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

举报
开通vip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2018年8月31日 就业管理论文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河南理工大学 专业名称:人力资源管理 学 号: 姓 名: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1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况    1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城镇化做出的贡献    2 1、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扩大消费    2 2、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拉动投资    3 3、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3 4、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4 三、阻碍城镇化的原因    4 1、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制度...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
2018年8月31日 就业管理论文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研究 河南理工大学 专业名称: 人力资源 卫生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主要流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某公司人力资源分析报告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方案及措施 管理 学 号: 姓 名: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1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况    1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城镇化做出的贡献    2 1、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扩大消费    2 2、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拉动投资    3 3、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3 4、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4 三、阻碍城镇化的原因    4 1、对农民工的歧视性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安排减缓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4 2、社会排斥加大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难度    5 3、城乡结构差距明显    5 4、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6 四、发展思路    7 1、在发展农村城市化时主要应采取何种模式    7 2、加强政府合理长期投入规划    7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转移的过渡时期出现的一种必然结果。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之一,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条以工业化带动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道路,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实现了向工业化中期阶段的迈进,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实现了职业转换。在低成本工业化和高成本城镇化的双重制约下,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出“候鸟”型转移模式,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农民家庭迁移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这种劳动力流动模式的“贡献”在于把工业化的成本向农业农村转嫁,短时期内迅速做大经济总量,但与此同时也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城镇化的脱节,并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况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具体定义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即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哪个农业产品的总量。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据权威统计, 90年代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以上,2000 年底达到1.8 亿,2010 年则达到了1.9亿人以上。这是因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传统农业本身排斥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这将是我国长期以来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实施工业化赶超战略,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格局随之不断变化。20 世纪 80 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以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采取“离土不离乡”模式。此后,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三资”企业和外向型制造业迅速发展,非农就业机会大量增加,农村劳动力开始了“离土又离乡”的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就业,在较长时期内保证了低价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一是工资低。2009年,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仅分别相当于城镇同行业单位就业人员工资的59.6%、80.7%和60.8%。二是农民工社会保障大量欠账。2009年,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只有7.6%、21.8%、12.2%、3.9%和2.3%。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低,大部分地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基数、参保费率、兑付水平等都与城镇职工的保障水平有一定差距。低保障和无保障意味着把本该由工业部门和城镇承担的农民工保障成本向外转嫁,这也是推进低成本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城镇化做出的贡献 1、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扩大消费 农村劳动力的“候鸟型”转移模式使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市没有归属感,不少人除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外,基本没有其他消费,消费模式单一,消费水平低下。2007年,农民工平均消费倾向仅为35.91%,比同期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低40多个百分点;农民工恩格尔系数平均达 56.7%,大部分收入被用作食品消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 。如果农民工能在城镇定居落户,解除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那么,他们不仅更有消费意愿,而且消费模式也会逐渐向城镇居民靠拢,文化娱乐、交通通讯、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将逐渐增加。 因此, 城镇化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内需增长最强劲的动力。 2、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拉动投资 城镇化有助于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拉动投资规模持续健康增长。从非生产性投资看,农民工进城落户后,将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衍生出大量公共服务需求,带动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同时,对城镇住房尤其廉租房的需求将显著增加。