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

举报
开通vip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知识解读】 1、组成:指物质含有哪些元素。如,由电解水试验可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结构:指物质一个分子中有几个原子及原子相互的结合方式。如图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知识解读】 1、组成:指物质含有哪些元素。如,由电解水试验可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结构:指物质一个分子中有几个原子及原子相互的结合方式。如图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 的,如图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 所以,虽然他们组成相同但是结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决定 决定 用途与制法 性质与变化 组成与结构 4、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 变化物质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知识解读】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以根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中考中,常考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家熟悉的例子。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 - 1 - 正在或已经发生。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化,则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同时要注意,一些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密度、气味、味道等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首先,判断描述的是变化还是性质,如果描述的是性质,再假设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则描述的是化学性质;如果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或不能发生变化,则描述的是物理性质。 三、绿色化学(热点)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原料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常见的污染: 第二节 化学之旅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实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进行实验等)、获的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环节 二、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知识解读】 1.实验现象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直接观察感觉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实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而得到的。 2.在描述时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不能混淆,常见的是现象中有结论,尤其是在描述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3.“白烟”是由固体小颗粒组成的,“白雾”是由小液滴组成的。在现象描述时不能将二 - 2 - 者混淆。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化学常用实验仪器(重点) 记住下列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形状和主要用途,了解它们的使用范围操作方法以及使用 时的注意事项。 1、试管 用途:主要用于少量的液体与液体、液体与固体之间的反应,也用于对液体加热和收集少 量气体。 使用注意事项: ?夹持试管时,试管夹、铁架台铁甲,从 试管底部套入,夹在距试管口1/3—1/4处。 ?向试管中加药品时,如果没有指明药品 用量时,固体颗粒颗粒状药品取1--2粒,粉 末状药品用量以盖住试管底部为宜,液体药品 取1-2ml。加热时,试管内的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对试管加热前,要搽干外壁的水珠,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对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向上,与水平方向成45度夹角,试管口不能对准自己或他 人,以免液体飞溅伤人。 ?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产生的水倒流到试管底,使试管破裂)。 ?试管可以直接加热。 2、烧杯 用途:常用作盛装液体,用作反应容器、配制溶液、加热液体 使用注意事项: ?烧杯不能直接加热,加热时必须垫上石棉网。 ?配制溶液时,要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不能碰到 烧杯底或烧杯内壁。 ?倾倒液体时,要从烧杯尖嘴处倒出。 3、酒精灯 用途:是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药品等。 使用注意事项: ?用完酒精灯要盖上灯冒,防止灯芯酒精挥发。 - 3 - ?酒精灯 ?滴瓶上的滴管必须与滴瓶配套使用 - 4 - 7、集气瓶(瓶口是磨毛的-----玻璃部件直接连接时,接触部位 一般都要做磨砂处理) 用途 ?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的气体 ?也可用于进行某些 物质和气体的反应。 使用注意事项:储存气体时,储存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时, 集气瓶要正立;储存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时,集气瓶要倒立。 8.广口瓶 (内壁是磨毛的) 用途: 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 使用注意事项:取用药品时,瓶塞要倒立在桌面上 9、细口瓶 用途 用于盛放液体试剂 使用注意事项:?棕色的细口瓶用于盛装需要避光保存的物质如 硝酸银溶液。 ?存放碱溶液时试剂瓶应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 ?取用药品时,瓶塞要倒立在桌面上 10、漏斗 用于向细口容器内注入液体或用于过滤装 置。 11、长颈漏斗 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 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 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 12、分液漏斗 主要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且密度不 同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液体,可控制液体的用量 13、试管夹 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使用时从试管的底 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14、铁架台 用于固定和支持多种仪器, 常用于加热、过滤 等操作。 15、燃烧匙 装固体药品做燃烧实验,可以直接加热。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重点、热点) 1、药剂的取用: “三不准” ?不准用手接触药品 ?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 ?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 - 5 - 闻气味,要用扇闻法闻药品的味道。 注意:已经取出或用剩后的药品不要再倒回原试剂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交回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的容器 B:浓硫酸的稀释 由于浓硫酸易溶于水,同时放出大 量的热,所以在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倒入水中,切不可 把水倒入浓硫酸中(酸入水) C: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固体物质的配制过程: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用到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液体物质的配制过程 :计算、量取、溶解 用到的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提示:称量药品时,固体药品用天平称质量;液体药品用量筒量体积) 4、过滤: 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 一定用过滤方法)如粗盐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分离。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指?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指?盛待过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 - 6 - 纸边 ?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5、蒸发与结晶 A、蒸发是浓缩或蒸干溶液得到固体的操作,用蒸发皿、玻璃棒、酒 精灯、铁架台; 注意点:?在蒸发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液滴飞溅。?当出现大量 固体时就停止加热,用蒸发皿的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干。?使用蒸发皿应用 坩埚钳夹持,后放在石棉网上。 B、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的物质?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 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较大的,则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6、仪器的装配时, 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7、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先将导管浸入水中,后用手掌紧捂器壁(现象: 管口有气泡冒出,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8、玻璃仪器的洗涤 如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如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清洗干净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仪器内壁上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9.常用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A:使用酒精灯时,不慎而引起酒精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酸液不慎洒在桌上应用湿抹布擦净,沾在皮肤上应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碳酸氢钠溶液。 C:碱溶液不慎洒在桌上应用湿抹布擦净,不慎洒在皮肤上应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10.气体的制取、收集 A.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 a.反应物是固体且需要加热 注意事项:?添加药品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酒精灯内酒精, 不得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3,多于酒精灯容积的2/3,要用酒精灯外焰加 热。?铁架台铁夹由试管底部套入,夹在距试管口1/3-1/4处?药品要 平铺在试管底部。?加热前要擦干试管外壁的水珠,且要先预热后集中 试管底部加热。?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 ?如果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 气,要在试管口放一团蓬松的棉花,防止粉尘随氧气进入导管,导致水 槽里的水因溶有高锰酸钾而变红。 b.反应物至少有一种是液体,且不需要加热 注意事项: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 - 7 - 从长颈斗中逸出) B、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排水法 适用于难或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 应的气体,导管稍稍伸进瓶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气体由短管(c)导入,空气由长管(b)排出。 ?用作洗气装置 11、气体的验满: O2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证明O2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 CO2的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证明CO2的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 该装置的一些替代装置: - 8 - 第二单元 水和溶液 第一单元 水分子的运动 一、微粒观点 1、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3、微粒之间有空隙 【知识解读】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指分子、原子、离子,它们的体积质量都很小,肉眼看不见。灰尘满天,就不能说微粒在不断运动,原因是灰尘肉眼看得见,是固体小颗粒,不是微粒。 2、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与压强有关: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如热胀冷缩;压强越大分子间的间隔越小,如:空气加压压缩,体积减小。 