“你”),郭沫若称齐白石“齐老”,毛泽东称齐白石为“白老”。再从齐白石最初索画的缘由看,是因为自己的废品被毛泽东当做礼品,心中十分不安,坚持要把这幅画拿走。还可以从毛泽东、郭沫若题诗后,欣然让齐白石把画带走,反映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 争画的过程中,郭沫若以画中之鸟,毛泽东以画中之树,声辩此画应归自己,齐白石乘机让两位名家为画题诗并据此索画,还有毛泽东、郭沫若巧改古人诗句等都反映了他们的才思敏捷。 毛泽东把包印章的画用“金绫装裱”,视为“精品”;毛泽东、郭沫若双双为画题诗,都反映了他们对艺术的珍爱。 争画过程中他们的语言、动作无不反映了他们深厚的文化 87 底蕴。 至于他们各自的个性,就本课表现出的而言,主要是: 毛泽东的风趣幽默。如,“‘且慢!’毛泽东大手一挥,扯着画轴的另一边,也微微一笑,说:‘诗人不要夺人所爱……’”语言中蕴蓄着风趣、幽默,动作中透出小孩一般的纯真。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举不胜举。 郭沫若的灵活机智,善于应对。当齐白石说要“下手抢”时,郭沫若立即“用身子挡住画轴”,并且以“这幅墨宝是送给我郭沫若的”为借口,避免了这位执著的画家同毛泽东之间可能产生的尴尬局面。 齐白石的执著和童真。如,“白石老人有些着急了,他一甩长须,站起身来,说:‘主席,您要是再不应允,我可要下手抢了!’”一位执著的艺术家的形象跃然纸上。再如,他“听了郭沫若的说明,欣喜异常,简直有些手舞足蹈了”,丝毫不见在领袖面前的循规蹈矩,而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流露出真情实感。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斟、酌、怔、敝、宗”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了解三位名人是怎样争画的,从中感悟他们高尚的生活情趣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三、教学建议 88 1.本课是略读课文,但又是一篇学生较难读懂的课文。作为略读课文,整个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读的过程;作为一篇人文内涵丰富而又较难理解的课文,教师应组织学生多读几遍并进行适当的指点。 为了引导学生基本读懂课文,本课的教学可安排以下几个步骤。 (1)初读前,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听过、读过的材料,讲一讲他们对毛泽东、齐白石、郭沫若的了解。 (2)让学生初读课文。初读的要求主要是看课文讲了这三位名人之间一个怎样的故事。在初读时,还应引导学生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待把全课初读一遍之后,再返回头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89
本文档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113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9KB
软件:Word
页数:7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4-12
浏览量: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