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色彩构成教案1

色彩构成教案1

举报
开通vip

色彩构成教案1色彩构成教案1 2009至2010学年第二学期 色彩构成 课程 课程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总学时,周学时: / 开课时间: 授课年级、专业、班级: 使用教材: 授课教师:_______ ________ 本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色彩构成课程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色彩这一基本视觉语言进行设计,并能提高审美能力。 本课程是设计基础课,它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一起成为设计基础的三大构成,是从事设计专业首先要学会运用的视觉语言。通过色彩...

色彩构成教案1
色彩构成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1 2009至2010学年第二学期 色彩构成 课程 课程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总学时,周学时: / 开课时间: 授课年级、专业、班级: 使用教材: 授课教师:_______ ________ 本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色彩构成课程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色彩这一基本视觉语言进行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并能提高审美能力。 本课程是设计基础课,它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一起成为设计基础的三大构成,是从事设计专业首先要学会运用的视觉语言。通过色彩构成课程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运用色彩这一基本视觉语言进行设计,并能提高审美能力。 本课程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有:1、色彩三要素与色立体;2、色彩物理学;3、色彩与生理;4、色彩与心理;5、色彩的对比;6、色彩的调和;7、色彩的混合;8、色彩的采集与重构。 本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课堂的理论讲授,作品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让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从色彩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综合研究色彩规律,通过技法练习的环节使理论得到更为深刻的理解,并在综合理解色彩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色彩的采集重构,使学生真正掌握和熟练应用色彩规律进行构图和创作,最终使学生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喜好升华到科学的境界中,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色彩。 本课程教学方法 1、手绘练习,构成课题应用练习。 2、幻灯讲座,理论讲授,课题分析,示范作业详解。 3、构想草图快速表达作业训练(大量手绘草图训练)。 4、作业讲评,学生互讲互评。 5、构成史讲解,图书馆阅览,必读书目介绍等。 6、收集应用设计材料。 7、上网查资料。 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综合作业。 教学参考资料 1、赵国志编,《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2、陈重武 编著,《新色彩构成》,天津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第一章 色彩的三要素与色立体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色彩及色彩构成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色彩的产生及色彩三要素有所把握,对色彩表示方法与色立体的构成和原理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课时安排 5课时(2课时讲授,3课时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色彩的产生、色彩三要素、色立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色彩构成的概念 两个以上的单元,按照一定的原则,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单元叫构成,将两个以上的色彩,根据不同的目的性,按照一定的原则,重新组合,搭配构成新的美的色彩关系,称之为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是构成基础训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构成原理,将色彩按照一定的关系去组合,创造出(调配出)适合目的的美好色彩,这种创造过程,成为色彩构成。 二、色彩概念 1、色彩的产生 在完全黑暗中,看不到周围景物的形状和色彩,是因为没有光线,然而光线很暗的情况下,有人却看不清色彩,因为视觉器官不正常,(如色盲)或是眼睛过度疲劳。在同种光线条件下,可以看到物体呈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物体表面具有不同的吸收光线与反射光线的能力。反射光线不同会看到不同的色彩,因此,色彩的发生时光对人视觉和大脑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视知觉。 由此看来,需要经过光---眼---神经的过程才能见到色彩。 光通过以下三种形式进入视觉: 光源光----光源(本身能发光)发出的色光(各种灯、太阳、月亮等) 透射光----光源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之后再进入视觉的光线。透射光的亮度和颜色取决于入射光穿过被透射物体之后达到的光透射率和波长特征。 反射光----反射光时光进入眼睛的最普通形式,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视觉所致 2、光源 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可分为两种: 自然光----主要是阳光 人造光----电灯、蜡烛等 太阳光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3、物体色与固有色 物体色:物体在特定光照下呈现的颜色,由它的表面和透射光两个因素决定,物体表面 都具吸收本身颜色以外其它光的性能。白色表面全部反射,黑色表面全部吸收 日光:白色表面(全部反射)--呈现白色 蓝色表面(吸收其他广,反射蓝光)--呈现蓝色 红色表面(吸收其他广,反射红光)--呈现红色 黑色表面(吸收全部)--呈现黑色 但单色光照射有所不同: 绿色光线:白色表面(全部反射)--呈现绿色 红色表面(全部吸收)--呈现偏黑表面色 黑色表面(全部吸收)--呈现黑色 光源色:由各种光源发出的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称为光源色。 4、色彩的范畴 无彩色---反射光与透射光在视觉中并未显示出某种单色光的特征时,既无彩色(黑、白、灰) 有彩色---繁殖能感受某种单色光特征,既有彩色。 三、色彩三要素----H、V、C 视觉所能感知的一切色彩现象,都具有色相、名都、纯度三种性质,是色彩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1、明度(V) 色彩的明暗程度(色度、两度、深浅)。靠近白端位高明度色,靠近黑端为低明度色,中间为中明度色;有彩色加白提高明度,加黑降低明度。 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色彩一旦发生,明度即同时出现。彩色照片反映了物象全部要素的色彩关系,而黑白照片及反映了物象色彩的明度。素描即将对象的色彩要素抽象为明暗关系。明度是色彩的骨骼,它是色彩结构的关键。 2、色相(H) 色彩不同的相貌。在可见光谱上,人的视觉能感受到的红、橙、黄、绿、蓝、紫这些不同特征的色彩,给这些可以相互区别的色定出名称,当我们称呼其中某色的名称时,就会有一个特定的色彩印象,这就是色相的概念。 若明度为骨骼,色相就是肌肤,它体现了色彩外向的性格,应用色彩理论中通常用色相环而不是直线排列色色谱表现色相系列。色谱两端红与紫相连即构成最简单的六色相环(红、橙、黄、绿、蓝、紫)之间加进一色,即构成有微妙过渡的二十四色相环。 3、纯度(H) 波长的大春程度,即色彩的鲜浊程度。能辨认出的有色相感的颜色,具有一定的鲜浊程度即纯度。不同原色相的颜色明度不等,纯度也不等。一种颜色,当混入白色时,它的明度提高,纯度降低,混入黑色时,明度降低,纯度也降低。(中性灰若登明度,明度不降)自然色中红色纯度最高,其次是黄色。绿色只有红色的一半。自然色中大部分是非高纯度色,(含灰量)有了纯度变化,色彩才显得极其丰富。 纯度体现了色彩内向的性格,纯度变化就会引起色彩性格变化。改变色彩纯度的三种方法:加中性灰:加互补色;加其他色。无彩色没有色相,即纯度为零。 四、色彩表示法 1、混色系统 基于三原色光能混出的色彩所归纳的系统。 