3、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是,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知识解读】 1、从微观角度把握概念:纯净物里只有一种分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构成的 2、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判断:?自然界中的物质、食品饮料、溶液、合金都是混合物;纯净物一般都是按化学名称命名,即根据名称可知道其组成。?纯净的空气是混合物,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自然界中的水是混合物,只有说“水”“纯净水”“蒸馏水”时才是纯净物。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 水的净化方法有: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吸附(除去悬浮在水中颗粒较小的杂质)、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消毒杀菌。 【知识解读】 1、沉降包括静置沉降和吸附沉降。净水过程中先静置自然沉降后,再加明矾进行化学沉降。 2、明矾:吸附水中的悬浮的杂质而沉降;活性炭:吸附水中细小的杂质。氯气、漂白粉:消毒杀菌 3、吸附、沉降、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使浑浊的水变清澈,但是不能除去溶于 - 9 - 水的杂质;要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要用蒸馏法。 4、蒸馏与蒸发的区别:蒸馏和蒸发都是分离提纯混合物的常见方法。蒸发是加热煮沸将水蒸干,目的是得到可溶性固体(即溶质);蒸馏是加热煮沸并把水蒸汽冷凝,目的是得到蒸馏水。 5、饮用水:纯净水——长期饮用降低免疫力;矿泉水——矿物质适中,才是健康水;自来水——含天然水中有益矿物质,是健康水。但是,自来水要煮沸才能饮用。 四、硬水和软水: 硬水:只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只含有少量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知识解读】 1、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服,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净衣服;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的还可以引起锅炉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2、硬水与软水的鉴别:取样,分别滴入肥皂水。泡沫少且有白色垢状物出现的是硬水;泡沫丰富且没有白色垢状物出现的是软水。 3、硬水软化:加热煮沸,蒸馏、离子交换法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 一、水的分解—电解水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 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3(、气体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带火星 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负极产生 的气体,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罩在火焰上方的 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为:2H2O2?+O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知识解读】 1(反应的微观过程: 分解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 10 - 由电解水微观过程可知:?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 分子。?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即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 成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发生 改变的是分子的种类;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2、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 3、现象要点:“正氧负氢”—争养父亲;“氢二氧一”—V氢气:V氧气=2:1。描述体积比时 要注意比例顺序。 4、在实验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主要原因是:a.由于氢气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大;b.在电解水过程中会有副反应发生,消耗了氧气,使氧气的体积比理论值低。 5、电解水,是将电能转化为氢气的化学能。 二、水的合成—氢气燃烧 1(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H2+O2O 2(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知识解读】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3(化学变化只是研究分子与原子之间的相互转化。其余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4、关于原子的结构 - 11 -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里含有带电微粒,但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它们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恰好完全中和。 ?原子核中,一定有质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一种氢原子,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同种元素的原子有 很多种,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是中子数不同。如氢 原子有三种,分别叫氕、氘、氚其结构如图: ?原子中,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 ?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一个质子的质量?一个中子的质量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热点) 【知识解读】 1、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1-20号元素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个数为2、8、8。 2、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时(只有一个电子层时,电子数为2个),原子很难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称为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都是属于8电子的稳定结构(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3、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金属元素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4、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三(离子(重点) 1(定义: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 3(离子的形成如图 piēdāochuān - 12 - 4(离子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知识解读】 1(离子所带的电荷标在元素符号(原子团符号)的右上方,且电荷数在前,电性在后。如果离子只带一个单位的电荷时,电荷数1省略不写。如,阳离子:Na、Mg、Al、NH4;阴离子:Cl、SO4等。 2(原子与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3(原子与离子之间通过得失电子而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中子不发生得失。 四(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子(碳12)的质量的1/12(约1.66x10-27kg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单位:无、或为1) 2(表达式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五(元素周期表简介(热点) 1(元素周期律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并发明了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一个周期(最外层电子 数由1-8);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目相等) 3(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在元素周期表中,一种元素占一格,其内容如图所示: -2-+2+3++ - 13 -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溶液的概念及特征(重点)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 的混合物 均一性: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相同 特征: 稳定性:条件不改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出来 混合物:至少含有两种成分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经常是比较快的溶液 用途 对动植物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 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 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条件: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 乳浊液 特征:不均一,不稳定,混合物 乳化: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形成 稳定的乳浊液 二(溶解时,吸热、放热现象 溶解放热,所得溶液温度升高的物质有: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浓硫酸 溶解吸热,所得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有:硝酸铵固体 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三(溶液的性质 ?常见的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原因是它们溶于水要发生电离,产生能自由移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如氯化钠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NaCl=Na+CL;硫酸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 ?少量溶质溶于水中,形成得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有色的溶液 蓝色溶液(含Cu):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浅绿色溶液(含Fe):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黄色溶液(含Fe3+):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2+2+ + - - 14 - 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四(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重点、难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 m溶质 m溶液×100% m溶质(m溶质,m溶剂) ×100% (2)应用: ?溶液稀释: 方法:加入溶剂; 特点:加入溶剂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即: 加入溶剂前溶质质量,加入溶剂后溶质的质量 m浓?a% (m浓,m加水)?b% 稀溶液的质量=浓溶液质量+加入的溶剂质量 ?溶液浓缩: 方法一:加入溶质 特点:溶剂质量不变即: 加入溶质前溶剂质量,加入溶质后溶剂的质量 M溶液(1,a%),(M溶液+M加质)b% 浓溶液质量=稀溶液质量+加入溶质质量 方法二:蒸发溶剂 特点:溶质质量不变即: 蒸发溶剂前溶质质量,蒸发溶剂后溶质质量 M溶液?a%,(M溶液—M蒸发的溶剂)b% 浓溶液质量=稀溶液质量—蒸发的溶剂质量 3溶液配制:a.、计算;b.、称量;c.、溶解。 ? - 15 - 第三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 气的成分 一(空气的组成 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 氮气 N2 78% 二氧化碳 CO2 0.03% 氧气 O2 21% 稀有气体0.94% 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 【知识解读】 (1)空气中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要注意“体积分数”或“占空气总体积的”字眼。一般情况下,气体和液体的量都用体 积来表示,而不用质量来表示。 【中考在线】 1.(08,宜昌)空气中体积分数最高的是( ) A(氮气 B. 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二(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测定 1(燃烧物的选择:能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且没有气体生成。常用铜丝、红磷、白磷来除去气体中的氧气。 2(用加热铜丝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原理:2Cu+O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红色的铜丝变为黑色;冷却到室温后,注射器内空气体积减少到原来的4/5。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该实验证明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该实验证明,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能与铜丝反应。 