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社会性课程的功能、价值和目的

论社会性课程的功能、价值和目的

举报
开通vip

论社会性课程的功能、价值和目的摘要:社会性课程具有社会的和个体的功能,相应地,它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体发展价值。社会性课程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社会价值与个体发展价值是相辅相成且辨证统一的关系,厚此薄彼是不足取的。在此基础上,社会性课程的目的也不应局限于儿童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而应提升儿童的主体意识,加强对儿童主体的情意、态度、价值观、行为品质及社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社会性课程功能价值目的 社会性课程是以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行为品质,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是幼儿园及学校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有关社会...

论社会性课程的功能、价值和目的
摘要:社会性课程具有社会的和个体的功能,相应地,它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体发展价值。社会性课程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社会价值与个体发展价值是相辅相成且辨证统一的关系,厚此薄彼是不足取的。在此基础上,社会性课程的目的也不应局限于儿童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而应提升儿童的主体意识,加强对儿童主体的情意、态度、价值观、行为品质及社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社会性课程功能价值目的 社会性课程是以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行为品质,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是幼儿园及学校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有关社会性课程的概念中,社会性课程的功能、价值和目的是相互关联的三个概念,也是亟待解决的社会性课程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这些概念对儿童社会性教育实践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一、社会性课程的功能 课程的功能即指课程的作用,它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性课程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社会功能;二是个体功能。 (一)社会功能 社会性课程的社会功能是指社会性课程对社会的作用,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性课程实现社会文化的传递。 社会性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也承载着一定量的社会文化。社会性课程的内容中包含了系统的社会文化知识和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如做人的道理、社会行为规范、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的风尚等都是社会性课程的文化内涵。通过课程的实施,儿童掌握这些文化知识和经验,便实现了文化的代际传递。这样,社会性课程便发挥了文化传递的功能。当然,社会性课程并不是全盘复制已有的社会文化,而是按社会要求对社会文化知识和经验进行筛选,对其中的糟粕或不适时宜的成分要予以排斥,同时,课程也要紧扣时代脉搏,适当吸收一些新的文明成果,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富有生命力。因此,文化传递并不是对已有文化的简单沿袭,而是有一个选择、继承和创新的过程。 对于儿童教育来说,社会性课程的文化传递功能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发挥的。一种是正规的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游戏、参观等,教师通过预选制定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逐步展开;另一种是非正规的活动,它们可以是由偶发事件所引起的教育活动,也可以是儿童无意识地接受的教育影响,即潜在课程的作用。大量的社会文化是以潜在的方式发生传递的。幼儿园、学校及其班集体环境、气氛,儿童读物、玩具,儿童影视,甚至儿童的社交活动本身无不隐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儿童通过潜在课程获得社会文化的知识和经验对其社会化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杰克逊在考察教室生活后指出:“潜在课程对儿童的社会化影响比正规课程有力。”[1]这从侧面说明了课程的文化传递作用。 2.社会性课程起着维系社会群体的功能。 社会性课程在传递社会文化的同时,也推行现行的社会准则,通过促使儿童掌握并遵循这些准则,使其在社会行为、态度倾向和价值观等方面与社会保持一致。于是,社会性课程也具有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社会性课程能帮助儿童获得人际交往(包括同伴交往)的知识、养成社会交往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引导儿童相互了解、同情、关心,这有利于儿童群体生活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为儿童在今后的社交、学习和工作中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有利于儿童今后所在社会群体的稳定。 (二)个体功能 社会性课程同时具有个体功能。首先,社会性课程为儿童提供社会性经验,并指示获得这些经验的途径。儿童通过课程指导下的各种活动获得自己与他人、人与人关系的认识,养成社会性情感和社会行为品质,于是社会性课程为儿童的社会性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当儿童是按社会的要求去发展时,儿童个人就会顺利地融入群体之中,适应群体生活。可以说,社 会性课程可以帮助个体社会性适应,换言之,社会性课程帮助儿童社会化。其次,社会性课程所要培养的社会性素质是儿童主体的素质,主体素质的发展必然是主动的。社会性课程通过增进儿童的主体体验,帮助儿童形成主动的认识,引导儿童的行为,从而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发展。第三,社会性课程虽然帮助儿童形成普遍的社会性素质(如合作性、同情心、责任心、自尊、自信等),但是,社会性发展并不排斥个性。事实上,社会的一些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的道德准则和共同的行为特征总是存在于个性迥异的个体身上,并通过个人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原苏联著名社会学家安德列耶娃认为,社会化过程就内容来说乃是个性形成的过程。[2]其实,社会化与个性化并不是两个分化的过程,而是一个统合的过程。一方面,个性发展不可能是绝对自由式的。它需要社会性发展作为保障,正如霍顿·库利所言:“脱离了社会秩序就没有人的存在,人只能通过社会秩序来发展自己的个性。”[3]另一方面,儿童是发展的主体,主体间具有不可磨灭的个体差异性,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不仅要尊重主体的个体差异,而且要维护和保障儿童的鲜明的个性。