理论根据:任何色彩都可以由色光三原色混合而成。 目前最重要的混色系统是仪器测量的CIE系统。(国际照明委员会测色系统。他是最科学、最少误差、也是最精确的表示法,主要用于工业方面的测色) 2、显色系统 依据实际色彩的集合给予系统的排列和称呼而组成的色彩体系。如孟塞尔表色系统、奥斯特华德表色系统、日本色彩研究会表色系统、德国DIN表色系统等。 色立体的结构原理及用途 显色系统的理论依据是把现实中的色彩按照色相、明度、纯度三种基本性质加以系统地组织,然后定出各种标准色标,并标出符号,作为物体色的比较标准。通常用三维空间关系来表示明度、色相与纯度的关系,因而获得的主体结构,称为色立体。 色立体的科学性在于它所标示的颜色样品都是按照科学的颜色测定理论,已精密的测色仪所测定的标准色样,可供印染、染料、印刷、造纸、美术设计等各行业的颜色工作者作为配色的参照样本,以及得色彩进行完整的逻辑分析,并可从直觉上感受色彩的量与秩序之美。 色立体的基本骨架 明度色阶表 位于中心垂直中轴。白、黑分别位于最高、最低点,中间划分过渡色阶,一个色阶即为一个明度等级。 色相环 由纯色组成,以明度轴为中心的环状体系,,互补色相对应。 纯度色阶表 呈水平直线形式,与明度色阶表成直角关系。饱和色、纯度最高为色相环一端,越靠近明度轴,纯度越低。 等色相面 色立体中,每个色相横向的纯度变化和纵向的明度变化构成了该色相的两度空间的平面表示。等色相面上的色彩以明度轴不断向上靠近白色,向下靠近黑色,向内运动靠近灰色。以明度垂直轴为中心,将各色相面做放射状安排,形成三次元的色立体,沿色立体的中心轴纵向抛开可以得到互补色相面。 等明度面 与明度色阶成垂直关系,水平开色立体得到等明度面。可以从蒙塞尔色立体和日本色研究会色立体截取标准的等色相面,奥斯特华德色立体不能。 物体表面色彩的形成取决与三个方面:光源的照射、物体本身反射一定的色光、环境与空间对物体色彩的影响。 四)色彩构成作品欣赏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 复习巩固上课所讲内容,进一步了解和熟悉该课程的相关内容; 着重复习巩固色彩三要素及色立体知识; 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查询色彩构成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作业为色彩三要素的推移。 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教室、课本、多媒体设备。 教学参考资料 1、赵国志编,《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2、陈重武 编著,《新色彩构成》,天津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教学后记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对色彩及色彩构成有了一个理性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了色彩三要素及色立体的相关知识,通过作品欣赏,对以后的作业内容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达到了教学目的,完成了教学要求。 第二章 色彩与生理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视觉的生理特征一般的理解和把握,并对物理补色与生理补色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视觉的生理特征、物理补色与生理补色。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视觉的生理特性 1、视觉的适应 明适应 我们把从暗到明的这个视觉适应过程叫明适应。 暗适应 从明到暗的适应过程叫暗适应,这个过大约需要5——10分钟的时间。 色适应 当我们从普通灯光(带黄橙味光)的房间到点的光灯(带蓝白叶味光)的房间,开始觉得两房间的灯光色彩有差异,可过不多久你适应了,觉得没什么区别,这种适应过程称之为色适应。 2、视觉的惰性(色感觉恒常) 当我们看物象时,常常进行着心理的调节,就不会被进入眼内的光的物理性质所欺骗,而能认识物质的真实特性,视觉的这种自然地或无意识地对物象的色知觉始终想得持原样不变,和“固有”的现象。即视觉惰性,也叫色感觉恒常。 大小恒常 我们面向远方,两个等大的人,其中一个站在眼前,一个站在远处,虽然近处的人比远处的人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大很多,但我们会绝对地认为是同样大的人,只是两个人距离我们远近不同而已。眼睛的这种恒常现象称为大小恒常。 明度恒常 当我们现象一个穿浅灰衣的人站在阳光下一个穿白衣服的人站在阴影处,二者相比较,虽然在阳光下浅灰衣服对光的反射量比在阴影处的白衣服对光的反射量多,但我们仍然感到在阳光下的人穿的是浅灰色的衣服,而在阴影处的人穿的是白衣服,此种现象称之为明度恒常。 色的恒常 我们把张白纸投照的红色光,把一张红纸投照的白光(金色光)二者相比较。虽然而张纸都成了红色纸,这种把物体的“固有色”与照明光相区别的能力,我们称之为争的恒常。 色感觉恒常的条件 色彩环境或照明条件发生了变化(照明色光就为不含黄色光)时,好让这个小女孩进入蓝紫色光的室内,则黄裙子没有黄色光可反射而就成黑灰色,这时感觉的恒常现象则不能维持色彩感觉的恒常现象是有条件的。去掉环境及与周围的关系,也难以维持色感觉的恒常。 3、视觉的阈值 ,指两种刺激必须需有一定量的差别,差别未到达定量以上,则无法区别异同,此阈值 定量即为阈值,未到达阈值为相同,超过则不同。视觉的这种特性,为色彩的空间混合,网点印刷、电视、电影录相、杂技等提供了生理理论依据,为我们对色彩的张与省略,统一与变化,与抽象提供了应用依据。 4、比视感度与柏金赫现象 实验表明红色680nm在白色光谱的明度要比蓝色480nm明度约强10倍。可是在光线极弱的傍晚,蓝色反而比红色的明度强16倍。(nm为波长表示,毫微米)对视觉来说,傍晚时光谱上红色那一边长波长的色光比蓝色那边的短波长的色光视感效时低,这一现象是捷克学博士柏金赫先生在1852年最先发现的,故称柏金赫现象。 5、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为了看清红色,经蓝色、红色通过晶状体时折射角度的不同。成像的距离变不同…….过晶状体调节(变厚)加大折射率,才能使红色物体向高移动。故而感觉红色的物体有前进感。 二、物理补色与生理补色 1、物理补色 把两种颜色按一定比例相混合,成为无彩色黑灰时,这两种颜色就称为互补色。两种色光相混合,其结果是白色光,这两种色光就称为互补色光。以上为物理补色,此现象可分为单色光的物理补色。复色光的物理补色及色料混合的物理补色。 2、生理补色 当我们注视红色物体,然后实验把红色物体拿开。开始很短时间内还能感觉到红色痕迹。稍后则会出现一个绿色残像。我们把最终的残像,把后出现的残像,称为阴性残像,它与原色彩的关系即为生理补色。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 复习巩固上课所讲内容,进一步了解和熟悉色彩物理学方面的知识; 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查询色彩构成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教室、课本、多媒体设备。 教学参考资料 1、赵国志编,《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2、陈重武 编著,《新色彩构成》,天津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教学后记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色彩生理学的相关知识,并能将色彩生理学的知识运用 到自己的设计中,达到了教学目的,完成了教学要求。 第三章 色彩与心理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色彩的心理感觉与象征意义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并进一步了解色彩的嗜好,掌握色彩的采集与重构方法。 课时安排 8课时(4课时讲授,4课时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色彩的心理分析、色彩的象征意义、色彩的采集与重构。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色彩的考虑往往是通过心理来判断的,作为视觉传达重要因素的色彩,它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一般说这种影响可通过两个方面来达到,一方面是色彩的客观性质作用于人的感觉,多指在色光直接刺激下的直觉反映,如高明度色刺眼,使人心慌;红色夺目,鲜艳,使人兴奋。一旦这种直觉性反应强烈时,就会同时唤起知觉中其他更为强烈,更为复杂的心理感受,如饱和的红色,在强烈刺激下令人产生兴奋,闷热的情绪,由于他与印象中的火,血,红旗等概念相关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战争,伤痛,革命等,从而构成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 一、色彩的心理分析 1、色性 指某一单独颜色的性质。 a:红色 在可见光谱中红色的光波最长,折射角度小,但穿透力强,对视觉的影响力最大,此色和知觉度高 ,不易丧失自己,想变成它色非常吃力的。红色使人联想到太阳,火焰,血液,红花,红旗,从自然产生的景物到人工制造的各种东西,红色都使人感到兴奋,炎热,活泼,热情,健康,感到充实,饱满,有种挑战的意味。红色的个性强又端庄,具有号召性,象征着革命,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 深红色:稳重,庄严。 粉红色:温柔,愉快,多情,有着幸福,含羞,梦想的感觉。 