该实验要注意: ?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铜丝必须过量,且卷成螺旋状,以保证于试管中空气里的氧气与铜丝充分接触,并能把空气中的氧气全部耗尽。?该实验所用的硬质玻璃管不可太细太短,防止加热时橡皮管被烤焦。?要反复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以保证于试管中空气里的氧气与铜丝充分接触。?铜丝必须被加热到红热状态,即保证把温度加热到反应所需要的温度。?加热时间要足够,保证铜丝与氧气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要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读取反应后注射器内空气的体积。 - 16 - 如果不同的实验者之间所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相差太大的原因: ?装置漏气,结果偏大。?铜丝用量不足,结果偏小。加热温度达不到反应温度,结果偏小。?反应不充分,结果偏小。?反应结束后,没有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开始读数,结果偏小。 用该实验代替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优点:不会导致环境污染。 3(通过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 实验原理:4P+5O2O5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总容积的1/5。 实验结论:a. 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b. 该实验证明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c. 该实验证明,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不易溶于水。 该实验应注意:a.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气密性不好装置漏气,所测结果会偏大;b.红磷要过量,否则不能将集气瓶内的氧气耗尽,结果偏小;c.点燃红磷后,塞瓶塞动作不要太慢,否则红磷燃烧释放出的热量将瓶内部分空气排出,致使结果偏大;d.要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否则结果偏小;e.最好实验前,导管里先注满水。 该实验的一些变形实验: 三(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热点) 1(1775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首次用自制的天平定量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发现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2(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氧气的沸点比氮气高,氮气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就是液态氧气。流程: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4(氮气: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通常情况下不能和其它物质反应。用途:?工业上生产硝酸和化肥;?食品包装时,常充入氮气作防腐剂;?液氮常作制冷剂。 5(稀有气体: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又叫作“惰性气体”。用途:?由于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填充在灯泡中,用于制造霓虹灯等多种用途电光源;?可用于焊接金属 - 17 - 的保护气。 四(空气质量日报(热点) 1(空气质量日报的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重点) 1(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目前发现的化学元素有一百余种,由原子结构中的质子数决定。 2(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及其含义 元素符号书写时应注意: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元素的意义: ?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H—表示氢元素,Fe—表示铁元素 ?微观意义表示该元素的原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Fe—表示一个铁原子 ?如果该元素的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则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由该元素组成的单质:Fe—表示单质铁,但是H就不能表示氢气,因为氢气不是由原子构成而是由分子构成的。 【知识解读】 1(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的。同种元素的原子有多种,它们的质子数都相同,不同的是中子数。如碳元素原子有两种C-12和C-14,它们质子数都是6,但是C-12有6个中子而C-14有8个中子。 2(元素即指该元素呈电中性的原子,也包括由该元素原子所形成的离子。 3(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例 如:分子和原子团,NH3与钠原子Na它们都是10个质子。 4(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只能组成物质而 不能构成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 分子、原子是微观概念,既有种类也有个数,说构成。 5(元素分类:金属元素(有“钅”旁,汞-Hg除外)、非金属元素(有“石”旁和“气”字头)、稀有气体元素(也是“气”字头)。 6(一般情况下,金属元素单质为金属,有“石”旁的元素的单质常温下是固体非金属单 - 18 - 质,有“气”字头的元素的单质常温下为气态,即气态非金属单质或稀有气体。 7(元素的存在:地壳中的元素:O、Si、Al、Fe、Ca;海水中:O、H、Cl、Na、Mg;人体中:O、C、H、N;空气中:N、O; 8(元素与人体健康: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症或佝偻病;缺碘,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缺锌,智力发育不良; 二(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知识解读】 1(单质、化合物都是纯净物,定义中不能少“纯净物”。例如:“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 2(单质一般都按元素名称命名:氢气、铁等;化合物一般为“x化x”、“几x化几x”或“x酸x”。 3(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3.化合价(重点、难点) 化合价:表示一种元素的原子能够跟其它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比例。 【知识解读】 1(所有原子都有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为8,只有一个电子层时,电子数为2。)的趋势。当两个原子相互化合时,通过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的方法,结合在一起达到稳定结构。如图所示: 一般,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少于4,易失电子;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多于4,易得电子。 - 19 - 所以易失电子的金属原子与易得电子的非金属原子化合时,常常通过得失电子结合成化合物;易得电子的非金属原子之间相遇时,由于获得电子能力差距不大,一个原子不能从另一个原子里彻底获得电子,所以就只有采用共用电子对的方式结合成化合物。 2(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得失电子数目或共用电子对数目有关。 注意:?单质的化合价规定为零。?同一元素,可能具有多种化合价。 3(化合价的书写: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的正上方,且符号在前数值在后,与离子符号书写相反。例如,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表示为: 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表示为: 4(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即得失电子数相等。计算化合价时,要用元 素化合价乘以该元素原子个数。 例1:计算硫酸中 例2:计算KMnO4中Mn的化合价。 这是根据已熟记的化合价计算未知或具有可变化合价的元素的化合价。方法是先设需要计 算的元素的化合价为x,然后再化学式上标出已知和未知化合价,最后根据化学式中各元素 化合价代数和为0列出方程解答。 解:设KMnO4中Mn的化合价为x: (+1)+x+(-2)x4=0 解得x=+7 答:KMnO4中Mn的化合价为+7价 四(物质组成的表示---化学式(重点、难点)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知识解读】 化学式的书写 1(知识准备: ?熟记1-20号元素符号 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1)x2+(+6)+(-2)x4=0 ; - 20 - ?熟记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注意:+2价的铁离子读作:亚铁离子,+3价的铁离子读作:铁离子。 2(化学式书写的原则: ?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正价在前,负价在后,或先读后写。 ?原子个数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个数为1时省略不写。如二氧化碳化学式写成C1O2就是错误,应写成CO2 ;原子团个数多于1时,要用括号把原子团符号括起来,再在括号的右下角写上个数,如,氢氧化钙化学式写成CaOH2就是错误,应写成Ca(OH)2 3(化学式的书写规律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一般都是单质,其微观图如图所示: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铁—Fe;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单质碳—C、硫磺—S、红磷—P、晶体硅—Si;稀有气体:氦气—He、氖气—Ne。(除气态非金属单质外,常见单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要表示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种类与个数。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其微观图,如图所示: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气态非金属单质(双原子分子):氧气—O2、氢气—H2、氮气—N2、氯气—Cl2;常见的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二氧化碳—CO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一个碳原子构成的,五氧化二磷—P2O5,表示一个五氧化二磷分子是由两个磷原子五个 - 21 - 氧原子构成的。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是的写法: a(根据分子结构写化学式:数出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个数,记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值得注意的是元素符号排列顺序:正价在前,负价在后。例如: 表 有两个黑色圆球、四个灰色圆球,表示一个分子中有两个氮原子、四个氧原子,且氧元素为负价排后,所以其化学式为N2O4 b(根据物质名称书写化学式:书写顺序与读的顺序相反,例如,二氧化硫,由其名称就知道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有一个硫原子两个氧原子,写化学式时书写顺序与读的顺序相反,即硫1氧2:SO2 注意: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又叫分子式,分子式中的原子个数不能约分:N2O4就不能约分成NO2,前者是四氧化二氮,后者是二氧化氮,表示两种不同硫酸的物质。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表示该物质中原子的种类和各原子个数的最简整数比。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都是属于化合物,其微观图如图所示: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一般情况下,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都是由离子构成的。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书写:一般都是根据化学名称进行书写。书写步骤如下: a(根据物质名称,确定该物质是由哪些微粒构成,即里面 含有哪些元素和原子团。以硫酸铁为例:根据名称知道是由铁 离子和硫酸根原子团构成的。 b(写出元素符号和原子团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c(排序:正价在前负价在后。 d(在符号的右下角标出数字,保证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方 法:对角线数值相等,但是要注意,数字必须是最简整数比。 注意: 化学式书写常见的错误就是,不考虑化合价,化学式中 化合价代数和不为零。 五.化学式的意义: 宏观(所有物质):?表示一种物质,H2O--表示水;?表示组成该物质的元素种类,H2O--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示氧原子 表示氮原子, 则下图中 - 22 - 微观: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表示物质的1个分子,H2O---表示1个水分子;?表示物质1个分子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H2O--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2和1个氧原子构成。b.有例子构成的物质:表示该物质中,个元素原子的个数比,C aCl2—表示氯化钙中,钙原子与氯原子的个数比为1:2 六(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 1(写在微粒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个数:?表示2个水分子 2(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表示1个水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 3(写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化合价:?