随着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儿童的个体并不是停滞不前的,或者被抹杀掉的,而是继续发展的。从这一角度讲,社会性课程在帮助儿童社会化的同时,也在实现着儿童的个性化。 社会性课程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功能需要通过个体功能体现出来,换言之,课程不能直接作用于社会,它需要以课程的社会功能在于它把现代社会对儿童发展的客观要求变成儿童的社会性经验,通过促使儿童获得这些经验,为儿童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社会性品质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也为使儿童将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打下牢固的基础。这样,社会性课程便对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社会性课程的个体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功能也就得不到保障。同样,如果过分强调课程的个体功能,而社会功能遭到忽视或不够完善,儿童的正常的社会化进程势必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儿童对社会的疏离感,是不妥当的。课程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遗憾的是,维持这一关系往往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这是因为课程功能的发挥要受到课程决策者、设计者及实施者的世界观的影响,以及受由此而带来的课程价值观及课程目的的影响。 二、社会性课程的价值取向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它是主体需要、目的与客体属性、功能之间的关系。[4]可见,客体的价值的决定因素不外乎两个:一是客体的属性或功能,它决定着客体能否对主体有用以及用处的大小;二是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即使客体存在某种功能,但如果它们对主体是不需要的或者需要的程度有所不同,它们的价值可能会大不一样。从这一点看,客体之所以具有价值,在于它们与主体的关系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满足的程度决定价值的大小。这两个决定因素的同时作用构成价值关系。相应地,课程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课程同其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5]课程的价值判断是由课程的功能和作为主体的社会或个人对课程的需要来维持的。其中,社会和个人对课程的需要来维持的。其中,社会和个人对课程的需要是决定课程价值的主要因素。 由此可以推论,社会性课程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社会性课程与作为主体的社会和儿童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主体对社会性课程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 社会主体对社会性课程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社会需要课程来传递社会文化经验,包括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以及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等。尽管社会文化经验有其他的传播途径,如媒体、社会活动等,但社会更需要有规划的、有组织的、从而更有效地反映社会意愿的方式来传播社会所认同的文化,于是需要社会性课程。另一方面,社会从自身生存和稳定发展出发,要求儿童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遵守共同的社 会行为规范,适应各种规则,养成社会文明习惯,并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这样,儿童能顺利地融入社会,从而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社会不能把它的要求直接加在儿童身上,于是它需要通过某些媒介来实现它对下一代的要求,课程就是这些媒介的一种。 上述的社会需要是最主要的。当然社会还有其他的一些需要。如果说社会性课程需要积极地融入社会,需要学会社会交往技能,养成社会性情感及文明礼貌的习惯,而借助社会性课程可以使儿童的需要得到满足,于是儿童发展需要社会性课程,具体地讲,儿童对社会性课程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 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起就生活在社会之中,也就是说,儿童已经开始社会化。在社会化的背景中,儿童很早就产生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按照人体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儿童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外,还有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被人喜爱、接纳,有所依归)等需要。安全需要表明儿童间接地需要情感支持及社会交往,母亲襁褓中的婴儿一般感到温暖、安全,由这种温暖及安全感产生与成人主要是母亲的亲近需要。出生后7个月起,儿童形成社会性情绪及情感支持,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随着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罗杰斯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儿童有“积极关注”的需要,即儿童对诸如温暖、爱、同情、关怀、尊敬及获得别人承认的需要。[6]积极关注是儿童在社会性情绪情感交流及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儿童对积极关注的需要的本身表明儿童有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家庭日常生活虽然为儿童的情感交流及社会交往提供了机会,但由于成人自身经验的限制,并不能提供儿童情感发展及社会交往所必需的全部知识、技能,因而不能充分满足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社会性课程为儿童提供社会性经验,帮助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予每个儿童积极关注,满足儿童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 2.社会性认知的需要 儿童很早就表现出对社会事物或现象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认知的需要。但儿童的社会性认知不等同于对一般客体的认知,它是儿童主体观念(是非观念、价值观念等)形成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接受成人的观念,或记住现行社会的规则、规范,而是在了解它们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抉择,形成自己的认识。换言之,社会性课程的价值不在于“塑造”儿童,而在于为儿童形成自己的观念提供相应的“材料”,促使儿童自我塑造。
本文档为【论社会性课程的功能、价值和目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573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8-24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