大红色:表现热情到达顶点时用大红色是最好不过了。 红色在节日喜庆时被人们采用,作为欢乐,庆典,胜利时的装饰。由于红色过于强烈,暴露之故,也作为幼稚,野蛮,卑俗,战争,危险的色彩。在搭配关系中,强烈的红色适合黑,白和不同深浅的灰,与适当比例的绿组合富有生气,充满浓郁的民族韵味,与蓝配合显得稳静,有次序。 b:橙色 橙色的波长在红与黄之间,具有红与黄的性质,它的明度仅次于黄,强度仅次于红是色彩中最响亮, 最温暖的颜色,橙色是火焰的主要颜色。橙色使人联想到:果实,食品,灯光,阳光,鲜花,具有华丽,温暖,愉快,幸福,辉煌的感觉。 c:黄色 波长适中,是所有色相中最能发光的色,给人以轻快,透明,辉煌,充满希望色彩印象,由于此色过于明亮,被认为轻薄,冷淡,性格非常不稳定,容易发生偏差,稍一碰到它色,就会失去本来的面貌。黄色也用于果实,花等。黄色在我国古代是帝王的像征,在古罗马是高贵的色,神头上的佛光,在殴美庸俗,低得的下等色。 d:绿色 波长居中,是人眼最适合的颜色。 f:蓝色 g:紫色 h:白色 i:黑色 2:调性 一组配色或一个画面总的色彩倾向,它包括明度,色相,彩度的综合因素。 a:以明度调子为主的配色 以明度调子为主的配色,充满了清晰感,层次感,富有理性的次序,是三个调子中最基础的调子,与色相调子比,它的这种条理感更为内在。 b:以色相调子为主的配色 色相调子是建立在色性之上,所要考虑总的色味倾向和色相对比度,色相调子的确立,就是情绪,性格,心理感觉的确立,在三个调子中它是最强烈,最直接,最亲切,最出效果的调子。 c:以彩度调子为主的配色 以色彩的鲜浊构成的配色关系。三属性的调性各不相同,但它们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要想使色彩关系完美,和谐,只有将明度,色相,彩度调子同时考虑进去才能够实现。 3、色彩的记忆性 记忆中的色彩,称为记忆色,是一项到目前为止还不易掌握其变化的问题,人们对色彩的记忆,由于年龄,性别、个性,职业,教育、自然环境,社会背景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原色,高纯度,高明度,暖色等的记忆要比问色,低纯度,低明度,冷色更容易记忆。 二、色彩的心理感觉与联想 色彩的心理感觉,按照观者之不同而显现出个别的差异,尤其是爱好,厌恶……等之感觉,这些感觉方式也随着性别、年龄、教育、职业的差异各有不同,因此,对这种情绪性的感觉方式,很难下一个统一的结论。 如让许多人去观看同一色彩,将所得的感觉可以得到许多共同的感觉,我们虽然不能据此认定(这种色彩一定会引起某种感觉L但可大略了解这种色彩感觉倾向。另一方面而言,有些感觉方式则比较不带情绪性反应。如冷暖感、轻重感、膨胀收缩感……等。则是属于机能性的感觉方式,也是较大多数人共同的感觉倾向。不管是情绪的感觉方式,或是机能性的感觉倾向,都是色彩在我们心理上所造成的影响力。 色彩的运用的最终目的是感情的传递,色彩的本身自然无所谓感情,这里所说的感情只是发生在人与色彩之间的感应效果,一般说感情的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 a:色彩的物理性刺激直接导致的某些心理体验,可以称为色彩的直接感情心理效应。:如高明度的刺眼使人心慌。 b:色彩的间接心理效应:因上种效应而联想到的更强烈,更深层意义的效应。它包括色彩的转移,色要联想,象征,好恶等。 这两种效应相比较,前者具有更多客观性,普遍性,后者则带有较多的主观性,特殊性。同构原理:就是人往把一种色彩同生活中的某一种东西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同构关系。色彩的联想:指当人们看到某一事物时,时常会由该色联想到与其有关联的其他事物,这些事物可以是具体的物体,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从心理学上看,联想产知觉的产物,它不仅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还能同时影响到其他感觉器官,如听觉,味觉,触觉。 1、 冷暖感 色彩的冷暖是人体本身的经验习惯赋予我们的一种感觉。只要一看到红橙色,心里就回产生温暖和愉快的感觉;看到兰色,就会觉得冰凉,凉爽。色彩的感觉大都与联想有关,有的颜色使人联想到天空,流水、雪景、冰块,会引起这种印象的叫冷色或寒色,(灰色、蓝色、绿色、白色)等。让人联想到太阳、火焰、血等暖烘烘的感觉的色彩称暖色。如红、橙、黄等色。 所以,从色彩的心理学来考虑,红橙色被定为最暖色,蓝绿色被定为最冷色。它们在色立体上的位置分别称暖极,冷极,离暖极近的称暖色,像红,橙,黄等;离冷极近的称冷色,像蓝绿,蓝紫等;绿和紫被称为冷暖的中性色。 色彩的冷暖感会因其明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觉,例如:红色系中的粉红色,其温暖感较鲜红色大为降低,并有转趋凉快的倾向,而暗蓝色则寒冷感比鲜蓝减少,浅蓝比深蓝更具寒意感。色彩的冷暖也常受配色的影响;如小面积的绿色,搭配暖色,则整体感还是暖色调。小面积的绿色搭配冷色,则整体感还是冷色调。 2、 进退感 色彩中我们把暖色称为前进色,冷色称为后退色。从明度上看,亮色有前进感,暗色有后退感。在同等明度下,色彩的纯度越高越往前,而浅色则融在白色背景中。面积的大小也影响着空间感,大面积色向前,小面积色向后;大面积色包围下的小面积色则向前推。作为形来讲,完整的形,单纯的形向前,分散的形,复杂的形向后。 同一背景、面积相同的物体,由于其色彩的不同有些予人有突出向前的感觉。有的则给人后退深远的感觉。当两种同形同面积的不同色彩在相同无彩系的背景衬托下,我们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如黑与白,我们感到白色大,黑色小,红与兰,我们感到红色大,兰色小。高纯度与低纯度,高纯度大,低纯度小。大的我们称前进色、膨胀色;小的后退色、收缩色。其结果暖色前进、膨胀。冷色后退、收缩。从明 度上讲,明度高前进、膨胀,低的后退、收缩。纯度高的前进、膨胀,低的后退、收缩。 3、 轻重、软硬 色彩能使人看起来有轻重感,色彩的轻重感主要与明度相关。明亮的色感觉“轻”。如:白,黄色等高明度色;深暗的色感觉“重”。如黑,褐等低明度色。明度相同时,纯度高的比纯度低的感到轻;就色相来讲,冷色轻,暖色重。一般来说,明度越高,感觉越轻,明度越低感觉越重。暖色系的色彩感觉较重。冷色系的色彩感觉较轻。但造成轻重感的最大因素,还是明度高低的影响最大。 一般来说,感觉柔和的色彩,通常是明度较高、纯度较轻的颜色,相反的,使人感觉坚硬的色彩,通常都是明度较低、纯度较高的颜色。在无彩色中,黑白具有坚硬感,灰色是有柔和感,有彩色的冷色有坚硬感,暖色则有柔和感。 总括来讲:决定色彩轻重感觉的主要因素是明度,即明度高的色彩感觉轻,明度低的色彩感觉重。其次是纯度,在同明度、同色相条件下,纯度高的感觉轻,纯度低的感觉重。 从色相方面色彩给人的轻重感觉为暖色黄 橙、红给人的感觉轻,冷色蓝、蓝绿、紫等给人的感觉重。 物体的质感给色彩的轻重感觉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物质有光泽、质感细密、坚硬 给人以重的感觉,而物体表面结构松、软,给人感觉就轻。色彩的软硬与明度,纯度的关系很大。明度高纯度又低的色具有柔软感。而明度低,纯度又高的色显得坚硬,如蓝色,蓝紫色等。同样,色彩的软硬感觉为,凡感觉轻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均软而有膨胀的感觉。凡是感觉重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均硬而有收缩的感觉。 4、 兴奋与沉静感 不同的色彩刺激我们,使之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射,能使人感觉鼓舞的色彩称积极兴奋的色彩。而反之,使人消沉或感伤的色彩称之为消极的沉静色彩。色彩的兴奋与沉静主要取决于色相的冷暖感。暖色系的红,橙,黄中明亮而鲜艳的颜色给人以兴奋感;冷色系中蓝绿,蓝,蓝紫中的颜色给人以沉静感。绿,紫为中性。从明度上看:明度高的色彩具有兴奋感,低明度的色具有沉静感。从纯度上看:纯度高的色具有兴奋感,明度低的色具有沉静感。 影响感情最历害的是色相,其次是纯度,最后是明度。大致来说,亮暖色属于兴奋色,而冷色属于沉静色。就明度而言,明度高的颜色富极积性,为兴奋色,深的颜色较消极,属于沉静色。纯度方面,则纯度越高越富极积性,纯度越底则富消极性;因此,高纯度的色彩为兴奋色,而低纯度的色彩为沉静色。 5、 爽朗与阴忧感 明度越高的色彩越具有爽朗感,明度低的色彩则往往会有阴郁感。 无彩色中的白色具有爽朗感,黑色则具有阴郁性。灰色为中性色,暖色较有爽朗感,冷色则偏向阴忧性质,当中若加上明度与纯度的变化,则更加强爽朗感与阴忧感的效果。 6、 华丽与朴素感 色彩的华丽与朴素与色彩的三属性有关联。主要与纯度有关,纯度越高则鲜艳,华丽的感觉越强。明度对华丽的影响虽然较小,不过高明度的色彩还是比低明度的色彩显得较为华丽。就色调而言,活泼、高明度、强烈的色调,具有鲜艳、华丽的感觉与效果,而低明度的灰暗色调与纯色调,则使人有朴素的感觉。明度高,纯度高的色显得鲜艳,华丽如霓虹灯,鲜艳的水果色等;纯度低,明度低的色显得朴素,稳重如古代的寺庙色等。红橙色容易有华丽感,从纯度上讲饱和的钴蓝,湖蓝,宝石蓝,孔雀蓝也显得很华丽。以调性来说,大部分活泼,强烈,明亮的色调给人也华丽感;而暗色调,灰色雕,土色调有朴素感。 7、 色彩的音感 很久以前,人们就研究色彩与听觉特别是与音乐的关系,并建立了音波与光波振动之间的定量关系,通常低音具有深沉感,代表底明度色彩,高音具有明亮感,代表高明度色彩,清楚的声音是单纯而鲜明的,混杂的声音具有混浊感,声音的感情可以由色相来传达。激昂的音乐表示红色,一段欢乐的乐曲表示黄色,庄重的音乐表示黑色,柔和的音乐表示浅蓝色。声音的高低可以用明度表示出来,声音越高,则明度越高,声音的感情也用色彩来表示,如红色表示热情的声音,黄色表示快乐的声音,黄色一一绿色表示悠闲的声调;蓝色则表示悲伤的音符。 绘画大师康丁斯基认为:强烈的黄色给人的感觉就像尖锐的小喇叭声音,浅蓝色的感觉像长笛声,深蓝色随着明度的降低,就像低音提琴到大提琴的音响效果。音感作画。也就是利用色彩的音感为依据所创作的绘画。 