表示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4(离子符号中,写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表示该元素或原子团所带的电荷数。 ?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七(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重点,必考)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知识解读】 根据化学式可以获得的信息:(以H2O、CaCO3为例) - 23 - 第三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一(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氧气的沸点比氮气高,氮气先从液态空气中蒸 发出来,剩下的就是液态氧气。 2(实验室制法 (1)选择制取氧气所需药品的思路 ?含氧元素?反应条件、操作简单易行?环保——生成物无污染 (2)用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原理: 注意:?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属于反应条件,写在双横线上放。 ?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 有发生变化的的物质。(“一变两不变”)?对催化剂的认识: 药品:过氧化氢(H2O2)溶液和二氧化锰(MnO2) 装置: 步骤: 查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 装药品二氧化锰; 制 加入过氧化氢制取 ; - 24 - 收 用集气瓶收集气体; 拆 拆卸装置. 注意事项 ?制取气体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 ?用排水法收集时,当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再收集; ?收集满气体的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原理: 药品: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颗粒 装置: 步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其实验步骤可以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 “茶”“庄”“定”“点”“收”“利”“息”)。 注意事项: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潮湿,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然后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 ?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里撤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到试管,导致试管炸裂)(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瓶密度比空气略大; 不易溶解于水; 有三态变化:液氧淡蓝色,固态氧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工业上,氧气储存于蓝色钢瓶中。 2(化学性质: (1)单质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氧化物。大多数单质都能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 - 25 - 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也能在纯氧中剧烈燃烧。原因是分子之间欲发生化学反应,其首要条件是分子之间接触碰撞。当它们在空气中燃烧时,由于空气中含量较多的是氮气分子,氧气分子的含量相对较少,它们与氧气分子碰撞的机会就较少,而在纯氧中,氧分子多,大大增加了碰撞机会。 ?铁丝燃烧时,集气瓶底先要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防止生成物温度过高溅落到瓶底炸裂集气瓶; 铁丝要弯为螺旋状 (2)一些化合物能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燃烧。充分燃烧后,化合物中的C元素转化为CO2、H元素转化为H2O、S元素转化为SO2。 ?一氧化碳燃烧: 2CO+O2(火焰淡蓝色) ?甲烷燃烧: CH4+2O2+2H2O(火焰淡蓝色) ?乙炔燃烧: 2C2H2+5O2+2H2O(火焰为黄色,有黑烟) ?乙醇(俗称酒精)燃烧:C2H5OH+2O2+3H2O(火焰淡蓝色) 点燃 二氧化碳+水 ?石蜡(主要含C、H,属于混合物)燃烧:石蜡+氧气(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明亮的环白色火焰,释放出大量的热:将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将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石蜡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气瓶内壁有水珠出现,向集气瓶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四(氧化物与氧化反应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可分为:剧烈氧化反应爆炸;缓慢氧化- 26 - 属锈蚀、食物腐烂变质、呼吸作用等。 第四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重点) 1(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知识解读】 (1)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反应剧烈。 (2)燃烧的反应类型: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3)燃烧的反应物:常见的燃烧都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反应,但是,不是所有的燃烧都一定有氧气参加。例如,镁就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钠能在氯气中燃烧: ,Na,ClNaCl (4)燃烧的反应条件:点燃 (5)燃烧的分类及燃烧的产物 注意 ? “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又叫“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 ? 要掌握含C、H、O等元素的燃料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例,写出乙炔(C2H2)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a(根据“常见的燃烧都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反应”可知,反应物应该是乙炔与氧气; b(根据“燃烧的反应条件是点燃”可知,乙炔燃烧的条件是“点燃” c(根据完全燃烧的产物,因为乙炔(C2H2)含有C、H,所以乙炔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 所以,乙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2+5O2+2H2O 2(燃烧的条件: ?物质具有可燃性 ?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即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知识解读】 (1)探究燃烧的条件 - 27 - ?操作: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现象:小木条能燃烧而石头不能燃烧; 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 ----物质具有可燃性。 ?操作: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蘸有酒精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 现象:蘸有酒精的小棉花团容易点燃,而蘸有水的小棉花团难以点燃; 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可燃物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 ?操作: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现象:在空气中的蜡烛能持续燃烧,而用玻璃杯罩住的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 ----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燃烧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燃烧的现象。 二(灭火的原理: 1(移走可燃物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知识解读】 1(灭火原理实质就是破坏物质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即可灭火。 2(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 (1) 移走可燃物可燃物: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管道煤气着火先关掉阀门,釜底抽薪等; (2)隔绝氧气:酒精灯用等冒盖灭,油锅着火用用锅盖盖灭,向着火的木柴上覆盖沙子,少量酒精燃烧用湿抹布盖灭等;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用水等大量的冷却剂灭火,用嘴将灯吹熄, (4)用灭火器灭火:?泡沫灭火器:可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而引起的一般火灾,不能用于扑灭电器火灾;?干粉灭火器:除了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用于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用于扑灭图书 档案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教师个人成长档案教师师德档案表人事档案装订标准员工三级安全教育档案 、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的火灾。 3(二氧化碳与灭火 (1)原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2)灭火器主要是用二氧化碳灭火,二氧化碳不能扑灭所有的火灾:如镁带燃烧就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 4(火灾处置、自救 (1)火警电话:119 (2)电器、管道煤气、天然气着火,首先要关闭电源或气阀。 (3)楼层着火,人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沿墙壁匍匐前进,脱离火灾区。 (4)室;2C+O2; 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供给量。 - 28 -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煤制成蜂窝煤、粉成煤粉;柴油机把柴油喷成雾状燃烧等。 四(爆炸及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O2 燃烧时,有淡蓝色火焰,常用作燃料。煤气主要成分是CO、H2O(制取方法:C+H2O2) (2)还原性:3CO+Fe2O2;CO+CuO2 常用于冶炼金属 (3)毒性:CO和人体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强200—300倍。而解离速度比氧气缓慢约3600倍。人吸入CO,后,血液就失去了输氧能力,导致CO中毒。吸入较多会缺氧而窒息死亡。 所以应注意:?点燃CO前,要检验CO的纯度,以防CO中混有空气、氧气,而发生爆炸。?冬天用煤炉取暖时,要保持良好的的通风和有效的排气通道,以确保安全。?在作有关CO的试验时,要做好尾气处理,以防污染环境。 - 29 -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 一(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知识解读】 1(化学变化的实质 (1)从宏观角度来看:有新物质生成,物质的种类发生了改变,但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2)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反应物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分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各种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 2(化学反应前后各种量的关系 3(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参加”两字,是指实际参与了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不包括反应后剩余的和反应前已有的物质的质量。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既包括反应物,也包括生成物。 (2)“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中的“各物质”不仅包括反应物或生成物中的固体、液体、也包括气体。 4(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不包括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质量守恒”,并不包括诸如体积等方面的守恒。实际上,化学反应前后“体积并不一定守恒”。 (3)质量守恒定律中的“质量”指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或者是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运用时不能遗漏反应物或生成物,尤其是不能遗漏气态物质。 (4)在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试验时,如果有气体参与反应,或反应有气体生成时,反应必须在密闭容器内进行。 (5)在化学变化中,提供的反应物不一定都恰好完全反应。 二(化学方程式(重点、难点) - 30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知识解读】 1(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原则:(1)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2)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2(化学方程式中包含的性质活泼的氧气”)。