非生产性投资作用于社会事业,不仅可减少盲目上大项目造成的投资重复和浪费,而且有利于培育数量稳定、素质较高的产业工人,为工业化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从生产性投资看,城镇化过程中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产业将逐渐向中小城市扩散和转移,带动中小城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企业新建和扩建厂房等固定资产投资也将大幅增加。这类投资有利于减轻大城市的承载压力,推动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和社会生产力不断由农村向城镇聚集,带动城镇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创造出大量非农就业岗位。这将吸引劳动力从边际生产率很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部门,减少部门之间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从而逐渐缩小乃至消除城乡收入差距。目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尚未破除,农民工不能与城镇职工平等享受劳动权益保护和公共服务,其工资增长和地位提升还面临制度性障碍。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真正的城镇化,使农民工享有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工资待遇、劳动权益,并且有机会通过教育、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升迁等途径向社会上层流动,依靠职业、社会地位的改变带动收入增长。 4、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农村劳动力不完全转移将使农业处于兼业化经营状态,对农业生产会产生消极影响。在中国部分地区,随着农户非农活动增多,农地利用呈现粗放经营的趋势,耕地利用水平不断降低。因此,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并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耕地资源就可以向专业农户集中,从而改变农地经营细碎化的状况,提高农业的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农民向城镇集中还能避免村庄过度膨胀,有助于集约利用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阻碍城镇化的原因 1、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制度安排减缓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由于中国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无力或不愿支付农民市民化成本,而人为地维护并强化了城乡二元制度,农民和市民在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不同待遇。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虽然改变了城乡人口分布,但不平等的二元制度安排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就业制度方面,城乡劳动力同工不同酬问题依旧突出。住房制度方面, 农民工依然游离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之外, 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保障权利, 2009年,仅有 0.8%的外出农民工在务工地自购房。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维护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制度还不完善,不仅在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农民工很难参加社会保险,而且那些在正规部门就业的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也有较大难度。教育制度方面,城镇教育资源有的与户籍制度挂钩,不对农民工子女开放;而对农民工子女开放的教育资源往往收费较高,客观上将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 2、社会排斥加大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难度 农民工进入城镇后在很多方面会与城市原住居民产生竞争关系, 城镇既得利益集团可能通过各种形式施加压力, 反对给予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农民工很容易被边缘化。此外,由于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利益冲突等方面的原因,城市原住居民还对农民工存在多方面排斥,导致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政治排斥方面,农民工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公民权利,经常被排斥在政治参与活动之外,处于政治体制的边缘,利益诉求渠道不通畅。居住模式方面,农民工主要居住在用人单位提供的宿舍或工棚、城乡结合部的乡村和在乡村的自建聚居区,与城市原住居民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导致老市民与农民工之间的隔离。社会支持方面,农民工的社交网络仍然没有突破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传统网络边界,社会支持网络缺乏,推动农民工与城市原住居民之间的社会融合难度很大。 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事关整个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的大局,因此,有必要探讨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战略调整可能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城乡结构差距明显 限制劳动力转移一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 市场准人条件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等构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三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4、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者缺乏社会保障的竞争模式,必然使 GDP分配中资本的分配比例过大,而消费分配的比例过小同时也造成了企业竞争的不平等,影响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不断拓展就业空间,开辟多渠道的转移途径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乡镇民营企业连片发展、加工业适当集中,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形成更大的就业机会空间。创业者加强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要增强大中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大中型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重心,结构调整和存量资源优化重组要求。比农村城镇化改造更为迫切 小城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但潜力大,而且有投资少 更接近农村的优势,农民离土不离乡,既可降低转移成本和风险,也可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工业的资源优势。 四、发展思路 总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多数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从总体上看处于很低的水平, 目前只有30%, 发展中国家平均为 40%, 而发达国家为80%左右。目前我国有不少地区已经具有实行农村城市化的条件。 1、在发展农村城市化时主要应采取何种模式 是大城市? 是中等城市? 还是小城镇? 这是一个争论较长时间的问题。靠大城市来解决问题不现实, 投入巨大, 见效低, 问题多, 多数人不赞同。小城镇, 许多人对它情有独衷,但小城镇建设看似可以缓解眼前的一些问题, 其实, 从长远角度看, 既解决不了实质问题,又走了弯路。 2、加强政府合理长期投入规划 在农村城市化建设中, 需要政府进行大量投入。城市的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 居民的安置与管理等等将是政府担负的极其繁重的任务, 此外, 政府还要承担农村的农田、 水利、 交通等建设。因此, 进行农村城市化建设需要政府下大决心。建国以来国家对大城市建设发展的投入是巨大的,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将投入重点调整到农村,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需要指出的是: 进行农村城市化的动力应是农村经济大发展。因此, 农村城市设置、 规划、 建设应强化城市的经济功能, 不能仅取决于政府的政治取向和政治目标的实现。
本文档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49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9-08-24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