8、 色彩的味觉感 色彩具有味觉感,这种味觉感大都由人们生活中所接触过的事物联想而来,在过去的经验中,我们所食用过的食物、蔬果等色彩,对味觉形成了一种概念性的形式。因此对于我们未曾食用过的食物,往往会先以它拥有的外表色彩,来判断其味道。 酸:使人联想到未成熟的果实,因此酸色即以绿色为主,从果实的成熟过程中颜色的变 化情形得到概念。因此,黄、橙黄、蓝等色彩,都带有些微酸味的感觉。 甜:暖色系的黄色、橙色最能表现甜的味道感。另外,明度、纯度较高且清色者亦有此感觉,如粉红色、象牙色的冰淇淋比较具有甜味感。 苦:以低明度、低纯度带灰色的浊色为主,如灰、黑、黑褐等色,这些色易让人联想到咖啡或者中药。 辣:由辣椒及其他刺激性的食品联想到辣味。因此,以红、黄为主。其他如绿色、黄绿的芥菜色、生姜色也是辣味感的色调。 涩:从未成熟的果子得到了涩味的联想,所以,带浊色的灰绿、蓝绿、橙黄等色都能表示涩味感。 9、 嗅觉感 色彩还可以对嗅觉产生作用,最常见的是由某一种色彩联想到某一种花香,如白色使人联想到百合花或夜来香的气味,挑红使人联想到挑花的芬芳,茶褐色会使人联想到含糊的气味深色使人联想到腐败的气味,最能发出芳香的色相是黄色绿色。 10、 季节感 我们从四个季节来阐述;就意味我们要在色彩球体表面和内部为每一个季节找到那样一些色彩和特点,它们在同整个有色彩世界的关系中是明显地属于表现那个季节的。 春:黄绿色是强调春天特征的色,因为它能让人联想到植物的发牙,黄色是最接近于阳光的色,也是迎春花,油菜花的色。白色的玉兰花,粉红,淡紫的挑花,杏花,牡丹和各种明亮的粉彩色,都含有表现春天自然色的次序与客观性,春天的空气有云霞,有水分 进入人眼睛的多是经过空气层调节过的中间色。因此,春天自然界中的青春焕发、蓬蓬勃勃的生机是用明亮的色彩来表现的。黄色是最接近于白光的色彩,黄绿色则是它的强化色。浅的粉红色和浅蓝色调子扩大并丰富了这种和谐色。黄色、粉红色和淡紫色是在植物的蓓蕾中常见的。 夏:春季的锦绣景色在夏季的成熟中得到完满实现。夏季阳光灿烂,强烈,一切充满了生机和力量,此时的自然界,无论是形状还是色彩都是最豪华的,色彩用高采度的色对比,再以明度的长调对比,补色对比作为自然次序的表示,光线与阴影的强烈对比是夏天的特征。 夏天的自然界由于大大向外推进而形成极其丰富的形状与色彩,所以达到最浓密的程度,获得生动、充实的造型力量。暖调的、饱和的和积极的色彩,都是些只有在色彩球体的一个特殊区域里才能找到其最高点的色彩,在这里表现了夏季。为了同它们进行对比并扩大这些主要色彩,它们的补色当然也是必要的。 秋:秋季的色彩同春季的色彩对比最为强烈。在秋季,草木的绿色已消失,即将衰败而变为阴暗的褐色和紫色。秋季的空气清澈而透明,是收获的季节,色彩多为柿子,橘子色,苹果色,梨色,山里红色,葡萄色等,秋天很少有绿色,除常绿树要外,其他树木都变成,红,橙,黄,和彩度低的棕褐色,落叶后的树木将收获色强烈地映衬在清澄(暖蓝色)秋天背景中,辉耀而又和谐,饱满而又丰富。 冬:受雪与冰所支配的冬季自然界,非常消极,色味少,到处布满灰色,但冬天的梅花,水仙花,兰花,雪松,冰花树挂,枯枝等也会使我们流连忘返,得到美的享受,透明而稀薄,略带蓝味或灰味的色彩是冬季(主要指北方)。冬季是通过大地力量的收缩性内向运动,显示自然界典型的消极无为的季节;要表现它,我们需要的色彩就要能暗示退缩、寒冷和内向的光辉、透明和稀薄。 11、表情与色 喜,怒,哀,乐是最常见接触到的情感词汇,其色彩有着明显的表现特征。 喜:的色调可考虑为喜庆,热闹,高兴等感觉,高彩度的暖色调,以红为主,适当配以 绿或黄色。 怒:的氏色调可以考虑为愤怒,怒火,冲突等感觉;明度的低长调,以中高度暖紫色为主,配上黑白,以加强对比。 哀:可以考虑为悲伤,死亡等感觉,低彩度冷色调,无彩色系黑,白,灰,配上适当的蓝。 乐:色调比喜柔和,可考虑为甜美,愉快等感觉,明快的高调,暖色系的粉彩色。 四个不同的色调如果再结合四个不同的构图,将色和形两种语言有机的结合,效果更佳。 时间与色 12、 人的心理时间与色彩有关,在长波系的色彩环境中,能感到经过时间很长,在短波系的色环境中,时间就感到很短。例:快餐店为了周转快采用红色和橙色家具为宜,而机关和病房最好用冷色调,使人忘记时间的长短。 一天中的联想: 早:黎明,清晨的色彩以淡淡的泠色调为主,如中高明度的蓝紫灰,黄灰等。 中午:用明度的高长调和黄,黄橘色来表现此时间段阳光强刺激和温暖的感觉。 傍晚: 以晚霞的色彩情调为标志,明度选用中中调,色相用橘,橘褐色。 夜: 以低明度的蓝调来表现,点缀少量黄橘色的灯光。 二、色彩的象征意义 当我们看到某种色彩时,常常把这种色彩和我们生活环境,或生活经验中有关的事物联想在一起,这种思维倾向称为(色彩的联想,色彩联想是通过过去的经验,记忆或知识而取得的。 色彩的联想有时是有形象的具体事物,有时则是抽象性的事物;一般来说,幼年时期所联想的以具体事物为多,随着年龄增长、教育的提高,抽象性的联想即有增加的趋势,这种抽象胜的联想,称为(色彩的象征)它是属于比较感性的思维层面,也偏向心理上的感觉效果。这些色彩的联想经多次反复,几乎固定了它们专有的表情。于是该色就变成了该事物的象征。 1、 红色 红色表示生命,热情、精神充沛,使人兴奋、引人注民快活的,充满青春气息,最能引起情结活动的颜色,也是原始人类最早使用的效色, 它勾画着人生的悲喜剧。 ,,色环中,红既不象黄,又不象蓝,红色不如黄色,光泽容易消失,具有强度和弹力。红色带黄调时暖感增加,带蓝调时编冷,感情上冷静。红橙色浓,不透明,充满厚和暖的感觉。蓝色调的红紫兼有高贵的精神和小家碧玉的姿态。红色放在柠檬黄上面时发暗、无力。如果放在黄绿上面,红色有中了邪的感觉,显得嘈杂而粗俗。红橙和黑色对比时,刺激太大,令人不决,有狂热、恶魔般战栗的感觉。红色和黄色不同。亮、淡则冷,沉则暖。冷暖的幅度广,中间色和清色的变化大,明暗的等级多,红色保持红本身的表现特征,具有非常丰富的变化。 2、 橙色 一般说的桔色,又称橙色,充满了暖色感,是一种红色中带有黄色的色彩。看到橙色,就会令人想到炎炎夏日。使人有强烈的印象。而橙黄色给人的感觉也一样,就像盛夏炎炎的阳光。黄和红的混合色橙色最活泼、有光泽。具有明快的特色;但加白或黑时立刻夫去这一特征。加黑时呈现闷的褐色。褐色明度增加则得米色。米色作为室内的颜色,具有柔和温暖的气氛。 3、 黄色 黄色的种类繁多,充满明亮给人以阳光和煦的柔情,黄色意美着太阳、温暖、舒心。黄色象征日光。明黄在中国帝王时期是禁忌的颜色;尤其是清朝;是天子专用色,表示至高无尚的威严。臣民乱用则定欺君犯上之罪。可造殊深杀九族之灾。 在古罗马也被作为高贵的色彩。现代僧侣的袈裟也用黄色。在自然界秋天的色彩是黄色。因此。黄色又代表着金秋,而基督教却作为犹大衣服的色,所以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里把黄色以为是最下等色。淡黄色系列,容易使人联想到香味可口的食品,故食品包装设计以此为色调。除此之外,黄色经常使用在引人注意的情况下,如信号灯、施工中的符号,安全服等,因而称之为安全色。 4、 绿色 绿色是大自然草木的颜色,所以意味着自然生命和生长,象征和平、安祥、平静、温和。因此给人的印象就是安全、自然,带给我们内心的平安。在交通信号中又象征着前进与安全。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春天萌芽的绿草,充满了朝气、希望、新鲜,到秋天,面临着冬天的到来,绿色就逐渐较为深暗。在西方绿色又意味着嫉妒、恶魔。 5、 蓝色(蓝色又称青色) 蓝色给人最直接的联想便是清澈深造的大空,一望无际的大海,闪动着深远而神秘的蓝色彩。蓝色具有吸引人的题力,并予人寂静、透明的感觉,可展现无限的空间感。蓝色表示希望,在西方表示名门血统,因此蓝色是身份高贵的表示。不过相反,蓝色又是绝望的同义语,所谓“蓝色的音乐”实质就是“悲伤的表示”。 在美国的恳荒时代,蓝色是劳动服的基本颜色。,,世纪时,掌据海权的英国,船员的服装以蓝色为主,因此,蓝色又被称为海军色。世界各国的海军,选择蓝白条纹的海魂衫做军服雅致、和谐、威武、肃穆。是海洋中视觉感受的最佳选择。 6、 紫色 紫色是,,世纪中叶,英国制造疟疾特效药奎宁的合成色。后来变成合成的染料。当时,维多利亚女王穿着这种颜色的服装,出席万国博览会的盛会,而引发热门话题。格调高雅的紫色系,因此成为英国王室的传统色系。 在西方希腊时代,紫色作为国王的服装色使用,表示着尊贵。过去我国和日本作为表示等级的服色。紫色系在欧洲流传很广,其华丽、高贵的特性别具一格。优雅、华丽的紫色系,可提高周遭的气氛;而在正式的场合或宴会中,也属于非常引人注目的颜色。其特点娇柔、安祥、高尚、艳丽、优雅。大自然中的紫色并不是很多,但它的出现都是那么大然、巧妙、均衡,给人以清新,谈稚之感。服装上紫色和粉红色、白色、金色、银色等色相相互搭配时,最能引发人们的梦幻般的憧憬。 三、色彩的嗜好 支配色彩嗜好有三个因素:第一:自我介入(个人嗜好,20%);第二:体面维持(自我与环境的调和,40%);第三:快乐的追求(追求”流行”,40%)。每一个人因为种种原因,形成对色彩的嗜好不同但是人们对色彩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共性。从性别看:男人喜好蓝,绿色系的色,女人喜欢红,紫色系的色,知识分子喜欢含蓄的低彩度色。从性格看:喜欢红色的人感情外露并且是现实的享乐主义者,喜欢绿色是理性而朴素的人,喜欢蓝色的人具有浪漫性格,注重精神生活,而喜欢橙色的人则缺乏自主,无个性。喜欢紫,暗褐色与黑色人,固执孤僻且自卑感强。 色彩嗜好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与社会性,即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变化,这种个人色彩嗜好向社会群体妥协并转而追随大众潮流的现象十分普 遍,由此就产生了流行色,流行色的概念在商业设计中十分重要,目前它已成为了设计界中不可忽视的研究内容。 色彩心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人与人的心理状态,以及对色彩的感知力都是各不相同的,每一个人又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即使是同一个人,在情绪的高潮和低潮,或特殊情况下,对色的反映也是有着差异的,所以想使色彩理解和体验上升到更高层次,只凭单纯的直感是完全不够的,它需要各方面的知识的积累,丰富色彩的修养,人生的体验等等,这样你从中才能获得你自己的感觉。 