即反应物是单质与氧气,反应条件一般是“点燃”(Al、Cu除外),生成物是该单质对应的氧化物; ?可燃性化合物在氧气中燃烧,充分燃烧后,化合物中的C元素转化为CO2、H元素转化 为H2O、S元素转化为SO2(见第三章“第三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置换反应的特点就像“第三者插足”:活泼的单质将不活泼的单质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主要发生在金属之间。 ?复分解反应:互相交换成分。 (3)不熟悉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根据提供的化学反应事实书写化学方程式:如,镁带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炭黑和氧化镁:根据这句话,就能判断出反应物是:Mg、CO2;生成物是:C、MgO;反应条件是:点燃。 则化学方程式为:2Mg+CO?根据反应物书写:首先就要判断反应类型,根据该类型反应的规律,判断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如,写出乙烷(C2H6)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属于化合物在氧 气中燃烧。反应物是:C2H6、O2;生成物是:CO2、H2O;反应条件是:点燃。则化学方程式为: 2C2H6+7O2 2+6H2O) ?写出化学方程式中未知物的化学式:根据化学方程式中,数目都相同,缺少的原子就存在于未知物中。如,火箭工作中发生的反应为C2H8N2 + 2R == 3N2 - 31 - + 4H2O + 2CO2 ;其中R的化学式是 。 为避免出错,可用如下 表格 关于规范使用各类表格的通知入职表格免费下载关于主播时间做一个表格详细英语字母大小写表格下载简历表格模板下载 法: ?根据微观图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首先,根据图判断出图中各物质的分子个数,化学计量数就等于画出的分子个数(省去了配平);其次,弄清分子的结构,写出化学式,元素符号排列顺序按图示不变。如下图所示第一种物质:表示了两个分子,一个分子中有1个钠原子、1个氯原子、2个氧原子,即为2NaClO2(次氯酸钠)。 例,制取ClO2的反应过程示意图如下: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ClO2+Cl2) 三(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及有关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 ?表示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 例:2H2+O2O 表示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反应条件是点燃 读法: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时生成水 ?表示各物质之间的分子个数比(化学计量数之比) 例:2H2+O2O 表示参加反应的分子数:H2:O2:H2O=2:1:2 读法:每两分子的氢气和一分子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两分子的水。 ?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化学计量数×相对分子质量) 例:2H2+O2O 表示参加反应的质量比:H2:O2:H2O =2×(1×2):16×2:2×(1×2+16)=4:32:36=1:8:9 读法: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36份质量的水。 2(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原理: 2H2+O2O 分子个数比:2 :1 :2 物质质量比:4 :32 :36 质量计算: 2g 16g 18g 1g 8g 9g - 32 - 即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成正比,则只要知道化学反应中任一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就可以根据质量比,计算出其它物质的参与化学反应的质量。 (2)一般解题步骤: 例:实验室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25g,当大部分固体变红时,停止加热,冷却后称得残 留固体为21g,求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 ?解、设………解:设参加反应的氧化铜质量为x,则生 成铜的质量为21g-(25g-x)=x-4g ?写方程式……… CuO+H 2O ?质量比……… 80 64 已知、未知 x x-4g ?比例式……… ?解…………… x ,20g ?答…………… 答:参加反应的氧化铜质量为20g. ?审清题意,设未知量 ?正确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求出相关物质的质量比,并把相关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质量比的下边 ?列出比例式 ?求出未知量 ?简明地写出答案 可概括为:解、设、写方程式、质量比、已知、未知 、比例式、解、答 (3)注意事项: ?化学方程式必须书写正确 ?同一题目中不同未知量不能用同一字母表示 ?各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必须计算准确 ?各相关量必须写在对应物质化学式的下面 ?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的相关量必须是纯净物的(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质量) (4)常用换算计算式: ?气体密度 ?物质纯度 (g/L) - 33 - 第三节 化石燃料及其应用 一(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是由古代动植物埋在地层下,经过漫长的、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混合物。三大化石燃料的比较: 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三(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1(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空气的污染 - 34 - (1)煤等化石燃料里含有S、N等元素,燃烧后会生成SO2、NO2等污染物; (2)燃料燃烧不充分,生成CO、有毒的C、H化合物、碳粒、粉尘等。 2(酸雨 (1)形成原因:煤等化石燃料里含有S、N等元素,燃烧后会生成SO2、NO2等污染物,溶 于降水生成H2SO4、HNO3,形成酸雨。 (2)酸雨的危害:?侵蚀植株,毁坏庄稼、植被;?腐蚀大理石、石灰石等建筑;?腐蚀金属,加快金属锈蚀。 (3)减少酸雨危害的措施:?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直接燃烧;?对化石燃料进行生加工,或脱硫后再燃烧;?燃烧后的尾气净化后再排放;?开发研制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3(汽车尾气污染 (1)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CO、NO2、为燃烧的C、H化合物、含铅化合物、烟尘等。排入 空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2)减少尾气污染的措施:?改进发动机,使燃料充分燃烧;?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加大尾气检测力度,严禁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汽车上路;?改用压缩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或乙醇汽油作燃料,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第四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和消耗: (1)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动植物尸体腐烂。 (2)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2(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1)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其它还有甲烷等 (2)温室效应的危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地等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3)如何防止温室效应: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更多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大量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 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一般不用硫酸) 2(原理:CaCO32+CO2?+H2O 3(实验装置: - 35 - (1)发生装置:实验室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制取氧气的装置 (2)收集方法:因为CO2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又由于CO2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4(验满的方法: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的火焰熄灭,则证明已集满CO2。 5(检验的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CO2。 6(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 7(有关药品选择 (1)不用碳酸氢钠的原因是反应太快; (2)不用稀硫酸与块状的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原因是: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形成沉淀,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阻碍反应进一步进行。但是,可以用稀硫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粉末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3)不用浓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是因为浓盐酸易挥发,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HCl气体而不纯。 三(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二氧化碳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体CO2俗称干冰。干冰升华吸热,常用作人工降雨,制造舞台云雾效果,和用做制冷剂。 2(化学性质: (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无毒。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炭酸:CO2 + H2O ,H2CO3 H2CO3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H2CO3 , CO2 + H2O 因此,把CO2通入到滴有紫色的石蕊试液的水中,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加热,会有大量 的气泡产生,溶液又由红色变为紫色。 注意: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实验中,是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了红色。 (3)二氧化碳能与碱反应生成碳酸盐和水: 二氧化碳 + 碱 ? 碳酸盐 + 水 ? CO2 + Ca(OH)2 , CaCO3?+ H2O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应用:a(检验二氧化碳;b(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表面有一层白膜,或盛装成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壁,有一层白色固体物质:澄清的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c(用石灰浆粉墙,墙壁变得十分坚硬:石灰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在墙壁表面覆盖了一层坚硬的碳酸钙;d(把鸡蛋在澄清的石灰水中浸泡后,晾干,可以使鸡蛋保鲜:呈请的石灰水与鸡蛋呼吸作用生成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堵塞了蛋壳上的气孔,使鸡蛋与空气隔绝而不变质。 ? CO2 + 2NaOH, Na2CO3 + H2O(无明显现象) 应用:a(氢氧化钠固体或溶液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b(除去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化碳。例如,除去氢气中的二氧化碳: - 36 - 其中a的作用是检验请其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b的作用是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氢气中的二氧化碳;c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净。 (4)二氧化碳能与水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碳酸氢钙,。 CaCO3+CO2+H23)2 应用:a(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先变浑浊,如果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石灰水又会由混浊变得澄清;b(在自然界中,该反应,能使使石灰石溶解,形成溶洞。水中的Ca(HCO3)2在受热或压强降低时,又会分解生成CaCO3而沉积,形成钟乳石。 Ca(HCO33+CO2+H2O (5)二氧化碳在高温时,能与碳单质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C+CO应用:高炉炼铁,通过该反应,获得用于还原铁矿石的CO。 四(二氧化碳的用途 1(用于灭火。(镁带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来扑灭:2Mg+CO) 2(干冰用作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 3(制碳汽水等酸饮料。二氧化碳从人体排出,可带走体内的热量,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4(可用作温室的气体肥料: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5(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制纯碱、尿素等 - 37 - 第五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节 生活中的酸和碱 一(溶液酸碱性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H2SO4=2 H++SO42-;HCl= H++Cl-;HNO3= H++NO3-。一般命名为“某酸”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NaOH=Na++OH-; Ca(OH)2=Ca+2OH。一般命名为“氢氧化某”。 3(酸性溶液:含有大量的氢离子(H)的溶液,有酸味。如食醋、柠檬汁、西红柿等 4(碱性溶液:含有大量的氢氧根离子(OH-)的溶液,有滑腻感和涩味。如肥皂、洗衣粉等洗涤剂 5(中性溶液:〔H+〕浓度和〔OH-〕浓度相等(都为10-7),溶液既不显酸性也不显碱性。如食盐氯化钠溶液,蔗糖溶液等 【知识解读】 (1)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只有H,电离出的阴离子叫做酸根,氯离子(Cl)又叫盐酸根;?酸是由H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酸一般命名为“xx酸”:H2SO4----硫酸;HCl----盐酸; HNO3---硝酸。 (2)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只有OH,叫做氢氧根离子;?碱是由金属阳离子和OH离子构成的;?碱一般命名为“氢氧化x” 。NaOH----氢氧化钠;Ca(OH)2----氢氧化钙;Cu(OH)2---氢氧化铜。 (3)酸(碱)的溶液,一定显酸(碱)性;但是,显酸(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酸(碱)的溶液。如纯碱碳酸氢钠的溶液显碱性,但是纯碱不是碱而是盐。 (4)酸性溶液中,也含有OH-;碱性溶液中,也含有H+。因为:水自身也能发生微弱的电离:H2++ OH-,电离出的H+与OH-浓度之积:〔H+〕?〔OH-〕=10-14。由于水自身电离的关系, 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H与OH浓度之积都保持10不变,即H与OH浓度成反比。如:硫酸溶于水要电离出氢离子:H2SO4=2 H++SO42-,破坏了水的自身电离平衡-----使溶液中〔H+〕浓度增 -+--14加,则溶液中〔OH〕浓度就要减少,从而保证〔H〕浓度和〔OH〕浓度之积始终保持为10。 所以, ?酸性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氢离子(H+):〔H+〕浓度高,〔OH-〕浓度低; ?碱性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氢氧离子(OH-):〔OH-〕浓度高,〔H+〕浓度低。 ?当溶液中,〔H+〕浓度和〔OH-〕浓度相等(都为10-7)时,溶液既不显酸性也不显碱性,为中性。 二(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1(尝味道:有酸味的溶液显酸性;有滑腻感和涩味的溶液显碱性。 注意:只能用于鉴别生活中的可食用的物质, 2(酸碱指示剂 (1)酸碱指示剂: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石蕊和酚酞。 +--14+---++-+2+- - 38 - (2)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中性不变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酸和中性不变色 注意: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原因,是因为酸碱指示剂与酸(或碱)电离出的H(或OH)发生作用,导致其存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出现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所以,?溶液变色时酸碱指示剂变色,而不是酸或碱变色;?不是所有的酸或碱都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只有溶解后能电离出H(或OH)的酸或碱的溶液,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不溶性酸或碱,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3(石蕊试纸 蓝色石蕊试纸专用于检测酸性溶液(遇酸变红) 红色石蕊试纸专用于检测碱性溶液(遇碱变蓝)。 注意:?不能将石蕊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中测量。否则,会污染待测液;?测试前,不能用蒸馏水将石蕊试纸润湿,否则,所测得溶液的酸碱性要偏弱。 三(酸碱度 1(酸碱度: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2(表示方法:溶液的酸碱度通常用pH表示(p表示负对数,H表示H+浓度。所以,p小写,H要大写) (1)pH的取值范围:0----14 (2)pH值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 ?pH<7的——酸性 pH=7的——中性 pH>7的——碱性 ?pH越大酸性越弱,碱性越强;pH越小,酸性越强,碱性越弱。 3(溶液pH的测定 (1)溶液酸碱度的测量——pH试纸、pH计、精密pH试纸。 (2)用pH试纸粗略测定溶液pH: 方法:?在玻璃片或白瓷片上放一张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出溶液的pH。 注意:?不能将pH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中测量。否则,会污染待测液;?测试前,不能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否则,所测得溶液的pH对应的酸碱性要偏弱----即酸偏大,碱偏小;?pH试纸只能粗略测定溶液pH,所测得的pH应为整数。 4(溶液酸碱性或pH的变化 基本规律:向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液,混合后,溶液pH最终要接近所加入的溶液的pH。 ?加水稀释,溶液酸碱性减弱,酸性溶液pH增大,碱性溶液pH减小。会无限接近中性,但是pH不会越过7。 ?向酸中加碱,酸性减弱碱性增强,pH增大 - 39 - ?向碱中加酸,酸性增强碱性减弱,pH减小 如图: 四(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生长的影响 酸碱性对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生长有直接的影响:人的体液一般都接近中性。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显强酸性,帮助食物消化。如果胃酸分泌过多,会导致胃疼。人剧烈运动,肌肉里产生的乳酸过多,会感到肌肉酸痛。植物要在适合的pH土壤里生长,一般植物适宜在接近中性的土壤中生长。 第二节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一(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 + 碱 = 盐 + 水 HCl + NaOH = NaCl + H2O 注意: (1)中和反应的实质:酸电离出的H+与碱电离出的OH-结合生成水,H++OH-=H2O;(2)中和 反应的反应物是酸与碱;(3)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CO2 + Ca(OH)2 , CaCO3?+ H2O;(4)中和反应要放热;(5)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2(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1)盐可以看作是酸与碱中和作用的产物。 (2)命名:盐一般命名为“x酸x”,盐酸盐(含Cl)命名为“氯化X”。 (3)分类:依据阴离子或阳离子种类:碳酸盐、钠盐等 (,)常见的有色的盐溶液 蓝色溶液(含Cu2+):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浅绿色溶液(含Fe2+):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黄色溶液(含Fe3+):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3(中和反应实验 (1)操作:取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用滴管逐滴滴入稀盐酸,并 不停地振荡,至红色刚刚变为无色。 (2)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滴入稀盐酸后,溶液又变为无色。?反应后,溶液温度上升;?反应后,取少量溶液,蒸发,有白色晶体体出现。 - - 40 - (3)实验分析: 当滴入的稀盐酸的量很少时,氢氧化钠有剩余,溶液显碱性; 当滴入的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 当滴入的稀盐酸过量时,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 (4)加入酚酞试液的目的是通过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来判断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中和。 (5)如何检验加入的稀盐酸是否过量:?粗略判断: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再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如果溶液能又变为红色,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盐酸没有过量;?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大理石(或石灰石),如果有气泡产生,则说明盐酸过量,有剩余。如果没有明显现象,则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盐酸没有过量。 4(中和反应的应用 (1)用于医药卫生:胃酸分泌过多,可以服用氢氧化镁等碱性物质,中和过多的胃酸。 (2)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向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把土壤的pH控制在最适宜庄稼生长的范围 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氧化物 酸 碱 - 41 - 2、单质和化合物 3、酸、碱、盐 第三节 酸和碱的性质 一(浓盐酸、浓硫酸物理性质和用途 - 42 - 二(酸的化学性质 由于酸溶液中的阳离子都是 H,所以具有下列共性。 1(跟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酸溶液(如:盐酸、稀硫酸、稀硝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 色。 注意:浓硫酸和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跟酸碱指示剂作用时,颜色变化不符合上述规 律。 2(酸能跟Al、Mg、Fe、Zn等比H活泼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稀盐酸与金属反应: 2Al + 6 HCl , 2AlCl3 + 3 H2? Mg + 2 HCl , MgCl2 + H2? Zn + 2 HCl , ZnCl2 + H2? Fe + 2 HCl , FeCl2 + H2? 稀硫酸与金属反应: 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 Fe + H2SO4 , FeSO4 + H2? Zn + H2SO4 , ZnSO4 + H2? Mg + H2SO4 , MgSO4 + H2? 注意:?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铁参加置换反应生成的是+2价的亚铁离 子:Fe;?相同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又多到少的顺序:Al、Mg、Fe、 Zn。;?在初中范围酸, 盐 + 水 CuO + 2HCl , CuCl2 + H2O CuO + H2SO4 , CuSO4 + H2O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注意:工业上常用盐酸或稀硫酸出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4(酸能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 + 碱 = 盐 + 水 (实质:H++OH-=H2O) NaOH + HCl , NaCl + H2O 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Cu(OH)2 + 2HCl , CuCl2 + 2H2O Fe(OH)3 + 3HCl , FeCl3 + 3H2O 2 NaOH + H2SO4 , Na2SO4+ 2H2O Ca(OH)2 + H2SO4 , CaSO4 + 2 H2O Fe(OH)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 5(酸能与碳酸盐反应释放出二氧化碳(碳酸盐的性质之一:易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碳酸盐 + 酸 , 新盐 + 二氧化碳 + 水 2++ - 43 - (实质:H++CO32- ,H2CO3 ,CO2?+H2O,酸提供的 H+和碳酸盐的CO32-结合成H2CO3,H2CO3不稳定,分解成CO2和H2O) (1)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 2HCl+CaCO3 , CaCl2+CO2?+H2O 注意:?实验室制取CO2;?除去茶壶、锅炉的水垢;?洗涤盛装石灰水的试剂瓶 (2)酸与纯碱碳酸钠反应 : H2SO4 +Na2CO4, Na2SO4+ CO2?+ H2O 2HCl+ Na2CO3 , 2NaCl+CO2?+H2O 注意:?该反应可用来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方法:取样,滴入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则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发生的反应: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生成碳酸钠:CO2 + 2NaOH , Na2CO3 + H2O;检验是否有碳酸钠生成:2HCl+ Na2CO3 , 2NaCl+CO2?+H2O;除去变质了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加入氢氧化钙,充分反应后过滤: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 ?用于检验碳酸盐。方法:取样,加入稀盐酸,并把生成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有大量的气体产生,且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该固体是或含有碳酸盐。以石灰石检验为例,发生的反应如下:2HCl+CaCO3 , CaCl2+CO2?+H2O;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CO2 + Ca(OH)2 , CaCO3?