四、色彩的采集重构(配色的源泉) 色彩的采集与重构的构成方法,是在对自然色和人工色进行观察和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分解,组合,再创造的构成方法。一方面是分析其色彩组成的色性和构成形式,保持原来的主要色彩关系与色块面积比例关系,保持主色调,主意想的精神特征;另一方面,打散原来色彩形象的组织结构,在重新组织色彩形象时,注入自己的表现意象,构成新的形象,新的色彩关系。 从创造的原则上说,原表象与新画面是两种相对独立的东西。前者为后者提供素材,素材给创作构思提供依托;后者将是前者的再创造,它将原色彩从限定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使之消失在新的气氛中,达到自身完整的、独立的、富有某种意义的创作目的。这种再创造的过程,可以说是主、客观融合的过程,也是具象与抽象自身转换的过程。配色素材的来源非常广阔:一方面可乞灵于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从一些原始的、古典的、传统的。民间的、少数民族的艺术中祈求灵感;另一方面可从变化万千的大自然中,以及那些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各类文化艺术和艺术流派中猎取素材。 色彩的再创造 1、 采集 艺术大师毕加索曾在他的创作理论中谈道:“艺术家是为着从四面八方来的感动而存在的仓库,从天空。大地,从纸中,从走过的物体姿态、蜘蛛网……我们在发现它们的时候,对我们来说,必须把有用的东西拿出来,从我们的作品直到他人的作品中。”可见,对于一个艺术工作者来说,敏锐的观察能力,独特的思维方式、丰富的文化修养是多么的重要。 a、 写生 写生是收集色彩素材、积极地咀嚼和充分地消化色彩对象的最好方法。它在采集自然色彩时用得较多。作为写生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作深入细致地观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去感知对象,分辨各种色彩的复杂变化。写生的过程,是深入理解、认识色彩关系和概括、提炼色彩要素的过程。因为写生的目的不能只满足于视觉的直观再现,而应是通过采集者的审美情趣对对象加以改造和变化,从而发现美。 b、 摄影 彩色摄影是现代艺术家常用的采集手法。它简便、快速、完整、真实、准确,能把瞬息万变的自然现象凝固于瞬间。具有现代科学手段的摄影技术,对色彩的敏感程度大大超过了人的肉眼和观察能力,特别是相机上可以更换的镜头,使同一个物象可获得多种截然不同的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是说,摄影采集需要的是敏锐的感觉和相机镜头二者完美的结合。旅加画家、摄影家程子然说过:“相机不是帮助我去拍作品照抄(我最瞧不起没有创作能力用相机拍了回来照抄的‘所谓画家’,我只是用相机去拍摄自然的色回来作参考而已。”在某些方面,摄影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写生概念,使收集素材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国际色彩权威》、《启隆》等发布的流行色,多是通过摄影资料为依据来预测和发布的。另外,利用特技摄影,如显微摄影、旋转、微动摄影、叠影、罩影等手法加以再创造,其色彩的变化更是奇幻无比。 c、 临摹 临摹是学习和采集传统色彩、民间色彩、少数民族色彩时多用的手法。这种临摹应算是记录性临摹,即根据需要有重点地做局部色彩和图形的临摹,从具体的调色中、颜色的对比中、图形的变化中。用笔的力度中去体会该作品的特征与风貌,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的原始色彩风格。 d、 剪贴 剪贴指收集图片和标本。看杂志或画报时,我们经常会被里面精彩图片的美妙色组所打动,这时,不妨将它们剪贴收集起来,作为自己未来配色设计的依据。像火花泅票、各种绘画和摄影作品等。艺术院校的学生经常爱买过了期的旧画报,其目的也是想从普通的图片中寻找灵感,取得意想不到的美的启示。采集标本是指采集那些力所能及的小的实物,如红叶、杏叶、树皮、贝壳、鹅卵石、蝴蝶等。标本给人的感觉总是那样真切、动人,犹如身临其境。 2、 抽象 抽象,可理解为对事物“高度”的概括。它是从采集到重构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步骤。面对采集来的素材,我们只有掌握了美的抽象能力,才有可能对事物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形式美”的艺术品,也才有可能使美感得以“高级”的升华。当然,抽象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因为它不仅是在创作,而且更多的是在进行美的探索。这中间不但包含着创作者对美的愿望,对美的理解,同时也包含着创作者对事物的态度,是情感性的,还是理智性的,不同的态度导致出不同的创作过程,不同的过程所获得的结果也将是不同的。情感性带来热抽象艺术,理智性带来冷抽象艺术。 a、 热抽象艺术 客体一情感性体验一简洁化(形、色、质)一较自由的成型一一情意的直觉表现。热抽象艺术的创作过程,需将自己投人到或融化到客观物象中去,神情是凝视的、专注的。然后将其形、色简洁化,方法可采取集中、概括、夸张、变形等加工手段。热抽象艺术的例子很多,像花卉变形、动物图案、风景图案、归纳色等基本上都属热抽象艺术。我国国画的大写意、西方的抽象行动主义等,画家用笔的力和动作节奏,以及画面最后的形态、用色,都与当时酝酿的情绪有关。热抽象艺术能比较容易地传达出创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b、 冷抽象艺术 冷抽象艺术的创作过程属纯粹的理性思维。面对客观物象,运用立体几何的分析方法将对象的造型要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热抽象和冷抽象是没有绝对界线的,有的作品偏重理性,有的则偏重感性。是以情动人,还是以理服人,这是成功的艺术家所要考虑的两个最基本的出发点。艺术创作离不开抽象的方法,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抽象能力,才能进行主动的判断、认识以至再创造。这也是人类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关键。高更曾说过:艺术就是抽象。 3、 重构 重构的意义是将原物象美的、新鲜的色彩元素注人到新的结构体、新的环境中,使之产生新的生命。这里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讲重构:一是画面中的重构,指根据采集对象的形色特征,经抽象过程,在画面中进行重新组织的构成。色彩构成课中的练习多用这种方法,作业名称叫“采集重构”,在正方形或长方形构图中完成。此练习考虑更多的是原物象与画面,以及画面自身的完善程度。二是按不同门类的设计需要去重构,它多在专业色彩学习中出现。此时关注更多的应是抽象出来的色彩怎样与设计形式达成和谐,也就是说,重构时不但要考虑和体现原物象的色彩特征,更重要的是要看其设计作品的形态、结构、材质、风格、功能等是否与采集来的色彩相协调。 a、 整体色按比例重构 将色彩对象较完整地采集下来,抽出几种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色彩,按原色彩关系和色 面积比例,做出相应的色标,整体地运用在作品中。特点是能充分体现和保持原物象的色彩面貌。 b、 整体色不按比例重构 将抽象出的几种主要色彩等比例地做出色标,根据画面要求有选择地应用。特点是运用灵活。由于不受原色面积比例的限制,所以就有可能进行多种色调的变化。重构的结果仍能保留原物象的色彩感觉。 c、 部分色的重构 从抽象后的色彩中任意选择所需的色,可以是一组色,也可以是一个色。特点是运用更加自由,更加主动,原物象只给我们以色彩启示,并不受原配色关系的约束。 d、 形、色同时重构 在重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如果与原物象的形同时进行考虑,效果可能会更好,更能充分显示其美的实质,突出整体特征。因为许多物象色的表现是建立在特定形和形式之上的,尤其是自然色彩。反过来,原物象的色和色关系往往还能给画面的结构、产品形态等带来启示。 e、 色彩情调的重构 依据原物象的色彩感情、色彩风格做“神似”的重构。重构后的色彩和色彩关系可能与原物象很接近,也可能有所出入,但始终保持其原色彩意境、情趣的方向不变。此方法较之以上几种有一定的难度,它需要创作者拥有对色彩的深刻感受和理解,不然,重构色彩就会缺乏感染力,很难与观者产生共鸣。重构的过程是个再创造的过程。面对同一素材,不同的人、不同的目的、不同的修养、不同的表达技巧,最后所呈现的重构面貌也各不相同。 色彩再创造的过程,可谓是一把打开色彩新领域大门的钥匙,它教会我们如何发现美,直至最终创作出表现美的作品,并能锻炼和培养每个人尽量去寻找一种最适合于自己的和属于自己的原创力。因为艺术中最有冲击力的就是原创性。毕加索常说:我不知下张画是什么。在他的每一幅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一种强大而震撼的原创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 复习巩固上课所讲内容,进一步掌握色彩的象征意义与色彩的采集重构知识; 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查询色彩构成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教室、课本、多媒体设备。 教学参考资料 1、赵国志编,《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2、陈重武 编著,《新色彩构成》,天津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教学后记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对色彩的心理分析与象征意义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对色彩的采集重构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达到了教学目的,完成了教学要求。 第四章 色彩对比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色彩对比的相关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并要求在实际设计过程种有意识地运用色彩对比的法则来构图,从而达到画面的对比与协调的有效统一,取得美的效果。 课时安排 4课时(2课时讲授、2课时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色彩对比的分类、影响色彩对比的因素。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色彩对比规律 1、对比的概念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以空间或时间关系相比较,能出现明显的差别,并产生比较作用,称为色彩对比。两色并置,有明显的不同称之为对比,当对比达到最大值时,我们称之为直径对比或极地对比。 任何艺术效果都离不开对比,虚与实、明与暗、动与静、高与低、繁与简等,色彩效果同样也是靠对比来增强和减弱的,通过画面和图形探索色彩对比的规律,寻觅色彩对比的特有魅力,是设计和创作的永恒课题。 2、色彩的对比规律 色彩的对比规律,就是研究色彩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差异。不同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和面积、形状、位置以及心理效应的差别构成了色彩之间的对比。色彩丰富的表现力在于色彩对比因素的巧妙使用。各种因素差别越大,色彩对比效果就越强烈,缩小或减弱这些关系,对比效果就会趋向调和。色彩配置都带有一定的对比关系,因为各种色彩在构图中并不是孤立出现的,总是处于各种色彩环境之中,因此色彩对比在画面构成中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根据不同的色彩环境而显现出不同的对比效果。 色彩的对比,从发生的现象上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连续对比;都是由于视觉生理条件的作用在视觉中发生的色彩现象。同时对比基于同一时间条件下色彩并置时视觉的补偿作用,而连续对比则基于不同时间条件下视觉的残像现象。伊顿的”补色平衡理论”揭示了一条色彩对比的基本规律,对色彩艺术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连续对比与同时对比说明了人类的眼睛只有在互补关系建立时,才会满足或处于平衡。”“视觉残像的现象和同时性的效果,两者都表明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生理上的事实,即视力需要有相应的补色来对任何特定的色彩进行平衡,如果这种补色没有出现,视力还会自动地产生这种补色。” 二、色彩对比的分类 以色彩自身的特征出发,认识各种对比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可分为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补色对比、冷暖对比、同时对比和连续对比。 以探索色彩对比的构成规律出发,可分为:面积对比、形状对比、位置对比、距离对比、 数量对比等。 色彩的对比,从色彩的基本要素上可以分为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决定了色彩对比的外部特征,明度对比决定了色彩形状的认知度,纯度对比决定了色彩的性格特征的变化;从色彩对比的心理知觉上可以分为冷暖对比、轻重对比、进退对比等;从色彩对比存在的形态上可以分为面积对比、形状对比、位置的对比等。强调每一种对比都能呈现出其他对比无法达到的效果。下面我们分别具体进行论述。 1、同时对比 同时对比主要指的是在同一时间下色彩并置的对比效果,同时对比产生于这样的事实:看到任何一种特定的色彩,眼睛都会同时要求它的补色,如果这种补色还没有出现,眼睛就会自动的将它产生出来。正是由于这个事实,色彩和谐的基本原理才包含了互补色的规律。红绿并置,红的更红,绿的更绿。补色的同时对比,是作为一种感觉发生在观者的眼睛中的,并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同时对比效果还发生在一种灰色和一种强烈的有彩色之间,并且也发生在任何两种并非准确的互补色彩之间。灰色接近红色会有绿的倾向,灰色接近黄色会有紫的倾向。两种色彩分别使对方向自己的补色转变,因而通常着两种色彩都会失掉它们的某些内在特点,而变成具有新效果的色调。同时对比具有普遍意义,无论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还是冷暖等因素的对比,都是同时对比作用下的效果。歌德说过:同时对比决定色彩的美学效用。 色彩在同时对比条件下,突出体现了各色的差异和相互衬托,对比效果显著。同时对比具有普遍意义,影响一切色彩对比效果。 2、连续对比 连续对比现象与同时对比现象都是由视觉生理条件的作用所致,它们出于同一种原因,但发生于不同的时间条件,连续对比指的是在不同的时间下,或者说在时间运动的过种中,不同色彩刺激之间的对比。长时间观察红色,抬起眼睛会觉得眼前的景物发绿;当我们对暖色光的环境适应之后,突然来到正常光线下,会觉得正常光线很冷,这种发生在视觉中的残像就是色彩的连续对比现象。连续对比的效果是建立在时间的差异和对比产生的单方向之上,或者说,在观察时间的先后顺序上是前者影响后者,而后者不会影响前者。先观察的色彩时间越长,连续对比的效果越强。反之越弱。 3、三要素对比 色相对比 色彩并置时因色相的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称之为色相对比。 朱红和玫瑰红相比较,感觉上朱红倾向橙色、偏暖,玫瑰红倾向紫色偏冷,两色在并置时各自的特征显著,形成了明确的色相差异。可见光谱的色相差是因可见光波长的差别所形成,可见光中红色光最长,紫色光最短。但不能完全根据波长的差别来确定色相的差别和确定色相的对比程度。因为红色光与紫色光的波长差虽然最大,但都处于可见光的两极,都接近不可见光的波长。从眼睛感觉的角度分析,它们的色相是接近的,色相环反应了这一规律。因此在度量色相差时,不能只依靠测光器和可见光谱,而应借助色相环。把牛顿用棱镜分解的光谱首尾相接构成色相环,色相的对比的强弱决定于各色在色相环上的距离即它们的夹角大小,由强到弱依次是补色对比(180度)、原色对比(120度)、间色对比(120度)、中差色对比(90度左右)、邻近色相对比(45度左右)、同类色对比(15度)。 a:同色相对比:指色相距离在15度以内的对比,是色相中最弱的对比,由于对比的两色相距太近,色相模糊,一般看作是同一色里不同明度的彩度的对比。说它是色相对比,不如说它是色相调和更贴切,因为色彩间统一的因素远远超出了,对比的因素,它的对比效果,单 纯,稳静,雅致,但也容易出现单调,呆板的效果,这时应通过拉开明度距离和彩度关系来调整。 b:类似色相对比:指色相距离在30度左右,是色相对比中较弱的对比,类似色相对比的几个色同属一个大的色相范畴,但能区别 出泠暧来,如玫红,大红,朱红,黄绿,绿,蓝绿。此对比的特点仍然统一,和谐,与同类色相比效果要丰富得多。 c:邻近色相对比:指色相距离50度~60度左右(90度以内)的对比,属色的中对比,邻近色的配色效果显得丰满,活泼。保持了统一的优点,又克服了视觉不满的缺点,服装设计和室内设计常常采用这种配色手法。 d:对比色相对比:亦称大跨度色域对比,指色相距离120左右的对比关系,属性相的中强对比,这种对比有着鲜明的色相感。效果强烈,兴奋,但是易使视觉疲劳,处理不当会有烦躁,不安定之感,这是极富运动感的最佳配色。 e:互补色对比:指色相距离180度的对比,是色相中最强的对比关系,是色相对比的归宿,它比对比色更完整,更充实更富有刺激性,其长处是饱满,活跃,生动,刺激,短处是不含蓄,不雅致,过分刺激,有种幼稚,原始的感觉。 它适合于较远距离的设计,使你在短短的距离时间内获得一种色彩的印象,如街头广告,标志,橱窗,商品包装等,补色调在色相对比中最难处理,它需要较高的配色技能。 明度对比 色彩之间因明暗程度差别而形成的对比,称之为明度对比。 明度对比是色彩的明暗程度的对比,是色彩构成的最重要的因素,色彩的层次与空间关系主要依靠色彩的明度对比来表现。明度在色彩三要素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脱离色相和纯度而单独存在;黑白照片是通过机器从丰富的色彩世界中分离出了明度,素描的造型基础训练是通过视力将复杂的客观对象还愿为单纯的明度关系;色相、纯度不能脱离明度而单独存在,只有色相的对比而无明度对比,色彩的轮廓形状难以辨认;只有纯度的对比而无明度的对比,色彩的轮廓形状更难辨认。 如果说色彩三要素中色相的概念是一个人的相貌、外部特征,那么明度就是这个人的骨骼,骨骼在人体中起支撑和框架作用,这种框架被隐藏在华丽的外表之下不易觉察,纯度则体现了这个人的性格特征。色立体的基本结构中,明度色阶控制着整个色彩体系,明度色阶是色彩三要素的中心,千变万化的色彩位置都由明度来决定。只要发生色彩现象,明度的差异和对比可以说无处不在。 明度对比在构成中决定了色彩形状的认知度。色彩三要素中,对色彩的形状影响最大的就是明度对比。互补色相的对比是强的,但最强最清晰的是黄与紫的对比,橙与蓝色次之,红与绿虽然色相差异大但明度接近而显得模糊,就是因为明度的强烈差异。形状的认知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色彩与周围色彩的明度对比关系,加强色彩间的明度差是提高色彩的认知度、突出形态的基本条件。在色彩构成的实践中,要有目的的培养和训练辨别色彩明度的能力,因为有彩色的明度识别要难于无彩色。由于明度在色彩对比中的骨骼作用,强明度差从一定意义上减弱了其它要素的对比,所以,画面的色彩构成中,有效的控制明度的差别就等于控制了整个色彩效果。