+ H2O 6(盐酸能与硝酸酸化的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硝酸等酸的白色沉淀硝酸银(AgNO3) 反应实质: Ag+Cl,AgCl? HCl+AgNO3 , AgCl?+HNO3 7(硫酸能与硝酸酸化的可溶性钡盐【BaCl2、Ba(NO3)2】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硝酸等酸的白色沉淀硫酸钡(BaSO4) 反应实质:Ba2++SO42-,BaSO4? H2SO4+BaCl2 , BaSO4? + 2HCl H2SO4+ Ba(NO3)2,BaSO4?+2HNO3 三(常见的碱的物理性质 1(氢氧化钠:(1)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2)白色块状或片状固体,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3)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可作干燥剂。(4)暴露在空气中,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潮解: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变质。(5)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能够溶解蛋白质和油脂。 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石油、纺织和造纸工业;肥皂、洗涤剂。可作干燥剂。 2(氢氧化钙:(1)俗称熟石灰、消石灰。(2)白色粉末状固体体,微溶于水,其水溶液称石灰水,有腐蚀性(3)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用途:建筑材料;制造漂白粉的原料;配制农药、改良土壤等。 3(氨水:氨气的水溶液,浓氨水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其化学式可记为:NH3?H2O。在水中电离方程式为:NH3?H2O,NH4++OH-,所以氨水显碱性。氨水可作化肥。 四(常见的碱的化学性质 在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OH-离子,所以碱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与 酸碱指示剂反应 + - - 44 - NaOH、Ca(OH)2等碱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使红色石蕊试 纸 变蓝。 2(碱能与一些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二氧化碳 + 碱 ? 碳酸盐 + 水 CO2 + Ca(OH)2 , CaCO3?+ H2O CO2 + 2NaOH , Na2CO3 + H2O SO2 + Ca(OH)2 , CaSO3?+ H2O SO2 + 2NaOH , Na2SO3 + H2O SO3 + Ca(OH)2 , CaSO4+ H2O SO3 + 2NaOH , Na2SO4 + H2O 这些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的原因是它们能溶于水生成酸 CO2 + H2O , H2CO3 SO2 + H2O , H2SO3(亚硫酸) SO3 + H2O , H2SO4 3(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见酸的化学性质4) 4(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1)可溶性碱能与可溶性铜盐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Cu(OH)2】 反应实质:Cu+ 2OH, Cu(OH)2? 2 NaOH + CuSO4 , Cu(OH)2?+ Na2SO4 Ca(OH)2+ CuSO4 , Cu(OH)2?+ CaSO4 2 NaOH + CuCl2 , Cu(OH)2?+ 2NaCl Ca(OH)2+ CuCl2 , Cu(OH)2?+ Ca Cl2 (2)氢氧化钙能与可溶性碳酸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CaCO3】 反应实质:Ca2+ + CO32- , CaCO3? Ca(OH)2+ Na2CO3, 2 NaOH + CaCO3? 注意:?该反应可用熟石灰制取氢氧化钠;?该反应可以除去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里的杂 质碳酸钠。 Ca(OH)2+ K2CO3, 2 KOH + CaCO3? (3)氢氧化钡 ?氢氧化钡能与硫酸、可溶性硫酸盐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硝酸等酸的白色沉淀硫酸钡 (BaSO4) 反应实质:Ba2++SO42-,BaSO4? (用于检验硫酸根离子SO42-) Ba(OH)2+CuSO4 ,BaSO4?+ Cu(OH)2? Ba(OH)2+Na2SO4 ,BaSO4?+ 2 NaOH Ba(OH)2+K2SO4 ,BaSO4?+ 2 KOH ?氢氧化钡能与可溶性碳酸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BaCO3】 反应实质:Ba2+ + CO32- , BaCO3? Ba(OH)2+ Na2CO3, 2 NaOH + BaCO3? Ba(OH)2+ K2CO3, 2 KOH + BaCO3? 5(不溶性碱(如Fe(OH)3 、Cu(OH)2)的特性 2+ - - 45 - ?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不与酸性氧化物或盐溶液反应 ? ? ?受热易分解。 例:Cu(OH)2 , CuO + H2O 2Fe(OH)3, Fe2O3 + 3H2O 6(氢氧化钙的制法 工业上:煅烧石灰石获得生石灰,生石灰和水发生反应 制得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又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 ?CaCO2? ?2, Ca(OH)2 ?CO2 + Ca(OH)2 , CaCO3?+ H2O 注意:氧化钙CaO,俗称生石灰,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常用 作干燥剂。氧化钙溶解时,放热。氧化钙溶解属于化学变化。 五(复分解反应 1(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示意图 注意:?复分解反应主要发生在酸、碱、盐之间;?复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互相交换成分,即互相交换离子(值得注意的是,只能是阳离子与阴离子结合成物质,同种离子所带电荷电性相同,要互相排斥。所以,在化学方程式中,通常的离子结合方式是外边的离子与外边的离子结合,中间的离子与中间的离子结合。);?复分解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必须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实质是使溶液中,反应前后,离子的组成发生了变化 —互相结合,生成水、气体或沉淀的离子离开溶液,反应后溶液中,不再有这些离子了。 如:氢氧化钙【Ca(OH)2】与碳酸钠【Na2CO3】反应, 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a(OH)2+ K2CO3, 2 KOH + CaCO3? 反应前溶液中的离子有:Ca、OH、K 、CO3共有四种离子;反应后,生成物中只有氢氧 化钾【KOH】能溶于水,电离出OH-、K +,而碳酸钙不溶于水,不会发生电离。反应前后,溶液中离子的组成发生了变化,所以反应能够进行。 ?复分解反应,除了有酸参加的反应外,其它类型的反应的反应物必须能溶于水。 3(物质的溶解性 K+盐、Na+盐、NH4+盐、NO3-盐, 完全溶解不困难; Cl-盐不容氯化银(AgCl) 2-2+2+SO4盐不容Ba、Pb 2+2+碱中还溶Ca和Ba 同时别忘碳酸镁(MgCO3)【微溶】 4(常见的复分解反应: 2+ - +2- - 46 - (1)有水生成: ?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 + 碱 = 盐 + 水 实质:H++OH-=H2O NaOH + HCl , NaCl + H2O ?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金属氧化物+ 酸, 盐 + 水 CuO + 2HCl , CuCl2 + H2O CuO + H2SO4 , CuSO4 + H2O ?碱能与一些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二氧化碳 + 碱 ? 碳酸盐 + 水 CO2 + Ca(OH)2 , CaCO3?+ H2O CO2 + 2NaOH , Na2CO3 + H2O (2)常见的气体: ?二氧化碳气体:酸与碳酸盐反应释放出二氧化碳 实质:H++CO32- ,H2CO3 ,CO2?+H2O, 2HCl+CaCO3 , CaCl2+CO2?+H2O ?氨气NH3:可溶性碱与铵盐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氨气味气体氨气 实质:NH4+OH,NH3?H2O,NH3?+H2O 2NH4NO3 + Ca(OH)2 , Ca(NO3)2 + 2NH3 ?+2H2O (NH4)2SO4 + 2NaOH , Na2SO4+ 2NH3 ?+2H2O 注意:该反应常用于铵盐的检验: a.原理是:向铵盐加入碱,铵盐中的NH4+易与碱中的OH-结合成氨水,氨水易挥发,生成氨气和水; b.实验要求:反应生成的氨气易溶于水,所以,反应最好不在溶液中进行中进行(用熟石灰检验,直接用固体在研钵中研磨),或在浓溶液(用氢氧化钠检验)中进行且要加热,目的是让生成的氨气能够释放出来; c.常用熟石灰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溶液来检验铵盐。 d.实验步骤: (3)常见的沉淀 ?碳酸钙白色沉淀:氢氧化钙溶液、可溶性钙盐【CaCl2、Ca(NO3)2、CaSO4等】与可溶 性碳酸盐【K2CO3、Na2CO3、(NH4)2CO3、MgCO3】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 2+ 2- 反应实质:Ca+ CO3, CaCO3? Ca(OH)2 + Na2CO3 , 2 NaOH + CaCO3? CaCl2 + Na2CO3 , 2NaCl + CaCO3? ?碳酸钡白色沉淀(与?相似):氢氧化钡溶液、可溶性钡盐【BaCl2、Ba(NO3)2】与可溶性 + - - 47 - 碳酸盐【K2CO3、Na2CO3、(NH4)2CO3、MgCO3】反应生成钡酸钙白色沉淀。 反应实质:Ba+ CO3, BaCO3? Ba(OH)2 + Na2CO3 , 2 NaOH + BaCO3? BaCl2 + Na2CO3 , 2NaCl + BaCO3? ?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可溶性碱【Ca(OH)2、NaOH、KOH、Ba(OH)2】能与可溶性铜盐【CuSO4、CuCl2、Cu(NO3)2】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Cu(OH)2】 反应实质:Cu2+ + 2OH- , Cu(OH)2? 2 NaOH + CuSO4 , Cu(OH)2?+ Na2SO4 Ca(OH)2+ CuCl2 , Cu(OH)2?+ Ca Cl2 ?氢氧化镁白色沉淀: 实质:Mg,2OH,Mg(OH)2? MgCl2 , Ca(OH)2 , CaCl2 , Mg(OH)2? (海水制碱中将Mg元素从海水中分离出来的原理) ?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氢氧化钡、可溶性钡盐【BaCl2、Ba(NO3)2】能与硫酸、可溶性硫酸盐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硝酸等酸的白色沉淀硫酸钡(BaSO4) 反应实质:Ba2++SO42-,BaSO4? (用于检验硫酸根离子SO42-) Ba(OH)2+ H2SO4, BaSO4? +2H2O BaCl2+ H2SO4, BaSO4? + 2HCl Ba(OH)2+CuSO4 ,BaSO4?+ Cu(OH)2? BaCl2+Na2SO4 ,BaSO4?+ 2 NaCl 注意:此反应可检验硫酸根离子SO42-的存在:取样,加入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则说明,该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SO42-。 ?氯化银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盐酸、氯盐能与硝酸酸化的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硝酸等酸的白色沉淀氯化银(AgCl) 反应实质: Ag++Cl-,AgCl? HCl+AgNO3 , AgCl?+HNO3 注意:此反应可检验氯离子Cl的存在:取样,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则说明,该溶液中含有氯离子。 -2+ -2+ 2- - 48 - 第六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第一节 海洋化学资源 一(海水中的物质 1(海水中的元素由多到少的顺序:O、H、Cl|、Na、Mg 2(海水中的物质由多到少的顺序:H2O、NaCl、MgCl2 3(从海水中提炼金属镁: 发生的化学反应:?MgCl2+Ca(OH)2,CaCl2+Mg(OH)2?(从海水中分离出镁元素) ?Mg(OH)2+2HCl,MgCl2+ 2H2O(转化成可电解的氯化镁) ?MgCl2? 二(海底矿物 1(常规化石燃料:镁、石油、天然气 2(新型矿产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产生的能量多,污染少。 3(金属矿物:多金属结核——锰结核。 三(海水淡化 1(常用方法:蒸馏是通过加热蒸发而将液体从溶液中提取出来的一 种方法。 2(其他海水淡化的方法:“多级闪急蒸馏法”“结晶法”“膜法” 四(防止海洋污染 1(海洋资源: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 2(海洋开发与污染: 开发:海洋开发利用水平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污染:海洋污染日趋严重,可采取的措施:海洋环境立法、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加强海洋环境监测、提高消除污染的水平等 蒸馏 第二节 海水“晒盐” 一. 海水晒盐的步骤及原理 二. 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只是针对某一种溶质来说的,对于其他溶质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如饱和 食盐水,对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而该溶液还可以继续溶解蔗糖。(2)描述饱和溶液时,必 - 49 - 须指明温度。如“100g,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而不能说“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 2(判断:?根据食盐溶液中是否有未溶解固体来判断,如果有未溶解的食盐固体存在,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溶质,如果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溶质,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三.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计算。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注意:?