这样的原理在色彩的空间混合中同样适用,强明度差会使对比各色形状突出,视觉效果混乱,较弱的明度对比会使对比各色形状模糊,从而容易发生视觉上的空间混合。 设想在以明度对比为主的画面构成中,占据面积最大,在画面上起主导作用的色彩或色彩组合是高调色,另外包含有色彩明度的强对比,整个画面的色彩效果就称为明度对比的高长调。用这种方法可以把明度对比调式大体划分为以下九种: 高长调具有积极的、明快、强烈、清晰的效果; 高中调具有明朗、轻松的效果; 高短调具有淡雅、柔和、明亮的效果,象征女性; 中长调稳健、沉着、有坚强的,男性的,丰富的效果; 中间中调神秘、有含蓄丰富的效果; 中短调沉着、含蓄、模糊而丰富; 低长调较强烈,有爆发性,具有威严和庄重感; 低中调低沉、具有苦恼和苦闷感; 低短调则幽暗、沉闷、忧郁、缺乏生气。 色彩的设计构成实践上,明度对比的恰当与否,是决定色彩搭配的明快感、清晰感、以及心理作用的关键。既要重视无彩色的明度对比的研究,更要重视有彩色之间的明度对比的研究,注意检查色彩的明度对比及其效果,这是应掌握的方法。 纯度对比 色彩之间因鲜浊程度差别而形成的对比叫纯度对比。 纯度对比是指较鲜艳的色与模糊的浊色的对比。在孟塞尔色立体中,与中心轴平行的纵向同一行色,表示着不同明度同纯度系列;与中心轴垂直的横向同一行色,表示着相同明度不同纯度系列。纯度对比可以体现在单一色相的对比中,同色相可以因为含灰量的差异而形成纯度对比;也可以体现在不同色相的对比中。 可以用以下方法改变一个色彩的纯度: 加入无彩色:纯色混合白色可以降低其纯度,提高明度,同时色彩变冷。各色混合白色以后会产生色相偏差,色彩感觉柔和,轻盈,明亮。纯色混合黑色,降低了纯度,又降低了明度,同时色彩变暖。各色加黑色后,会失去原来的光亮感,而变得沉稳、安定、深沉。加入中性灰色,会使色味变得浑浊,相同明度的纯色与灰色相混,可以得到不含明度和色相变化的不同纯度的含灰色,具有柔和、软弱的特点。 加互补色:加入互补色等于加进深灰色,因为三原色相混合得深灰色,而一种色彩如果加它的补色,而其补色正是其他两种原色相混所得的间色,所以也就等于三原色相加。如果不是原色,在色相环上看,任何一种色具有两个对比色,而它的补色正是这两个对比色的间色,也就等于三个对比色相加,也就等于深灰色。 加入其他色:一个纯色加入其他任何有彩色,会使其本身的纯度,明度,色相同时发生变化。同时,混入的有彩色自身面貌特征也发生变化。 如果一个画面的色彩构成中面积最大的色彩体系是高纯度色,并且画面上包含有低纯度色存在,这样的色彩构成即形成纯度的高强对比。我们知道,色彩的纯度变化体现了色彩的性格特征,容易影响到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由于构成各色的纯度倾向和纯度对比的程度不同,对视觉的作用与感情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 高纯度色的色相特征明确,有力、艳丽、生动、活泼,对视觉刺激的效果强,对心理情感作用明显,但容易使人疲倦,不能持久注视。低纯度的色相则特征较弱,含蓄,对视觉刺激的效果柔和,注目程度低,能持久注视,大自然丰富细腻的色彩变化体现了纯度对比的平和特点。一个画面色彩纯度对比不足时,会出现灰暗、郁闷、单调、软弱、含混等效果;纯度对比过强时,则会出现生硬、杂乱、刺激、眩目等不好的感觉。 在画面色彩的配置上,要加强一个色彩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单纯依靠色相对比,会使画面色彩关系混乱嘈杂,相互排斥,相互削弱,形成跳跃、喧闹的效果,造成色彩的噪音,如果想突出某一主色,自然要用其他色彩的纯度去衬托主要色彩,使色彩纯度对比主次分明。 冷暖对比 色彩之间因为冷暖差别形成的色彩对比称为冷暖对比。 人的感觉器官会对不同的色彩会产生温暖或寒冷的感觉,这种感觉差异主要靠色相特征 来实现。一方面是自然界温度变化的色彩表现,如阳光、火焰、月色、冰雪等色彩差异;另一方面是人类长期生活经验和印象的积累,感觉器官对自然现象的感受以及产生的心理变化之间下意识的联系,导致如同条件反射一样,视觉与触觉的感受,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而产生各种心理变化,视觉变成了触觉的先导,看到红橙色光都会联想到火焰、太阳,心理上会产生温暖和愉悦感。看到蓝色,同样产生联想会产生寒冷的感受。伊顿把冷暖色用一些相对应的名词来表示,如暖色:不透明、刺激、日光、浓密、土质感、近旁、重的、干燥;冷色用透明、镇静、阴影、稀薄、空气感、遥远、轻的、潮湿等来形容。 从人的色彩心理效应上把色相环上的红、橙、黄系列定为暖色系,其中橙色是最暖的色彩;把绿、青、蓝系列定为冷色系,蓝青色为最冷的色彩。橙色与蓝色是补色对比中冷暖差异最强的色彩关系。由于任何色彩加白后明度提高而色相变冷,加黑后明度降低而色相偏暖,所以在无彩色系中,把白色称为冷极,把黑色称为暖极。孟赛尔色彩体系与奥斯特瓦德色彩体系中色彩越是靠近色立体上部越冷,越靠近下部越暖。 色彩的冷暖概念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同一色彩处于不同的色彩环境会表现出不同的冷暖倾向。如玫瑰红要比紫罗兰显得暖一些,但和大红比则显得冷。 三、影响色彩对比的因素 1、面积与色彩对比 无论是色调的形成还是色彩主次关系的调整,色彩的面积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一种色彩或以这种色彩为主构成的色调在画面中占有最大面积时,画面的色调就随之形成。要改变一幅作品的色调,最基本的手段就是改变色彩占有的面积。 面积对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块的相对色域,恰当的说面积对比就是一种比例对比。 a、 面积与色调 以色相面积差别形成的色调(红色调、黄色调、绿色调等); 以明度面积差别形成的不同明度调(高明度调、中明度调、低明度调等); 以纯度面积差别形成的不同纯度调; 冷暖调。 b、 色彩对比与面积的关系 相同色彩的面积对比: 面积相同,对比效果弱 面积差别越大,对比效果越强 不同色彩的面积对比: 面积相同,对比效果强烈 面积差别越大,对比效果越弱。 2、形状与色彩对比 在心理学上,把由一种感觉引起的另一种感觉,称为共感或副感觉。如:当见到某种色彩时,会联想到某种味觉感觉。色彩的形状感也是色彩的副感觉之一。伊顿认为红、黄、蓝三原色恰好与正方形、三角形和正圆形符合。正方形象征着物体的稳定与重量,有一种实在感,红色饱满、浓郁的视觉特征符合正方形的安定、重量与充实,红色具有扩张感,正方形的四个内角就象指向四方的箭头一样,正方形同样具有扩张性。三角形在这三个形体中明显的瘦削、锐利、份量最轻、富有刺激性;黄色的特征是明亮醒目、锐利快速,在三原色中,黄色是最富有刺激性的颜色。圆形在所有形状中最为详和,使人感到轻快、流畅、飘浮,并且没有紧张感;蓝色使人想到天空、大海、空气和水,这与轻快流畅、轻松飘浮的圆形相吻合。 三原色的形状共感一经确定,作为间色的橙、绿、紫的形状也就应运而生:橙色为介于 正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梯形;绿色为圆与三角形之间的球面三角形;紫色为介于正方形与圆形间的椭圆形。在一副作品中,形状和色彩的表现特性应是同时发生的,也就是说,形状和色彩的表现力应该是相辅相成,从特定的色彩同相应形状的类似关系中得出:当色彩和形状在表现中相一致时,它们的效果就是加法,当然这种一致性只是相对而言,如果一副作品是由色彩来决定表现力的话,就应该从色彩上着手去发展它的开形状,而一幅强调形状,结构的作品,则应该从形状中引申出来。 3、位置与色彩对比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进行比较才能称为对比,由于对比着的色彩在平面和空间中都是处于某一位置的,因此,对比效果不可避免地要与色彩位置发生关联,这种位置关系可分为上下,左右,远离,邻近,接触,切入,包围等。在保持双方色彩一切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位置远时对比弱,接触时对比强,切入时更强些,一色包围一色时最强。 色彩本身的份量感和运动感决定其在画面中的位置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效果;颜色相互之间的关系(距离)不同,色彩效果不同;差异越大的颜色,距离越近,会产生相互排斥的张力,对比效果越强;差异越小的颜色,距离越近,会产生相互吸引的亲和力,对比效果弱。 4、数量与色彩对比 数量对色彩对比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一为同一画面上究竟有多少种颜色; 二为同一颜色究竟有多少类形体; 三为同一颜色、同一形体有多少数量。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 复习巩固上课所讲内容,根据色彩对比的原理来进行相关作业练习; 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查询色彩构成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教室、课本、多媒体设备。 教学参考资料 1、赵国志编,《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2、陈重武 编著,《新色彩构成》,天津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教学后记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对色彩对比的原理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灵活运用色彩的对比原理来进行构图,达到了教学目的,完成了教学要求。 