概念中的四要素:?一定温度 ?100克溶剂 ?饱和状态 ?质量 ?单位:克 ?溶解度的含义。20?时,氯化钠铵的溶解度为37.2克,表示: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7.2g氯化铵达到饱和。 ?描述溶解度时,必须指明温度。“氯化钠铵的溶解度为37.2克”说法就是错误的。 ?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 2(影响因素: 溶质质量分数, ×100% ,16.7% 100g+20g - 50 - 2(如果在20?时10gA在20g水中能完全溶解,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g ×100% , 33.3% 溶质质量分数, 10g+20g 因为16.7%,33.3%,所以在20?时10gA不能完全溶解在2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6.7% 。 四. 溶解度曲线 1(定义: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表示的温度下的溶解度 ?曲线上的交点表示两种(或多种)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溶解度相等。 ?可表示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曲线下面表示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曲线机曲线上方表示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判断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判断如何改变温度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判断使溶质结晶的方法:改变温度、或蒸发溶剂 ?确定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五(结晶 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2(结晶的方法:蒸发结晶(适宜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降温结晶(适宜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固体物质) 六(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1(不溶性固体与可溶性固体混和: ?若需要不溶性固体: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若需要可溶性固体: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2(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的固体: ?配制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固体的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过滤 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固体:用热水洗涤 第三节 海水制碱 一. 氨碱法制纯碱的反应原理、纯碱的用途 过程:盐水 原理: 精 制 精盐水 吸 氨 氨盐水 碳 酸 化 碳酸氢钠 过纯碱 滤 ?NaCl,NH3,CO2,H2O NaHCO3,NH4Cl - 51 - ?2NaHCO3 Na2CO3,CO2 ,H2O 注意:化学方程式?是一个总的化学方程式: 吸氨:NH3,H2O,NH3?H2O(氨水) 碳酸化:CO2,H2O,H2CO3 H2CO3,NH3?H2O,NH4HCO3 NaCl,NH4HCO3,NH4Cl,NaHCO3 这四个化学方程式相加,就得?。由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很小,所以,碳酸氢钠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 用途:人造纤维、石油精炼、粗盐精制、硬水软化、玻璃生产 二. 纯碱的性质 (1)物理性质:纯碱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纯碱能与酸反应生成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质:2H+CO3,H2CO3,CO2?+H2O NaCO,2HCl 2NaCl,HO,CO 23222,注:实验室检验CO用稀盐酸或稀硫酸 3 NaCO,HSO NaSO,HO,CO 23242422+2- ?与氢氧化钙、可溶性钙盐【CaCl2、Ca(NO3)2】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质:Ca2++CO32-,CaCO3? Na2CO3,Ca(OH)2 CaCO3 ,2NaOH Na2CO3 + CaCl2,CaCO3 ?+ 2NaCl ?与氢氧化钡、可溶性钡盐【BaCl2、Ba(NO3)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 实质:Ba+CO3,BaCO3? Na2CO3 + Ba(OH)2,BaCO3?+ 2NaOH Na2CO3 + BaCl2,BaCO3 ?+ 2NaCl 三(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 1(常见的盐 (1)氯化钠(NaCl):食盐的主要成分,有咸味,易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常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制盐。纯净的食盐不潮解,粗盐中因含有MgCl2、CaCl2等杂质,以吸收空 气中的水份而潮解。用途:调味;腌制食品;医疗上用来配制生理盐水;工业上用来作原料制取碳酸钠、氢氧化钠、氯气、盐酸等;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此外,还可以用来清除积雪。 (2)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易溶于水,溶液有涩味滑腻感,显碱性。溶解度随温 度变化较大,常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得碳酸钠晶体。用途:用于制人造纤维、石油精炼、硬水软化、制玻璃。此外,还广泛应用于冶金、造纸、纺织、印染、洗涤剂等领域。 (3)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用途:在食品工业上 用作食品添加剂;在医疗上,用作治疗胃酸过多。 2+2- - 52 - (4)碳酸钙(CaCO3):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白色固体,难溶于水。用途:重要 的建筑材料、补钙剂。还用于除去过多的酸。 2(盐的溶解性 +++-K盐、Na盐、NH4盐、NO3盐, 完全溶解不困难; -Cl盐不容氯化银(AgCl) SO42-盐不容Ba2+、Pb2+ 2+2+碱中还溶Ca和Ba 同时别忘碳酸镁(MgCO3)【微溶】 3(盐的化学性质 (1)活泼金属能将不活泼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盐 + 金属 , 新盐 + 新金属 Fe + CuSO4 , FeSO4 + Cu Cu + 2AgNO3 , Cu(NO3)2 + 2Ag 注意:?参加反应的盐必须可溶?反应的金属必须比被置换出的金属活泼?反应类型:置 换反应。 (2)一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盐与新酸。 AgNO3 + HCl , AgCl?+ H NO3 Ba(NO3)2 + H2SO4 , BaSO4? +2 H NO3 CaCO3 + 2HCl , CaCl2 + CO2?+H2O (3)一些盐能与碱反应生成新盐与新碱 CuSO4 + 2 NaOH , Cu(OH)2?+ Na2SO4 Na2CO3 + Ba(OH)2,BaCO3?+ 2NaOH Na2CO3 +Ca(OH)2,CaCO3?+ 2NaOH (4)一些盐之间也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盐 CaCl2 + Na2CO3 , 2NaCl + CaCO3? BaCl2 + Na2CO3 , 2NaCl + BaCO3? BaCl2+Na2SO4 ,BaSO4?+ 2 NaCl AgNO3 + NaCl , AgCl?+ Na NO3 注意:? ?、?中反应物必须都溶于水;? ?、?、?都属于复分解反应,必须满足复 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 53 - 第七单元 金属 第一节 常见的金属材料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1(金属的物理性质:?大多数常见的金属都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铜:紫红色;金:黄 色;铁粉:黑色。?金属的密度和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钠:质软,密度比水小,熔点 较低;汞:常温下为液态。?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除汞外,金属常温下 都是固体。 2(一些金属的特性:铂:延性好;金:展性好;钨:熔点高,常用作灯泡的灯丝;银:电阻率最小,导电性最好的金属,广泛用于电子制造业。 二(合金 1(定义:合金是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他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合金属于混合物,各成分金属保持自身化学性质不变。 3(合金的特性:一般来说,合金的硬度比成分金属大,熔点比成分金属低。 4(常见的合金:生铁、钢都是铁和炭的合金,主要区别是含炭量不同(生铁含碳量比钢高);黄铜是铜锡合金,外观像黄金。 三(炼铁的原理 1(原料:铁矿石。常见的铁矿石: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FeS2)、菱铁矿(FeCO3) 2(原理:Fe2O3 3(装置 2 现象及结论:?红褐色的氧化铁粉末逐渐变为黑色。?澄清的石灰水逐渐变浑浊。说明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生成的黑色粉末能被磁铁吸引。说明有铁生成。 注意事项:?装药品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反应前,要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待装置中的空气排净后,才开始加热。防止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不纯而爆炸;?反应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待硬质玻璃管冷却到室温后,才能停止通入一氧化碳。防止还原出的铁粉高温时,被氧化。?反应应的尾气要进行处理。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环境。 - 54 - 4(炼铁高炉及高炉炼铁的反应: C + O2 CO2Fe2O3 2 四(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得O 还原反应 失O 第二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2(比氢活泼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释放出氢气 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稀盐酸与金属反应: - 55 - 2Al + 6 HCl , 2AlCl3 + 3 H2? Mg + 2 HCl , MgCl2 + H2? Zn + 2 HCl , ZnCl2 + H2? Fe + 2 HCl , FeCl2 + H2? 稀硫酸与金属反应: 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 Fe + H2SO4 , FeSO4 + H2? Zn + H2SO4 , ZnSO4 + H2? Mg + H2SO4 , MgSO4 + H2? 注意:?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铁参加置换反应生成的是+2价的亚铁离子:Fe2+;?相同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又多到少的顺序:Al、Mg、Fe、Zn。;?在初中范围+ BC , B + AC 三(金属活动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应用:1(K、Ca、Na由于太活泼,不能与酸、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2(排在H前的(除K、Ca、Na)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 3(活泼金属(除K、Ca、Na)能将不活泼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4(如果溶液中有几种金属和几种金属的盐溶液,则活泼性相差大的先反应。如:向Cu(NO3)2 、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则Fe先与AgNO3反应,反应后如果铁粉有剩余,才 能发生Fe与Cu(NO3)2的反应。 第三节 金属的锈蚀与防护 一(金属锈蚀的原因 1(钢铁锈蚀 原因:主要是钢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影响干铁锈蚀的因素:?钢铁越纯,约不容易锈蚀;?环境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钢铁越容易锈蚀;?酸性越强钢铁越容易锈蚀;?食盐等盐会加快钢铁的锈蚀。 - 56 - 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Fe2O3),红棕色,疏松多孔,会把空气和水分保留在钢铁的表 面,进一步加速钢铁的锈蚀。所以,要及时除去钢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钢铁除锈的方法:常用稀硫酸或稀盐酸,除去钢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2(铜的锈蚀 原因:铜与氧气、水、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铜锈主要成分: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又叫铜绿,浅绿色粉末。 3(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二(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涂刷矿物油、油漆,覆盖搪瓷、塑料等;?镀上一层不易锈蚀的金属:镀锌、镀铬;?改变金属组成与结构:制成不锈钢等合金、在锯皮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三. 金属资源保护 金属回收利用;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以及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 - 57 -
本文档为【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7167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1KB
软件:Word
页数:68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9-18
浏览量:68