第五章 色彩调和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色彩的调和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并要求在实际设计过程种有意识地运用各种调和方法,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课时安排 3课时(1课时讲授,2课时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色彩调和的原理及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色彩调和的原理 1、 从色彩视觉的生理角度讲,互补色的配合是调和的。 因为人在看到某一色彩时,总是欲求与此相对应的补色来取得生理平衡。伊顿说:“眼睛对任何一种特定的色彩,同时要求它的相对补色,如果这种补色还没有出现,那么眼睛会自动的将它产生出来。”正是靠这种生理现象,色彩和谐的基本原则中才包含了互补色的规律。 2、 在视觉上,既不过分刺激,又不过分暧昧的配色才是调和的。 配色就好象谱曲,没有起伏的节奏,则平板单调;一味高昂紧张,则杂乱反常。配色的调和取决于是否明快,过分刺激的配色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紧张和烦躁不安。 3、 由于人生活在自然中,来自自然色调的配合和连续性,就成为人视觉色彩的审美习惯和经验。 自然界中景物的明暗、光影、强弱、冷暖、灰艳、色相等色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都有一定的“自然秩序”,即自然规律,其变化是有秩序、有节奏,非常和谐的。 4、 配色调和与色相、明度、纯度和面积等有关。 二、色彩调和的类型 1、 同类调和 同类调和是在同类色相的色彩中,通过明度或纯度的变化来构成画面。同类调和也是最基本的调和法则,凡是同类色的配色都很容易达成调和。 2、 近似调和 近似调和是指色彩对比在相邻的色相范围内进行,就能获得色彩调和。与同类调和相比,近似调和除了明度、纯度的变化外,还有小范围的色相变化。 同类色虽然容易达成调和,但掌握得不好,会有单调平淡之感,近似调和有色相的变化,可以丰富画面,又因这种变化只在近似色中产生,不会造成过分的视觉跳跃。用近似调和对色彩进行归纳、调整,对治理画面色彩的散乱和把握画面中的非主题对比是比较有效的。 3、 同一调和 同一调和是一种弱对比调和。同一调和使色彩调和的范围从同类色、近似色扩展到包括 互补色在内的所有色彩,同一调和法的运用,使互不相容的对比色彩有可能协调到一起。 同一调和的方法: 同一调和法就是在相互对立的两色中共同添加某一颜色作为媒介色,来减弱原有色彩的对比强度,达成调和的目的。 a、 加白色调和:在强烈刺激的色彩双方混入白色,使其明度提高,纯度降低,刺激力减弱,混入的白色越多调和感越强。 b、 加黑色调和 c、 加同一灰色调和 d、 混入同一原色调和 e、 混入同一间色调和 f、 互混调和 4、 分割调和 分割调和有称为间隔调和,是在两种对立的色彩之间建立起一个中间地带,来缓冲色彩的过度对立。 同一调和和分割调和都可以在所有的色彩之间运用,不同的是同一调和需要在相互对立的色彩中混入媒介色,从而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原有色彩的纯度和特性,以对立色彩双方各自作出让步来达成和谐,这一调和法处理不当,容易失去画面原有的力度;而分割调和可以不改变色彩的任何属性,因而处理得当既可以加强,又可以减弱画面原有的强度、力度、个性,也利于控制画面的色调。 5、 面积调和 通过增减对立色各自占有的面积,造成一方的较大优势,以它为主色调来控制画面,达成调和,因而面积调和也称为优势调和。 a、 在同纯度情况下,大面积处主导,小面积处诱导。 b、 大面积灰色,其小面积纯色处主导,因为灰色无色相。 c、 面积等量时,其色相应向同类色靠拢。 d、 面积等量时,其纯度差应加大。 e、 采用补色时,应用一间色来缓解其冲突,或降低其中一色的纯度,使其处于被诱导的地位。 6、 秩序调和 a、 渐变的秩序 b、 重复的秩序 c、 方向的秩序 教学方法: 讲授法,作业练习法。 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 复习巩固上课所讲内容,并通过手绘作业的方法巩固所学的构成方法,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色彩的调和与对比的应用; 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查询色彩构成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教室、课本、多媒体设备。 教学参考资料 1、赵国志编,《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2、陈重武 编著,《新色彩构成》,天津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教学后记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以上所讲到的色彩调和方面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一系列有意识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巩固,能够理性地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原理,综合运用各种色彩知识来进行构图,达到了教学目的,完成了教学要求。 第五章 色彩的混合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色彩的混合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并要求在实际设计过程种有意识地运用色彩混合方法,完成一幅空间混合作业。 课时安排 3课时(1课时讲授,2课时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色彩混合的原理及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 原色、间色和复色 1、 原色 原色,是混合产生各种色彩的最基本的色,是任何色彩无法调制出来的。也称为一次色。 色光三原色:朱红光、翠绿光、蓝紫光。 色料三原色:红(品红或玫瑰红)、黄(柠檬黄)蓝(湖蓝)。 2、 间色 间色,是两种原色的等量混合。在伊顿的十二色相环中,间色处于两种原色之间。间色也称为二次色。 橙色处于黄与红之间,系黄与红的等量混合;绿色处于黄与蓝之间,系黄与蓝的等量混合;紫色处于蓝与红之间,系蓝与红的等量混合。 3、 复色 复色,在间色的基础上产生,是两种间色或三原色的适当混合。复色也称为再间色或三次色。如:橙与绿混合成橙绿,呈黄灰色;橙一与紫混合成橙紫,呈红灰色;绿与紫混合成绿紫,即蓝灰色。凡是复色都含有三原色的成份,都呈灰性色。三原色的等量混合即呈中性灰色。三原色的各种不同比例的混合就能产生出千变万化的色彩来。 二、 色彩的混合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混合在一起,构成与原色不同的新色,称为色彩的混合。 1、 加色混合法 加色混合也称为色光的混合,即将不同的色光混合到一起,产生新的色光。其特点是将相混合的色光的明度相加,混合的色光的成份越多,所得到的新色光的明度越高,将等量的原色色光混合,就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灰色;将所有的色光加到一起(三原色色光都为最大值),就可以得到白色。 2、 减色混合法 减色混合也称为颜料混合,即将不同的颜色混合到一起,可以得到新的颜色。其特点是当混合的颜色越多,或者混合的次数越多,所得到的颜色就越灰暗,将所有的颜色混合到一 起,就可以产生黑色。 3、 旋转混合 在圆形的转盘上绘制色块,并使其高速旋转,就会产生色彩混合现象,我们称之为旋转混合。 4、 空间混合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并置,在一起,通过一定的空间距离,在人的视觉内达成的色彩混合称为空间混合。 旋转混合和空间混合并不是真正的色彩混合,而是通过人们先看到的颜色的视觉残留,加载到后看到的颜色上所产生的视觉混合,这两种混合方式不会使色彩的明度变亮或者变暗,而是取参与混合的颜色的明度的中间值,所以也被称为中间混合。 教学方法: 讲授法,作业练习法。 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 复习巩固上课所讲内容,并通过手绘作业的方法巩固所学的构成方法; 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查询色彩构成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教室、课本、多媒体设备。 教学参考资料 1、赵国志编,《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2、陈重武 编著,《新色彩构成》,天津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教学后记 通过本系列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以上所讲到的色彩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一系列有意识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巩固,能够理性地运用色彩学原理,综合运用各种色彩知识来进行构图,达到了教学目的,完成了教学要求。
本文档为【色彩构成教案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90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3KB
软件:Word
页数:47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7-09-29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